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闭合复位经皮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四肢骨折 被引量:13
1
作者 翁刘其 李明 许益文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8-221,共4页
目的:应用闭合复位经皮弹性髓内针(Elastic intramedullary nailing,EIN)治疗儿童四肢骨折分析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0月~2009年10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EIN治疗345例儿童四肢骨折,其中肱骨骨折32例,尺桡骨骨折62例,股骨骨折... 目的:应用闭合复位经皮弹性髓内针(Elastic intramedullary nailing,EIN)治疗儿童四肢骨折分析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0月~2009年10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EIN治疗345例儿童四肢骨折,其中肱骨骨折32例,尺桡骨骨折62例,股骨骨折156例,胫骨骨折95例。结果:随访全部病例,随访时间6月~4年,平均2年10月。术后愈合优314例(占91%),良26例。345例全部一期愈合,无骨感染和骨不连发生。结论:EIN固定治疗儿童四肢骨干骨折是一种安全、简便、快速的治疗方法,与传统的夹板或石膏固定或切开复位技术相比,它具有皮肤组织损伤小、不损伤骺板及影响骨的生长发育、不影响骨折局部的血液循环、骨折愈合恢复快、住院周期短、患儿易耐受、将矫形外科与整形外科有机结合等优点,是目前治疗儿童四肢骨折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复位 经皮 儿童 长骨骨折 弹性髓内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力带别针系统在儿童尺骨鹰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翁刘其 李明 +2 位作者 马玲 刘星 罗聪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2310-2312,共3页
目的探讨张力带别针系统在儿童尺骨鹰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尺骨鹰嘴骨折患儿共18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5-13岁,平均8.6岁,均采用骨折切开复位张力带别针系统内固定术,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1... 目的探讨张力带别针系统在儿童尺骨鹰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尺骨鹰嘴骨折患儿共18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5-13岁,平均8.6岁,均采用骨折切开复位张力带别针系统内固定术,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1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8个月。尺骨鹰嘴骨折均得到骨性愈合,根据Weseley等的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优15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4.4%。结论张力带别针系统应用于儿童尺骨鹰嘴骨折既保留了克氏针张力带系统治疗的优点,又具有操作方便、并发症少、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势,临床疗效满意,可行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力带别针系统 儿童 尺骨鹰嘴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自体骨髓治疗儿童四肢长骨干骨折术后骨延迟愈合 被引量:8
3
作者 郭宏溪 刘星 +7 位作者 李明 刘传康 罗聪 曹豫江 瞿向阳 周海 翁刘其 郑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74-578,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儿童四肢长骨干骨折术后骨延迟愈合的优越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06-2014年我院应用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的四肢长骨干骨折术后骨延迟愈合患儿53例(骨折端均稳定、无严重成角和短缩畸形),男性35例,女性1... 目的探讨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儿童四肢长骨干骨折术后骨延迟愈合的优越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06-2014年我院应用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的四肢长骨干骨折术后骨延迟愈合患儿53例(骨折端均稳定、无严重成角和短缩畸形),男性35例,女性18例,年龄1~16岁,平均年龄6.7岁。骨折部位:股骨20例,胫骨12例,肱骨10例,桡骨5例,尺骨5例,单纯腓骨1例,均为外伤性骨折术后骨延迟愈合。按照骨折术后至第1次骨髓移植的时间分组,4~6个月共23例作为A组,6~8个月共30例作为B组。从髂前上棘处抽吸骨髓穿刺抽取骨髓液5~20 m L,平均12.7 m L,经皮注入到X线定位的骨折延迟愈合处。术后定期摄X线片,观察、比较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本组所有骨折延迟愈合均获得随访,并随访至拆除内、外固定后至少6个月,最终47例获临床愈合,愈合时间距第1次骨髓移植后3~10个月,平均5.8个月。未愈合6例,A组1例,B组5例,骨髓移植2次后骨折处无明显骨痂生长,改为其他方法治疗。两组愈合时间和骨髓注射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最终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儿童四肢长骨干骨折术后骨延迟愈合是一种操作简单、微创、安全、经济又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且早期行自体骨髓移植,可加快骨折愈合,缩短疗程,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自体骨髓移植 四肢 骨干 骨折 延迟愈合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吸收软骨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胫骨髁间嵴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郭宏溪 刘星 +4 位作者 李明 刘传康 瞿向阳 周海 翁刘其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72-1576,共5页
