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严重烧伤大鼠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影响
1
作者 李茂华 滕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1643-1647,共5页
目的观察严重烧伤大鼠血清刺激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迁移能力变化,探讨PI3K/Akt信号通路在BMSCs细胞迁移中的作用。方法建立严重烧伤大鼠模型,制备烧伤大鼠血清。1用体积分数10%的烧伤大鼠血清刺激BMSCs细胞不同时间后,Transwell... 目的观察严重烧伤大鼠血清刺激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迁移能力变化,探讨PI3K/Akt信号通路在BMSCs细胞迁移中的作用。方法建立严重烧伤大鼠模型,制备烧伤大鼠血清。1用体积分数10%的烧伤大鼠血清刺激BMSCs细胞不同时间后,Transwell小室检测BMSCs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BMSCs细胞内磷酸化p38(p-p38)和磷酸化Akt(p-Akt)表达水平。2另取BMSCs细胞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含10%胎牛血清)、烧伤血清组(含10%烧伤大鼠血清)、烧伤血清+抑制剂组(含10%烧伤大鼠血清+10μmol/L的LY294002)、烧伤血清+激动剂组(含10%烧伤大鼠血清+200 ng/m L的IGF-1),Transwell小室检测各组细胞迁移情况。结果 1烧伤血清作用0、1、3、6、12、24 h时,BMSCs细胞较迁移数分别为0、1.0±0.7、14.6±4.6、45.0±6.4、82.8±8.3、122.2±11.4,3 h时BMSCs细胞出现迁移,6、12、24 h时BMSCs细胞数量多于3 h(P<0.01);烧伤血清作用0、1、3、6、12、24 h时,BMSCs细胞p-p38水平分别为1.02±0.50、1.11±0.17、1.04±0.23、1.02±0.20、1.16±0.22、1.00±0.19,p-p38蛋白表达1、3、6、12、24 h变化趋势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Akt水平分别为0.59±0.08、0.65±0.06、0.83±0.22、1.10±0.21、1.22±0.19、1.62±0.30,6、12、24 h时较作用0 h时(加入血清后即刻)水平明显增高(P<0.05);12、24 h时较3 h时明显增高(P<0.05)。2对照组、烧伤血清组、烧伤血清+抑制剂组、烧伤血清+激动剂组培养24 h后,烧伤血清组BMSCs细胞迁移数量较对照组增多(P<0.01),与烧伤血清组比较,烧伤血清+激动剂组BMSCs细胞迁移数量增多(P<0.01),烧伤血清+抑制剂组细胞迁移数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严重烧伤大鼠血清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BMSCs细胞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迁移 PI3K/AKT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鉴定以及向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蒲晓姝 果磊 +3 位作者 张敏珠 陈文海 王灿 汪燕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35-239,共5页
目的:体外培养并鉴定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初步探索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cid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aFGF)诱导其向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分化的... 目的:体外培养并鉴定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初步探索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cid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aFGF)诱导其向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s,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特征,MTT法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测定细胞周期并鉴定细胞表面标志物。用80 ng/ml aFGF的无血清DMEM/F12培养液诱导大鼠BMSCs向NSCs分化,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特征,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神经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的表达。结果:大鼠BMSCs贴壁生长,呈梭形,多角形。第1、3、5代BMSCs的生长曲线均呈S形,活性无明显差异。细胞周期显示94.34%BMSCs处于G0/G1期,有较强的分裂增殖能力。FCM检测CD29、CD54、CD90表达阳性,CD45表达阴性。诱导6 h后细胞的胞体收缩成椭圆形或球形并伸出细长突起,免疫荧光染色显示Nestin表达阳性,继续诱导发现双极和多极细胞增多,诱导6 d后相互连接成网状,成典型的神经元样细胞,NSE表达阳性。结论:全骨髓贴壁培养法能培养出高纯度的BMSCs,细胞生长稳定、增殖快、可多次传代,具有干细胞特性。经aFGF诱导后具有向NSCs分化的潜能,NSCs能进一步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全骨髓贴壁培养法 诱导分化 神经干细胞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亚旋覆花总黄酮通过抗氧化作用降低衰老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 被引量:6
3
作者 龙媛媛 陈慧 +1 位作者 刘露 果磊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49-655,共7页
