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首次硅油取出术后视网膜再脱离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1
作者 陆嘉桃 郑政 +2 位作者 胡鹏程 王曦 黄潇颖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8,共9页
目的系统评价首次硅油取出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影响因素。方法检索中国数据库(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万方)、英文数据库(PubMed、Cochrane、Embase、Web of science),查找自建库至2023年8月20日关于首次行玻璃体切割(PPV... 目的系统评价首次硅油取出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影响因素。方法检索中国数据库(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万方)、英文数据库(PubMed、Cochrane、Embase、Web of science),查找自建库至2023年8月20日关于首次行玻璃体切割(PPV)联合硅油填充的患眼硅油取出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影响因素研究文献。根据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文献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文献中首次硅油取出术后视网膜再脱离发生相关的影响因素,剔除提及文献<3篇的影响因素。运用RevMan5.3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综合定量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包括3393术眼,其中复发组498眼,未复发组2895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度近视[比值比(OR)=1.40,95%置信区间(CI)∶1.08~1.81]、巨大视网膜裂孔(OR=2.36,95%CI:1.63~3.41)、玻璃体残留(OR=130.02,95%CI:66.03~256.02)、PPV术前人工晶状体状态(OR=1.86,95%CI:1.26~2.75)是硅油取出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危险因素,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OR=0.68,95%CI:0.50~0.92)、PPV联合巩膜外加压(OR=0.63,95%CI:0.45~0.88)、取硅油前2~4周眼底激光光凝(OR=0.25,95%CI:0.13~0.49)是硅油取出后视网膜再脱离的保护性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改变分析模型后分析结果无明显改变。所纳入研究的文献间均无发表偏倚。结论高度近视、巨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残留、PPV术前人工晶状体状态增加了首次硅油取出后视网膜再脱离发生的风险。孔源性视网膜脱离、PPV联合巩膜外加压、取硅油前2~4周眼底激光光凝可能是其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硅油 META分析 影响因素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微流控芯片的体外视网膜微血管体系血栓形成模型的建立
2
作者 邵淑娴 王艳美 +4 位作者 徐艺菡 郑佳欣 张宇繁 刘丹宁 李远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199-1207,共9页
目的构建一种模拟视网膜血管体系空间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的内皮化微流控芯片模型,利用该模型进一步构建血栓模型,并将该血栓模型应用于溶栓效果验证。方法采用软光刻加工技术制备具有分叉结构和三级管径的体外眼底微血管网络微流控芯片... 目的构建一种模拟视网膜血管体系空间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的内皮化微流控芯片模型,利用该模型进一步构建血栓模型,并将该血栓模型应用于溶栓效果验证。方法采用软光刻加工技术制备具有分叉结构和三级管径的体外眼底微血管网络微流控芯片。在芯片通道内注入人源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uman retin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HRMECs),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细胞骨架染色观察不同时间点内皮细胞的铺设密度及形态特征;采用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探针(5,5,6,6-Tetrachloro-1,1,3,3-tetraethylbenzimidazolylcarbocyanine iodide,JC-1)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染色评估通道内内皮细胞的生物活性,并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进行观察;使用数字注射泵模拟人体血液流动,采用2024年3-6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献血站10例健康成人献血者的新鲜血液,实验分为健康成人全血组、TNF-α激活内皮细胞+健康成人全血组及TNF-α激活内皮细胞+TNF-α激活全血组(血液均混合钙黄绿素染色剂),各组均设置37.8、11.1、3.5μL/min 3种入口血液流速。