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4家三级甲等医院ICU护士压力性损伤知识现况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蒋琪霞 祝文君 +10 位作者 倪娟 李丽 王亚玲 宋彩萍 王静 郑喜灿 罗丽琴 唐永利 嵇会明 蒋炜 李丽 《中国护理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68,共5页
目的:调查三级甲等医院ICU护士掌握压力性损伤预防和护理知识的现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在职培训提供依据。方法:2023年4月30日至7月30日,采用目的抽样法纳入14家三级甲等医院中符合条件的ICU护士,使用中文版ICU护士压力性损伤相关知识... 目的:调查三级甲等医院ICU护士掌握压力性损伤预防和护理知识的现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在职培训提供依据。方法:2023年4月30日至7月30日,采用目的抽样法纳入14家三级甲等医院中符合条件的ICU护士,使用中文版ICU护士压力性损伤相关知识测试问卷对其进行测试,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问卷得分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获得有效问卷1020份,问卷24个题目的答对率为34.3%~89.7%,得分为4~24(16.10±5.58)分,答对率<60%的题目有9题(37.5%),包括2期压力性损伤的局部处理1题、看图识别压力性损伤分期4题、高危患者减压床垫的选择与使用1题、翻身频率1题和ICU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的流行病学特征2题。问卷的及格率为50.5%(515例),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护士类别和ICU类型是其影响因素。结论:14家三级甲等医院ICU护士压力性损伤知识及格率仅半数,受性别、护士类别和ICU类型影响,主要缺乏压力性损伤分期知识、局部处理、减压垫和翻身频次以及流行病学知识。建议制定在职培训计划时,针对ICU护士主要缺乏的相关知识,并考虑性别、护士类别和ICU类型的影响,以增强培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护理 压力性损伤 问卷调查 在职培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表面温度变化的观测 被引量:17
2
作者 邓忠良 安洪 +2 位作者 任广军 陈富 黄朝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98-99,共2页
目的:了解椎体成形术中注入椎体内骨水泥表面的温度变化情况。方法:对5例(6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过程中用计算机控制热电偶型温度传感穿刺针动态检测骨水泥(PMMA)表面部位温度变化。结果:... 目的:了解椎体成形术中注入椎体内骨水泥表面的温度变化情况。方法:对5例(6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过程中用计算机控制热电偶型温度传感穿刺针动态检测骨水泥(PMMA)表面部位温度变化。结果:5例(6个椎体)注射骨水泥平均3.1ml(1.5l~4.8ml),2~3min后骨水泥表面温度开始升高,10~18min恢复正常。峰值温度为38.5~45.0℃,持续峰温时间0.5~2.5min。峰值温度与注射PMMA量呈正相关(r=0.98,P<0.005)。结论:椎体成形术中注射5ml以内PMMA不会产生对椎体组织损害的高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骨水泥 椎体成形术 椎体压缩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小鼠破骨前体细胞成熟分化的实验条件探讨 被引量:6
3
作者 王信 汪洋 +5 位作者 朱勇军 翁玄 周园东 李平 姜蓉 张健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3期190-194,共5页
目的探讨小鼠单核细胞RAW264.7能否在RANKL诱导下向破骨细胞成熟分化。方法 RANKL作用RAW264.7细胞7天~9天,光镜、透射电镜、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分别观察其细胞形态学变化,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 目的探讨小鼠单核细胞RAW264.7能否在RANKL诱导下向破骨细胞成熟分化。方法 RANKL作用RAW264.7细胞7天~9天,光镜、透射电镜、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分别观察其细胞形态学变化,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法观察TRAP阳性的多核细胞,RT-PCR检测破骨细胞表型和功能基因表达变化情况,扫描电镜观察破骨细胞在骨片上形成骨吸收陷窝。结果光镜、透射电镜下可见细胞胞体增大,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胞核5~10个,扫描电镜下可见细胞表面大量的伪足样突起;此外,RANKL能诱导RAW264.7细胞分化为TRAP染色阳性的多核破骨细胞,细胞多为超过5个核的多核巨细胞;RAW264.7细胞成熟分化后具有骨吸收功能,并且能上调Cathepsin-K、TRAP、RANK等典型破骨细胞表型和功能基因mRNA的表达。结论 RAW264.7细胞是一种较好的破骨前体细胞模型,单用50ng/ml的RANKL体外连续诱导7天以上,能明显促进它向成熟的破骨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骨细胞 RAW264.7细胞 RANK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肱骨近段髓腔CT测量与假体柄设计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段满生 蒋电明 +1 位作者 舒勇 韩智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7-70,共4页
