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BUCy或FABC预处理方案用于中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1
作者 张琳依 王利 +1 位作者 刘林 熊艺颖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610-616,共7页
目的:评价伊达比星+白消安+环磷酰胺(IBUCy)方案或氟达拉滨+阿糖胞苷+白消安+环磷酰胺(FABC)方案预处理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治疗中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ge... 目的:评价伊达比星+白消安+环磷酰胺(IBUCy)方案或氟达拉滨+阿糖胞苷+白消安+环磷酰胺(FABC)方案预处理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治疗中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上述两种方案预处理后行allo-HSCT的49例中高危AML患者资料,其中IBUCy组17例,FABC组32例,通过对比造血重建、不良反应以及生存情况评价两种方案的疗效与安全性,并进行了预后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造血重建,两组的造血时间、5年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率(oversall survival,OS)相似。虽然IBUCy组≥3级口腔黏膜炎、恶心呕吐、腹泻的发生率及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的发生率更高,但出血性膀胱炎的发生率更低。确诊到首次移植时间>6个月(P=0.019)和移植前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阳性(P=0.048)是PFS的危险因素。在移植前MRD阴性的患者中,IBUCy组PFS更好(P=0.039)。结论:中高危AML接受IBUCy或FABC预处理后行allo-HSCT是安全有效的,此类患者获得首次缓解后应尽快移植,MRD转阴者移植PFS更好;与FABC方案相比,IBUCy方案具有一定优势,但应注意防治消化道不良反应及慢性GVH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中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 IBUCy 方案 FABC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静脉治疗护理联盟外周静脉留置针贯标宣标管理成效评价 被引量:8
2
作者 聂莹 张旭 +1 位作者 胡鸾娇 刘光维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0-53,共4页
目的探讨重庆市静脉治疗护理联盟开展外周静脉留置针贯标宣标管理成效,为完善静脉治疗质量控制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对重庆市静脉治疗护理联盟内27所三级医院和39所二级医院实施外周静脉留置针贯标宣标管理,包括“点线面”三维培训和静脉... 目的探讨重庆市静脉治疗护理联盟开展外周静脉留置针贯标宣标管理成效,为完善静脉治疗质量控制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对重庆市静脉治疗护理联盟内27所三级医院和39所二级医院实施外周静脉留置针贯标宣标管理,包括“点线面”三维培训和静脉治疗护理联盟-区域-医院三级质量控制。管理前后分别调研13984例和14040例住院患者,比较管理前后联盟内外周静脉留置针应用情况。结果管理后,外周静脉留置针以上肢作为穿刺部位占比从管理前的86.63%提高至89.31%,固定不规范由26.07%降至13.80%,维护不规范由40.84%降至20.58%,留置针总并发症现患率由10.10%降至7.43%,安全型输液装置选择率显著高于管理前(均P<0.05)。结论重庆市静脉治疗护理联盟搭建贯标宣标培训和质量控制平台进行管理,规范了联盟内留置针选择和使用,促进留置针固定和维护规范化,降低留置针并发症,推广了安全型输液装置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治疗护理联盟 外周静脉留置针 行业标准 质量控制 贯标宣标 并发症 输液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118例生存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文静 刘林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92-1295,共4页
目的: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uto-HSCT)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3年7月接受auto-HSCT的118例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急性髓系白血病23例,... 目的: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uto-HSCT)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3年7月接受auto-HSCT的118例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急性髓系白血病23例,恶性淋巴瘤69例,多发性骨髓瘤26例。对患者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复发率等进行统计。结果:除1例因感染未成功植入外,余117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个/L平均时间为9.8d,血小板≥20×10^9个/L平均时间为12.3 d,中位生存时间为47.6月(1-80)月,3年OS及DFS分别为62.3%、54.3%,5年OS及DFS分别为49.0%、42.8%,累积复发率为28.0%,其中淋巴瘤预后较白血病、骨髓瘤较好(P〈0.05)。结论:auto-HSCT治疗急性白血病有效,能明显提高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存期。多发性骨髓瘤应个体化综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总生存率 无病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植前控制营养状况和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灶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熊艺颖 周琴 +3 位作者 陈琳 余伟 张红宾 陈建斌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6-154,共9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控制营养状况(CONUT)和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20年在本院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首次移植前CONUT评分将患者分为Low-CONUT组(...