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胃肠外科重症感染并发症的早期观察及处理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希容 王语 +1 位作者 胡丽君 莫春容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552-554,共3页
目的总结儿童胃肠外科重症感染严重并发症的早期观察及处理方法。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们收治的2625例感染性疾病进行回顾性总结,研究并综合分析其疾病分类、耐药菌分类、抗生素使用、感染高危因素等情况。结果2625例重症感... 目的总结儿童胃肠外科重症感染严重并发症的早期观察及处理方法。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们收治的2625例感染性疾病进行回顾性总结,研究并综合分析其疾病分类、耐药菌分类、抗生素使用、感染高危因素等情况。结果2625例重症感染病例,无一例死亡,无院内交叉感染病例。结论①对抗生素敏感的致病菌仍是小儿感染的主要致病菌。②严密的医护观察和临床监测可早期发现相关并发症。③正确使用抗生素可有效控制感染,减轻器官损害,避免产生耐药菌株及院内交叉感染。④外科手术切除病灶,充分清洗及负压引流是减少严重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外科手术 感染/并发症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9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后肠狭窄临床特点及诊疗体会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国斌 郭振华 +2 位作者 王佚 刘伟 李晓庆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99-804,共6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后肠狭窄的临床特点和诊疗体会,并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本院2014年4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79例NEC后肠狭窄患儿临床资料,并回访其预后和生长发育情况。7...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后肠狭窄的临床特点和诊疗体会,并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本院2014年4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79例NEC后肠狭窄患儿临床资料,并回访其预后和生长发育情况。79例患儿中,Bell分期Ⅰ期20例,Ⅱ期52例,Ⅲ期7例。所有患儿术前行X线腹部立卧侧位片,73例行消化道造影术,69例行直肠黏膜活检术。患儿均接受手术治疗。结果 NEC后肠狭窄出现症状体征的平均时间为46.5 d,术前行钡剂灌大肠造影提示58例肠狭窄,6例胎儿型结肠。69例术前行直肠黏膜活检,有3例提示为巨结肠。术中发现狭窄部位主要是升结肠、横结肠及降结肠,其中32例为多发肠狭窄。79例患儿中,71例行Ⅰ期肠狭窄切除肠吻合术,其余分期手术。术后均治愈出院。73例获完整随访,3例术后出现粘连性肠梗阻表现,2例保守治疗,1例再次手术行肠粘连松解术后好转出院。8例因反复腹泻,导致营养不良及脱水,再次入院1~3次,最终痊愈出院。其余患儿均恢复较好,未见复发性肠狭窄。结论 NEC后肠狭窄大多发生于结肠,且有多发狭窄可能。钡剂灌结肠造影是首选检查方法;治疗主要采用Ⅰ期肠狭窄切除肠吻合术,预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狭窄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8例新生儿环状胰腺临床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刘江林 李光泽 +3 位作者 向丽 金先庆 李晓庆 王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14-615,共2页
环状胰腺(annular pancreas)系胚胎期两个胰芽(胰与副胰)的愈合位置异常,压迫十二指肠降部引起的高位肠梗阻[1]。其临床表现与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十二指肠狭窄或闭锁等引起的十二指肠梗阻的表现相似,术前不能明确诊断。本研究回... 环状胰腺(annular pancreas)系胚胎期两个胰芽(胰与副胰)的愈合位置异常,压迫十二指肠降部引起的高位肠梗阻[1]。其临床表现与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十二指肠狭窄或闭锁等引起的十二指肠梗阻的表现相似,术前不能明确诊断。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近8年诊治的58例新生儿环状胰腺,探讨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手术治疗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胰腺 新生儿 临床特点 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阑尾炎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侯金凤 侯金平 +4 位作者 何昀 郭振华 曹建 刘伟 王佚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分析并总结新生儿阑尾炎的临床及病原学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6例及近20年来国内报道的149例新生儿阑尾炎病例资料,总结其临床及病原学特点。结果 155例新生儿阑尾炎症状前四位为发热、拒乳、呕吐和腹... 目的分析并总结新生儿阑尾炎的临床及病原学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6例及近20年来国内报道的149例新生儿阑尾炎病例资料,总结其临床及病原学特点。