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82例医院感染患者现状分析与对策 被引量:2
1
作者 罗玲 甘秀妮 赵富美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4年第4期412-414,共3页
目的:分析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对2012年在我院发生医院感染的3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不同患者年龄、住院时间、原发疾病、侵入性操作等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不同,年... 目的:分析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对2012年在我院发生医院感染的3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不同患者年龄、住院时间、原发疾病、侵入性操作等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不同,年龄60岁以上人群占58.64%,住院7~30天占51.31%,颅脑疾病占19.64%,接受侵入性操作占66.23%。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占首位,占70.68%。检出病原菌407株,主要为条件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占61.18%。结论:年龄大、住院时间较长(7~30天)、原发疾病重、接受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可能性更大,重点关注以下人群,采取积极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可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器官移植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莉 胡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5-671,共7页
近年来,在器官移植候选者和受者中预防和治疗HCV的策略发展迅速。尽管HCV感染在肝或非肝实体器官移植中不再威胁移植结果,但它们仍然是研究的焦点。由于丙型肝炎仍然是全球因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衰竭和肝细胞癌而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需... 近年来,在器官移植候选者和受者中预防和治疗HCV的策略发展迅速。尽管HCV感染在肝或非肝实体器官移植中不再威胁移植结果,但它们仍然是研究的焦点。由于丙型肝炎仍然是全球因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衰竭和肝细胞癌而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合适的采取器官移植,以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而近年来随着HCV阳性实体器官供体的增加,且对器官的需求仍显著超过供应,随着直接抗病毒药物的发展,全球逐渐开展将HCV阳性供体器官移植到HCV阴性受体中,这将可能显著提高移植率并降低等候名单死亡率。目前抗HCV治疗的有效性创造了一个重要的机会,通过增加器官移植的可及性和降低候诊死亡率将显著提高终末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属 抗病毒药 器官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2例终末期肝病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治疗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黄祎 李哲 +3 位作者 雷宇 凌宁 付潇 周智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08-812,共5页
目的:了解终末期肝病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情况、临床特点及抗真菌治疗的效果,以期取得更好的疗效,改善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终末期肝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诱因、临床表现、血常规、G试验、影像学特征、真菌学特点、抗... 目的:了解终末期肝病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情况、临床特点及抗真菌治疗的效果,以期取得更好的疗效,改善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终末期肝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诱因、临床表现、血常规、G试验、影像学特征、真菌学特点、抗真菌治疗时机和疗效,观察氟康唑、伏立康唑和卡泊芬净抗真菌的疗效。结果:102例患者中确诊28例,临床诊断29例,拟诊45例。其中腹部感染50例,肺部37例,血流8例,中枢4例,腹部肺部同时感染3例。均用过1~2个疗程的广谱抗菌药物,部分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G试验阳性患者82例。102例患者中58例口腔肉眼可见毛状白斑,涂片发现真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大于10×10~9个/L者58例(56.9%),中性粒细胞分类大于80%的79例(77.5%);29例患者CT发现肺部病变。氟康唑治疗17例,治愈10例(58.8%),无效7例;伏立康唑治疗23例,治愈15例(65.2%),无效8例;卡泊芬净治疗58例,治愈46例(79.3%),无效12例,治愈率以卡泊芬净组为高,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终末期肝病有高危因素存在,易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主要病原菌为念珠菌。但临床症状体征无特异性,易漏诊,治疗时间越早,疗效越好。卡泊芬净治疗终末期肝病伴发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疗效高、安全性好,适合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肝病 侵袭性真菌感染 氟康唑 伏立康唑 卡泊芬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福昔明片与环丙沙星片随机、单盲对照治疗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4
作者 凌宁 周智 +3 位作者 黄长武 张大志 任红 谭光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531-533,共3页
