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NA干扰抑制裸鼠皮下移植瘤中Livin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谯敏 向廷秀 王丕龙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6-198,共3页
目的:利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在裸鼠皮下移植瘤中抑制Livin基因表达,探讨RNA干扰用于胃癌治疗的可行性。方法:SGC-7901细胞注射人裸鼠皮下,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模型,设计靶向Livin基因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e ... 目的:利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在裸鼠皮下移植瘤中抑制Livin基因表达,探讨RNA干扰用于胃癌治疗的可行性。方法:SGC-7901细胞注射人裸鼠皮下,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模型,设计靶向Livin基因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siRNA),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TZU6+1-siRNA-Livin,并导入裸鼠皮下移植瘤中,在体内诱导RNAi,采用RT-PCR和免疫化学检测Livin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Bax和Bcl-2改变。结果:重组质粒pTZU6+1-siRNA-Livin导入裸鼠皮下移植瘤后14d瘤体体积明显减小,Livin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结论:RNA干扰明显抑制了靶基因Livin的表达及肿瘤细胞生长,可能与上调Bax的表达、下调Bcl-2,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 胃癌 LIV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AP通过促进自噬抑制髓核细胞胞外基质分解代谢
2
作者 易威威 唐秋雨 +2 位作者 陶白龙 李开庭 王大武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07-1114,共8页
目的探讨YAP对椎间盘髓核细胞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1年3月至2022年7月接受腰椎手术患者的相对正常和退变的椎间盘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YAP在人椎间盘髓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体外培... 目的探讨YAP对椎间盘髓核细胞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1年3月至2022年7月接受腰椎手术患者的相对正常和退变的椎间盘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YAP在人椎间盘髓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体外培养人原代髓核细胞,通过IL-1β处理诱导髓核细胞退变,将实验分为对照组、IL-1β组、IL-1β+LV-YAP组、IL-1β+YAP-siRNA组和IL-1β+LV-YAP+3-MA组。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外基质分解代谢及自噬水平变化。最后建立大鼠椎间盘退变模型,利用MRI、阿利新蓝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YAP和LC3的表达及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YAP在退变椎间盘组织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相对正常的椎间盘组织(P<0.05)。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IL-1β+LV-YAP组显著提高IL-1β诱导的髓核细胞中CollagenⅡ、Aggrecan和LC3-Ⅱ的蛋白表达(P<0.05),降低MMP-3和MMP-13的蛋白表达(P<0.05),而IL-1β+YAP-siRNA组则表现出完全相反的作用。而予以自噬抑制剂3-MA预处理后明显降低IL-1β+LV-YAP组中GFP-LC3阳性颗粒数量和CollagenⅡ、Aggrecan、LC3-Ⅱ蛋白表达(P<0.05),且提高MMP-3和MMP-13的蛋白表达(P<0.05)。进一步在体内构建大鼠椎间盘退变模型,YAP过表达促进LC3表达和抑制椎间盘退变。结论YAP过表达通过促进人髓核细胞自噬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从而延缓椎间盘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P 椎间盘退变 自噬 细胞外基质 髓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对SGC-7901胃癌细胞生长及HSP70和EGFR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向廷秀 陶小红 +2 位作者 姜政 王丕龙 谯敏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11-414,共4页
目的观察槲皮素对胃癌细胞SGC-7901生长及HSP70和EGFR的影响。方法以台盼蓝拒染法计数胃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透射电镜从形态变化上了解凋亡的发生,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免疫组化检测HSP70和EGFR的表达。结果台盼蓝拒染法计数显... 目的观察槲皮素对胃癌细胞SGC-7901生长及HSP70和EGFR的影响。方法以台盼蓝拒染法计数胃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透射电镜从形态变化上了解凋亡的发生,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免疫组化检测HSP70和EGFR的表达。结果台盼蓝拒染法计数显示槲皮素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的作用明显,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槲皮素处理48 h后的IC50为14.12μmol/L。