结果 155例新生儿阑尾炎症状前四位为发热、拒乳、呕吐和腹胀,其发生率分别为76.8%、73.5%、63.9%和53.5%;腹部平片提示气腹36例(占23.2%),腹部超声异常52例(占33.5%);本院收治的6例患儿腹腔分泌物培养4例为肺炎克雷伯菌,1例为副流感嗜血杆菌合并肺炎链球菌,1例为阴沟肠杆菌;6例患儿均经手术切除阑尾,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15.0±7.8)d。结论新生儿阑尾炎临床表现不典型,以腹胀、拒乳、发热、呕吐为主要表现,病情进展快,病原学以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为主,尽早手术,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阑尾炎 病理学 临床 婴儿 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6例足月新生儿胃穿孔临床特征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新红 赵倩倩 +3 位作者 韦红 何华云 陶亮桥 胡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6-321,共6页
目的:分析足月新生儿胃穿孔(neonatal gastric perforation,NGP)的临床特征,为减少不良临床结局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20年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确诊为胃穿孔的住院足月新生儿,收集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及出院后... 目的:分析足月新生儿胃穿孔(neonatal gastric perforation,NGP)的临床特征,为减少不良临床结局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20年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确诊为胃穿孔的住院足月新生儿,收集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及出院后3个月内短期预后情况,分析临床特征。结果:26例确诊胃穿孔的足月儿纳入研究。男性多于女性(88.5%vs.11.5%),中位入院年龄及发病年龄为分别为94.5(48.0,135.0)h及38.0(0.0,96.0)h。伴随临床表现中,以腹胀(69.2%)、呕吐(46.2%)和反应低下(30.8%)为主要表现。以血培养屎肠球菌(15.0%)、腹腔穿刺液培养溶血葡萄球菌(30.8%)为主,且2种培养结果的阴性率均高(55.0%、23.1%)。25例(96.2%)行腹部平片,21例(84.0%)检出气腹征象;9例(34.6%)行腹部超声,均无气腹征象,以腹水征象为主(88.9%)。胃穿孔部位最常见为胃底部(61.6%),以单发部位穿孔(92.3%)为主。18例(69.2%)行病理检查,以胃壁充血出血伴坏死(66.7%)为主。所有病例均接受急诊手术治疗,其中以胃穿孔修复+腹腔引流术为主(53.9%)。出院后3个月内随访,24例(92.3%)术后恢复良好,仅1例(3.9%)因最终拒绝再次手术,并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足月NGP好发于男性及生后4 d内,当出现腹胀、呕吐及反应低下表现,需及时完善腹部平片检查了解有无气腹征象,若能及时手术,短期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月 新生儿 胃穿孔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肛门一期根治术治疗新生儿巨结肠手术时机的探讨 被引量:5
6
作者 向广俊 孙润物 +5 位作者 侯金平 王佚 李晓庆 向丽 周德凯 刘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1316-1320,共5页
目的研究行经肛门一期根治术治疗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手术疗效,探讨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32例行经肛门一期根治术的巨结肠患儿病例资料及随访资料,按手术时年龄分为:新生儿组;非新生儿组。结... 目的研究行经肛门一期根治术治疗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手术疗效,探讨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32例行经肛门一期根治术的巨结肠患儿病例资料及随访资料,按手术时年龄分为:新生儿组;非新生儿组。结果新生儿组患儿的围术期短,术前麻醉时间(2.99±0.79)h、手术时间(1.96±0.97)h与非新生儿组(3.41±0.82)h、(2.36±0.80)h比较,明显缩短(P=0.004、P=0.01);切除肠管分别为(31.26±12.20)cm,(41.22±14.39)cm,新生儿组更短(P=0.003).新生儿组有7例术后小肠结肠炎,而非新生儿组有5例,并有3例吻合口瘘,1例肠梗阻出现,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随访排便功能6个月~3年,两组术后各时期的排便功能优良率及评分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新生儿行一期根治术具有围术期、手术及麻醉时间均较短、切除病变肠管短、术后排便功能好等优势,明确诊断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在新生儿期早期行经肛门直肠结肠切除斜型吻合术一期根治是较好的时机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巨结肠 直肠结肠切除斜型吻合术 新生儿 手术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孙润物 向广俊 +1 位作者 王佚 刘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1698-1702,共5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208例于我科行手术治疗的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该类患儿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先天...