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在乳房外Paget病病理诊断及鉴别中的应用
1
作者 朱一维 吴哲 +5 位作者 陈星材 粘永健 罗娜 张恋 吴毅 翟志芳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897-1905,共9页
目的建立乳房外Paget病(extramammary Paget’s disease,EMPD)组织病理诊断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诊断模型,并评价其对EMPD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效能。方法收集2003年9月至2023年2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就诊... 目的建立乳房外Paget病(extramammary Paget’s disease,EMPD)组织病理诊断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诊断模型,并评价其对EMPD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效能。方法收集2003年9月至2023年2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就诊并行皮肤组织活检术,且病理明确诊断为EMPD、Bowen病、皮肤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以及表皮增生肥厚为主要病理特征的非肿瘤性皮肤病患者的病理资料。以EMPD为主要研究对象,与Bowen病、SCC以及非肿瘤性皮肤病病理图像进行鉴别,通过ResNet101、DenseNet121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对4种疾病的组织病理进行分类诊断并评价模型效能。结果ResNet101诊断模型诊断EMPD、Bowen病、SCC及非肿瘤性皮肤病的20倍组织病理图像的AUC值分别为0.97、0.98、1.00、0.96,准确度为(0.925±0.011);40倍组织病理图像AUC值分别为1.00、0.99、1.00、0.97,准确度为(0.943±0.017)。DenseNet121诊断模型诊断EMPD、Bowen病、SCC及非肿瘤性皮肤病的20倍组织病理图像的AUC值分别为0.98、0.95、0.99、1.00,准确度为(0.912±0.034);40倍组织病理图像AUC值分别为0.99、0.96、1.00、1.00,准确度为(0.971±0.012)。表示分类诊断模型能够将EMPD与Bowen病、SCC及非肿瘤性皮肤病等的低倍组织病理图像进行有效区分。ResNet101计算量为786.6 M、参数量为4.5 M,DensNet121计算量为289.7 M、参数量为0.8 M。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组织病理图像人工智能诊断模型对EMP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效能,并推荐DenseNet121为皮肤病理图片的诊断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房外PAGET病 人工智能 诊断模型 病理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用本维莫德乳膏治疗掌跖脓疱病2例
2
作者 侯贻魁 陆惠妮 +4 位作者 周玉芬 王豫筑 王贤 沈爱玲 郝飞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96-298,共3页
报告2例掌跖脓疱病患者外用本维莫得乳膏治疗。例1.患者女,52岁。双手掌、足底反复脓疱、痒痛2年余,再发2个月。皮肤科检查:双手掌、足跖密集粟粒大脓疱,部分融合,皮肤干燥,散在白色糠状脱屑。手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内单房脓疱,脓... 报告2例掌跖脓疱病患者外用本维莫得乳膏治疗。例1.患者女,52岁。双手掌、足底反复脓疱、痒痛2年余,再发2个月。皮肤科检查:双手掌、足跖密集粟粒大脓疱,部分融合,皮肤干燥,散在白色糠状脱屑。手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内单房脓疱,脓液内较多中性粒细胞及少量单核细胞。诊断:掌跖脓疱病。治疗:予1%本维莫德乳膏外用,早晚各1次,使用2个月,患者皮疹明显缓解。随访2个月,无明显复发。例2.患者男,48岁。双手掌、足底反复脓疱1年余。皮肤科检查:双手掌、足底散在多个米粒大脓疱,边缘脱屑,无水疱、渗出等。手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内单个大脓疱,内有中性粒细胞,棘层轻度肥厚,真皮浅层血管丛周围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诊断:掌跖脓疱病。治疗:外用1%本维莫德乳膏,早晚各1次,连续使用20d,患者皮疹明显缓解,1个月后电话随访,无明显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跖脓疱病 本维莫德乳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3信号与干扰素应答在疾病中的关系研究进展
3
作者 杨芷 毕杨辉 +1 位作者 郝飞 陈邦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96-1301,共6页
维生素D3(vitamin D3,VD3)介导的生物学效应和适度的干扰素(interferon,IFN)应答反应是机体健康的必备条件。但在多种疾病(包括微生物感染与肿瘤等)发生与进展中均有观察到VD3缺乏/不足与IFN应答受损等现象,且VD3和IFN联合所取得的临床... 维生素D3(vitamin D3,VD3)介导的生物学效应和适度的干扰素(interferon,IFN)应答反应是机体健康的必备条件。但在多种疾病(包括微生物感染与肿瘤等)发生与进展中均有观察到VD3缺乏/不足与IFN应答受损等现象,且VD3和IFN联合所取得的临床疗效因病种及涉及到的靶器官或细胞不同而有显著差异,提示VD3信号与IFN应答间的互调模式及机制极为复杂。本文就该主题进行概述,以期为该领域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3 干扰素 疾病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