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连续血液净化技术在中国儿童重症医学科应用状况的横断面调查 被引量:29
1
作者 杨雪 钱素云 +7 位作者 祝益民 许煊 刘春峰 许峰 任晓旭 王莹 张育才 陆国平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47-351,共5页
目的了解中国儿科血液净化技术2012年至2016年的发展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案,选择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儿科急救或重症学组成员单位为调查医院,基于2012年相同调查问卷修改完善《CBP应用现状调查表》(简称调查表),调查内容:(1... 目的了解中国儿科血液净化技术2012年至2016年的发展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案,选择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儿科急救或重症学组成员单位为调查医院,基于2012年相同调查问卷修改完善《CBP应用现状调查表》(简称调查表),调查内容:(1)调查医院性质、规模和PICU床位数;(2)各项血液净化技术开展情况:腹膜透析(IPD)、血液透析(IHD)、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血浆置换技术(TPE)、血液灌流(HP)、血液吸附(PA)和人工肝支持(ALSS);(3)CBP救治病种及并发症的分布情况,对调查医院统一培训后完成填写。结果 2016年12月30日至2017年3月30日28个省中39个城市53/55家医院完成调查表填写,儿科专科医院39家,综合性医院14家,三级甲等医院49家;均有PICU病房,PICU平均床位数25张。开展CRRT的23家医院共有6 618例;开展TPE的32家医院2 580例,开展HP的23家医院2 238例,开展ALSS的20家医院开展961例。应用各项技术的病例数呈逐年增加趋势,IPD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CBP各技术的实施80%以上的医院以ICU为主,其次为肾内科;CBP主要应用于脓毒症24.3%,MODS 20.3%,药物中毒12.7%等的治疗。9家医院已开展新生儿CBP技术,共46例新生儿接受CBP治疗。5年间共有1 093例肝功能衰竭患儿应用CBP的治疗,各模式成活率HP 85.7%,TPE+HP 72.0%,TPE 70.5%、CRRT 69.8%,TPE+CRRT模式50.0%。CBP的主要并发症为深静脉置管吸壁、堵膜等。结论 2012年至2016年CBP技术在全国儿童重症领域得到很大推广,尤其在脓毒症等疾病的应用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净化 连续血液净化 重症医学 脓毒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科重症监护室27例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7
2
作者 刘成军 龙江海 +1 位作者 李静 许峰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9-222,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PDRAb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10.1~2011.9.31重庆儿童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收治的89例鲍曼不动杆菌(Ab)医院获得性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发生P... 目的探讨儿童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PDRAb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10.1~2011.9.31重庆儿童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收治的89例鲍曼不动杆菌(Ab)医院获得性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发生PDRAb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9例中有27例为PDRAb感染,年龄最大13岁,最小4个月,中位年龄25.0(7.0~56.0)月;PDRAb组PICU住院总天数、机械通气总天数、死亡率均明显高于non-PDRAb组[分别为(20.74±13.76)d vs.(13.39±7.63)d、(14.16±9.85)d vs.(9.46±7.16)d、18.5%vs.4.8%,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b感染前机械通气天数(OR=3.25)、PICU住院天数(OR=5.91)、抗生素使用天数(OR=2.76)和使用碳青酶烯类抗生素(OR=5.37)是PDRAb医院获得性肺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DRAb感染治疗困难,死亡率高。早期识别PDRAb感染的危险因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微生物学监测,防止院内交叉感染,是预防和控制PDRAb感染发生和蔓延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危险因素 医院获得性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无创血气监测在儿童危重症中的应用价值评估 被引量:9
3
作者 唐林林 符跃强 刘成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血循环状态下经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 oxygen pressure,PctO_2)与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in arterial blood,PaO_2)、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ranscutaneous carbon dioxide pressure,PctCO_2)与血二氧化碳分... 目的:分析不同血循环状态下经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 oxygen pressure,PctO_2)与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in arterial blood,PaO_2)、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ranscutaneous carbon dioxide pressure,PctCO_2)与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in arterial blood,PaCO_2)的相关性及差异性,从而了解PctO_2及PctCO_2在微循环障碍时的监测意义。方法:对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的56例患儿进行PctO_2/PctCO_2监测,因病情需要,部分患儿不同时段予动态监测,共采集110份数据。分析微循环正常组(n=75)、轻度障碍组(n=20)及重度障碍组(n=15)间PctO_2与PaO_2及PctCO_2与PaCO_2的相关性及差异性。