目的 :为设计适合国人的肱骨头假体柄提供相关髓腔参数。方法 :10 0根成对防腐肱骨 (男 2 8对 ,女 2 2对 )按肱骨头扭转角置于冠状位 ,行解剖颈下缘及其下 2 0、40mm和髓腔狭窄部 4平面CT扫描 ,由CT软件测量冠 (ML)、矢状位 (AP)髓腔内... 目的 :为设计适合国人的肱骨头假体柄提供相关髓腔参数。方法 :10 0根成对防腐肱骨 (男 2 8对 ,女 2 2对 )按肱骨头扭转角置于冠状位 ,行解剖颈下缘及其下 2 0、40mm和髓腔狭窄部 4平面CT扫描 ,由CT软件测量冠 (ML)、矢状位 (AP)髓腔内参数。结果 :测得部分参数值为狭窄位置 ( 166.3 7± 17.14 )mm ,颈下缘髓腔宽ML( 3 2 .85± 4.2 1)mm ,AP( 2 8.45± 4.3 8)mm ,狭窄部髓腔宽ML( 10 .2 9± 2 .0 8)mm ,AP( 13 .0 9± 2 .97)mm ;进一步分组比较提示性别间多数参数差异显著 ,而左右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本文结果可供设计适合国人的人工肱骨假体柄提供参考值 ,在设计和选择假体时需考虑干骺端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 髓腔宽度 体层摄影术 假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杀灭作用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成琼辉 陈年 +3 位作者 欧东 刘渤 伍津津 雷霞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2-124,共3页
目的:研究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5-ALA)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ALA-PDT)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杀灭作用。方法:以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ATCC27853为研究对象,采用ALA为光敏剂,用630nm的红光为光源,按不同的浓度剂量组... 目的:研究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5-ALA)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ALA-PDT)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杀灭作用。方法:以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ATCC27853为研究对象,采用ALA为光敏剂,用630nm的红光为光源,按不同的浓度剂量组合分为6组,用细菌涂板法观察细菌浓度,同时利用氯仿萃取法测定照射后48小时的绿脓毒素;结果:仅有光敏剂实验组与对照组(无ALA,无红光)细菌量相比,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杀灭作用,仅有红光照射(90J/cm2×40分钟)组有轻度杀菌作用,抑制率为18.9%,而ALA与红光组合的三个ALA-PDT实验组对铜绿假单胞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杀菌作用(10nMALA+90J/cm2红光×20分钟组的抑制率为82.0%,20nMALA+90J/cm2红光×20分钟组的抑制率为96.4%,而20nMALA+90J/cm2红光×40分钟组抑制率为100%),ALA-PDT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杀灭作用随ALA浓度增高和红光能量增高作用加强;绿脓毒素的量在光动力治疗组也有明显下降,随剂量增加明显下降。结论:ALA-PDT对体外培养的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具有明确的杀灭作用,能减少绿脓毒素分泌,且与剂量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氨基酮戊酸散 铜绿假单胞菌 光动力治疗 绿脓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尤文肉瘤EWS-FLI1基因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被引量:2
6
作者 陈文昭 黄路 +4 位作者 黄山虎 曹凯 舒勇 韩智敏 安洪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45-648,共4页
目的:构建尤文肉瘤EWS-FLI1基因原核表达质粒。方法:从人尤文肉瘤A673细胞中提取总RNA,以RT-PCR法扩增EWS-FLI1基因序列,目的基因两侧引入SacⅠ和HindⅢ酶切位点,克隆至pMD18-T载体中,转化大肠杆菌JM109,筛选阳性克隆作PCR鉴定、酶切鉴... 目的:构建尤文肉瘤EWS-FLI1基因原核表达质粒。方法:从人尤文肉瘤A673细胞中提取总RNA,以RT-PCR法扩增EWS-FLI1基因序列,目的基因两侧引入SacⅠ和HindⅢ酶切位点,克隆至pMD18-T载体中,转化大肠杆菌JM109,筛选阳性克隆作PCR鉴定、酶切鉴定及测序鉴定。再将EWS-FLI1基因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QE30中,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QE30-EWS-FLI1,酶切及测序鉴定。所构建的重组质粒转化JM109,IPTG诱导表达,经SDS-PAGE电泳后转印到NC膜上,进行Western blot鉴定。结果:PCR结果显示扩增片段大小约为1.5kb,双酶切鉴定目的基因片段大小约为1.5kb,阳性克隆测序结果显示目的基因序列与预期相同。所构建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与预期大小相符的54kD蛋白,经鉴定系EWS-FLI1蛋白。结论:成功构建了pQE30-EWS-FLI1,并进行了原核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WS-FLI1融合基因 尤文肉瘤 原核表达质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冷温度及时间对Endurance骨水泥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7