目的:评价国产利福昔明治疗细菌感染性腹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以国产环丙沙星作对照,研究利福昔明治疗细菌感染性腹泻的效果。利福昔明第1日每次0.4g,1日3次,第2日起每次0.4g,1日2次;环丙沙星第1日每次0.25g,... 目的:评价国产利福昔明治疗细菌感染性腹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以国产环丙沙星作对照,研究利福昔明治疗细菌感染性腹泻的效果。利福昔明第1日每次0.4g,1日3次,第2日起每次0.4g,1日2次;环丙沙星第1日每次0.25g,1日3次,第2日起每次0.25g,1日2次,疗程均为3~7天。治疗前后查血、尿、大便常规,肝功、肾功生化和心电图用于安全性评价。结果:利福昔明组29例,环丙沙星组25例,其中35例治疗前分离到病原菌,细菌阳性率为64.8%。临床有效率和临床痊愈率分别为100%和91.3%,两组临床有效率和临床痊愈率无统计学差异。细菌清除率分别为100%和87.5%,亦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未观察到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利福昔明片治疗细菌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可在细菌感染性腹泻治疗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福昔明 环丙沙星 感染性腹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渝东南地区男性体检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检出情况及相关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杨洋 李飞 +1 位作者 孔令希 单幼兰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47-1052,共6页
目的:分析重庆市渝东南地区健康体检人群中成年男性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检出情况及影响因素,为NAFLD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的16 792例男性体检者作为研... 目的:分析重庆市渝东南地区健康体检人群中成年男性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检出情况及影响因素,为NAFLD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的16 792例男性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NAFLD检出率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AFLD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研究对象中NAFLD患者3 441例,检出率20.5%;51~60岁年龄组检出率最高,为29.4%。NAFLD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的均值水平明显高于非NAFLD组(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明显低于非脂肪肝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BMI、高血压,TG、ALT是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重庆市渝东南地区男性体检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肝检出率较高,51~60岁年龄段最高;对肥胖、高血压、TG及ALT偏高人群应该重点进行NAFLD超声筛查,以便疾病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男性 检出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B细胞表位预测 被引量:4
6
作者 李虎 胡鹏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319-1321,1326,共4页
目的利用计算机软件预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B细胞表位。方法以HA、NA的氨基酸序列为基础,用Protean、PORTER、MEGA等生物信息学软件综合预测HA、NA蛋白可能的B细胞表位,再结合吴玉章的平均抗原指数方案... 目的利用计算机软件预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B细胞表位。方法以HA、NA的氨基酸序列为基础,用Protean、PORTER、MEGA等生物信息学软件综合预测HA、NA蛋白可能的B细胞表位,再结合吴玉章的平均抗原指数方案进一步筛选。结果 HA蛋白最有可能的B细胞表位位于其N端的第53~57、179~183区段,HA蛋白的其它区段:62~66、98~101、164~166、315~320、424~426、443~445、493~496等也有可能存在B细胞表位。NA蛋白最有可能的B细胞表位位于N端的第321~329、379~386区段,NA蛋白的其他区段:46~48、52~54、74~78、136~141、145~150、160~164、194~197、246~248、333~343、426~431等也有可能存在B细胞表位。结论综合多种方案预测了H7N9病毒HA、NA蛋白的B细胞表位,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表位疫苗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7N9 HA NA B细胞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δ2 γδ T细胞亚群在慢性HCV感染中的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殷文伟 张琼方 +1 位作者 邵建营 童师雯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46-1349,共4页
目的:探讨γδT细胞及其亚群Vδ1和Vδ2 T细胞在慢性HC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人外周血γδT细胞及其亚群Vδ1和Vδ2 T细胞比例变化。结果:慢性HCV感染病人外周血中γδT细胞及其亚群Vδ1和Vδ2 T细胞比例与健康对照者... 目的:探讨γδT细胞及其亚群Vδ1和Vδ2 T细胞在慢性HC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人外周血γδT细胞及其亚群Vδ1和Vδ2 T细胞比例变化。结果:慢性HCV感染病人外周血中γδT细胞及其亚群Vδ1和Vδ2 T细胞比例与健康对照者相比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HCV感染患者Vδ2 T细胞数目与肝脏损伤成正相关而与病毒滴度不相关。慢性HCV感染病人Vδ2 T细胞处于活化状态,CD107a表达高于对照组。结论:Vδ2 T细胞亚群参与慢性HCV感染所致肝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ΓΔT细胞 Vδ2 T细胞 病毒滴度 谷丙转氨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滤泡辅助T淋巴细胞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殷文伟 童师雯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25-829,共5页