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curve,ROC curve)评价PctO_2、PctCO_2诊断低氧血症及二氧化碳潴留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相关性分析:在微循环正常组(n=75),PctO_2与PaO_2、PctCO_2与PaCO_2均有良好相关性(r=0.937、0.569,均P<0.05);在微循环轻度障碍组(n=20)及重度障碍组(n=15),患儿PctCO_2与PaCO_2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718、0.679,均P<0.05),而PctO_2与PaO_2无相关性(P=0.175、0.074)。氧分压差(△PO2):微循环正常组(n=75)、轻度障碍组(n=20)和重度障碍组(n=15)的△PO2分别为:(0.24±1.08)、(7.99±7.99)和(9.71±5.15)k Pa。ROC曲线分析:微循环正常组(n=75)中,PctO_2在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为0.89(95%CI=0.82~0.96,P=0.036),PctO_2=10.25 k Pa时诊断缺氧的敏感度是81.5%,特异度是83.3%。PctCO_2的AUC为0.77(95%CI=0.65~0.88,P=0.000),PctCO_2=5.45 k Pa时诊断二氧化碳潴留的敏感度是81.5%,特异度是66.7%。结论:在微循环正常时,PctO_2/PctCO_2监测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PaO_2/PaCO_2。在微循环轻度障碍及重度障碍时,PctCO_2监测可预测PaCO_2。PctO_2与PaO_2差别明显时往往提示微循环灌注不良,对于此类危重症患者,可结合PctO_2/PctCO_2监测与血气分析中PaO_2/PaCO_2综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氧分压 经皮二氧化碳分压 血氧分压 血二氧化碳分压 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危重症甲型流感并发塑型支气管炎1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白科 林晓娟 刘成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0-143,共4页
目的:分析小儿危重症甲型流感并发塑型支气管炎(plastic bronchitis,PB)的诊治特点。方法:对2012年至2013年2年重庆儿童医院收治的15例危重症甲型流感并发PB的患儿的临床表现、支气管镜检查及吸出物的病理、治疗经过和转归进行回顾... 目的:分析小儿危重症甲型流感并发塑型支气管炎(plastic bronchitis,PB)的诊治特点。方法:对2012年至2013年2年重庆儿童医院收治的15例危重症甲型流感并发PB的患儿的临床表现、支气管镜检查及吸出物的病理、治疗经过和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5例甲流患儿均为危重症病例,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均行机械通气支持,从发病到应用机械通气平均(2.5±0.9)d;影像学大多早期由一叶肺或单肺实变不张迅速累及余肺(病程第2~3天);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neactve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等炎症指标大多数升高;所有患儿均使用纤支镜吸出白色胶冻样痰栓,其中11例呈支气管树样;治疗过程中患儿均有严重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气胸4例,惊厥1例。所有患儿经纤支镜吸出胶冻样痰栓及呼吸机治疗后,病情明显改善,无死亡病例。结论:PB是一种潜在危及生命的疾病,危重症甲流患儿易并发PB。在甲流流行季节,临床上出现急性起病、短期内进行性呼吸困难,伴有肺不张或实变时,应想到本病,如果对常规治疗反应不佳,应尽早行纤支镜检查治疗。同时掌握好机械通气的指征及策略,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 甲型流感 塑型支气管炎 小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鸟氨酸拉乌尔菌致儿童感染5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7
5
作者 皮丹丹 周昉 +1 位作者 白科 李静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0-184,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感染解鸟氨酸拉乌尔菌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感染解鸟氨酸拉乌尔菌患儿的临床资料,在Pub 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解鸟氨酸拉乌尔菌感染的儿童病例,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 目的探讨儿童感染解鸟氨酸拉乌尔菌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感染解鸟氨酸拉乌尔菌患儿的临床资料,在Pub 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解鸟氨酸拉乌尔菌感染的儿童病例,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8年6月15日,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3例。2例合并先天性发育畸形,分别为3、6月龄;免疫相关性疾病2例,分别为11和16岁;颅脑恶性肿瘤1例,11岁。4例有呼吸机辅助通气史;4例有发热;3例血培养阳性,2例痰培养阳性;3例WBC升高明显,1例WBC降低。2例予环丙沙星,1例予阿米卡星,2例予头孢类抗生素,5例均病情好转出院。共检索到8篇英文文献,报告了9例解鸟氨酸拉乌尔菌感染患儿,与本文报告的5例合并后共14例。年长患儿的原发病以肿瘤性和免疫系统疾病为主,婴幼儿感染者多合并先天性发育畸形;发热为主要症状,新生儿感染以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为主要表现,多伴有皮肤潮红和全身红斑;多伴有WBC明显升高;6例行呼吸机辅助通气,5例有留置导尿管,3例行手术治疗或化疗,1例多次行血液净化;血培养为主要鉴定方法,该菌对头孢三代、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敏感度较高;抗感染治疗预后大多良好,合并脓毒症患者可并发多功能脏器衰竭而死亡。结论儿童感染解鸟氨酸拉乌尔菌多以血源性感染为主,先天性多发畸形、肿瘤和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有创操作提高感染该菌风险,抗生素优先选择头孢三代、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预后较好,合并脓毒症者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鸟氨酸拉乌尔菌 感染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胶质细胞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6
作者 黄海霞 符跃强 +4 位作者 白科 周昉 陈应富 党红星 李静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09-212,共4页
