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RTO3三维标测系统快速解剖建模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
作者 田野 杨龙 +4 位作者 郑亚西 刘晓桥 刘志琴 范寿年 殷跃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64-767,共4页
目的:探讨CARTO3三维标测系统快速解剖建模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3-01至2015-07连续入选诊断为阵发性房颤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治疗组(60例),均用CARTO 3系统... 目的:探讨CARTO3三维标测系统快速解剖建模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3-01至2015-07连续入选诊断为阵发性房颤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治疗组(60例),均用CARTO 3系统进行标测。对照组:选择性肺静脉造影后,常规点对点方式构建左心房模型引导阵发性房颤的射频消融;治疗组:选择性肺静脉造影后,术中用快速解剖建模方式构建左心房模型作为阵发性房颤消融过程中标测与消融电极的路标指导消融。两组患者术中其余操作步骤及方法,如穿刺房间隔及环肺静脉消融等步骤均相同。分别记录两组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20例入选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均顺利完成了阵发性房颤的消融治疗。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左心房建模时间延长(8.5±3.6)min vs(5.2±2.3)min,而肺静脉定口时间(12.0±5.6)min vs(25.0±8.4)min、环肺静脉消融时间(95.0±22.0)min vs(115.0±25.0)min、X线曝光时间(15.0±6.3)min vs(24.0±5.5)min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ARTO3快速解剖建模指导阵发性房颤的射频消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可减少术中X线曝光时间及手术操作时间,对阵发性房颤的射频消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CARTO3快速解剖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芪苈强心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肖骏 马渝 +2 位作者 邓松柏 佘强 黄开顺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45-1050,共6页
目的:探讨芪苈强心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结扎冠脉前降支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n=5)、心肌梗死组(MI,n=16)和芪苈强心组(4 g.kg-1.d-1,n=15),28d后检测心肌梗死面积,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 目的:探讨芪苈强心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结扎冠脉前降支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n=5)、心肌梗死组(MI,n=16)和芪苈强心组(4 g.kg-1.d-1,n=15),28d后检测心肌梗死面积,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免疫组化法检测Fas蛋白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黄嘌呤氧化酶(XO)和caspase-3蛋白表达,比色法测定XO和清除活性氧活性。结果:MI组非梗死区心肌细胞AI升高,Fas、XO和caspase-3蛋白表达增强,XO活性增加,清除活性氧活性降低(P<0.01)。芪苈强心组与MI组比较,非梗死区心肌细胞AI降低,Fas和caspase-3蛋白表达减少,XO活性降低,清除活性氧活性升高(P<0.01),但梗死面积和XO蛋白表达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芪苈强心能够抑制非梗死区心肌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活性氧簇生成及降低Fas和caspase-3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苈强心 黄嘌呤氧化酶 活性氧簇 细胞凋亡 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建立方法选择及心电图表现 被引量:23
3
作者 王勇 高大中 +7 位作者 殷跃辉 佘强 高翠菊 赵江龙 谭勇 唐永岗 陈运清 李攀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6期525-529,I0004,共6页
目的探讨构建心肌梗死模型的大鼠左冠状动脉结扎位置及心电图特点。方法 SD大鼠经麻醉后,气管切开插管及连通呼吸机,打开左侧胸腔后分别在距离左心耳尖端约2 mm水平处(低位结扎组)与在距主动脉根部约3 mm处(高位结扎组)结扎左冠动脉,... 目的探讨构建心肌梗死模型的大鼠左冠状动脉结扎位置及心电图特点。方法 SD大鼠经麻醉后,气管切开插管及连通呼吸机,打开左侧胸腔后分别在距离左心耳尖端约2 mm水平处(低位结扎组)与在距主动脉根部约3 mm处(高位结扎组)结扎左冠动脉,假手术组除不结扎冠脉外步骤同低位结扎组,术前术后分别行心电图检查,且4周后取出心脏行病理学检查及测定心肌梗死面积。结果高位结扎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约55.5%,总存活率13.3%;低位结扎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约36.2%,总存活率66.7%;假手术组大鼠无心肌梗死,存活率100%。大鼠体表心电图在非心肌梗死者QRS-T波群呈成"M"型波,在心肌梗死者R波与T波融合成高大的帐篷状单波,无明显ST段。4周后心肌组织形态学特点符合心肌梗死的病理改变。结论距大鼠主动脉根部约3 mm结扎左冠状动脉,不能满足实验需要;距离左心耳尖端约2 mm水平结扎左冠状动脉,能满足实验需要;大鼠的体表心电图无明显ST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大鼠 心肌梗死模型 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标测下主动脉无冠窦起源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效果 被引量:5
4
作者 田野 殷跃辉 +1 位作者 杨龙 李安洁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73-475,共3页
