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房角切开术围手术期前房出血及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管理方案专家推荐意见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秀兰 潘晓晶 +8 位作者 柯敏 唐莉 谢琳 陶黎明 范肃洁 唐广贤 段宣初 原慧萍 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81-886,共6页
房角切开术(G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在我国已得到广泛应用,适用于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尽管GT手术的安全性较高,但前房出血和一过性眼压升高仍然是GT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然而,在处理... 房角切开术(G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在我国已得到广泛应用,适用于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尽管GT手术的安全性较高,但前房出血和一过性眼压升高仍然是GT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然而,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临床医生缺乏统一的标准化规范。这种情况不仅可能影响临床医生对手术效果的判断,还可能对手术预后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制定详细、完整的围手术期前房出血及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管理方案,指导临床医生合理、规范地处理并发症,推动MIGS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此国内部分青光眼治疗专家及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相关专家共同回顾既往文献,通过反复讨论,对GT围手术期前房出血和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的管理方案达成一致性推荐意见,包括围手术期前房出血的定义、高危因素、转归,术前预防出血的方法、术中减少出血的方法、术后前房出血的管理,及一过性眼压升高的定义、发生原因、影响因素、处理及转归等方面,以供临床医生参考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治疗方案 并发症 前房出血 一过性眼压升高 微创青光眼手术 房角切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Mg引流片兔眼前房植入对眼压控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
作者 朱小敏 罗王杜 +5 位作者 林怡 蔡明铭 陈毅 谢琳 王勇 李翔骥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03-510,共8页
目的评估羟基磷灰石涂层镁基(HA-Mg)青光眼引流片植入兔眼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使用配对比较法将12只SPF级3~4月龄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HA-Mg引流片植入组和小梁切除术组,每组6只,均取右眼进行相应操作;12只左眼均不行任何操作,作为... 目的评估羟基磷灰石涂层镁基(HA-Mg)青光眼引流片植入兔眼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使用配对比较法将12只SPF级3~4月龄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HA-Mg引流片植入组和小梁切除术组,每组6只,均取右眼进行相应操作;12只左眼均不行任何操作,作为正常对照组。术后1、3、5个月,采用裂隙灯显微镜及前置镜观察术后各组眼部情况;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引流片于前房与结膜下间隙固定情况。术后5个月,采用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仪测量HA-Mg引流片植入组角膜内皮细胞数量;术前和术后每周采用Tonopen眼压计测量眼压,连续监测21周;采用锥虫蓝前房注入法验证房水引流通道通畅性;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评估HA-Mg引流片完全降解后房水引流通道与周围组织情况。结果术后实验兔均未出现全身及眼部异常或不良反应,6枚HA-Mg引流片均于术后约4个月完全降解,4枚引流片位置固定良好,2枚引流片出现少量旋转移位,无引流片落入前房;术后5个月,HA-Mg引流片植入组和正常对照组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分别为(2535.2±274.4)和(2521.0±175.8)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3,P=0.857)。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各组眼压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26.409,P<0.001;F时间=7.843,P<0.001),其中小梁切除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眼压均高于HA-Mg引流片植入组,HA-Mg引流片植入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眼压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引流通道通畅性实验发现,HA-Mg引流片植入术后5个月,蓝色染色剂仍可从前房引流到结膜下。术后6个月引流片已完全降解,巩膜层间可见线状房水引流通道及虹膜前粘连,各组织均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结论HA-Mg引流片植入兔眼后可有效降低眼压,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青光眼引流装置 青光眼外引流手术 羟基磷灰石涂层镁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及房角切开术操作规范专家推荐意见 被引量:17
3
作者 张秀兰 宋云河 +6 位作者 范肃洁 唐莉 卢岚 谢琳 唐广贤 原慧萍 周民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7-100,共4页
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在中国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严重眼病,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既往治疗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PACG的手术方式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EI)联合小梁切除... 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在中国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严重眼病,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既往治疗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PACG的手术方式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EI)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并发症较多。近年来PE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术(GT)治疗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PACG被证实是安全和有效的,目前受到关注并且在我国已广泛开展,然而,PEI+GSL+GT手术治疗方案仍缺乏统一的规范。国内部分青光眼专家根据PEI+GSL+GT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PACG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详细、完整的手术操作规范,对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麻醉方法、手术操作技术和围手术期用药方法提出推荐意见,使临床医生对该治疗方法的应用过程进行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微创青光眼手术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房角分离术 房角切开术 青光眼/手术疗法 推荐意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hlemm管手术是否适用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 被引量:9