目的分析儿童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胶质细胞病(GFAP-A)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例自身免疫性GFAP-A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女性患儿,10岁2个月。以发热起病,病程早期出现呼吸困难、尿储留,其后出现进行性意识障... 目的分析儿童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胶质细胞病(GFAP-A)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例自身免疫性GFAP-A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女性患儿,10岁2个月。以发热起病,病程早期出现呼吸困难、尿储留,其后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及惊厥。脑脊液及血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阳性。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示双侧丘脑及基底节病变。脊髓平扫加增强示胸段部分脊膜及部分神经根线状强化。患儿最终确诊为GFAP-A,予以丙种球蛋白及激素治疗后病情好转。结论GFAP-A可以脑膜脑炎伴或不伴脊髓炎起病,MRI示脑膜脊膜强化、多发高信号病灶、血管样放射强化,抗体检测有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细胞病 脑膜脑炎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遍去定植策略在儿科重症监护室应用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孟玉倩 何珊 冷虹瑶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38-1143,共6页
目的:分析葡萄糖酸氯己定溶液作为普遍去定植策略在PICU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选择2013年12月至2019年5月1?184例有定植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为2013年12月至2016年11月未实施普遍去定植策略,在PICU住院期间检测到定植菌... 目的:分析葡萄糖酸氯己定溶液作为普遍去定植策略在PICU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选择2013年12月至2019年5月1?184例有定植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为2013年12月至2016年11月未实施普遍去定植策略,在PICU住院期间检测到定植菌感染的病例;实验组为2016年12月至2019年5月应用普遍去定植策略后测到定植菌感染的病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定植菌的发生率、种类和存在部位及期间器械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普遍去定植策略可以降低定植菌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降低铜绿假单胞菌的定植率;多重耐药菌最主要的定植部位是下呼吸道;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呼吸机相关感染发生率(4.9‰,1.98‰)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下呼吸道是定植菌检出最高的部位,使用葡萄糖酸氯己定普遍去定植策略能够减少ICU定植菌发生率,尤其是减少铜绿假单胞菌的定植,可以作为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管理中的一项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酸氯己定 普遍去定植 多重耐药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支原体肺炎合并肺栓塞1例报告 被引量:9
8
作者 秦嫣然 王华华 +3 位作者 王燕 张伟 何玲 刘成军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65-768,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支原体肺炎合并肺栓塞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例支原体肺炎合并肺栓塞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女性患儿,10岁,以咳嗽、发热、气促为主要表现。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1:320,抗心磷脂抗体IgM阳性,D-二聚体42.4μg/mL。CT... 目的探讨儿童支原体肺炎合并肺栓塞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例支原体肺炎合并肺栓塞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女性患儿,10岁,以咳嗽、发热、气促为主要表现。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1:320,抗心磷脂抗体IgM阳性,D-二聚体42.4μg/mL。CT肺动脉造影提示肺动脉栓塞。确诊为支原体肺炎、肺栓塞后,予以阿奇霉素抗感染、华法林及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改善循环、雾化祛痰等治疗。经3个月抗凝治疗后,患儿肺栓塞治愈。结论对于呼吸困难、胸痛,并伴有抗心磷脂抗体阳性、D-二聚体升高等的支原体肺炎患儿应考虑肺栓塞可能,及时完善肺动脉CT造影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原体肺炎 肺栓塞 抗磷脂抗体 CT肺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佐辛用于儿童术后镇痛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3
9
作者 邓迎 皮丹丹 +3 位作者 刘成军 李静 符跃强 许峰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7-31,共5页
