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5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美托咪定或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功能神经外科术中唤醒的比较 被引量:44
1
作者 黎平 闵苏 +3 位作者 王萍 金菊英 石全红 谢延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55-757,共3页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Dex)或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功能神经外科术中唤醒的效果。方法功能神经外科需术中唤醒的患者48例,ASAⅠ或Ⅱ级,男21例,女27例,年龄12~65岁,随机均分为Dex复合瑞芬太尼组(D组)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Dex)或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功能神经外科术中唤醒的效果。方法功能神经外科需术中唤醒的患者48例,ASAⅠ或Ⅱ级,男21例,女27例,年龄12~65岁,随机均分为Dex复合瑞芬太尼组(D组)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P组),分别以Dex复合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实施术中唤醒。记录两组血流动力学、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唤醒成功率及唤醒期间的呛咳、躁动、呼吸抑制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唤醒成功率相似。D组苏醒更快,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短,且呛咳、躁动显著低于P组(P〈0.05)。D组用药初期血压升高,心率减慢(P〈0.05),但唤醒期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相比,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下能有效实施术中唤醒,唤醒期间血流动力学平稳,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瑞芬太尼 丙泊酚 功能神经外科 术中唤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听神经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内听道后上壁的处理及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陈贵杰 钟东 +4 位作者 唐文渊 夏海坚 谭云 王兵 吕安康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1740-1743,共4页
目的评价听神经瘤术中恰当磨除内听道后上壁的处理策略及临床意义。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9月至2012年9月手术治疗的135例听神经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皆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术中采用高速微型磨钻充... 目的评价听神经瘤术中恰当磨除内听道后上壁的处理策略及临床意义。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9月至2012年9月手术治疗的135例听神经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皆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术中采用高速微型磨钻充分磨除内听道后上壁,开始时使用钢切削钻进行磨除,在骨质部分磨除后,改用金钢砂磨头精细磨除。主要磨除内听道后壁,有高位颈静脉球时,需小心避开。结果 135例T3a~T4b听神经瘤患者,手术全切者125例(92.6%),次全切除者8例(5.9%),大部分切除者2例(1.5%)。面神经解剖保留126例(93.3%),术后半年面神经功能评价,面神经功能保留82例(60.7%)[HB分级,Ⅰ~Ⅱ级者14例(17.1%),Ⅲ级者68例(82.9%)]。脑脊液漏5例(3.7%),其中4例经保守治疗痊愈(3.0%),1例经内听道后壁磨除修补后痊愈(0.7%)。吞咽呛咳7例(5.2%),共济失调6例(4.4%),死亡1例(0.7%)。结论术前进行充分有效的评估,术中磨除内听道后上壁可有效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同时提高面神经的功能保留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瘤 内听道 岩骨气房 骨性半规管 颈静脉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切除加术后伽玛刀联合治疗窦汇区脑膜瘤 被引量:4
3
作者 钟东 唐文渊 +1 位作者 谭云 陈贵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223-1225,共3页
目的探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切除加术后伽玛刀联合治疗窦汇区脑膜瘤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1年1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窦汇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肿瘤基底附着部位和主体生长方向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分别采用经枕下幕上... 目的探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切除加术后伽玛刀联合治疗窦汇区脑膜瘤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1年1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窦汇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肿瘤基底附着部位和主体生长方向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分别采用经枕下幕上入路、经幕上下联合入路及经幕下小脑上入路。结果 15例窦汇区脑膜瘤患者手术达SimpsonⅠ级切除者1例;手术达SimpsonⅡ级切除者2例;SimpsonⅢ~Ⅳ级切除者12例。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无死亡病例。术后对未达SimpsonⅠ~Ⅱ级切除的12例患者行伽玛刀联合治疗,术后随访1~5年,无死亡病例,未见肿瘤复发。结论窦汇区脑膜瘤术后有残余肿瘤的患者联合伽玛刀治疗可有效降低窦汇区脑膜瘤术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汇区脑膜瘤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伽玛刀 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化医疗理念在专业型研究生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的运用 被引量:9