形态学检测显示出细胞凋亡的特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经10-20μmol/L的槲皮素处理,SGC-7901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经10μmol/L槲皮素处理的SGC-7901下调HSP70和EGFR蛋白的表达。结论槲皮素能抑制胃癌细胞的生长,呈时间剂量依赖性,能诱导SGC-7901发生凋亡,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抑制增生与诱导凋亡的机制可能与下调HSP70和EGFR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胃癌细胞 凋亡 HSP70 EGF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人TRAIL诱导胃癌细胞BGC-823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李彦 姜政 +3 位作者 向廷秀 曾波 陶小红 王丕龙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66-1070,共5页
目的通过构建pBud-EGFP-TRAIL质粒体外观察可溶性人TRAIL蛋白(sTRAIL)对胃癌细胞BGC-823的作用。方法以EFGP基因为报告基因,sTRAIL为目的基因,构建pBud-EGFP-TRAIL双表达质粒,鉴定酶切和测序重组体。经脂质体转染法转染体外培养的胃癌细... 目的通过构建pBud-EGFP-TRAIL质粒体外观察可溶性人TRAIL蛋白(sTRAIL)对胃癌细胞BGC-823的作用。方法以EFGP基因为报告基因,sTRAIL为目的基因,构建pBud-EGFP-TRAIL双表达质粒,鉴定酶切和测序重组体。经脂质体转染法转染体外培养的胃癌细胞BGC-823,用荧光显微镜观察EGFP的表达,RT-PCR及Western blot进一步检测sTRAIL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转染后对胃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率,TUNEL法观察细胞的凋亡情况,流式细胞仪分析转染后胃癌细胞的凋亡率。结果测序结果证实pBud-EGFP-TRAIL载体构建成功,质粒经脂质体转染后,通过表达sTRAIL蛋白对胃癌细胞发挥作用。MTT法显示转染该质粒的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UNEL法显示细胞核固缩,核染色质聚集或断裂,形成凋亡小体。流式细胞仪结果表明转染该质粒的细胞的的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体外初步证实TRAIL能诱导胃癌细胞BGC-823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肿瘤坏死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诱导凋亡配体 细胞凋亡 BGC-823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35在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组织的表达与意义 被引量:9
5
作者 李军 陈力学 +2 位作者 沈晹 刘欢 黄江菊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7-250,255,共5页
目的:观察IL-35在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的表达与意义,完善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的发病机制。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5月~2017年4月在我科住院的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临床资料及术中鼻息肉组织。主观症状采用视觉类比法(VAS)进行评分... 目的:观察IL-35在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的表达与意义,完善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的发病机制。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5月~2017年4月在我科住院的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临床资料及术中鼻息肉组织。主观症状采用视觉类比法(VAS)进行评分;纤维鼻咽喉镜检查结果采用Lanza-Kennedy评分;鼻窦CT采用Lund-Mackay评分,鼻息肉组织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IL-35 mRNA(EBI3 mRNA和IL-12A mRNA)的表达水平和ELISA方法检测息肉组织中IL-35及IL-17和IL-10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共收集51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临床资料及术中鼻息肉组织,其中男性30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43.3±15.1)岁,症状评分(5.5±1.7),鼻内镜评分(6.4±2.0),CT评分(11.7±3.8)。较正常鼻黏膜组织相比,鼻息肉组织中IL-35 mRNA和蛋白均呈低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17和IL-10蛋白呈高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35可能在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病理机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35 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 IL-10 IL-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偏头痛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6
作者 秦光成 陈力学 周冀英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3期176-178,共3页
慢性偏头痛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目前国内还未见慢性偏头痛的相关综述,本文就慢性偏头痛的流行病学特征、诱发因素、预防和治疗、动物模型建立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 慢性偏头痛 流行病学特征 动物模型建立 生活质量 诱发因素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EN、Akt与CREB基因在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节的表达 被引量:7