目的探讨欧亚旋覆花总黄酮(IBFTF)对衰老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的改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用D-半乳糖(D-galactose)诱导大鼠BMSC建立衰老细胞模型,采用(12.5、25、50)μg/m L IBFTF处理BMSC。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试剂盒测定过氧化... 目的探讨欧亚旋覆花总黄酮(IBFTF)对衰老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的改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用D-半乳糖(D-galactose)诱导大鼠BMSC建立衰老细胞模型,采用(12.5、25、50)μg/m L IBFTF处理BMSC。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试剂盒测定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和活性氧(ROS)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BAX、Bcl-2、裂解的胱天蛋白酶3(c-caspase-3)的蛋白水平。结果衰老组细胞的增殖率、SOD和CAT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不同剂量的IBFTF促进D-Gal诱导的衰老细胞的增殖、增加SOD和CAT活性。衰老组的凋亡细胞比例、ROS含量、MDA水平、BAX/Bcl-2比值和c-caspase-3的蛋白表达量增加,而用不同浓度IBFTF治疗可显著降低衰老大鼠BMSC的凋亡、ROS的生成、MDA水平、BAX/Bcl2比值和c-caspase-3的蛋白水平。结论 IBFTF通过增强抗氧化作用减少衰老大鼠BMSC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旋覆花总黄酮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衰老 氧化应激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亚旋覆花总黄酮对D-半乳糖衰老模型小鼠的抗衰老作用 被引量:8
4
作者 陈慧 龙媛媛 果磊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10-1015,共6页
目的:探讨欧亚旋覆花总黄酮(Inula britannica flower total flavonoids,IBFTF)对D-半乳糖诱导的亚急性衰老模型小鼠的抗衰老作用。方法:随机将昆明小鼠分为6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维生素E(vitamin E,VE)组,欧亚旋覆花总黄酮... 目的:探讨欧亚旋覆花总黄酮(Inula britannica flower total flavonoids,IBFTF)对D-半乳糖诱导的亚急性衰老模型小鼠的抗衰老作用。方法:随机将昆明小鼠分为6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维生素E(vitamin E,VE)组,欧亚旋覆花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空白对照组给予颈背部皮下注射0.3 m L生理盐水,其余组均给予等体积500 mg/kg D-半乳糖,每日1次,连续8周。造模第3周,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服0.5 m L欧亚旋覆花总黄酮100、200和400 mg/kg,VE组灌服等体积维生素E 100 mg/kg,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6周。检测小鼠体质量、胸腺指数和脾指数,同时测定血清中抗氧化酶活性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等衰老指标。β半乳糖苷酶染色试剂盒检测小鼠海马组织中衰老相关的β半乳糖苷酶含量。结果:低、中、高剂量组小鼠体质量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P=0.001、P=0.000);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胸腺指数和脾指数明显高于模型组(均P=0.000);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SOD、CAT和GSHPx活力明显高于模型组,其MDA含量低于模型组(均P=0.000);低、中、高剂量组小鼠海马组织β半乳糖苷酶(senescence-associated beta-galactosidase,SA-β-gal)阳性率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0、P=0.000)。结论:欧亚旋覆花总黄酮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可延缓D-半乳糖诱导的模型小鼠的机体衰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旋覆花 总黄酮 D-半乳糖 抗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皮片游离植皮术在难愈性创面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肖亮 贺光照 +2 位作者 李晶 王灿 任玉涵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0-93,共4页
目的:观察自体皮片游离植皮术在难愈性创面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选择难愈性创面患者352例,经创面处理,基础病治疗,全身支持治疗,创面肉芽新鲜后,视创面部位行自体表层皮片联合中厚皮片游离植皮术,用烧伤敷料加压包扎。结果:352... 目的:观察自体皮片游离植皮术在难愈性创面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选择难愈性创面患者352例,经创面处理,基础病治疗,全身支持治疗,创面肉芽新鲜后,视创面部位行自体表层皮片联合中厚皮片游离植皮术,用烧伤敷料加压包扎。结果:352例患者,322例行一期清创植皮,30例行一期清创、二期植皮,其中340例植皮后超过90%皮片存活,创面愈合或接近愈合后出院,12例植皮后有小于1/3~1/2皮片未成活,经换药或补植后,创面愈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16±2)d,术后平均愈合时间(19±3)d。结论:自体皮片游离植皮术有助于难愈性创面愈合或提高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愈性创面 自体皮片游离植皮术 回顾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素α9在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向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3
6
作者 蒋娟 薛斌 李晶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74-678,共5页
