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周围血管疾病介入围手术期水化实施和肾功能监测调查分析
1
作者 刘佳莉 刘丽萍 朱桦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5,共5页
目的调查分析周围血管疾病介入围手术期水化实施及肾功能监测临床实践现状,为有效预防对比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文献回顾、专家访谈和研究小组讨论设计调查问卷,并于2023年5月至6月采用“问卷星... 目的调查分析周围血管疾病介入围手术期水化实施及肾功能监测临床实践现状,为有效预防对比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文献回顾、专家访谈和研究小组讨论设计调查问卷,并于2023年5月至6月采用“问卷星”形式对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41家医院医护人员进行现状调查。结果325名医护人员参与调查,其中84.92%(276/325)反馈实施水化疗法。265名医护人员反馈静脉水化情况:90.57%(240/265)选用0.9%氯化钠溶液,术前、术中、术后中位输液量均为1000 mL;239名医护人员反馈口服水化情况:56.07%(134/239)采取定量饮水方式,术前和术后6 h饮水量最少500 mL,最多2000 mL。受调查医护人员中10.15%(33/325)未监测血清肌酐,26.77%(87/325)未监测尿量。结论周围血管疾病介入围手术期临床水化方案不统一,肾功能监测不足。有必要加强对医护人员CIN预防知识学习,进一步探索既安全有效,又兼顾患者舒适、减轻临床负荷的水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血管疾病 介入手术 对比剂肾病 水化疗法 肾功能监测 现状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ulsar-18支架治疗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中期疗效
2
作者 朱涛 张琳 +3 位作者 曾玺 张伟 张新千 李凤贺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6-540,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Pulsar-18支架治疗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dissection of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IDSMA)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应用Pulsar-18支架治疗的SIDSMA患... 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Pulsar-18支架治疗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dissection of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IDSMA)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应用Pulsar-18支架治疗的SIDSMA患者的数据。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影像学特征等基本信息,记录随访期内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支架通畅率和血管重塑情况。结果:该研究纳入了45例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4例。患者年龄为45~72岁,高血压患者的比例为48.89%(22/45)。手术成功率100%。45名病人共置入63枚支架,支架直径5~7 mm。围手术期无支架急性血栓等并发症。穿刺点血肿发生概率0%。支架置入3个月、6个月、1年、2年的通畅率均为100%;血管完全重塑率分别为64.4%、82.2%、82.2%和86.7%。1例患者术后第5个月因十二指肠溃疡出现血便,病因,经内镜止血后痊愈。其他患者在2年内无腹痛复发、无新发动脉瘤、无假腔增大。结论:Pulsar-18支架置入术是治疗SIDSMA的1种有效的治疗措施,能提供高血管完全重塑率,并在中期随访内有良好的通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腔内治疗 血管完全重塑率 血管部分重塑率 通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血管入路并发症的处理 被引量:5
3
作者 李追 任为 +2 位作者 黄文 赵渝 成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1407-1412,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中血管入路相关早期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分析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57例EVAR患者的血管入路及其并发症的处理,并发症包括髂动脉破裂、股动脉内膜损... 目的回顾性分析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中血管入路相关早期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分析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57例EVAR患者的血管入路及其并发症的处理,并发症包括髂动脉破裂、股动脉内膜损伤、血管内支架闭塞、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等,对不同并发症采取覆膜支架置入、人工血管移植、股-股搭桥、Fogarty导管取栓等处理措施,并于术后30 d采用超声多普勒随访术后情况。结果 57例均完成EVAR手术,无中转开腹,其中伴有髂动脉扭曲>90°7例,股动脉直径纤细(<7 mm)3例,一侧髂动脉闭塞4例,合并髂动脉瘤5例(双侧髂动脉瘤2例,单侧髂动脉瘤3例)。入路血管并发症7例(12.28%),其中髂动脉破裂1例,血管内支架闭塞2例,股动脉内膜损伤3例,股髂动脉血栓形成1例。术后30 d随访,发生Ⅱ型内漏3例,1例人工血管移植后吻合口狭窄。结论重视术前入路血管的评估,同时掌握腔内及开放手术技巧,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及时处理血管入路相关并发症,降低EVAR手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血管入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静脉置管不同时相血管局部炎症变化及血管重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位娟 赵庆华 +1 位作者 赵渝 杨冰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361-1364,共4页