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208例于我科行手术治疗的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该类患儿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术后肠道功能恢复与孕母年龄、合并血便、合并肺炎、白蛋白值(入院时)、肠旋转程度无关(P>0.05)。胎龄、出生体质量、合并腹膜炎、合并消化道畸形、联合手术、十二指肠近端直径与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有关(P<0.05),其中与达到全肠内营养时间呈负相关的是胎龄(标准回归系数β=-0.206)、出生体质量(β=-0.307),与达到全肠内营养时间呈正相关的是合并腹膜炎(β=0.220)、合并消化道畸形(β=0.344)、联合手术(β=0.412)、十二指肠近端直径(β=0.238)。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出生体质量、合并腹膜炎、联合手术、十二指肠近端直径是达到全肠内营养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出生体质量、合并腹膜炎、联合手术、十二指肠近端直径是新生儿肠旋转不良患儿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 肠道功能恢复 影响因素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梅克尔憩室的诊断及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陈秀兰 吴永隆 +2 位作者 李晓庆 刘伟 王佚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60-64,共5页
目的总结儿童梅克尔憩室(MD)的临床诊断及并发症的诊治要点,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儿童梅克尔憩室的临床特点及辅助检查结果,总结其对于准确诊断梅克尔憩室的价值及并发症的诊治情况。结果 198例梅克尔憩室患儿,男... 目的总结儿童梅克尔憩室(MD)的临床诊断及并发症的诊治要点,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儿童梅克尔憩室的临床特点及辅助检查结果,总结其对于准确诊断梅克尔憩室的价值及并发症的诊治情况。结果 198例梅克尔憩室患儿,男性76例,女性22例,男女比例约为3.5∶1,并发症包括梅克尔憩室引起的便血、肠梗阻、炎症等,以便血最常见(58/98,59.18%)。251例患儿术前行99TcmO-4检查,其中43例提示为异位胃黏膜,检出率为84.31%;84例术前行腹部超声检查,其中37例考虑梅克尔憩室,检出率为44.05%,经卡方检验,放射性核素与超声对MD患者检查结果有统计学差异(χ~2=5.852,P=0.02)。358例以便血为主要表现的患儿中,42例术前共同行了放射性核素检查和超声检查,阳性发现率分别为80.95%和66.67%。经卡方检验,放射性核素与超声对MD伴便血患儿检查结果无统计学差异(χ~2=2.217,P=0.14)。结论 MD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并发便血最多,超声在诊断MD伴便血中有较高的特异性,联合放射性核素检查可提高检出率;对于MD伴炎症及肠梗阻的患儿,急诊超声对其各种并发症的检出及判断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有利于减少急腹症的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克尔憩室 诊断 并发症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月龄以上儿童先天性巨结肠81例诊治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海涛 李晓庆 +6 位作者 金先庆 周德凯 王佚 刘伟 李洪 童科融 刘洪江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186-189,共4页
目的:探讨钙视网膜蛋白(Calretinin,CR)在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HD)诊断中的意义及经肛门直肠切除斜行吻合术治疗儿童 HD 的方法与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们收治的81例采用经肛门直肠结肠切除斜型... 目的:探讨钙视网膜蛋白(Calretinin,CR)在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HD)诊断中的意义及经肛门直肠切除斜行吻合术治疗儿童 HD 的方法与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们收治的81例采用经肛门直肠结肠切除斜型吻合术治疗的3月龄以上 HD 患儿临床资料。统计术前、术后行 CR 检查及病理学检查病例。对术后1~3年的81例患儿进行门诊及电话随访了解术后并发症情况,评估中远期手术疗效。结果CR 免疫组化染色与病理检查诊断 HD 符合率100%。81例患儿平均手术时间70.4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6.2 mL,术中未输血,平均住院时间7.1 d。48例获随访,随访率59.3%,随访时间1~3年,无长期便秘及大小便失禁发生,污粪发生率8.3%,大便次数增多发生率12.5%,小肠结肠炎发生率4.2%。结论CR 免疫组化染色与病理检查诊断 HD符合率100%,故 CR 可广泛应用于术前诊断及术后确诊。经肛门直肠结肠切除斜形吻合术有微创、不分离黏膜、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的优点,且完整切除全层病变的直肠与结肠,消除直肠肌鞘,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中远期疗效满意,适于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巨结肠 吻合术 外科 诊断 治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8例儿童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诊治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光泽 张雁涵 +5 位作者 刘江林 向丽 李晓庆 周德凯 金先庆 王佚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17-1821,共5页