设置生理盐水组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human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组,应用内皮化微流控芯片血栓模型验证溶栓效果;采用细胞核染色与NO染色,结合内皮化微流控血栓模型,评估生理盐水与rtPA在不同干预阶段(血栓形成前、血栓形成后及溶栓后)对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了三级微流控芯片血管模型,其直径分别为300、200和100μm;内皮细胞注入培养72 h后,完全覆盖管壁,光学显微镜和细胞骨架染色显示细胞间排列紧密;JC-1和NO染色证实内皮细胞生物活性良好;相同流速下,与全血组比较,TNF-α激活内皮细胞+健康成人全血组与TNF-α激活内皮细胞+TNF-α激活全血组均观察到通道内血栓面积比率明显增加(P<0.001);且3.5μL/min流速下TNF-α激活内皮细胞+TNF-α激活全血组血栓面积比率显著高于其余组(P<0.001);rtPA组的溶栓效果显著强于生理盐水组(P<0.001),不同干预阶段微流控芯片通道内内皮细胞贴壁良好,血栓形成可造成微流控芯片通道内内皮细胞NO分泌增多(P<0.001)。结论成功构建具有视网膜血管体系空间结构和生物活性的微流控芯片模型,并应用于视网膜血管血栓形成与药物溶栓效果验证,为视网膜血管血栓类疾病的研究提供体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血栓形成 视网膜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微泡造影剂在眼科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廖沁 周希瑗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3期238-240,共3页
超声微泡造影剂目前已在心血管、肿瘤等疾病的靶向治疗方面得到满意的研究成果,但在眼科疾病的治疗方面还在基础研究阶段,本文就超声微泡造影剂在眼科疾病治疗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关键词 超声微泡造影剂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视网膜母细胞瘤疾病流行及负担分析
4
作者 祝源 陈奕嘉 +2 位作者 周家林 刘恒志 周希瑗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59-364,共6页
目的通过2021全球疾病负担(GBD 2021)数据库探究中国视网膜母细胞瘤(RB)疾病流行和负担情况,为中国RB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析1990-2021年中国RB总体、男性及女性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患病率、标化死亡率、标化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 目的通过2021全球疾病负担(GBD 2021)数据库探究中国视网膜母细胞瘤(RB)疾病流行和负担情况,为中国RB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析1990-2021年中国RB总体、男性及女性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患病率、标化死亡率、标化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等相关指标,评估RB流行水平和疾病负担情况;采用Joinpoint模型分析1990-2021年中国RB总体标化发病率、总体标化患病率、总体标化死亡率和总体标化DALY率的年度百分比变化(APC)和平均年度百分比变化(AAPC);比较1990-2021年中国和全球的总体标化发病率、总体标化患病率、总体标化死亡率和总体标化DALY率变化情况。结果与1990年相比,2021年中国总体、男性和女性RB标化发病率分别增加1.840倍、2.154倍和1.689倍;总体、男性和女性RB标化患病率分别增加1.876倍、2.133倍和1.701倍;总体、男性和女性标化死亡率分别降低0.679倍、0.636倍和0.714倍;总体、男性和女性标化DALY率分别降低0.652倍、0.616倍和0.676倍。Joinpoint分析显示,与1990年相比,2021年中国总体标化发病率和总体标化患病率的AAPC分别增加3.21%和3.23%;总体标化死亡率和总体标化DALY率的AAPC分别降低3.61%和3.46%。与1990年相比,全球总体标化发病率、总体标化患病率分别增加0.237倍和0.242倍;全球总体标化死亡率、总体标化DALY率分别降低0.212倍、0.195倍。结论相较于1990年,2021年中国RB总体、男性和女性的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患病率增加,标化死亡率和DALY率降低,说明疾病流行增加但负担减轻。1990-2021年间,中国总体标化发病率和总体标化患病率与全球差距先扩大再缩小,但总体标化死亡率和总体标化DALY率始终低于全球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瘤 疾病负担 伤残调整寿命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在眼科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张靖 周希瑗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90-492,共3页
超声造影是利用造影剂使后散射回声增强,明显提高超声的分辨力、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技术。目前超声造影在眼科临床的应用尚未广泛开展,但已有研究表明超声造影能明显增强球后血管的显示能力,可用来观察眼内某些病变的微循环状态。本文对... 超声造影是利用造影剂使后散射回声增强,明显提高超声的分辨力、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技术。目前超声造影在眼科临床的应用尚未广泛开展,但已有研究表明超声造影能明显增强球后血管的显示能力,可用来观察眼内某些病变的微循环状态。本文对超声造影在眼科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造影剂 眼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无虹膜1家系临床特征及基因检测分析