目的:从人体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诱导其向淋巴管内皮细胞(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LECs)分化,同时探讨分化过程中整合素α9(integrinα9)表达的变化,旨在寻找淋巴水肿分... 目的:从人体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诱导其向淋巴管内皮细胞(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LECs)分化,同时探讨分化过程中整合素α9(integrinα9)表达的变化,旨在寻找淋巴水肿分子治疗靶点,为ADSCs应用于淋巴水肿的分子治疗奠定实验基础。方法:①从吸脂术后废弃的人体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出ADSCs,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原代及传代细胞的形态特征。②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检测第3代ADSCs表面特征性抗原CD90、CD29、CD34及CD45的表达;MTT法绘制生长曲线。③用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C、人VEGF-A、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BB,PDGF-BB)诱导其向LECs方向分化,同时以人LECs作为阳性对照组。④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LECs表面特征性抗原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mphatic endothelial hyaluronan receptor-1,LYVE-1)、血管内皮细胞特征性抗原CD34及integrinα9的表达。⑤FCM检测各组细胞周期,使用SPSS17.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ADSCs贴壁生长,呈长梭形,第1、3、5代ADSCs的生长曲线均呈S形;细胞表面抗原为CD90+、CD29+、CD34-、CD45-。②实验组及阳性对照组LYVE-1表达阳性、CD34表达均阴性,integrinα9的表达趋势与LYVE-1一致,且二者在实验组的表达水平低于阳性对照组;三者在阴性对照组中的表达均为阴性。③各组G0/G1期细胞比例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小于阴性对照组(P<0.01),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83)。结论:ADSCs离体培养,具有向LECs分化的潜能。使用VEGF-C、VEGF-A、PDGF-BB可诱导部分人ADSCs向LECs分化。在人ADSCs向LECs分化过程中integrinα9的表达增强,分化前后细胞的周期发生了改变。该分子在LECs的形成过程中可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将有望在淋巴水肿的再生治疗中成为重要的分子靶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 淋巴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 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 整合素α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RNA-Smad3沉默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Smad3对纤维连接蛋白及Ⅰ型胶原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刘波 果磊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22-526,共5页
目的:探讨SiRNA-Smad3沉默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eloid fibroblast,KFB)内Smad3基因后,对KFB细胞内纤维接蛋白及Ⅰ型胶原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分别用针对人Smad3 mRNA基因的特异性干扰片段和无关干扰片段转染体外原培养的人KFB,经RT-... 目的:探讨SiRNA-Smad3沉默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eloid fibroblast,KFB)内Smad3基因后,对KFB细胞内纤维接蛋白及Ⅰ型胶原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分别用针对人Smad3 mRNA基因的特异性干扰片段和无关干扰片段转染体外原培养的人KFB,经RT-PCR、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及Ⅰ型胶原(CollagenⅠ,Col等KFB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和分泌情况。结果:75nmol/L Smad3-siRNA特异性干扰片段转染KFB48h后KFB细胞内ColⅠ及合成和分泌较非特异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Smad3-siRNA可特异性抑制KFB细胞中Smad3基因表达,并效抑制体外培养的人原代KFB合成和分泌ColⅠ及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 SMAD3 瘢痕疙瘩 成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穿孔法转染原代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条件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果磊 刘波 +1 位作者 魏东山 任国胜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2-93,共2页
目的:通过电穿孔法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质粒导入原代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探讨影响外源基因电转染效率的参数,如电压、脉冲长度、DNA剂量以及转染后时间长度等。方法:在大肠杆菌中扩增pEGFP—N1质粒,... 目的:通过电穿孔法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质粒导入原代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探讨影响外源基因电转染效率的参数,如电压、脉冲长度、DNA剂量以及转染后时间长度等。方法:在大肠杆菌中扩增pEGFP—N1质粒,选择不同的电压梯度、脉冲长度及DNA剂量,采用电转仪将pEGFP-N1质粒导入原代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后不同时间pEGFP-N1瞬时表达情况及细胞存活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转染效率。结果:在电压为250v、脉冲数1、脉冲长度150μs、DNA质粒6μg时,电穿孔法将pEGFP-N1质粒导入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转染率最高,细胞存活率最高,转染后24h明显表达,48h后表达最强。结论:在适当的电压、脉冲长度下,选择适当的DNA用量,在转染后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电穿孔法转染原代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可使目的基因获得较高的转染率,且细胞死亡最少。电穿孔法是研究原代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较为理想的转染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穿孔法 绿色荧光蛋白 转染 成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对原代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果磊 刘波 +1 位作者 张恒术 任国胜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3-94,共2页