4
作者 夏海坚 钟东 孙晓川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49-451,465,共4页
目的:探讨个体化医疗理念在专业型研究生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的价值.方法:纳入专业型研究生共60人,随机分为个体化理念教学组(30人)和常规教学组(30人),前者采用个体化医疗理念教学,后者采用常规教学。采用问卷及考核的方式加以评估,用t... 目的:探讨个体化医疗理念在专业型研究生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的价值.方法:纳入专业型研究生共60人,随机分为个体化理念教学组(30人)和常规教学组(30人),前者采用个体化医疗理念教学,后者采用常规教学。采用问卷及考核的方式加以评估,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课程满意度问卷调查显示91.67%(55/60)的学生认为个体化原则下的课程组织形式更合理,85.00%(51/60)的学生认为相比传统教学方法更好。课程效果问卷调查显示实验组中93.33%(28/30)的学生认为能提高学习兴趣、90.00%(27/30)的学生认为能拓宽诊治思路,93.33%(28/30)的学生认为能促进临床思维能力,90.00(27/30)%的学生认为能优化疾病临床诊疗流程、93.33%(28/30)的学生认为能增进医患沟通能力,相比对照组的相应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考核成绩为85.76±7.43分,对照组为74.82±7.91分,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000)。结论:个体化医疗理念下的神经外科实习教学模式有助于专业型研究生全面掌握临床信息,制定更科学、更具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有助于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医疗 专业型硕士生 临床教学 神经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外科病人术后ICP增高与高碳酸血症的临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师艺峰 石全红 +2 位作者 李海涛 刘浏 谢延风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7-78,共2页
目的:探讨NICU术后持续ICP监测病人发生ICP升高的临床意义及其与术后高碳酸血症的相关性。方法:对428例行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并安装颅内皮层下颅内压探头的NICU患者,术后给予持续颅内压监测,进行血气分析,判断有无CO2潴留、高碳酸血症。结... 目的:探讨NICU术后持续ICP监测病人发生ICP升高的临床意义及其与术后高碳酸血症的相关性。方法:对428例行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并安装颅内皮层下颅内压探头的NICU患者,术后给予持续颅内压监测,进行血气分析,判断有无CO2潴留、高碳酸血症。结果:153例患者术后有ICP升高,其中32例患者血气分析结果提示CO2蓄积,占20.91%;改善患者通气情况,及时纠正高碳酸血症可有效降低ICP。结论:术后ICP水平与机体CO2潴留、高碳酸血症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手术 颅内压 高碳酸血症 血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发电位监护下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脊髓髓内脂肪瘤
6
作者 何安邦 钟东 +1 位作者 晏怡 唐文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1599-1601,共3页
目的探讨脊髓髓内脂肪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诱发电位监护下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03年3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4例脊髓髓内脂肪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与结果作出评... 目的探讨脊髓髓内脂肪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诱发电位监护下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03年3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4例脊髓髓内脂肪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与结果作出评价。结果本组4例患者均在显微镜下行肿瘤分块次全或大部切除术,同时行硬膜减张、椎板切除减压术。术中全程进行诱发电位监护。3例患者出院时症状明显好转,1例出院时症状较术前略有好转。结论MRI检查是目前诊断脊髓髓内脂肪瘤最有效的影像学手段。为避免术中加重脊髓损伤而出现严重并发症,主张在显微镜下行肿瘤分块次全或大部切除术。术中应用诱发电位监护有助于避免损伤肿瘤周围正常脊髓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髓内脂肪瘤 术中诱发电位监护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np1介导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神经元焦亡的作用
7
作者 马寅瑞 何朝晖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976-1984,共9页
