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产麦地霉素在健康志愿者的药代动力学
1
作者 钱元恕 蒋玉富 王其南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1991年第3期123-123,共1页
麦地霉素(MD)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之一种,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较强抗菌作用,对部分革兰氏阴性菌和支原体也有作用。七名正常志愿者分别单次口服国产和进口MD400mg,用微生物杯碟法测定给药后6小时内各时间血清中药物浓度,以研究其药代动力... 麦地霉素(MD)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之一种,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较强抗菌作用,对部分革兰氏阴性菌和支原体也有作用。七名正常志愿者分别单次口服国产和进口MD400mg,用微生物杯碟法测定给药后6小时内各时间血清中药物浓度,以研究其药代动力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地霉素 药代动力学 药物浓度 微生物杯碟法 抗菌作用 革兰氏阳性细菌 二室开放模型 大环内醋 相对生物利用度 转运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剂和多剂口服乙酰螺旋霉素后的人体药动力学研究
2
作者 钱元恕 蒋玉富 王其南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1991年第3期123-124,共2页
以进口品为对照,研究了健康志愿者单剂或多剂口服国产乙酰螺旋霉素400mg后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发现,口服乙酰螺旋霉素片后,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符合二室开放模型。进口品和国产品的T 1/2Ka、T 1/2α、T 1/2β分为0.33、4.98、0.33h和0.34... 以进口品为对照,研究了健康志愿者单剂或多剂口服国产乙酰螺旋霉素400mg后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发现,口服乙酰螺旋霉素片后,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符合二室开放模型。进口品和国产品的T 1/2Ka、T 1/2α、T 1/2β分为0.33、4.98、0.33h和0.34、4.0、0.30h。其Tmax、Cmax分别为2.22h,0.89μg/ml和2.33h、0.98μg/ml。表观分布容积与生物利用度比值(V/F)分别为6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观分布容积 二室开放模型 生物利用度 进口品 转运过程 药动学 谷浓度 乙酸螺旋霉素 血药峰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内酰胺酶与细菌耐药性
3
作者 钱元恕 王其南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1991年第3期117-117,共1页
本文以nitrocefin法对213株革兰氏阴性杆菌进行了β-内酰胺酶定性检测,用等电聚焦技术对β-内酰胺酶进行定型,并比较了11种β-内酰胺抗生素对产酶与不产酶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以及不同酶型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结果提示:产酶阳性率高达7... 本文以nitrocefin法对213株革兰氏阴性杆菌进行了β-内酰胺酶定性检测,用等电聚焦技术对β-内酰胺酶进行定型,并比较了11种β-内酰胺抗生素对产酶与不产酶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以及不同酶型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结果提示:产酶阳性率高达77.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兰氏阴性杆菌 产酶菌株 体外抗菌活性 内酞胺 抗生素敏感 定性检测 头抱菌素 青霉素类 等电聚焦 粒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内酰胺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4
作者 钱元恕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1999年第4期4-5,共2页
50年前青霉素首次应用于临床,几年后就从链球菌中分离到了青霉素酶,以后随着β-内酰胺抗生素的不断开发和广泛应用,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超广谱新品种的大量应用,β-内酰胺酶的种类、底物谱和耐药程度均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不能不引起格... 50年前青霉素首次应用于临床,几年后就从链球菌中分离到了青霉素酶,以后随着β-内酰胺抗生素的不断开发和广泛应用,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超广谱新品种的大量应用,β-内酰胺酶的种类、底物谱和耐药程度均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不能不引起格外的重视。现将β-内酰胺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β-内酰胺酶的分类 根据Bush-Jacoby-Medeiros的最新分类法,β-内酰胺酶按照各自的底物和抑制轮廓分为4组,根据各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属于A、B、C、D4个分子类别。是现代抗菌化疗中尚未突破的一个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内酰胺酶 一内酰胺酶 分子生物学研究 结构基因 氨基酸序列 活性位点 启动基因 细菌耐药机制 调节基因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耐药分子生物学进展
5
作者 贾蓓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1998年第3期14-15,共2页
多重耐药是因质粒和染色体介导的耐药因素所致细菌对多类抗菌药物耐药。质粒介导的多重耐药通常是不同的单耐药基因装入转座子或者由重组,转位等机制构成的复制子,多由不同基因独立调节机制不同的耐药;而染色体介导的多药耐药似乎是在... 多重耐药是因质粒和染色体介导的耐药因素所致细菌对多类抗菌药物耐药。质粒介导的多重耐药通常是不同的单耐药基因装入转座子或者由重组,转位等机制构成的复制子,多由不同基因独立调节机制不同的耐药;而染色体介导的多药耐药似乎是在一个调节位点控制下的多基因协作表型。 目前细菌的多药耐药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外胰蛋白的改变导致的孔道变化或/和主动排出机制所致对多种结构无关药物的耐药。一度曾认为外膜低透性是细菌多药耐药的主要机制,但随着主动排出系统的发现及研究,现在倾向于这种机制似乎更加重要。细菌的主动排出系统可分为四类:(1)MF类(major facilitator);(2)RND(resistance-nodulation-division)类;(3)Smr(staphylococal multidrug resistance)类;(4)ABC(ATP-binding cassette)类,前三类以质子泵作动力,第四类以ATP酶Na^+ -K^+泵作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药耐药基因 多重耐药 分子生物 主动排出泵 连接蛋白 氟喹诺酮类 染色体介导 氯霉素 四环素 基因产物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