7
作者 桂蓓 张聪 +4 位作者 申崇标 陈力学 秦光成 周冀英 谭戈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169-1172,共4页
目的检测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Akt)与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eelement-binding p... 目的检测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Akt)与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eelement-binding protein,CREB)基因在偏头痛模型大鼠三叉神经节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方法通过硝酸甘油(glyceryl trinitrate,GTN)法建立大鼠偏头痛模型,分别在GTN注射后1、4、12和24h,取三叉神经节通过RT-PCR和免疫组化法对PTEN、Akt和CREB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PTEN的基因与蛋白表达开始呈下降趋势,至GTN12h时分别为(0.42±0.07)(0.19±0.02),较对照组(1.00±0.07)(0.36±0.02)有显著降低(P<0.05),但到24h时基因与蛋白表达量分别为(3.09±0.21)(0.45±0.05),又明显回升(P<0.05);Akt与PTEN呈相反变化趋势,基因与蛋白表达在GTN4h(1.38±0.07)(0.23±0.03)和12h(1.42±0.03)(0.25±0.02)时显著增加(P<0.05),24h(0.88±0.15)(0.15±0.06)表达又降至正常水平(P>0.05);而GTN各组的CREB的基因与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1.00±0.07)(0.43±0.03)有显著降低(P<0.05),24h(0.42±0.14)(0.27±0.05)表达量降到最低(P<0.05)。PTEN与Akt、CREB的基因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671,-0.484(P<0.05),蛋白表达也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563,-0.430(P<0.05),而Akt与CREB的基因及蛋白表达相关性不显著,r分别为0.272,-0.041(P>0.05)。结论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节中PTEN、Akt及CREB在GTN不同时间点表达发生改变,且PTEN调控了Akt与CREB的表达,可能通过影响神经突触可塑性,参与偏头痛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EN AKT CREB 偏头痛 三叉神经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激酶C参与大鼠慢性偏头痛中枢敏化 被引量:7
8
作者 吴白雪 王莎 +5 位作者 秦光成 肖垚 谢景梅 谭戈 周冀英 陈力学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5期331-337,共7页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蛋白激酶C(PKC)是否通过中枢敏化参与慢性偏头痛病理生理过程。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7组,假手术组(n=11),模型组(n=12),模型+溶剂组(n=8),PKC抑制剂4μg组(n=11),PKC抑制剂8μg组(n=10),PKC激动剂100 ng组(n=10),PK...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蛋白激酶C(PKC)是否通过中枢敏化参与慢性偏头痛病理生理过程。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7组,假手术组(n=11),模型组(n=12),模型+溶剂组(n=8),PKC抑制剂4μg组(n=11),PKC抑制剂8μg组(n=10),PKC激动剂100 ng组(n=10),PKC激动剂200 ng组(n=11)。"炎性汤"反复刺激硬脑膜,模拟硬脑膜痛觉感受器的反复激活,建立慢性偏头痛大鼠模型,侧脑室给予PKC抑制剂和PKC激动剂,使用von Frey test测定大鼠面部及后足的机械痛阈值,Western blot检测PKC、CGRP、c-Fos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炎性汤"反复刺激硬脑膜后,大鼠面部及足底的机械痛阈值显著降低,而三叉神经脊束尾核部位的CGRP、c-Fos及PKC蛋白表达显著增加。使用CHE抑制PKC可以显著增高大鼠面部及足底痛阈值,显著降低CGRP、c-Fos的表达;而使用PMA激活PKC则降低痛阈值,显著增高CGRP、c-Fos的表达。结论:本研究表明PKC可以调节机械痛阈值以及CGRP、c-Fos的表达变化,提示PKC参与慢性偏头痛中枢敏化的病理生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C 慢性偏头痛 中枢敏化 三叉神经脊束尾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枝杆菌穿梭表达质粒pJHSP70的构建及鉴定 被引量:4
9
作者 吕琳 曹红丹 +3 位作者 王丕龙 刘少宁 王丽娟 向廷秀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890-893,共4页
目的用结核分枝杆菌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70,HSP70)启动子改建分枝杆菌穿梭质粒pJEM11为分枝杆菌穿梭表达质粒pJHSP70,并对其功能进行鉴定。方法以卡介苗(BCG)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 目的用结核分枝杆菌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70,HSP70)启动子改建分枝杆菌穿梭质粒pJEM11为分枝杆菌穿梭表达质粒pJHSP70,并对其功能进行鉴定。方法以卡介苗(BCG)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HSP70启动子,克隆至pMD18-T载体,经鉴定后,再定向克隆入pJEM11的ApaⅠ位点与SnaBⅠ位点之间,构建pJHSP70载体,并对载体进行PCR及酶切鉴定,然后再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尿素酶B亚单位(urease B subunit,UreB)基因克隆入pJHSP70载体,评价其在耻垢分枝杆菌(Mycobacteria smegmatis,M.smegmatis)mc2155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从BCG基因组中扩增出160bp的基因片段,所构建的穿梭质粒经酶切和PCR鉴定与预期结果一致。测序结果证实插入片段正确,UreB基因在M.smegmatis中成功表达。结论成功改建穿梭质粒pJEM11为穿梭表达质粒pJHSP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热休克蛋白70 启动子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D-95信号通路介导5-HT1A受体激动剂改善大鼠病理性攻击行为的调控机制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媛 蔡亚兰 +4 位作者 陈竹 屈远 秦光成 陈力学 胡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22-229,共8页
