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6—2009年重庆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菌耐药性监测 被引量:3
1
作者 夏勇武 刘岚 +7 位作者 王偲 谢伟 印丹 楚丽娟 朱军 刘昌林 景春梅 石宇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3-239,I0007,共8页
目的为了解目前流感嗜血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Hi)引起重庆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状况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诊治和推广流感嗜血菌疫苗接种提供实验数据。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来自重庆地... 目的为了解目前流感嗜血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Hi)引起重庆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状况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诊治和推广流感嗜血菌疫苗接种提供实验数据。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来自重庆地区13842份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深部痰标本;常规方法培养分离鉴定细菌;药敏试验法采用K-B纸片法;β-内酰胺酶检测采用Nitrocefin纸片法。结果共分离获得1967株Hi,分离率为14.2%。6月~3岁组和3~5岁组的Hi分离率分别为21.8%和16.3%,小于6月组和大于5岁组的分离率为10.3%和6.6%。95.5%的分离株在≤5岁年龄段;有40.3%患儿同时合并其它病原菌感染;β-内酰胺酶阳性率为35.8%。Hi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呋辛、氨曲南、亚胺培南、阿奇霉素、利福平、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低于10%;对氨苄西林、四环素和氯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34.4%、33.4%、20.6%;对复方磺胺甲嗯唑耐药率(SXT)最高72.7%;β-内酰胺酶阳性组对复方磺胺甲嗯唑、氯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91.5%、52.8%、64.7%)明显高于阴性组(62.2%、2.7%、15.9%)。Hi对≥3种抗菌药物的多重耐药菌株占30.0%;有74.1%分离株分布在8个常见的耐药表型,其中SXT最多,占32.3%,氨苄西林耐药表型集中分布在产β-内酰胺酶组。结论≤5岁儿童是Hi感染易感人群;Hi产β-内酰胺酶是对氨苄西林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SXT已不宜用于Hi感染的经验用药,临床应关注Hi的多蓐耐药现象,并加强Hi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嗜血菌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Β-内酰胺酶 抗菌药物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ACT1基因羟甲基化在儿童WT1、IDH1/2、TET2基因突变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闭军琴 包黎明 +4 位作者 王兴娟 豆虎 杨珍珍 于洁 陈希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9-145,共7页
目的:研究dapper,β-连环蛋白拮抗剂,非洲爪蟾同系物1(dapper,antagonist of beta-catenin,homolog 1 Xenopus laevis,DACT1)在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中的羟甲基化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寻找AML新的危险分... 目的:研究dapper,β-连环蛋白拮抗剂,非洲爪蟾同系物1(dapper,antagonist of beta-catenin,homolog 1 Xenopus laevis,DACT1)在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中的羟甲基化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寻找AML新的危险分层分子标志物。方法:测序分析本院血液科初发AML188例,根据是否存在Wilms肿瘤因子1(Wilms tumor 1,WT1)、异柠檬酸脱氢酶1/2(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1/2,IDH1/2)或TET蛋白2(ten-eleven translocation,TET2)基因突变,将病例分为WIT-AML组(30例)和非WIT-AML组(158例);用糖基化qPCR及qPCR方法检测WIT-AML(16例)、非WIT-AML(14例)和非AML患儿(14例)的DACT1基因羟甲基化水平(5-hydroxymethylcytosine,5hmC)和表达水平,并用Spearman法研究羟甲基化与表达的相关性;随访患儿的缓解、复发及生存情况,采用COX回归分析DACT1羟甲基化对AML患儿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及无病生存率(event free survival,EFS)的影响。