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市永川区3~6岁留守儿童25-羟维生素D水平及其与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位点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田谧 李远 +1 位作者 王燕 龚放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93-498,共6页
目的了解重庆市永川区乡镇3~6岁留守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位点多态性与25-羟维生素D[25-(OH)D]的相关性。方法 2015年11月-2016年4月期间,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招募永川区部分乡镇3~6岁留守儿童进行健康... 目的了解重庆市永川区乡镇3~6岁留守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位点多态性与25-羟维生素D[25-(OH)D]的相关性。方法 2015年11月-2016年4月期间,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招募永川区部分乡镇3~6岁留守儿童进行健康体检,以非留守儿童作为对照,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血清25-(OH)D水平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进行FOKⅠ位点基因型检测。结果 1285例3~6岁留守儿童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19.566±5.185)ng/m L,维生素D充足占2.81%;不足组占41.40%;缺乏占52.98%;严重缺乏占2.81%。留守儿童组血清25-(OH)D较之非留守儿童组低,但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其中3岁组25-(OH)D平均水平最高,各年龄组维生素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ff基因型的维生素D水平较其余2种基因型低,但3种基因型的维生素D水平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协方差分析校正年龄对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后,各基因型维生素D水平相比较差异仍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庆市永川区留守儿童25-(OH)D水平严重低下,需采取措施提高维生素D水平,VDR受体基因FOKⅠ位点多态性可能与25-(OH)D水平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儿童 25-羟维生素D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干预肺纤维化大鼠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贺凤群 秦光梅 +3 位作者 曾鸣 王秋琼 罗华 廖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21-1225,共5页
目的:探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对博莱霉素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45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各组15只):对照组、模型组和干预组,肺纤维化模型行气管内滴入博莱霉素造模。干预组造模后第7天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模型组... 目的:探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对博莱霉素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45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各组15只):对照组、模型组和干预组,肺纤维化模型行气管内滴入博莱霉素造模。干预组造模后第7天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模型组和对照组雾化吸入等量生理盐水,雾化后第7天、第14天、第28天各组随机处死5只动物并分别保存肺组织,HE和Masson染色判断肺组织肺泡炎及肺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肺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的表达水平;RT-PCR检测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肺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对照组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程度明显轻于模型组和干预组,干预组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模型组和干预组肺组织中TGF-β和CTGF水平较对照组均有明显增高(P<0.05),但干预组较模型组表达减少(P<0.05);模型组Ⅰ、Ⅲ型胶原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干预组较模型组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布地奈德具有明显的抗纤维化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抑制细胞因子的表达而减少肺组织中Ⅰ、Ⅲ型胶原的生成,最终抑制肺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纤维化 布地奈德 雾化吸入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微流控芯片的体外视网膜微血管体系血栓形成模型的建立
3
作者 邵淑娴 王艳美 +4 位作者 徐艺菡 郑佳欣 张宇繁 刘丹宁 李远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199-1207,共9页