目的:观察转染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后对原代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的变化,建立原代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示踪方法。方法:在大肠杆菌中扩增pEGFP-N1质粒,采用电转仪将pEGFP-N1质粒转入原代培养的人瘢痕疙... 目的:观察转染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后对原代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的变化,建立原代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示踪方法。方法:在大肠杆菌中扩增pEGFP-N1质粒,采用电转仪将pEGFP-N1质粒转入原代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其转染过程及瞬时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转染效率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转染24h后得到了明显表达,48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达率为32.6%,细胞周期无明显的变化,且未影响成纤维细胞的贴壁过程。结论:经pEGFP -N1质粒转染的原代培养的人癜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仍能在体外存活,对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pEGFP-N1是转染原代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较为理想的瞬时表达载体,是研究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良好示踪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荧光蛋白 转染 人成纤维细胞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RY1基因与角质形成细胞衰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娟 黎丹 +1 位作者 杨娥 张恒术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83-787,共5页
目的:探讨软脂酰化磷蛋白Sprouty1(SPRY1)基因在不同年龄段人体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和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衰老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不同年龄段正常皮肤标本120例,分为少年儿童组(<18岁)、青年组(18~44岁)、中年组(45... 目的:探讨软脂酰化磷蛋白Sprouty1(SPRY1)基因在不同年龄段人体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和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衰老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不同年龄段正常皮肤标本120例,分为少年儿童组(<18岁)、青年组(18~44岁)、中年组(45~59岁)、老年组(≥60岁),各30例。通过免疫组化、Real-time PCR、Western blot技术检测SPRY1在各年龄段皮肤角质形成细胞中的定位及表达差异。用200μmol/L H2O2处理HaCaT细胞构建细胞老化组模型。Real-time 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SPRY1在正常组和衰老组HaCaT细胞中的表达。结果:SPRY1的表达主要分布在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棘层及颗粒层,呈细胞质分布;SPRY1 mRNA及蛋白在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中的表达随着年龄段的增长呈逐渐增高的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aCaT细胞经H2O2处理后发生了老化。SPRY1 m RNA及蛋白在老化后的HaCaT细胞中表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RY1基因在人体衰老的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及老化HaCaT细胞中表达增加,提示SPRY1基因参与角质形成细胞衰老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RY1 皮肤角质形成细胞 HACAT细胞 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腥草素钠对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元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维 夏永智 +2 位作者 刘敬贤 刘露 晏怡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94-1600,共7页
