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脑脊液病原菌及其药敏变迁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罗孝全 赵贯建 +1 位作者 程远 陈维福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78-482,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脑脊液病原菌分布及药敏,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标本510份,对病原菌分布及药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114株,阳性率为22.35%...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脑脊液病原菌分布及药敏,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标本510份,对病原菌分布及药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114株,阳性率为22.35%,其中G+菌58株(50.88%),G-菌56株(49.12%),未发现真菌感染。位居前6位的病原菌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8.95%),鲍曼不动杆菌(16.67%),肠球菌属(9.65%),铜绿假单胞菌(9.65%),肺炎克雷伯杆菌(6.14%)及金黄色葡萄球菌(5.26%)。对G+菌敏感的药物有: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尚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菌株;对G-菌敏感的药物有: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等。8例患者发生重叠颅内感染。结论: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病原菌以G+菌为主,但近年来,G-菌比例及种类显著增加,特别是鲍曼不动杆菌等多药耐药菌,需引起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液 病原菌 耐药性 药物敏感性 神经外科 术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ACHE Ⅲ评分系统在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2
作者 马颖 黄斌 程远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7期731-734,共4页
目的:评估分析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Ⅲ(APACHEⅢ)对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整理341例外科危重患者的资料,应用APACHEⅢ评分系统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结果:不同疾病类型比... 目的:评估分析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Ⅲ(APACHEⅢ)对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整理341例外科危重患者的资料,应用APACHEⅢ评分系统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结果:不同疾病类型比较,脑出血和多发创伤的评分、病死率均高于其他病种(P<0.0001),APACHEⅢ分值与实际病死率呈正相关,评分分值≥60分者病死率明显增高。死亡组51例、评分平均(76.45±28.32)分;存活组290例,评分平均(39.92±18.03)分;伴随有慢性疾病的患者病情危重;急诊手术组评分分值、病死率均高于择期手术组、未手术组。结论:APACHEⅢ评分系统可应用于SICU评估病情程度和预后,是医疗质量及合理利用SICU资源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Ⅲ SICU 危重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面积脑梗死外科治疗的问题与策略 被引量:12
3
作者 马明 谢宗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553-555,共3页
大面积脑梗死(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MCI)通常是指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质支的完全性脑卒中。发生率占所有缺血性脑卒中的10%。主干血管梗死,导致相应供血区脑灌注压降低、脑组织缺血缺氧,出现细胞毒性脑水肿和血... 大面积脑梗死(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MCI)通常是指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质支的完全性脑卒中。发生率占所有缺血性脑卒中的10%。主干血管梗死,导致相应供血区脑灌注压降低、脑组织缺血缺氧,出现细胞毒性脑水肿和血管源性脑水肿。由于颅腔的封闭性,脑组织体积增加,必然导致颅内压逐渐增高,颅内压增高又会导致脑灌注压降低,进一步加重脑水肿,形成了颅内压增高的恶性循环,最后发生脑疝而死亡,即使采取最佳的保守治疗方案也无法打破此恶性循环,其病死率可高达80%,所以又称为恶性脑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卒中 脑水肿 脑疝 减压术 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激酶Cα介导人神经胶质瘤细胞株多药耐药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晋 程远 万敬员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1-344,共4页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α(protein kinase Cα,PKCα)在人神经胶质瘤细胞株SHG-44发生多药耐药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应用阿霉素浓度递增和间歇诱导法建立SHG-44/ADM耐药株,采用PKCα激活剂PMA和抑制剂Staurosporine分别干预SHG-44/WT和S...