目的探索突触后致密物-95(postsynaptic density-95,PSD-95)信号通路是否参与并介导5-HT1A受体激动剂对大鼠病理性攻击行为的改善作用及调控机制。方法将成功构建的24只病理性攻击大鼠按照抽签法分为4组,分别为8-OH-DPAT组、8-OH-DPAT+Z... 目的探索突触后致密物-95(postsynaptic density-95,PSD-95)信号通路是否参与并介导5-HT1A受体激动剂对大鼠病理性攻击行为的改善作用及调控机制。方法将成功构建的24只病理性攻击大鼠按照抽签法分为4组,分别为8-OH-DPAT组、8-OH-DPAT+ZL006组、ZL006组、Na Cl组,5-HT1A受体激动剂(8-OH-DPAT)以1 mg/kg每日腹腔注射并持续2周、PSD-95阻断剂(ZL006)以1 mg/kg每隔3天腹腔注射并持续2周。分别在给药前、给药1周后及给药2周后用居住-入侵实验测试大鼠病理性攻击行为变化,且每次居住-入侵实验前取大鼠眼眶后静脉血。取前额叶皮层、大鼠海马及下丘脑组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脑区五羟色胺1A受体(serotonin 1A receptor,5-HT1AR)、PSD-95及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的表达,并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糖皮质激素含量。结果 8-OH-DPAT组大鼠攻击总数、攻击持续时间及攻击要害部位比在给药1周及2周后均有明显下降(P<0.05);8-OH-DPAT+ZL006组大鼠仅在给药1周后有降低(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8-OH-DPAT组、8-OH-DPAT+ZL006组前额叶皮层及海马5-HT1A受体表达均高于其余两组(P<0.05);8-OH-DPAT组大鼠前额叶皮层及海马PSD-95表达高于其余3组(P<0.05);且该组海马GR表达低于其余3组(P<0.05);各组大鼠下丘脑5-HT1AR、PSD-95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LISA结果显示:给药2周后8-OH-DPAT组血清糖皮质激素浓度有明显上升(P<0.05),而其余3组在干预前后血清糖皮质激素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PSD-95信号通路参与并介导了5-HT1A受体激动剂(8-OH-DPAT)对大鼠病理性攻击行为的改善作用,可能是通过对血清糖皮质激素的调控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攻击行为 5-HT1A受体激动剂 PSD-95 糖皮质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显性负性突变体对胃癌细胞体外侵袭转移能力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廖刚 王子卫 +1 位作者 张能 董浦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74-578,共5页
目的:探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显性负性突变体(Dominant negative epidermalgrowth factor receptor,DNEGFR)对胃癌细胞体外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构建pEGFPN1-DNEGFR,转染人胃... 目的:探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显性负性突变体(Dominant negative epidermalgrowth factor receptor,DNEGFR)对胃癌细胞体外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构建pEGFPN1-DNEGFR,转染人胃癌细胞并筛选稳定转染株,采用Transwell侵袭小室模型检测人胃癌细胞体外侵袭转移能力,RT-PCR检测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mRN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培养液MMP-2和MMP-9蛋白水平。结果:成功构建pEGFPN1-DNEGFR,转染并筛选出稳定转染株,检测到人胃癌细胞体外侵袭转移能力降低,细胞MMP-2和MMP-9 mRNA水平降低,培养液MMP-2和MMP-9蛋白水平降低。结论:DNEGFR通过抑制人胃癌细胞分泌MMP-2和MMP-9,使其体外侵袭转移能力显著降低,将为DNEGFR在胃癌生物治疗中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显性负性突变体 胃癌 基质金属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decan-1基因沉默抑制胶质瘤A172细胞增殖和侵袭 被引量:5
12
作者 石爽 钟东 +3 位作者 王兵 王文涛 张福安 黄浩洋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4-79,共6页
