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Ⅰ型跨膜蛋白α亚型缺失突变体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周期的影响
1
作者 李苹苹 罗俊 +2 位作者 彭志庆 初颜兵 王燕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1-224,共4页
目的研究内质网信号通路Ⅰ型跨膜蛋白α亚型(IRE1α)缺失突变体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PDLFs)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在成功构建人IRE1α基因全长重组质粒的基础上,采用重叠聚合酶链反应构建其两个主要功能域Kinase和Rnase的缺失突变体(pD... 目的研究内质网信号通路Ⅰ型跨膜蛋白α亚型(IRE1α)缺失突变体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PDLFs)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在成功构建人IRE1α基因全长重组质粒的基础上,采用重叠聚合酶链反应构建其两个主要功能域Kinase和Rnase的缺失突变体(pD-Kinase、pD-Rnase);然后分别染入hPDLFs细胞,Western blot检测重组基因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FCM)检测转染后hPDLFs细胞的细胞周期变化。结果酶切及测序结果证实构建的IRE1α缺失突变体重组质粒构建成功;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3种重组基因均能正确表达;FCM结果分析显示:与衣霉素(TM)组相比,IRE1α实验组hPDLFs细胞S期比例增加而G1期减少(P<0.05);D-Rnase突变体组hPDLFs细胞S期比例减少而G1期增加(P<0.05);D-Kinase突变体组对hPDLFS细胞的增殖和各周期分布影响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内质网应激状态下,IRE1α可促进hPDLFs细胞从G1期进入S期,D-Rnase突变体导致hPDLFs细胞生长阻滞于G1期,而D-Kinase则对hPDLFS细胞周期分布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跨膜蛋白α亚型 缺失体 牙周膜成纤维细胞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近拔牙创植入正畸微种植体骨界面愈合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周阳明 胡赟 +6 位作者 郑雷蕾 赵志河 唐甜 邓锋 卫光曦 霍金凤 张晓歌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09-513,共5页
目的通过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定量测定,比较拔牙创对种植体—骨界面愈合进程的影响,并对正畸微种植体骨整合的安全范围进行探讨。方法 12只雄性Beagle犬,按不同愈合时间段(1、3、8、12周)随机分成4组,建立邻近拔牙创植入正畸微种植体实验... 目的通过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定量测定,比较拔牙创对种植体—骨界面愈合进程的影响,并对正畸微种植体骨整合的安全范围进行探讨。方法 12只雄性Beagle犬,按不同愈合时间段(1、3、8、12周)随机分成4组,建立邻近拔牙创植入正畸微种植体实验动物模型。在植入微种植体后愈合的第1、3、8、12周处死各组动物,制备含种植钉的硬组织切片,观察组织学形态,并测定微种植体—骨界面骨接触率(BIC)。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植入后第3周开始出现组织学变化的明显差异:实验组骨界面骨吸收活跃;对照组骨界面出现新生骨层,周边存在活跃成骨细胞。对照组在植入后前8周,BIC值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实验组BIC值在植入3周后有所下降,到第8周达到峰值(80.08%),随后进入平台期。两组BIC差异表现在植入后第3周:实验组BIC(44.35%)小于对照组(55.4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拔牙创对微种植体周围骨重建进程会产生影响,早期表现为加重骨吸收,但在随后的时间里骨形成效应会迅速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牙创 骨整合 骨接触率 骨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畸微种植体周围炎对骨结合界面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胡赟 郑雷蕾 +3 位作者 唐甜 赵志河 宋锦璘 邓锋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20,26,共5页
目的研究微种植体周围炎对微种植体-骨界面的组织学改变,同时对龈沟液相关细胞因子进行检测,从而探讨微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机制。方法健康雄性Beagle纯种犬4只,采用自身对照,随机选定实验动物一侧为对照组,一侧为实验组,每侧植入4枚微... 目的研究微种植体周围炎对微种植体-骨界面的组织学改变,同时对龈沟液相关细胞因子进行检测,从而探讨微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机制。方法健康雄性Beagle纯种犬4只,采用自身对照,随机选定实验动物一侧为对照组,一侧为实验组,每侧植入4枚微种植体。实验组种植体颈部结扎丝线,诱导微种植体周围炎。在植入后第1、2、3、4周分别处死动物,处死前收集种植体周围龈沟液(PISF),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收集标本做硬组织切片观察。结果根据植入后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微种植体颈部表现明显的进展性破坏:植入1周微种植体颈部聚集大量炎性细胞,但并没有破坏皮质骨;植入2周微种植体颈部皮质骨已经出现少量角形吸收;植入3周表现骨吸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植入4周表现骨吸收已经至第二螺纹,充满大量胶原纤维。植入后1、2、3、4周,实验组与对照组PISF和TNF-α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植入后4周PISF和TNF-α显著高于其余各阶段(P<0.05)。结论微种植体周围炎首先破坏结合界面颈部,并沿界面进一步纵深发展。无论是健康或者炎症的微种植体周围都有TNF-α表现,炎症的发生可能是造成TNF-α含量上调的始动因素,炎症的发生进一步加剧了TNF-α表达的上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种植体 微种植体周围炎 肿瘤坏死因子-Α 种植体周围龈沟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