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控制营养状况(CONUT)和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20年在本院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首次移植前CONUT评分将患者分为Low-CONUT组(0-4分,62例)和High-CONUT组(5-12分,17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造血重建与不良反应、疗效和生存情况,同时对预后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并用时间依赖的ROC曲线验证结果。结果:High-CONUT组男性患者比例和初诊时骨髓浆细胞>30%的患者比例均较Low-CONUT组高(均P<0.05),而在造血重建与不良反应(2级以上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方面无显著差异。Low-CONUT组移植前完全缓解率、完全缓解+非常好的部分缓解率都显著高于High-CONUT组(均P<0.05),移植后3个月后者优势仍然保持(P<0.01),但前者已无显著差异(P>0.05)。Low-CONUT组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均优于High-CONUT组(均P<0.05)。移植前的CONUT评分低(0-4分)、移植后6个月微小残留病阴性是患者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的有利因素(均P<0.05),初诊时国际骨髓瘤工作组预后危险分层为高危和移植前乳酸脱氢酶>250 U/L仅是无进展生存期的危险因素(均P<0.05)。时间相关的ROC曲线分析提示,CONUT评分和移植后6个月微小残留病灶状态可单独或联合预测1和2年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且联合预测效果更好。结论:结合移植前CONUT评分和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灶状态可以较好地预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控制营养状况 微小残留病灶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EB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
5
作者 刘兰香 汪晶 +5 位作者 王利 刘林 王欣 张红宾 唐晓琼 熊艺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17-1223,共7页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EB病毒(EBV)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对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1年6月于本院进行首次allo-AHCT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347例接受allo-HSCT的患者,根据是否感染EB病毒(EBV)将...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EB病毒(EBV)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对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1年6月于本院进行首次allo-AHCT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347例接受allo-HSCT的患者,根据是否感染EB病毒(EBV)将其分为EBV组(n=114)和Non-EBV组(n=233)。统计患者allo-HSCT术后EBV感染的发生情况并分析EB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有114例(32.8%)患者发生EBV感染(外周血EBV-DNA均阳性),其中,88例(77.2%)发生在移植后100 d内。5例(1.44%)确诊为PTLD(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中位发病时间为移植后57(7-486)d。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TG/ATG-F的使用、CMV血症和Ⅲ-Ⅳ度aGVHD的发生是EBV感染的危险因素;此外,相对于BuCy,应用包含FA/CA的强化预处理方案者EBV感染的风险显著增高。结论:EBV感染是allo-HSCT术后常见并发症,强化预处理方案、ATG/ATG-F的使用、CMV血症和Ⅲ-Ⅳ度aGVHD的发生会增加allo-HSCT后EBV感染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EB病毒感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迟发型出血性膀胱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琳依 熊艺颖 +6 位作者 廖明燕 肖青 唐晓琼 罗小华 张红宾 王利 刘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0-256,共7页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并发迟发型出血性膀胱炎(LOHC)的危险因素、LOHC发展为重度LOHC的危险因素及LOHC对生存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1月-2021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allo-HSCT的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并发迟发型出血性膀胱炎(LOHC)的危险因素、LOHC发展为重度LOHC的危险因素及LOHC对生存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1月-2021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allo-HSCT的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选择可能影响allo-HSCT后LOHC发生的相关临床参数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同时分析组间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差异。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45岁(P=0.039)、强化预处理方案中包含氟达拉滨/克拉屈滨+阿糖胞苷(P=0.002)、移植后d 30白蛋白≤30 g/L(P=0.007)、CMV-DNA+(P=0.028)、移植前有真菌感染(P=0.026)、Ⅱ-Ⅳ度a GVHD的发生(P=0.006)是发生LOHC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已发生LOHC的移植患者中,LOHC发生的时间在移植后32 d内(P=0.008)、移植后d 30的白蛋白≤30 g/L(P=0.032)是发展为重度LOHC的独立危险因素。重度LOHC组的OS率显著低于未发生LOHC组(P=0.041)。结论:对于年龄≤45岁、强化预处理或LOHC发生较早的移植患者,需要警惕发生LOHC或发展为重度LOHC,应早期做好防治;定期监测CMV-DNA、白蛋白水平,积极有效地抗病毒、抗真菌治疗及防治a GVHD是预防LOHC发生发展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发型出血性膀胱炎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危险因素 移植物抗宿主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系肿瘤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原发性植入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