目的探讨多配体蛋白多糖-1(Syndecan-1,SDC1)在不同胶质瘤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及其沉默对A172细胞的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SDC1在不同胶质瘤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将携带SDC1 sh RNA... 目的探讨多配体蛋白多糖-1(Syndecan-1,SDC1)在不同胶质瘤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及其沉默对A172细胞的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SDC1在不同胶质瘤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将携带SDC1 sh RNA的慢病毒载体感染A172细胞,稳定沉默的细胞株为干扰组,未转染为阴性对照组,转染scramble序列为空白对照组;采用MTT法、台盼蓝拒然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力;q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相关蛋白变化。结果SDC1在不同的胶质瘤细胞株中表达强度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构建稳定沉默SDC1的A172细胞株;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干扰组细胞增殖受到抑制(P<0.05),迁移力(58.40±5.24 vs.255.8±16.09、226.5±22.84,F=126.4,P<0.05)和侵袭力(61.67±16.26 vs.233.70±17.24、244.30±28.15,F=69.87,P<0.05)明显抑制;SDC1、PCNA和MMP-9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沉默SDC1基因的表达可抑制胶质瘤A172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提示SDC1可能成为胶质瘤生物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SYNDECAN-1 增殖和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RAIL真核表达质粒对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彦 姜政 +3 位作者 向廷秀 曾波 陶小红 王丕龙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8-201,共4页
目的探讨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soluble 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sTRAIL)真核表达质粒对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胃癌细胞株BGC-823裸鼠移植瘤模型,成瘤后于瘤内多点注射... 目的探讨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soluble 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sTRAIL)真核表达质粒对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胃癌细胞株BGC-823裸鼠移植瘤模型,成瘤后于瘤内多点注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Bud-EGFP-TRAIL,并设pBud-EGFP组和生理盐水组为对照,观察并记录肿瘤的生长情况。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sTRAIL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病理改变,TUNEL法及电镜技术观测肿瘤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注射pBud-EGFP-TRAIL组的sTRAIL mRNA和蛋白为阳性,其瘤体大小明显小于pBud-EGFP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示pBud-EGFP-TRAIL组肿瘤细胞大量死亡,电镜下可见到典型凋亡细胞,TUNEL法显示其凋亡细胞明显增多。结论sTRAIL真核表达质粒pBud-EGFP-TRAIL瘤内注射对人胃癌裸鼠移植瘤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裸鼠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诱导凋亡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学及海马CA1区CREB改变的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韦永琼 曾照芳 +1 位作者 陈力学 申崇标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8-80,共3页
目的:观察缺血性痴呆(VD)大鼠神经行为学及海马CREB的改变,并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2 vessels obstruction,2-VO)法建立血管性痴呆模型,8周后采用Morriss水迷宫实验测试大鼠记忆行为,海马HE染色检测神经... 目的:观察缺血性痴呆(VD)大鼠神经行为学及海马CREB的改变,并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2 vessels obstruction,2-VO)法建立血管性痴呆模型,8周后采用Morriss水迷宫实验测试大鼠记忆行为,海马HE染色检测神经元损伤,PCR及免疫组化检测海马CAl区CREB表达的变化。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大鼠认知功和神经元损伤程度明显,海马区CREB表达也明显降低(P<0.01)。结论:2-VO法成功制作了缺血性痴呆大鼠模型。模型大鼠脑内海马区CREB水平明显下降,其空间学习记忆障碍可能与海马区CREB表达下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CREB 海马CAL区 水迷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癌ACHN细胞exosome对自身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林 吴小候 +5 位作者 罗春丽 何云锋 张尧 陈雄 张龙 陈力学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498-1502,共5页