6
作者 李伟候 刘丹宁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77-1283,共7页
目的分析先天性无虹膜1家系遗传学特点,了解PAX6基因突变特点及临床表型的差异。方法收集该家系的病史及临床资料,进行全外显子基因测序检查及数据分析,应用同源建模服务器SWISS-MODEL构建对应的蛋白质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本家系中4名发... 目的分析先天性无虹膜1家系遗传学特点,了解PAX6基因突变特点及临床表型的差异。方法收集该家系的病史及临床资料,进行全外显子基因测序检查及数据分析,应用同源建模服务器SWISS-MODEL构建对应的蛋白质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本家系中4名发病者均因虹膜缺失存在畏光、睁眼困难症状,相同临床表型为无虹膜、白内障、黄斑中心凹发育不良,还存在个体差异表型。基因检测结果显示:4名发病者均为PAX6基因上c.442_452del:p.M148Afs*48的杂合缺失移码变异,该变异在物种间高度保守。同源建模结果提示突变的PAX6基因最终导致蛋白质构象发生差异变化。结论新发现的PAX6基因变异在发病的家系成员中表型不完全相同,通过同源建模分析增加了对PAX6异常表达导致蛋白质结构异常的认识,遗传学检查可对该家系提供遗传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X6基因 基因突变 先天性无虹膜 同源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术后眼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中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谭娅 周希瑗 +1 位作者 徐智勇 王秀青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3-376,共4页
背景 玻璃体切割术后白内障的发生率增加,而玻璃体切割术后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的难度更大,且手术并发症更多.对玻璃体切割术后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的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有助于减少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目的 分析和比较玻... 背景 玻璃体切割术后白内障的发生率增加,而玻璃体切割术后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的难度更大,且手术并发症更多.对玻璃体切割术后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的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有助于减少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目的 分析和比较玻璃体切割术后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纳入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收治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者193例200眼,依据白内障术前是否行玻璃体切割术分为玻璃体切割组及非玻璃体切割组,前者依据患眼是否有硅油亚分为硅油眼组和无硅油眼组.对各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眼的术中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 玻璃体切割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中后囊膜破裂、悬韧带松弛、瞳孔不易扩大及虹膜弹性差的发生率分别为7.84%、3.92%、1.96%和1.96%,非玻璃体切割组分别为5.37%、0.67%、7.38%和1.34%,2个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06、0.160、0.303、1.000);硅油眼组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0.00%、3.57%、3.57%和3.57%,无硅油眼组分别为17.39%、4.35%、0.00%和0.00%,硅油眼组后囊膜破裂的发生率高于无硅油眼组,2个组间的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2).非玻璃体切割组、硅油眼组和无硅油眼组术中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分别为14.77%、10.71%和21.74%,硅油眼组和无硅油眼组与非玻璃体切割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70、0.392).各组均未见虹膜损伤及脉络膜出血.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白内障眼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与非玻璃体切割术后白内障眼相比无明显增加,但与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眼比较,术中无硅油眼的后囊膜更容易破裂,术中应仔细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术/并发症 白内障/手术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并发症 晶状体 后囊膜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EGFP质粒转染大鼠视网膜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许燕 周希瑗 +1 位作者 王志刚 李兴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8-190,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破坏微泡介导EGFP质粒转染大鼠视网膜的效率及可行性,为实现外源基因高效、定向的转移目的奠定基础。