目的:收集258例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的病例资料,分析并总结该病在儿童不同年龄段的临床特点和诊治要点。方法:收集我院2003年至2012年间收治的258例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病例,对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分组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结... 目的:收集258例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的病例资料,分析并总结该病在儿童不同年龄段的临床特点和诊治要点。方法:收集我院2003年至2012年间收治的258例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病例,对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分组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结果:(1)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多在新生儿期发病(χ2=10.658 3,P=0.005);(2)胆汁性呕吐(76.36%)是本病最突出的临床症状(χ2=37.482 1,P=0.000);(3)腹部平片、腹部超声多普勒及上消化道造影对本组病例的阳性发现率分别为78.57%、73.71%和100%,有显著性差异(P=0.000);(4)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十二指肠闭锁或狭窄、环状胰腺是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最常见的病因;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预后好(本组治愈率96.88%)。结论: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诊断成立应尽早手术,预后多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畸形 十二指肠梗阻 临床特点 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辅助检查在496例儿童先天性巨结肠诊断中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谷成超 王至立 +4 位作者 孙玲玲 张敏 蔡源 孙静 王佚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44-1248,共5页
目的:探讨钡剂灌肠(contrast enema,CE)、肛直肠测压(anorectal manometry,ARM)及直肠黏膜活检(rectal suction biopsy,RSB)在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术前辅助检查的应用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96例HD患儿的年... 目的:探讨钡剂灌肠(contrast enema,CE)、肛直肠测压(anorectal manometry,ARM)及直肠黏膜活检(rectal suction biopsy,RSB)在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术前辅助检查的应用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96例HD患儿的年龄、辅助检查结果及临床病理报告等病历资料,按年龄和病理类型分组,主要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并总结CE、ARM、RSB 3种术前检查的灵敏度比较结果。结果:按年龄分组,①0~28 d组,RSB和ARM诊断灵敏度明显高于CE(n=80,χ^2=14.060,P=0.000;n=68,χ^2=9.620,P=0.001);28~90 d组,CE、ARM与RSB之间灵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90 d^3岁组263例,RSB灵敏度明显高于CE和ARM(n=148,χ^2=13.070,χ^2=15.060,P=0.000)。②ARM在0~28 d组灵敏度明显高于3岁以上组(χ^2=8.780,P<0.05)。③而RSB和CE检查在4个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病理类型分组,①短段型HD组,RSB诊断灵敏度明显高于CE(n=40,χ^2=5.140,P=0.016);常见型HD组,RSB诊断灵敏度均明显高于ARM和CE(n=197,χ^2=16.060,χ^2=18.050,P=0.000);长段型HD组,RSB诊断灵敏度明显高于ARM和CE(n=70,χ^2=13.070,P=0.000;χ^2=9.090,P=0.001)。②CE在短段型诊断灵敏度明显低于常见型(χ^2=8.670,P<0.05)。ARM在长段型诊断灵敏度明显低于常见型(χ^2=7.930,P<0.05),RSB在各类型之间灵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8)。(3)CE检查在四种不同病理类型HD之间对痉挛段位置的判断,长段型准确率明显低于短段型和常见型(χ^2=13.880;χ^2=10.330,P<0.05)。结论:CE、ARM及RSB术是诊断HD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相比较而言,CE对于常见型HD的诊断灵敏度较高,而患儿年龄对其影响不大;ARM对于常见型HD的诊断灵敏度同样较高,而患儿年龄越小其诊断灵敏度越高;RSB诊断灵敏度不受年龄影响,而在短段型HD中较低。CE对HD痉挛段实际位置描述的准确性在短段型和常见型中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巨结肠 钡灌肠 肛门直肠测压 直肠黏膜活检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的临床分析
