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R扩散加权成像在腹部淋巴结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唐伟 赵建农 +2 位作者 张小明 翟昭华 曾南林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3期241-244,共4页
目的:探讨MRDWI显示腹部淋巴结的可行性及其在良恶性淋巴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肝癌并腹部淋巴结转移(肝门、门腔间隙和腹腔干、腹主动脉旁区域淋巴结)患者和15例乙型肝炎并肝门淋巴结肿大患者的MRI资料。对比分析T2W... 目的:探讨MRDWI显示腹部淋巴结的可行性及其在良恶性淋巴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肝癌并腹部淋巴结转移(肝门、门腔间隙和腹腔干、腹主动脉旁区域淋巴结)患者和15例乙型肝炎并肝门淋巴结肿大患者的MRI资料。对比分析T2WI和DWI对显示直径>1.0cm淋巴结的能力。在表观扩散系数(ADC)图上测量肝炎组与肝癌组淋巴结的ADC值并比较其差异。结果:肝炎组和肝癌组中T2WI显示的淋巴结DWI均可显示,淋巴结在DWI上信号强度较T2WI高。肝炎组淋巴结平均ADC值(3.92±0.28)×10-3mm2/s;肝癌组淋巴结平均ADC值(3.19±0.39)×10-3mm2/s,低于肝炎组淋巴结,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MRDWI显示腹部淋巴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可作为腹部淋巴结检查及良恶性淋巴结鉴别诊断的一种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淋巴结 肝脏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非离子型造影剂双北(碘海醇)在颅脑检查中CT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沈霞 罗银灯 +1 位作者 刘诗映 赵建农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92-294,297,共4页
目的:评价国产非离子型造影剂双北在颅脑检查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CT方法:颅脑增强扫描病人CT例,男例,女例,高危因素者例,有病变者例,无异常者例。全部病例增强所用造影剂均为双北注射液,2581541041422535剂量,用同样的设备和... 目的:评价国产非离子型造影剂双北在颅脑检查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CT方法:颅脑增强扫描病人CT例,男例,女例,高危因素者例,有病变者例,无异常者例。全部病例增强所用造影剂均为双北注射液,2581541041422535剂量,用同样的设备和方法检查,测量大脑中动脉和上矢状窦值,记录血压、心率改变和不良反应情况。评价标准100mlCT包括增强质量、不透光性、全身耐受性、局部耐受性和不良反应。结果:全部病例增强质量均为“优”,大脑中动脉和上矢状窦增强前后值改变有极显著性差异(CTP<),全身耐受性和局部耐受性“佳”,不良反应率低,程度轻。0.0005结论:在颅脑增强检查中,国产非离子型造影剂双北极少引起神经系统和心肾功能改变,不良反应低,具有很高的临床安全性、耐CT受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离子型造影剂 国产 颅脑 CT增强 造影剂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36例原发性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中碘油用量及临床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罗小平 淦伟 +2 位作者 喻明宪 杨伟 沈霞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82-294,共13页
目的:探讨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中导管位置与碘油用量的关系以及碘油用量对临床疗效、副作用的影响。方法:回顾采用肝固有动脉给药的病例86例及高度选择性栓塞治疗的肝癌250例,并比较二者的疗效、副作用与碘油用量的关系。结果:... 目的:探讨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中导管位置与碘油用量的关系以及碘油用量对临床疗效、副作用的影响。方法:回顾采用肝固有动脉给药的病例86例及高度选择性栓塞治疗的肝癌250例,并比较二者的疗效、副作用与碘油用量的关系。结果:本组病例肝癌大小 3—15cm,86例为肝固有动脉给药治疗 1~3次者,碘油用量 5—10ml/次,肿瘤明显缩小 20例(23%),2年生存 5例(6%)。高度选择性栓塞治疗1~ 3次的 250例,碘油用量 15—40ml次,肿瘤明显缩小 163例(65%),2年生存 78例(31%)。结论:肝癌超选择性栓塞的碘油用量与疗效成正比,副反应随碘油用量轻微增高;固有肝动脉栓塞疗效较差、副作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期肝癌 介入治疗 碘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显示胸腹主动脉瘤病人脊髓Adamkiewicz动脉 被引量:11
4
作者 曾燕 赵建农 宋彬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63-66,74,共5页
目的采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DCTA)显示胸腹主动脉瘤病人的脊髓Adamkiewicz动脉。方法31例胸腹主动脉瘤病人行MDCTA检查,通过MPR、MIP和CPR等图像后处理方法显示脊髓Adamkiewicz动脉的起止关系、分支情况以及走行特点。结果脊髓前... 目的采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DCTA)显示胸腹主动脉瘤病人的脊髓Adamkiewicz动脉。方法31例胸腹主动脉瘤病人行MDCTA检查,通过MPR、MIP和CPR等图像后处理方法显示脊髓Adamkiewicz动脉的起止关系、分支情况以及走行特点。结果脊髓前动脉显示率为100%。28例(28/31例,90.3%)能显示Adamkiewicz动脉,其中19例(19/31例,61.3%)能够显示从主动脉经肋间动脉到Adamkiewicz动脉的连续性解剖走行关系,有7例(25%)能辨认出二支Adamkiewicz动脉。该动脉中有27支(27/35,77.1%)起源于左侧,33支(33/35,94.3%)位于T7~T12之间。结论MDCTA能清晰显示胸腹主动脉瘤病人脊髓Adamkiewicz动脉的解剖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MKIEWICZ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血管成像 胸腹主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灌注化疗与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治疗恶性骨肿瘤的血管造影变化 被引量:4