目的构建一种模拟视网膜血管体系空间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的内皮化微流控芯片模型,利用该模型进一步构建血栓模型,并将该血栓模型应用于溶栓效果验证。方法采用软光刻加工技术制备具有分叉结构和三级管径的体外眼底微血管网络微流控芯片... 目的构建一种模拟视网膜血管体系空间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的内皮化微流控芯片模型,利用该模型进一步构建血栓模型,并将该血栓模型应用于溶栓效果验证。方法采用软光刻加工技术制备具有分叉结构和三级管径的体外眼底微血管网络微流控芯片。在芯片通道内注入人源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uman retin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HRMECs),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细胞骨架染色观察不同时间点内皮细胞的铺设密度及形态特征;采用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探针(5,5,6,6-Tetrachloro-1,1,3,3-tetraethylbenzimidazolylcarbocyanine iodide,JC-1)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染色评估通道内内皮细胞的生物活性,并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进行观察;使用数字注射泵模拟人体血液流动,采用2024年3-6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献血站10例健康成人献血者的新鲜血液,实验分为健康成人全血组、TNF-α激活内皮细胞+健康成人全血组及TNF-α激活内皮细胞+TNF-α激活全血组(血液均混合钙黄绿素染色剂),各组均设置37.8、11.1、3.5μL/min 3种入口血液流速。设置生理盐水组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human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组,应用内皮化微流控芯片血栓模型验证溶栓效果;采用细胞核染色与NO染色,结合内皮化微流控血栓模型,评估生理盐水与rtPA在不同干预阶段(血栓形成前、血栓形成后及溶栓后)对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了三级微流控芯片血管模型,其直径分别为300、200和100μm;内皮细胞注入培养72 h后,完全覆盖管壁,光学显微镜和细胞骨架染色显示细胞间排列紧密;JC-1和NO染色证实内皮细胞生物活性良好;相同流速下,与全血组比较,TNF-α激活内皮细胞+健康成人全血组与TNF-α激活内皮细胞+TNF-α激活全血组均观察到通道内血栓面积比率明显增加(P<0.001);且3.5μL/min流速下TNF-α激活内皮细胞+TNF-α激活全血组血栓面积比率显著高于其余组(P<0.001);rtPA组的溶栓效果显著强于生理盐水组(P<0.001),不同干预阶段微流控芯片通道内内皮细胞贴壁良好,血栓形成可造成微流控芯片通道内内皮细胞NO分泌增多(P<0.001)。结论成功构建具有视网膜血管体系空间结构和生物活性的微流控芯片模型,并应用于视网膜血管血栓形成与药物溶栓效果验证,为视网膜血管血栓类疾病的研究提供体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血栓形成 视网膜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崩解支架联合薄膜套粪便隔绝术预防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陈琪 张顺涛 +5 位作者 高雨辰 赵国威 廖娟 周雄 孟文君 白鍊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7-476,共10页
目的探讨可崩解支架联合薄膜套粪便隔绝术在预防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3年4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行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根治术(Dixon术式)的72名患者,其中行预防性造口的35名患者为观察组... 目的探讨可崩解支架联合薄膜套粪便隔绝术在预防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3年4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行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根治术(Dixon术式)的72名患者,其中行预防性造口的35名患者为观察组,行可崩解支架联合薄膜套粪便隔绝术的37名患者为研究组。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总体并发症、住院费用、吻合口漏等指标。结果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BMI、NRS-2002评分、ASA分级、肿瘤分期、肿瘤距肛缘的距离)和合并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其他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手术时间(238.0 vs 314.1 min,P<0.001)、术后住院时间(11 vs 12 d,P=0.040)、总体并发症(18.9%vs 51.4%,P=0.004)及住院费用(48327 vs 53092元,P=0.012)显著低于观察组。研究组吻合口漏率略低于观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vs 8.6%,P=0.350)。结论可崩解支架联合薄膜套粪便隔绝术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和减少总体并发症,且吻合口漏的风险不高于传统手术,可作为预防性造口的替代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崩解支架联合薄膜套粪便隔绝术 吻合口漏 预防性造口 低位直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ME1/2通过抑制CDK15的表达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5
作者 章海林 李聪 +2 位作者 肖正华 廖娟 周勤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8-164,共7页
