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种植体周围黏膜炎龈下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陈新 熊萍 +2 位作者 钟科 孙勇 陈一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19-723,共5页
目的:检测种植体周围黏膜炎龈下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研究种植体周围黏膜炎龈下微生物种类、数量以及群落分布,找出特异性微生物,为临床上选择适当的维护与干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采集10例患黏膜炎的种植体龈沟液样本(A组)及14例健... 目的:检测种植体周围黏膜炎龈下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研究种植体周围黏膜炎龈下微生物种类、数量以及群落分布,找出特异性微生物,为临床上选择适当的维护与干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采集10例患黏膜炎的种植体龈沟液样本(A组)及14例健康种植体的龈沟液样本(B组),提取样本龈沟液中的微生物总DNA作为模板,采用细菌的16SrDNA V3区通用引物进行扩增,扩增产物进行DGGE电泳分析及克隆测序分析。结果:A组较B组龈沟液量多,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B两组样本整体相似性为18%,A组各样本群落相似性为29.9%~60.2%,B组各样本相似性30.8%~74%。A组测得5种菌门,包括15种菌属,B组测得4种菌门,12种菌属。A组G-厌氧杆菌比例为69.65%,B组为64.51%。结论:发生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时龈沟液量较健康种植体增加,龈沟液量可一定程度上反映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健康状况。种植体周围组织在健康状态和发生黏膜炎时的龈沟液中微生物群落均具有高度多样性,但菌群结构差异较大。健康种植体及种植体周围黏膜炎龈下微生物群落均以G-厌氧杆菌为主,后者G-厌氧杆菌比例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体 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16S RDNA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骨诱导剂对拔牙创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陈俊良 单春城 +1 位作者 何芸 夏德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1-324,共4页
目的探讨以明胶海绵为载体,地塞米松、维生素C和β-甘油磷酸钠组成的成骨诱导剂对拔牙创愈合和牙槽嵴形态改建的影响。方法选用50只家兔,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右侧拔牙创内填入载有成骨诱导剂的明胶海绵,作为实验侧;左侧填入空载明... 目的探讨以明胶海绵为载体,地塞米松、维生素C和β-甘油磷酸钠组成的成骨诱导剂对拔牙创愈合和牙槽嵴形态改建的影响。方法选用50只家兔,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右侧拔牙创内填入载有成骨诱导剂的明胶海绵,作为实验侧;左侧填入空载明胶海绵,作为对照侧。拔牙后第1、2、4、8、12周各处死10只动物,取双侧牙槽骨标本,拍摄X线片,并测量骨缺损区新骨密度;用组织学方法评价拔牙创愈合情况;并于12周时,测量拔牙区牙槽嵴高度吸收值。结果 X线片骨密度测量显示:术后2、4、8、12周,实验侧骨密度值均高于对照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侧拔牙创内成骨现象较对照侧早,成骨细胞分化和增殖更活跃。12周时实验侧牙槽嵴高度吸收值小于对照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由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和维生素C组成的成骨诱导剂能促进拔牙创愈合,加速成骨和骨改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诱导剂 拔牙创 明胶海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正畸黏结剂在黏结强度、残留情况及预防釉质脱矿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谢卡 单春城 魏信汉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557-559,563,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正畸黏结剂在黏结强度、残留情况及预防釉质脱矿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1年7月于本院进行正畸治疗的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树脂型黏结剂组)和B组(光固化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黏结剂组),每组各14例,... 目的:比较不同正畸黏结剂在黏结强度、残留情况及预防釉质脱矿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1年7月于本院进行正畸治疗的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树脂型黏结剂组)和B组(光固化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黏结剂组),每组各14例,将其拔除牙干预处理后不同时间段牙齿黏结强度、黏结剂残留情况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时间段的釉质脱矿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时间两组材料的黏结强度、黏结剂残留情况及釉质脱矿的实验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黏结强度高于A组,黏结剂残留情况及釉质脱矿程度低于A组。结论:光固化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黏结剂在增强黏结强度及减少黏接剂残留的效果更佳,且可更能有效地预防釉质脱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黏结剂 黏结强度 黏结剂残留情况 釉质脱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RE1α促进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增殖 被引量:2