12
作者 章镇宇 孙静 +4 位作者 侯金平 刘清爽 刘伟 李晓庆 王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2182-2189,共8页
目的探讨儿童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total colonic aganglionosis, TCA)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确诊的41例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患儿的病例资料。结果 (1)本组病例共41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0例。... 目的探讨儿童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total colonic aganglionosis, TCA)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确诊的41例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患儿的病例资料。结果 (1)本组病例共41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0例。(2)临床表现以腹胀(90.2%)、胎便排出延迟(82.9%)、呕吐(65.9%)及便秘(63.4%)为主,与其他类型肠无神经节细胞症临床表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本组33例患儿术前行了钡剂灌肠造影检查,其中仅7例(21.2%)提示TCA,但32例可见钡剂排空延迟及小肠明显扩张。术前行肛管直肠测压,阳性率71.4%;行直肠黏膜活检,阳性率100%。(4)本组38例接受手术,其中25例行巨结肠根治术治愈,21例治愈患儿获得随访。术中见肠管形态改变情况:7例(18.4%)仅末端回肠痉挛;5例(13.2%)仅全段结肠痉挛;24例(63.2%)全段结肠及末端回肠均痉挛;2例(5.3%)全段结肠及末端回肠外观无异常。术后病理结果均证实为TCA。根治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小肠结肠炎(47.6%);治愈病例中14例参与生活质量评分,其中生活质量为优的有10人(71.4%),为良的有4人(28.6%)。结论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临床诊断较为困难,钡剂灌肠在一定程度上可提示该病,结合手术探查及病理检查可确诊该病,通过手术及术后规范化治疗,远期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 诊断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排便功能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3
作者 侯金平 迭小红 +5 位作者 孙静 郭振华 刘伟 李晓庆 侯金凤 王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05-809,共5页
目的分析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数据,总结相关特征,探讨其作为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术后排便功能评估的依据。方法选取2014-2017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胃肠新生儿外科治疗的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77... 目的分析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数据,总结相关特征,探讨其作为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术后排便功能评估的依据。方法选取2014-2017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胃肠新生儿外科治疗的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77例,女性13例,男性64例,其中直肠盲端距肛隐窝的距离<1.5 cm(低位)32例,≥1.5 cm(中高位)45例;术后6个月至1年排便功能Kelly评分:3~6分(功能优良)的72例,0~2分(功能差)的5例。72例排便功能优良的患儿分为低位组(32例)与中高位组(40例);45例中高位患儿又分为排便功能优良组(40例)和功能差组(5例)。分析各组患儿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检查结果(平均静息压、最大静息压、肛管有效长度、直肠肛门抑制反射)。三维图像分析患儿肛门直肠压力。结果 72例排便功能优良的低位组与中高位组患儿的平均静息压(38.00±12.33 vs 32.27±11.86 mmHg)、最大静息压(42.65±14.23 vs 36.67±12.10 mmHg)、肛管有效长度(2.43±0.30 vs 2.18±0.33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直肠肛门抑制反射的恢复率分别为90.63%及17.50%,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45例中高位患儿中,与排便功能优良组比较,排便功能差组平均静息压(26.08±2.36 mmHg)、最大静息压(29.96±2.55 mmHg)更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三维图像分析,功能差组在三维图像上存在低压带或压力缺失带,其中4例低压带在后壁,1例低压带在前壁。结论低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平均静息压、最大静息压、肛管有效长度及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恢复率较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高,可通过三维图像判断肛门括约肌功能,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可作为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评估患儿排便功能的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 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 排便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延续护理照顾者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刘晓然 胡丽君 +2 位作者 邓世蓉 曹凤先 胡雯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8-103,共6页