目的研究滤泡辅助T淋巴细胞(TFH细胞)在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外周血的变化特点及其与疾病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20名健康对照者和23例HCV感染者,其中4例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XCR... 目的研究滤泡辅助T淋巴细胞(TFH细胞)在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外周血的变化特点及其与疾病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20名健康对照者和23例HCV感染者,其中4例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XCR5^+TFH细胞比例变化。结果慢性HCV感染者外周血CD4^+CXCR5^+TFH细胞占单个核细胞的比例为5.845%(2.680%~14.200%),健康对照组为3.765%(1.200%~8.520%)(u=124.5,P=0.010 6);占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感染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4.800%(8.440%~36.600%)和9.550%(2.700%~21.800%)(u=132.0,P=0.017 6)。CD4^+CXCR5^+TFH细胞比例与HCV RNA载量呈负相关(r=-0.432 8,P=0.039 1),与GPT和GOT无相关性。抗病毒治疗后HCV感染者TFH细胞比例降低。结论 CD4^+CXCR5^+TFH细胞可能参与了慢性HCV感染机体抗病毒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滤泡辅助T细胞 病毒载量 谷丙转氨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索磷布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初治基因2型慢性HCV感染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宋广军 饶慧瑛 +16 位作者 李广明 郭晓林 贾战生 张明香 贾继东 姜相君 郑素军 赵英仁 尚佳 杨兴祥 蔡大川 南月敏 王福生 毛青 谢尧 秦宏 魏来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0-83,共4页
目的评价索磷布韦联合利巴韦林对初治基因2型慢性HCV感染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全国16家研究中心筛选初治基因2型慢性HCV感染者,所有受试者接受索磷布韦(400 mg/片,1片/d)联合利巴韦林(体质量<75 kg,1000 mg/d;体质量≥75 kg,12... 目的评价索磷布韦联合利巴韦林对初治基因2型慢性HCV感染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全国16家研究中心筛选初治基因2型慢性HCV感染者,所有受试者接受索磷布韦(400 mg/片,1片/d)联合利巴韦林(体质量<75 kg,1000 mg/d;体质量≥75 kg,1200 mg/d)治疗12周,停药随访12周。主要的疗效指标为治疗结束停药随访12周时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情况。次要疗效指标包括:治疗2、4、8、12周及停药后4周时HCV RNA低于定量下限的比率;治疗4、8、12周时病毒学反跳率;停药随访4、12周的复发率。并观察治疗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结果共入组136例受试者,非肝硬化121例,代偿期肝硬化15例。停药12周获得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为92.6%(95%可信区间:88.3%~97.0%);治疗第8周,有1例病毒学反跳;停药4周时,有8例病毒学复发;停药12周时,有10例病毒学复发。入组的136例受试者中,共有128(94.1%)例报告了549例次治疗期不良事件,研究用药相关治疗期不良事件243例次(99例受试者,72.8%),未出现导致索磷布韦调药或暂停用药的不良事件,6(4.4%)例受试者发生了7例次严重不良事件,仅1例考虑与研究用药可能有关(肝低回声区性质待查),未出现导致试验中止或受试者死亡的不良事件。结论索磷布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初治的基因2型慢性HCV感染可获得较高的持续病毒学应答,不良反应大多为轻度,安全性可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基因型 抗病毒药 持续病毒学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地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0
作者 周召刚 曾藤 +4 位作者 徐华 雷宇 钟珊 周智 任红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83-387,共5页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近年来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基因型分布、演变和可能的临床意义,为更好防治丙型肝炎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并有基因分型结果的丙型肝炎...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近年来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基因型分布、演变和可能的临床意义,为更好防治丙型肝炎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并有基因分型结果的丙型肝炎患者的基因型分布,并与该地区其它文献报道的数据相比较,探讨基因型演变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共收集941例HCV感染者,检出4种基因型、9种基因亚型,成功进行基因分型有857例(均为单一基因型,分型率91.1%)。其基因型分布为:1a 30例(3.5%)、1b 238例(27.8%)、2a 42例(4.9%)、2b 1例(0.1%)、3a 132例(15.4%)、3b 244例(28.5%)、3k 6例(0.7%)、6a124例(14.5%)、6b 40例(4.7%)。与5年前的结果比较发现HCV 1b、2a亚型明显下降,3型、6型比例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3b、1b型为目前重庆地区丙型肝炎患者感染HCV的主要基因型,3a、6a型亦占有较大比例,提示重庆地区HCV流行的基因型呈现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肝炎病毒 丙型 HCV RNA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比例与肝损伤的关系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斌 张莉 +1 位作者 任红 胡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94-1099,共6页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NK)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比例与肝损伤的关系。方法·采集65例不同类型慢性HBV感染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HCs组)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及DC比例。