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CU中痰标本来源的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意义分析 被引量:21
1
作者 何发明 范晶 +1 位作者 余泽波 周发春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57-361,共5页
目的分析患者下呼吸道检出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意义,评价敏感药物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痰培养有鲍曼不动杆菌生长的患者资料,比较临床判定为鲍曼不动杆菌定植者和感染者、死亡组和非死亡... 目的分析患者下呼吸道检出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意义,评价敏感药物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痰培养有鲍曼不动杆菌生长的患者资料,比较临床判定为鲍曼不动杆菌定植者和感染者、死亡组和非死亡组的临床指标,分析各自的危险因素。对鲍曼不动杆菌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了解敏感药物用于感染者的体内疗效。结果 192份阳性标本中94例为鲍曼不动杆菌定植者,64例为细菌感染者;68例死亡,90例存活。统计分析显示:严重脑外伤疾病者、血清白蛋白<35g/L、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30d,为感染者的危险因素;机械通气>14d、有糖尿病病史者为定植者独立危险因素。相比于存活组,血清白蛋白<35g/L、合并其它细菌感染/定植、严重脑外伤疾病、恶性肿瘤基础疾病者、感染者居多是死亡组的危险因素。体外药敏实验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米诺环素、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0.1%、21.7%和33.9%。结论鲍曼不动杆菌致下呼吸道感染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而鲍曼不动杆菌定植者多为糖尿病患者,与接受机械通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感染 定植 重症监护病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ARDS在ICU中的综合治疗 被引量:12
2
作者 何发明 徐昉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29-131,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ARDS在ICU中的综合治疗效果及其意义。方法:对1996年1月~2005年4月我院中心ICU收治的71例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ARDS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Ⅰ组给予常规治疗基础上行人工呼吸机辅助通气,死亡14例,死亡率48...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ARDS在ICU中的综合治疗效果及其意义。方法:对1996年1月~2005年4月我院中心ICU收治的71例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ARDS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Ⅰ组给予常规治疗基础上行人工呼吸机辅助通气,死亡14例,死亡率48.3%(14/29)。Ⅱ组在常规治疗及人工呼吸机辅助通气基础上均行血液净化(CRRT),其中7例病人行两次血液净化;22例病人行急诊床旁ERCP、EST及ENBD术;治愈33例,死亡9例,死亡率21.4%(9/42)。结论:在ICU综合治疗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ARDS的抢救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重症胰腺炎 ARDS 综合治疗 IC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晚期合并重症急性胰腺炎在ICU中的综合治疗 被引量:2
3
作者 何发明 赵林 +1 位作者 徐日方 余和平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4-75,共2页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合并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在ICU中的综合治疗效果及其意义。方法:对2006年2月至2012年2月我院中心ICU收治的65例妊娠晚期合并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患者痊愈出院,12例病情缓解后出院行家庭肠内营...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合并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在ICU中的综合治疗效果及其意义。方法:对2006年2月至2012年2月我院中心ICU收治的65例妊娠晚期合并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患者痊愈出院,12例病情缓解后出院行家庭肠内营养,3例患者自动出院。结论:妊娠晚期合并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凶险,一旦确诊,及时终止妊娠,并转入重症监护病房给予综合抢救,方能确保母婴平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晚期 重症急性胰腺炎 综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重症胰腺炎在ICU中的综合治疗 被引量:2
4
作者 何发明 黄纪坚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5期741-743,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在ICU中的综合治疗效果及其意义.方法:对1996年1月~2004年6月我院中心ICU收治的96例急性重症胰腺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Ⅰ组给予常规治疗,死亡14例,死亡率31.8%(14/44).Ⅱ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均行血液净化(CRR...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在ICU中的综合治疗效果及其意义.方法:对1996年1月~2004年6月我院中心ICU收治的96例急性重症胰腺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Ⅰ组给予常规治疗,死亡14例,死亡率31.8%(14/44).Ⅱ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均行血液净化(CRRT),其中5例病人行两次血液净化;26例病人行急诊床旁ERCP、EST及ENBD术;32例给予人工呼吸机辅助通气.治愈46例,死亡6例,死亡率11.5%(6/52).结论:在ICU综合治疗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抢救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重症胰腺炎 ICU 综合治疗 人工呼吸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附注射液对腹腔感染脓毒症小鼠心肌能量代谢的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琼 周发春 +1 位作者 徐昉 曹友德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47-550,共4页