4
作者 彭志庆 李苹苹 +1 位作者 初颜兵 王燕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35-437,共3页
目的研究内质网跨膜蛋白IRE1α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fibroblasts,hPDLFs)增殖的影响。方法将成功构建的人IRE1α基因重组质粒染入hPDLFs细胞,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IRE1α重组基因在真核细胞内的表达情况,XTT... 目的研究内质网跨膜蛋白IRE1α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fibroblasts,hPDLFs)增殖的影响。方法将成功构建的人IRE1α基因重组质粒染入hPDLFs细胞,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IRE1α重组基因在真核细胞内的表达情况,XTT法和流式细胞仪(FCM)检测转染后hPDLFs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变化。结果酶切及测序结果证实IRE1α重组质粒构建成功;免疫印迹分析结果证实,IRE1α重组质粒能在hPDLFs细胞内正确表达;在内质网应激(ERS)状态下,与衣霉素(tunicamycin,TM)对照组相比,XTT检测结果显示:IRE1α实验组hPDLFs细胞增殖率明显增高(P<0.01);FCM结果分析显示:IRE1α实验组hPDLFs细胞S期比例增加而G1期减少(P<0.05)。结论在ERS状态下,IRE1α促进hPDLFs细胞增殖,促进hPDLFs细胞从G1期进入S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E1α 牙周膜成纤维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Pendulum与改良Jones远移磨牙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琳林 吴杨 +3 位作者 邹林洪 张定铭 李欣 戴红卫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83-486,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Pendulum矫治器、改良Jones装置推磨牙向远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2例轻中度前牙拥挤的安氏Ⅱ类错病例,介于拔牙和不拔牙矫治的边缘,所有病例被平均随机分配在2个组,分别采用2种装置推磨牙向远中,在治疗前后进行X线头影测... 目的:探讨改良Pendulum矫治器、改良Jones装置推磨牙向远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2例轻中度前牙拥挤的安氏Ⅱ类错病例,介于拔牙和不拔牙矫治的边缘,所有病例被平均随机分配在2个组,分别采用2种装置推磨牙向远中,在治疗前后进行X线头影测量和模型测量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组远中移动效果均比较明显,但在移动速度、磨牙中央窝宽度差、前牙覆差、上颌第二前磨牙以及第一磨牙的倾斜度的统计分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Pendulum矫治器J、ones装置均可有效地推上颌磨牙向远中移动,但改良Jones组磨牙向远中更少发生倾斜移动,矫治时间短,移动速度更快,对前牙支抗消耗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Pendulum矫治器 改良Jones装置 磨牙远中移动 安氏Ⅱ类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正畸牙根吸收修复早期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琳林 单春城 +3 位作者 戴红卫 邹林洪 吴杨 周建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2394-2396,共3页
目的观察SD大鼠正畸牙根吸收后,早期修复过程中牙周组织的修复情况。方法选取72只雄性SD大鼠,加力14 d后拆除加力装置,分别在拆除加力装置后0、1、3、5、7、10、14 d和28 d处死,通过HE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牙周组织形态学变化,TRAP染色检... 目的观察SD大鼠正畸牙根吸收后,早期修复过程中牙周组织的修复情况。方法选取72只雄性SD大鼠,加力14 d后拆除加力装置,分别在拆除加力装置后0、1、3、5、7、10、14 d和28 d处死,通过HE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牙周组织形态学变化,TRAP染色检测破牙骨质细胞在牙根周围的变化情况。结果随着加力装置拆除时间的延长,牙周组织中出现越来越多的修复相关性细胞,破牙骨质细胞在0~5 d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7~28 d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拆除加力装置后,吸收的牙周组织逐渐发生不同程度的修复,随着时间的延长,修复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根吸收 牙根修复 正畸牙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髁突增生病下颌骨外形指数相关测定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胡文煦 王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17-920,共4页