根据患者HBV血...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NK)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比例与肝损伤的关系。方法·采集65例不同类型慢性HBV感染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HCs组)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及DC比例。根据患者HBV血清学指标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水平,将65例患者分为无症状HBV携带者(As Cs)组(n=7)、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CHB-LM)组(n=38)、慢性乙型肝炎重度(CSHB)组(n=20),进行组间比较,并分析NK细胞、DC及两者比例与肝损伤的关系。结果·组间比较外周血NK细胞比例,CHB-LM组[(9.29±1.20)%]和CSHB组[(3.60±0.79)%]低于HCs组[(14.77±2.90)%]和As Cs组[(14.05±2.32)%](均P=0.000)。外周血DC比较,CHB-LM组[(4.10±1.18)%]高于HCs组[(1.67±0.31)%]、As Cs组[(2.05±0.46)%]和CSHB组[(2.08±0.41)%](P=0.000)。NK/DC比值比较,CHB-LM组(2.77±1.67)和CSHB组(2.24±2.08)明显低于HCs组(10.11±4.24)和As Cs组(8.12±5.05)(均P=0.000)。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慢性HBV感染者NK细胞比例与ALT、AST、TB、DB水平呈负相关(r=-0.50,r=-0.49,r=-0.53,r=-0.51,均P=0.000)。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NK细胞比例和NK/DC比值降低,慢性HBV感染者外周NK细胞比例和NK/DC比值下降与肝损伤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 HBV 感染 自然杀伤细胞 树突状细胞 NK 细胞 /DC 比值 肝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癌前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20版) 被引量:51
12
作者 夏锋 +1 位作者 张大志 李雪松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4-518,共5页
肝癌目前占我国癌症死因的第二位。我国肝癌的发病特点大多遵循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三步曲”模式。癌前病变的筛查在胃癌、大肠癌和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的诊治中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肝硬化状态下的不典型增生结节具有较强的恶变潜能... 肝癌目前占我国癌症死因的第二位。我国肝癌的发病特点大多遵循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三步曲”模式。癌前病变的筛查在胃癌、大肠癌和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的诊治中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肝硬化状态下的不典型增生结节具有较强的恶变潜能,尤其是高级别不典型增生结节癌变率极高。基于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和专家临床经验,《肝细胞癌癌前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20版)》经多学科协作对肝脏高级别不典型增生结节作为肝癌的癌前病变,从概念、筛查、诊断、治疗和随访等各方面进行了归纳和界定,旨在提出和建立肝癌癌前病变的概念和诊疗原则,为降低我国肝癌的发病率和提高肝癌的总体治疗效果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癌前病变 诊断 多学科协作组 治疗 多学科协作组 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固有免疫在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13
作者 方艳 Sandeepkumarkarn 张大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81-684,共4页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导致慢性肝病的重要病原体。固有免疫在慢性丙型肝炎的致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然杀伤(NK)细胞在肝脏中含量丰富,其在慢性HCV感染中介导的固有免疫反应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对近年来在慢性HCV感染中NK...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导致慢性肝病的重要病原体。固有免疫在慢性丙型肝炎的致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然杀伤(NK)细胞在肝脏中含量丰富,其在慢性HCV感染中介导的固有免疫反应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对近年来在慢性HCV感染中NK细胞介导的抗病毒固有免疫反应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自然杀伤细胞 固有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养因素与结核病患者预后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谭隽怡 向明确 +1 位作者 李天驹 石小枫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6-370,共5页
结核病(tuberculosis)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已存在数千年,并将持续成为主要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22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21年共计报告... 结核病(tuberculosis)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已存在数千年,并将持续成为主要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22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21年共计报告新发结核病1060万例,死亡160万例,其中中国的结核病负担在报告结核病数据的国家和地区中排第三[1]。因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其中营养不良的风险在逐渐扩大,结核病的防治工作仍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而营养不良也被认为是结核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治疗失败的重要、潜在可逆的危险因素[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 营养不良 抗结核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抗病毒药物在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15