目的:探讨自身增强可吸收软骨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胫骨髁间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03月至2014年03月共收治41例儿童胫骨髁间嵴骨折患者,男27例,女14例,平均年龄10.4岁(6-14岁)。骨折按Meyers-Mc Keever分型:Ⅱ型15例,Ⅲ型18例... 目的:探讨自身增强可吸收软骨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胫骨髁间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03月至2014年03月共收治41例儿童胫骨髁间嵴骨折患者,男27例,女14例,平均年龄10.4岁(6-14岁)。骨折按Meyers-Mc Keever分型:Ⅱ型15例,Ⅲ型18例,Ⅳ型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7 d(平均3.8 d)。采用关节镜下行骨折复位及可吸收软骨钉内固定治疗19例,切开复位骨折及可吸收软骨钉内固定治疗22例。术后均采取长腿支具固定4-6周,定期复查X片,按照Lysholm评分评定疗效。结果:41例患儿均获得12-48个月随访,平均24个月,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骨折再移位和骨不连发生。骨折愈合时间为6-12周,平均7.9周。术后3个月时有2例出现膝关节僵硬,屈伸受限,予以CPM机器功能锻炼和理疗后,膝关节活动度恢复至5°-120°。术后6个月时,有6例仍有屈膝受限,但受限均小于10°,且对日常活动无影响。Lysholm评分优33例,良6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5.12%。术前的Lysholm评分平均为(46.1±3.2)分,末次随访时评分平均为(95.5±1.2)分,前后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7,P=0.000)。结论:可吸收软骨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胫骨髁问嵴骨折具有固定确切,操作简单,对骺板损伤小,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快,避免了二期手术取出内固定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比较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髁间嵴骨折 儿童 可吸收软骨钉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高频超声评估儿童股骨骨折牵引治疗的疗效 被引量:5
5
作者 陈俊 刘星 +4 位作者 张润 周尹 曹银强 刘涛 袁小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2087-2093,共7页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动态评估儿童股骨骨折前及治疗后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高频超声和X线检查同时对62例行牵引治疗的股骨骨折患儿在伤后第1、2、3、4周进行随访观察,观察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如肌肉、血管等)情况,骨折的成角、移位情...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动态评估儿童股骨骨折前及治疗后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高频超声和X线检查同时对62例行牵引治疗的股骨骨折患儿在伤后第1、2、3、4周进行随访观察,观察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如肌肉、血管等)情况,骨折的成角、移位情况及骨痂周围血供(测量血流阻力指数RI)及骨痂长度和厚度,对比两者之间首次检测到骨痂的时间及骨痂长度、厚度显示情况。结果超声和X线最早显示骨痂时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高频超声对于骨痂形成的显示早于X线检查;在第2、3周检查骨痂长度及厚度,超声和X线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高频超声显示的骨痂厚度及长度大于X线;与X线检查相比,第4周时超声的骨痂显示量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高频超声能动态显示骨折对位对线情况,早期显示骨折断端周围软组织损伤(如肌肉、血管等)及骨痂的生长情况,且高频超声与X线在检测骨性骨痂的应用中具有一致性,是一种安全无辐射的骨骼系统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牵引 X线检查 高频超声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与重庆市及周边地区儿童生长痛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何金洲 刘星 +4 位作者 张文兵 陈俊 陆干满 张润 周尹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38-641,共4页