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α(protein kinase Cα,PKCα)在人神经胶质瘤细胞株SHG-44发生多药耐药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应用阿霉素浓度递增和间歇诱导法建立SHG-44/ADM耐药株,采用PKCα激活剂PMA和抑制剂Staurosporine分别干预SHG-44/WT和SHG-44/ADM细胞株,免疫印迹法检测PKCα和MDR-1的表达量,激酶分析PKCα活性,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细胞内阿霉素浓度。结果PKCα激活剂PMA增强细胞PKCα活性,同时增加MDR-1表达和活性;PKCα抑制剂Staurosporine抑制细胞PKCα活性,减少MDR-1表达和活性。结论PKCα通过MDR-1参与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多药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蛋白激酶α 多药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EN对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牵张损伤后GluR2受体亚单位定位表达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许民辉 程远 +3 位作者 周椿 沈光建 徐伦山 易良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199-1202,共4页
目的探讨第10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对大鼠原代海马神经元牵张损伤后AMPA受体GluR2亚单位定位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选用新生SD大鼠培养原代海马神经元,... 目的探讨第10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对大鼠原代海马神经元牵张损伤后AMPA受体GluR2亚单位定位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选用新生SD大鼠培养原代海马神经元,建立神经元牵张损伤模型,利用RNAi慢病毒载体敲减神经元中PTEN基因的表达。采用Tunel染色评估神经元牵张各时相点的损伤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牵张各时相点AMPA受体GluR2亚单位在细胞中的表达定位变化。结果慢病毒介导的RNAi能有效下调PTEN基因的表达。PTEN基因表达下调后,0、2、6h细胞凋亡比例无明显差异,但24h细胞凋亡比例由(68.7%±5.1%)下降至(39.3%±3.5%),48h细胞凋亡比例由(76.7%±5.3%)下降至(52.0%±4.3%)。神经元细胞膜中的AMPA受体GluR2亚单位含量在牵张损伤6、24、48h明显降低。下调PTEN基因的表达后,神经元细胞膜中的AMPA受体GluR2亚单位含量在牵张损伤6h无明显降低,牵张损伤24、48h后降低。细胞损伤6、24、48h时,下调PTEN基因的表达能够明显上调神经元细胞膜中的AMPA受体GluR2亚单位含量。结论海马神经元受到机械性牵张损伤后,下调PTEN的表达能够有效地阻止AMPA受体GluR2亚单位在细胞膜上定位的降低,降低凋亡细胞比例。PTEN对AMAP受体的调节作用可能为预防和治疗脑创伤提供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AMPA受体 PTE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KCα/COX-2介导人神经胶质瘤细胞中MDR-1活性的实验研究
6
作者 陈晋 程远 万敬员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10-312,共3页
关键词 胶质瘤 蛋白激酶C 环加氧酶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100A9促进胚胎干细胞向神经前体细胞分化中顶端—基底极化和神经管形成
7
作者 张翔 岳建和 黄宁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18,共9页
目的 探讨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 ESCs)向神经前体细胞(neural progenitor cells, NPCs)分化过程中S100A9促进顶端-基底极化(apical-basal polarity, ABP)和神经管结构形成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观察体外培养ESCs向NPCs... 目的 探讨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 ESCs)向神经前体细胞(neural progenitor cells, NPCs)分化过程中S100A9促进顶端-基底极化(apical-basal polarity, ABP)和神经管结构形成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观察体外培养ESCs向NPCs分化1、2、3和6 d时细胞管腔样结构排列,神经巢蛋白(Nestin)和配对盒因子6(paired box protein 6, Pax-6)表达,以及S100A9、N-钙粘蛋白(N-cadherin)和zonula occludens 1(ZO-1)定位变化。慢病毒转染下调S100A9及外源性S100A9重组蛋白干预细胞后检测对N-cadherin和ZO-1定位的影响。Western blot分析S100A9在ESCs向NPCs分化过程中不同时间点表达差异,同时观察S100A9对Notch1及下游centromere binding factor 1(CBF1)的调控。结果 ESCs在体外定向分化后第3天起表达Nestin和Pax-6,N-cadherin和ZO-1定位于顶端侧并呈现出ABP特征性神经玫瑰花状结构(neural rosette),细胞在第6天形成神经管结构。S100A9在分化后第3天起表达明显增加(P<0.01)并定位于顶端侧。下调S100A9后ESCs仍能分化为NPCs,但neural rosette数量明显减少(P<0.01)。予以外源性S100A9重组蛋白可部分恢复neural rosette数量(P<0.01)。在此分化过程中,下调S100A9降低Notch1及下游CBF1表达。结论 S100A9可能通过调控Notch1/CBF1参与ESCs向NPCs分化过程中ABP和神经管结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神经前体细胞 顶端-基底极化 神经管 S100A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 被引量:5