目的·探究鱼腥草素钠(SH)对大鼠脊髓外伤(TSCI)早期神经元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随机将40只成年雌性大鼠分为假手术组(n=8)、对照组(n=8)和实验组(n=24)。假手术组仅打开椎板,但不做脊髓钳夹;其余2组均做脊髓钳夹。实验组于术... 目的·探究鱼腥草素钠(SH)对大鼠脊髓外伤(TSCI)早期神经元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随机将40只成年雌性大鼠分为假手术组(n=8)、对照组(n=8)和实验组(n=24)。假手术组仅打开椎板,但不做脊髓钳夹;其余2组均做脊髓钳夹。实验组于术后1 h用SH干预,根据剂量不同分为低[0.06 g/(kg·d)]、中[0.12 g/(kg·d)]、高[0.24 g/(kg·d)]剂量组,假手术组及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3 d灌胃给药。以大鼠BBB评分及尼氏染色作为标准,筛选SH的最佳治疗剂量。为探讨SH神经元保护的可能机制,随机将72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SH最佳剂量组,各24只,术后干预同前;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分别检测前角运动神经元及cleaved-caspase3阳性神经元,Western blotting检测Neu N、Bax、Bcl-2、cleaved-caspase3的表达。结果·术后5 d和7 d,SH低剂量组BBB评分均低于中、高剂量组(均P<0.01),但高于对照组(均P<0.01);中、高剂量组BBB评分无显著差异。术后7 d,低剂量组及对照组尼氏体较中、高剂量组崩解破裂增多,数量减少,着色淡;但中、高剂量组尼氏染色结果无差异。综合BBB评分及尼氏染色结果,判定本实验SH的最佳治疗剂量为0.12 g/(kg·d)。在最佳剂量干预下,术后3 d和7 d,前角运动神经元数量、Neu N及Bcl-2的表达量均多于对照组(均P<0.01);前角cleaved-caspase3阳性神经元数目、Bax及cleaved-caspase3的表达则相反(均P<0.01)。结论·SH对TSCI后神经元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上调Bcl-2/Bax的比值,减少神经元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鱼腥草素钠 神经元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基化终末产物对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衰老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露 龙媛媛 +2 位作者 郭宗雨 唐维 果磊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40-1546,共7页
目的:建立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诱导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NCTC clone 929,L929)衰老模型,并探讨其相关生物学变化机制。方法:实验选用L929细胞株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L929+完全培养基)、... 目的:建立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诱导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NCTC clone 929,L929)衰老模型,并探讨其相关生物学变化机制。方法:实验选用L929细胞株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L929+完全培养基)、实验组A(L929+0.05 g/L AGEs)、实验组B(L929+0.1 g/L AGEs)、实验组C(L929+0.2 g/L AGEs)、阳性对照组(L929+10 g/L D-半乳糖)。通过CCK-8检测24、48、72 h各组细胞增殖情况;作用48 h后检测β-半乳糖苷酶染色、细胞周期分析及衰老相关蛋白p16、CyclinD1表达水平验证L929衰老模型成立;活性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t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检测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结果:CCK-8提示AGEs可抑制细胞增殖,刺激48 h细胞活力明显下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GEs呈浓度梯度性增高β-半乳糖苷酶活性(B:24±3.4,C:43±10.0,均P=0.000)和G1期阻滞率(A:69.90±2.13,B:74.74±1.49,C:79.29±3.38,均P=0.000),p16蛋白表达上调(B:0.53±0.20,C:0.63±0.11,P=0.001,P=0.000),CyclinD1蛋白表达下调(B:1.07±0.14,C:0.63±0.11,P=0.01,P=0.000),SOD及CAT活性降低(B:29.19±6.67,C:15.13±5.21,P=0.001,P=0.000;A:3.73±0.42,B:1.59±0.16,C:1.20±0.20,均P=0.000),MDA和活性氧水平增高(A:1.19±0.08,B:2.02±0.12,C:2.49±0.03,均P=0.000;A:1.49±0.04,B:1.81±0.34,C:1.92±0.04,P=0.006,P=0.000,P=0.000);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实验组Aβ-半乳糖苷酶阳染细胞数和G1期细胞数降低[(12.0±3.6)vs.(45.0±8.2),P=0.004;(69.90±2.13)vs.(76.59±0.61),P=0.001],p16蛋白表达下调[(0.34±0.12)vs.(0.64±0.04),P=0.001],CyclinD1蛋白表达上调[(1.32±0.09)vs.(0.51±0.16),P=0.000],SOD及CAT活性增高[(39.53±4.24)vs.(27.09±6.25),P=0.018;(3.73±0.42)vs.(1.64±0.09),P=0.000],MDA和活性氧水平降低[(1.19±0.08)vs.(2.39±0.07),P=0.000;(1.47±0.04)vs.(1.84±0.09),P=0.020];上述实验结果提示实验组B、C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1 g/L和0.2 g/L AGEs作用48 h均可建立L929体外衰老模型,这可能与细胞发生氧化应激及胞内衰老相关蛋白p16、CyclinD1表达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半乳糖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衰老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Ne激光对愈合延迟创面修复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果磊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4-84,共1页