方法将30只Long-evans大鼠分为6组,第1组仅以0.5W/cm2的超声波辐照大鼠眼球,第2组于尾静脉输入适当剂量的微泡造影剂,并... 目的探讨超声破坏微泡介导EGFP质粒转染大鼠视网膜的效率及可行性,为实现外源基因高效、定向的转移目的奠定基础。方法将30只Long-evans大鼠分为6组,第1组仅以0.5W/cm2的超声波辐照大鼠眼球,第2组于尾静脉输入适当剂量的微泡造影剂,并立即以相同能量的超声波辐照大鼠眼球,第3组于尾静脉输入质粒,第4组于尾静脉输入质粒,并以超声辐照大鼠眼球,第5组于尾静脉输入质粒与微泡,第6组尾静脉输入质粒、微泡,并用超声辐照眼球。转染2周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EGFP表达情况。结果超声微泡介导的EGFP质粒对大鼠视网膜的转染效率,明显高于其他实验组。一定能量和时间的超声波辐照,及适当浓度的微泡,对大鼠视网膜脉络膜无明显损伤。结论利用低频率和一定能量的超声击碎携带EGFP质粒的超声微泡造影剂,能够有效地提高EGFP质粒在大鼠视网膜的转染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微泡造影剂 视网膜 基因治疗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麻醉剂对眼表影响的地形图分析 被引量:23
9
作者 杜之渝 陈曜 +2 位作者 张大勇 郑晴 郭红 《眼科新进展》 CAS 2001年第4期271-272,共2页
目的 了解表面麻醉剂对眼表面毒性损伤的情况。方法 分别用 30 g· L- 1 洁霉素、4g· L- 1 盐酸奥布卡因 (表麻滴瞳 )及 10 g· L- 1 盐酸丁卡因 ,对 3组滴眼 ,每 5 min1次 ,共 4次。并对滴药前后角膜地形图进行对比分... 目的 了解表面麻醉剂对眼表面毒性损伤的情况。方法 分别用 30 g· L- 1 洁霉素、4g· L- 1 盐酸奥布卡因 (表麻滴瞳 )及 10 g· L- 1 盐酸丁卡因 ,对 3组滴眼 ,每 5 min1次 ,共 4次。并对滴药前后角膜地形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滴药后角膜地形图变化率 ,洁霉素组为 3.91% ,表麻滴瞳组为71.87% ,丁卡因组为 79.6 9% .结论 多次、不合理应用表麻制剂 ,可对眼表面造成毒性损伤 ,引起角膜上皮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麻醉剂 眼表面 角膜地形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治疗白内障术后顽固性黄斑水肿的疗效 被引量:4
10
作者 郑政 刘丹宁 +2 位作者 周希瑗 胡晓鹏 武明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2287-2290,共4页
目的通过玻璃体腔单次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lucentis观察治疗顽固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在我科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发生顽固性... 目的通过玻璃体腔单次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lucentis观察治疗顽固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在我科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发生顽固性黄斑水肿患者9例(10眼),病史均大于3个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确诊并排除黄斑相关疾病引起的黄斑水肿。患眼玻璃体腔单次注射lucentis 0.5 mg(0.05 m L),治疗后随访12周,对比观察治疗前后患眼视力、眼压、OCT及FFA改变。结果 9例患者10只眼治疗后1周视力明显提高,4、12周后视力稳定;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OCT检查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从治疗前(480±121)μm,下降至治疗后1周(293±58)μm,4、12周厚度分别保持在(231±23)、(235±35)μ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眼内或全身不良反应。结论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治疗白内障术后顽固性黄斑水肿能明显改善患者视功能,减轻黄斑水肿,无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术后 黄斑水肿 抗VEGF 视功能 LUCENT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Epi-LASIK术后早期角膜创伤愈合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维锋 杜之渝 +2 位作者 赵武校 刘玺 向一旻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2-95,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Epi-LASIK、PRK两种术式,探讨上皮瓣保留对早期角膜创伤愈合反应的影响。方法建立兔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PRK模型,检测术后角膜基质炎性细胞数量、角膜基质细胞数量、白细胞介素1(IL-1β)、转化生长因子(TGF-β2... 目的通过比较Epi-LASIK、PRK两种术式,探讨上皮瓣保留对早期角膜创伤愈合反应的影响。