结果:WIT-AML组的DACT1 a、b区域(DACT1 a/b)甲基岛(CpG)羟甲基化(5hmC)水平较非WIT-AML组低(Ua=48.00,Pa=0.008;Ub=19.00,Pb=0.000),且其基因表达明显减低(Uexp=0.00,Pexp=0.000);DACT1 a/b甲基岛5hmC与DACT1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a=0.812,Pa=0.000;rb=0.789,Pb=0.000);DACT1a 5hmC水平减低是EFS的危险因素(HR=3.896,95%CI=1.161~13.073,P=0.028),同样也是OS的危险因素(HR=4.109,95%CI=1.226~13.771,P=0.022)。结论:在WITAML中,DACT1 5hmC水平和表达水平明显降低,DACT1a区5hmC水平降低可增加儿童AML生存风险,可作为AML一个新的独立预后不良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dapper β-连环蛋白拮抗剂 非洲爪蟾同系物1 羟甲基化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侵袭性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抗菌药物治疗现状及菌株药敏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高雅雯 徐慧婷 +6 位作者 彭冷月 程杰 余青虹 张光莉 田小银 陈大鹏 罗征秀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63-669,共7页
目的分析侵袭性铜绿假单胞菌感染(IPAI)抗菌药物治疗现状及分离菌株药敏试验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住院的61例IPAI患儿的临床资料及61株侵袭性铜绿假单胞菌(IPA)菌株的药敏试验结果,比较48例经验性抗铜绿假单胞菌治疗... 目的分析侵袭性铜绿假单胞菌感染(IPAI)抗菌药物治疗现状及分离菌株药敏试验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住院的61例IPAI患儿的临床资料及61株侵袭性铜绿假单胞菌(IPA)菌株的药敏试验结果,比较48例经验性抗铜绿假单胞菌治疗与13例非抗铜绿假单胞菌治疗患儿以及27例经验性碳青霉烯类治疗与19例非碳青霉烯类治疗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61例IPAI患儿中,男37例、女24例,中位年龄2.1(0.6~9.1)岁。院内死亡12例(19.67%),脓毒症休克15例(24.59%)。经验性非抗铜绿假单胞菌治疗患儿感染后住院时长较抗铜绿假单胞菌治疗患儿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而重症病房入住率、院内死亡、脓毒症休克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验性碳青霉烯与非碳青霉烯治疗患儿的重症病房入住率、院内死亡、脓毒症休克发生率、感染后住院时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1株IPA菌株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的敏感率为85%~9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敏感率为90%~95%。结论重庆地区IPA菌株对常用抗铜绿假单胞菌抗菌药物有较高敏感性,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或其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可作为经验性治疗IPAI患儿的首选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侵袭性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抗菌药物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杆菌H37Ra感染巨噬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刘来成 王淑玲 +3 位作者 卢贤瑜 曾佑群 吴扬 张鹏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95-1197,共3页
目的:研究结核杆菌H37Ra感染巨噬细胞后氮氧化物的产生及细胞因子的分泌和表达情况。方法:结核杆菌H37Ra感染RAW264.7巨噬细胞株24 h后收集上清液,用Griess法检测一氧化氮(NO),化学法检测过氧化氢(H2O2)的产生,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 目的:研究结核杆菌H37Ra感染巨噬细胞后氮氧化物的产生及细胞因子的分泌和表达情况。方法:结核杆菌H37Ra感染RAW264.7巨噬细胞株24 h后收集上清液,用Griess法检测一氧化氮(NO),化学法检测过氧化氢(H2O2)的产生,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感染后巨噬细胞IL-12和TNF-α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L-12和TNF-α的含量。结果:结核杆菌H37Ra感染巨噬细胞后产生的NO和H2O2水平均显著升高,同时IL-12和TNF-α的分泌和表达也明显增加(P<0.05)。结论:结核杆菌H37Ra感染巨噬细胞后能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和抗结核细胞因子,从而产生有利于宿主的抗结核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H37RA 巨噬细胞 氮氧化物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感应系统——细菌信号分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周雯 刘岚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31-436,共6页