7
作者 张琳依 熊艺颖 +6 位作者 廖明燕 肖青 唐晓琼 罗小华 张红宾 王利 刘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75-1881,共7页
目的:分析髓系肿瘤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发生原发性植入功能不良(PGF)的危险因素及原发性PGF对生存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1月-2021年12月在本院行allo-HSCT的146例髓系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可能影响a... 目的:分析髓系肿瘤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发生原发性植入功能不良(PGF)的危险因素及原发性PGF对生存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1月-2021年12月在本院行allo-HSCT的146例髓系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可能影响allo-HSCT后发生原发性PGF的相关临床参数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同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共9例(6.16%)患者发生原发性PGF,中位年龄为37(28-53)岁;其中,同胞全相合移植1例,无关供者移植1例,单倍体移植7例;合并CMV感染5例,合并EBV感染3例。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CD34+<5×10^(6)/kg和移植前CRP>10 mg/L是髓系肿瘤患者allo-HSCT后发生原发性PGF的独立危险因素。原发性PGF组的3年总生存率为52.5%,显著低于植入功能良好组的82.8%(P<0.05)。结论:移植前确保CRP≤10 mg/L、移植造血干细胞中CD34+≥5×10^(6)/kg可能是预防allo-HSCT后原发性PGF发生的有效措施。原发性PGF的发生可能会影响移植患者的总生存率,需早期做好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植入功能不良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危险因素 髓系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AG6通过NF-κB/TNF-α途径促进B-ALL细胞增殖和耐药
8
作者 潘施睿 罗洁 +4 位作者 罗菁 尹家秀 赵海秋 苏榕 刘林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2723-2735,共13页
目的探究精子相关抗原6(sperm-associated antigen 6,SPAG6)对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细胞增殖及耐药的相关作用机制。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5... 目的探究精子相关抗原6(sperm-associated antigen 6,SPAG6)对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细胞增殖及耐药的相关作用机制。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56例B-ALL患者和15例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 anemia,IDA)患者,将B-ALL患者作为实验组,IDA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B-ALL患者骨髓组织并提取其骨髓单个核细胞,RT-qPCR检测SPAG6的mRNA表达情况并对B-ALL患者进行分层分析,分为新诊断病例组(New-diag)、完全缓解组(complete remission,CR)、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阳性组(MRD+)和复发组(Relapse);使用慢病毒感染构建SPAG6基因过表达(SPAG6-OE)和敲低(SPAG6-KD)的B-ALL细胞系,CCK-8和基于甲基纤维素的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存活、增殖和成集落潜能;CCK-8检测化疗药物柔红霉素(daunorubicin,DNR)和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处理后细胞存活率(可反映其药物敏感性和IC50);从TARGET数据库获取B-ALL患者的mRNA-seq图谱,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探索与SPAG6相关的信号通路并进行实验验证;NF-κB激活剂PMA和抑制剂BAY-11-7082作用后,通过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以及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Western blot检测通路相关蛋白NF-κB P65、p-NF-κB P65、TNF-α等的表达情况;构建小鼠异种移植瘤模型,-/+敲低SPAG6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敲低SPAG6组腹腔注射DNR作为实验组,免疫组化检测NF-κB信号通路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B-ALL患者SPAG6 mRNA表达明显高于IDA组(P<0.05),同时与CR组比较,SPAG6高表达于MRD+组(P=0.001)和复发组(P=0.003)。对比不同SPAG6表达水平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反应,CCK-8实验证实SPAG6促进B-ALL细胞增殖(P<0.05),并降低其对DNR和MTX的敏感性(P均<0.05);机制上,GSEA结果提示NF-κB通路在B-ALL富集,实验证实SPAG6通过激活NF-κB/TNF-α通路增强B-ALL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在体内,敲低SPAG6明显减小小鼠移植瘤体积(P<0.05),并在联合DNR治疗组观察到肿瘤体积额外减小(P<0.05)。此外,免疫组化结果提示联合DNR治疗组NF-κB P65和p-IKBα水平降低。结论SPAG6通过NF-κB/TNF-α通路促进B-ALL细胞增殖,降低其化疗敏感性,提示SPAG6与B-ALL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精子相关抗原6 细胞增殖 耐药 NF-κB/TNF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参碱诱导卵巢癌SKOV_3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5
