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市二级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樊丽平 赵庆华 +4 位作者 肖明朝 任洪艳 刘丽萍 周发春 杨荣刚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53-556,共4页
目的:了解重庆市二级以上医院应急准备和能力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高医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水平和应对能力。方法:采用科技部"863"项目成果《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调查问卷》对重庆市140家二级以上医院进行... 目的:了解重庆市二级以上医院应急准备和能力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高医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水平和应对能力。方法:采用科技部"863"项目成果《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调查问卷》对重庆市140家二级以上医院进行普查。结果:(1)应急人员准备方面:70.3%的医院可以确保相应人员储备,75.4%的医院使用临时雇员或志愿者等解决人力资源的不足。(2)应急设备供给及运作能力方面:67.2%的医院可以从其它渠道获取相应的应急医疗设备,24.8%的医院有储存和处置用过的净化用品/有害废物的方法。(3)应急物资储备方面:72.8%的医院有备用的应急资源;36.8%的医院有药品优先分配方案。(4)应急方法与制度方面:全部医院均制定了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69.6%的医院有成批收治病人的能力。(5)院际间应急沟通协作方面:86.4%以上的医院与辖区内的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其它医院建立协作关系。三级医院应急设备供给及运作能力优于二级医院(P<0.05),综合医院间沟通协作优于非综合医院(P<0.05),教学医院应急设备供给及运作能力、方法与制度方面优于于非教学医院(P<0.05)。结论:重庆市二级以上医院的应对能力及应急准备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但在应急人员准备、设备供给及消毒净化能力、医疗救治能力建设及院际间沟通协作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对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吸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信效度检验 被引量:24
2
作者 罗艳 杨相梅 +4 位作者 徐小萍 丁敏 李赵兰 胡良安 张帆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53-57,共5页
目的构建呼吸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信效度检验,为呼吸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提供有效的测评工具。方法在文献分析、参考相关量表及指南的基础上,以质性访谈、专家函询等方法构建呼吸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构... 目的构建呼吸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信效度检验,为呼吸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提供有效的测评工具。方法在文献分析、参考相关量表及指南的基础上,以质性访谈、专家函询等方法构建呼吸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构建的指标体系为依据,编制自评式问卷,采用此问卷对160名呼吸专科护士进行调查,以检验指标体系的信效度。结果构建的呼吸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包括4个一级指标(呼吸专科理论知识、呼吸专科实践技能、沟通协调能力、呼吸专科拓展能力)、15个二级指标和64个三级指标,指标体系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961,总体内容效度指数(S-CVI)为0.970,一级指标与指标体系总体相关系数为0.790~0.943(均P<0.01)。结论构建的呼吸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呼吸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养考核和评价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专科护士 核心能力 评价指标体系 信度 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呼吸道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及敏感性变迁 被引量:6
3
作者 张莉 彭丽 +1 位作者 张晓兵 郭述良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63-367,共5页
目的了解呼吸内科中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分离菌的分布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初始抗感染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3 155份下呼吸道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和药敏试验,并同时与2011年、2012年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 目的了解呼吸内科中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分离菌的分布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初始抗感染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3 155份下呼吸道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和药敏试验,并同时与2011年、2012年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年来下呼吸道分离菌居前3位的一直是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分离率上升,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炎链球菌分离率一直较低。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除对米诺环素敏感率达60%以上,对其他各类抗菌药物敏感率都不足40%,ICU较普通病房中敏感率更低,非ICU中敏感率有下降趋势;非ICU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药物敏感率〉70%的抗菌药物有头孢吡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ICU中各类抗菌药物敏感率在50%-70%,3年中敏感率无明显变化。然而分离到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敏感率较高。金葡菌对替加环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敏感率在100%,但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逐年增多。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巴唑坦、头孢吡圬敏感率在80%以上,但存在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对美罗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呋辛、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敏感率在85%以上。肺炎链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对左氧氟沙星、青霉素的敏感率在80%-96%。结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成为住院患者下呼吸道分离主要细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开始出现,MRSA分离株数逐年增多,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有效控制和减缓细菌耐药率的增长是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呼吸道 分离菌 耐药性 敏感性 抗菌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充气加压泵对预防内科危重症患者VTE效果及安全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20