背景新型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地佐辛用于儿童术后镇痛的研究报道甚少,且没有公认的儿童用药参考剂量。目的探讨地佐辛应用于儿童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其用于儿童术后镇痛提供合适的参考剂量。设计单中心RCT。方法纳入在重庆医科... 背景新型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地佐辛用于儿童术后镇痛的研究报道甚少,且没有公认的儿童用药参考剂量。目的探讨地佐辛应用于儿童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其用于儿童术后镇痛提供合适的参考剂量。设计单中心RCT。方法纳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先天性心脏病(CHD)手术后直接转入PICU的患儿,手术时年龄>28 d,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Ⅲ~Ⅳ级。按随机数字表法生成随机分组方案,装入密闭信封保存;由当班的PICU医生负责入组,由管床护士执行干预。随机分为5组,试验组患儿在术后持续静脉泵入低剂量(D1组)、中剂量(D2组)或高剂量(D3组)地佐辛,对照组泵入舒芬太尼(SF组)或吗啡(M组),观察术后疼痛评分和镇静评分。未对结局指标观察人员和数据分析人员施盲。共同干预措施:入PICU后使用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予对症处理和咪达唑仑镇静。D1、D2、D3组分别予地佐辛20、30、40μg·kg^(-1)·h^(-1),SF组予舒芬太尼0.08μg·kg^(-1)·h^(-1),M组予吗啡20μg·kg^(-1)·h^(-1),均为静脉泵注。疼痛评分包括脸谱疼痛评分法(FPS)和CRIES评分法,镇静评分包括Ramsay评分法和舒适行为量表(Comfort-B评分),均由PICU专科护士完成。主要结局指标术后1 h、4 h、8 h、12 h和24 h的镇痛/镇静满意度百分比。结果共152例CHD患儿入组,D1、D2、D3、SF和M组分别为30、30、31、31和30例,均完成设计的干预和观察。5组患儿年龄、体重、性别、体外循环时间、危重症评分(PCIS)和术前ASA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①FPS评分:D2组术后24 h,D3组术后4 h、24 h镇痛满意度高于M组;CRIES评分:D1、D2组术后1 h、4 h,D3组术后4 h、24 h镇痛满意度高于M组;Ramsay评分:D2、D3组术后1 h、4 h镇静满意度高于M组;Comfort-B评分:D1组术后4 h、12 h,D2组术后1 h、4 h,D3组术后1 h、4 h、12 h镇静满意度高于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种评分D组和SF组的镇痛/镇静满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5组术后各时间点生命体征及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1、D2组追加镇静/镇痛药物的比例低于M组和S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组观察到2例低血压及1例呼吸抑制。结论地佐辛应用于儿童CHD术后的镇痛效果优于吗啡,与舒芬太尼效果相当,且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佐辛 儿童 镇痛 镇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无创容量指标评价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液体反应性 被引量:7
10
作者 程玉薇 许峰 李静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93-599,共7页
目的运用连续多普勒超声心排量监测仪(ultrasonic cardiac output monitor,USCOM)对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患儿液体治疗前后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比较血流动力学指标如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每搏量变异度(stroke ... 目的运用连续多普勒超声心排量监测仪(ultrasonic cardiac output monitor,USCOM)对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患儿液体治疗前后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比较血流动力学指标如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每搏量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ation,SVV)、校正血流时间(corrected flow time,FTc)及肌力指数(smith madigan inotropy index,SMII)等预测先心病术后患儿液体反应性的准确性。方法应用USCOM对先心病术后患儿进行液体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的监测。根据液体治疗前后的每搏输出量指数(stroke volume index,SVI)计算每搏输出量指数变化率(ΔSVI),根据正性肌力药物的使用情况计算出正性肌力药物评分(inotropic scores,IS)。定义液体治疗后ΔSVI≥15%为液体治疗有反应组,<15%为液体治疗无反应组;根据正性肌力药物的使用情况分亚组:IS≤10组及IS>10组。结果 (1)全部患儿中仅SVV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具有评估液体反应性的价值(AUC为0.776,P<0.01);(2)亚组中:IS≤10组及IS>10组中也表现为仅SVV的AUC具有评估液体反应性的价值(AUC分别为0.732,P<0.05及0.813,P<0.01)。结论 (1)用USCOM监测的SVV可以预测先心病术后的液体反应性,而CVP、FTc及SMII均不能准确预测先心病术后的液体反应性;(2)亚组中,IS>10组SVV预测液体反应性的准确性要高于IS≤10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超声心排血量监测仪 每搏量变异度 校正血流时间 中心静脉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科危重症患者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治疗结局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邱维 陈应富 +4 位作者 卢思为 符跃强 李静 党红星 刘成军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04-1210,共7页
目的总结单中心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救治儿科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影响临床结局的因素,为儿科ECMO管理提供经验。方法采用病例-对... 目的总结单中心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救治儿科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影响临床结局的因素,为儿科ECMO管理提供经验。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方案,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2018年5月至2022年1月期间35例行ECMO支持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n=22)和死亡组(n=13)。