作者 陈亮 张健 黄朝梁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19-222,共4页
目的:探讨在不同预存温度及时间条件下Endurance骨水泥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将Endurance骨水泥粉剂预存于-20℃~22℃的条件下,每种温度分别存放2h~24h。测定其与液剂混合干固后的孔隙率、密度和最大抗压... 目的:探讨在不同预存温度及时间条件下Endurance骨水泥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将Endurance骨水泥粉剂预存于-20℃~22℃的条件下,每种温度分别存放2h~24h。测定其与液剂混合干固后的孔隙率、密度和最大抗压强度。结果:不同预存时间及预存温度条件下,Endurance骨水泥的孔隙率、密度及最大抗压强度并无显著性变化。结论:将骨水泥粉剂预冷于不同温度及时间条件下对Endurance骨水泥的生物力学特性无显著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粘固剂 生物力学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BDNF基因阳离子超声微泡联合超声靶向微泡破裂技术治疗大鼠急性不完全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宋昭君 胡侦明 +5 位作者 叶永杰 郑佳状 汪凡栋 陈宇 刘元彬 张智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10-1317,共8页
目的:探讨超声靶向破裂技术介导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因阳离子微泡(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loaded cationic nanobubbles,BDNF/CNBs)治疗大鼠急性不完全脊髓损伤的可行性及效果... 目的:探讨超声靶向破裂技术介导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因阳离子微泡(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loaded cationic nanobubbles,BDNF/CNBs)治疗大鼠急性不完全脊髓损伤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96只成年雄性SD大鼠构建急性不完全脊髓损伤模型(Allen法)后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组;载BDNF基因阳离子微泡(BDNF/CNBs)组;BDNF基因+超声(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ultrasound,BDNF+US)组;载BDNF基因阳离子微泡+超声(BDNF/CNBs+US)组,每组24只。经大鼠尾静脉注射药物后再按上述分组进行处理,在不同时间点采用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后的病理变化;Nissl染色观察神经元存活及再生情况;TUNEL染色法检测神经元凋亡情况;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BDNF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偶联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情况;最终采用BBB法(Basso,Beattie,and Bresnahan test,BBB)评估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实验所制备的BDNF/CNBs阳离子超声微泡的平均粒径为(339.8±210.3)nm,Zeta电位为(24.30±6.24)mV。BDNF/CNBs+US治疗组能有效减轻脊髓组织损伤,明显增加BDNF基因及BDNF蛋白的表达(0.61±0.10 vs. 0.70±0.13 vs. 0.83±0.15 vs. 1.55±0.19,P=0.000;31.65±1.30 vs. 45.62±1.50 vs. 49.55±1.20 vs. 75.83±2.10,P=0.000);与对照组相比,BDNF/CNBs+US治疗组尼氏小体数量明显增多(51.00±4.95vs. 90.80±6.87 vs. 99.60±7.50 vs. 159.40±8.56,P=0.000),神经元凋亡数明显减少(60.19±1.84 vs. 54.97±2.40 vs. 36.70±2.23 vs. 17.08±1.42,P=0.000);且最终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即表现为明显增高的BBB评分(10.10±0.33 vs. 10.60±0.43 vs. 11.70±0.36 vs. 17.20±0.45,P=0.000)。结论:载BDNF阳离子超声微泡联合超声靶向微泡破裂治疗能有效地将BDNF基因转染入损伤脊髓组织,并能促进脊髓损伤的功能恢复。以BDNF/CNBs为基础的超声辐照联合基因治疗在治疗脊髓损伤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型、安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微泡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脊髓损伤 细胞凋亡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防护装备所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及流行特征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蒋琪霞 刘玉秀 +11 位作者 魏巍 陈爱华 白育瑄 蔡英华 陶莲德 唐永利 江智霞 徐桂娥 李来娟 薛嘉宇 肖健 李校堃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83-1090,共8页