4
作者 熊蕾 杨相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76-982,共7页
目的:探索利用间歇充气压力泵(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预防重症内科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合理有效利用气压泵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通过检索中外文数据库收集关... 目的:探索利用间歇充气压力泵(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预防重症内科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合理有效利用气压泵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通过检索中外文数据库收集关于研究IPC预防重症内科住院患者VTE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运用Rev Man5.3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纳入文献19篇,Meta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IPC组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明显降低(RR=0.25,95%CI=0.15~0.41,P=0.000),尽管存在较大的异质性(I2=63%,P=0.000),但其亚组分析显示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RR=0.17,95%CI=0.11~0.27,P=0.000)、(RR=0.23,95%CI=0.16~0.33,P=0.006),在肺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方面并没有明显降低(RR=0.66,95%CI=0.43~1.02,P=0.060);在与使用对照组的比较中,IPC组在预防VTE发生率也明显降低(RR=0.37,95%CI=0.17~0.79,P=0.010),但存在较大的异质性(I2=73%,P=0.005),按IPC干预时间的不同进行亚组分析能消除其异质性(RR=0.76,95%CI=0.66~0.88,P=0.000),(RR=0.15,95%CI=0.07~0.35,P=0.000)。与使用抗凝剂比较,IPC组在预防下肢DVT发生并无统计学差异(RR=2.47,95%CI=0.79~7.75,P=0.120),但出血的风险明显降低(RR=0.45,95%CI=0.22~0.92,P=0.030)。结论:IPC能够有效地预防内科危重症患者下肢DVT和总的静脉血栓事件的发生;与药物抗凝相比,IPC除了能有效规避出血风险以外,还可以有效地预防下肢DVT的发生产生与药物抗凝相当的抗栓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充气压力泵 静脉血栓栓塞症 内科重症患者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子泵抑制剂对危重监护病房医院获得性肺炎发展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赵倩瑜 卓超 +1 位作者 黎毅敏 钟南山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2521-2524,共4页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对危重监护病房(ICU)内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HAP)患者感染发展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某教学医院2011年入住ICU,并存在误吸危险因素的HAP患者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对危重监护病房(ICU)内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HAP)患者感染发展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某教学医院2011年入住ICU,并存在误吸危险因素的HAP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使用PPI分组,对照分析2组肺炎进展和预后情况,并分析PPI剂量对肺炎的影响。结果符合入选条件者共65例,PPI组患者45例,对照组为20例。基线调查2组基础疾病和各项感染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经过1周综合治疗后,PPI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体温(40%)、白细胞计数(62.2%)、氧合指数(75.6%)、动脉血气pH值(51.1%)及A-aDO2异常者(77.8%)较多;影像学上可观察到PPI组更易出现感染灶增多情况(51.1%),更易合并血流感染(40.0%);评估抗感染治疗效果PPI组较差,28 d死亡率较高(3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PI剂量对HAP感染加重与否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使用PPI的HAP患者抗感染治疗效果较未使用者差,且预后欠佳。在HAP的治疗中,需慎重应用PPI。不同的PPI剂量,对肺炎发展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泵抑制剂 医院获得性肺炎 危重监护病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三甲医院296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围手术期的护理及并发症的处理 被引量:14
6
作者 罗艳 杨相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0-372,共3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围手术期的护理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296例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资料,全部进行术前、术中、术后标准化的围术期护理,严密观察并处理并发症。结果:296例患者成功穿刺295...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围手术期的护理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296例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资料,全部进行术前、术中、术后标准化的围术期护理,严密观察并处理并发症。结果:296例患者成功穿刺295例,并发少量气胸21例,出现咯血痰18例,胸痛13例,胸膜反应1例,未出现血气胸、大咯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标准化围术期的护理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或预防术中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引导 肺穿刺活检术 围手术期护理 并发症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腔Power PICC导管在呼吸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樊丽平 刘雨村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前瞻性评估双腔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ower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ower PICC)临床应用于呼吸危重症患者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重症监护... 