目的:证明下颌骨外形指数(Index of mandibular shape,IMS)能够代表髁突异常活跃中患侧下颌骨的外形改变,并计算出正常及病变情况下各项IMS的参考值范围(Reference range of index of mandibular shape,RRIMS),讨论其临床意义。方... 目的:证明下颌骨外形指数(Index of mandibular shape,IMS)能够代表髁突异常活跃中患侧下颌骨的外形改变,并计算出正常及病变情况下各项IMS的参考值范围(Reference range of index of mandibular shape,RRIMS),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18名单侧髁突异常活跃(Unilateral condylar hyperactivity)引起偏颌患者的曲面断层片,使用Obwegeser测量法描记出5条测量线段,通过第一作者相应方法求得6项下颌骨外形指数(健侧患侧各6项),将健侧及患侧下颌骨外形指数两两配对t检验,通过统计学方法(x±1.96s)求得6项外形指数的参考值范围。结果:健侧与患侧IMS两两配对t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证明IMS能够代表髁突异常活跃引起的髁突及下颌骨外形改变。RRIMS1-6:0.2640-0.6524;0.2457-0.5520;0.0998-0.2057;0.0942-0.1715;0.0847-0.1508;0.0772-0.1281(健侧),RRIMS1’-6’:0.1963-0.5362;0.2283-0.4686;0.0789-0.1832;0.0903-0.1590;0.0556-0.1389;0.0671-0.1182。结论:对于不明原因引起的偏颌患者早期诊断中,除了常规的临床表现外,基于曲面断层片的测量方法能够很好的对双侧的髁状突及下颌骨外形进行评价,从而明确偏颌患者是否是由于一侧的髁突异常增生引起的,这个简便的方法是对以往诊断方法的一个补充,不仅节约时间,而且节约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异常活跃 下颌骨外形指数 曲面断层片头影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颌下腺导管巨大结石1例 被引量:1
8
作者 谢卡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90-690,695,共2页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2岁,因左侧颌下区反复肿胀疼痛1年余,加重5d,于2014年2月19日到我院口腔科门诊就医。患者1年前出现左侧颌下区肿胀伴疼痛,进食时肿痛愈发明显,1年来肿胀疼痛反复发作,经外院多次静脉输液抗感染治疗,5d前...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2岁,因左侧颌下区反复肿胀疼痛1年余,加重5d,于2014年2月19日到我院口腔科门诊就医。患者1年前出现左侧颌下区肿胀伴疼痛,进食时肿痛愈发明显,1年来肿胀疼痛反复发作,经外院多次静脉输液抗感染治疗,5d前患者复又出现左侧颌下区肿胀,外院抗感染治疗后肿胀未消退,遂到我院求治。检查发现患者左侧颌下区肿胀,可扪及颌下腺肿胀,触痛明显,挤压左侧颌下腺导管口无明显液体溢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下腺导管结石 第三磨牙舌侧 口底 巨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对大鼠牙移植后组织学及Th1/Th2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
9
作者 邹林洪 王豫蓉 +4 位作者 张琳林 明志强 单春城 李闻颖 陈允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2292-2296,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来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对大鼠同种异体牙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效果。方法用BN大鼠60只、Lewis大鼠80只分别作为供、受体建立牙移植模型,将动物完全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20只:A组为同基因牙移植组,将Lewis大... 目的研究不同来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对大鼠同种异体牙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效果。方法用BN大鼠60只、Lewis大鼠80只分别作为供、受体建立牙移植模型,将动物完全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20只:A组为同基因牙移植组,将Lewis大鼠牙移植到Lewis大鼠;B、C、D组为同种异体牙移植组,将BN大鼠牙移植到Lewis大鼠;A、B组于术前7 d通过尾静脉输注PBS 0.5 ml于受体大鼠体内,C组于术前7 d通过尾静脉输注1×106/只的供体致耐受DC于受体大鼠体内,D组于术前7 d通过尾静脉输注1×106/只的受体致耐受DC于受体大鼠体内。各组于术后第1、2、4、8周随机处死5只大鼠,行移植牙病理学检查和ELISA检测外周血清IL-2、IFN-γ、IL-4、IL-10浓度。结果 C、D组IL-2、IFN-γ在各时间点均高于A组低于B组,IL-4、IL-10在各时间点均高于A、B组(P<0.05)。C组IL-2在第1周时低于D组,到第8周时则高于D组(P<0.05)。C组IL-4、IL-10在第1、2周时高于D组,到第8周时则低于D组(P<0.05)。C、D组牙根吸收较B组有所减少但仍高于A组(P<0.05),C、D组牙根吸收在2、4周时没有差异,在8周时D组低于C组(P<0.05)。C、D组炎性细胞浸润较B组均明显减轻但重于A组。结论供、受体致耐受DC均可抑制大鼠同种异体移植牙的排斥反应,减轻排斥反应程度。供体致耐受性DC对早期急性排斥反应抑制更明显,受体致耐受性DC对晚期慢性排斥反应抑制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牙移植 免疫耐受 免疫排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颌面外科的美学特点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文煦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8-70,共3页
颌面外科与美学有密切的关系。以美学的经典概念为指导,以当代文化潮流为背景,讨论颌面外科的美学意义和特点,为学科实践探索美育要求。提出了颌面外科实践中三个美学关系:正确和美,标准美和个性美,自由美和依存美。正确地满足美学对颌... 颌面外科与美学有密切的关系。以美学的经典概念为指导,以当代文化潮流为背景,讨论颌面外科的美学意义和特点,为学科实践探索美育要求。提出了颌面外科实践中三个美学关系:正确和美,标准美和个性美,自由美和依存美。正确地满足美学对颌面外科的要求,有助于患者的社会归属感,实现美和德的学科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面外科 美育 医学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银汞粘接剂修复根面龋的细菌学和微渗漏研究