作者 冉锡萍 蔡大川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82-1687,共6页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导致肝硬化的发生,肝硬化后出现肝细胞癌等并发症是慢性肝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抗病毒治疗可以实现持续病毒学应答,改善肝炎、肝纤维化,进而延缓病程进展。直接抗病毒药物(DAA)在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的安全性...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导致肝硬化的发生,肝硬化后出现肝细胞癌等并发症是慢性肝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抗病毒治疗可以实现持续病毒学应答,改善肝炎、肝纤维化,进而延缓病程进展。直接抗病毒药物(DAA)在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被证实,其是否能改善肝硬化患者疾病并发症和预后逐渐成为讨论和研究的热点。相关数据主要由国外学者报告,我国DAA上市较晚,尚缺乏中远期数据。本文回顾了最新的相关研究,对DAA在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现状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属 肝硬化 直接抗病毒药物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时弹性波扫描仪检查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6
作者 张丽涓 王志毅 +5 位作者 张大志 石小枫 胡鹏 周智 刘杞 任红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21-724,共4页
目的:评价瞬时弹性波扫描仪(Fibroscan)检查同血清学、影像学检查在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程度中的应用。方法:用Fibroscan对1 006例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进行多次系列肝脏硬度测量。由同一操作者对每位检测者进行检... 目的:评价瞬时弹性波扫描仪(Fibroscan)检查同血清学、影像学检查在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程度中的应用。方法:用Fibroscan对1 006例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进行多次系列肝脏硬度测量。由同一操作者对每位检测者进行检查,连续取10个检测值,取其中位数为最终检测值;并在24 h内同时行血清纤维化指标检查、上腹部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以及电子胃镜检查。最后通过SAS8.0软件包分析Fibroscan检查所得肝硬度值与其他各项检查指标之间的量化关系。结果:肝硬化患者Fibroscan检查肝硬度值(Liver stiffness values,LSM)明显高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LSM值同透明质酸、Ⅲ型胶原、Ⅳ型胶原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r依次为0.61、0.42、0.24,且P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其LSM值与血清学肝纤谱之间诊断符合率为77.8%。在208例行上腹部MRI检查的患者中,检查结果提示二者诊断肝硬化的符合率为79.2%,且肝硬化组患者LSM值明显高于未提示肝硬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4例行电子胃镜检查的患者中,诊断符合率为86.7%,肝硬化患者中存在食道胃底静脉曲张者肝硬度值明显高于不存在食道胃底静脉曲张者,二者之间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发现重度食道胃底静脉曲张者LSM值明显高于轻度、中度食道胃底静脉曲张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7)。结论:Fibroscan检查肝硬度值与影像学肝纤维化程度及血清学肝纤维化指标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弹性波扫描仪(Fibroscan) 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肝纤维化 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钙素原在晚期肝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6
17
作者 吴静 蒋凤 +5 位作者 曾藤 徐华 雷宇 钟珊 周智 任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 探讨血浆降钙素原(PCT)测定在晚期肝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住院且入院后查PCT的362例晚期肝病腹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SBP组(... 目的 探讨血浆降钙素原(PCT)测定在晚期肝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住院且入院后查PCT的362例晚期肝病腹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SBP组(n=178)和非SBP组(n=184).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的PCT水平及SBP组抗感染治疗后血浆PCT的动态变化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PCT诊断SBP的临床参考值及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SBP组腹水培养阳性率为4.6%(4/87).SBP组和非SBP组治疗前血浆PCT中位值分别为0.73和0.15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1.9,U=0.000).SBP组中有13例患者同时血培养阳性,其血浆PCT中位值为1.73 ng/ml,高于SBP组.SBP组抗感染治疗有效的病例中抗感染治疗后3、5、7 d,分别有46、19和25例患者的血浆中位PCT值下降为0.40、0.32和0.33 ng/ml,明显低于其抗感染治疗前的0.86(Z=-5.91,U=0.000)、0.72(Z=-3.10,U=0.002)和0.79 ng/ml(Z=-4.37,U=0.000).PCT诊断SBP的临床参考值为0.462 ng/ml(AUC=0.95,P=0.00,95% CI=0.928~0.972),敏感性为83.7%,特异性为94.9%.结论 SBP患者腹水培养阳性率低,PCT诊断SBP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感染越重,PCT值越高,其动态变化可作为判断SBP抗感染治疗是否有效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肝疾病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总皂甙对抗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张桂灵 石小枫 +2 位作者 冉长清 徐曼 朱照静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3期2212-2214,共3页