目的探讨肾癌ACHN细胞来源的exosome对肾癌ACHN细胞自身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用超滤和蔗糖重水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分离纯化肾癌ACHN细胞分泌的exosome;采用CCK-8法评价exosome对肾癌ACHN细胞增殖的影响;Annexin V-FITC/PI双染... 目的探讨肾癌ACHN细胞来源的exosome对肾癌ACHN细胞自身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用超滤和蔗糖重水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分离纯化肾癌ACHN细胞分泌的exosome;采用CCK-8法评价exosome对肾癌ACHN细胞增殖的影响;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CyclinD1、caspase-3 mRNA和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p-Akt、p-ERK1/2的变化。结果成功使用超滤和蔗糖重水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分离纯化肾癌ACHN细胞分泌的exosome。exosome可促进肾癌ACHN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在此过程中,CyclinD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上调,而caspase-3 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caspase-3蛋白表达下调;同时p-Akt和p-ERK1/2的表达也上调。结论 exosome可促进肾癌ACHN细胞生长和增殖,抑制细胞凋亡。筛除肾癌微环境中的exosome或抑制其功能,可能成为肾癌治疗的有效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OSOME 肾癌 增殖 凋亡 ACHN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DH10通过下调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增殖 被引量:4
16
作者 许永会 陈建斌 +5 位作者 袁海汀 杨泽松 李珍 李颖 汤为学 黄宗干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1471-1477,共7页
目的探讨原钙粘蛋白-10(procadherin-10,PCDH10)基因是否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增殖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空载体pc DNA3.1(+)TP53质粒和pc DNA3.1(+)PCDH10质粒分别转染至人多发性骨髓... 目的探讨原钙粘蛋白-10(procadherin-10,PCDH10)基因是否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增殖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空载体pc DNA3.1(+)TP53质粒和pc DNA3.1(+)PCDH10质粒分别转染至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KM3细胞中。实验分为对照组、空载体组、转染组。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3组细胞PCDH10基因的表达。RTPCR检测不同浓度的Li Cl(0、5、10、15、20μmol/m L)处理KM3细胞48 h后β-catenin的表达,选取Li Cl的最佳浓度分别作用于3组细胞。应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质粒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分析PCDH10转染前后对KM3细胞LEF/TCF基因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β-catenin、c-Myc、Cyclind1基因mRNA、蛋白水平及β-catenin蛋白在细胞核内的表达。免疫荧光观察PCDH10对β-catenin核转位的影响。结果 PCDH10基因转染后在细胞中获得稳定表达。CCK-8检测结果发现转染组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受抑(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转染组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增殖指数降低(P<0.05);荧光素酶活性分析显示PCDH10显著抑制LEF/TCF基因活性(P<0.05);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组细胞中β-catenin、c-Myc、Cyclind1表达明显降低(P<0.05),细胞核内β-catenin的蛋白表达量明显下调;免疫荧光观察到转染组细胞核内β-catenin荧光强度减弱。RT-PCR检测发现20μmol/m L的Li Cl为KM3细胞的最佳作用浓度,经Li Cl处理3组细胞后,与对照组、空载体组比较,转染组细胞增殖能力及β-catenin、c-Myc、Cyclind1的表达也受到抑制(P<0.05)。结论 PCDH10基因能抑制KM3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主要与下调LEF/TCF基因活性及抑制β-catenin核转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钙粘蛋白-10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多发性骨髓瘤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XCR7在SDF-1介导内皮细胞参与血管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熊新 李红 +3 位作者 潘克俭 王兰 李亚 戴小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1370-1374,共5页
目的探讨CXCR7在SDF-1诱导内皮细胞参与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用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中CXCR7和CXCR4的表达;利用小分子拮抗剂分别阻断CXCR4或CXCR7,然后通过MT... 目的探讨CXCR7在SDF-1诱导内皮细胞参与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用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中CXCR7和CXCR4的表达;利用小分子拮抗剂分别阻断CXCR4或CXCR7,然后通过MTT、Transwell小室法及三维基质胶血管样结构形成实验分别考察CXCR7和CXCR4对SDF-1诱导HUVECs增殖、迁移及管样结构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 HUVECs细胞中同时高表达CXCR4和CXCR7;CXCR7的拮抗剂显著抑制SDF-1诱导HUVECs的增殖(P<0.01);而SDF-1诱导HUVECs迁移却被CXCR4的拮抗剂阻止(P<0.01);CXCR7和CXCR4的拮抗剂均显著阻止SDF-1诱导HUVECs形成血管样结构(P<0.01)。结论 CXCR7和CXCR4在SDF-1诱导HUVECs参与血管生成的过程中均起着不可或缺却又不尽一致的作用,SDF-1诱导HUVECs的增殖主要通过CXCR7发挥作用,而CXCR4主要参与SDF-1诱导HUVECs的迁移,两者共同参与SDF-1诱导HUVECs形成管样结构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CXCR4 CXCR7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 内皮细胞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蟾酥注射液逆转HL60/阿霉素细胞多药耐药的机制 被引量:9