目的:探索人类蛋白酶体激活剂(proteasome activator subunit,PSME)1/2在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EC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方法:检测子宫内膜细胞系和原代细胞中PSME1/2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5(cyc... 目的:探索人类蛋白酶体激活剂(proteasome activator subunit,PSME)1/2在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EC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方法:检测子宫内膜细胞系和原代细胞中PSME1/2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5(cyclin-dependentkinase 15,CDK15)的表达,以敲低株分析PSME1/2与CDK15的表达相关性及其对肿瘤增殖和侵袭影响。比较PSME1/2和CDK15在E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异,并分析其对EC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与人正常子宫内膜细胞系相比,PMSE1/2在HEC1B(human endometrial adenocarcinoma cells,HEC1B)及原代细胞中mRNA(messenger RNA,mRNA)高表达和蛋白高表达,CDK15蛋白表达量下降。与对照组和双敲组比,CDK15在HEC1B系PSME1/2敲低株的蛋白表达升高,提示CDK15可能受PSME1/2抑制。在EC组织PMSE1/2高表达,CDK15低表达。PSME1/2表达与患者临床资料如年龄、术后诊断分型、分化程度、术后分期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ME1/2、CDK15的表达与EC患者的不良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SME1/2抑制CDK15的表达而促进EC细胞的增殖和侵袭,PSME1/2具有促EC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蛋白酶体激活剂1/2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5 子宫内膜癌 增殖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氧化石墨烯/聚吡咯-铟锡氧化物微电极的细胞阻抗生物传感器构建及细胞粘附增殖行为检测 被引量:5
6
作者 李远 张晶 +4 位作者 廖娟 王条敏 刘北忠 于超 张玲玲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87-796,共10页
构建一种基于氧化石墨烯/聚吡咯-铟锡氧化物GO/PPy-ITO(Graphene Oxide/Polypyrrole-Indium Tin Oxide)微电极的细胞阻抗生物传感器并用于细胞粘附增殖行为学检测。ITO微电极采用光刻技术对感光干膜绝缘层蚀刻而成,通过一步法电聚合技术... 构建一种基于氧化石墨烯/聚吡咯-铟锡氧化物GO/PPy-ITO(Graphene Oxide/Polypyrrole-Indium Tin Oxide)微电极的细胞阻抗生物传感器并用于细胞粘附增殖行为学检测。ITO微电极采用光刻技术对感光干膜绝缘层蚀刻而成,通过一步法电聚合技术在ITO微电极表面沉积GO/PPy纳米复合膜制备GO/PPy-ITO微电极;形状测量激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对GO/PPy表面粗糙度和拓扑形貌进行表征;电化学循环伏安法及阻抗谱表征GO/PPy-ITO微电极的电化学性质;人肺癌细胞株A549粘附、铺展和增殖实验考察GO/PPy界面的生物相容性;以GO/PPy-ITO微电极作为传感电极,利用电化学阻抗谱技术对A549细胞的粘附增殖行为进行检测。结果显示,ITO微电极表面上电沉积的GO/PPy纳米复合物表面平整,分布大量的微孔结构;电化学实验结果显示GO/PPy-ITO微电极比裸ITO微电极具有更低的阻抗特征和更高的电化学活性;GO/PPy比纯PPy膜更能促进A549细胞粘附、铺展和增殖;GO/PPy-ITO微电极表面A549细胞的粘附增殖行为改变电极系统的阻抗谱特征,通过对阻抗谱数据进行等效电路拟合分析获得细胞粘附增殖行为学信息。本文发展的GO/PPy-ITO微电极兼具优良的电化学性质和细胞生物相容性,基于该电极系统构建的细胞阻抗生物传感器可用于细胞病理生理学行为、药物筛选等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传感器 电化学阻抗检测 氧化石墨烯 聚吡咯 铟锡氧化物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感光干膜-铟锡氧化物电极的简易细胞阻抗传感器实现细胞形态学和阻抗信息同时检测 被引量:4
7
作者 李远 胡帆 +2 位作者 廖娟 胡礼仪 刘北忠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79-786,共8页
加工一种基于感光干膜-铟锡氧化物DFP-ITO(Dry Film Photoresist-Indium Tin Oxide)电极的细胞阻抗生物传感器并实现细胞形态学和阻抗信息同时检测。35μm厚的感光干膜层压在ITO导电玻璃表面上作为绝缘层,通过照相制版技术在感光干膜绝... 加工一种基于感光干膜-铟锡氧化物DFP-ITO(Dry Film Photoresist-Indium Tin Oxide)电极的细胞阻抗生物传感器并实现细胞形态学和阻抗信息同时检测。35μm厚的感光干膜层压在ITO导电玻璃表面上作为绝缘层,通过照相制版技术在感光干膜绝缘层上蚀刻不同直径圆孔;以DFP-ITO作为工作电极,通过夹具和测量小池与Ag/Ag Cl参比电极、Pt丝对电极相连构成三电极阻抗测量系统;考察了不同直径DFP-ITO工作电极阻抗谱特征;通过细胞粘附实验及细胞毒性实验考察了感光干膜细胞生物相容性;通过光学显微镜和阻抗谱技术分别对接种在DFP-ITO电极上人肺癌细胞株A549粘附、增殖过程中的形态学和阻抗信息进行检测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直径DFP-ITO电极具有相似的阻抗特性;充分固化的感光干膜表面适宜A549细胞粘附且无明显的细胞毒性;基于DFP-ITO电极构建的细胞阻抗传感器能够通过光学显微镜获取A549细胞形态学数据,同时通过阻抗谱技术能够解析A549细胞粘附、增殖过程中的细胞质膜电容、细胞-细胞间隙电阻、细胞-ITO电极间隙电阻变化。本文发展了基于DEP-ITO电极的细胞阻抗传感器结构简单,可实现细胞形态学和阻抗信息的双通道获取,未来可用于细胞生理病理学行为和药物细胞毒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传感器 电化学阻抗检测 感光干膜 铟锡氧化物 阻抗 细胞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易微流控芯片技术在生理流动条件下体外动态分析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健康志愿者血小板黏附聚集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陈静 丁玲 +4 位作者 何翠 陈丹 邓素容 龚放 李远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9-307,共9页