目的探究SUMO特异性蛋白酶1(SUMO-specific protease 1,Senp1)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中参与神经元焦亡的机制。方法95只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sham)组(n=15)、SAH(6、12、24、48、... 目的探究SUMO特异性蛋白酶1(SUMO-specific protease 1,Senp1)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中参与神经元焦亡的机制。方法95只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sham)组(n=15)、SAH(6、12、24、48、72 h)组(n=8、7、17、6、6)、SAH+AAV9-NC组(n=19)、SAH+AAV9-sh-Senp1组(n=17),左侧颈内动脉血管内穿刺建立SAH动物模型,神经行为学评分评价神经功能,HE染色、FJC染色观察脑皮质神经元损伤情况,RT-PCR检测敲低Senp1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Senp1、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焦孔素D(gasdermin D,GSDMD)、含PYD和CARD域蛋白(PYD and CARD domain containing,ASC)及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的表达,免疫荧光观察Senp1和NLRP3的定位表达。结果SAH后Senp1表达升高,于24 h达到峰值,并表达于脑皮质神经元。与sham组相比,SAH组Senp1、NLRP3、GSDMD、ASC和Caspase-1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神经损伤加重,并且有神经功能障碍;与SAH+AAV9-NC组相比,给予AAV9-sh-Senp1后神经损伤及功能明显改善,Senp1及上述焦亡蛋白NLRP3、GSDMD、ASC、Caspase-1表达明显降低(P<0.01),抑制了NLRP3介导的神经元焦亡。结论Senp1在SAH后促进细胞焦亡的发生,介导神经元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p1 蛛网膜下腔出血 细胞焦亡 神经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临床”结合“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整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8
作者 黄志坚 谭秋豪 +1 位作者 夏海坚 廖正步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77-680,共4页
目的:评估“早临床”结合“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整合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方法:以A小班作为实验组,采用“早临床”结合“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整合教学模式;B小班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 目的:评估“早临床”结合“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整合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方法:以A小班作为实验组,采用“早临床”结合“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整合教学模式;B小班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细胞生物学》《实验诊断学》两门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及学生问卷调查评估教学效果;并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评估《细胞生物学》教学效果中,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期末考试的客观题成绩提高不明显,主观题的成绩提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评估《实验诊断学》教学效果中,与对照组相比,客观题的成绩提升(P<0.05)和主观题的成绩提升(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实验组的主观题分数提升的程度高于客观题。在问卷调查中,77.78%的实验组同学认为“早临床”结合“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整合教学模式在理论知识学习、临床素质培养及职业规划上起到正向积极作用。结论:“早临床”结合“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整合教学模式在提升医学课程教学质量、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教学知识点,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素养和未来职业规划能力等多方面相较于传统医学课程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是未来医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临床 医学整合教学 医学教学改革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海马MMP-9的表达与海马神经元凋亡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郭宗铎 孙晓川 +2 位作者 何朝晖 蒋理 林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1-74,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海马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和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探讨MMP-9参与早期脑损伤的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108只,分为假手术组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组。采用经额蛛网膜下腔插管至Willi... 目的观察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海马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和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探讨MMP-9参与早期脑损伤的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108只,分为假手术组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组。采用经额蛛网膜下腔插管至Willis环方法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6、12、24、48、72h,应用明胶酶谱法检测大鼠海马MMP-9的活性;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外基质层粘连蛋白的表达;同时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结果明胶酶谱法结果显示: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2h海马MMP-9活性明显升高,24h达到高峰,并于48h开始下降,72h时仍高于假手术组水平(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2h海马层粘连蛋白表达开始下降,24h降至最低,并于48h表达开始升高,蛛网膜下腔出血后72h海马层粘连蛋白表达仍低于假手术组水平(P<0.01);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显示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2h海马凋亡阳性细胞数开始增加,24h达到高峰,并于48h表达开始下降,蛛网膜下腔出血后72h海马凋亡阳性细胞数仍较高(P<0.01)。