目的:通过研究新西兰兔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in catheters,CVC)后内皮、管壁及炎症相关因子的动态变化,来探讨动物体内适宜的置管周期。方法:42只新西兰兔不拘雌雄随机分为7个时相点,每时相点6只,均于麻醉后从右颈外静脉插入导管至... 目的:通过研究新西兰兔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in catheters,CVC)后内皮、管壁及炎症相关因子的动态变化,来探讨动物体内适宜的置管周期。方法:42只新西兰兔不拘雌雄随机分为7个时相点,每时相点6只,均于麻醉后从右颈外静脉插入导管至右前腔静脉。置管后当天(0d)、1、2、3、4、5周和6周后处死模型取目标标本,做如下检测:①导管培养;②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的损伤;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血管壁病理改变;④免疫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的含量。结果:①导管培养结果均为阴性。②EC损伤:逐渐加重,4周损伤与3周比差异显著(P<0.05)。③光镜下观察标本,4周时部分管壁炎症反应,5、6周时部分管壁可见血栓、血栓钙化。④CRP和FIB在4周时显著升高分别为(67.5±9.2)mmg/L、(4.41±0.46)g/L,与前3周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中心静脉置管时间的延长,4~5周时血管内皮损伤及炎症反应明显,可能导致组织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改变,引起血管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置管 内皮损伤 C-反应蛋白 内膜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病变 被引量:5
5
作者 成军 赵渝 张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85-788,共4页
目的探讨分析糖尿病膝下动脉狭窄及闭塞病变的特点及腔内治疗方法,总结技术要点,观察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本科收治的糖尿病合并缺血性... 目的探讨分析糖尿病膝下动脉狭窄及闭塞病变的特点及腔内治疗方法,总结技术要点,观察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本科收治的糖尿病合并缺血性下肢动脉病变患者67例,共154条动脉施行了PTA。观察技术成功率、疗效及并发症。结果67例(81条肢体)患者共154条动脉分别行PTA,术后ABI明显提高(P<0.05),患者症状改善。8条肢体行踝关节上截肢术,保肢率90.1%(73/81)。本组病例技术成功率88.9%(72/81)。术后随访52例,平均15.6(6~36)个月,6个月通畅率82.4%,12个月通畅率69.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TA是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病变的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球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血管壁的免疫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郭轶 代远斌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683-1685,共3页
目的: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aogiitis obliterans,TAO)患者的病变血管进行免疫病理学研究,以探讨血管壁的免疫损伤与TAO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我院2005~2007年29例因TAO导致肢体坏死行截肢术的患肢血管为病例组,以我院同期32例... 目的: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aogiitis obliterans,TAO)患者的病变血管进行免疫病理学研究,以探讨血管壁的免疫损伤与TAO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我院2005~2007年29例因TAO导致肢体坏死行截肢术的患肢血管为病例组,以我院同期32例因其他病因行截肢术的患肢血管为对照组,均以免疫组化SP法进行CD3、CD20染色,对阳性细胞数进行定量分析并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探讨。结果:TAO组中CD(3+)、CD2(0+)细胞平均数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TAO组中CD(3+)细胞平均数高于CD2(0+)细胞平均数,两者间有较显著差异(P<0.05)。结论:TAO的发病与患者血管壁的免疫损伤关系密切,CD(3+)细胞直接引起的免疫损伤在血管壁的免疫损伤中起更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免疫病理学 血管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lostazol对犬股动脉人工血管移植吻合处组织形态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杨东 时德 +1 位作者 彭真年 廖晓刚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9-103,共5页