目的:前瞻性评估双腔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ower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ower PICC)临床应用于呼吸危重症患者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进行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的患者187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行双腔Power PICC置管患者100例,行三向瓣膜导管置管患者87例,前瞻性分析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导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护理工作量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性。结果:2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导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导管并发症方面:双腔Power PICC组导管断裂的发生率低于三向瓣膜导管,而堵管率及静脉血栓发生率略高于三向瓣膜PICC组,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双腔Power PICC导管可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故患者满意度高于三向瓣膜导管,两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由于三向瓣膜PICC组需要再次穿刺外周血管,导致输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增高,故护理工作量高于双腔Power PICC组。结论:双腔Power PICC导管能满足呼吸危重症患者多通道连续给药、持续血流动力学监测、胃肠外营养、加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造影以及血标本的采集,尤其对于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具有突出的优势,值得在危重症患者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呼吸危重症 并发症 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地区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现状调查 被引量:13
8
作者 潘龙芳 杨相梅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22期46-49,共4页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现状。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重庆地区开展PICC技术的20所医院共39个病区进行调查。结果 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84%;29个病区在床旁完成PICC穿刺操作,仅10个病区配备有专...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现状。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重庆地区开展PICC技术的20所医院共39个病区进行调查。结果 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84%;29个病区在床旁完成PICC穿刺操作,仅10个病区配备有专门的PICC操作室;35个病区的PICC置管由有资质的PICC专科护士实施,但16个病区PICC的维护护士未经过专科知识技能培训。所有病区未采用相关量表进行术前静脉血栓风险评估;仅有8个病区在术前进行了患者体重指数的评估,13个病区未进行术中或术后导管尖端定位;对异位导管处理、肢体活动指导方面也不尽相同。结论重庆地区护理人员在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预防方面意识有待加强,应从术前综合评估、术后维护上加强培训,建立标准化的预防流程,减少其发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并发症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 风险评估 问卷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吸专科护士慢性呼吸疾病管理现状调查 被引量:10
9
作者 罗艳 游佳丽 杨相梅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54-56,共3页
目的调查呼吸专科护士慢性呼吸疾病管理现状,为提高慢性呼吸疾病的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方法依据《中国成人慢性呼吸疾病患者护理管理指南》设计调查问卷,对重庆、四川、贵州、陕西、河北、湖北、海南7省市的205名呼吸专科护士进行问卷调... 目的调查呼吸专科护士慢性呼吸疾病管理现状,为提高慢性呼吸疾病的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方法依据《中国成人慢性呼吸疾病患者护理管理指南》设计调查问卷,对重庆、四川、贵州、陕西、河北、湖北、海南7省市的205名呼吸专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呼吸专科护士慢性呼吸疾病管理总分为(140.72±23.90)分。慢性呼吸疾病管理得分最低的3个条目有评估工具应用、个性化管理计划的实施、慢阻肺随访的次数及指导哮喘患者使用峰流速仪;呼吸专科护士所在单位慢性呼吸疾病管理平台建设均低于50%。结论呼吸专科护士慢性呼吸疾病管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评估是慢性呼吸疾病管理的薄弱点。需加强呼吸专科护士专业能力培养,规范慢性呼吸疾病全程管理,强化医院平台建设等,提高慢性呼吸疾病的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专科护士 慢性呼吸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哮喘 慢病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机械通气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洪跃玲 杨相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8-62,共5页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的相关危险因素,从而为临床实施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2月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440例无创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的相关危险因素,从而为临床实施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2月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440例无创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HAP的高危因素。