9
作者 郭启帅 黄曦 李少林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04-1107,共4页
目的探讨苦参碱(matrine,Mat)诱导SKOV3细胞凋亡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浓度Mat(0.4、0.8、1.2、1.6、2.0g·L-1)处理24、48、72h对SKOV3细胞增殖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率,RT-PCR检测Survivin... 目的探讨苦参碱(matrine,Mat)诱导SKOV3细胞凋亡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浓度Mat(0.4、0.8、1.2、1.6、2.0g·L-1)处理24、48、72h对SKOV3细胞增殖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率,RT-PCR检测Survivin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Sur-vivin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一定浓度范围的Mat对SKOV3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且呈量效和时效关系,24、48、72h的IC50分别为3.38、1.57、1.13g·L-1;0.8、1.6g·L-1Mat作用48h后SKOV3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1.44±0.56)%、(17.68±0.98)%,与空白对照组(4.85±0.31)%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RT-PCR及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药物处理后SKOV3细胞的Survivin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而Caspase-3蛋白表达增加(P<0.05)。结论 Mat能抑制卵巢癌SKOV3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Survivin表达和提高Caspase-3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卵巢癌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SURVIVIN CASPASE-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二级脾蒂离断法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被引量:10
10
作者 孔宪炳 阎雄 +3 位作者 杜成友 王建渝 刘林 陈建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78-980,共3页
目的探讨原位二级脾蒂离断法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 opicsplenectomy,LS)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a purpura,ITP)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41例ITP患者在腹腔镜下采用解剖二级脾蒂的方法,超... 目的探讨原位二级脾蒂离断法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 opicsplenectomy,LS)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a purpura,ITP)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41例ITP患者在腹腔镜下采用解剖二级脾蒂的方法,超声刀切开脾蒂浆膜,自下而上沿脾脏逐支分离脾动、静脉的二级分支,Hem—O—lok结扎夹钳夹2道,在两结扎夹之间用超声刀离断,切除脾脏。结果41例患者均完成LS,无1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75~180min,术中出血量50~800ml。术中发现并切除副脾7例,2例患者术中脾蒂改为Endo—GIA切割离断。住院时间4~9d,无严重并发症。术后血小板明显上升,5—7d到达高峰。随访3~20个月,总有效率达到85.4%(35/41)。结论原位二级脾蒂离断法LS治疗ITP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手术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脾切除术 二级脾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参碱对U937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卢前微 陈建斌 +3 位作者 汤为学 廖洋 葛群芳 杨泽松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658-1661,共4页
目的:观察苦参碱对U937细胞内周期调控蛋白的影响。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检测细胞生长受抑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免疫细胞化学法及Western blot检测cyclin E、cyclin A蛋白表达。结... 目的:观察苦参碱对U937细胞内周期调控蛋白的影响。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检测细胞生长受抑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免疫细胞化学法及Western blot检测cyclin E、cyclin A蛋白表达。结果:MTT检测显示苦参碱能显著抑制U937细胞增殖,其抑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U937细胞受阻于S期,苦参碱作用后细胞内cyclin E及cyclin A表达显著下调。结论:苦参碱能减少细胞内cyclin E及cyclin A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U937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U937细胞 增殖 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蛋白E 细胞周期蛋白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熊艺颖 刘林 +4 位作者 陈建斌 唐晓琼 肖青 张红宾 王利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3-521,共9页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CMV)和难治性CMV感染(RCI)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对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20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2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感染CMV将患者分为...