目的 :观察He -Ne激光对整形手术愈合延迟创面的修复作用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整形术后创面愈合延迟患者 42例为受试对象 ,A组 ( 2 2例 )为治疗组 ,用He -Ne激光照射联合常规换药方法处理 ,B组 ( 2 0例 )为对照组 ,单纯采... 目的 :观察He -Ne激光对整形手术愈合延迟创面的修复作用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整形术后创面愈合延迟患者 42例为受试对象 ,A组 ( 2 2例 )为治疗组 ,用He -Ne激光照射联合常规换药方法处理 ,B组 ( 2 0例 )为对照组 ,单纯采用常规换药方法处理 (观察激光对坏死或感染创面有无促进愈合作用及是否可减少再手术植皮率 ,并观察其不良反应 )。结果 :A组患者创面 3周内愈合率为 86 .82 % ,B组患者创面 3周内愈合率为 5 5 % ;A组患者再手术植皮率明显低于B组。 (P <0 .0 5 )A组创面分泌物及创周炎明显轻于B组 ;两组患者创面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He -Ne激光可促进整形术后愈合延迟创面愈合 ,缩短愈合时间 ,减少再手术植皮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NE激光 整形手术 愈合延迟创面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祸复合伤并发泌尿系真菌感染1例
14
作者 肖亮 贺光照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2-223,共2页
患者,女,12岁,体质量30kg。因“车祸伤致右大腿皮肤撕脱10d人院”。入院体检:神志清楚,体温38.7℃,右大腿95%面积、右肘部及部分右臀部皮肤撕脱,创面大量坏死组织和脓性分泌物,异味明显。入院诊断为车祸多发伤:①右大腿、右... 患者,女,12岁,体质量30kg。因“车祸伤致右大腿皮肤撕脱10d人院”。入院体检:神志清楚,体温38.7℃,右大腿95%面积、右肘部及部分右臀部皮肤撕脱,创面大量坏死组织和脓性分泌物,异味明显。入院诊断为车祸多发伤:①右大腿、右肘部皮肤撕脱伴感染;②全身多处骨折术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感染 车祸伤 泌尿系 复合伤 并发 皮肤撕脱 脓性分泌物 右大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植入大鼠缺损皮肤对创面神经修复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汪正燕 果磊 +3 位作者 蒲晓姝 张敏珠 王灿 李茂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75-1280,共6页
目的:探讨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cid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aFGF)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分化为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后,植入缺损皮肤对创面神经修复的作用及方... 目的:探讨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cid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aFGF)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分化为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后,植入缺损皮肤对创面神经修复的作用及方式。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BMSCs,利用aFGF诱导其向NSCs分化,并用DAPI荧光标记物进行标记。将81只SD大鼠背部作皮肤全层缺损创面,每组9只。随机分为局部创面注射NSCs(A)组、尾静脉注射NSCs(B)组、NSCs+血浆支架(局部外敷料组)(C)组、局部创面注射BMSCs(D)组、尾静脉注射BMSCs(E)组、BMSCs+血浆支架组(局部外敷料组)(F)组、血浆支架(局部外敷料)(G)组、局部创面注射等量生理盐水(H)组、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I组),创面模型在各种移植处理后的第4、5、7周取材,免疫荧光及RT-PCR检测皮肤表皮下及真皮层蛋白基因产物(protein gene product,PGP)9.5的表达。结果:PGP 9.5在创面愈合后第4、5、7周的荧光密度分布,在时间上采用重复资料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7.03,P=0.000),干细胞移植对神经修复特异性表达有差异;在分组上采用重复资料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0.44,P=0.000),干细胞移植在时间及分组上的相互作用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43,P=0.001)。NSCs局部注射移植后神经修复作用较NSCs尾静脉注射移植明显(P=0.001),NSCs尾静脉注射移植后神经修复较NSCs外敷料移植明显(P=0.000),而NSCs局部注射移植后神经修复作用较BMSCs局部注射移植后明显(P=0.000),BMSCs局部注射移植后神经修复作用较生理盐水局部注射移植后明显(P=0.000),血浆局部外辅料移植与生理盐水的局部注射移植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生理盐水的局部注射移植与尾静脉注射移植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6),RT-PCR检测PGP 9.5基因表达的测定更进一步说明了以上结果。结论:aFGF诱导BMSCs分化为NSCs后,植入皮肤缺损促进皮肤创面神经修复的效果较单纯植入BMSCs强,且以局部注射效果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骨髓间质干细胞 神经干细胞 皮肤创面 细胞治疗 神经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C联合HGF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向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石正华 薛斌 蒋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50-855,共6页