结果:440例无创机械通气患者中发生HAP15例,感染发生率为3.4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APACHEⅡ评分>18分、ICU住院天数>10 d、无创机械通气时间>7 d、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25 g/L、留置胃管、呼吸机管路使用时间>7 d以及人工吸痰都与无创机械通气患者发生HAP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PACHEⅡ评分>18分(OR=4.665,95%CI=1.2~18.134,P=0.026)、ICU住院天数>10 d(OR=11.261,95%CI=2.234~56.757,P=0.003)以及人工吸痰(OR=12.561,95%CI=2.846~55.441,P=0.000)是无创机械通气患者发生H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病情危重、ICU住院时间较长(>10 d)以及患者自主排痰能力较差需人工吸痰的无创机械通气患者发生HAP的感染率较高,如果患者存在以上危险因素,应加强对HAP的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机械通气 医院获得性肺炎 高危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地区体检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余纪会 郭述良 彭斌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64-1268,共5页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体检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对其的影响情况,为COPD的防治工作提出科学的建议。方法:对来我院健康体检的3000例30岁以上重庆地区人群广泛进行肺功...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体检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对其的影响情况,为COPD的防治工作提出科学的建议。方法:对来我院健康体检的3000例30岁以上重庆地区人群广泛进行肺功能检查、体格检查、胸片及心电图检查,并填写COPD危险因素调查表,对筛查出的疑似COPD患者进一步到呼吸内科门诊进行确诊及治疗。结果:重庆地区40岁以上体检人群COPD患病率为10.10%,40岁以下体检人群(30~39岁)COPD患病率为2.88%,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104,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吸烟、特殊职业暴露史、家族史是COPD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均〉1,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庆地区40岁以上体检人群COPD患病率较高,应提高肺功能早期筛查COPD重要性的认识,对有吸烟、特殊职业暴露史、家族史等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尽早行肺功能检查,并加强健康宣教及危险因素的防范,有助于提高COPD的早期诊治率,减少致残、致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病 患病率 危险因素 肺功能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指南(试行)解读 被引量:26
12
作者 段均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6-78,共3页
1背景机 械通气是救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极为重要的措施之一,为患者治疗原发病赢得时间。但不合理的机械通气策略反而会增加患者病死率。近年来,随着临床呼吸支持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 1背景机 械通气是救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极为重要的措施之一,为患者治疗原发病赢得时间。但不合理的机械通气策略反而会增加患者病死率。近年来,随着临床呼吸支持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对ARDS病理生理学认识的不断深入,ARDS机械通气治疗策略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通气策略 DISTRESS 病理生理学 PEEP 小潮气量 平台压 肺保护性通气 无创通气 气管插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吸过滤器在无创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洪跃玲 杨相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96-1199,共4页
目的:探讨呼吸过滤器(breathing filter,BF)在无创机械通气中应用的安全性、必要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首先选取2015年5月至2015年6月进行无创机械通气的30例患者,在BF分别使用24 h、48 h后,在过滤膜两侧采样并... 目的:探讨呼吸过滤器(breathing filter,BF)在无创机械通气中应用的安全性、必要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首先选取2015年5月至2015年6月进行无创机械通气的30例患者,在BF分别使用24 h、48 h后,在过滤膜两侧采样并进行细菌检测以评价滤菌效果;再将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进行无创机械通气的45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未使用BF)、B组(使用BF且每24小时更换)、C组(使用BF且每48 h更换),比较3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无创机械通气时间、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感染率、疾病转归以及舒适度。结果:BF使用24 h、48 h后的过滤膜呼吸机侧(P=0.480)、患者侧(P=0.480)细菌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ICU住院时间[A组(10.604±9.354)d,B组(8.319±5.077)d,C组(9.793±6.807)d,P=0.113]、无创机械通气时间[A组(6.712±5.414)d,B组(6.418±3.996)d,C组(6.980±5.225)d,P=0.599]、HAP感染率(A组4.76%,B组3.47%,C组4.11%,P=0.858)以及疾病转归(好转率、死亡率以及放弃治疗后死亡率分别为A组74.8%、16.3%、7.4%,B组74.3%、12.5%、9.7%,C组80.8%、15.7%、2.0%,P=0.0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C两组患者与A组患者舒适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5.99±1.37,B组7.35±1.21,C组7.30±1.20,P=0.000)。结论:BF在无创机械通气中使用48 h后亦具有良好的细菌滤过功能;使用BF对无创机械通气患者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HAP感染率、预后等无影响,但能增加患者舒适度,建议在患者知情同意下可使用,使用时可每48小时更换1次,不必每天更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过滤器 无创机械通气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医疗机构医院获得性肺炎转归及病原构成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佑明 王利亚 +1 位作者 黄永红 罗永艾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986-1990,共5页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治疗转归、病原学分布及其耐药性特点,为本地区治疗HAP提供资料和依据。方法选取重庆市不同等级4家医疗机构在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符合HAP诊断标准的病例512例,对患...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治疗转归、病原学分布及其耐药性特点,为本地区治疗HAP提供资料和依据。