为研究Cilostazol对犬股动脉人工血管移植吻合处内膜增生的作用,用直径3 mm、长2 cm的Gore-TexR重建犬股动脉.实验分Cilostazol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犬,Cilostazol组从术前1天开始口服Cilostazol,50 mg/(kg.d),直到取材;术后2,6,12,20,2... 为研究Cilostazol对犬股动脉人工血管移植吻合处内膜增生的作用,用直径3 mm、长2 cm的Gore-TexR重建犬股动脉.实验分Cilostazol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犬,Cilostazol组从术前1天开始口服Cilostazol,50 mg/(kg.d),直到取材;术后2,6,12,20,24周取材,每组各时相点2只(4条血管),观察移植物通畅率,进行常规组织学检查,测量吻合处内膜厚度,电镜观察吻合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发现:①Cilostazol组于术后6,12,20周各有1条血管闭塞,24周有2条血管闭塞,对照组术后2,6,12周各有2条血管闭塞,20,24周各有3条血管闭塞;Cilostazol组通畅率为75%,对照组为4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术后2周时吻合处内膜无明显增厚,材料面开始有内皮细胞覆盖,术后6周材料面被内皮完全覆盖,吻合处内膜增厚,引起管腔狭窄,随时间的延长,内膜逐渐增厚;Cilostazol组内膜增生较对照组轻,对照组术后6,12,20,24周邻接动脉内膜厚度分别是Cilostazol组的1.4,1.6,2.0,1.6倍,材料面新内膜厚度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认为Cilostazol可以抑制人工血管犬股动脉重建后吻合处内膜的增生,从而防止再狭窄,提高通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血管 重建 组织形态学 西洛他唑 内膜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小肠海绵状血管瘤反复出血7年 被引量:2
8
作者 龚昆梅 肖乐 +6 位作者 王昆华 张剑 龙亚新 陶敏 万苹 赵渝 时德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1223-1224,共2页
目的:探讨小肠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复习成人小肠海绵状血管瘤病例,并检索相关文献。结果:小肠血管瘤发生率非常低,常无特征性症状体征,用传统检查方法很难确诊。小肠镜和胶囊内镜的应用不仅可明显提高术前小肠血管瘤的... 目的:探讨小肠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复习成人小肠海绵状血管瘤病例,并检索相关文献。结果:小肠血管瘤发生率非常低,常无特征性症状体征,用传统检查方法很难确诊。小肠镜和胶囊内镜的应用不仅可明显提高术前小肠血管瘤的诊断率,而且术中应用具有指导价值。结论:小肠镜和胶囊内镜在小肠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 海绵状血管瘤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对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血管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杨冰 赵庆华 赵渝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1970-1975,共6页
目的探讨尿激酶对急性深静脉血栓栓后静脉壁胶原增生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动态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急性下腔静脉血栓模型,分为尿激酶组、未用药对照组以及假手术组。各组分别于术后第3、5、8、14天获取目标血管段,HE染色光镜观察静脉... 目的探讨尿激酶对急性深静脉血栓栓后静脉壁胶原增生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动态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急性下腔静脉血栓模型,分为尿激酶组、未用药对照组以及假手术组。各组分别于术后第3、5、8、14天获取目标血管段,HE染色光镜观察静脉内膜增生程度;Masson胶原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检测静脉壁胶原沉积量;半定量RT-PCR检测静脉壁MMP-2、MMP-9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MMP-2、MMP-9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血栓形成及消融过程中内膜持续增生,8d时尿激酶组增生达到峰值,未用药对照组14d时增生仍呈现高水平状态,较尿激酶组增生程度高(P<0.05);②栓后管壁中胶原总量增多,尿激酶组术后第8天其表达处高峰值但增生程度较未用药对照组低(P<0.01);③尿激酶组MMP-2、MMP-9较未用药对照组基因表达提前(P<0.01):尿激酶组MMP-2基因表达在术后第5天升高,第8天最高,伴MMP-2活性增强,14d仍有活性;MMP-9的表达于术后第3天和第8天分别增强10倍和25倍;未用药对照组MMP-2基因表达在术后第8天升高,第14天最高,伴MMP-2活性增强;MMP-9的表达于术后第3天和第14天分别增强19倍和27倍,活性未见改变。结论尿激酶治疗大鼠急性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能使MMP-2、MMP-9基因表达提前并相应减轻内膜增生,减少胶原沉积,其中溶栓早期MMP-9表达增强,而在血栓消融后则由MMP-2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静脉血栓形成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血管中膜 血管内膜 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方法预防外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2
10