8
作者 张令 程远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5-98,共4页
目的:总结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的临床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过程,总结经验。结果:28例患者共30个动脉瘤,其中5例伴有脑内血肿;根据计... 目的:总结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的临床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过程,总结经验。结果:28例患者共30个动脉瘤,其中5例伴有脑内血肿;根据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评估动脉瘤的大小、形态、朝向和与分叉血管的关系,精心设计显微手术;术后随访6~12月,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优良22例,中残4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状态1例。结论:对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应及早手术,术前影像学上的准确分析与评估、合适的手术入路、娴熟的手术技巧是有效夹闭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提高术后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 颅内血肿 显微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皮质中VDAC1的表达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雷波 谢宗义 +1 位作者 马颖 程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1705-1709,共5页
目的观察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大脑皮质中VDAC1表达和皮质神经元凋亡,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探讨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蛋白1(voltage-dependent anion channel1,VDAC1)参与SAH后早期脑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 目的观察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大脑皮质中VDAC1表达和皮质神经元凋亡,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探讨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蛋白1(voltage-dependent anion channel1,VDAC1)参与SAH后早期脑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将SD大鼠10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n=18只)和SAH组(n=90,下设SAH后6、12、36、48、72 h 5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18只)。采用视交叉前池注血法建立SAH模型,应用RT-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大鼠SAH后不同时相点VDAC1在mRNA水平、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变化。凋亡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SAH后不同时相点大脑皮质神经元凋亡。结果大脑皮质中VDAC1表达,无论在mRNA水平,还是在蛋白质水平,在SAH后12 h均明显增加[mRNA(2.40±0.19),蛋白(1.14±0.08)],于36 h时表达达最高峰[mRNA(3.40±0.65),蛋白(1.72±0.22)],于48 h开始下降[mRNA(1.94±0.30),蛋白(0.97±0.07)],至72 h时基本恢复正常(P>0.05)。TUNEL法检测显示大鼠SAH后12 h,大脑皮质中神经元凋亡细胞数开始增加,36 h达到高峰,之后逐渐降低(P<0.05),72 h时降至正常(P>0.05)。结论 SAH后不同时间点VDAC1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与神经元凋亡发生、发展的时相性是一致的,提示VDAC1可能通过细胞凋亡途径参与SAH后早期脑损伤的病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损伤 细胞凋亡 VDAC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DP-MSH激活黑皮质素3受体通过PKC/ERK信号通路减轻小鼠脑出血后氧化应激和神经元凋亡 被引量:4
10
作者 傅思铭 吴旋 谢宗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1633-1640,共8页