目的采用简易微流控芯片技术在体外动态分析生理流动条件下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健康志愿者血小板黏附聚集的影响。方法随机招募12名健康志愿者,采集其外周静脉血液样品并分别用20μmol/L乙酰水杨酸(ASA)、50μmol/L 5-磷酸-2-甲基硫代... 目的采用简易微流控芯片技术在体外动态分析生理流动条件下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健康志愿者血小板黏附聚集的影响。方法随机招募12名健康志愿者,采集其外周静脉血液样品并分别用20μmol/L乙酰水杨酸(ASA)、50μmol/L 5-磷酸-2-甲基硫代腺苷酸(2-Me SAMP)、20μmol/L ASA+50μmol/L 2-Me SAMP处理,以未处理血液样品作为对照组。将血液样品以1000 s^(-1)动脉生理性相关剪切率流过Ⅰ型胶原蛋白修饰微通道300 s,同时采用显微镜动态拍摄荧光标记血小板在胶原蛋白表面黏附聚集的荧光图像,以血小板覆盖率作为血小板黏附聚集行为的量化指标。结果在1000 s-1剪切率流动条件下,对照组血样在胶原蛋白表面可观察到符合体内预期的血小板黏附聚集动态行为;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单独处理抑制流动后期(200~300 s)血小板黏附聚集行为,而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处理则降低流动中前期(≤150 s)血小板黏附数量并降低流动后期(200~300 s)血小板聚集体稳定性;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处理对血小板黏附聚集行为抑制具有协同效应;12名志愿者在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响应上表现出异质性。结论简易微流控芯片技术可为抗血小板药物效应分析提供一种新的技术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微流控芯片 流动剪切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流控芯片技术分析细胞外酸性环境对肿瘤细胞P-糖蛋白表达、活性及其介导的道诺霉素细胞毒性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李远 向姣 +3 位作者 张莎莎 刘北忠 龚放 彭明清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5-81,共7页
目的采用微流控芯片技术分析细胞外酸性环境对肿瘤细胞P-糖蛋白(P-gp)表达、活性及其介导的道诺霉素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在微流控芯片上将A549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p H为6.6酸性细胞培养液处理,对照组用p H为7.4中性培养液... 目的采用微流控芯片技术分析细胞外酸性环境对肿瘤细胞P-糖蛋白(P-gp)表达、活性及其介导的道诺霉素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在微流控芯片上将A549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p H为6.6酸性细胞培养液处理,对照组用p H为7.4中性培养液常规培养,芯片上进行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分析P-gp表达,罗丹明123外排实验评价P-gp活性,细胞存活/凋亡荧光染色法分析道诺霉素的细胞毒性。结果微流控芯片可为A549细胞生长提供适宜的微环境,细胞在72 h后融合度能达到90%以上。酸性细胞培养液处理对P-gp表达未产生显著影响,但可显著增强P-gp活性,处理时间6 h时A549细胞P-gp活性达到峰值。酸性细胞培养液处理6 h后道诺霉素细胞毒性效率显著降低,在P-gp抑制剂维拉帕米协同作用下道诺霉素细胞毒性得到逆转。结论微流控芯片技术可缩短分析时间,降低试剂耗量,为进一步认识肿瘤多药耐药机制和高效肿瘤耐药逆转剂筛选提供新的技术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药耐药 酸性细胞外环境 P-糖蛋白 微流控芯片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梗阻性结直肠癌中E-cadherin、CD44v6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8
10
作者 赵鹏 白鍊 +7 位作者 李启刚 温泽霖 简斌 李中福 吴帅 谢建 廖娟 钟正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29-633,共5页
目的探讨梗阻性结直肠癌中E-cadherin(E-cad)、CD44v6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48例梗阻性结直肠癌、121例非梗阻性结直肠癌组织和30例癌旁肠黏膜组织中E-cad和CD44v6蛋白的表达,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 目的探讨梗阻性结直肠癌中E-cadherin(E-cad)、CD44v6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48例梗阻性结直肠癌、121例非梗阻性结直肠癌组织和30例癌旁肠黏膜组织中E-cad和CD44v6蛋白的表达,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梗阻性结直肠癌组织中E-cad和CD44v6的标准化阳性率分别为30.2%和81.3%,非梗阻性结直肠癌组织中E-cad和CD44v6的标准化阳性率分别为51.8%和58.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ad的表达与肿瘤p 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关(P<0.05)。CD44v6表达与肿瘤p 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梗阻、E-cad和CD44v6表达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Cox回归模型显示:E-cad的表达、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为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cad表达下降和CD44v6表达升高与梗阻性结直肠癌较差的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结直肠癌 CD44V6 E-CADHERIN 上皮间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TV1对K56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4