结论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MMP-9可能通过降解其底物层粘连蛋白,导致海马神经细胞发生失巢凋亡,参与早期脑损伤的病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蛛网膜下腔出血 层粘连蛋白 早期脑损伤 失巢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与开颅入路切除颅咽管瘤对比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谭松 阮伦亮 +4 位作者 靳凯 王福超 牟家民 黄华 杨刚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577-581,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与开颅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46例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和54例开颅入路切除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术式的肿瘤切除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内镜组较开颅组肿... 目的对比分析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与开颅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46例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和54例开颅入路切除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术式的肿瘤切除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内镜组较开颅组肿瘤直径更大[(3.5±1.3)cm vs.(3.0±0.8)cm,P<0.05],切除率更高(67.4%vs.46.3%,P<0.05),术后视力、视野损害改善更佳(84.2%vs.59.5%,P<0.05),而术后腺垂体功能减退(56.5%vs.75.9%,P<0.05)、永久性尿崩症(51.4%vs.72.7%,P<0.05)的发生率更低,但脑脊液漏发生率更高(4.3%vs.0.0%,P>0.05),住院时间更长[(17.0±3.6)d vs.(13.1±2.3)d,P<0.01]。嗅觉减退(34.8%)和鼻出血(2.2%)为内镜组特有的并发症。结论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相比开颅入路肿瘤全切率、临床症状缓解率更高,部分并发症更低,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咽管瘤 神经内镜 扩大经鼻入路 开颅入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经Akt/eNOS通路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的表达 被引量:6
11
作者 黄伟 朱继 +2 位作者 熊海兵 徐睿 郑锋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00-303,共4页
目的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 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中的表达,初步探讨其促进内皮细胞新生的机制及通路,为SAH患者的治疗提供... 目的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 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中的表达,初步探讨其促进内皮细胞新生的机制及通路,为SAH患者的治疗提供新方法。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SAH后12h、24h、48h组,每组各18只。视交叉前池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组大鼠BDNF、VEGF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mRNA及总蛋白,并测量各组大鼠脑含水量。结果 大鼠SAH后12h海马中BNDF和VEGF mRNA和蛋白质含量开始明显增高,并于24h达到高峰,48h开始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并且其表达量相互之间成正相关(rBV=0.973,P=0.014)。大鼠脑含水量亦于出血后12h明显增高,24h达到高峰,48h后仍保持较高水平。BDNF蛋白表达量与脑含水量变化呈正相关(r=0.947,P=0.023)。同时还发现eNOs mRNA和蛋白质含量同样于24h达到高峰,48h开始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并与BNDF和VEGF的表达成正相关(rNV=0.964,P=0.021;rBN=0.948,P=0.016)。结论 BDNF可能在SAH后脑缺血缺氧的修复病理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很可能是通过调控PI3K/Akt/eNOS途径增加VEGF的表达以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早期脑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OE基因亚型对创伤性脑损伤后COG1410早期神经保护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杰什 秦兴虎 +4 位作者 曹芳 钟建军 陈礼刚 孙晓川 江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90-995,共6页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表示其基因,apo E表示其相应蛋白)基因亚型对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apo E拟肽(COG1410)早期神经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以APOE转基因鼠(ε3、ε4)及APOE敲除鼠[APOE...