目的:调查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RM)患儿延续护理服务需求情况,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制定延续护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7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胃肠新生儿外科就诊且符合纳入条件的... 目的:调查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RM)患儿延续护理服务需求情况,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制定延续护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7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胃肠新生儿外科就诊且符合纳入条件的195例ARM患儿,采用自设问卷进行延续护理需求调查分析。结果:ARM患儿延续护理需求度较高,总需求均分为(4.07±0.45)分;主要照顾者文化程度、主要照顾者与患儿关系、患儿父母职业、疾病分型、手术术式对ARM患儿延续护理需求度各维度及综合得分,经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主要照顾者文化程度、疾病分型、手术术式、患儿父母职业对ARM患儿延续护理需求有影响。结论:针对ARM患儿延续护理各维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肠道综合管理、肛门功能康复促进、疾病健康管理等方面着手,综合考虑ARM患儿延续护理需求的各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延续护理方案,可预防ARM患儿术后并发症,提高患儿及家庭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门直肠畸形 延续护理 需求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性先天性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的诊断及伴发畸形评估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吴永隆 陈思远 +2 位作者 陈秀兰 李晓庆 王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1349-1352,共4页
目的探讨并总结男性先天性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的准确诊断方法及伴发畸形情况,为手术方案选择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男性先天性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伴发畸形,总结其临床特点、各项辅助检查对... 目的探讨并总结男性先天性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的准确诊断方法及伴发畸形情况,为手术方案选择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男性先天性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伴发畸形,总结其临床特点、各项辅助检查对于准确诊断直肠盲端位置的价值及伴发畸形随访变化情况。结果 (1)29例患儿均以腹胀、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仅有6例在术前发现尿道排粪便;(2)倒立位摄片、会阴部超声、结肠造瘘后远端造影及肛门成型术时测得直肠盲端距肛隐窝的距离分别为(28.08±16.03)mm、(14.29±7.30)mm、(26.59±14.45)mm和(27.54±15.96)mm,经统计分析,会阴部超声与倒立位摄片、结肠造瘘后远端造影、术中测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倒立位片及结肠远端造影测得直肠盲端位置与术中测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3)伴发畸形中以先天性心脏结构畸形、泌尿系统畸形和脊柱脊髓畸形最常见,其中部分合并心脏结构畸形和泌尿系统畸形患儿可自愈;合并脊柱脊髓畸形可能会影响患儿术后排便功能。结论结肠造瘘后远端造影检查与术中测值相关性优于倒立位摄片,首次就诊时手术方式的选择需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倒立位摄片及伴发畸形;造瘘口远端造影检查为肛门成型术术中操作提供重要参考;伴发畸形需密切随访,尤其是合并脊柱脊髓畸形可能会影响患儿术后排便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 肛门直肠畸形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复杂肛门直肠畸形合并畸形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敏 孙静 +4 位作者 王至立 谷成超 李晓庆 洪思琦 王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1590-1594,共5页