4
作者 唐莉 原慧萍 +6 位作者 唐广贤 范肃洁 卢岚 周民稳 谢琳 聂昕 张秀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40-344,共5页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是亚洲人群常见的青光眼类型,致盲率高,小梁切除术是其主要的手术治疗方式,但并发症较多。近年来,不依赖于滤过泡的青光眼微创手术治疗PACG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其中Schlemm管手术通过对Schlemm管的扩张、成...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是亚洲人群常见的青光眼类型,致盲率高,小梁切除术是其主要的手术治疗方式,但并发症较多。近年来,不依赖于滤过泡的青光眼微创手术治疗PACG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其中Schlemm管手术通过对Schlemm管的扩张、成形或切开,解决Schlemm管和小梁网功能障碍,重新开放房水引流通道,达到降低眼压的目的,既往多用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治疗。然而,基于PACG的发病机制及其与POAG有共同的病理机制,Schlemm管手术是否可用于PACG的治疗引起了较多的争议。既往已有一些回顾性研究或前瞻性单臂研究表明,各类Schlemm管手术联合白内障摘出和房角分离术在PACG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相关高质量、高循证等级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有望为PACG的治疗方式带来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微创手术 SCHLEMM管 眼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边虹膜切除联合房角分离及房角切开术操作规范专家推荐意见 被引量:6
5
作者 张秀兰 林凤彬 +6 位作者 范肃洁 唐莉 唐广贤 谢琳 卢岚 原慧萍 聂昕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1-103,共3页
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开展,其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的作用也逐渐突显。周边虹膜切除(SP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术(GT)作为新型的微创联合术式,目前被证实在治疗合并透明晶状体或没有白内障手... 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开展,其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的作用也逐渐突显。周边虹膜切除(SP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术(GT)作为新型的微创联合术式,目前被证实在治疗合并透明晶状体或没有白内障手术指征的中晚期PACG中是安全、有效的,目前在临床上已用于青光眼患者的治疗,但其手术操作及围手术期用药仍缺乏统一的规范,影响了治疗效果的正确评价。国内部分青光眼治疗专家针对目前SPI联合GSL及GT治疗PACG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详细、完整的规范专家推荐意见,包括手术适应证、麻醉方法、手术部位、手术步骤、围手术期用药方法,以规范临床医生应用该技术治疗PACG的医疗过程,为更好地评价MIGS疗效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微创青光眼手术 周边虹膜切除术 房角分离术 房角切开术 推荐意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角镜下房角分离术治疗PACG操作规范专家推荐意见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秀兰 林凤彬 +7 位作者 唐广贤 原慧萍 谢琳 卢岚 范肃洁 唐莉 聂昕 周民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43-845,共3页
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房角分离术(GSL)可通过分离粘连在房角上的虹膜组织而使关闭的房角结构重新开放,是MIGS治... 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房角分离术(GSL)可通过分离粘连在房角上的虹膜组织而使关闭的房角结构重新开放,是MIGS治疗PACG的重要步骤。然而,目前我国GSL操作仍缺乏统一的规范,影响了治疗效果的有效评价,也增加了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制定详细、完整的GSL操作规范专家推荐意见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的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是非常必要的。本专家组就GSL的适应证、手术麻醉方式、手术部位、手术步骤、房角分离范围、联合术式、围手术期用药等问题进行讨论,基于国内外重要文献并结合临床实践以及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对GSL技术提出专家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青光眼手术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房角分离术 专家意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边虹膜切除联合房角分离及房角切开术治疗中晚期PACG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 被引量:8
7
作者 林凤彬 路平 +13 位作者 宋云河 高新博 张英哲 聂昕 彭钰莹 黎晓燕 朱小敏 张恒丽 张懿 谢琳 唐广贤 唐莉 范肃洁 张秀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4-139,共6页
目的评估周边虹膜切除(SP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术(GT)治疗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系列病例观察研究,对2021年8月至2022年1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邯郸市眼科医院、石家庄... 目的评估周边虹膜切除(SP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术(GT)治疗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系列病例观察研究,对2021年8月至2022年1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邯郸市眼科医院、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完成SPI+GSL+GT的中晚期PACG患者27例35眼进行至少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9(7,10)个月。采用ETDRS视力表及Goldmann压平眼压计分别测量患者术前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眼压。记录患者术前和术后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计算手术成功率,手术完全成功定义为不使用任何抗青光眼药物下,眼压控制在5~18 mmHg(1 mmHg=0.133 kPa)且眼压较基线下降20%,无威胁视力的并发症,无需接受额外的抗青光眼手术,无光感丢失;条件成功定义为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的条件下达到完全成功的标准。