细菌利用散在的细胞间信号分子产物介导细胞间通讯的这个整个过程被叫做密度感应系统。这些信号分子在细菌基础水平时产生,生长过程积累。当细菌密度达到阈值时信号分子则激活或抑制相关系列基因表达,从而影响毒力因子、生物膜等的产生... 细菌利用散在的细胞间信号分子产物介导细胞间通讯的这个整个过程被叫做密度感应系统。这些信号分子在细菌基础水平时产生,生长过程积累。当细菌密度达到阈值时信号分子则激活或抑制相关系列基因表达,从而影响毒力因子、生物膜等的产生。在抗生素耐药及多重耐药不断增加的背景下,研究者们希望明确此系统作用机制,了解可否寻找抑制它的物质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协同抗生素治疗。但密度感应系统远比预想的复杂,不同细菌甚至是同种细菌不同分型可能有差异,同一细菌也可能有不同密度感应系统。故本文综述了目前研究较多的多种细菌的密度感应系统及其信号分子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感应系统 细菌 信号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抑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β2-防御素和Dectin-1受体的表达 被引量:1
6
作者 郑玉强 刘爱波 +2 位作者 蒲瑜 蔡辉 叶彬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1期18-21,I0002,共5页
目的研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鼠肺Dectin-1和β2-防御素的表达变化,探讨地塞米松对Dectin-1和β2-防御素的影响与疾病发生的相互关系。方法实验分4组:正常对照组、Pc刺激组、PCP模型组以及PCP模型恢... 目的研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鼠肺Dectin-1和β2-防御素的表达变化,探讨地塞米松对Dectin-1和β2-防御素的影响与疾病发生的相互关系。方法实验分4组:正常对照组、Pc刺激组、PCP模型组以及PCP模型恢复组。免疫抑制方法建立PCP动物模型,改良四胺银(Grocoti's methe-namine-silver nitrate method,GMS)染色检测Pc包囊;肺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和Western blot检测Dectin-1和β2-防御素的mRNA以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Pc刺激组的Dectin-1和β2-防御素的mRNA以及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c刺激组和PCP恢复组的Dectin-1和β2-防御素的mR-NA以及蛋白显著高于PCP组(P<0.05),而PCP恢复组与PCP组肺部炎症无明显差别。结论对免疫功能正常宿主,Dectin-1受体和β2-防御素可能在防Pc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地塞米松抑制了鼠肺Dectin-1和β2-防御素的表达,这可能与PCP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卡氏肺孢子菌 Dectin-1受体 β2-防御素 大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氏肺孢子菌肺炎鼠肺模式识别受体Dectin-1、TLR-2和TLR-4的表达变化
7
作者 郑玉强 刘爱波 +2 位作者 蒲瑜 蔡辉 叶彬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0-112,共3页
目的:研究卡氏肺孢子菌(Pneumocystis carinii,Pc)肺炎鼠肺Dectin-1、TLR-2和TLR-4的表达,探讨模式识别受体表达改变与PCP疾病发生的相互关系。方法实验分4组:正常对照组、Pc刺激组、PCP模型组以及PCP模型恢复组。地塞米松磷酸钠免疫抑... 目的:研究卡氏肺孢子菌(Pneumocystis carinii,Pc)肺炎鼠肺Dectin-1、TLR-2和TLR-4的表达,探讨模式识别受体表达改变与PCP疾病发生的相互关系。方法实验分4组:正常对照组、Pc刺激组、PCP模型组以及PCP模型恢复组。地塞米松磷酸钠免疫抑制方法建立PCP动物模型,改良四胺银(GMS)染色检测Pc包囊;肺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和Western-blot检测Dectin-1、TLR-2和TLR-4的mRNA以及蛋白的表达。结果:Pc刺激组的Dectin-1、TLR-2以及TLR-4的mRNA以及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c刺激组和PCP恢复组Dectin-1的mRNA以及蛋白显著高于PCP组(P<0.05),而肺部Pc载荷量显著低于PCP组(P<0.05)。结论地塞米松抑制了PCP鼠肺Dectin-1、TLR-2和TLR-4受体的表达,这可能与PCP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氏肺孢子菌 DECTIN-1 TLR-2 TLR-4 大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氏肺孢子菌肺炎生物被膜的体内观察及其β-防御素的分布特征研究
8
作者 郑玉强 刘爱波 +3 位作者 蒲瑜 蔡辉 武卫华 叶彬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9-73,共5页
目的研究鼠卡氏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Pc)β-防御素的分布特征和观察卡氏肺孢子菌生物被膜。方法免疫抑制方法建立卡氏肺孢子菌肺炎动物模型,改良四胺银(GMS)染色和RT-PCR方法检测Pc病原体;银染色、过碘酸雪夫氏(PAS)染色... 目的研究鼠卡氏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Pc)β-防御素的分布特征和观察卡氏肺孢子菌生物被膜。方法免疫抑制方法建立卡氏肺孢子菌肺炎动物模型,改良四胺银(GMS)染色和RT-PCR方法检测Pc病原体;银染色、过碘酸雪夫氏(PAS)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Pc的生物被膜;RT-PCR方法检测鼠肺、肾、脾、小肠、皮肤、肝脏、心以及血液8个组织的β1-防御素和β2-防御素的mRNA表达。结果免疫抑制诱导第5周PCR方法检测到Pc感染,第7周GMS染色观察到Pc包囊,第9周银染色、PAS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到明显的Pc生物被膜。RT-PCR方法在肺、肾、脾、小肠、皮肤、肝脏、心以及血液均检测到β1和β2防御素的mRNA表达,β1防御素在肾脏和皮肤表达最强,β2防御素在肺表达最强。结论 Pc在体内可以形成生物被膜,可以诱导宿主β防御素的产生;卡氏肺孢子菌肺炎肺部诱导的防御素以β2防御素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氏肺包子菌 生物被膜 Β-防御素 大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16例重症肺炎患儿细菌病原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45