目的:观察腹腔感染脓毒症小鼠心肌能量代谢情况,用参附注射液进行干预治疗,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其能量代谢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复制腹腔感染脓毒症动物模型。83只小鼠随机分为CLP组(感染... 目的:观察腹腔感染脓毒症小鼠心肌能量代谢情况,用参附注射液进行干预治疗,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其能量代谢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复制腹腔感染脓毒症动物模型。83只小鼠随机分为CLP组(感染组)、CLP加参附注射液治疗组(治疗组)和假CLP组(对照组)。于造模后6h、12h及24h分别采用电镜和形态计量学方法观察心肌线粒体形态、数量和膜磷脂定位;酶细胞化学法分析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chrome oxidase,CCO)和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活性,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心肌组织ATP、ADP和AMP含量。结果:感染组小鼠心肌线粒体大量破坏,膜磷脂严重缺失、定位改变;CCO和SDH活性降低,ATP、ADP和AMP含量下降。各时间点治疗组上述各项指标均较感染组显著改善。结论:脓毒症小鼠心肌线粒体结构严重破坏、功能明显下降,参附注射液能有效保护脓毒症小鼠心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改善心肌能量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感染 脓毒症 心肌线粒体 能量代谢 参附注射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正压通气在多发伤并发ALI/ARDS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6
作者 古满平 丁福 范晶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884-1887,共4页
目的:探讨使用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治疗多发伤并发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lung injury/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LI/ARDS),总结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模式的临... 目的:探讨使用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治疗多发伤并发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lung injury/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LI/ARDS),总结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模式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多发伤并发ALI/ARDS患者使用NIPPV或有创机械通气(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I,MV)的情况,比较两种通气方式治疗前及治疗后2 h动脉血气分析变化及机械通气时间。结果:NIPPV40例,有创通气35例。无创通气组及有创通气组通气2 h后病人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及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aO2)较通气前明显提高(P<0.000 1)。无创通气组中5例无创通气3~5 d(平均4.2 d)后改IMV,4例因手术需全麻,先予以IMV 20~36 h后改为无创机械通气。35例无创通气3~18 d[平均(8±5.5)d]成功脱机,无1例死亡。IMV组通气5~20 d脱机[平均(9±5.5)d],无1例死亡。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动脉血气分析治疗前、治疗后变化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发伤后合并ALI/ARDS早期应用NIPPV治疗,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的呼吸模式,不仅可取得与IMV治疗相同的效果,而且能减少并发症,提高病人的舒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无创正压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化指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首次使用无创机械通气依从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克标 古满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73-677,共5页
目的:观察个体化指导对首次使用无创机械通气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将9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6人,观察组47人;对照组进行传统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 目的:观察个体化指导对首次使用无创机械通气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将9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6人,观察组47人;对照组进行传统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个体化指导。根据患者不同时段对无创呼吸机的耐受率、动脉血气结果及病人气管插管使用有创机械通气率、ICU住院天数等评价2组患者首次使用无创呼吸机的依从性。结果:对照组患者插管率为23.91%,ICU平均住院时间为(15.00±2.80)d,观察组患者插管率为8.51%,ICU平均住院时间为(9.70±2.10)d,2组患者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指导有助于提高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机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无创机械通气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个体化指导 无创通气 依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重患者保留气管切开导管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古满平 黄纪坚 徐昉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6-148,共3页
目的:探讨对常规有创—无创序贯脱机困难者,采用保留气管切开导管行无创机械通气以达到脱机目的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中心ICU15例反复脱机困难患者,采取保留气管切开导管行无创面罩机械通气。当患者不能自... 目的:探讨对常规有创—无创序贯脱机困难者,采用保留气管切开导管行无创机械通气以达到脱机目的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中心ICU15例反复脱机困难患者,采取保留气管切开导管行无创面罩机械通气。当患者不能自主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时,采取护理干预手段,经气切导管吸痰,以达到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目的。结果:15例有创通气时间(36.87±21.82)d,无创通气时间最短5d,最长38d,平均11.5d,全部成功脱机后逐渐拔除气切导管。脱机成功率与上年同期比较明显增高。结论:对意识欠清、对呼吸道分泌物自主廓清能力较弱、反复肺部感染致反复脱机困难的患者,采取保留气管切开导管行无创机械通气,可促进患者有效脱机,提高了脱机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切开导管 无创机械通气 序贯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气量设置对部分二氧化碳重复吸入心输出量测定准确性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刘琼 黄纪坚 +1 位作者 漆洪波 徐昉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0-91,共2页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潮气量设置对部分CO2重复吸入心输出量测定准确性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用重庆地区健康雄性杂种犬8只,麻醉后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接无创心输出量监测仪(美国NICO),应用部分CO2重复吸入法测定心输出量(COR...