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及COSO-ERM优化管理体系研究 被引量:25
1
作者 郭玲玲 吴晓英 +1 位作者 刘小兰 江萌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29-836,共8页
目的 对全院各临床科室进行医院感染风险评估,明确感染风险控制优先项目,应用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COSO-ERM)构建极高风险科室优化管理体系。方法 根据2021年4—6月监测数据,2021年7月对某院37个临床科室进行风险识别、确立风险指标、... 目的 对全院各临床科室进行医院感染风险评估,明确感染风险控制优先项目,应用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COSO-ERM)构建极高风险科室优化管理体系。方法 根据2021年4—6月监测数据,2021年7月对某院37个临床科室进行风险识别、确立风险指标、赋予权重系数,从三个方面(即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后果严重程度、当前管理体系)对科室医院感染进行风险评估,再采用百分位数按普通科室和重症监护病房(ICU)系列科室分层进行风险评价,划分风险等级,对极高风险科室和项目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并构建COSO-ERM优化管理体系,评价风险评估前后效果。结果 普通科室和ICU系列科室各评出极高风险科室1个,分别为神经外科和综合ICU。构建神经外科和综合ICU COSO-ERM优化管理体系,评价其干预效果,结果显示,与2021年4—6月风险指标值比较,2022年4—6月手卫生指标中的手卫生依从率和正确率均有所提高,各器械使用率有所降低,住院患者VAP发生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神经外科和综合ICU为医院感染极高风险科室,应优先进行风险控制,构建风险优化管理体系有助于控制感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评估 医院感染管理 COSO-ERM 优化管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预防ICU获得性感染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郭玲玲 吴晓英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6-343,共8页
目的 系统评价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预防重症监护病房(ICU)获得性感染中的有效性。方法 2名研究人员独立检索外文数据库和中文数据库相关文献,检索截止时间为2022年7月15日,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评估总体质... 目的 系统评价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预防重症监护病房(ICU)获得性感染中的有效性。方法 2名研究人员独立检索外文数据库和中文数据库相关文献,检索截止时间为2022年7月15日,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评估总体质量,并应用RevMan 5.4软件对纳入文献的预防效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了19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运用FMEA方法降低了ICU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OR=0.40,95%CI(0.31~0.51),P<0.01]、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OR=0.29,95%CI(0.17~0.51),P<0.01]、中央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OR=0.28,95%CI(0.18~0.46),P<0.01]、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OR=0.46,95%CI(0.37~0.58),P<0.01]、ICU医院感染发病率[OR=0.46,95%CI(0.37~0.59),P<0.01],提高了ICU患者及家属满意度[OR=2.34,95%CI(1.72~3.17),P<0.01]。结论 FMEA能有效预防ICU获得性感染,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ICU获得性感染 多重耐药菌感染 META分析 医院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综合干预措施提高临床微生物标本送检质量 被引量:23
3
作者 郭玲玲 陈韵 吴晓英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0-85,共6页
目的应用综合干预措施,提高临床微生物标本送检质量。方法调查2018年9月—2020年8月某院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2019年9月开始实施综合干预措施。综合干预措施包括签订责任书、工作质量考核与反馈、知识培训、信息系统控制等,比... 目的应用综合干预措施,提高临床微生物标本送检质量。方法调查2018年9月—2020年8月某院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2019年9月开始实施综合干预措施。综合干预措施包括签订责任书、工作质量考核与反馈、知识培训、信息系统控制等,比较干预前(2018年9月—2019年8月)与干预后(2019年9月—2020年8月)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微生物标本、无菌性标本、呼吸道标本及血培养标本送检情况。结果共调查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40335例,干预前21441例,干预后18894例。干预后抗菌药物、限制级抗菌药物、特殊级抗菌药物治疗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分别为65.20%、67.36%、99.02%,高于干预前的63.64%、64.68%、91.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菌性标本送检率由干预前的13.81%提高至干预后的15.85%,呼吸道标本送检率由干预前的37.63%下降至干预后的35.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无菌性标本占比由干预前的30.43%提高至干预后的34.84%,呼吸道标本占比由干预前的45.74%下降至干预后的40.09%。两套及以上血培养标本占比由干预前的18.63%上升至干预后的21.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应用综合干预措施可同时提高临床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与送检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标本 送检质量 综合干预 效果评价 送检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