18
作者 熊新 周远大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37-340,共4页
目的探讨蟾酥注射液(CHS)对人类白细胞多药耐药细胞系HL60/阿霉素细胞的逆转作用机制。方法 MTT法测定CHS预作用后HL60/阿霉素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流式细胞术考察CHS对HL60/阿霉素细胞周期的影响;免疫组化考察CHS对HL60/阿霉素细胞NF-... 目的探讨蟾酥注射液(CHS)对人类白细胞多药耐药细胞系HL60/阿霉素细胞的逆转作用机制。方法 MTT法测定CHS预作用后HL60/阿霉素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流式细胞术考察CHS对HL60/阿霉素细胞周期的影响;免疫组化考察CHS对HL60/阿霉素细胞NF-κB、MRP、GST-π、iNOS蛋白表达的调节作用。结果 CHS可将阿霉素对HL60/阿霉素细胞的IC50值由34.1971μmol/L降至17.4393μmol/L,逆转倍数为1.9609倍;FCM显示CHS作用后HL60/阿霉素阻滞于G0/G1期、G2/M期,降低进入S期比例,并出现凋亡峰;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HS能下调HL60/阿霉素细胞中MRP、GST-π表达,上调NF-κB、iNOS的表达。结论蟾蜍注射液逆转HL60/阿霉素细胞的多药耐药性可能是通过下调MRP、GST-π的表达,上调NF-κB、iNOS的表达,促进HL60/阿霉素细胞凋亡,从而增加HL60/阿霉素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蟾酥注射液 多药耐药 白血病 HL/阿霉素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睾酮对青春期大鼠病理性攻击行为及前额叶皮质PSD-95和GAP-4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吕小娟 张艳 +4 位作者 胡华 陈竹 秦光成 桂蓓 陈力学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探讨去势后睾酮水平对青春期大鼠病理性攻击行为和前额叶皮质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将30只出生后21d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去势组、模型组和对照组。去势组和模型组大鼠采用国际通用应激方法建立病理性攻击模型,持续到青春期。采用... 目的探讨去势后睾酮水平对青春期大鼠病理性攻击行为和前额叶皮质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将30只出生后21d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去势组、模型组和对照组。去势组和模型组大鼠采用国际通用应激方法建立病理性攻击模型,持续到青春期。采用居住-入侵实验检测青春期大鼠攻击行为,ELISA法检测睾酮水平,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前额叶皮质突触后致密物质95(PSD-95)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水平。结果居住-入侵实验结果显示,去势组攻击潜伏期显著低于模型组和对照组(P<0.01,P<0.01),屈服后继续攻击次数高于模型组和对照组(P<0.01,P<0.01)。ELISA检测结果显示,去势组睾酮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和对照组(P<0.01,P<0.01),且睾酮水平与攻击各指标呈中-高度负相关(P<0.01)。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去势组前额叶皮质PSD-95和GAP-43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和对照组(P<0.01,P<0.01)。结论低水平血清睾酮对青春期大鼠前额叶皮质结构可塑性有损伤,可能与其病理性攻击行为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酮 病理性攻击 PSD-95 GAP-43 前额叶皮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EN下调表达对反复发作性偏头痛大鼠模型行为学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秦光成 谢景梅 +3 位作者 刘春晓 陈力学 桂蓓 周冀英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期11-16,共6页
目的:探讨下调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对反复发作性偏头痛大鼠模型行为学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分4组,对照组(Normal组,n=8),假手术组(Sham+Ad-RFP组,... 目的:探讨下调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对反复发作性偏头痛大鼠模型行为学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分4组,对照组(Normal组,n=8),假手术组(Sham+Ad-RFP组,n=8),模型组(IS组,n=15),干预组(IS+Ad R-si PTEN组,n=15)。炎性汤(inflammation soup,IS)刺激大鼠硬脑膜,建立反复发作性偏头痛大鼠模型,干预组在建立模型前1周三叉神经核(trigeminal nucleus caudalis,TNC)注射Ad R-si PTEN干预,通过畏光、痛阈等方法对大鼠行为学评价。结果:滴注IS后大鼠出现抓耳挠头,过度理毛等症状;9次IS后大鼠的痛阈阈值下降到<2.0 g;12次IS后大鼠表现为恐光,但是下调PTEN能有效逆转上述行为学改变(P<0.05)。结论:下调PTEN基因能有效逆转反复发作性偏头痛大鼠模型的行为学改变,对反复发作性偏头痛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EN 反复发作性偏头痛 大鼠模型 行为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