作者 黄淑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4-156,共3页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有效方法。方法:把2005年1月~2007年12月500例外科住院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采用3种不同方法治疗,术后10d进行重点观察。结果:对照组125例,6例发生DVT...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有效方法。方法:把2005年1月~2007年12月500例外科住院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采用3种不同方法治疗,术后10d进行重点观察。结果:对照组125例,6例发生DVT,发生率4.8%。治疗组中物理方法组125例,1例发生DVT,发生率为0.8%。压力梯度长袜组间歇充气装置组没有DVT发生。治疗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物理治疗、压力梯度长袜和间歇充气装置均能够有效预防DVT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后 深静脉血栓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PA和VEGF165基因共表达质粒对人血管细胞增殖的影响和纤溶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忠均 时德 +1 位作者 骆旭东 郑树森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9-383,共5页
目的:观察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VEGF165)基因共表达质粒在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中的表达,并研究表达产物对血管内皮细胞(VEC)和VSMC增殖的影响和纤溶作用。方法:用脂质体转染法将tPA和VEGF165的共表达质粒... 目的:观察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VEGF165)基因共表达质粒在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中的表达,并研究表达产物对血管内皮细胞(VEC)和VSMC增殖的影响和纤溶作用。方法:用脂质体转染法将tPA和VEGF165的共表达质粒pBudCE4.1/tPA-VEGF165转染VSMC,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分别从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检测tPA和VEGF165的表达;纤溶蛋白板法检测转染基因的VSMC培养基中tPA的纤溶活性;取转染pBudCE4.1/tPA-VEGF165质粒的VSMC培养基培养VEC和VSMC,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转基因VSMC的细胞培养基对VEC和VSMC增殖的影响。结果:pBudCE4.1/tPA-VEGF165转染VSMC后,RT-PCR和ELISA检测发现,tPA和VEGF165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均有表达;转基因培养基有明显促进纤溶和促VEC增殖作用,而对VSMC增殖无作用。结论:tPA和VEGF165基因共表达质粒pBudCE4.1/tPA-VEGF165能在VSMC表达有生物学活性的tPA和VEGF165,为tPA和VEGF165基因转染防治移植心脏内血管狭窄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共表达质粒 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平滑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转染反义PDGF寡核苷酸和tPA基因抑制血管内膜增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忠均 时德 +1 位作者 李德卫 郑树森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20-325,338,共7页
目的:观察血管局部联合转染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反义寡核苷酸(AODN)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基因对自体移植动脉内膜增生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选100只新西兰雄性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25只):A组(对照组)、B组(PDGF-A... 目的:观察血管局部联合转染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反义寡核苷酸(AODN)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基因对自体移植动脉内膜增生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选100只新西兰雄性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25只):A组(对照组)、B组(PDGF-AODN转染组)、C组(tPA基因转染组)、D组(PDGF-AODN和tPA基因联合转染组)。将同一只兔的左、右髂外动脉(各1.0cm)对换移植,移植血管分别用PDGF-AODN和pBudCE4.1/tPA液浸泡,血管吻合口用上述液体浸泡过的缝线吻合。每组按实验终点(术后3d、1w、2w、4w和8w)分为5个亚组,术后各实验终点取移植血管标本,用于病理学检测、电镜观察、发色底物检测tPA活性实验3、H-TdR掺入实验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术后各时间点D组移植血管的内膜面积、管腔狭窄程度、3H-TdR掺入量和PDGF阳性细胞数均显著低于A组(P<0.01),而且亦明显低于B和C组(P<0.05)。扫描电镜观察显示C组和D组血管壁只见少量血小板附着,未见血栓形成,而A组和B组血管壁可见大量血小板附着,且有血栓形成。术后3d、1w、2w、4w时C组与D组的tPA基因表达产物活性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血管局部联合转染PDGF-AODN和tPA基因能有效抑制VSMC增殖,阻止内膜增生,防止移植血管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寡核苷酸类 反义/分析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分析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标的管腔预处理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药物洗脱支架12个月一期通畅率的影响