背景医疗器械相关性皮肤损伤主要发生于危重患者和矫形患者,一直是全球住院患者安全管理和专科护理的研究热点,但尚缺乏关于医护人员的报道。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大量医护人员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长时间穿戴防护装备容... 背景医疗器械相关性皮肤损伤主要发生于危重患者和矫形患者,一直是全球住院患者安全管理和专科护理的研究热点,但尚缺乏关于医护人员的报道。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大量医护人员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长时间穿戴防护装备容易引起皮肤损伤,严重危害了医护人员的健康,也增加了其被感染的风险,如何保护医护人员免受伤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防护装备所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及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护对策提供依据。方法由本课题组研制调研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医护人员的基本情况、防护装备佩戴情况、皮肤损伤情况、针对皮肤损伤的防护措施及损伤后处理情况。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站发布,于2020-02-08至2020-02-15通过微信向抗击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进行推送,采用自愿参与、手机“问卷星”在线填写的方法完成调研。1周内完成调研数据收集,建立数据库,并对医护人员的皮肤损伤发生率、损伤类型及流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2901份,来源于我国19个省、3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的145家医院。其中,男214例(7.38%)、女2687例(92.62%),医生147例(5.07%)、护士2754例(94.93%)。825例(28.44%)医护人员因佩戴防护装备发生皮肤损伤,合计皮肤损伤数量为2794处。主要皮肤损伤类型为压力性损伤〔771例(26.58%),人均2.53处〕、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256例(8.83%),人均2.77处〕、皮肤撕裂伤〔42例(1.45%),人均3.12处〕。在发生皮肤损伤的825例医护人员中,存在≥2类皮肤损伤者221例(26.79%)。单因素分析显示:对于防护装备所致皮肤损伤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P<0.05),31~45岁者高于≤30岁者(P<0.0167),工龄>10年者高于工龄<5年者(P<0.0167),医生高于护士(P<0.05),武汉防疫定点医院高于其他医院(P<0.0033)、其他医院中传染科高于其他科室(P<0.0033),三级防护高于二级防护、二级防护高于一级防护(P<0.0167),而不同连续佩戴时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发生率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抗疫防护装备所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的发生率较高,并有多种类型、多个部位损伤并存现象,建议采取减压、减轻摩擦力、吸湿、护肤的综合预防措施减少医护人员皮肤损伤,同时关注性别、年龄、工作岗位等人力资源管理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冠状病毒感染 防护装置 医务人员 职业损伤 皮肤损伤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克芦丁治疗脊髓损伤的转录组学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熊梅 王霖邦 +3 位作者 聂丕明 陈治宇 钟伟洋 权正学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24-631,共8页
目的探讨曲克芦丁对脊髓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脊髓损伤组(spinal cord injury,SCI)和曲克芦丁组,每组20只。Sham组:只做椎板切除术,没有脊髓损伤;SCI组:... 目的探讨曲克芦丁对脊髓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脊髓损伤组(spinal cord injury,SCI)和曲克芦丁组,每组20只。Sham组:只做椎板切除术,没有脊髓损伤;SCI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组;曲克芦丁组:SCI后曲克芦丁治疗组。Basso-Beattie-Bresnehan(BBB)评分检测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处空泡及血管的变化,RNA测序检测用药前后损伤部位脊髓组织差异基因表达情况,Western blot验证差异基因caspase-6的表达。结果Sham组大鼠2周后BBB评分高于SCI组及曲克芦丁组,但曲克芦丁组评分明显高于SCI组(P<0.05)。HE染色显示脊髓组织空泡减少,损伤部位血管增生。损伤部位脊髓组织RNA测序显示,曲克芦丁组与SCI组相比有26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17个上调,44个下调。GO和KEGG富集分析示,曲克芦丁主要激活了Wnt、Hippo、TGF-β和Apoptosis等信号通路,这些信号通路主要与细胞凋亡、血管生成、神经元的形成、脉管系统有关;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CI组脊髓组织半暗带中caspase 6表达显著高于曲克芦丁组(P<0.05)。结论曲克芦丁对脊髓损伤具有较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曲克芦丁抑制细胞凋亡及促进血管生成等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克芦丁 脊髓损伤 血管生成 凋亡 转录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防护装备所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的预防处理现况及对策 被引量:5