目的:使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与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联合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向淋巴管内皮细胞(l... 目的:使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与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联合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向淋巴管内皮细胞(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LECs)方向分化,寻求最适HGF浓度,探索HGF的促分化机制。方法:原代培养获得B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相关表面抗原以及向成骨诱导分化鉴定干细胞特性,取原代培养第3代细胞进行诱导实验。设置50 ng/ml VEGF-C分别联合10、20、40、60、80、100 ng/ml HGF配置诱导培养基的6个联合诱导组以及同时设置50 ng/ml VEGF-C诱导组、50 ng/ml HGF诱导组和空白对照组,诱导10 d后利用real-time PCR检测各组LECs标志性分子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mphatic endothelial hyaluronan receptor 1,LYVE-1),同源异形盒蛋白1(prospero homeobox protein 1,Prox1)的表达,得出HGF最适浓度。Western blot、real-time PCR检测HGF诱导组、空白对照组、VEGF-C诱导组的LECs标志性分子LYVE-1、Prox1的表达,以及检测空白对照组、VEGF-C诱导组、HGF联合VEGF-C诱导组的integrinα9的表达。结果:成功分离获得原代培养大鼠BMSCs,80 ng/ml HGF联合50 ng/ml VEGF-C诱导组的LYVE-1、Prox1的m RNA表达量最高(PProx1=0.000,PLYVE-1=0.000),同时HGF诱导组未检测到相关LECs标志性分子的表达,HGF联合VEGF-C诱导组的integrinα9的表达较VEGF-C诱导组明显提高(PWestern blot=0.001,Preal-time PCR=0.000)。结论:当HGF浓度为80 ng/ml时,此时HGF联合VEGF-C可更好地促进大鼠BMSCs向LECs分化。同时,在该浓度条件下HGF不具有单独诱导大鼠BMSCs分化为LECs的能力,但能在诱导分化过程中明显提高integrinα9的表达,证明在促分化过程中HGF可能是通过间接上调integrinα9表达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 肝细胞生长因子 淋巴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防己甲素对瘢痕成纤维细胞有丝分裂的调控 被引量:2
17
作者 曹治东 石崇荣 +3 位作者 黄崇本 苟景跃 李邦春 田开熙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65-967,共3页
目的:探讨汉防己甲素对瘢痕成纤维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梯度的汉防己甲素与瘢痕成纤维细胞体外共培养,不同时间点分别取细胞标本检测其分裂指数,并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周期及不同周期细胞分布。将以上检测值与空白... 目的:探讨汉防己甲素对瘢痕成纤维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梯度的汉防己甲素与瘢痕成纤维细胞体外共培养,不同时间点分别取细胞标本检测其分裂指数,并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周期及不同周期细胞分布。将以上检测值与空白对照及阳性对照比较。结果:汉防己甲素组在各个时间点的分裂指数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下降,使峰值时间缩短,具有作用浓度及时间依赖性,汉防己甲素组G0-G1期细胞比例降低,S期及G2-M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多,S期与G2-M期时相时间明显延长。结论:汉防己甲素使成纤维细胞分裂停滞于G2-M期,抑制细胞分裂,且具有明显浓度及时间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防己甲素 成纤维细胞 增殖性瘢痕 细胞分裂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族性圆柱瘤基因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8
作者 唐小清 贺光照 俞泽浩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7-150,共4页
目的:探讨家族性圆柱瘤基因(cylindromatosis,CYLD)在病理性瘢痕组织及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临床手术切除的皮肤标本72例,分为正常皮肤组(20例)、正常瘢痕组(14例)、瘢痕疙瘩组(25例)、增生性瘢痕组(13例)。免疫组织化... 目的:探讨家族性圆柱瘤基因(cylindromatosis,CYLD)在病理性瘢痕组织及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临床手术切除的皮肤标本72例,分为正常皮肤组(20例)、正常瘢痕组(14例)、瘢痕疙瘩组(25例)、增生性瘢痕组(13例)。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织中CYLD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差异比较;另收集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及周围正常皮肤组织各10例,采用组织块贴壁法进行原代成纤维细胞培养,Western blot测定CYLD蛋白在3种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表明CYLD蛋白在A组(0.762±0.039)与B组(0.721±0.042)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C组(0.173±0.069)与D组(0.213±0.072),(F=213.832,P=0.000);C组、D组分别与A组比较(P值均为0.000),C组、D组分别与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YLD蛋白在正常皮肤(0.550±0.030)与正常瘢痕组织(0.442±0.016)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瘢痕疙瘩(0.068±0.013)与增生性瘢痕(0.178±0.009)(F=424.685,P=0.000);3CYLD蛋白在正常成纤维细胞(0.564±0.037)中的表达同样明显高于瘢痕疙瘩(0.240±0.022)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0.256±0.038)(F=90.306,P=0.000)。结论:CYLD蛋白在病理性瘢痕成纤维中的表达低于正常皮肤与正常瘢痕,说明CYLD的低表达可能与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瘢痕 家族性圆柱瘤基因 成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糖环境下抑瘤素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露露 符学铭 +1 位作者 薛碧宇 薛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55-963,共9页