目的探讨Nle4-D-Phe7-α-MSH(NDP-MSH)激活黑皮质素受体-3(Mc3r)在小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氧化应激和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方法170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Sham组(n=22)、ICH组(n=46)、ICH+NDP-MSH组(n=102),... 目的探讨Nle4-D-Phe7-α-MSH(NDP-MSH)激活黑皮质素受体-3(Mc3r)在小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氧化应激和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方法170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Sham组(n=22)、ICH组(n=46)、ICH+NDP-MSH组(n=102),建立小鼠ICH模型。ICH后24 h进行改良Garcia评分、Beam balance评分和脑含水量测定,双标免疫荧光检测小鼠脑血肿周围组织中Mc3r和Neun共定位,ELISA检测ICH小鼠血肿周围组织的MDA、SOD、CAT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中Mc3r、PKC、ERK1/2、Bcl-2、caspase-3的表达。结果Mc3r在术后24 h达到表达高峰,在神经元中广泛分布。NDP-MSH治疗后,改良的Garicia评分和Beam balance评分显著提高(P<0.05),同侧基底神经节和皮层中的水肿显著降低(P<0.05),ROS活性明显降低(P<0.05)。下调脑组织中Mc3r和PKC的表达后p-PKC,p-ERK1/2,Bcl-2的表达明显降低,c-caspase-3升高(P<0.05)。结论NDP-MSH激活黑皮质素-3受体通过PKC/ERK信号通路改善小鼠脑出血后的氧化应激和神经元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氧化应激 神经元凋亡 NDP-MSH 黑皮质素受体-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蛋白偶联受体39在小鼠脑出血后脑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忠意 唐于广 +1 位作者 代金雨 谢宗义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54-1264,共11页
目的探究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39(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39,GPR39)对小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神经炎症和脑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76只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8组:Sham组(n=42)、ICH组(n=34)、... 目的探究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39(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39,GPR39)对小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神经炎症和脑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76只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8组:Sham组(n=42)、ICH组(n=34)、ICH+Vehicle组(n=32)、ICH+TC-G 1008组(n=44)、ICH+GPR39 siRNA组(n=6)、ICH+Scramble siRNA组(n=6)、ICH+TC-G 1008+666-15组(n=6)、ICH+TC-G 1008+Vehicle 2组(n=6)。通过小鼠自体血建立ICH模型。在小鼠ICH建模后1 h和25 h灌胃GPR39特异性激动剂TC-G 1008治疗。在ICH建模前24 h,通过侧脑室注射GPR39 siRNA、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抑制剂666-15分别抑制内源性的GPR39和p-CREB的表达。小鼠ICH后48 h,通过改良的加西亚实验、前肢置放实验、转角实验评估小鼠短期的神经功能缺陷,脑组织湿/干法测定脑含水量;免疫荧光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GPR39与神经元、小胶质细胞共定位和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在神经元中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血肿周围组织中的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的含量;TUNEL检测血肿周围凋亡神经元的数量;尼氏染色评估血肿周围神经元损伤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中GPR39、p-CREB、CREB、NRLP3、裂解型半胱天冬酶1(Cleaved caspase-1,C-caspase-1)、gasdermin-D蛋白(GSDMD)的表达。结果GPR39在小鼠ICH后48 h达到表达高峰(P<0.05),在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均有表达。TC-G 1008(24 mg/kg)激活GPR39后显著改善了小鼠ICH后改良的加西亚实验评分,左前肢放置成功率和左转次数增加(P<0.05)。同侧基底节(basal ganglia,BG)和皮层(cortex,CX)的脑水肿显著减轻(P<0.05)。血肿周围凋亡和受损的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P<0.05)。焦亡相关分子NLRP3、C-caspase-1、GSDMD的表达和炎症相关因子IL-1β、TNF-α、MPO的水平降低(P<0.05)。敲低GPR39和下调p-CREB的表达显著增加了小鼠ICH后血肿周围脑组织焦亡相关分子的表达和炎症相关因子的含量(P<0.05)。结论GPR39激活可能部分通过CREB信号通路抑制小鼠ICH后的神经炎症和脑损伤,GPR39可能是ICH后减轻神经炎症和脑损伤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细胞焦亡 脑损伤 G蛋白偶联受体3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弥散张量成像评估中小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19
12
作者 蒋永祥 马颖 +1 位作者 程远 陈维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66-670,共5页
