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4例儿童冠状动脉瘘合并其他心内畸形的外科治疗
1
作者 扶剑 潘征夏 吴春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29-532,共4页
目的:总结儿童冠状动脉瘘合并其他心内畸形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8年6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冠状动脉瘘合并其他心内畸形患儿14例,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0.25~13.25岁[平... 目的:总结儿童冠状动脉瘘合并其他心内畸形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8年6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冠状动脉瘘合并其他心内畸形患儿14例,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0.25~13.25岁[平均(2.95±3.47)岁],体质量2.8~37 kg[平均(10.98±8.87)kg]。结果:所有患儿均成功手术,手术时间105~305 min[平均(183.36±48.64)min],体外循环时间40~172 min[平均(91.29±31.4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6~107 min[平均(45.93±25.64)min],术后住院时间7~19 d[平均(10.79±3.14)d],重症监护时间1~9 d[平均(3.21±2.04)d],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2 h 44 min至6 d[平均(18.73±37.38)h],术中出血5~50 m L[平均(18.93±15.71)m L];术后肺实变、胸腔积液各2例,气胸、心包积液各1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1例,心包填塞后床旁开胸抢救1例,全组无死亡,出院后随访6个月至3年,无再次住院手术患儿,远期生存良好。结论:儿童冠状动脉瘘合并其他心内畸形一经确诊,需及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冠状动脉瘘 心内畸形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儿童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栾果 安永 +1 位作者 吴春 普金海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4-458,共5页
目的:探讨二尖瓣成形术在儿童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7月1日至2018年7月1日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二尖瓣成形术的135名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55名,女80名。手术方式包括二尖瓣交界成形术(90例)、瓣环环... 目的:探讨二尖瓣成形术在儿童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7月1日至2018年7月1日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二尖瓣成形术的135名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55名,女80名。手术方式包括二尖瓣交界成形术(90例)、瓣环环缩成形(13例)、裂缺缝合(29例)、双孔二尖瓣(20例)、腱索缩短术(5例)、三角切除术(5例)。若合并其他心内畸形,则一并矫正。采用配对t检验对比术前及术后超声心动图中反流程度、左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Dd)、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Ds)和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等来评估手术效果。结果:135名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死亡病例。院内死亡率为5.2%,二次手术率为2.3%,剩余125名患儿门诊随访,失访率为8.8%,平均随访时间(18.2±15.2)个月。患儿术后平均LAD[(20.0±5.8)mm]、LVDd[(33.7±6.3)mm]、LVDs[(21.6±4.9)mm]较术前明显减小(P=0.000),LVEF[(68.7±4.6)%]较术前提高(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82.5%的患儿反流程度降至中度或以下。结论:二尖瓣成形术在儿童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治疗中手术效果确切,并发症少,可作为首选术式。若合并其他心内畸形,可同期矫治,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成形术 二尖瓣关闭不全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9例小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分流的近中期随访 被引量:6
3
作者 普金海 安永 +3 位作者 栾果 白辉科 吴春 潘征夏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77-481,共5页
目的:探讨小儿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修补术后残余分流的发生原因、常见部位、预后、影响预后的因素及干预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VSD修补术后239例残余分流患者的... 目的:探讨小儿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修补术后残余分流的发生原因、常见部位、预后、影响预后的因素及干预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VSD修补术后239例残余分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手术年龄、体质量、术前左右心室压差、术前VSD分流方向、补片材料、体外循环时间、残余分流的大小及部位、残余分流的血流速度,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239例残余分流患者均未再次干预,155例(64.85%)残余分流自行愈合;84例(35.15%)未愈合。小于4 mm残余分流219例,153例(69.86%)自愈;大于4 mm残余分流20例,2例(10%)自愈(P<0.005)。单因素Cox分析结果表明,术前左右心室压差(P=0.028)、体外循环时间(P=0.006)、残余分流大小(P=0.003)、残余分流血流速度(P=0.00)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P<0.05);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体外循环时间(P=0.017)、残余分流血流速度(P=0.019)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残余分流常见于补片上下缘及肌部。残余分流小于4 mm大多可自行愈合,残余分流血流速度、体外循环时间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残余分流大于4 mm且随访1年以上未见减小,或合并临床症状者,需积极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残余分流 预后 COX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