目的探讨高糖环境下抑瘤素(oncostatin M,OSM)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uman dermal fibroblasts,HDFs)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分泌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高糖模型建立: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分为5组,分别给予5、10、15、20、25 mmol/L葡... 目的探讨高糖环境下抑瘤素(oncostatin M,OSM)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uman dermal fibroblasts,HDFs)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分泌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高糖模型建立: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分为5组,分别给予5、10、15、20、25 mmol/L葡萄糖处理;采用MTT检测高糖培养24、36、48 h各组细胞的增殖活力,Western blot检测对照组(5 mmol/L葡萄糖)和高糖组(20 mmol/L葡萄糖)细胞培养24、36、48 h后ERK、p-ERK和CyclinD1蛋白表达。(2)探讨OSM对高糖模型作用的最佳浓度:细胞分为5组,对照组给予20 mmol/L葡萄糖处理,其余各组分别给予20 mmol/L葡萄糖+25、50、100、200 ng/mL OSM处理;采用MTT检测各组细胞培养24、36、48 h后的增殖活力;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CollagenⅠ、CollagenⅢ、Fibronectin蛋白表达。(3)探讨OSM对高糖模型的作用的机制:将细胞分为对照组、高糖组、高糖+OSM组、高糖+OSM+抑制剂PD98059组。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ERK、p-ERK、CyclinD1、CollagenⅠ、CollagenⅢ、Fibronectin等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q-PCR验证各组细胞ERK1/2、CyclinD1、CollagenⅠ、CollagenⅢ、Fibronectin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经20 mmol/L葡萄糖处理后,HDFs的增殖活力显著降低(P<0.001),G1期细胞增多(P<0.01),S期细胞显著减少(P<0.01);ERK、p-ERK、CyclinD1、CollagenⅠ、CollagenⅢ、Fibronectin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P<0.05)。与高糖组比较,100 ng/mL OSM处理高糖组48 h后,细胞的增殖活力显著增高(P<0.001);G1期细胞减少(P<0.05),S期细胞显著增多(P<0.05);ERK、p-ERK、CyclinD1、CollagenⅠ、CollagenⅢ、Fibronectin的蛋白表达显著增高(均P<0.01);q-PCR结果与Western blot结果基本一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ERK通路特异性小分子抑制剂PD98059阻断ERK信号通路后,上述效应显著减弱(P<0.05)。结论OSM可能通过ERK信号通路逆转高糖对HDFs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分泌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瘤素 人皮肤成纤维细胞 高糖 细胞增殖 ERK 细胞外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干细胞诱导分化为淋巴管内皮细胞信号通路的探究
20
作者 豆倩影 薛斌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8-113,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156s)诱导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向淋巴管内皮细胞(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LECs)早期分化的调控通路。方法:取人脂肪...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156s)诱导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向淋巴管内皮细胞(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LECs)早期分化的调控通路。方法:取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HADSCs)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常规DMEM/F12)、VEGF-C诱导组(含100ng/m L VEGF-C)、VEGF-C联合抑制剂a组(含100 ng/m L VEGF-C+5μmol/L的VEGFR3磷酸化酶抑制剂MAZ51)、VEGF-C联合抑制剂b组(含100 ng/m L VEGF-C+10μg/m L的Anti-Integrinα9功能封闭性抗体Y9A2)、VEGF-C联合抑制剂a+b组,连续培养10 d后,Western blot和细胞免疫荧光(IF)检测LECs标志性分子VEGFR3、Integrinα9、LYVE-1的相对表达量;VEGF-C诱导分化后的细胞用Anti-Integrinα9封闭性抗体和MAZ51作用后,Transwell小室检测各组细胞迁移数量的变化。结果:与诱导组相比,分别阻断VEGFR3和Integrinα9通路都会相应减弱LYVE-1的表达(PWestern=0.000,PIF=0.000),且在上述溶度下两抑制剂对LYVE-1的减弱作用无统计学差异(PWestern=0.164,PIF=0.927);而分别阻断任一通路对另一通路的表达量都没有影响(PWestern VEGFR3(BVSD)=0.804,PIF VEGFR3(BVSD)=0.528,PWestern Integrinα9(BVSC)=0.914,PIF Integrinα9(BVSC)=0.593)。与抑制剂作用之前相比,分别阻断Integrinα9和VEGFR3会使迁移细胞数量相应减少(P=0.000),而同时阻断Integrinα9和VEGFR3会使迁移细胞数量进一步减少(P=0.000)。结论:VEGF-C诱导HADSCs向LECs分化过程中有VEGF-C/VEGFR3和VEGF-C/Integrinα9两条独立信号通路,且Integrinα9和VEGFR3在诱导后的细胞的迁移中均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干细胞 淋巴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人整合素α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