对两组患儿ECMO支持前机械通气时间、第3代小儿死亡风险评分(pediatric risk of mortalityⅢscore,PRISMⅢ)和实验室检查及ECMO支持期间合并症和(或)并发症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利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ECMO支持患儿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组间比较提示两组患儿的年龄分布、性别、原发疾病、PICU住院时间、住院费用、ECMO支持模式和ECMO运行前酸碱度(potential of hydrogen,pH)、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肌酐(creatinine,Cr)、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乳酸(lactic acid,Lac)、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体质量更低(P=0.004),ECMO运行前PRISMⅢ评分更高(P=0.001)、机械通气时间更长(P=0.009)和OI更小(P=0.039),ECMO期间并发和(或)合并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发生率更高(P=0.032)和肾替代治疗的使用率更高(P=0.0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CMO运行前PRISMⅢ评分(OR=1.482,95%CI:1.043~2.105,P=0.028)和ECMO期间并发和(或)合并AKI(OR=0.055,95%CI:0.004~0.676,P=0.023)是ECMO支持危重症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CMO运行前PRISMⅢ评分、ECMO期间并发和(或)合并AKI是预测ECMO支持下危重症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肺氧合 儿童 危重症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重症监护病房死亡与存活患儿血糖波动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杜语慧 李静 +1 位作者 刘成军 许峰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37-341,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血糖波动指标对危重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采集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PICU滞留时间≥72 h患儿的血糖水平和儿童死亡风险评分Ⅲ(PRISM-Ⅲ)中的临床指标,以入PICU后28 d转归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单因... 目的分析不同血糖波动指标对危重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采集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PICU滞留时间≥72 h患儿的血糖水平和儿童死亡风险评分Ⅲ(PRISM-Ⅲ)中的临床指标,以入PICU后28 d转归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单因素分析血糖水平和PRISM-Ⅲ评分临床指标与入PICU后28 d转归情况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确定入科时首次血糖、72 h平均血糖、血糖标准差、血糖变异系数、高血糖发生率、低血糖发生率、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和血糖不稳定指数中对入PICU后28 d转归情况预测价值最大的指标,连同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意义的指标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生存组与死亡组24 h有创机械通气、PRISM-Ⅲ评分、72 h平均血糖、血糖标准差、血糖变异系数、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及72 h血糖不稳定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72 h平均血糖、血糖标准差、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及72 h血糖不稳定指数与PRISM-Ⅲ评分均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281、0.202、0.204和0.335。ROC曲线分析显示,PRISM-Ⅲ评分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33(95%CI:0.665~0.801,P<0.001),平均血糖、血糖标准差、血糖变异系数、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及血糖不稳定指数AUC分别为0.624(95%CI:0.539~0.708,P=0.003)、0.654(95%CI:0.577~0.730,P<0.001)、0.630(95%CI:0.552~0.708,P=0.002)、0.605(95%CI:0.525~0.686,P=0.012)、0.687(95%CI:0.611~0.764,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RISM-Ⅲ评分和血糖不稳定指数均是危重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四分位数分层比较,随着血糖不稳定指数的升高,血糖不稳定指数≥3.13 mmol^2·h^(-1)·d^(-1)的患儿病死率和PRISM-Ⅲ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患儿血糖波动与病死率密切相关,72 h血糖不稳定指数比他血糖波动指标对预后更有预测价值,将其控制在3.13 mmol^2·h^(-1)·d^(-1)以下可能是一个相对合理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糖波动 危重患儿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55例病例系列报告 被引量:3
13
作者 董蜜兰 郑鹤琳 +2 位作者 罗业涛 吴荻 李静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47-450,共4页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患儿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30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断为PRES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结果,记录患儿的临床症状总分、影像学评分。分析临床症状...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患儿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30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断为PRES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结果,记录患儿的临床症状总分、影像学评分。分析临床症状评分、影像学评分与性别、年龄、高血压、细胞毒性药物等的相关性。结果55例PRES患儿中,男33例(60.0%),发病年龄中位数为10(1~15)岁。常见临床表现为惊厥(92.7%),头晕、头痛(52.7%),32例患儿以惊厥发作为首发表现就诊。经去除危险因素、对症治疗后,49例(89.1%)症状缓解,2例有反复惊厥发作,1例发展为脑疝。单因素分析中,女孩的临床症状评分高于男孩(6 vs 4,P<0.05)。年龄、高血压严重程度、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性药物的使用与临床症状、影像学严重程度无相关性。结论儿童PRES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惊厥发作,女性患儿临床神经症状可能比男性患儿严重。高血压、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儿如出现惊厥,要高度警惕P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儿童 临床特点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GAMLSS方法构建1~16岁儿童青少年扰动系数参考值的横断面调查 被引量:1