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CMV)和难治性CMV感染(RCI)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对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20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2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感染CMV将患者分为CMV组(67例)和non-CMV组(179例),再根据是否发生RCI将CMV患者进一步分为RCI组(18例)和non-RCI组(49例)。分析CMV感染和RCI的危险因素,并用ROC曲线验证Logistic回归模型的诊断意义,同时分析组间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差异,以及影响OS的危险因素。结果:发生CMV感染的患者,首次CMV感染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48(7-183)d,感染持续的中位时间为21(7-158)d。患者年龄偏大、合并EB病毒(EBV)血症或者发生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均能显著增加CMV感染风险(P=0.032,<0.001和0.037),RCI的危险因素为EBV血症和诊断时的CMV-DNA峰值≥1×10^(4) copies/ml(P=0.039,0.006),而移植后14 d的白细胞≥4×10^(9)/L是CMV感染和RCI的保护因素(P=0.013,0.014)。CMV组的OS率显著低于non-CMV组(P=0.033),RCI组的OS率亦显著低于non-RCI组(P=0.043)。造血重建是OS的有利因素(P<0.001),而移植后60 d内CMV-DNA≥1.0×10^(4) copies/ml是OS的危险因素(P=0.005)。结论:移植后白细胞数量恢复较晚以及合并EBV血症是CMV感染和RCI的共同危险因素;CMV-DNA载量1×10^(4) copies/ml是重要临界值,高于该值可导致高RCI及低OS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巨细胞病毒感染 危险因素 难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EAC或CEAC预处理方案用于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5
13
作者 熊艺颖 陈建斌 +6 位作者 刘林 罗小华 唐晓琼 王欣 肖青 张红宾 王利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760-1767,共8页
目的评价IEAC或CEAC方案预处理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淋巴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2018年在我院以IEAC方案(去甲氧柔红霉素+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环磷酰胺)和CEAC方案(洛莫司汀+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环磷酰胺)... 目的评价IEAC或CEAC方案预处理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淋巴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2018年在我院以IEAC方案(去甲氧柔红霉素+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环磷酰胺)和CEAC方案(洛莫司汀+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环磷酰胺)预处理后行ASCT的106例淋巴瘤患者资料,其中IEAC组43例,CEAC组63例患者,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无显著差异。通过对两组的造血重建时间、不良反应以及生存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来评价预处理方案的疗效与安全性。此外,对可能影响生存的因素进行了单因素以及多因素的分析。结果104例患者移植后造血重建,2例患者出现治疗相关死亡,两组的造血重建时间无显著差异。移植后中位随访27.4月(4.3~74.3月),患者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72.9%和81.9%,主要的2级以上的不良反应为感染、口腔黏膜炎、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心脏毒性、低钾血症以及腹泻,两组的生存和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T细胞淋巴瘤和移植前未获得完全缓解是无进展生存率(P值分别为0.015和0.007)和总生存率(P值分别为0.038和0.031)的危险因素,移植后3个月能获得完全缓解的患者可以获得更好的进展生存率(P=0.007)和总生存率(P=0.003)。结论IEAC或CEAC预处理联合ASCT治疗淋巴瘤是安全有效的,可作为淋巴瘤ASCT预处理的备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淋巴瘤 IEAC CEA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38MAPK活化在苦参碱诱导Raji细胞凋亡中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占术 罗章琴 +4 位作者 张红宾 陈建斌 杨泽松 黄曦 黄宗干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00-403,共4页
目的:探讨p38MAPK活化在中药苦参碱(Matrine,Mat)诱导人Burkitt,s淋巴瘤Raji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Raji细胞,分别用苦参碱(终浓度为0.4、0.8、1.6mg/mL)和在此基础上加入SB203580(p38 MAPK抑制剂)作用48h后,采用AnnexinⅤ–FI... 目的:探讨p38MAPK活化在中药苦参碱(Matrine,Mat)诱导人Burkitt,s淋巴瘤Raji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Raji细胞,分别用苦参碱(终浓度为0.4、0.8、1.6mg/mL)和在此基础上加入SB203580(p38 MAPK抑制剂)作用48h后,采用AnnexinⅤ–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应用Western blot检测P-p38MAPK及Caspase-3蛋白表达量。结果:终浓度为0.4、0.8、1.6 mg/mL苦参碱对Raji细胞总凋亡率分别为(15.77±0.53)%、(27.88±1.52)%、(48.08±2.87)%、与加入SB203580比较(11.48±0.64)%、(19.34±0.91)%、(33.98±1.26)%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8.78±0.66)%比较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Western blot显示了P-p38MAPK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随苦参碱浓度的提高而增加,加入SB203580后二者表达降低。结论:苦参碱可诱导Raji细胞凋亡,其凋亡可能与p38 MAPK的活化,进而直接或间接激活Caspase-3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RAJI细胞 P-P38MAPK CASPASE-3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及听觉刺激诱发语言通路的fMRI初步探讨 被引量:7