目的:探讨亚临床维生素 A 缺乏与重庆市及周边地区儿童生长痛的关系,为生长痛儿童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 2015 年 11 月至 2017 年 9 月临床上已排除其他疾病,诊断为生长痛且症状持续 6 个月以上的 111 名患儿,采用高效液相色... 目的:探讨亚临床维生素 A 缺乏与重庆市及周边地区儿童生长痛的关系,为生长痛儿童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 2015 年 11 月至 2017 年 9 月临床上已排除其他疾病,诊断为生长痛且症状持续 6 个月以上的 111 名患儿,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静脉血维生素A含量。其中男性患儿 53 例,女性 58 例;年龄:2.4~12.3 岁,平均 5.8 岁。采用同样的方法检测了 176例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儿童的维生素 A 含量,其中男 100 例,女 76 例;年龄 2.1~13.1 岁,平均 4.8 岁。结果:生长痛组 111 名中有 70 例(63.1%)为维生素 A 亚临床缺乏;体检组维生素A亚临床缺乏有 87 例(49.4%),比较 2 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4,P<0.05)。结论:亚临床维生素 A 缺乏与重庆市及周边地区儿童生长痛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痛 维生素 A 亚临床缺乏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骨不连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曾皓 李明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614-617,634,共5页
骨不连是骨折愈合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令骨科医生感到棘手的难题。在美国,每年约有500万例骨折病例,其中有5%~10%并发骨不连。骨不连尚缺乏统一的定义。
关键词 骨不连 骨折愈合过程 治疗 儿童 骨科医生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闭合复位术后结局预测模型的构建
8
作者 黎艺强 刘行 +7 位作者 郭跃明 石伟哲 林雪梅 徐晨晨 韦胜 刘远忠 徐宏文 中国儿童骨科多中心研究协作组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09-520,共12页
目的建立儿童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闭合复位术后结局预测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指导DDH闭合复位术后残余髋臼发育不良(residual acetabulalr dysplasia,RAD)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国内多... 目的建立儿童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闭合复位术后结局预测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指导DDH闭合复位术后残余髋臼发育不良(residual acetabulalr dysplasia,RAD)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国内多个医疗中心2004-2015年采用闭合复位术治疗的449例(522髋)DDH患儿临床资料,患儿年龄(16.3±5.1)个月。术前在骨盆正位X线片上评估脱位程度的国际髋关节发育不良协会(International Hip Dysplasia Institute,IHDI)分型、股骨头骨化核以及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术后测量第1、2、3、4年及末次随访时的AI、中心边缘角(centre-edge angle of Wiberg,CEA)和Reimer指数(Reimer's index,RI),评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VN)情况。根据末次随访时Severin影像学评级以及是否接受二期骨盆截骨术,将患儿分成两组:SeverinⅠ、Ⅱ级为痊愈组,SeverinⅢ、Ⅳ级或接受了骨盆截骨术者为RAD组。利用Cox回归构建DDH闭合复位术后痊愈预测模型,并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进行内部验证。结果522髋中,IHDI分型为Ⅱ型70髋(13.4%),Ⅲ型223髋(44.6%),Ⅳ型219髋(42%)。复位前410髋(78.5%)已出现股骨头骨化核。总体AVN(Ⅱ型以上)发生率为12.8%。痊愈组329髋(63%),痊愈时间(33.3±14.7)个月(8.4~111.4个月),93.6%(308/329)的痊愈患儿痊愈时间在术后5年以内。Cox回归分析显示,IHDI分型、股骨头骨化核、复位年龄、当前AI、CEA、RI、AVN是DDH闭合复位术后累积痊愈概率的影响因素,利用上述影响因素,本研究成功构建了DDH闭合复位术后痊愈预测模型。该模型中所有因素的总分为-11~17分,对应痊愈概率为0.02~1.0。在该模型下,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第1、2、3、4年总分小于2.5、1.5、2.5、1.5分时,患儿痊愈概率显著较高(81.4%~96.1%),ROC曲线下面积为0.808~0.910,Kappa系数为0.497~0.618。相反,当总分大于1.5~2.5分时,RAD发生率显著升高,建议行骨盆截骨术。结论本研究构建的痊愈预测模型可以有效预测RAD,并指导骨盆截骨手术时机的选择。在该模型下,如果术后第1、2、3、4年时模型中所有因素总分大于2.5、1.5、2.5、1.5分,则RAD发生率显著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闭合复位 治疗结果 残余髋臼发育不良 截骨术 骨盆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GF-2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对C3H10细胞增殖及成软骨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杨琼 李明 +5 位作者 曹豫江 何通川 罗聪 曹光彪 刘江华 毕杨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45-1151,共7页