13
作者 刘翔宇 邹雨池 +2 位作者 李鑫奕 童强 成军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2097-2105,共9页
目的探究达标的管腔预处理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患者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s,DES)12个月一期通畅率的影响,并分析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22年4月至... 目的探究达标的管腔预处理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患者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s,DES)12个月一期通畅率的影响,并分析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22年4月至2024年4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接受DES治疗的141例ASO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后血管夹层分级(国家心肺血液研究所,C型及以上为严重夹层)及残余狭窄率(≥30%为重度狭窄),将不存在严重夹层和重度残余狭窄的患者纳入达标组(n=59),其余患者纳入未达标组(n=82)。采用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或血管造影评估DES 12个月一期通畅率,通畅的标准定义为血管超声收缩期峰值流速比≤2.4或血管造影狭窄<50%。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组间DES通畅率及无临床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clinically driven 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CD-TLR)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ES再狭窄的危险和保护因素,评估PTA后夹层和残余狭窄对DES再狭窄的风险贡献度。结果PTA后94.3%(133/141)的患肢出现血管夹层,其中42.1%(56/133)为严重夹层;44.0%(62/141)存在重度管腔残余狭窄。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达标组DES 12个月一期通畅率显著高于未达标组(HR=0.322,95%CI:0.132~0.789,P=0.013),而无CD-TLR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608,95%CI:0.187~1.937,P=0.4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达标的管腔预处理(OR=0.228,95%CI:0.069~0.747,P=0.015)和Rutherford分类2~3类(OR=0.205,95%CI:0.058~0.725,P=0.014)是DES再狭窄的独立保护因素。严重夹层与重度残余狭窄共存组的DES通畅率显著低于无并发症组(P<0.001),且再狭窄风险达无并发症组的7.067倍(P<0.001)。结论达标的管腔预处理可有效改善DES 12个月一期通畅率,并与Rutherford分类2~3类为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保护因素,术中应竭力避免同时出现严重夹层与重度残余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球囊血管成形术 药物洗脱支架 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表达Survivin通过调控缺氧血管内皮细胞EPAS1和CHOP-10表达影响细胞增殖、凋亡 被引量:4
14
作者 钟巍 陈思宇 +1 位作者 王学虎 赵渝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437-1442,共6页
目的:目的:研究过表达存活素(Survivin,SVV)基因对缺氧处理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能力及内皮PAS1区域蛋白1(endothelial PAS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1,EPAS1)、C/EBP同源蛋白-10(C/EBP homologous protein-10,CHOP-10)蛋白... 目的:目的:研究过表达存活素(Survivin,SVV)基因对缺氧处理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能力及内皮PAS1区域蛋白1(endothelial PAS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1,EPAS1)、C/EBP同源蛋白-10(C/EBP homologous protein-10,CHOP-10)蛋白表达的影响和机制。方法:用500μmol/L氯化钴(CoCl2)缺氧处理大鼠动脉内皮细胞,并分为SVV干预组、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SVV干预组用腺病毒转染SVV-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阴性对照组转染空病毒,空白对照组不作处理。对细胞进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变化,酵素免疫分析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含量变化,WST-1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学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 blot分别检测SVV、EPAS1、CHOP-10、凋亡蛋白Caspase-8表达变化。