目的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评估中小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创治疗效果。方法以101例中小量(10~40 ml)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微创手术组(52例)和内科治疗组(49例),血肿体... 目的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评估中小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创治疗效果。方法以101例中小量(10~40 ml)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微创手术组(52例)和内科治疗组(49例),血肿体积为15~36(23.36±7.24)ml。所有患者在发病后48 h内和发病后14 d进行DTI扫描,得到双侧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及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tensor tractography,DTT)图像,并根据CST完整性将微创手术组分为A(1~2级,22例)、B(3级,30例)两个亚组,比较微创手术组和内科治疗组之间及A、B亚组之间在以上指标的差异。结果发病后首次DTI扫描显示微创手术组、内科治疗组受累侧的内囊区和大脑脚FA值均降低,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第2次DTI扫描提示,微创手术组的FA值[内囊区(0.49±0.02)、大脑脚(0.47±0.03)]较内科治疗组[内囊区(0.39±0.02)、大脑脚(0.43±0.03)明显升高(P<0.05)],且从DTT图像上可见微创手术组的CST恢复程度明显好于内科治疗组,提示对于这类患者微创手术治疗效果优于内科治疗。微创手术组的A亚组术后FA值[(0.51±0.02)高于B亚组(0.48±0.02)(P<0.05)],提示CST损伤越小,手术效果越好。结论微创治疗可以提高中小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尤其是DTT显示CST以推移、变形为主者(1~2级)应更为积极采取微创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基底节区 微创治疗技术 弥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超声联合微泡经颅开放血脑屏障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程远 于锐 +3 位作者 宋彧 马颖 陈维福 王志刚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2-44,共3页
目的探讨低频超声联合微泡经颅靶向开放血脑屏障及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①经静脉注射微泡后,用频率为43kHz、强度为2W/cm2,持续超声波辐射大鼠头部5min;②采用荧光显微镜伊文氏蓝(EB)、电镜镧示踪法以及透射电镜观察脑组织的超微结构变... 目的探讨低频超声联合微泡经颅靶向开放血脑屏障及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①经静脉注射微泡后,用频率为43kHz、强度为2W/cm2,持续超声波辐射大鼠头部5min;②采用荧光显微镜伊文氏蓝(EB)、电镜镧示踪法以及透射电镜观察脑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经颅超声波与微泡联合能短暂地促进伊文氏蓝和镧离子通过多种形式跨越血脑屏障。结论低频超声联合微泡能可逆的、靶向的、局部的开放血脑屏障,并为进一步研究药物进入脑实质内提供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超声 微泡 血脑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强度超声联合微泡的声空化效应介导大鼠C_6胶质瘤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吴晓辉 陶裕川 +4 位作者 汪峰 黄琴 邓金木 王志刚 程远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11,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低强度超声联合微泡的声空化效应对大鼠C6胶质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不同低强度超声联合微泡辐射体外培养的大鼠C6胶质瘤细胞,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C6胶质瘤细胞生长抑制率,吖啶橙/溴化乙... 目的探讨不同低强度超声联合微泡的声空化效应对大鼠C6胶质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不同低强度超声联合微泡辐射体外培养的大鼠C6胶质瘤细胞,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C6胶质瘤细胞生长抑制率,吖啶橙/溴化乙啶(AO/EB)双染色法计算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变化、凋亡及凋亡增殖比(APR),脱氧核糖核酸断裂的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细胞生长抑制率随超声辐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加;0.7 W/cm2超声辐照后细胞凋亡率最高,为(17.03±1.94)%,凋亡峰出现在G0/G1峰前且明显,细胞生长受阻于G1/S期;透射电镜观察辐照组细胞可见凋亡各阶段的典型改变;扫描电镜示辐照组细胞膜有穿孔现象。结论低强度超声辐照及联合微泡所产生的声空化效应可诱导C6胶质瘤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超声 微泡 声空化效应 细胞凋亡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变化 被引量:6
15
作者 谢宗义 马颖 程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834-836,共3页