14
作者 幸奠伟 周硕彦 +8 位作者 王宸浩 蒋文良 金萍 石艳 赵安玲 王道聪 方芳 符跃强 许峰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67-271,共5页
背景扰动系数(DC)是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测仪的主要技术参数,国内外尚无儿童青少年正常参考值。目的 建立1~16岁儿童青少年DC的参考值区间。设计多中心前瞻性横断面调查。方法 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于重庆市、四川省和深圳市6家医院、2所... 背景扰动系数(DC)是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测仪的主要技术参数,国内外尚无儿童青少年正常参考值。目的 建立1~16岁儿童青少年DC的参考值区间。设计多中心前瞻性横断面调查。方法 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于重庆市、四川省和深圳市6家医院、2所幼儿园和小学招募1~16岁无颅脑损伤的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连续监测15 min,取监测均值为受试者的最终DC值。基于位置、尺度、形状广义的可加模型(GAMLSS)绘制不同年龄DC的P1、P5、P10、P25、P50、P75、P90、P95、P99百分位数及百分位数曲线。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性别DC均值的差异,通过方差分析比较各年龄组DC均值及差异,通过绘制散点图及Loess局部加权非参数回归曲线探索DC随年龄、体重、头围增加的变化特点。主要结局指标DC。结果 研究期间1 247名无颅脑损伤儿童青少年纳入本文分析,男787名(63.1%),女460名。拟合不同年龄儿童青少年DC百分位数曲线,DC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在5岁后增长放缓并逐渐停止增长。在总体人群中,男、女性D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各年龄组不同性别儿童青少年D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当年龄<5岁、体重<18.0 kg和头围<51.0 cm时,DC与年龄、体重和头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663、0.454和0.474);反之,当年龄≥5岁、体重≥18.0 kg和头围≥51.0 cm时,DC变化不明显,逐渐稳定于107。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1~16岁儿童青少年DC的百分位数曲线图,当年龄<5岁时,DC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当年龄≥5岁时,DC逐渐稳定于1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青少年 扰动系数 参考值 百分位数曲线 GAML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sn2通过激活mTOR信号通路调节LPS诱导的巨噬细胞M1极化和炎症反应 被引量:2
15
作者 唐坤 吴黎虹 +2 位作者 曾陈芳 党红星 许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9-696,共8页
目的:探讨sestrin 2(Sesn2)在巨噬细胞中的功能及其通过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对巨噬细胞极化和炎症的影响。方法:用小干扰RNA构建Sesn2沉默(si-Sesn2)的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胞株,通过脂多糖(LPS)处理RAW264.7细胞建立体外... 目的:探讨sestrin 2(Sesn2)在巨噬细胞中的功能及其通过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对巨噬细胞极化和炎症的影响。方法:用小干扰RNA构建Sesn2沉默(si-Sesn2)的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胞株,通过脂多糖(LPS)处理RAW264.7细胞建立体外炎症模型。RT-qPCR评估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D86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mRNA水平;ELISA检测培养液中IL-1β、IL-6和TNF-α水平;流式细胞术确定CD86标记的M1型巨噬细胞百分比;Western blot分析mTOR、p70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S6K)和真核翻译启动因子4E结合蛋白1(4EBP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在LPS诱导的体外炎症模型中,Sesn2在RAW264.7细胞中的表达上调,IL-1β、IL-6、TNF-α以及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CD86和iNOS的表达显著增加,伴随mTOR、p70S6K和4EBP1蛋白表达水平的升高。而si-Sesn2进一步促进了上述效应,但这些变化可通过雷帕霉素预处理减轻。结论:Sesn2可通过mTOR/p70S6K/4EBP1信号通路调控巨噬细胞M1型极化,并影响促炎因子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strin 2 巨噬细胞极化 MTOR信号通路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婴儿血管活性药物评分与其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熊小雨 任洁 +12 位作者 刘成军 许峰 李静 符跃强 白科 王文磊 杨鸣 陈应富 周昉 汤磊 党红星 霍俊明 卢思为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48-352,共5页