用U0126和LY294002分别阻断EPAS1上游信号通路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44/42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44/42 MAPK)和磷酸肌醇3-激酶/AKT(phosphatidylinositide 3-kinase,PI3K/AKT)后,Western blot检测EPAS1表达,研究SVV影响EPAS1的机制。结果:过表达SVV能促进内皮细胞的细胞迁移能力,MMP-2、MMP-9分泌水平上升。转染SVV后细胞增殖能力增强,S期细胞增多,转染后SVV表达上升(F=326.137,P=0.000)。过表达组EPAS1蛋白相对表达量为1.29±0.11,阴性对照组为0.97±0.06,空白表达组为0.99±0.06,SVV能上调EPAS1表达,且有统计学差异(F=17.765,P=0.000)。过表达SVV能抑制CHOP-10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908,P=0.000)。过表达SVV后Caspase-8相对表达量明显减少(F=53.823,P=0.000)。而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的3种蛋白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841,P=0.891,P=0.955)。通过阻断P13K/AKT途径能抑制SVV引起的EPAS1表达上调[(0.78±0.04)vs.(1.32±0.28),P=0.002],P42/44 MAPK通路阻断剂U0126作用后EPAS1表达减少无统计学差异[(1.36±0.12)vs.(1.32±0.28),P=0.451]。结论:缺氧条件下SVV过表达促进细胞增殖、促进MMP-2、MMP-9分泌和提高细胞迁移能力。SVV主要通过P13K/AKT途径上调内皮细胞EPAS1表达,并抑制CHOP-10和Caspase-8表达,从而保护细胞适应低氧环境,发挥抗凋亡作用和潜在促血管生成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活素 增殖 迁移 缺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洛地特对低氧状态下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桂福强 罗鸿 +3 位作者 刘洪 朱桦 张矛 赵渝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57-662,共6页
目的:探讨舒洛地特(sulodexide,SDX)对低氧状态下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derm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HDMECs)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对HDMECs进行分组培养:常氧对照组在常氧状态下培养;低氧对照组于1%O_2、5%C... 目的:探讨舒洛地特(sulodexide,SDX)对低氧状态下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derm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HDMECs)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对HDMECs进行分组培养:常氧对照组在常氧状态下培养;低氧对照组于1%O_2、5%CO_2、37℃条件孵箱培养24 h;处理组用不同浓度(0.25、0.5和1 LSU/m L)舒洛地特作用于HDMECs低氧培养24 h。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caspase-3活性检测试剂盒测定细胞内caspase-3活性;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检测促凋亡因子P53、Bax和caspase-3及凋亡抑制因子Bcl-2的蛋白及m RNA表达。结果:低氧状态下舒洛地特可提高HDMECs生长活力,降低其凋亡率,抑制促凋亡因子P53、Bax和caspase-3的表达以及caspase-3的活性,提高抑凋亡因子Bcl-2的表达。结论:舒洛地特可以抑制低氧状态下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其分子机制与抑制线粒体凋亡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洛地特 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 低氧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双胍对血管内皮细胞自噬的作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冰玉 刘威远 +4 位作者 林鑫 赵祉颖 王志 刘杨东 王韵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83-789,共7页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内皮细胞自噬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二甲双胍(0、2.5、5、10、20、40 mmol/L)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24 h,并以5 mmol/L二甲双胍分别处理细胞2...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内皮细胞自噬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二甲双胍(0、2.5、5、10、20、40 mmol/L)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24 h,并以5 mmol/L二甲双胍分别处理细胞24、48、72 h,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药物处理细胞分4组:对照组(ctl)、二甲双胍组(Met)、TGFβ1组(TGF)、二甲双胍+TGFβ1处理组(M+T),透射电镜观察各组细胞中自噬体的形成;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分子LC3Ⅱ、Beclin-1的表达。