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内镜下圈套器法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间质瘤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姣 陈伟庆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9-83,共5页
目的:评价内镜下圈套器法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with ligator device,EMR-L)对上消化道间质瘤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科从2007年5月到2011年5月行EMR-L治疗的上消化道间... 目的:评价内镜下圈套器法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with ligator device,EMR-L)对上消化道间质瘤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科从2007年5月到2011年5月行EMR-L治疗的上消化道间质瘤患者共53例。EMR-L包括吸引-圈套-切除-封闭4步,在常规的EMR-L基础上有两点改进:一是结扎2个橡胶圈,二是在圈套后形成的假蒂基部两端黏膜面各固定肽夹1枚。观察患者临床特点、内镜表现、EMR-L术及其并发症和病理检查结果,术后定期胃镜随访。结果:共有53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平均年龄为51.7岁(22~76)岁,男女比例为1∶2.3(16∶37),肿瘤平均大小为0.95 cm(0.3~2.5)cm,EMR-L成功切除51例(成功率为96.2%),2例失败转外科手术治疗,手术平均时间为25min(14~56)min。EMR-L相关并发症包括胃穿孔4例(7.5%),胸骨后不适5例(9.4%)、上腹不适5例(9.4%)。术后病检均证实为间质瘤,其中食管间质瘤23例,胃间质瘤30例。随访3~43月(平均13.5月)1例复发,复发率为1.9%。结论:EMR-L对于≤2.5 cm局限性上消化道间质瘤是一种简单、快速、安全、有效和可行性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圈套器 内镜下微创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系统水通道蛋白 被引量:3
2
作者 秦佳敏 梅浙川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5期1612-1614,共3页
关键词 水通道蛋白 消化系统 生理 病理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素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凋亡及NF-κB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冬 戴立里 +1 位作者 余斌斌 姜中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24-728,共5页
目的观察丹参素对IL-1β刺激的肝星状细胞增殖、凋亡及NF-κB活性的影响,探讨丹参素抗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用原位-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s),以不同浓度的丹参素作用于IL-1β刺激的HSCs,MTT法、AO... 目的观察丹参素对IL-1β刺激的肝星状细胞增殖、凋亡及NF-κB活性的影响,探讨丹参素抗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用原位-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s),以不同浓度的丹参素作用于IL-1β刺激的HSCs,MTT法、AO/EB免疫荧光和Annexin V-FITC/PI分别检测HSCs的增殖和凋亡;免疫细胞化学、ELISA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Ⅲ型胶原的生成、NF-κB核转位及细胞质p-IκBα、细胞核NF-κB p65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L-1β刺激组HSCs增殖明显增加(P<0.01),凋亡率明显减低(P<0.05),Ⅲ型胶原的合成和分泌明显增加(P<0.01);不同浓度丹参素作用24 h后HSCs增殖明显减低(P<0.01),凋亡明显增加(P<0.01),以早期凋亡为主,Ⅲ型胶原的合成和分泌亦明显减少(P<0.05,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IL-1β作用30 min时细胞质p-IκBα、细胞核NF-κB p65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出现核转位;免疫细胞化学显示细胞核内p65阳性染色细胞增多浓染,提示IL-1β可以诱导HSCs的NF-κB活性;丹参素组细胞质p-IκBα、细胞核NF-κB p65蛋白表达明显减低(P<0.05,P<0.01),核转位减少,细胞核内p65阳性染色细胞数减少淡染,提示丹参素可以抑制IL-1β诱导的HSCs NF-κB活性。结论丹参素抑制IL-1β诱导的HSCs增殖,促使HSCs凋亡,减少Ⅲ型胶原的合成和分泌,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丹参素 肝星状细胞 增殖 凋亡 NF-ΚB IL-1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癌基因甲基化在肝癌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代航 刘念洲 +1 位作者 左国庆 龚建平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3-146,共4页
肝细胞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多因素、多阶段共同作用引起。其中DNA甲基化异常是表观遗传学上研究最为深入的一种致癌机制。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抑癌基因的甲基化异常,特别是高甲基化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全面深入阐述抑... 肝细胞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多因素、多阶段共同作用引起。其中DNA甲基化异常是表观遗传学上研究最为深入的一种致癌机制。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抑癌基因的甲基化异常,特别是高甲基化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全面深入阐述抑癌基因DNA甲基化异常在肝癌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了解肝癌的特性,优化早期诊断,改善预后提供了新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DNA甲基化 抑癌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MG7-Ag和TAG-72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军 左国庆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9年第11期895-896,共2页
目的:探讨血清MG7-Ag和TAG-72检测时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94例患者血清胃癌单抗MG7相关抗原(MG7-Ag)和单抗B72相关抗原即肿瘤相关糖蛋白抗原(TAG-72)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血清MG7-Ag和TAG-72测定诊断胃... 目的:探讨血清MG7-Ag和TAG-72检测时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94例患者血清胃癌单抗MG7相关抗原(MG7-Ag)和单抗B72相关抗原即肿瘤相关糖蛋白抗原(TAG-72)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血清MG7-Ag和TAG-72测定诊断胃癌的敏感性分别为52.8%和69.4%,特异性分别为86.2%和84.5%,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胃癌的阳性检出率达86.1%。胃癌切除后血清MG7-Ag和TAG-72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血清MG7-Ag和TAG-72检测可提高胃癌的阳性检出率,可用于胃癌的疗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单克隆抗体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饮酒、代谢综合征与肝癌 被引量:3
6
作者 沈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255-256,共2页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肝癌 饮酒 恶性肿瘤 高发地区 发病年龄 恶性程度 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NA205启动子甲基化与Barrett食管癌变关系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天宇 吕琳 +1 位作者 梅浙川 高建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08-1712,共5页
目的:探讨microRNA205(mi R205)启动子甲基化与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癌变的关系。方法:运用RTPCR检测经去甲基化处理前后BE、食管癌和正常食管粘膜细胞中miR205表达水平,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methylation sp... 目的:探讨microRNA205(mi R205)启动子甲基化与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癌变的关系。方法:运用RTPCR检测经去甲基化处理前后BE、食管癌和正常食管粘膜细胞中miR205表达水平,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methylation 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SP)检测样本中mi R205启动子甲基化水平。结果:BE和食管癌细胞miR205表达量较正常食管明显减低(P=0.002);去甲基化处理后,样本miR205表达量水平明显升高(P=0.000)。MSP结果显示BE和食管癌细胞miR205启动子经去甲基化处理后呈低甲基化或非甲基化。结论:miR205在BE和食管癌细胞中表达降低与其启动子甲基化有关,miR205启动子甲基化贯穿了BE的癌变过程,有可能成为BE癌变过程中的关键分子生物学标志,并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BE癌变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RETT食管 miR205 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