目的:对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围术期婴儿所用的血管活性药物进行评分,探讨其对患者预后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53例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6月龄以下婴儿的临床资料,并对术后第1个24 h、第2个24 h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 目的:对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围术期婴儿所用的血管活性药物进行评分,探讨其对患者预后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53例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6月龄以下婴儿的临床资料,并对术后第1个24 h、第2个24 h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asoactive-inotropic score,VIS)进行统计均值(mean,MEA)和最大值(maximum,MAX)[VIS(24MAX)、VIS(24MEA)、VIS(48MAX)、VIS(48MEA)],采用ROC曲线、t检验及卡方检验对血管活性药物评分和预后结局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53例患儿中新生儿6例(6/53,11.32%);除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之外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1例(11/53,20.75%),包括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CAVC)1例、右室双出口(double outlet of right ventricle,DORV)1例、大动脉转位(translocation of great arteries,TGA)6例、肺动脉瓣闭锁(pulmonary valve atresia,PVA)1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2例;死亡3例(3/53,5.66%);3种严重病情结局中缺氧缺血性脑损伤5例(5/53,9.43%),心肺复苏5例(5/53,9.43%),血液净化4例(4/53,7.56%);ROC曲线统计显示VIS(24MAX)分别对本组患儿严重病情结局和死亡的预后判断更准确(AUROC=0.938,P=0.000;AUROC=0.943,P=0.010),并计算出VIS(24MAX)对严重病情结局和死亡预测的最佳临界值均为19.5分(J=0.798,J=0.82);同时VIS(24MAXh)组[VIS(24MAX)≥19.5分]患儿的死亡率、严重病情结局比率及乳酸值均明显高于VIS(24MAXl)组[VIS(24MAX)<19.5分]患儿(25%&0%,χ2=6.688,P=0.01;66.67%&2.44%,χ2=22.799,P=0.000;5.68&1.67,t=3.329,P=0.006)且非死亡患儿中VIS(24MAXh)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时间均显著高于VIS(24MAXl)组患儿(133.89&38.56,t=4.207,P=0.002;7.67&3.27,t=4.247,P=0.002)。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小婴儿血管活性药物评分,尤其是术后第1个24 h内最大血管活性药物评分,对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较好的预判作用;其值越大,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死亡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体外循环 婴儿 血管活性药物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氏综合征患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症和预后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成军 茅思远 +2 位作者 符跃强 白科 许峰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2-186,共5页
目的探讨唐氏综合征(DS)患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的并发症及预后。方法以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DS先心病术后患儿为DS组,选择同期非DS先心病术后患儿作为对照组。两组根据先心病类型分别分为简单和复杂型先心病亚组。比较两... 目的探讨唐氏综合征(DS)患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的并发症及预后。方法以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DS先心病术后患儿为DS组,选择同期非DS先心病术后患儿作为对照组。两组根据先心病类型分别分为简单和复杂型先心病亚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特征、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结果 DS组和对照组分别纳入77例,两组年龄、性别构成、体重和先心病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S组简单先心病亚组46例(59.7%),复杂先心病亚组31例;对照组简单先心病亚组47例(61.0%),复杂先心病亚组30例。DS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均<0.05),低心排综合征、再插管、肺部感染和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亦明显增高(P均<0.05);病死率也高于对照组(6.5%vs 1.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DS组和对照组简单型先心病亚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S组复杂型先心病亚组在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天数较对照组相应亚组均明显延长,低心排综合征、肺动脉高压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亦明显增高(P均<0.05),病死率DS组复杂型先心病亚组有增高趋向(12.9%vs 3.3%,P=0.173)。结论 DS不增加简单型先心病患儿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但增加复杂型先心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风险,有增加病死率的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氏综合征 先天性心脏病 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中心60例先天性血管环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范国清 张智睿 +2 位作者 黎媛 陈应富 李静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14-1418,共5页