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表示其基因,apo E表示其相应蛋白)基因亚型对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apo E拟肽(COG1410)早期神经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以APOE转基因鼠(ε3、ε4)及APOE敲除鼠[APOE(-/-)]作为研究对象,各型鼠随机分为TBI+COG1410组(30只)、TBI+生理盐水组(30只)和假手术组(10只),TBI+COG1410组和TBI+生理盐水组又分为3个亚组:1、3、7 d,每组10只,采用PSI脑损伤撞击器精确打击制备TBI模型,并于伤后30 min内首次经尾静脉注射COG1410(1 mg/kg)或生理盐水(同容积)。早期脑损伤检测指标包括伤后连续7 d的神经功能学测试(转棒时间),以及伤后1、3、7 d的脑水肿和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在创伤周围胼胝体区的半定量表达。结果在不同APOE基因型小鼠中,ε3鼠在伤后前3 d的转棒时间明显优于ε4鼠(P〈0.05)。而在TBI+COG1410组和TBI+生理盐水组的对比中,COG1410在ε3鼠中具有增加伤后4~7 d的转棒时间(P〈0.05),同时也可减轻伤后3、7 d的脑组织含水量(P〈0.05);而在ε4鼠和APOE(-/-)鼠中,COG1410不仅可以增加伤后1~7 d的转棒时间(P〈0.05),同时也可改善伤后1、3 d及7 d的脑组织含水量(P〈0.05);此外,COG1410可以减轻ε3鼠和APOE(-/-)鼠在伤后1、3、7 d的APP表达(P〈0.05),却在ε4鼠伤后1、3、7 d的APP表达中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POEε4基因作为一种高危基因,在急性颅脑创伤中预示不良的预后;在APOEε3/3和APOEε4/4基因型中,COG1410均具有降低早期脑损伤、改善预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脂蛋白E 基因多态性 创伤性脑损伤 载脂蛋白E拟肽 神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超声与神经导航在颅内肿瘤性病变切除术中的价值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杨红 陈妮 +4 位作者 黄晓玲 王婧 唐晋 石全红 詹彦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748-751,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术中超声与神经导航在颅内肿瘤性病变切除过程中的价值。方法对128例(132个病灶)术前诊断为颅内肿瘤的患者分别于骨瓣打开前后、病灶切除过程中、病灶切除后行术中超声及神经导航定位探查。结果在骨瓣打开后132个肿瘤病灶... 目的对比分析术中超声与神经导航在颅内肿瘤性病变切除过程中的价值。方法对128例(132个病灶)术前诊断为颅内肿瘤的患者分别于骨瓣打开前后、病灶切除过程中、病灶切除后行术中超声及神经导航定位探查。结果在骨瓣打开后132个肿瘤病灶的术中超声均准确定位,术中监测病灶残留程度几乎与病理及术后MR结果相符;神经导航在骨瓣打开前均能准确定位病灶,但骨瓣打开后定位病灶及术中监测病灶残留程度部分与病理及术后MR结果有偏差。在定位小病灶(≤1cm)及监测胶质瘤残留程度时术中超声较神经导航更为准确,而在定位大病灶(>1cm)及监测其他类型病灶切除时两者无明显差异。结论神经导航可在骨瓣打开前准确定位病灶,但在骨瓣打开后术中超声定位更为精确,尤其在定位小病灶(≤1cm)及监测胶质瘤残留程度时术中超声较神经导航更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神经导航 脑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佳 谢延风 +4 位作者 詹彦 石全红 蒋国辉 崔荣周 孙晓川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8-89,共2页
目的:分析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的临床特征、磁共振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至2010年收治的18例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高颅... 目的:分析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的临床特征、磁共振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至2010年收治的18例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高颅压、癫痫发作以及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等常见;磁共振表现多为低T1、高T2信号影,增强常呈明显均匀强化,常发生于幕上,可单发或多发,极少发生囊变、出血或钙化;单纯手术3例,术后全脑放疗3例,联合化疗、放疗12例,联合治疗的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结论:PCNSL的临床特征及磁共振表现均缺乏特异性,术前难以确诊,单纯手术治疗效果较差,联合化疗、放疗能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中枢神经系统 磁共振 综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粘连蛋白Ⅱ通过保护血脑屏障促进小鼠颅脑创伤后早期神经功能的恢复 被引量:4
15
作者 柴伟娜 程崇杰 +6 位作者 蒋理 黄志坚 钟建军 刘汉 何骏驰 吴精川 孙晓川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1808-1815,共8页
目的评估外源性重组膜粘连蛋白Ⅱ(annexin 2,A2)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血脑屏障以及早期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探讨A2蛋白作为脑创伤治疗靶点的可能性。方法在成年雄性小鼠上建立控制性皮质损伤模型(controlled cortical impact,CCI),检测伤... 目的评估外源性重组膜粘连蛋白Ⅱ(annexin 2,A2)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血脑屏障以及早期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探讨A2蛋白作为脑创伤治疗靶点的可能性。方法在成年雄性小鼠上建立控制性皮质损伤模型(controlled cortical impact,CCI),检测伤前与伤后不同时间点伤侧半球脑组织中内源性A2蛋白的表达。随后,小鼠CCI伤后通过尾静脉注射重组人源性A2蛋白,并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大脑半球组织含水量、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量、海马区神经元数量、伤灶体积及早期行为学改变。结果从CCI后3 d起,A2蛋白表达明显增高,并在7 d时达到高峰(P<0.05),此后蛋白表达逐渐下降,21 d恢复到基值;伤前内皮细胞几乎不表达A2蛋白,伤后在伤侧部分内皮细胞表达A2蛋白。