目的:分析主动脉无冠窦起源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心内电生理标测特点及射频消融疗效。方法:对11例主动脉无冠窦起源房速在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行心内电生理标测及射频消融治疗。术中构建右心房、希氏束及主动脉根部电解剖模型,测量最早... 目的:分析主动脉无冠窦起源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心内电生理标测特点及射频消融疗效。方法:对11例主动脉无冠窦起源房速在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行心内电生理标测及射频消融治疗。术中构建右心房、希氏束及主动脉根部电解剖模型,测量最早激动点与希氏束的距离,在房速最早激动部位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心内电生理检查11例房速皆为局灶起源,右心房激动标测最早激动部位均在希氏束左侧或左后上方,领先冠状窦近端参照A波(21.0±7.9)ms,距希氏束(6.9±3.4)mm。主动脉根部标测房速最早激动部位皆位于无冠窦内,领先冠状窦近端参照A波(35.0±8.6)ms,距希氏束(7.3±4.6)mm;消融终止房速,巩固消融后重复术前诱发条件刺激不能诱发出房速。术中及术后无房室阻滞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房速无复发。结论:无冠窦起源房速消融安全性和成功率高,标测要点为右心房房速最早激动位于希氏束左侧或左后上方时应常规于主动脉根部标测明确是否无冠窦激动最为领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性心动过速 主动脉无冠窦 三维标测 射频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RTO三维标测系统两种建模方法结合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田野 杨龙 +4 位作者 殷跃辉 周松 刘启方 王咏梅 黄晶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08-1212,共5页
目的:探讨CARTO三维标测系统两种建模方法结合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150例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n=50):常规点对点方式建模引导心房颤动的环肺静脉隔离术;B组(n=50)... 目的:探讨CARTO三维标测系统两种建模方法结合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150例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n=50):常规点对点方式建模引导心房颤动的环肺静脉隔离术;B组(n=50):快速解剖建模方式构建左心房及肺静脉模型作为环肺静脉消融的路标指导消融。C组(n=50):点对点标测构建左心房模型,肺静脉定口完成后用快速解剖标测方法构建环肺静脉前庭,确认定口的准确性后再行房颤的射频消融。三组患者术中其余操作步骤及方法均相同。分别记录三组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超声心动图测量术前与术后6个月左心房大小及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结果:C组手术操作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均明显低于A、B组(P<0.05),C组成功率略高于A组及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超声心动图检测显示术后6个月左心房大小及左心室射血分数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CARTO两种建模方法结合指导房颤的射频消融是安全、有效的,可减少手术操作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提高环肺静脉定口的准确性,对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TO三维标测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4^+-内皮祖细胞数量与冠心病及心血管危险因素无关
6
作者 胡腾 佘强 +2 位作者 蒋奕 苏立 殷跃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29-432,共4页
目的:证据显示内皮祖细胞(EPCs)含两亚群即CD34^+-EPCs和CD14^+-EPCs。之前评估EPCs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并没有区分CD34^+-EPCs和CD14^+-EPCs这两类细胞或只纳入了CD34^+-EPCs。因此本研究探索了CD14^+-EPCs数量与冠心病及心血管危险因... 目的:证据显示内皮祖细胞(EPCs)含两亚群即CD34^+-EPCs和CD14^+-EPCs。之前评估EPCs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并没有区分CD34^+-EPCs和CD14^+-EPCs这两类细胞或只纳入了CD34^+-EPCs。因此本研究探索了CD14^+-EPCs数量与冠心病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100例患者入选(对照组34例,稳定性冠心病组4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25例),CD14^+-EPCs定义为表面标记CD14阳性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KDR)阳性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数量。结果:3组间CD14^+-EPC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14^+-EPCs数量与冠状动脉严重程度或危险因素也无关。结论:CD14^+-EPCs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或心血管危险因素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冠状动脉疾病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比伐卢定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抗凝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30
7
作者 向定成 顾晓龙 +12 位作者 潘春梅 宋耀明 耿召华 张邑 黄伟剑 周浩 肖方毅 唐良秋 范文茂 万槐斌 殷耀辉 胡蓉 刘增长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31-334,共4页
目的:评估国产比伐卢定应用于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随机将接受择期PCI的患者分为比伐卢定组和肝素组,在PCI术中分别采用比伐卢定或普通肝素抗凝治疗,主要疗... 目的:评估国产比伐卢定应用于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随机将接受择期PCI的患者分为比伐卢定组和肝素组,在PCI术中分别采用比伐卢定或普通肝素抗凝治疗,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为术中测定激活的全血凝固时间(ACT)、手术成功率(靶病变术后狭窄程度小于20%并24 h内无冠状动脉事件发生)及30天无心血管事件生存率,主要安全性评价指标为轻度及重度出血。结果:共有218例患者入选,实际入组完成试验207例,比伐卢定组(n=105)和肝素组(n=102)。用药后5 min除肝素组2例需要追加剂量外,其余两组患者PCI术中均能维持ACT>225 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伐卢定组和肝素组PCI手术成功率和30天无心脏事件生存率均分别为100%和98.0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伐卢定组和肝素组24 h内轻度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0.95%和6.86%(P<0.05)、30天内轻度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9%和8.8%(P<0.05),肝素组有1例发生严重消化道出血。结论:国产比伐卢定能安全有效地应用于择期PCI术中抗凝治疗,疗效不劣于肝素且出血副作用低于肝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伐卢定 国产 肝素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抗凝疗法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肿瘤药物DIM防治兔颈动脉球囊损伤术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蒋伟 黄晶 +1 位作者 邓昌明 刘地川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927-1931,共5页