目的探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通透性变化。方法雌性SD大鼠80只,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和SAH组。采用经额叶底面蛛网膜下腔插管至Willis环注血法建立SAH模型,在SAH后... 目的探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通透性变化。方法雌性SD大鼠80只,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和SAH组。采用经额叶底面蛛网膜下腔插管至Willis环注血法建立SAH模型,在SAH后6、12、24、36、48、60、72h等不同时间点,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和荧光显微镜方法分别检测大脑皮质BBB对伊文思蓝(Evans Blue,EB)的通透性,同时利用透射电镜观察BBB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NS组比较,大脑皮质EB含量和漏出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SAH后36h时(P<0.05),于60h时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BBB超微结构改变在SAH后36h时最明显。结论BBB通透性改变发生在SAH急性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所致,而且SAH后BBB具有自我修复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脑屏障 蛛网膜下腔出血 大鼠 伊文思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瘤干细胞对BCNU耐药的体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徐忠烨 程远 +3 位作者 唐文渊 陈维福 刘鹏飞 朱晓锋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6-118,共3页
目的探讨胶质瘤干细胞(GSCs)对双氯乙基亚硝脲(BCNU)的耐药能力及导致耐药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从来源于手术切除的恶性胶质瘤中分离培养GSCs,并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FACS鉴定;分别利用MTT法和Ki67染色观察和分析不同浓度BCNU对胶质... 目的探讨胶质瘤干细胞(GSCs)对双氯乙基亚硝脲(BCNU)的耐药能力及导致耐药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从来源于手术切除的恶性胶质瘤中分离培养GSCs,并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FACS鉴定;分别利用MTT法和Ki67染色观察和分析不同浓度BCNU对胶质瘤细胞和GSCs的活力和增殖能力的影响;应用RT-PCR法测定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 DNA-transferase,MGMT)mRNA在胶质瘤细胞、GSCs和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本研究中获得的GSCs为Nestin和CD133阳性,具有自我更新、分裂增殖和多分化潜能,流式细胞术分析证实收获的细胞克隆中99.79%的细胞为CD133阳性细胞,符合我们的实验要求;与胶质瘤细胞相比,GSCs具有较强的抗BCNU化疗能力(P<0.01),在BCNU的浓度达到2 g/L后,胶质瘤细胞存活率近于0并基本停止增殖,而GSCs仍有32.3%±4.5%的存活率并仍有43.6%±3.5%的增殖率,当BCNU浓度在2 g/L到8 g/L间尚可以进一步诱导GSCs耐药能力的增强;RT-PCR结果表明在GSCs中MGMT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胶质瘤细胞,而在正常脑组织中则无MG-MTmRNA的表达。结论GSCs比胶质瘤细胞更具耐药性,是胶质瘤产生耐药的关键,而MGMT是GSCs产生耐药的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干细胞 耐药 双氯乙基亚硝脲 O6-甲基鸟嘌呤 DNA 甲基转移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8例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铆钉”技术的运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蒋永祥 吉翔 +2 位作者 程远 陈维福 马颖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60-365,共6页
目的探讨支架结合弹簧圈的"铆钉"技术在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中的应用及其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10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8例采用"铆钉"技术进行血管内治疗的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患者的临... 目的探讨支架结合弹簧圈的"铆钉"技术在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中的应用及其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10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8例采用"铆钉"技术进行血管内治疗的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术后脑血管造影和随访结果。结果 8例患者均在术中安全栓塞动脉瘤,未发生术中破裂出血。1例患者在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复查DSA均可见动脉瘤颈少量残留,但是瘤颈弹簧圈形态稳定,故予以继续随访;而其余7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复查DSA示动脉瘤颈血管内膜修复良好,动脉瘤治愈。结论通过"铆钉"技术主动增强动脉瘤颈处弹簧圈的抗冲击能力,再结合支架的血流导向作用,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此类极易破裂的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前壁 血管内治疗 假性动脉瘤 弹簧圈 Lvis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前循环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 被引量:4