目的:构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FGF-2)真核表达质粒,检测其对小鼠间充质干细胞C3H10增殖、成骨及成软骨分化作用的影响。方法:以质粒pAd-Trace-FGF-2为模板,PCR扩增目的基因FGF-2,经BglⅡ、SalⅠ双酶切后... 目的:构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FGF-2)真核表达质粒,检测其对小鼠间充质干细胞C3H10增殖、成骨及成软骨分化作用的影响。方法:以质粒pAd-Trace-FGF-2为模板,PCR扩增目的基因FGF-2,经BglⅡ、SalⅠ双酶切后连接至pIRES2-EGFP表达载体中获得pIRES2-EGFP-FGF-2真核表达质粒,脂质体转染到C3H10细胞中,另设pIRES2-EGFP空载体转染对照组和空白细胞对照组。RT-PCR及Western blot法验证各组FGF-2的表达水平,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增殖活力及细胞周期分布,RT-PCR检测成骨及成软骨、Wn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mRNA水平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Ⅱ型胶原(collagenⅡ,ColⅡ)的表达,甲苯胺蓝染色检测软骨基质的表达。结果:重组表达质粒pIRES2-EGFP-FGF-2经双酶切及测序证实构建正确;质粒转染C3H10细胞后,其FGF-2基因的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较2个对照组明显增高,细胞增殖活力明显增高(P<0.05),软骨相关标志物Ⅰ型胶原(collagenⅠ,ColⅠ)、ColⅡ、蛋白聚糖(aggrecan,ACAN)mRNA转录水平较2个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5),骨钙蛋白(osteocalcin,OC)、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mRNA转录水平无明显升高(P>0.05),Wnt5a及Fzd8 mRNA转录水平降低(P<0.05),FGF-2转染组细胞甲苯胺蓝染色呈现紫红色异染。结论:成功构建FGF-2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质粒,FGF-2过表达可提高C3H10细胞的增殖活力,对C3H10细胞有成软骨效应,但短期成骨效应不明显,可能与下调Wnt5a及受体Fzd8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基因 真核表达载体 C3H10细胞 增殖 成骨分化 成软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股骨髁脱蛋白骨关节的理化特性和生物安全性
10
作者 瞿向阳 蒋电明 +3 位作者 李明 罗聪 蒋林峻 张寒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60-1264,共5页
目的:探讨用过氧化氢-乙醚法制备同种异体脱蛋白骨关节(deproteinized osteo-articulation,DPOA),讨论其理化特性和生物安全性。方法:采用过氧化氢-乙醚法将成年杂交犬股骨下端半关节松质骨脱脂、脱蛋白制作成生物衍生骨关节材料DPOA。... 目的:探讨用过氧化氢-乙醚法制备同种异体脱蛋白骨关节(deproteinized osteo-articulation,DPOA),讨论其理化特性和生物安全性。方法:采用过氧化氢-乙醚法将成年杂交犬股骨下端半关节松质骨脱脂、脱蛋白制作成生物衍生骨关节材料DPOA。体视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DPOA材料外表面、孔隙内表面结构、孔径大小和孔间交通情况。HE染色观察DPOA材料的细胞成分清除情况;pH计检测仪检测DPOA材料的培养液pH值;微量凯氏定氮法检测DPOA材料中蛋白质含量;生物力学测试DPOA应力负荷;细胞毒性实验及溶血实验测试体外生物安全性。结果:体视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DPOA材料具有原骨组织的三维多孔-网架结构系统。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结果显示,孔隙率为(84.76±4.63)%,孔径最大为(318.64±16.35)μm,最小为(112.13±15.42)μm。HE染色显示DPOA材料细胞成分得到了彻底清除。浸泡DPOA材料组培养液pH为7.382±0.009。DPOA蛋白质含量为(0.017±0.003)%。生物力学测试做最大应力负荷为(226.00±7.65)N,接近正常骨关节力学载荷。细胞毒性实验测试细胞毒性0级,溶血试验<5%。结论:用过氧化氢-乙醚法制作的同种异体天然衍生DPOA,保持了原骨组织密集的孔隙网状结构,并具有原有的解剖结构外形,其理化特性和生物安全性符合要求,可作为一种组织工程支架或犬股骨半关节移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蛋白骨 理化特性 生物安全性 支架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活跃度肱骨骨囊肿术后X线变化与临床意义
11
作者 周荣 李明 +3 位作者 刘星 翁刘其 郑超 周海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76-1180,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活跃度肱骨单纯性骨囊肿术后X线变化与其愈后关系,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4月,我院手术治疗的儿童肱骨骨囊肿,分析活动期与静止期病例术后病灶部位X线变化情况与愈后的关系。活跃度分型及治疗疗效均采... 目的:探讨不同活跃度肱骨单纯性骨囊肿术后X线变化与其愈后关系,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4月,我院手术治疗的儿童肱骨骨囊肿,分析活动期与静止期病例术后病灶部位X线变化情况与愈后的关系。活跃度分型及治疗疗效均采用Neer相关标准,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66例,平均随访(22.05±4.34)个月;活动期38例,其中完全愈合6例,部分愈合13例,无反应15例,复发4例;静止期28例,其中完全愈合27例,部分愈合1例。两组的治愈率活动期50.0%(19/38)vs.静止期100%(28/28)(χ^2=19.660,P=0.000)。活动期治愈19例,静止期治愈28例,愈合时间(11.47±3.65)个月vs.(8.32±2.26)个月(t=1.779,P=0.082)。38个活动期病灶术后有16个病灶转变为静止期,其中16例获得治愈;而22例持续活动期病灶中治愈仅3例(χ^2=24.290,P=0.000)。结论:肱骨骨囊肿活动期病灶愈后较静止期差,活动期病灶术后向静止期病灶转变有较好愈后,临床应密切随访活动期病例,对骨囊肿的治疗应结合其影像学特征及变化行个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囊肿 手术后 X线 愈后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