11
作者 吴燕 刘北忠 +6 位作者 王翀 钟梁 朱丹 王春光 金丹婷 高艳军 黎亮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52-455,共4页
目的观察上调JTV1基因的表达对人白血病K562细胞系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携带有JTV1基因的pcDNA3.1-JTV1载体转染人K562细胞作为阳性转染组,转染pcDNA3.1空载体作为空载体转染组,未转染的K562细胞为未转染组。通过集落... 目的观察上调JTV1基因的表达对人白血病K562细胞系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携带有JTV1基因的pcDNA3.1-JTV1载体转染人K562细胞作为阳性转染组,转染pcDNA3.1空载体作为空载体转染组,未转染的K562细胞为未转染组。通过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各组K562细胞的增殖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与Annexin-PI双染色结合分析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同时采用RT-PCR法检测JTV1基因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C-myc mRNA水平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基因JTV1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C-myc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集落形成实验结果显示上调JTV1基因表达后K562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降低。流式细胞术与Annexin-PI双染色检测结果显示,与空载体转染组及未转染组相比,阳性转染组K562细胞的G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阳性转染组中Bax基因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较空载体转染组及未转染组均明显上升,而Bcl-2基因和C-myc基因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则明显下调(P<0.05)。结论 JTV1基因过表达可能通过抑制基因Bcl-2和C-myc的表达增强基因Bax的表达,从而抑制K562细胞系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jtv-1 基因 BCL-2 基因 C-MYC 基因 BAX K56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行为的三维形态学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娟 丁玲 +3 位作者 何翠 陈丹 邓素容 李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57-1764,共8页
目的:发展一种通过三维形态学参数评价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行为的新方法。方法:将采集的12名健康志愿者枸橼酸钠抗凝外周血均分为二份,一份加入200μmol/L乙酰水杨酸(ASA)处理作为实验组,另一份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血小板进行洗涤纯... 目的:发展一种通过三维形态学参数评价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行为的新方法。方法:将采集的12名健康志愿者枸橼酸钠抗凝外周血均分为二份,一份加入200μmol/L乙酰水杨酸(ASA)处理作为实验组,另一份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血小板进行洗涤纯化。将纯化血小板加入Ⅰ型胶原蛋白修饰的反应池中在静态条件下诱导血小板活化聚集,通过形状测量激光显微系统观察分析形成的血小板聚集体三维形态。同时,通过光透射浊度法(LTA)分析血小板功能。结果:本技术可在无标记情况下获取血小板聚集体的形貌、高度及三维形态图像数据,并可量化血小板聚集体的体积参数; ASA处理能明显改变血小板聚集体的三维形态学特征;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小板聚集体体积显著降低(t=8. 97,P <0. 01),而横截面积改变不显著(t=1. 94,P> 0. 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聚集体体积截断值为1 395μm3时鉴别ASA抑制功效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 7%和75%,其准确度和灵敏度均优于LTA方法测试的聚集度参数。结论:本研究建立的ASA抑制血小板聚集行为的三维形态学分析方法将为后续研究和临床评价ASA抗血小板聚集效应提供新的分析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 三维形态 Ⅰ型胶原蛋白 血小板聚集体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_2O_3在HuH7及CD13^+CD133^+LCSCs增殖和分化中作用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金世龙 余天雾 +7 位作者 黄中荣 曹洪 龙运全 周健 李鹤 苟毅 廖娟 李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1857-1861,共5页
