肝移植作为终末期肝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手术复杂、时间长、创伤大等特点,患者术后恢复面临感染、腹腔出血、排斥反应等诸多挑战,直接影响康复质量。加速术后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作为一种新型围术期管理策...肝移植作为终末期肝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手术复杂、时间长、创伤大等特点,患者术后恢复面临感染、腹腔出血、排斥反应等诸多挑战,直接影响康复质量。加速术后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作为一种新型围术期管理策略,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外科各领域,但目前我国肝移植领域尚缺乏全面、科学的ERAS共识方案。2022年12月,国际肝移植学会发布了首个《肝移植手术加速康复共识建议》,对接受死亡后器官捐献和活体器官捐献的肝移植受者、活体肝移植供者ERAS策略提出建议。本文对该共识要点进行详细解读,以期为我国肝移植患者围术期ERAS实践提供参考。展开更多
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胆总管探查(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取石后胆管一期缝合(primaryclosure,PC)与T管引流(T-tube drainage,T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胆总管探查(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取石后胆管一期缝合(primaryclosure,PC)与T管引流(T-tube drainage,T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中国期刊全文等数据库,查找2000-2012年发表的关于LCBDE取石后PC与T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文献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篇文献,合计57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LCBDE取石后PC与TD相比,在胆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上无统计学差异(RR=0.87,95%CI[0.46,1.63],P=0.66),但在手术时间(WMD=-28.66,95%CI[-34.00,-23.32],P<0.000 01)、术后住院时间(WMD=-3.03,95%CI[-3.85,-2.47],P<0.000 01)、总并发症发生率(RR=0.55,95%CI[0.34,0.89],P=0.01)等方面明显减少。结论:LCBDE取石后PC安全有效,可作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方法。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确诊为肝性脑病的188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病例组,且以1∶1的比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抽取同期188例肝硬化无肝性脑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肝硬化患者发生肝性脑...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确诊为肝性脑病的188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病例组,且以1∶1的比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抽取同期188例肝硬化无肝性脑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肝硬化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病因、肝性脑病病史、肝衰竭、高蛋白饮食、腹膜炎、败/脓毒血症、碱中毒、低氯血症、低钠血症、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国际化标准比值(INR)、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 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等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肝性脑病病史、高蛋白饮食、碱中毒、MELD评分是肝硬化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前白蛋白是其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肝功能严重损害、肝性脑病病史、高蛋白饮食及碱中毒等危险因素可增加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发生风险,应及时进行评估与管理。展开更多
文摘肝移植作为终末期肝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手术复杂、时间长、创伤大等特点,患者术后恢复面临感染、腹腔出血、排斥反应等诸多挑战,直接影响康复质量。加速术后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作为一种新型围术期管理策略,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外科各领域,但目前我国肝移植领域尚缺乏全面、科学的ERAS共识方案。2022年12月,国际肝移植学会发布了首个《肝移植手术加速康复共识建议》,对接受死亡后器官捐献和活体器官捐献的肝移植受者、活体肝移植供者ERAS策略提出建议。本文对该共识要点进行详细解读,以期为我国肝移植患者围术期ERAS实践提供参考。
文摘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胆总管探查(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取石后胆管一期缝合(primaryclosure,PC)与T管引流(T-tube drainage,T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中国期刊全文等数据库,查找2000-2012年发表的关于LCBDE取石后PC与T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文献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篇文献,合计57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LCBDE取石后PC与TD相比,在胆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上无统计学差异(RR=0.87,95%CI[0.46,1.63],P=0.66),但在手术时间(WMD=-28.66,95%CI[-34.00,-23.32],P<0.000 01)、术后住院时间(WMD=-3.03,95%CI[-3.85,-2.47],P<0.000 01)、总并发症发生率(RR=0.55,95%CI[0.34,0.89],P=0.01)等方面明显减少。结论:LCBDE取石后PC安全有效,可作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方法。
文摘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确诊为肝性脑病的188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病例组,且以1∶1的比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抽取同期188例肝硬化无肝性脑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肝硬化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病因、肝性脑病病史、肝衰竭、高蛋白饮食、腹膜炎、败/脓毒血症、碱中毒、低氯血症、低钠血症、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国际化标准比值(INR)、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 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等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肝性脑病病史、高蛋白饮食、碱中毒、MELD评分是肝硬化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前白蛋白是其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肝功能严重损害、肝性脑病病史、高蛋白饮食及碱中毒等危险因素可增加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发生风险,应及时进行评估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