15
作者 牟君 沈彤 +4 位作者 杨泽松 吕发金 李勇 罗天友 谢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3期2327-2329,共3页
目的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探讨视觉刺激和听觉刺激诱发的大脑思维活动,大脑激活区域的差异。方法采用血氧水平依赖法(BOLD)组块设计,考查6例以汉语为母语的健康中国志愿者,接受中文单音节字的视觉和听觉任务刺激,通过组词来诱发... 目的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探讨视觉刺激和听觉刺激诱发的大脑思维活动,大脑激活区域的差异。方法采用血氧水平依赖法(BOLD)组块设计,考查6例以汉语为母语的健康中国志愿者,接受中文单音节字的视觉和听觉任务刺激,通过组词来诱发思维活动时,相关脑区激活特点,并分析其差异。结果视觉任务主要激活了双侧额上回、中央前回及枕叶,左侧额中回、顶上小叶,右侧颞上回;听觉任务主要激活了双侧颞上回、中央前回及枕叶,左侧顶上小叶。听觉任务见到小脑和基底节区的激活。两种任务都伴随海马激活。结论组词过程激活的脑区交叉多。颞叶和枕叶在2种任务都有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 听觉 功能磁共振 组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7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迟发性出血性膀胱炎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熊艺颖 蔡铎 +6 位作者 陈建斌 罗小华 唐晓琼 王欣 肖青 张红宾 王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2321-2330,共10页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迟发性出血性膀胱炎(late-onset hemorrhagic cystitis,LOHC)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20年在本院行allo-HSCT的227例患...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迟发性出血性膀胱炎(late-onset hemorrhagic cystitis,LOHC)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20年在本院行allo-HSCT的227例患者资料,对造血重建的215例患者进行相关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进行生存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72例(31.7%)患者在移植后中位31(8~80)d中发生LOHC,中位持续时间为24(3~100)d。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供受性别不合、强化预处理方案(包含氟达拉滨/克拉屈滨+阿糖胞苷,FA/CA)、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DNA阳性以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GVHD)会显著增加LOHC的发生率(P值分别为0.025、<0.001、0.021和0.028)。LOHC的发生会降低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P=0.035),且合并aGVHD患者的OS比无LOHC及aGVHD的患者差(P=0.005)。针对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的亚组分析显示,移植前疾病处于CR1的患者LOHC发生率较低(OR=2.964,95%CI:1.255~7.003,P=0.013)。结论供受性别不合、强化预处理方案(包含FA/CA)、CMV-DNA阳性以及aGVHD的发生是LOHC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迟发型出血性膀胱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倍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后置环磷酰胺(PT/Cy)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俊南 李平 +6 位作者 刘林 肖青 唐晓琼 张红宾 王欣 罗小华 王利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27-231,共5页
目的:评估单倍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的疗效;探讨联合后置环磷酰胺(PT/Cy)与标准剂量ATG方案预防GVHD疗效的区别。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haplo-HSCT的SAA... 目的:评估单倍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的疗效;探讨联合后置环磷酰胺(PT/Cy)与标准剂量ATG方案预防GVHD疗效的区别。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haplo-HSCT的SAA患者32例的临床资料,评价治疗疗效。将接受haplo-HSCT治疗的患者按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方案不同,分为低剂量ATG联合PT/Cy方案和标准剂量ATG组,比较两组患者血细胞造血重建时间、GVHD发生率、死亡率及生存时间的差异。结果:32例患者中,30例获得造血重建,重建率93.75%,中性粒细胞、血小板中位植入时间分别为15(10-22)d、13(7-30)d。GVHD发生率为21.89%,感染发生率为93.75%,2年总生存率为84.38%。低剂量ATG联合PT/Cy组和标准剂量ATG组患者造血重建时间、GVHD发生率、死亡率、生存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aplo-HSCT是治疗SAA的有效方法,低剂量ATG联合PT/Cy方案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副作用小,是治疗SAA可行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DH10基因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彭曦 陈建斌 +3 位作者 李珍 袁海汀 谭栩 杨泽松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2093-2097,共5页