方法选取重庆市不同等级4家医疗机构在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符合HAP诊断标准的病例512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治疗转归、基础疾病、病原学及其耐药谱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结果 4家医疗机构的HAP患者性别不存在差异,平均年龄以重庆市第一福利院(78.6岁)最高,与其他3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HAP总死亡率为23.4%。与本次住院直接相关的基础疾病分析显示脑卒中及其后遗症是导致HAP最常见的原因(24.4%),其次是呼吸衰竭(包括急性和慢性)(17.2%),其他依次为心血管病(8.3%)、肿瘤(7.7%)、手术后(7.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9%)、尘肺(5.9%)、糖尿病(4.4%)、老年痴呆(3.8%)、营养不良(2.4%)。HAP病原菌以G-菌为主,占73.2%,以铜绿假单胞菌(27.2%)最常见;G+菌占22.9%,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3.0%)最常见;真菌占3.9%,均为混合感染。在福利院发生的HAP病原菌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结论重庆地区HAP死亡率较高,脑卒中及其后遗症是导致HAP最常见的原因。在福利院与在其他医疗单位发生的HAP病原谱不同。HAP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耐药情况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获得性肺炎 转归 临床分布 细菌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细化管理在预防PICC导管堵塞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5
15
作者 潘龙芳 段均 +1 位作者 张祖莉 刘雨村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93-296,共4页
目的:探讨精细化管理模式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导管堵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7年6月间,某医院呼吸内科监护室实施PICC穿刺的971例患者临床资料,将201... 目的:探讨精细化管理模式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导管堵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7年6月间,某医院呼吸内科监护室实施PICC穿刺的971例患者临床资料,将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的530例共计3 780使用日作为对照组,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441例共计3991使用日作为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后的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PICC导管堵塞、堵塞后再通失败致非计划拔管及其他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后,患者PICC完全堵管率(χ~2=4.522,P=0.038)、不完全堵管率(χ~2=5.897,P=0.020)、因堵塞致非计划拔管率(χ~2=13.749,P=0.000)、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χ~2=6.869,P=0.011)均有明显改善。结论: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能够有效预防PICC导管堵塞、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减少PICC非计划拔管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化管理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堵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电定位PICC穿刺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4
16
作者 潘龙芳 洪跃玲 +1 位作者 唐丽 杨相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72-476,共5页
目的:探讨心电定位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80例PICC置管的肺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90例,再根据穿刺先后顺序将观察组分为观察组1和观察组2各4... 目的:探讨心电定位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80例PICC置管的肺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90例,再根据穿刺先后顺序将观察组分为观察组1和观察组2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X片定位法;观察组1采用心电定位技术结合术后X光片定位法双重确认导管尖端位置;观察组2采用心电定位技术根据术中P波振幅变化确认导管尖端位置,对无明显P波变化的患者采用术后X片定位法。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之间在导管一次到位率、置管耗时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置管满意度的差异性,对照组和观察组1之间导管位于最佳位置比例的差异性,观察组1和观察组2之间置管及定位总耗时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对照组患者置管总耗时远高于观察组(z=6.364,P=0.000),导管一次到位率、置管满意度低于观察组(χ2=7.745,P=0.005;63.34%/96.67%,P=0.000);对照组患者PICC到达最佳位置的比例低于观察组1,具有统计学差异(χ2=43.740,P=0.000);在导管相关并发症上,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1与观察组2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电定位技术安全、准确且能提高导管一次到位率、缩短患者从置管到输液的时间;对P波变化明显的患者,可不必行术后常规X光片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 尖端定位 心电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万古霉素最低抑菌浓度漂移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张琴 卓超 +4 位作者 肖书念 夏淑 黄增光 林倍州 钟南山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2513-2515,共3页
目的逐年分析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及利奈唑胺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值变化,评估是否存在万古霉素MIC漂移。方法收集6家... 目的逐年分析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及利奈唑胺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值变化,评估是否存在万古霉素MIC漂移。方法收集6家三甲医院2007-2011年临床分离的MRSA菌株,头孢西丁纸片法确认MRSA,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及头孢西丁的MIC,计算MIC50、MIC90、MIC值几何均数、敏感率及耐药率。结果 2007-2011年,共收集非重复MRSA 1 219株,所有菌株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及利奈唑胺均敏感。各年MRSA对万古霉素MIC几何均值分别为0.952、0.956、0.947、1.013、1.040μg/mL,呈渐进性上升趋势(P<0.05),MIC>1μg/mL菌株比例分别为23.5%、21.6%、27.8%、30.6%和42.8%,有逐年上升趋势(P<0.05)。替考拉宁对MRSA菌株几何均值分别为0.739、0.749、0.743、0.768、0.973,也呈渐进性上升趋势(P<0.05)。利奈唑胺对MRSA菌株几何均值分别为1.414、1.422、1.386、1.410、1.221,无渐进性上升趋势(P>0.05)。结论我国临床分离株MRSA对万古霉素存在MIC漂移现象,呈逐年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万古霉素 敏感性 MIC漂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出气一氧化氮在咳嗽变异性哮喘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7