18
作者 谢宗义 马颖 程远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82-85,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重复性好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动物模型。方法:在立体定位下将导管插入视交叉前池,注入300μl自体动脉血建立SAH模型。监测动脉血压、血气分析、颅内压,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量仪(LDF)测定局部脑血流量(rCBF)和进行...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重复性好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动物模型。方法:在立体定位下将导管插入视交叉前池,注入300μl自体动脉血建立SAH模型。监测动脉血压、血气分析、颅内压,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量仪(LDF)测定局部脑血流量(rCBF)和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结果:血液广泛分布在前颅窝底、Willis环、基底池周围。SAH组大鼠的血压、血pH、PaO2、PaCO2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P在SAH后1min迅速增高至最大值(P<0.05)。rCBF在SAH后1min迅速降低,于SAH后3min进一步降低至最低点(P<0.05)。大部分大鼠在SAH后24h有轻度的神经行为异常,在SAH后48h恢复正常。结论:该模型能更好地模拟临床SAH,重复性好,更适合于前循环动脉瘤性SAH后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压 脑血流量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CT血管成像横窦体表定位研究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盛波 吕富荣 +4 位作者 肖智博 欧阳羽 吕发金 邓金木 刘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4-187,共4页
目的利于64排螺旋CT确定横窦和乙状窦的体表定位,评价采用上项线和颧弓-枕外隆突连线作为横窦标志的准确性,为横窦区入路相关手术的骨窗定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回顾性重建100例进行过64排螺旋CT头部CTA检查患者的横窦和乙状窦影像,对... 目的利于64排螺旋CT确定横窦和乙状窦的体表定位,评价采用上项线和颧弓-枕外隆突连线作为横窦标志的准确性,为横窦区入路相关手术的骨窗定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回顾性重建100例进行过64排螺旋CT头部CTA检查患者的横窦和乙状窦影像,对比观察体表骨性标志与静脉窦的位置关系,确定横窦的体表定位。结果星点主要位于横窦和乙状窦连接部的横窦侧;星点位于横窦和乙状窦连接部前上方占4%,星点恰好位于连接部占81%,星点位于连接部后下方占15%。颧弓-枕外隆突连线和上项线走行不完全一致,它们与横窦的关系多样;上项线与横窦走行不一致;颧弓-枕外隆突连线可作近段横窦的定位标志,但是随着它们向外移行,颧弓-枕外隆突连线则主要位于横窦下方,并且它们的距离越来越远。结论上项线不能代表颧弓-枕外隆突连线的走行,同时它们都不是定位横窦的可靠标志,64排螺旋CT的头部减影CTA检查可作为常规术前检查来明确个体解剖资料从而定位横窦和乙状窦,以便指导横窦区相关手术入路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窦 上项线 解剖 C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伽玛刀对红藻氨酸模型大鼠海马形态学及苔藓纤维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耿明英 程远 +3 位作者 许民辉 马颖 沈光建 李飞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959-962,共4页
目的通过红藻氨酸(kainic acid,KA)癫痫大鼠模型的伽玛刀(gamma knife,GK)照射,探讨伽玛刀治疗癫痫的机制,以及伽玛刀与海马苔藓纤维发芽(mossy fiber sprouting,MFS)的关系。方法74只Wistar大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组),红藻... 目的通过红藻氨酸(kainic acid,KA)癫痫大鼠模型的伽玛刀(gamma knife,GK)照射,探讨伽玛刀治疗癫痫的机制,以及伽玛刀与海马苔藓纤维发芽(mossy fiber sprouting,MFS)的关系。方法74只Wistar大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组),红藻氨酸致痫模型大鼠组(B组),40Gy伽玛刀照射红藻氨酸致痫大鼠组(C组)。应用常规病理、电镜观察海马结构形态学改变,Timm’s银染色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伽玛刀对海马区苔藓纤维发芽的影响。结果B组可见以CA1、CA3区及齿状回内分子层(innermolecular layer,IML)为主的神经元变性、坏死。C组与B组相比,神经元损伤减轻。对Timm’s染色脑片海马CA3区透明层进行测定,B、C组大鼠海马苔藓纤维均出现明显的发芽现象,CA3区异常Timm’s阳性颗粒光密度值显著高于A组(P〈0.01);C组与B组相比,1-14d苔藓纤维发芽未见明显减少(P〉0.05),28-42d显著减少(P〈0.05)。结论海马细胞形态的改变——苔藓纤维发芽,可能是KA大鼠癫痫形成的重要机制。40Gy的伽玛刀照射对减轻神经元的损伤有重要作用,抑制苔藓纤维发芽是主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玛刀 海马 苔藓纤维发芽 癫痫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