目的观察As2O3对人肝癌细胞系HuH7及CD13+CD133+肝癌干细胞(liver cancer stem cells,LCSCs)增殖和分化的作用。方法用荧光激活流式细胞术(fluorescence activated cell sorter,FACS)从HuH7细胞系分选CD13+CD133+LCSCs,MTT和EdU法分析As... 目的观察As2O3对人肝癌细胞系HuH7及CD13+CD133+肝癌干细胞(liver cancer stem cells,LCSCs)增殖和分化的作用。方法用荧光激活流式细胞术(fluorescence activated cell sorter,FACS)从HuH7细胞系分选CD13+CD133+LCSCs,MTT和EdU法分析As2O3刺激HuH7及CD13+CD133+LCSCs增殖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s2O3处理第3、5天HuH7细胞凋亡,和As2O3处理第3天细胞周期变化。Western blot分析HuH7粒细胞白血病(promyelocytic leukaemia,PML)蛋白表达情况。观察As2O3处理前后HuH7对吡柔比星敏感性和肿瘤球形成能力变化。结果早期(5 d)低浓度As2O3促进HuH7和CD13+CD133+LCSCs增殖,高浓度As2O3则抑制CD13+CD133+LCSCs增殖。As2O3虽然没有阻滞HuH7细胞周期,但使G0/G1期细胞降低2.32%。As2O3处理3 d的HuH7细胞凋亡与正常对照HuH7细胞相似,凋亡率在8%~9.5%,第5天使HuH7细胞凋亡率上升到12%~15%,1.0μg/ml As2O3组晚期凋亡率比0.5μg/ml As2O3高。As2O3改变HuH7细胞对THP敏感性,还显著降低CD13+CD133+LCSCs成球能力。HuH7细胞表达PML蛋白,As2O3可使HuH7细胞PML蛋表达降低,而且与HuH7细胞和CD13+CD133+LCSCs增殖有刺激作用,HuH7细胞凋亡及CD13+CD133+LCSCs分化结果一致。结论低浓度As2O3不仅刺激HuH7及CD13+CD133+LCSCs增殖,促进HuH7细胞凋亡,而且可能诱导CD13+CD133+LCSCs分化,其作用通过PML蛋白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癌干细胞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 三氧化二砷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的过表达促进K562细胞增殖并抑制其凋亡 被引量:3
14
作者 蒋开玲 马鹏鹏 +4 位作者 阳小群 钟梁 王慧 朱新瑜 刘北忠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9-162,167,共5页
目的利用Ad Easy系统构建携带人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表达质粒,并感染K562细胞,观察其对K56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株HL-60的RNA为模板,经反转录PCR得到NE基因的编码区并克隆... 目的利用Ad Easy系统构建携带人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表达质粒,并感染K562细胞,观察其对K56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株HL-60的RNA为模板,经反转录PCR得到NE基因的编码区并克隆入穿梭载体p Ad Track-CMV,得到p Ad-NE,经HindⅢ、EcoRⅤ酶切鉴定和测序正确后,将其转化入p Ad Easy-1-BJ5183进行同源重组,得到重组子Ad-NE,经PacⅠ酶切线性化后转染AD293细胞进行包装。14 d之后收获原代病毒,经5轮扩增后,测定病毒滴度,进行PCR鉴定。感染K562细胞后,荧光显微镜初步观察感染效率,同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效率;Western blot法进一步鉴定NE是否表达上调;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变化。结果酶切鉴定及测序结果表明重组穿梭质粒p Ad-NE构建成功;酶切鉴定显示同源重组成功,得到重组子Ad-NE;荧光显微镜表明病毒包装成功;经过5轮扩增后,病毒滴度达到1.64×1012pfu/m L;感染K562细胞后,荧光显微镜观察感染效率达80%左右;Western blot法检测到NE表达上调;CCK-8实验显示NE表达上调后K562细胞增殖能力增强;流式细胞术显示S期细胞明显增多并且细胞凋亡减少。结论过表达NE可促进K562细胞增殖并抑制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 重组腺病毒 增殖 凋亡 K56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8例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杰 李远 +3 位作者 龙文章 张爽 张晓丽 王建敏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94-999,共6页
目的:探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和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108例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数据,根据患者的临床转归分为好转组与预后不良组,通过... 目的:探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和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108例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数据,根据患者的临床转归分为好转组与预后不良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行ROC曲线分析。结果: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患者科室主要分布在ICU(19.4%)、感染科(13.9%)、肝胆外科(10.3%)、血液内科(8.4%);86.1%的患者存在基础疾病,主要为糖尿病(38.9%)、高血压(25.0%)、恶性实体肿瘤(14.8%)。108株引起血流感染的肺炎克雷伯菌与1 631株非血流感染的肺炎克雷伯菌药敏结果比较显示,对厄他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8.3%、14.8%。根据转归不同,年龄、住院时间、入住ICU及贫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44,95%CI=0.002~0.083,P=0.038)、住院时间(OR=0.936,95%CI=-0.110~-0.023,P=0.003)、入住ICU(OR=8.794,95%CI=0.855~3.493,P=0.001)及贫血(OR=5.638,95%CI=0.684~2.775,P=0.001)为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CT升高(OR=0.094,95%CI=0.021~0.166,P=0.011)是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人、贫血、入住ICU是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尽早进行病原学检查及恰当的经验性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血流感染 临床特征 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氟烷预处理对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S100β蛋白和NSE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彭明清 李远 +2 位作者 龚放 吴春 杨杰先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45-447,共3页