结果术眼术后6个月平均眼压为(15.69±3.70)mmHg,明显低于术前的(30.83±8.8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88,P<0.001);眼压平均降低13.00(8.00,21.00)mmHg,降幅为44.00%(34.78%,60.00%)。术后使用抗青光眼药物数量为0(0,1)种,较术前的2(0,3)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59,P<0.001)。术前、术后6个月BCVA分别为0.80(0.63,1.00)和0.80(0.60,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83,P=0.777)。手术完全成功率为62.86%(22/35),条件成功率为91.43%(32/35)。手术并发症主要包括前房积血(6/35)、一过性眼压升高(3/35)和术后浅前房(4/35),未发生威胁视力的并发症。结论SPI+GSL+GT是治疗中晚期PACG安全、有效的方法,为PACG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角型青光眼 手术 多中心研究 房角切开术 房角分离术 周边虹膜切除术 有效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例行PPV取出眼后段眼内异物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燕枝 彭惠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1-65,共5页
目的:分析眼后段眼内异物行玻璃体切除术(pars plana vitrectormy,PPV)取出异物对视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入院诊断为眼后段眼内异物共40例40眼,所有眼后段眼内异物均通过23G微... 目的:分析眼后段眼内异物行玻璃体切除术(pars plana vitrectormy,PPV)取出异物对视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入院诊断为眼后段眼内异物共40例40眼,所有眼后段眼内异物均通过23G微创PPV取出。研究统计了年龄、性别、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后段异物性质、大小,眼内异物移除时间,眼内异物进入位置,眼内异物残留位置,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和并发症等因素。结果:40例患者异物均被取出,取出率为100%,术后平均BCVA较术前平均BCVA明显增高(t=4.295,P=0.000),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视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视网膜脱离(P=0.000)、视网膜裂孔(P=0.001)、眼内异物的大小(P=0.023)、异物取出的时间(P=0.006)、前房积血(P=0.032)、玻璃体积血(P=0.025)等。结论:更大的眼内异物、合并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裂孔、前房积血、玻璃体积血、异物取出时间越长,在开放性眼外伤中会引起更严重的后果,视力预后会更差。本研究中,是否行Ⅰ期缝合+玻璃体腔内注药术或者直接行PPV联合眼球清创缝合对视力及解剖学的恢复并无显著影响,但是异物取出的早晚对视力预后有影响,PPV能够更好地取出眼内异物并发现眼内并发症,及时处理,对患者的视力恢复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内异物 玻璃体切割术 最佳矫正视力 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素ανβ3在大鼠青光眼滤过术后结膜瘢痕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朱晓燕 谢琳 谭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46-1052,共7页
目的观察整合素ανβ3在大鼠青光眼滤过术后结膜瘢痕中的表达,探讨其在滤过术后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取SPF级6~8周龄雄性SD大鼠55只,取右眼建立大鼠青光眼滤过术动物模型,剔除建模失败的大鼠15只,采用随机单位组设计分组法将造模... 目的观察整合素ανβ3在大鼠青光眼滤过术后结膜瘢痕中的表达,探讨其在滤过术后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取SPF级6~8周龄雄性SD大鼠55只,取右眼建立大鼠青光眼滤过术动物模型,剔除建模失败的大鼠15只,采用随机单位组设计分组法将造模成功大鼠分为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TGF)组、LM609组和TGF+LM609组,每组10只,分别采用含质量分数0.9%氯化钠溶液、TGF-β2(2 mg/ml)溶液、整合素ανβ3受体阻断剂LM609(40μg/ml)溶液和TGF-β2(2 mg/ml)+LM609(40μg/ml)溶液的棉片术中处理结膜瓣2 min。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 d、1周、2周采用iCARE眼压计监测眼压,计算术后平均眼压比率(术后眼压/术前眼压×100%);于术后3 d、1周、2周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拍照观察滤过泡形态改变,计算滤过泡生存比率;术后2周,摘取各组术眼眼球组织制备石蜡切片,分别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和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观察手术区球结膜组织的炎性改变、纤维化程度及胶原纤维沉积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整合素αν、整合素β3相对表达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手术区结膜组织整合素ανβ3表达情况。结果各组大鼠术后第3天眼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1~2周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对照组、TGF组、LM609组和TGF+LM609组平均眼压比率分别为(101.80±4.44)%、(103.90±5.65)%、(94.10±7.45)%和(100.60±4.61)%,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71,P=0.010),其中LM609组平均眼压比率均小于对照组、TGF组和TGF+LM609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周,对照组和TGF+LM609组滤过泡变为扁平状,球结膜组织稍有增厚;TGF组球结膜组织明显增厚,并有大量的血管长入;LM609组仍可见局限的小滤泡,血管化较其他各组明显减少。TGF组滤过泡生存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LM609组和TGF+LM609组,LM609组滤过泡生存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TGF+LM609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周,LM609组和TGF+LM609组结膜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数量均较TGF组减少,胶原纤维沉积较TGF组疏松。TGF组手术区结膜组织中整合素αν、β3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LM609组和TGF+LM609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整合素ανβ3阳性细胞主要集中在手术区及微管周围结膜组织,TGF组手术区结膜组织整合素ανβ3阳性表达细胞数量均较其他组明显增加。结论整合素ανβ3在大鼠滤过术后结膜组织瘢痕中高表达,抑制其表达可减少纤维沉积,延长滤过泡生存时间,提示整合素ανβ3可能参与结膜瘢痕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滤过手术 动物疾病模型 大鼠 转化生长因子β 整合素 滤过泡 瘢痕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