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重庆地区门诊腹泻患儿感染诺如病毒(NV)流行株的变迁及基因重组情况。方法采集2012年1~12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疑似病毒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采用JVl2/JVl3、GⅠSKF/GⅠSKR(COG2F/GⅡSKR)两对引物,对NV基因组...目的了解重庆地区门诊腹泻患儿感染诺如病毒(NV)流行株的变迁及基因重组情况。方法采集2012年1~12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疑似病毒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采用JVl2/JVl3、GⅠSKF/GⅠSKR(COG2F/GⅡSKR)两对引物,对NV基因组的部分RNA依赖的RNA聚合酶区和衣壳蛋白的N/S区分别进行RT-PCR核酸检测,所有阳性产物进行回收纯化、测序,用DNAstar和MEGA 5.05软件对序列分别进行比对和构建进化树。并将疑似重组株的标本再用JVl2/GⅠSKR(JVl2/GⅡSKR)进行PCR扩增,用SimPlot软件对序列进行重组鉴定。结果 384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进入本文分析,男248例,女136例,年龄(13.1±14.4)个月。①NV阳性84/384例(21.9%),<60月龄组NV阳性构成比为96.4%(81/84)。NV在6、8和9月份检出率较高,3和4月份检出率最低。②84例NV阳性标本capsid的N/S区基因片段测序显示,GⅡ.4 2006b型37例,GⅡ.4 New Orleans 2009型1例,GⅡ.4 Sydney 2012型27例,GⅡ.3型12例,GⅡ.6型3例,GⅡ.13型3例,GⅡ.5型1例;1~7月份GⅡ.4 2006b型为主要流行株,8~12月GⅡ.4Sydney 2012型为主要流行株;③共检出44株重组株,分别是GⅡ.e/GⅡ.4 Sydney 2012型27株、GⅡ.7/GⅡ.6型1株、GⅡ.22/GⅡ.5型1株、GⅡ.12/GⅡ.3型12株,GⅡ.16/GⅡ.13型3株。结论重庆地区NV重组现象非常明显,2012年8~12月NV优势株逐渐由GⅡ.4 2006b型转为GⅡ.e/GⅡ.4 Sydney 2012型的重组株,并检出GⅡ.22/GⅡ.5型和GⅡ.16/GⅡ.13型2种新型重组株。展开更多
目的了解2014年重庆地区诺如病毒(norovirus,NV)感染所致儿童急性腹泻的感染现状、流行基因型以及发生基因重组情况。方法 2014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门诊检验科收集符合纳入条件的腹泻标本511例,采用RT-PCR分别对NV GⅠ和GⅡ...目的了解2014年重庆地区诺如病毒(norovirus,NV)感染所致儿童急性腹泻的感染现状、流行基因型以及发生基因重组情况。方法 2014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门诊检验科收集符合纳入条件的腹泻标本511例,采用RT-PCR分别对NV GⅠ和GⅡ基因组的衣壳蛋白区进行扩增、测序,并对序列进行基因分型及构建进化树;为进行重组分析,再次对NV阳性标本的RdRp区和capsid区同时进行扩增,并用Sim Plot进行重组鉴定。结果共收集到符合条件的标本511例(男性290例,女性221例),检出NV GⅡ型67例,NV检出率为13.1%;8~10月为NV检出高峰,阳性率最高的年龄组为7~12月龄。67例NV阳性标本在capsid区测序成功,检测到5种基因型,依次是GⅡ.4 Sydney 2012型42例(62.7%),GⅡ.3型8例(11.9%)和GⅡ.17型8例(11.9%),GⅡ.6型7例(10.4%),GⅡ.14型2例(3.0%)。59例NV病毒阳性标本同时在RdRp区和capsid区测序成功,共检测到52例重组株,4种重组型分别是GⅡ.e/GⅡ.4 Sydney 2012型42例、GⅡ.12/GⅡ.3型6例、GⅡ.7/GⅡ.6型2例、GⅡ.7/GⅡ.14型2例。结论 2014年重庆地区NV检出率为13.1%,GⅡ.4 Sydney 2012为最主要流行基因型,且NV重组现象十分明显。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轮状病毒(rotavirus,RV)腹泻发病机制。方法生后7d乳鼠经口感染猴RV(SA-11)后不同时间点取小肠组织,观察形态学改变并用软件(Image pro plus5.1,IPP5.1)测定;免疫组化染色观察RV抗原分布;Phalloi-dine染色观察小肠绒毛丝状肌动...目的研究轮状病毒(rotavirus,RV)腹泻发病机制。方法生后7d乳鼠经口感染猴RV(SA-11)后不同时间点取小肠组织,观察形态学改变并用软件(Image pro plus5.1,IPP5.1)测定;免疫组化染色观察RV抗原分布;Phalloi-dine染色观察小肠绒毛丝状肌动蛋白分布;肠上皮细胞原位凋亡检测。