目的观察婴幼儿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脏直视手术中异氟烷预处理对脑的保护作用。方法 42例年龄≤3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分为异氟烷预处理组和对照组两组(n=21),行快速麻醉诱导插管后,异氟烷预处理组持续吸入1~1.5 MA... 目的观察婴幼儿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脏直视手术中异氟烷预处理对脑的保护作用。方法 42例年龄≤3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分为异氟烷预处理组和对照组两组(n=21),行快速麻醉诱导插管后,异氟烷预处理组持续吸入1~1.5 MAC异氟烷,对照组不行异氟烷预处理。两组在术前(T1)、CPB开始5 min(T2)、阻断主动脉(T3)、CPB后30 min(T4)、CPB结束时(T5)、CPB结束后6 h(T6)、24 h(T7)分别采取血样,ELISA法检测血清中S100β蛋白和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术前S100β和NSE无统计学差异(P>0.05);异氟烷预处理组S100β蛋白和NSE从CPB开始到结束后24 h内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术前S100蛋白及NSE水平与T4、T5及T6时间点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与T7时间点相比统计学意义不显著(P>0.05)。S100β蛋白在T5时间点达到最大值,NSE在T6时间点达到最大值。对照组在术后T4~T6时间点与异氟烷预处理组相比显著上升(P<0.05)。对照组(r=0.684)和异氟烷预处理组(r=0.648)S100β蛋白和NSE浓度的变化均呈明显的正相关性(P<0.05)。结论异氟烷预处理后能够显著降低婴幼儿CPB心脏直视手术中S100β和NSE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异氟烷 S100 NSE 脑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肿瘤细胞NLS-RARα蛋白的表达与定位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慧 刘北忠 +4 位作者 阳小群 朱新瑜 马鹏鹏 蒋开玲 钟梁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41-247,共7页
目的验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血肿瘤细胞中带核定位信号的维甲酸受体α(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retinoic acid receptor alpha,NLS-RARα)蛋白的存在及定位。方法采用蛋白质印迹法验证患者血肿瘤细胞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 目的验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血肿瘤细胞中带核定位信号的维甲酸受体α(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retinoic acid receptor alpha,NLS-RARα)蛋白的存在及定位。方法采用蛋白质印迹法验证患者血肿瘤细胞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NE)的存在;提取患者血肿瘤细胞核蛋白,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核中NLS-RARα蛋白的表达;FITC/DAPI双染色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血肿瘤细胞中NLS-RARα的表达及定位;FITC/PI双染色激光共聚焦法检测患者血肿瘤细胞中NLS-RARα的表达及定位。以重组腺病毒Ad-NE感染的NB4细胞中NLS-RARα蛋白的表达及定位作阳性对照,以正常人血中性粒细胞中野生型RARα的表达和定位作阴性对照。结果阳性对照组设置成功。APL患者血肿瘤细胞中存在NE且有NLS-RARα蛋白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法、激光共聚焦法检测结果提示APL患者血肿瘤细胞NLSRARα蛋白的表达主要位于胞核。结论成功用3种方法检测出APL患者血肿瘤细胞中NLS-RARα蛋白的存在并推测其定位,为进一步研究APL的早期诊断及复发监测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甲酸受体Α 核定位信号 中性粒细胞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对肺纤维化大鼠的干预效果 被引量:2
18
作者 贺凤群 秦光梅 +3 位作者 曾鸣 王秋琼 罗华 廖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16-420,共5页