9
作者 索风涛 江李莉 +5 位作者 万娇 唐琳 张光莉 田小银 景春梅 罗征秀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6-88,92,共4页
目的了解重症肺炎患儿细菌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以2016年1月-2017年9月诊断为重症肺炎、完成鼻咽抽吸物(NPA)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菌病原学检查的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NPA、BALF细菌病原学检出情况... 目的了解重症肺炎患儿细菌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以2016年1月-2017年9月诊断为重症肺炎、完成鼻咽抽吸物(NPA)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菌病原学检查的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NPA、BALF细菌病原学检出情况及细菌药敏结果。结果共纳入316例患儿,其中婴儿169例(53.5%),204例(64.6%)合并存在基础疾病,304例(96.2%)出现并发症。NPA与BALF检出的首位细菌为肺炎链球菌,其对红霉素耐药率达98%以上,对四环素、复方新诺明、克林霉素耐药率高达70%以上,对美罗培南耐药率达55%,对青霉素耐药率低于20%,对阿莫西林、头孢噻肟耐药率低于30%,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利奈唑胺均敏感。NPA与BALF检出的第2位细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达85%以上,对复方新诺明、头孢克洛、头孢呋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耐药率达55%以上,而对头孢噻肟敏感率高达80%以上。BALF、NPA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13株、6株,BALF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高于NPA(76.5%对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达100%,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耐药率达55%以上,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敏感率达80%以上。结论重症肺炎患儿最常见细菌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阿莫西林仍保持较高敏感性,广谱抗生素治疗可能是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增多的原因之一,合理经验性用药对预防耐药菌株的产生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炎 细菌检测 耐药性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敲除G6PD基因c.392G>T(p.131G>V)突变位点的HEK293T稳定细胞株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燕霞 胡韦维 +2 位作者 张虹洋 邹琳 张鹏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20-327,共8页
目的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敲除G6PD基因常见突变位点——c.392G>T(p.131G>V)突变位点的HEK293T细胞,为后期研究其基因修复提供可靠的细胞模型。方法针对G6PD基因c.392G>T(p.131G>V)突变位点靶向设计4对向导RNA(sgRNA),... 目的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敲除G6PD基因常见突变位点——c.392G>T(p.131G>V)突变位点的HEK293T细胞,为后期研究其基因修复提供可靠的细胞模型。方法针对G6PD基因c.392G>T(p.131G>V)突变位点靶向设计4对向导RNA(sgRNA),构建表达Cas9-sgRNA的外源PX458质粒,将其转染至HEK293T细胞内,通过流式细胞术分选表达GFP荧光蛋白的细胞进行培养,利用T7核酸内切酶1(T7E1)酶切验证CRISPR/Cas9的剪切效率,有限稀释法筛选单克隆细胞,测序鉴定并检测G6PD mRNA、蛋白表达和细胞功能的改变。结果成功构建基于G6PD基因c.392G>T(p.131G>V)突变位点的Cas9-sgRNA外源PX458质粒,T7E1酶切检测四对sgRNA的编辑效率分别为6.74%、12.36%、12.54%、2.94%。测序鉴定敲除G6PD基因c.392G>T(p.131G>V)突变位点的细胞株构建成功,细胞G6PDmRNA、蛋白表达和G6PD酶活性降低,细胞增殖能力下降,维生素K3诱导细胞死亡增加。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敲除G6PD基因c.392G>T(p.131G>V)突变位点的HEK293T稳定细胞模型,为后期研究基因的修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6PD CRISPR/Cas9 基因敲除 HEK293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