5
作者 曾燕 罗小平 +2 位作者 喻明宪 罗银灯 郭大静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411-413,共3页
目的 探讨恶性骨肿瘤的血管造影(DSA)表现,寻找经动脉灌注与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治疗后评价疗效的影像学指标。方法 观察了27例恶性骨肿瘤患者DSA表现, 比较其治疗前后血管造影变化情况。结果 联合治疗后血管造影可见肿... 目的 探讨恶性骨肿瘤的血管造影(DSA)表现,寻找经动脉灌注与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治疗后评价疗效的影像学指标。方法 观察了27例恶性骨肿瘤患者DSA表现, 比较其治疗前后血管造影变化情况。结果 联合治疗后血管造影可见肿瘤血湖的改变最明显,好转率为82.6%,其次是肿瘤染色的减少或消失为77.3%,同时其它各种恶性骨肿瘤的DSA征象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 血管造影可作为恶性骨肿瘤动脉灌注与HIFU联合治疗后检测疗效和判断预后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高强度聚焦超声 血管造影 动脉灌注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术显示脊髓Adamkiewicz动脉 被引量:6
6
作者 曾燕 赵建农 宋彬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9期1448-1451,共4页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MDCTA)显示脊髓Adamkiewicz动脉的最佳扫描参数、强化延时时间及图像重建方法。方法  12 5例胸、腹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连续性受检者 ,采用不同的扫描触发CT阈值、延时扫描时间和各种图像后处理方...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MDCTA)显示脊髓Adamkiewicz动脉的最佳扫描参数、强化延时时间及图像重建方法。方法  12 5例胸、腹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连续性受检者 ,采用不同的扫描触发CT阈值、延时扫描时间和各种图像后处理方法 ,显示脊髓Adamkiewicz动脉解剖细节。结果 最佳扫描参数为扫描速度 0 .5s、层厚 0 .75mm、螺距 1.5 ;扫描触发CT阈值 170Hu ;达到该阈值后再延迟 18s后自动启动扫描 ;原始数据按 1mm层厚、0 .75mm层距、B2 0f算法进行横断面图像重建 ;MPR、CPR和MIP在显示脊髓Adamkiewicz动脉方面具有优势。结论 采用优化的扫描参数和恰当的图像重建技术 ,MDCTA能清晰显示脊髓Adamkiewicz动脉的起止关系、分支情况和走行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mkiewiez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转移性肿瘤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1
7
作者 罗小平 喻明宪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88-189,共2页
目的 :评价介入治疗对脊柱转移性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采用 4F超滑导管 ,在日本岛津DIGTEXα 12 5 0MA数字减影X光机下 ,经过股动脉插管超选至供血动脉进行灌注化疗或栓塞。结果 :本组 15例病人 (颈椎、胸椎、腰椎肿瘤转移 )的症状、... 目的 :评价介入治疗对脊柱转移性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采用 4F超滑导管 ,在日本岛津DIGTEXα 12 5 0MA数字减影X光机下 ,经过股动脉插管超选至供血动脉进行灌注化疗或栓塞。结果 :本组 15例病人 (颈椎、胸椎、腰椎肿瘤转移 )的症状、体征及影像结果都有不同程度改善 ,部分病人明显好转。结论 :介入治疗对脊柱转移性肿瘤的严重症状与体征的缓解、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性肿瘤 介入疗法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泌尿系统肿瘤的介入栓塞治疗(附47例报告)
8
作者 胡自力 张唯力 +1 位作者 罗小平 杨光永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21-523,共3页
目的 :评价介入栓塞治疗泌尿系统肿瘤的疗效 ,提高介入栓塞治疗泌尿系统肿瘤的水平。方法 :采用Seldinger法行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 ,以无水乙醇碘油混合剂、明胶海绵为主要栓塞物 ,用选择性或 /和超选择性插管技术栓塞治疗肾癌 37例、肾... 目的 :评价介入栓塞治疗泌尿系统肿瘤的疗效 ,提高介入栓塞治疗泌尿系统肿瘤的水平。方法 :采用Seldinger法行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 ,以无水乙醇碘油混合剂、明胶海绵为主要栓塞物 ,用选择性或 /和超选择性插管技术栓塞治疗肾癌 37例、肾错构瘤 8例、晚期膀胱癌 2例。其中 ,术前栓塞 33例 ;治疗性栓塞 14例。结果 :33例肾癌患者栓塞术后肿瘤体积缩小、肾周水肿带明显 ,手术时出血减少 ;1例栓塞术后肿块无改变 ,1月后改行手术治疗 ;2例Ⅳ期病人行治疗性栓塞 ,术后存活 12~ 17个月 ,未再出现血尿 ;另 1例切除术后肿瘤复发患者 ,行肿块栓塞术后并发截瘫。 8例肾错构瘤行栓塞术后随访 8个月~5年余 ,肿瘤体积均有不同程度缩小 ,无血供 ,无复发。 2例晚期膀胱癌患者行栓塞治疗后出血停止 ,显著改善生存质量。结论 :介入栓塞治疗泌尿系统肿瘤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能最大程度保留正常肾组织或显著改善生存质量。其并发症较少 ,但个别病例往往后果极其严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系统 肿瘤 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