在伤后2 h给予重组A2蛋白能显著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从而降低脑组织中Evans蓝(Evans blue,EB)渗出量(P<0.05),增加ZO-1蛋白表达(P<0.05),减少伤后CA1和CA3区神经元丢失,CA1区和CA3区平均神经元存活数量分别为159.5和131,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促进伤后7 d内运动功能康复(P<0.05)。能够减少致伤后脑组织含水量,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伤灶体积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创伤性颅脑损伤早期,给予重组人A2蛋白能提高内皮细胞ZO-1合成,保护血脑屏障,减轻神经组织继发性损伤,促进伤后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粘连蛋白Ⅱ 创伤性颅脑损伤 神经保护 血脑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外科吸引器在矢状窦、大脑镰旁大脑膜瘤切除术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超 谢延风 +2 位作者 詹彦 伏鹏飞 石全红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11-715,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外科吸引器(cavitron ultrasonic surgical aspirator,CUSA)在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切除术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病历资料,根据是否应用CUSA分成A、B两组,A组27例运用CUSA... 目的:探讨超声外科吸引器(cavitron ultrasonic surgical aspirator,CUSA)在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切除术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病历资料,根据是否应用CUSA分成A、B两组,A组27例运用CUSA结合双极电凝行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切除,B组24例组织剪结合双极电凝常规肿瘤切除。比较两组肿瘤切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住院时间、甘露醇剂量、迟发性脑出血例数的统计学差异,并评估分析。结果:Simpson切除标准Ⅰ、Ⅱ、Ⅲ级A组分别为23、3、1例,B组为15、5、4例,两组切除率无统计学差异(P=0.125);A组平均住院时间(15.11±2.50)d,B组(19.71±4.79)d,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9);在出血量、手术时间上,A组分别为(631.48±240.65)ml、(4.27±0.27)h,B组为(1050.00±521.70)ml、(4.86±0.54)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29);ICP方面,6 h内两组差异不明显(P=0.138);6~72 h及72 h后A组分别为(11.30±3.81 mm Hg、12.59±5.52 mm Hg),B组为(13.96±9.95 mm Hg、16.83±8.98 mm Hg),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1、P=0.031)。其中A组1例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无迟发性脑出血;B组4例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迟发性脑出血5例,3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3个月随访,A组恢复良好24例,恢复较差3例,无病重及死亡病例,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22)。结论:在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切除术中,虽不能提高肿瘤切除率,但CUSA仍是一种实用而且有效的技术,能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预后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外科吸引器 矢状窦 大脑镰 脑膜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序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电纺纳米纤维作为大鼠背根神经元负载支架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夏海坚 刘丹 +4 位作者 钟东 晏怡 夏永智 唐文渊 孙晓川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5-339,共5页
目的探讨具备有序或无序拓扑结构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电纺纳米纤维材料作为原代大鼠背根神经元(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s,DRGn)负载支架的可行性。方法构建具有随机或有序拓扑结构的PMMA电纺纳米纤维... 目的探讨具备有序或无序拓扑结构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电纺纳米纤维材料作为原代大鼠背根神经元(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s,DRGn)负载支架的可行性。方法构建具有随机或有序拓扑结构的PMMA电纺纳米纤维;利用PMMA薄膜组作为对照,分离纯化大鼠原代DRGn,利用慢病毒技术转染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作为显色手段,分析在随机及有序纤维支架上DRGn神经突的生长能力以及神经突和电纺纤维的依存关系。结果大鼠原代DRGn能够顺利在PMMA材料上贴壁并生长,在培养第2天,较之平面环境,DRGn未见平均神经突数量及神经突长度的明显区别,电纺纤维的拓扑结构对于DRGn神经突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接触引导作用,在有序电纺纤维上DRGn能够生成和基质纤维延伸方向一致的神经突;通过GFP表达与背景纤维的合成图,发现在随机或有序电纺纤维上,DRGn神经突均能循纤维向前生长,但相比随机纤维,神经突似乎更倾向于接受有序电纺纤维的引导。结论有序PMMA电纺纳米纤维具有作为神经损伤后大鼠DRGn负载支架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背根神经元 细胞培养 接触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拓扑结构对于PC12细胞神经突生长能力和方向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夏海坚 刘丹 +4 位作者 钟东 晏怡 夏永智 唐文渊 孙晓川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51-354,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拓扑结构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电纺纳米纤维对于PC12细胞神经突生长能力及生长方向的影响。