目的分析先天性复杂肛门直肠畸形(congenital anorectal malformations,ARM)合并其他系统畸形的情况及转归,为评估患儿并发系统畸形转归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胃肠新生儿外科行分期手... 目的分析先天性复杂肛门直肠畸形(congenital anorectal malformations,ARM)合并其他系统畸形的情况及转归,为评估患儿并发系统畸形转归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胃肠新生儿外科行分期手术的先天性复杂肛门直肠畸形患儿10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6例,女性29例,初诊年龄为生后1~345 d(中位年龄2 d)。回顾性分析其ARM病理类型、合并系统畸形情况及转归。结果 (1)105例先天性复杂ARM患儿合并其他系统畸形率为98.10%(103/105),常见合并畸形种类为心脏结构畸形、泌尿生殖畸形、脊髓神经畸形、骨骼畸形。(2)86例患儿初诊心脏彩超提示82例存在心脏结构畸形,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44例(53.66%)、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12例(14.63%)、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45例(54.88%);一期术后6~9个月复查24例仍存在畸形,PDA、VSD、ASD的自愈率分别为95.45%、41.67%、66.67%,3种心脏结构畸形的自愈率并不相同(P<0.05);愈合组与未愈合组在出生时心脏结构畸形缺损孔径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05例患儿行泌尿系统超声及体格检查提示59例异常,其中肾积水(>10 mm)7例,单侧肾缺如7例,融合肾3例,单侧肾发育不良6例,尿道下裂9例,两性畸形1例等。一期术后6~9个月复查提示4例肾积水恢复正常。(4)根据Krinkenbeck分型并结合Wingspread分型将患儿分为高位组和中低位组,结果显示不同病理类型ARM患儿在心脏结构畸形及合并系统畸形个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M常易合并多系统畸形,以心脏结构畸形最常见;部分畸形具有自愈倾向,可随访观察;对于合并复杂心脏畸形、严重肾积水、脊髓栓系等严重畸形,应严密随访适时干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 并发畸形 自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性先天性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便功能评估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7
作者 吴永隆 陈思远 +2 位作者 陈秀兰 李晓庆 王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2151-2155,共5页
目的探讨男性先天性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便功能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先天性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男性患儿的病历资料,随访术后排便功能,分析直肠盲端位置、直肠周围肌肉发育及伴发畸形等因素对排便功能的影响。结果... 目的探讨男性先天性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便功能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先天性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男性患儿的病历资料,随访术后排便功能,分析直肠盲端位置、直肠周围肌肉发育及伴发畸形等因素对排便功能的影响。结果本组44例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1例因意外死亡,余43例根据排便功能情况分为排便优组16例,良组21例,差组6例;无完全大便失禁病例。(1)术中测得优、良、差组直肠盲端距肛隐窝的距离分别为(22.38±5.48)、(28.81±8.79)、(56.67±20.66)mm,经统计分析,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中评价直肠周围肌肉发育情况,结果显示排便优组肌肉无发育差者;排便良组中肌肉发育好、良和差者均有;排便差组肌肉无发育好的患儿。经统计分析,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骶尾部MRI检查26例患儿中10例有骶尾部异常,与无骶尾部异常的患儿术后排便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6例有并发症,其中5例为直肠黏膜脱垂,1例发生骶尾部切口感染,均治愈;统计分析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排便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伴发畸形中以先天性心脏结构畸形、泌尿系统畸形最常见,其中部分合并畸形患儿可自愈。结论直肠盲端位置、肛周肌肉发育、骶尾部骨骼及神经发育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术后排便功能;首次就诊时病情的综合评估、正确的手术操作和术后长期规律的随访是预防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便功能 肛门直肠畸形 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直肠黏膜脱垂的病因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侯金凤 侯金平 +1 位作者 李晓庆 王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2312-2315,共4页