11
作者 蒋琪霞 徐娟 +11 位作者 魏巍 江智霞 张艳红 王静 唐永利 刘海英 华皎 韩秋英 陈爱华 白育瑄 薛嘉宇 朱冬梅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防护装备所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的预防处理现况及对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一线的医护人员以问卷星形式进行网络在线调查,分析其皮肤损伤发生类型及特点、预防处理措施的实施情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防护装备所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的预防处理现况及对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一线的医护人员以问卷星形式进行网络在线调查,分析其皮肤损伤发生类型及特点、预防处理措施的实施情况。结果共调查医护人员2901人,其中1069人(2794处)发生皮肤损伤,皮肤损伤发生率为36.8%(95%CI 35.1%~38.6%),压力性损伤发生率26.6%(95%CI 25.0%~28.2%),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8.8%(95%CI 7.8%~9.8%),皮肤撕裂伤1.5%(95%CI 1.0%~1.9%)。穿戴一、二、三级防护装备者皮肤损伤发生率分别为9.5%、43.1%和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取预防措施者仅占13.1%(380人),其中使用泡沫敷料、水胶体敷料和涂抹油剂分别占3.7%(107人)、5.8%(169人)和5.9%(170人)。皮肤损伤发生后,57.0%使用了不同方法处理。结论防护装备引起的皮肤损伤高发于穿戴二、三级防护装备的医护人员,以压力性损伤为主,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其次,预防和处理措施不足且不规范。建议从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加强管理,有效干预,维护一线医护人员的皮肤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防护装备 皮肤损伤 压力性损伤 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 皮肤撕裂伤 护理人员 皮肤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记基因TSSC3对骨肉瘤血管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高自然 赵郭盛 +2 位作者 彭动斌 吕杨帆 郭乔楠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55-861,共7页
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观察印记基因TSSC3对骨肉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利用慢病毒建立稳定过表达TSSC3的骨肉瘤MTH细胞株,收集骨肉瘤细胞上清制备条件培养基(conditional medium,CM);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及小管形成实验观察CM对... 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观察印记基因TSSC3对骨肉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利用慢病毒建立稳定过表达TSSC3的骨肉瘤MTH细胞株,收集骨肉瘤细胞上清制备条件培养基(conditional medium,CM);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及小管形成实验观察CM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的迁移和小管形成能力的影响;RT-PCR、Western blot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骨肉瘤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mRNA及蛋白水平变化;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A蛋白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表达情况。结果过表达TSSC3(over TSSC3)组CM抑制内皮细胞迁移和小管形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T-PCR、Western blot及ELISA检测结果显示,overTSSC3组细胞较对照组VEGFA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裸鼠移植瘤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overTSSC3组肿瘤中VEGFA蛋白表达量及MVD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印记基因TSSC3可能通过下调VEGFA的表达进而抑制骨肉瘤血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SC3 骨肉瘤 血管生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