方法建立兔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PRK模型,检测术后角膜基质炎性细胞数量、角膜基质细胞数量、白细胞介素1(IL-1β)、转化生长因子(TGF-β2)的表达来探讨角膜创伤愈合反应。结果Epi-LASIK术后1d、3d角膜基质炎性细胞数量明显比PRK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i-LASIK术后1d、3d角膜基质细胞数量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pi-LASIK、PRK角膜上皮层TGF-β2、IL-1β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pi-LASIK术后1d、3d角膜基质TGF-β2、IL-1β表达明显比PRK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i-LASIK由于上皮瓣的物理屏障作用,减轻了Epi-LASIK术后早期角膜创伤的过度反应,有利于其正常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I-LASIK 创伤愈合反应 白细胞介素 转化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微泡介导CNTF基因眼内转染对视神经损伤大鼠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敏 刘苏 +1 位作者 王志刚 谢文跃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03-307,共5页
背景选择理想的基因载体是当前基因研究和治疗的前提与关键,超声微泡造影剂作为一种新型的基因载体,可安全、快速、有效地增强目的基因的转染和表达。目的观察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基因转染视神经损伤大鼠对视... 背景选择理想的基因载体是当前基因研究和治疗的前提与关键,超声微泡造影剂作为一种新型的基因载体,可安全、快速、有效地增强目的基因的转染和表达。目的观察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基因转染视神经损伤大鼠对视功能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存活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伤组、单纯损伤组、单纯质粒组、质粒+超声组、超声微泡组。采用钳夹大鼠右眼视神经法制作视神经损伤大鼠模型,然后各处理组大鼠分别接受相应的干预处理。质粒采用玻璃体腔注射法注入,超声则采用辐照法进行干预。造模前1d和损伤后第7天检测每组大鼠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并于第7天处死各组大鼠。应用荧光金逆行标记法计数各组大鼠RGCs存活数,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检测大鼠视网膜中CNTFmRNA的表达量。结果损伤后第7天,单纯损伤组大鼠F—VEPP.波的隐含时较单纯质粒组、质粒+超声组和超声微泡组明显延长,超声微泡组P,波的隐含时短于单纯质粒组和质粒+超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质粒组、质粒+超声组和超声微泡组F—VEPP,波的振幅均高于单纯损伤组,超声微泡组高于单纯质粒组和质粒+超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微泡组大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波振幅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质粒组、质粒+超声组和超声微泡组平均RGCs数目均明显高于单纯损伤组,超声微泡组平均RGCs数多于单纯质粒组和质粒+超声组,但少于对照组及假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微泡组CNTFmRNA表达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假伤组、单纯损伤组、单纯质粒组和质粒+超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微泡能增强CNTF基因在眼内的转染及表达,对视神经损伤大鼠RGCs早期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有效促进视功能的恢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微泡造影剂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基因转染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微泡介导EGFP质粒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转染效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邓鑫 周希瑗 王志刚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3-166,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超声微泡造影剂,在不同声强的超声辐照下,介导DNA质粒转染视网膜母细胞瘤(RB)细胞的效率及可行性,为实现外源基因高效、定向的转移奠定基础。方法将培养的RB细胞分别予以超声条件为0.25,0.5,0.75,1.0,1...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超声微泡造影剂,在不同声强的超声辐照下,介导DNA质粒转染视网膜母细胞瘤(RB)细胞的效率及可行性,为实现外源基因高效、定向的转移奠定基础。方法将培养的RB细胞分别予以超声条件为0.25,0.5,0.75,1.0,1.25W/cm^2,60S的连续波辐照,微泡造影剂浓度为1%,100.4,20%,30%,以筛选出对RB细胞活性无明显抑制的最适超声声强、辐照时间和微泡浓度。