目的:观察DIM对兔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随机将兔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大、小剂量DIM治疗组,DIM做成乳剂后予腹腔注射给药。术前3d开始给药,每只给药体积均为2mL/d,假手术组与模型组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术后4周全... 目的:观察DIM对兔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随机将兔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大、小剂量DIM治疗组,DIM做成乳剂后予腹腔注射给药。术前3d开始给药,每只给药体积均为2mL/d,假手术组与模型组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术后4周全部将兔处死,行HE染色观察动脉形态学改变,同时进行PDGF、TGF-β1的免疫组化及bcl-2的原位杂交检测并计算其阳性率。结果:损伤动脉内膜厚度及面积、内膜/中膜面积与内膜/中膜厚度比显著增加。与模型组相比,DIM小剂量组的内膜厚度、内膜面积及内膜/中膜面积与厚度比、PDGF、TGF-β1与bcl-2的阳性表达率均有所下降,但无显著差异(P>0.05),而DIM大剂量组效果显著,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DIM可以抑制PTCA术后再狭窄的形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细胞生长因子和促进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吲哚甲烷 再狭窄 血管平滑肌细胞 细胞因子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表型分子COUP-TFⅡ表达降低对血管内皮细胞衰老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赖亚宇 周骐 +3 位作者 郑微 靳鹏 顾文竹 武晓静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45-1352,共8页
目的:观察静脉表型分子鸡卵清蛋白上游启动子转录因子Ⅱ(COUP-TFⅡ)表达对血管内皮细胞衰老的影响和分子机制。方法:通过RT-qPCR检测比较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HCAEC)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COUP-TFⅡ的表达情况。使用10^(-5)mol/L... 目的:观察静脉表型分子鸡卵清蛋白上游启动子转录因子Ⅱ(COUP-TFⅡ)表达对血管内皮细胞衰老的影响和分子机制。方法:通过RT-qPCR检测比较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HCAEC)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COUP-TFⅡ的表达情况。使用10^(-5)mol/L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HUVEC衰老,通过COUP-TFⅡ特异性小干扰RNA(siCOUP-TFⅡ)转染HUVEC使其COUP-TFⅡ的表达降低,利用β-半乳糖苷酶染色、Western blot、CCK-8、细胞计数等方法分别观察siCOUP-TFⅡ对AngⅡ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衰老及增殖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Akt信号分子的表达变化。结果:与HCAEC相比,HUVEC中COUP-TFⅡ呈显著高表达;用siCOUP-TFⅡ抑制HUVEC的COUP-TFⅡ表达时,能显著促进AngⅡ诱导的内皮细胞衰老并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和p-Akt蛋白水平;加入Akt激动剂SC79(4 mg/L)能够部分逆转siCOUP-TFⅡ对AngⅡ诱导的HUVEC衰老和增殖的影响。结论:COUP-TFⅡ表达降低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衰老并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调节Akt信号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衰老 细胞增殖 鸡卵清蛋白上游启动子转录因子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M对家兔PTA术后血管内膜增生及相关生长因子的影响
10
作者 蒋伟 黄晶 +2 位作者 邓昌明 刘地川 江永红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486-1488,共3页
目的观察3,3′-二吲哚甲烷(3,3′-Diindolylmethane,DIM)对家兔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动脉球囊损伤模型。4wk后全部将兔处死,行HE染色观察动脉形态学的变化,同时进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 目的观察3,3′-二吲哚甲烷(3,3′-Diindolylmethane,DIM)对家兔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动脉球囊损伤模型。4wk后全部将兔处死,行HE染色观察动脉形态学的变化,同时进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损伤动脉内膜厚度(intimal thickness,IT)、中膜厚度(medial thickness,MT)及IT/MT比明显增加。与模型组比,小剂量DIM组的IT及IT/MT、VEGF与bFGF表达阳性率均有所下降,但是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大剂量DIM组结果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DIM可抑制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后再狭窄的形成及VEGF与bFGF的表达,因而可防治VSMC的增殖和新生内膜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M 内膜增生 生长因子 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