11
作者 彭志庆 单春城 +1 位作者 刘明方 魏信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1797-1799,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的银汞粘接剂修复根面龋的充填体边缘细菌学和微渗漏情况。方法将制备洞型后的100颗离体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银汞充填组、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联合银汞合金组、玻璃离子组、全酸蚀粘接剂联合银汞合金组、自酸蚀粘接剂... 目的比较不同的银汞粘接剂修复根面龋的充填体边缘细菌学和微渗漏情况。方法将制备洞型后的100颗离体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银汞充填组、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联合银汞合金组、玻璃离子组、全酸蚀粘接剂联合银汞合金组、自酸蚀粘接剂联合银汞合金组)材料充填,进行细菌培养并菌落计数,染色法观察微渗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组材料的细菌学和微渗漏实验结果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组细菌数量和微渗漏显著少于其他组,其次分别为全酸蚀粘接剂组、自酸蚀粘接剂组、玻璃离子组,银汞合金组则最为严重。结论用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作银汞合金粘接修复的粘接剂能更有效地预防继发龋和充填物脱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汞合金粘结修复 银汞合金 根面龋 微渗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型跨膜蛋白α亚型缺失突变体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周期的影响
12
作者 李苹苹 罗俊 +2 位作者 彭志庆 初颜兵 王燕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1-224,共4页
目的研究内质网信号通路Ⅰ型跨膜蛋白α亚型(IRE1α)缺失突变体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PDLFs)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在成功构建人IRE1α基因全长重组质粒的基础上,采用重叠聚合酶链反应构建其两个主要功能域Kinase和Rnase的缺失突变体(pD... 目的研究内质网信号通路Ⅰ型跨膜蛋白α亚型(IRE1α)缺失突变体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PDLFs)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在成功构建人IRE1α基因全长重组质粒的基础上,采用重叠聚合酶链反应构建其两个主要功能域Kinase和Rnase的缺失突变体(pD-Kinase、pD-Rnase);然后分别染入hPDLFs细胞,Western blot检测重组基因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FCM)检测转染后hPDLFs细胞的细胞周期变化。结果酶切及测序结果证实构建的IRE1α缺失突变体重组质粒构建成功;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3种重组基因均能正确表达;FCM结果分析显示:与衣霉素(TM)组相比,IRE1α实验组hPDLFs细胞S期比例增加而G1期减少(P<0.05);D-Rnase突变体组hPDLFs细胞S期比例减少而G1期增加(P<0.05);D-Kinase突变体组对hPDLFS细胞的增殖和各周期分布影响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内质网应激状态下,IRE1α可促进hPDLFs细胞从G1期进入S期,D-Rnase突变体导致hPDLFs细胞生长阻滞于G1期,而D-Kinase则对hPDLFS细胞周期分布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跨膜蛋白α亚型 缺失体 牙周膜成纤维细胞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锥形束CT研究上颌阻生尖牙不同牵引方式前后牙根的吸收 被引量:3
13
作者 向荣辉 明志强 +1 位作者 陈定根 邹林洪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7-69,共3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CT研究上颌埋伏阻生尖牙在两种牵引方式矫治前后牙根长度的变化量,为口腔正畸临床选择牵引上颌阻生尖牙的开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9例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患者,分成2组,行口腔颌面外科开窗,一组18例患者共18颗上颌埋伏... 目的:应用锥形束CT研究上颌埋伏阻生尖牙在两种牵引方式矫治前后牙根长度的变化量,为口腔正畸临床选择牵引上颌阻生尖牙的开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9例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患者,分成2组,行口腔颌面外科开窗,一组18例患者共18颗上颌埋伏阻生尖牙采用开放式开窗进行开放式牵引,另一组11例患者共14颗上颌阻生尖牙采用闭合式开窗进行闭合式牵引,所有患者均采用相同的直丝弓矫治器进行相同的正畸治疗,对牵引前后上颌阻生尖牙及上颌对侧尖牙牙根长度的变化进行CBCT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开放式牵引组和闭合式牵引组的上颌阻生尖牙以及对照侧尖牙矫治前后均有轻度的牙根吸收,但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阻生尖牙采用开放式牵引和闭合式牵引后牙根均有不明显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牙根吸收 上颌阻生尖牙 开放式牵引 闭合式牵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