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4层螺旋CT分型诊断儿童原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被引量:4
1
作者 王翠 何玲 +1 位作者 冯川 戴小科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53-656,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分型诊断儿童原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TPV)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手术证实为原发性CTPV患儿的临床及CT资料,分别行MIP、VR、MPR重建,观察其特征性血管表现,根据病变累及范围及部位对CTPV进行分型。结果 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分型诊断儿童原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TPV)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手术证实为原发性CTPV患儿的临床及CT资料,分别行MIP、VR、MPR重建,观察其特征性血管表现,根据病变累及范围及部位对CTPV进行分型。结果 37例中,CTPV的侧支血管范围及程度均获显示。8例Ⅰ型CTPV,海绵样变性仅发生于肝内门静脉左和(或)右分支;18例Ⅱ型CTPV,表现为Ⅰ型合并门静脉主干狭窄或消失;11例Ⅲ型CTPV,海绵样性变在Ⅱ型病变基础上进一步累及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3例Ⅰ型CTPV患儿接受肝移植术;18例Ⅱ型CTPV,15例接受门-体静脉分流术,3例辅以脾切除及贲门血管离断术;8例Ⅲ型CTPV接受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结论 64层螺旋CT对于诊断儿童原发性CTPV具有重要应用价值;MSCT分型对选择手术治疗方式、预后判断有较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 海绵样变性 儿童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例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何粒立 黄延风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11-1015,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提高对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男性2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7.25±3.75)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96.67%)、呕吐(86.67%)、头... 目的探讨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提高对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男性2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7.25±3.75)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96.67%)、呕吐(86.67%)、头痛(76.67%)和颈强直(73.33%)。30例患儿均行脑脊液检查,其中墨汁染色涂片、培养阳性率分别为90.00%和76.67%。10例行两性霉素B药敏试验,3例耐药;9例氟康唑药敏试验,8例耐药。21例予两性霉素B或锋克松治疗>7 d,2007年至2011年收治患儿的两性霉素B或锋克松总用量、平均用量和疗程明显高于2001年至2006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多见于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男性多见,以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为常见临床表现,墨汁染色涂片及真菌培养阳性率高。近年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较前困难,可能是因隐球菌对氟康唑耐药现象严重,而且对两性霉素B也有耐药株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脑膜炎 隐球菌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展支具早期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疗效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李方 胡程晨 +3 位作者 刘星 董超群 翁刘其 李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80-684,共5页
目的探讨外展支具早期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223例(270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资料,其中男性53例,女性170例;年龄1~1... 目的探讨外展支具早期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223例(270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资料,其中男性53例,女性170例;年龄1~183(62.41±23.82)d,中位年龄58 d;左侧151髋,右侧119髋,单侧142髋,双侧64髋;超声Graf分型:Ⅱa型143髋,Ⅱb型75髋,Ⅱc型11髋,D型13髋,Ⅲ型19髋,Ⅳ型9髋,均采用外展支具治疗,每隔3~4周超声监测髋关节形态变化,>6个月行X线摄片,支具治疗时间3~20周,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4个月。结果 206例(250髋)经外展支具治疗后恢复正常形态,且无一例发生股骨头坏死;17例(20髋)治疗失败,其中17髋改行石膏固定术治疗,3髋行Salter骨盆截骨手术治疗。结论外展支具是早期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对GrafⅡ型髋关节治愈率高,对Ⅲ型及Ⅳ型治愈率低,但可尝试作为初始治疗的方法;超声检查对于早期诊治髋关节发育不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发育不良 髋脱位 外展支具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黄疸模型大鼠脑细胞损伤及行为学后遗症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刘祎 肖农 毛振沙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40-644,共5页
目的探讨核黄疸模型大鼠脑细胞损伤及行为学改变情况。方法 25只5日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1)和模型组(n=14)。模型组予小脑延髓池内注射胆红素溶液10μg/g,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注射后大鼠的神经行为变化,并... 目的探讨核黄疸模型大鼠脑细胞损伤及行为学改变情况。方法 25只5日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1)和模型组(n=14)。模型组予小脑延髓池内注射胆红素溶液10μg/g,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注射后大鼠的神经行为变化,并记录其体质量;建模后第1天予TUNEL法观察模型组(n=3)脑基底节纹状体神经细胞凋亡情况;余下大鼠均在生后19 d行步态分析及横木行走测试,30 d行水迷宫实验。结果模型组出现明显神经行为异常,如握拳、角弓反张,且体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F>27.707,P<0.001)。TUNEL染色示模型组基底节纹状体神经细胞凋亡。步态分析中,模型组左右后肢步长均短于对照组(t>4.129,P<0.01),步长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t=-4.415,P<0.001),但步宽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t=0.462,P=0.649)。横木行走测试中,模型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3.644,P=0.004)。Morris水迷宫实验中,模型组各时间点逃避潜伏期均长于对照组(F>6.206,P<0.05);穿越平台次数少于对照组(t=3.297,P=0.004)。结论核黄疸模型大鼠具有多项运动功能异常和学习记忆障碍,可分别使用步态分析、横木行走测试及水迷宫实验进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黄疸 步态分析 横木行走测试 水迷宫实验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强度低频超声联合环丙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刘立婷 余加林 +2 位作者 刘维勤 朱秀菊 李发琪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4年第10期672-675,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低频超声联合环丙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PA)生物膜的作用。方法建立PA菌株生物膜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环丙沙星组、10mW/cm2低频超声组、100mW/cm2低频超声组、300mW/cm2低频超声组、10mW/cm2低频超声+环丙沙星组、100mW...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低频超声联合环丙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PA)生物膜的作用。方法建立PA菌株生物膜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环丙沙星组、10mW/cm2低频超声组、100mW/cm2低频超声组、300mW/cm2低频超声组、10mW/cm2低频超声+环丙沙星组、100mW/cm2低频超声+环丙沙星组、300mW/cm2低频超声+环丙沙星组,测定各组BF细菌活力的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定量分析生物膜结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环丙沙星组、10mW/cm2低频超声组、100mW/cm2低频超声组、300mW/cm2低频超声组生物膜中细菌活力水平、生物膜厚度、区域孔径(AP)、平均扩散距离(ADD)和结构熵(TE)无显著变化(P均>0.05),10mW/cm2低频超声+环丙沙星组、100mW/cm2低频超声+环丙沙星组和300mW/cm2低频超声+环丙沙星组生物膜中细菌活力明显降低、生物膜厚度变薄、AP增大、ADD与TE减小(P均<0.05),且呈辐照剂量依赖性。结论低频超声可有效增强环丙沙星对PA生物膜的清除作用,且呈辐照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疗法 环丙沙星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