在原分组基础上进一步加入Hippo信号通路抑制剂XMU-MP-1和Hippo信号转录因子YAP阻断剂维替泊芬处理,包括XMU-MP-1处理组(XMU),二甲双胍+XMU-MP-1处理组(M+X)、维替泊芬组(Ver)、维替泊芬+TGFβ1共处理组(V+T)、维替泊芬+XMU-MP-1共处理组(V+X),Western Blot检测LC3Ⅱ、YAP、pYAP及其靶蛋白CTGF的表达。结果CCK-8结果表明,与0 mmol/L组相比,10、20、40 mmol/L二甲双胍处理24 h,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0.01),因此后续实验采用5 mmol/L二甲双胍处理24 h;电镜、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ctl组比较,TGF组细胞内自噬体形成增多,LC3Ⅱ、Beclin-1的表达上调(P<0.05),YAP磷酸化水平降低(P<0.01),CTGF表达上调(P<0.01),加入二甲双胍共处理的M+T组中上述变化明显被阻断;与TGF组比较,V+T组LC3Ⅱ和CTGF表达均下调(P<0.01)。此外,与ctl组比较,XMU组LC3Ⅱ表达增强(P<0.01)、YAP磷酸化水平降低(P<0.01)、CTGF表达(P<0.01)显著上调,与TGF组表达趋势一致;经二甲双胍处理(M+X组),同样逆转上述变化,与M+T组表达趋势一致;与XMU组比较,加入维替泊芬的V+X组LC3Ⅱ和CTGF的表达均下调(P<0.01)。结论二甲双胍通过阻断YAP信号分子的激活抑制了TGFβ1诱导的内皮细胞自噬,从而可能对血管起到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损伤 内皮细胞 自噬 TGFΒ1 二甲双胍 Y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经皮穿刺血管成形术后12个月内再狭窄风险预测模型建立 被引量:5
17
作者 邹雨池 童强 +3 位作者 王学虎 李鑫奕 赵渝 成军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05-714,共10页
目的构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患者经皮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后再狭窄风险个体化预测模型并验证。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设计方案,筛选2020年2-5月137例重庆医科大... 目的构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患者经皮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后再狭窄风险个体化预测模型并验证。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设计方案,筛选2020年2-5月137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因治疗ASO行PTA治疗的患者的临床数据,以7∶3的比例随机分组为训练集(n=97)和验证集(n=40),将术后12个月内发生再狭窄作为研究终点,基于训练集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筛选出术后12个月内发生再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再使用其回归系数建立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利用训练集和验证集数据分别对模型进行内、外部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以及校准图对模型的识别度进行评价,同时建立决策曲线图评价使用模型对患者治疗的获益程度。结果术中使用血管腔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指导、病变类型、术前剩余流出道、病变长度以及术中治疗方式是ASO患者PTA后再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并将其引入模型中。列线图模型内部验证的AUC为0.84(95%CI:0.75~0.92),特异性和灵敏度分别为0.797和0.737,使用验证集外部验证的AUC为0.86(95%CI:0.74~0.98),特异性和灵敏度分别为0.963和0.615。在两组队列中的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值和实际观察值一致。决策曲线显示使用该模型患者净获益将显著增高。结论本列线图预测模型可较好预测ASO患者PTA后12个月内通畅率,并且为这一特定群体开发并验证了个体化的风险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管成形术 复发 预测模型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rvivin基因过表达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抗凋亡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灏龙 张成瑶 +2 位作者 朱方玉 王学虎 赵渝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88-593,共6页
目的:研究经转染生存素(survivin,SVV)基因后的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VECs)的增殖、抗凋亡能力及血管生成能力的变化。方法:携带SVV基因腺病毒感染大鼠动脉内皮细胞(rat artery endothelial cell,RAEC)并通过Western... 目的:研究经转染生存素(survivin,SVV)基因后的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VECs)的增殖、抗凋亡能力及血管生成能力的变化。方法:携带SVV基因腺病毒感染大鼠动脉内皮细胞(rat artery endothelial cell,RAEC)并通过Western blot、real-time RCR的方法检测SVV蛋白及其编码基因birc-5。CCK8检测经SVV干预的RAEC其增殖能力的变化;通过过氧化氢(H2O2)诱导正常RAEC凋亡,SVV干预RAEC凋亡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法对比分析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 3、bcl-2及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含量变化;CD31标记RAEC,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裸鼠肌肉注射RAEC处新生血管情况。