目的进一步观察三七总皂甙抗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用牛血清白蛋白等复合因素致大鼠肝纤维化,同时给予三七总皂甙60mg/kg和30mg/kg皮下注射治疗,共6周。分离血清,检测肝功能;分离肝组织,作病理学纤维化程度分级和免疫组化观察... 目的进一步观察三七总皂甙抗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用牛血清白蛋白等复合因素致大鼠肝纤维化,同时给予三七总皂甙60mg/kg和30mg/kg皮下注射治疗,共6周。分离血清,检测肝功能;分离肝组织,作病理学纤维化程度分级和免疫组化观察Ⅰ、Ⅲ型胶原及TGF-β1的合成表达。结果三七总皂甙能降低血清转氨酶,增加肝脏白蛋白的合成,减轻肝纤维化程度,抑制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Ⅰ、Ⅲ型胶原及TGF-β1的合成表达。结论三七总皂甙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总皂甙 肝纤维化 Ⅲ型胶原 TGF—β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节性T细胞在肝再生增强因子免疫抑制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潘桃 刘杞 +3 位作者 孙航 王娜 石小枫 李小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94-1198,共5页
目的观察人肝再生增强因子(augmenter of liver regeneration,ALR)对体外活化的单个核细胞中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的增殖、分化及抑制性细胞因子TGF-β1、IL-10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ALR的免疫抑制机制。方法梯度离心分离... 目的观察人肝再生增强因子(augmenter of liver regeneration,ALR)对体外活化的单个核细胞中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的增殖、分化及抑制性细胞因子TGF-β1、IL-10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ALR的免疫抑制机制。方法梯度离心分离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clear cells,PBMCs),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ConA刺激组(ConA组)和人ALR(hALR)干预组(ConA+hALR组)。ConA组和ConA+hALR组分别给予ConA(5μg/mL)和hALR(30μg/mL)处理,对照组不处理。各组作用60 h后,2-对磺酸基苯基-3-(4,5-二甲基噻唑)-5-(3-羧甲氧基苯基)-二氢四唑嗡盐[3-(4,5-dimethylthiazol-2-yl)-5-(3-carboxymethoxyphenyl)-2-(4-sulfophenyl)-2H-tetrazolium,inner salt,MTS]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和细胞周期变化,Real-time PCR检测各组FoxP3 mRNA的表达,ELISA检测各组上清中细胞因子TGF-β1、IL-10浓度。结果 hALR能明显抑制ConA活化的PBMCs的增殖(P<0.01);与ConA组和Control组相比,hALR能显著增加CD4+CD25+FoxP3+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P<0.01)和FoxP3 mRNA的表达(P<0.01),并且hALR能够解除ConA引起的Treg细胞周期G2/M期的阻滞(P<0.01)。此外,与ConA组和Control组相比,ConA+hALR组上清中TGF-β1和IL-10的浓度明显升高(P<0.01)。结论hALR可以通过诱导Treg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促进TGF-β1和IL-10的产生,从而达到免疫抑制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肝再生增强因子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调节性T细胞 细胞因子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17与Treg细胞免疫失衡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静 高伟 +4 位作者 安选 钟卿 胡怀东 胡鹏 任红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5-49,共5页
目的:研究Th17/Treg细胞免疫失衡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不同阶段的作用.方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科慢性乙肝患者65例,其中包括7例无症状携带者(AsC),38例慢性乙肝轻、中度患者(CHB-LM),2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CSHB).另有10... 目的:研究Th17/Treg细胞免疫失衡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不同阶段的作用.方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科慢性乙肝患者65例,其中包括7例无症状携带者(AsC),38例慢性乙肝轻、中度患者(CHB-LM),2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CSHB).另有10例健康对照者(HC).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h17与Treg细胞的频数,并用ELISA方法检测相关细胞因子IL-17,IL-1β,IL-6,IL-21和TGF-β的水平.结果:Th17细胞在CSHB组中的频数明显增加,Treg细胞在AsC组中的比例最高,Th17细胞与Treg细胞之间存在负相关,相关细胞因子(IL-1β,IL-6和IL-21)在CSHB组中的表达均增加,TGF-β因子在各组中无明显变化.结论:Th17与Treg细胞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不同疾病阶段存在免疫失衡.在免疫耐受阶段(AsC),Treg细胞发挥主要作用,而在严重炎症活动阶段,Th17细胞发挥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17细胞 TREG细胞 乙型肝炎病毒(HBV) 慢性乙型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