根据以上筛选条件,转染EGFP基因入RB细胞,24~48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GFP表达情况,并用RT-PCR对EGFPmRNA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声强〈0.75W/cm^2(60s),以及微泡浓度〈20%时,对RB细胞的活性无明显抑制。当微泡浓度10%,超声声强为0.5W/cm^2或0.75W/cm^2时,介导的DNA质粒对RB细胞转染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明显高于其他实验组。超声声强为0.5W/cm^2或0.75W/cm^2介导的转染效率,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浓度适当的微泡在优化的声强条件下,能够有效地提高DNA质粒在RB细胞中的转染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造影剂 微泡 视网膜母细胞瘤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微泡介导bcl-xl基因抗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伟 刘苏 王志刚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47-1150,共4页
目的评价超声微泡介导bclxl基因抗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凋亡的作用。方法体外混合培养LongEvans大鼠RGCs,并建立N甲基D天冬氨酸(NMDA)损伤的RGCs凋亡模型。将体外培养的RGCs分为A组(正常对照组),B组(NMDA组),C组(bclxl转染+NMDA组);其... 目的评价超声微泡介导bclxl基因抗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凋亡的作用。方法体外混合培养LongEvans大鼠RGCs,并建立N甲基D天冬氨酸(NMDA)损伤的RGCs凋亡模型。将体外培养的RGCs分为A组(正常对照组),B组(NMDA组),C组(bclxl转染+NMDA组);其中C组在加入NMDA前48h用超声微泡介导bclxl转染RGCs。转染48h后采用免疫组化分析转染细胞和未转染细胞的bclxl蛋白水平;加入NMDA36h后采用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双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的形态特征,琼脂糖电泳检测细胞凋亡DNA片断。结果免疫组化检测表明转染细胞与未转染细胞的bclxl蛋白表达水平有差异,AO/EB检测发现B组可见大量凋亡小体,C组可见少许凋亡细胞。琼脂糖电泳检测亦发现B组呈典型的DNA“梯度”条带,而A组和C组无明显的DNA“梯度”条带。结论超声微泡介导bc1xl基因抗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有一定作用,有可能为视网膜视神经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剂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凋亡 BCL-X1 基因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1及其抑制剂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糖尿病结膜松弛症结膜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5
15
作者 徐智勇 江兵 +1 位作者 廖沁 刘苏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20-723,共4页
目的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其抑制剂(TIMP-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糖尿病结膜松弛症患者结膜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糖尿病结膜松弛症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按照张兴儒眼结膜松弛症临床分级标准和1999年WTO糖尿病诊断... 目的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其抑制剂(TIMP-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糖尿病结膜松弛症患者结膜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糖尿病结膜松弛症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按照张兴儒眼结膜松弛症临床分级标准和1999年WTO糖尿病诊断标准,经手术共收集待检结膜标本36份,其中包括糖尿病结膜松弛症6例9眼(糖尿病结膜松弛症组)、单纯结膜松弛症5例9眼(单纯结膜松弛症组)、糖尿病不伴结膜松弛症9例9眼(糖尿病组)和行白内障囊外摘出术(ECCE)手术的正常对照9例9眼(正常结膜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并比较各组结膜组织中MMP-1、TIMP-1和TGF-β1的表达。结果 MMP-1在糖尿病结膜松弛症和单纯结膜松弛症组患者结膜中阳性表达的平均吸光度(A)值分别为0.2732±0.0285和0.2599±0.0229,明显高于糖尿病组和正常结膜组的0.1872±0.0138和0.1485±0.00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IMP-1的表达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470,P=0.079)。TGF-β1在糖尿病结膜松弛症组患者结膜中的阳性表达高于单纯结膜松弛症组、糖尿病组和正常结膜组(0.2065±0.0331vs0.1866±0.0129;0.2065±0.0331vs0.1773±0.0153;0.2065±0.0331vs0.1632±0.01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P-1和TIMP-1表达失衡在糖尿病结膜松弛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此过程不受TGF-β1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膜松弛症 基质金属蛋白酶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转化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糖尿病大鼠脉络膜视网膜的表达 被引量:5