结果:SVV基因过表达后,RAEC的birc5 m RNA,SVV蛋白的表达均上调(birc5:P=0.006,SVV蛋白:P=0.000),SVV干预的凋亡RAEC其凋亡通路中caspase 3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0),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明显增加(P=0.000);其增殖及血管生成能力较对照明显增高(P=0.000)。结论:SVV干预的RAEC在抗凋亡,促增殖及血管生成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为血管内皮细胞(VECs)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素 内皮细胞 外周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管假性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徐文豪 代远斌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1-223,共3页
目的:通过对周围血管假性动脉瘤(Peripheral pseudoaneurysm,PSA)的病因及诊治作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PSA的诊治水平。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5年5月~2009年9月收治的68例PSA患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随访结果作回顾性... 目的:通过对周围血管假性动脉瘤(Peripheral pseudoaneurysm,PSA)的病因及诊治作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PSA的诊治水平。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5年5月~2009年9月收治的68例PSA患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随访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因中以药物注射为主,治疗以手术为主,介入治疗3例,瘤体清除+端端吻合2例,瘤体清除+血管缝扎或结扎39例,瘤体清除+血管修补术11例,瘤体清除+自体大隐静脉或人工血管移植术12例,截肢术1例,术后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PSA经及时正确的诊断、治疗,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动脉瘤 临床诊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M3C介导TGF-β1诱导的人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活力增强及迁移 被引量:2
20
作者 訾亚飞 王正力 +3 位作者 訾亚婉 李雅馨 刘杨东 赵渝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130-2138,共9页
目的:探讨序列相似家族3成员C(FAM3C)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人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表型转换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检测不同浓度(0、1、2、5及10μg/L)的TGF-β1作用24 h和10μg/L的TGF-β1作用不同时间(0、6、12、24及48 h)... 目的:探讨序列相似家族3成员C(FAM3C)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人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表型转换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检测不同浓度(0、1、2、5及10μg/L)的TGF-β1作用24 h和10μg/L的TGF-β1作用不同时间(0、6、12、24及48 h)对原代人VSMCs中FAM3C表达的影响;检测TGF-β1(10μg/L)作用不同时间(0、6、12和24 h)对VSMCs表型转换的影响;敲减FAM3C、过表达FAM3C及加入蛋白激酶B(PKB/Akt)抑制剂Ⅷ(Akti-Ⅷ)后,Western blot检测骨桥蛋白(OPN)、波形蛋白(viment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FAM3C、Akt及磷酸化Akt(p-Akt)蛋白水平,CCK-8检测细胞活力,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免疫荧光检测vimentin及α-SMA蛋白表达。结果:随着TGF-β1作用浓度(0、1、2、5及10μg/L)和时间(0、6、12、24及48 h)的增加,VSMCs中FAM3C蛋白表达上调。TGF-β1(10μg/L)呈时间依赖性(0、6、12和24 h)上调OPN及vimentin表达,下调α-SMA表达。与si-NC组相比,敲减FAM3C后,OPN、vimentin、PCNA及p-Akt蛋白水平下调(P<0.05),α-SMA表达上调(P<0.05),细胞活力及迁移能力减弱(P<0.05);此外,敲减FAM3C减弱了TGF-β1对VSMCs的作用。而与LV-GFP组相比,过表达FAM3C后,OPN、vimentin、PCNA及p-Akt蛋白水平升高(P<0.05),α-SMA蛋白表达减少(P<0.05),细胞活力及迁移能力增强;过表达FAM3C促进了TGF-β1对VSMCs表型转换、活力及迁移的作用,而Akti-Ⅷ抑制了过表达FAM3C及与TGF-β1共作用对VSMCs表型的调节。结论:FAM3C通过Akt介导TGF-β1诱导的人VSMCs表型转换、活力增强及迁移,可能是干预内膜增生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列相似家族3成员C 转化生长因子Β1 血管平滑肌细胞 表型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