目的研究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对博莱霉素致大鼠肺纤维化模型的干预作用。方法 45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5只):模型组、对照组和布地奈德吸入组。各组大鼠分别于干预后第7、14、28天用随机数字表法处死5只,HE和Masson染色判断肺组织... 目的研究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对博莱霉素致大鼠肺纤维化模型的干预作用。方法 45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5只):模型组、对照组和布地奈德吸入组。各组大鼠分别于干预后第7、14、28天用随机数字表法处死5只,HE和Masson染色判断肺组织肺泡炎及肺纤维化程度,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和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lavage fluid,BALF)中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的含量。结果①HE和Masson染色结果证实成功复制经典肺纤维化模型,肺纤维化主要发生在肺组织局部,同时伴有不同程度全身反应。②布地奈德吸入组和模型组大鼠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程度较对照组严重(P<0.05),且布地奈德吸入组大鼠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P<0.05)。③ELISA法显示各组大鼠血清和BALF中TGF-β和CTGF表达水平不同,BALF中TGF-β和CTGF表达水平较血清水平高。④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布地奈德吸入组大鼠血清和BALF中TGF-β和CTGF明显增加(P<0.05),布地奈德吸入组中TGF-β和CTGF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雾化吸入布地奈德能减轻博莱霉素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可能与肺泡灌洗液和血清中TGF-β和CTGF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纤维化 布地奈德 雾化吸入 转化生长因子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核定位信号的维甲酸受体α与Ubiquilin 1蛋白相互作用的验证(英文) 被引量:2
19
作者 朱丹 王翀 +3 位作者 刘北忠 吴燕 钟梁 王春光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49-654,共6页
目的:验证带有核定位信号的维甲酸受体α(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retinoic acid receptorα,NLS-RARα)与Ubiquilin 1(UBQLN1)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将表达NLS-RARα诱饵蛋白和UBQLN1靶蛋白的两种重组表达质粒pGBKT7-NLS-RAR... 目的:验证带有核定位信号的维甲酸受体α(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retinoic acid receptorα,NLS-RARα)与Ubiquilin 1(UBQLN1)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将表达NLS-RARα诱饵蛋白和UBQLN1靶蛋白的两种重组表达质粒pGBKT7-NLS-RARα及pACT2-UBQLN1共转化AH109酵母菌,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验证两者在活细胞内的相互作用;构建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MV-HA-NLS-RARα和pCMV-Myc-UBQLN1,经酶切鉴定后,共转染HEK293细胞,利用抗HA多克隆抗体沉淀,抗Myc单克隆抗体检测验证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pGBKT7-NLS-RARα及pACT2-UBQLN1质粒共转化AH109酵母菌后,可见蓝色阳性克隆;构建的重组表达载体pCMV-HA-NLS-RARα和pCMV-Myc-UBQLN1经酶切鉴定成功,转染HEK293细胞后,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到Myc-UBQLN1蛋白的表达。结论:酵母双杂交和免疫共沉淀技术可验证NLS-RARα与UBQLN1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双杂交 免疫共沉淀 蛋白质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GD多肽掺杂聚吡咯-铟锡氧化物的仿生微电极构建及用于细胞生物学行为的电化学阻抗谱检测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远 肖文海 +2 位作者 陈静 廖娟 刘北忠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4-183,共10页
构建一种基于RGD多肽分子掺杂聚吡咯膜修饰的铟锡氧化物微电极(PPy/RGD-ITO),并以此作为传感电极实现细胞生物学行为的电化学阻抗谱检测。采用光刻技术蚀刻感光干膜绝缘层制备ITO微电极;以含RGD模体的多肽分子作为吡咯电聚合唯一的掺杂... 构建一种基于RGD多肽分子掺杂聚吡咯膜修饰的铟锡氧化物微电极(PPy/RGD-ITO),并以此作为传感电极实现细胞生物学行为的电化学阻抗谱检测。采用光刻技术蚀刻感光干膜绝缘层制备ITO微电极;以含RGD模体的多肽分子作为吡咯电聚合唯一的掺杂阴离子,通过电化学共聚合方式在ITO微电极表面沉积PPy/RGD复合膜形成PPy/RGD-ITO微电极;原子力显微镜(AFM)、接触角测量仪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分别表征PPy/RGD复合膜的表面拓扑形貌、湿润性和组成成分;人肺癌细胞株A549铺展、粘附及增殖实验考察了PPy/RGD复合膜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以构建的PPy/RGD-ITO微电极作为传感电极,通过电化学阻抗谱技术对A549细胞粘附增殖行为及天然抗癌药物分子重楼皂苷I的细胞毒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通过简单的电化学共聚合成功将RGD分子掺杂进PPy膜内,且PPy/RGD复合膜具有优异的表面物理性能;PPy基质膜内掺杂的RGD分子保留其生物活性,相比裸ITO电极和聚4-苯乙烯磺酸钠(PSS)掺杂的PPy膜,PPy/RGD复合膜能更好地促进A549细胞的铺展、粘附和增殖;由于PPy/RGD-ITO微电极表面A549细胞形态学变化可改变电极系统的阻抗谱特征,因此通过电化学阻抗谱技术可解析A549细胞粘附增殖行为学信息,同时可定量分析重楼皂苷I细胞毒性。因此,通过简单的电化学共聚合方法将生物活性RGD分子掺杂进PPy膜内制备出的PPy/RGD膜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一种重要的仿生电极修饰材料用于构建电子系统和细胞生物学系统的耦合界面,未来可应用于细胞生物学行为及药物筛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阻抗检测 RGD多肽 聚吡咯 铟锡氧化物 细胞增殖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