16
作者 周希瑗 李琳 +1 位作者 江雪丰 乔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在糖尿病的不同病程中,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ssel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糖尿病大鼠脉络膜中表达的时间、部位,比较正常大鼠及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脉络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健康雄性... 目的在糖尿病的不同病程中,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ssel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糖尿病大鼠脉络膜中表达的时间、部位,比较正常大鼠及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脉络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健康雄性W 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用链脲佐菌素(STZ)大剂量一次性腹腔注射诱导1型糖尿病模型。取不同组、不同时期大鼠视网膜脉络膜,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蛋白质的表达情况。结果①糖尿病1个月组(M1)、血糖恢复组(Mh)大鼠视网膜脉络膜VEGF蛋白质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M0)无明显区别。②糖尿病2个月组(M2)脉络膜可见VEGF蛋白质的阳性表达(33.3%),视网膜上VEGF蛋白质的阳性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区别。③糖尿病3个月组(M3)脉络膜VEGF蛋白表达阳性(55.6%),视网膜的内核层及节细胞层VEGF蛋白表达阳性与正常对照组(33.3%)比较有明显差异。④糖尿病4个月组(M4)脉络膜VEGF蛋白表达阳性(66.7%),视网膜的内界膜、内核层、外核层及节细胞层VEGF蛋白表达阳性(77.8%)。⑤糖尿病5个月组(M5)脉络膜VEGF蛋白表达阳性(88.9%),视网膜全层均有VEGF蛋白阳性表达(88.9%)。VEGF在脉络膜和视网膜的阳性染色密度随病程逐渐增加(P<0.05)。结论VEGF在大鼠脉络膜视网膜中的表达与病程有关,VEGF蛋白在脉络膜的表达先与视网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脉络膜病变 免疫组织化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曲肽抑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周兰新 李立 鄢秀菊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9期674-677,共4页
目的探讨奥曲肽对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及角膜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 derived factor,PEDF)表达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鼠角膜碱烧伤新生血管模型,分每日腹腔注射... 目的探讨奥曲肽对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及角膜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 derived factor,PEDF)表达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鼠角膜碱烧伤新生血管模型,分每日腹腔注射奥曲肽20μg组、30μg组和对照组3组。运用裂隙灯、免疫组化、电镜分别观察新生血管长度及生长速度、2种因子的表达。结果治疗组新生血管生长速度变慢,微血管数量减少,VEGF蛋白表达下降,PEDF蛋白表达上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VEGF和PEDF的表达与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过程密切相关,一定剂量的奥曲肽可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曲肽 角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碱烧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眼玻璃体腔注射国产曲安奈德的视网膜毒性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胡晓鹏 倪寿翔 +1 位作者 李立 周希瑗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1252-1255,1313,共5页