18
作者 敖敏 郭述良 +1 位作者 税莉莉 杨彬彬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22-326,共5页
目的: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 NO)检测用于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的临床价值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10月到2016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慢性咳嗽患者607例,首先完成Fe NO检... 目的: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 NO)检测用于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的临床价值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10月到2016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慢性咳嗽患者607例,首先完成Fe NO检测,之后通过支气管激发试验或支气管舒张试验并结合病史作为诊断CVA的标准,绘制Fe NO诊断CVA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确定其最佳阈值;建立logisitic回归模型,通过模型分析筛选与CVA相关的因素,根据ROC曲线评价Fe NO及Fe NO联合其他相关因素对CVA的诊断价值。结果:607例患者中最终诊断CVA患者331例,非CVA患者276例。CVA组的Fe NO水平明显高于非CVA组[(54.7±44.5)ppb vs.(19.8±11.9)ppb,P=0.000];Fe NO用于判定CVA的最佳阈值为31 ppb,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507 6,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94,此时检验的敏感度为61.63%,特异度为89.13%,阳性预测值为87.18%,阴性预测值为65.95%;年龄增高会引起Fe NO下降,Fe NO联合年龄、吸烟史诊断CVA的AUC为0.813,单用Fe NO时的AUC为0.794,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4)。结论:Fe NO检测是诊断CVA的有效辅助手段,有助于慢性咳嗽的鉴别诊断;Fe NO联合患者年龄、吸烟史诊断CVA价值不优于单用Fe NO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出气一氧化氮 咳嗽变异性哮喘 气道高反应性 ROC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前状态的检测对PICC血栓形成的预警意义 被引量:18
19
作者 张秀丽 罗艳 杨相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589-1591,共3页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的检测对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血栓形成的预警意义。方法:通过随机抽取我科30例PICC置管患者,以2009年6月19日~2010年2月22日的临床检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的检测对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血栓形成的预警意义。方法:通过随机抽取我科30例PICC置管患者,以2009年6月19日~2010年2月22日的临床检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PICC置管前0~1 d(T0)、置管后2~3 d(T1)、置管后4~11 d(T2)与血栓形成相关量化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sa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量(Fibrinogen,Fb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及D-二聚体的动态检测,对比T0与T1、T0与T2、T1与T2,观察各时间段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T0与T1比较,2组PLT值有显著差异(P〈0.05),而PT、APTT、TT、Fbg、FDP及D-二聚体则统计学差异不明显;T0与T2比较,PT、APTT、TT、PLT、Fbg、FDP及D-二聚体统计学差异亦不明显;T1与T2比较,PT、APTT、TT、PLT、Fbg、FDP及D-二聚体统计学差异同样不明显。结论:只有PLT在T0与T1时间段具有显著差异,提示置管后2~3 d检测外周血血小板(Plateled,PLT)在PICC血栓形成前具有预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前状态 PICC 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1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余纪会 敖敏 郭述良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5-168,共4页
目的:分析、总结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pneumonia,PCP)的临床特点、胸部影像学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PCP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前瞻性研究我院呼吸科2010年3月-... 目的:分析、总结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pneumonia,PCP)的临床特点、胸部影像学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PCP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前瞻性研究我院呼吸科2010年3月-2011年9月诊治的15例AIDS合并PCP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等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AIDS合并PCP临床特点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肺部常无阳性体征,部分患者肺部可闻及湿啰音(13.3%)或爆裂音(20%)。典型的胸部影像学特征为双肺磨玻璃影,有由肺门向外周肺野发展的趋势,可伴网状影或"碎石路征"。15例患者中仅3例行支气管肺泡灌洗(Bronchoalveolar lavage,BALF),灌洗液作银染找到肺孢子菌包囊,确诊为PCP,其余患者均为临床诊断。主要治疗药物为复方磺胺甲噁唑(Sulfamethoxazole,SMZco)(100%)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86.7%)。结论:临床凡遇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者,特别是胸部影像学表现为双肺磨玻璃影时,应高度警惕AIDS合并PCP可能,尽早给予SMZco诊断性试疗,减少误诊率及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卡氏肺孢子菌肺炎 临床特点 胸部影像学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