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打印多孔钽种植体对骨整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苏可欣 季平 +3 位作者 王涵 李林林 苏雷震 王超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1-295,共5页
目的研究多孔钽及多孔钛种植体对骨整合的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建模,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两种微孔参数相同的多孔材料种植体:多孔钽及多孔钛。在24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股骨外踝处建立骨缺损模型,每只动物左右侧缺损随机分组,... 目的研究多孔钽及多孔钛种植体对骨整合的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建模,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两种微孔参数相同的多孔材料种植体:多孔钽及多孔钛。在24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股骨外踝处建立骨缺损模型,每只动物左右侧缺损随机分组,分别用多孔钽(实验组)和多孔钛(对照组)种植体进行修复。种植体植入后2、4、8周取材,进行大体观察和亚甲基蓝-酸性品红染色,观测种植体和骨界面的骨整合情况,采用推出实验测试种植体-骨界面结合强度。结果术后2、4、8周,两组材料界面的新生骨组织逐渐增加,出现新生骨小梁并向材料孔隙内生长;两组的成骨情况及种植体-骨组织界面结合强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的多孔钽能与骨组织形成早期的生物结合,具有与多孔钛相当的骨整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钽 3D打印 骨整合 种植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鸢尾素促进大鼠胫骨骨折愈合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席梦莹 李汶洋 +1 位作者 张琳 王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91-1097,共7页
目的:探究鸢尾素对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以及对全身和骨折局部骨代谢的调节作用。方法:建立SD大鼠胫骨骨折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骨折局部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注射1 m L鸢尾素蛋白溶液(100 ng/mL);通过X线、Micro-CT、生物... 目的:探究鸢尾素对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以及对全身和骨折局部骨代谢的调节作用。方法:建立SD大鼠胫骨骨折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骨折局部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注射1 m L鸢尾素蛋白溶液(100 ng/mL);通过X线、Micro-CT、生物力学和HE染色方法观察骨折早期愈合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ELISA检测全身及骨折局部的骨代谢情况。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X线和Micro-CT检测结果显示骨折后第4周实验组新生骨痂明显多于对照组,骨折后第8周实验组骨折线基本消失,而对照组的骨断端影像隐约可见;骨折后第4周和第8周实验组的组织总量(total volume,TV)、骨量(bone volume,BV)、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和骨小梁数量(Tb.N)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生物力学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骨折后第4周和第8周的最大载荷、强度和能量吸收也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骨折后第4周骨桥形成较多,骨折后第8周形成的板层骨也较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更明显地增强了氧化聚明胶(oxypolygelatin,OPG)的表达并抑制了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的表达。同时在实验组骨痂区域的骨髓组织中观察到更强的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UCP1)免疫阳性染色。ELISA检测结果表明,在骨折后第4周和第8周,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的血清浓度明显增强,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5b,TRAP 5b)的血清浓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鸢尾素能够提高全身和骨折局部的骨代谢活动,增加成骨作用,促进骨折早期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尾素 骨折愈合 骨代谢 棕色脂肪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数字化技术指导下应用Le Fort Ⅰ和π型截骨术治疗上颌不规则牙弓畸形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
3
作者 张琳 李汶洋 +1 位作者 席梦莹 王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3-178,共6页
目的:评价3D数字化技术指导下的Le FortⅠ和π型截骨术联合应用于矫治严重牙颌面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例先天性发育性上颌骨牙弓不规则畸形成年患者。此项研究选用了12个测量指标(SNA、SNB、ANB、A-CP、B-CP、PG-CP、OP-FH、MP-FH... 目的:评价3D数字化技术指导下的Le FortⅠ和π型截骨术联合应用于矫治严重牙颌面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例先天性发育性上颌骨牙弓不规则畸形成年患者。此项研究选用了12个测量指标(SNA、SNB、ANB、A-CP、B-CP、PG-CP、OP-FH、MP-FH、N-ANS、ANS-ME、NA-PA、SNPg)进行3D头模测量分析。将术前1周(T0)与术后3个月(T2)的3D头模测量数据(骨组织及软组织)进行对比分析。将所得的所有数据导入SPSS 21.0软件进行对比分析;术前1周(T0)、术后3个月(T2)间采取配对t检验;术前模拟(T1)、术后3个月(T2)间采用等效性检验。结果:本组7例患者,T0与T2测量结果显示,SNA、SNB、ANB、A-CP、B-CP、PG-CP、OP-FH、MP-FH、N-ANS、ANS-ME、NA-PA、SNPg、G-Sn-Pos、Cm-Sn-UL、A’UL-LLSi、LL-SiPos、UL-E plane、LL-E plane、Si-LLPos、H角、G-Sn、G-Ls、G-LL、G-Si、G-Pos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1与T2所有测量指标(SNA、SNB、ANB、A-CP、B-CP、PG-CP、OP-FH、MP-FH、N-ANS、ANS-ME、NA-PA、SNPg、上颌骨水平向位移误差、上颌骨垂直向位移误差、上颌骨前后向位移误差)双侧90%可信区间均在(-Δ,Δ)范围内,说明在3D数字化技术指导下,术后面部外形及口颌功能均达到术前设计的预测效果。结论:3D数字化技术指导下运用Le FortⅠ型截骨术和π型截骨术联合矫正上颌骨复杂畸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颌面畸形 LE FortⅠ分块截骨 计算机3D头模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鸢尾素对静态和牵张力作用下BMSCs成骨向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泽玮 李汶洋 +1 位作者 熊均 邱丽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34-1139,共6页
目的:在静态及牵张力作用下,研究鸢尾素(irisin)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基质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BMSCs)成骨向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原代大鼠BMSCs,应用四点弯曲加力系统建立体外细胞牵张模型。通过碱性磷酸酶(al... 目的:在静态及牵张力作用下,研究鸢尾素(irisin)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基质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BMSCs)成骨向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原代大鼠BMSCs,应用四点弯曲加力系统建立体外细胞牵张模型。通过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检测在静态及牵张力作用下,不同浓度的鸢尾素对BMSCs成骨向分化的影响并筛选最适鸢尾素浓度。实验分组如下:A,对照组;B,鸢尾素组(100 ng/mL鸢尾素);C,牵张力组(2 000με牵张力);D,鸢尾素+牵张力组(100 ng/mL鸢尾素+2 000με牵张力)。细胞计数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通过定量逆转录PCR(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成骨相关mRNA及蛋白的表达,并检测P38、ERK1/2 MAPK通路表达。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LP活性检测结果示,在静态及牵张力作用下,鸢尾素浓度为100 ng/mL时,BMSCs的ALP活性显著升高(P<0.01)。细胞增殖检测结果示,与对照组相比,鸢尾素+牵张力组可促进BMSCs的增殖(P<0.05)。qRT-PCR结果示,鸢尾素+牵张力可促进成骨标志物Runx2、ALP、COL-Ⅰ、OPN表达的升高(P<0.05)。Western blot结果示,鸢尾素+牵张力可促进Runx2蛋白表达的升高(P<0.05)。此外,鸢尾素+牵张力联合作用促进BMSCs增殖与成骨向分化的机制可能与P38、ERK1/2 MAPK通路的激活有关。结论:鸢尾素对静态和体外牵张力作用下BMSCs增殖及成骨向分化具有促进作用,此效应可能通过P38、ERK1/2 MAPK通路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尾素 骨髓间充质基质细胞 机械牵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