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潮气量设置对部分CO2重复吸入心输出量测定准确性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用重庆地区健康雄性杂种犬8只,麻醉后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接无创心输出量监测仪(美国NICO),应用部分CO2重复吸入法测定心输出量(CORB);同时经右颈内静脉插入肺动脉漂浮导管,以热稀释法测定有创心输出量(COTD)。改变机械通气参数潮气量设置,分别在潮气量12ml/kg、6ml/kg条件下用两种方法同时测定心输出量,两种方法所测心输出量进行自体配对相关性研究。结果:配对t检验示潮气量为12ml/kg时,CORB为5.40 L/min±1.35 L/min,COTD为5.31 L/min±1.42 L/min,CORB和COTD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ORB和COTD的偏差、精确性分别为0.19和1.06,相关系数为0.90,容许范围为-1.78 L/min至+2.14L/min;Vt设置为6ml/kg时CORB为4.21 L/min±1.20L/mln,COTD为5.65 L/min±1.61 L/min,CORB较COTD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者的偏差、精确性分别为-1.68和1.04,相关系数为0.74,容许范围为-3.78 L/min至+1.58L/min。结论:部分二氧化碳重复吸入无创心输出量与热稀释有创心输出量相关性良好,潮气量是影响CORB准确性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输出量 部分二氧化碳重复吸入 热稀释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胃和空肠造瘘术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发明 徐昉 +1 位作者 黄纪坚 张俊文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7期891-892,共2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胃造瘘(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和空肠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jejunosto-my,PEJ)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对25例危重病人进行了经皮内镜下胃和空肠造瘘术,总结其手术指征、相关并发症、操... 目的:探讨内镜下胃造瘘(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和空肠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jejunosto-my,PEJ)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对25例危重病人进行了经皮内镜下胃和空肠造瘘术,总结其手术指征、相关并发症、操作过程和临床疗效。结果:25例病人经皮胃和空肠造瘘均获得成功,未发生与PEG及PEJ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带管时间为2~8月,4例(16%)出现造瘘口处皮肤感染和渗漏,经局部换药、引流后治愈。3例(12%)出现PEJ导管阻塞。结论:对于危重病人,经皮内镜下胃和空肠造瘘术是建立长期胃肠道营养途径的安全、微创、简便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 危重病人 肠内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腔镜术后水中毒救治1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何发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90-290,共1页
关键词 宫腔镜下 中毒救治 宫腔粘连分离术 术后 纤维结缔组织 经量减少 术前准备 腹腔镜 右侧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床旁无痛内镜下胃、空肠造口术对危重病人的影响临床研究
12
作者 余应喜 周发春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080-1082,共3页
目的:探讨异丙酚在危重病人床旁无痛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和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术(Percutan eousendoscopic jejunostomy,PEJ)术中、术后对危重病人的影响。方法:38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目的:探讨异丙酚在危重病人床旁无痛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和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术(Percutan eousendoscopic jejunostomy,PEJ)术中、术后对危重病人的影响。方法:38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ICU2006年8月至2008年12月需要实施PEJ、PEG的危重病人随机分为异丙酚组(P组)和地西泮复合咪达唑仑组(DM组),监测并记录患者术前10min至术后Ramsay≤Ⅱ级前全程持续监测心电波形、呼吸频率(Breath,Br)、外周血氧饱和度(SPO2)和血压。记录手术持续时间,苏醒时间,以及手术30min后患者对手术过程的主观回忆。结果:P组术中心率(Heartrate,HR)(72.20±8.96)次/min和B(r16.72±8.46)次/min降低较DM组明显,SPO(294.87±3.52)%优于DM组;术后10minP组HR(73.89±10.42)次/min和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117.63±8.02)mmHg低于DM组,SPO(298.76±1.04)%较DM组高;P组的手术持续时间和苏醒时间较DM组缩短(P<0.05),躁动、恶心、呕吐和呛咳等术中不良反应和对手术痛苦回忆亦少于DM组(P<0.05)。结论:在危重病人中开展无痛PEJ、PEG效果满意,异丙酚能够作为首选辅助药物,有利于减轻本治疗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刺激,减少危重患者机体不必要的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镇静 危重病人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 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RDS机械通气治疗中的肺泡复张
13
作者 李盘石 黄纪坚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z1期7-9,共3页
  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机械通气治疗中的肺泡复张,相关文献可以归纳为Recruitment maneuver(RM)及Open lung concept (OLC)两类(不同文献中命名不一致,在许多文献中是同一概念).肺泡复...   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机械通气治疗中的肺泡复张,相关文献可以归纳为Recruitment maneuver(RM)及Open lung concept (OLC)两类(不同文献中命名不一致,在许多文献中是同一概念).肺泡复张技术可以阻止小潮气量相关的肺泡再萎陷,改善氧合和呼吸力学状况,减轻肺损伤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丢失,从而降低机体炎性介质、炎性因子水平和炎性反应程度,进而减少肺组织和其他脏器的生物学损伤.它是对小潮气量通气与合适的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xpiratory end pressure,PEEP)为基点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完善和发展.…… 展开更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