目的:研究常规剂量国产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玻璃体腔内注射对兔视网帧的毒性作用。方法:纯种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8只行玻璃体腔内注射,随机选取24只兔子右眼注射生理盐水0.1ml作为对照A组,该24只兔子左眼注射TA混悬液4mg... 目的:研究常规剂量国产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玻璃体腔内注射对兔视网帧的毒性作用。方法:纯种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8只行玻璃体腔内注射,随机选取24只兔子右眼注射生理盐水0.1ml作为对照A组,该24只兔子左眼注射TA混悬液4mg/0.1ml作为试验B组,其余24只兔子右眼注射去赋形剂的TA0.1ml(去除的赋形剂用生理盐水补足)作为试验C组,其左眼注射从曲安佘德混悬液中分离的赋形剂0.1ml作为试验D组。每只动物于注药前及注药后3天、2周及1月各时间点行双眼FERG检查,检查后处死动物,取出眼球行视网膜光学及电子显微镜检查,观察其结构的改变。结果:各实验组兔眼注药前后FERG b波潜伏期无明显变化,在注药后短时间内有b波振幅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赋形剂组在注药后1月还有b波振幅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光学及电子显微镜观察,赋形剂组在注药后各时间点均有视网膜结构的改变,去赋形剂组以及TA混悬液组只在短时间内有视网膜结构的改变。结论:4mg国产TA兔眼玻璃体腔注射短期内可引起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轻度改变,但这种改变只是暂时性和可逆的,其对视网膜的毒性作用可能主要是由赋形剂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安奈德/毒性 曲安奈德/治疗应用 视网膜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避潜在圆锥角膜对角膜屈光手术影响的方法 被引量:5
19
作者 姚浩 杜之渝 +2 位作者 陈会振 张玙 晏丕松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86-390,共5页
圆锥角膜是一类以角膜形态呈圆锥形前突并且角膜变薄为特征的非炎症性疾病。典型临床表现的圆锥角膜诊断比较容易,但要辨别早期潜在圆锥角膜较为困难,未被发现的角膜膨隆在角膜屈光手术后可发生进行性角膜扩张,常导致严重后果。因此为... 圆锥角膜是一类以角膜形态呈圆锥形前突并且角膜变薄为特征的非炎症性疾病。典型临床表现的圆锥角膜诊断比较容易,但要辨别早期潜在圆锥角膜较为困难,未被发现的角膜膨隆在角膜屈光手术后可发生进行性角膜扩张,常导致严重后果。因此为规避早期潜在圆锥角膜对角膜屈光术后的影响,可从不同方面运用多项检测系统辅助诊断,于术前筛查潜在圆锥角膜,更有利于开展角膜屈光手术并能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锥角膜 屈光手术 亚临床圆锥角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那他霉素滴眼液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多中心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陈茜 吴尚操 +15 位作者 谢汉平 贾卉 周奇志 任毅 姚涛 张立军 姜宏 王丛香 周鸿雁 杨燕宁 潘雪菲 袁静 郝继龙 马华锋 陈建辉 曾庆延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71-374,共4页
目的通过多中心临床对照研究评估国产那他霉素滴眼液治疗轻中度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多中心、随机、对照性药物临床试验。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2月真菌性角膜炎患者108例(108眼),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2例),分别... 目的通过多中心临床对照研究评估国产那他霉素滴眼液治疗轻中度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多中心、随机、对照性药物临床试验。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2月真菌性角膜炎患者108例(108眼),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2例),分别给予华北制药那他霉素滴眼液和爱尔康公司那特真滴眼液局部滴眼治疗。治疗前后观察项目包括症状、视力、裂隙灯检查并评分,于治疗前、治疗后3 d、7 d、14 d、28 d、结束时进行评分,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视力与治疗结束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治疗前眼部评分为(3.85±3.14)分,治疗后3 d、7 d、14 d、28 d及治疗结束时分别为(3.35±2.12)分、(3.01±1.62)分、(2.65±1.35)分、(1.86±1.48)分、(1.15±1.21)分,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对照组治疗前眼部评分为(3.78±3.42)分,治疗后3 d、7 d、14 d、28 d及治疗结束时分别为(3.42±2.51)分、(2.98±1.91)分、(2.57±1.36)分、(1.76±1.35)分、(1.17±1.29)分,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时间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组37例(66.1%)痊愈,18例(32.1%)有效,1例(1.8%)无效,有效率98.2%;对照组32例(61.5%)痊愈,18例(34.6%)有效,2例(3.9%)无效,有效率96.1%;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结论国产那他霉素滴眼液与那特真治疗轻、中度真菌性角膜炎疗效相当,无眼部及全身毒副作用,可以作为我国治疗轻、中度真菌性角膜炎的一线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角膜炎 那他霉素 药物治疗 多中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