目的:分析先天性血管环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10年间确诊的60例先天性血管环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行心脏彩超、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 目的:分析先天性血管环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10年间确诊的60例先天性血管环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行心脏彩超、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消化道钡餐、纤维支气管镜等确诊。结果:本组患儿男40例,女20例,年龄1 d^6岁1月(中位数年龄7.65月)。其中肺动脉吊带25例(占41.67%),双主动脉弓21例(占35%),右主动脉弓合并左动脉导管/韧带12例(占20%)。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吼喘及反复呼吸道感染为主,占87%(52例)。28例(46.7%)合并有心脏畸形,45例(75%)合并有气道狭窄,10例合并有食管狭窄。CTA的诊断符合率81.82%,心脏彩超的诊断符合率53.33%。40例行手术治疗,包括左肺动脉移植术15例,双主动脉弓离断术12例,切断动脉导管/韧带12例,左锁骨下动脉夹闭1例。本组患儿7例死亡:术前、术中各死亡1例,术后死亡5例。血管环合并完全性气管环是手术死亡的高危因素(P<0.05)。术后患儿中,虽半年内仍存在不同程度吼喘、气急等呼吸道症状,但较术前有明显缓解。结论:对于内科治疗效果欠佳的反复肺炎、喘鸣、吞咽困难的婴幼儿,要高度警惕先天性血管环。心脏彩超联合CTA是确诊血管环的最佳方法,早期正确诊断和及时手术是治疗及改善其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 血管环 气管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o激酶抑制剂对先天性膈疝大鼠模型胎仔肺血管重构的作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周昉 党红星 +3 位作者 陈应富 白科 方芳 许峰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3-347,共5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CDH)大鼠模型胎仔肺Rho激酶的表达及其抑制剂法舒地尔对肺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将定时配种成功的SD雌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膈疝组(6只)和法舒地尔干预组(6只)。分别给予膈疝... 目的:探讨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CDH)大鼠模型胎仔肺Rho激酶的表达及其抑制剂法舒地尔对肺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将定时配种成功的SD雌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膈疝组(6只)和法舒地尔干预组(6只)。分别给予膈疝组和干预组除草醚(100 mg/只)一次性灌胃建立CDH动物模型,对照组灌等量橄榄油。孕16.5 d给予干预组腹腔注射法舒地尔(15 mg/kg,1次/d,连续3 d),对照组和膈疝组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定时剖宫产取出胎肺,光镜下进行肺血管重构观察,采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观察肺组织Rho激酶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Rho激酶底物肌球蛋白磷酸酶的磷酸化状态。结果:膈疝组肺小动脉管壁厚度占血管外径百分比(WT%)和肺小动脉中膜厚度百分比(M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6.88±2.41)vs.(13.50±1.45);(25.59±2.57)vs.(16.47±2.07),P=0.000];管腔面积与血管总面积百分比(LA%)明显低于对照组[(39.22±2.23)vs.(61.20±3.23),P=0.000]。法舒地尔干预组WT%、MT%显著低于膈疝组[(15.38±2.14)vs.(26.88±2.41);(17.69±1.79)vs.(25.59±2.57),P=0.000],LA%明显高于膈疝组[(58.67±3.06)vs.(39.22±2.23),P=0.000]。与对照组相比,膈疝组Rho激酶mRNA和蛋白质表达明显升高,肌球蛋白磷酸酶磷酸化水平也明显增高(P=0.000)。法舒地尔干预后Rho激酶mRNA和蛋白、肌球蛋白磷酸酶磷酸化水平均较膈疝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先天性膈疝胎仔肺内存在肺血管重构,Rho/Rho激酶信号通路参与此过程,产前给予法舒地尔明显改善CDH胎仔的肺血管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O激酶抑制剂 先天性膈疝 肺血管重构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不同照护模式下脊柱侧凸患儿手术相关并发症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蒋小平 颜莉 陈霞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5-158,共4页
目的:比较传统照护模式与医护协同照护模式对脊柱侧凸患儿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寻找有利于提高脊柱侧凸患儿术后生存质量的照护模式。方法:以2005年6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行脊柱侧凸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矫正手术的102例患者为研究... 目的:比较传统照护模式与医护协同照护模式对脊柱侧凸患儿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寻找有利于提高脊柱侧凸患儿术后生存质量的照护模式。方法:以2005年6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行脊柱侧凸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矫正手术的1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2种照护模式实施时间为分界点,将患儿分为传统照护模式组(对照组)和医护协同照护组(实验组)。分析比较2组患儿住院时间、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后镇痛剂使用时间、术后发热天数、术后第1次排便时间及手术后并发症等。结果:2组患儿在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后镇痛剂使用时间无明显差异,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发热天数、术后第1次排便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存在差异。结论:对脊柱侧凸手术患儿实施医护协同照护干预,能明显减少患儿住院时间,减少术后术后发热天数、术后第1次排便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有助于促进患儿术后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照护模式 医护协同照护 脊柱侧凸 儿童 术后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