目的探讨PCDH10(protocadherin 10)基因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脂质体将pcDNA3.1(+)PCDH10及pcDNA3.1(+)质粒稳定转染入骨髓瘤RPMI-8226细胞,分别为PCDH10转染组、空质粒转染组... 目的探讨PCDH10(protocadherin 10)基因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脂质体将pcDNA3.1(+)PCDH10及pcDNA3.1(+)质粒稳定转染入骨髓瘤RPMI-8226细胞,分别为PCDH10转染组、空质粒转染组,未转染组作为对照。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PCDH10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应用MTT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的增殖能力;应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转染前后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增殖、迁移和侵袭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PCDH10基因转染RPMI-8226细胞后,PCDH10在基因和蛋白水平均呈现高表达。MTT结果显示,PCDH10转染组增殖能力较对照组减弱;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PCDH10能抑制瘤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PCDH10转染组迁移、侵袭的细胞数分别为(51.00±2.65)、(51.00±8.00)个,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减少(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PCDH10基因可下调AKT、p-AKT、cyclinD1和MMP-9的表达(P<0.05)。结论 PCDH10基因可能通过下调PI3K/AKT通路活性而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RPMI-8226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DH10 多发性骨髓瘤 增殖 迁移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唐晓琼 赵智刚 +2 位作者 王红祥 李秋柏 邹萍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22-826,共5页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上的吲哚胺2,3-过氧化酶(IDO)活性对异基因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进而探讨MSCs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MSCs,并通过其形态的均一性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标志以鉴定其纯度。经200U/ml IFN...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上的吲哚胺2,3-过氧化酶(IDO)活性对异基因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进而探讨MSCs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MSCs,并通过其形态的均一性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标志以鉴定其纯度。经200U/ml IFN-γ作用后的MSCs以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IDO mRNA和IDO蛋白表达。有或无1-甲基色氨酸(1-MT)存在下,分别以1×105、5×104、1×104、5×103个MSCs与5×105个外周血异基因T淋巴细胞(MSCs∶T数量比为1∶5、1∶10、1∶50、1∶100)建立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MLR),以单独培养T淋巴细胞为对照组,MTT法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各MLR体系上清中IDO活性。结果:IFN-γ作用后的MSCs出现IDO mRNA和IDO蛋白的表达。当MSCs为1×105、5×104、1×104(即MSCs∶T为1∶5、1∶10、1∶50)时,与对照组比较,T淋巴细胞的增殖率显著降低,IDO活性显著升高;加入1-MT后,T淋巴细胞的增殖率及IDO活性均恢复。当MSCs为5×103(即MSCs∶T为1∶100)时,与对照组比较,T淋巴细胞的增殖率轻度升高(P>0.05),IDO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MSCs通过IDO活性在体外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吲哚胺2 3-过氧化酶 T淋巴细胞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胎儿心肌细胞共同培养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发生心肌样分化 被引量:6
20
作者 常静 雷寒 +1 位作者 陈建斌 贾锋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5期1465-1468,共4页
目的了解与胎儿心肌细胞共同培养对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向心肌方向分化的影响。方法通过酶消化法从流产胎儿中分离培养出胎儿心肌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将后者用丝裂霉素处理后制备成滋养层;收集辅助生育中心施行... 目的了解与胎儿心肌细胞共同培养对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向心肌方向分化的影响。方法通过酶消化法从流产胎儿中分离培养出胎儿心肌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将后者用丝裂霉素处理后制备成滋养层;收集辅助生育中心施行试管婴儿后所剩余的健康胚胎,取内细胞团接种在滋养层上分离培养出人ESCs。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zation,FISH)方法来检测上述两种细胞的XY染色体,选用不同性别的胎儿心肌细胞与2—5代人ESCs以1:2的比例混合,然后以5×10^4/cm^2的密度接种于培养皿中进行共同培养,诱导其向心肌方向的分化。将未与胎儿心肌细胞混合的人ESCs以相同密度接种于培养皿中作为阴性对照。至第5天收集共同培养的细胞,进行双重染色,即FISH染色及心肌特异性蛋白Desmin或cTnⅠ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在与胎儿心肌细胞共同培养5d后,40%~50%的人ESCs在心肌细胞的诱导下表达心肌特异性蛋白Desmin或cTnⅠ,而没有进行共同培养的人ESCs不表达上述蛋白。结论与胎儿心肌细胞的共同培养能诱导人ESCs发生向心肌方向的分化,人ESCs有望成为心肌干细胞移植的细胞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心肌细胞 人胚胎干细胞 共同培养 心肌样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