结果乳鼠感染RV后小肠绒毛轻度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广泛空泡状变性,顶部大量脂滴样结构,微绒毛排列紊乱或脱落,而细胞间连结未见明显结构改变;RV抗原分布主要在小肠绒毛的上部;肠组织丝状肌动蛋白含量有明显减少;小肠上皮细胞凋亡增加。结论RV主要感染小肠成熟绒毛上皮细胞;腹泻的发生与小肠绒毛上皮细胞骨架损害、微绒毛损害、细胞凋亡脱落和绒毛萎缩相关,但与肠上皮细胞间连接损害关系不大。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了解重庆地区门诊腹泻患儿感染诺如病毒(NV)流行株的变迁及基因重组情况。方法采集2012年1~12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疑似病毒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采用JVl2/JVl3、GⅠSKF/GⅠSKR(COG2F/GⅡSKR)两对引物,对NV基因组的部分RNA依赖的RNA聚合酶区和衣壳蛋白的N/S区分别进行RT-PCR核酸检测,所有阳性产物进行回收纯化、测序,用DNAstar和MEGA 5.05软件对序列分别进行比对和构建进化树。并将疑似重组株的标本再用JVl2/GⅠSKR(JVl2/GⅡSKR)进行PCR扩增,用SimPlot软件对序列进行重组鉴定。结果 384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进入本文分析,男248例,女136例,年龄(13.1±14.4)个月。①NV阳性84/384例(21.9%),<60月龄组NV阳性构成比为96.4%(81/84)。NV在6、8和9月份检出率较高,3和4月份检出率最低。②84例NV阳性标本capsid的N/S区基因片段测序显示,GⅡ.4 2006b型37例,GⅡ.4 New Orleans 2009型1例,GⅡ.4 Sydney 2012型27例,GⅡ.3型12例,GⅡ.6型3例,GⅡ.13型3例,GⅡ.5型1例;1~7月份GⅡ.4 2006b型为主要流行株,8~12月GⅡ.4Sydney 2012型为主要流行株;③共检出44株重组株,分别是GⅡ.e/GⅡ.4 Sydney 2012型27株、GⅡ.7/GⅡ.6型1株、GⅡ.22/GⅡ.5型1株、GⅡ.12/GⅡ.3型12株,GⅡ.16/GⅡ.13型3株。结论重庆地区NV重组现象非常明显,2012年8~12月NV优势株逐渐由GⅡ.4 2006b型转为GⅡ.e/GⅡ.4 Sydney 2012型的重组株,并检出GⅡ.22/GⅡ.5型和GⅡ.16/GⅡ.13型2种新型重组株。
文摘目的了解2014年重庆地区诺如病毒(norovirus,NV)感染所致儿童急性腹泻的感染现状、流行基因型以及发生基因重组情况。方法 2014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门诊检验科收集符合纳入条件的腹泻标本511例,采用RT-PCR分别对NV GⅠ和GⅡ基因组的衣壳蛋白区进行扩增、测序,并对序列进行基因分型及构建进化树;为进行重组分析,再次对NV阳性标本的RdRp区和capsid区同时进行扩增,并用Sim Plot进行重组鉴定。结果共收集到符合条件的标本511例(男性290例,女性221例),检出NV GⅡ型67例,NV检出率为13.1%;8~10月为NV检出高峰,阳性率最高的年龄组为7~12月龄。67例NV阳性标本在capsid区测序成功,检测到5种基因型,依次是GⅡ.4 Sydney 2012型42例(62.7%),GⅡ.3型8例(11.9%)和GⅡ.17型8例(11.9%),GⅡ.6型7例(10.4%),GⅡ.14型2例(3.0%)。59例NV病毒阳性标本同时在RdRp区和capsid区测序成功,共检测到52例重组株,4种重组型分别是GⅡ.e/GⅡ.4 Sydney 2012型42例、GⅡ.12/GⅡ.3型6例、GⅡ.7/GⅡ.6型2例、GⅡ.7/GⅡ.14型2例。结论 2014年重庆地区NV检出率为13.1%,GⅡ.4 Sydney 2012为最主要流行基因型,且NV重组现象十分明显。
文摘目的研究轮状病毒(rotavirus,RV)腹泻发病机制。方法生后7d乳鼠经口感染猴RV(SA-11)后不同时间点取小肠组织,观察形态学改变并用软件(Image pro plus5.1,IPP5.1)测定;免疫组化染色观察RV抗原分布;Phalloi-dine染色观察小肠绒毛丝状肌动蛋白分布;肠上皮细胞原位凋亡检测。结果乳鼠感染RV后小肠绒毛轻度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广泛空泡状变性,顶部大量脂滴样结构,微绒毛排列紊乱或脱落,而细胞间连结未见明显结构改变;RV抗原分布主要在小肠绒毛的上部;肠组织丝状肌动蛋白含量有明显减少;小肠上皮细胞凋亡增加。结论RV主要感染小肠成熟绒毛上皮细胞;腹泻的发生与小肠绒毛上皮细胞骨架损害、微绒毛损害、细胞凋亡脱落和绒毛萎缩相关,但与肠上皮细胞间连接损害关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