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的临床特征、磁共振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至2010年收治的18例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高颅...目的:分析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的临床特征、磁共振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至2010年收治的18例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高颅压、癫痫发作以及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等常见;磁共振表现多为低T1、高T2信号影,增强常呈明显均匀强化,常发生于幕上,可单发或多发,极少发生囊变、出血或钙化;单纯手术3例,术后全脑放疗3例,联合化疗、放疗12例,联合治疗的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结论:PCNSL的临床特征及磁共振表现均缺乏特异性,术前难以确诊,单纯手术治疗效果较差,联合化疗、放疗能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超声外科吸引器(cavitron ultrasonic surgical aspirator,CUSA)在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切除术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病历资料,根据是否应用CUSA分成A、B两组,A组27例运用CUSA...目的:探讨超声外科吸引器(cavitron ultrasonic surgical aspirator,CUSA)在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切除术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病历资料,根据是否应用CUSA分成A、B两组,A组27例运用CUSA结合双极电凝行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切除,B组24例组织剪结合双极电凝常规肿瘤切除。比较两组肿瘤切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住院时间、甘露醇剂量、迟发性脑出血例数的统计学差异,并评估分析。结果:Simpson切除标准Ⅰ、Ⅱ、Ⅲ级A组分别为23、3、1例,B组为15、5、4例,两组切除率无统计学差异(P=0.125);A组平均住院时间(15.11±2.50)d,B组(19.71±4.79)d,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9);在出血量、手术时间上,A组分别为(631.48±240.65)ml、(4.27±0.27)h,B组为(1050.00±521.70)ml、(4.86±0.54)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29);ICP方面,6 h内两组差异不明显(P=0.138);6~72 h及72 h后A组分别为(11.30±3.81 mm Hg、12.59±5.52 mm Hg),B组为(13.96±9.95 mm Hg、16.83±8.98 mm Hg),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1、P=0.031)。其中A组1例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无迟发性脑出血;B组4例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迟发性脑出血5例,3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3个月随访,A组恢复良好24例,恢复较差3例,无病重及死亡病例,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22)。结论:在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切除术中,虽不能提高肿瘤切除率,但CUSA仍是一种实用而且有效的技术,能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预后更佳。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分析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的临床特征、磁共振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至2010年收治的18例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高颅压、癫痫发作以及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等常见;磁共振表现多为低T1、高T2信号影,增强常呈明显均匀强化,常发生于幕上,可单发或多发,极少发生囊变、出血或钙化;单纯手术3例,术后全脑放疗3例,联合化疗、放疗12例,联合治疗的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结论:PCNSL的临床特征及磁共振表现均缺乏特异性,术前难以确诊,单纯手术治疗效果较差,联合化疗、放疗能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文摘目的:探讨超声外科吸引器(cavitron ultrasonic surgical aspirator,CUSA)在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切除术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病历资料,根据是否应用CUSA分成A、B两组,A组27例运用CUSA结合双极电凝行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切除,B组24例组织剪结合双极电凝常规肿瘤切除。比较两组肿瘤切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住院时间、甘露醇剂量、迟发性脑出血例数的统计学差异,并评估分析。结果:Simpson切除标准Ⅰ、Ⅱ、Ⅲ级A组分别为23、3、1例,B组为15、5、4例,两组切除率无统计学差异(P=0.125);A组平均住院时间(15.11±2.50)d,B组(19.71±4.79)d,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9);在出血量、手术时间上,A组分别为(631.48±240.65)ml、(4.27±0.27)h,B组为(1050.00±521.70)ml、(4.86±0.54)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29);ICP方面,6 h内两组差异不明显(P=0.138);6~72 h及72 h后A组分别为(11.30±3.81 mm Hg、12.59±5.52 mm Hg),B组为(13.96±9.95 mm Hg、16.83±8.98 mm Hg),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1、P=0.031)。其中A组1例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无迟发性脑出血;B组4例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迟发性脑出血5例,3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3个月随访,A组恢复良好24例,恢复较差3例,无病重及死亡病例,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22)。结论:在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切除术中,虽不能提高肿瘤切除率,但CUSA仍是一种实用而且有效的技术,能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预后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