目的分析并总结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s,ARMs)术后患儿直肠黏膜脱垂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2016年收治的354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的病历资料,分析总结各种类型ARMs术后直肠黏膜脱垂的... 目的分析并总结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s,ARMs)术后患儿直肠黏膜脱垂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2016年收治的354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的病历资料,分析总结各种类型ARMs术后直肠黏膜脱垂的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1)354例ARMs患儿行经会阴或(腹)骶会阴肛门成形术,术后15例(4.24%)出现直肠黏膜脱垂。(2)无肛伴直肠舟状窝瘘、中位及高位ARMs术后直肠黏膜脱垂发生率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2例经(腹)骶会阴肛门成型术患儿,男性80例,女性42例,骶尾部畸形组23例,无畸形组99例,脊髓栓系组5例,无脊髓栓系组117例,3组分别经χ2检验,直肠黏膜脱垂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脱垂组骶尾比值为0.671±0.101,未脱垂组骶尾比值为0.678±0.085,两者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直肠黏膜脱垂发生率不高,与直肠盲端的位置高低有关,闭锁盲端位置越高术后越容易出现直肠黏膜脱垂;与手术方式的选择有关,与性别、是否合并骶尾部畸形及脊髓栓系无关,与骶尾比值的高低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 直肠黏膜脱垂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母亲照顾体验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晓然 胡丽君 +1 位作者 刘丽 应本娟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6年第23期15-19,共5页
目的深入了解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congenital anorectal malformation,ARM)患儿母亲在照顾期间的体验,以期为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11例... 目的深入了解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congenital anorectal malformation,ARM)患儿母亲在照顾期间的体验,以期为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11例ARM患儿母亲为研究对象,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现场录音,根据Colaizzi的7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提炼主题。结果 ARM患儿母亲的照顾体验可归纳为6大主题:沉重的心理负担、巨大的照顾压力、社会角色部分缺失及生活重心转移、担忧孩子未来生活、渴望社会支持、缺乏疾病护理知识。结论护理人员应针对ARM患儿母亲的主要问题采取干预措施,帮助患儿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以提升患儿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 母亲 照顾体验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4例先天性巨结肠同源病临床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洪江 朱进 +4 位作者 向丽 李洪 童科融 王海涛 金先庆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88-91,共4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结肠同源病(HAD)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分析2008年8月至2014年4月于本院确诊的426例先天性巨结肠(54例 HAD)患儿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由 BE、ARE、直肠黏膜吸引活检术等检查确诊,通过分析辅助检查结果,了解... 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结肠同源病(HAD)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分析2008年8月至2014年4月于本院确诊的426例先天性巨结肠(54例 HAD)患儿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由 BE、ARE、直肠黏膜吸引活检术等检查确诊,通过分析辅助检查结果,了解相关检查在 HAD 的特点。并对患儿近期效果进行随访。结果54例 HAD 病例约占本院先天性巨结肠症的11.3%,其中肠神经元性发育异常症25例(46.3%);神经节减少症16例(29.6%);神经节未成熟症13例(24.1%)。49例 HAD 患儿行钡剂灌肠检查,结果提示结肠、直肠扩张为主要表现,约28.3%的患儿结果类似先天性巨结肠症;40例 HAD 患儿行肛直肠测压,引出典型直肠肛门抑制反射 4例(10.0%),引出变异波形18例(45.0%),主要表现为有“M”、“U”、“W”波及波形延迟等异型波。钙视网膜蛋白(Calretinin CR)免疫组化染色检查阳性率在 HAD 为88.9%,较正常对照组显色浅,呈网状结构。19例予巨结肠根治术治疗,随访大部分患儿预后良好。结论先天性巨结肠同源病病理学特点介于先天性巨结肠症与正常之间,通过钡剂灌肠、肛直肠测压、CR 染色等相关检查综合分析可提高诊断准确率,当该病影响到患儿的生长发育及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应及时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RSCHSPRUNG 肠神经系统/免疫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