方法构建具有随机或有序拓扑结构的PMMA电纺纳米纤维并评估其生物相容性;利用PMMA薄膜作为对照,利用... 目的探讨不同拓扑结构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电纺纳米纤维对于PC12细胞神经突生长能力及生长方向的影响。方法构建具有随机或有序拓扑结构的PMMA电纺纳米纤维并评估其生物相容性;利用PMMA薄膜作为对照,利用慢病毒技术转染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作为显色手段,分析PC12细胞在纤维支架上的神经突生长能力和生长方向,以及神经突与纤维结构的依存关系。结果 PMMA电纺纤维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PC12细胞能够在电纺纤维上顺利贴壁并分化;在PMMA薄膜、随机或有序纤维系统上,PC12分化生成的神经突的长度分别为(60.2±29.9)、(64.1±32.5)、(85.7±39.8)μm,和培养在薄膜及随机纤维上的细胞相比,培养在有序纤维上的PC12细胞能够分化出长度更长、且与纤维延伸方向一致的神经突(P<0.01);相比随机电纺纤维,有序纳米纤维对PC12神经突更具引导作用。结论有序电纺纳米纤维具有作为神经损伤后植入性细胞支架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C12细胞系 细胞培养 接触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性脑损伤后高血糖对脑神经元损害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亮 陈亮 +1 位作者 杨刚 唐文渊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327-1331,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高血糖对神经元的损害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组和胰岛素治疗组。每组伤侧及健侧皮层设立自身对照。分别测定各组伤前伤后各时间点血糖值,... 目的:探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高血糖对神经元的损害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组和胰岛素治疗组。每组伤侧及健侧皮层设立自身对照。分别测定各组伤前伤后各时间点血糖值,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伤后伤侧及健侧皮层葡萄糖转运蛋白3(Glucose transporter3,GLUT-3)基因表达,Western-blot法测定伤后伤侧及健侧皮层GLUT-3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法测定伤后各组伤侧及健侧皮层单个神经元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enolase,NSE)表达量和NSE阳性染色细胞数,longa评分、平衡木试验、网屏试验综合评定伤后各组神经功能。结果:正常对照组各时间点血糖值,GLUT-3表达量,单个神经元NSE表达量及NSE阳性细胞数均未见明显变化;TBI组动物伤后血糖升高,伤侧皮层GLUT-3表达增加,单个神经元NSE表达量增加而NSE阳性染色细胞数明显减少神经瘫裂较重;胰岛素治疗组伤后血糖变化不明显,伤后12、24、48、72hGLUT-3表达量,单个神经元NSE表达量及NSE阳性染色细胞数均明显多于TBI组神经瘫裂程度明显轻于TBI组。各组健侧皮层GLUT-3和单个神经元NSE表达量,NSE阳性染色细胞数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TBI后高血糖可加重神经元损伤,其机制可能与TBI后高血糖抑制伤后神经元GLUT-3的表达,增加伤后神经元葡萄糖代谢障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 高血糖 葡萄糖转运蛋白3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地区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周昌龙 程雪莲 +4 位作者 夏小辉 贺学农 张毅 杨理媛 孙晓川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7期3115-3117,共3页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和正常健康老年人载脂蛋白E(ApoE)基因型分布情况,探讨ApoE基因型与AD的关系,预测人群AD发生的可能性,为AD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2011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的68例AD患者(AD组)...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和正常健康老年人载脂蛋白E(ApoE)基因型分布情况,探讨ApoE基因型与AD的关系,预测人群AD发生的可能性,为AD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2011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的68例AD患者(AD组)和在我院体检的72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两组ApoE基因型进行检测,并对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对各组进行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吻合度检验,两组基因型频率均处于遗传平衡状态(P>0.05)。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两组ApoE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9)。再对各基因型进行比较后发现,AD组ε4/ε4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两组等位基因总体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7,P=0.0076)。两组各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发现,ε3、ε4型等位基因AD组频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0.57;P<0.01,OR=2.98)。结论 ApoEε4等位基因是AD的危险因素。可利用ApoE基因型检测来预测人群AD发病的可能性,筛查出高危人群,以便提供相关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脂蛋白E 阿尔茨海默病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