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肤光老化SD大鼠模型的构建及评价标准的探讨 被引量:11
1
作者 曹迪 陈瑾 +3 位作者 黄琨 方圣 魏彬 陈爱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79-383,共5页
目的:建立实用、有效的皮肤光老化Sprague-Dawley大鼠模型,并探讨该疾病模型的评价标准。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采用长波紫外线结合中波紫外线模拟日光照射实验组大鼠背部皮肤,每天一次,照射总剂量递增,持续10周... 目的:建立实用、有效的皮肤光老化Sprague-Dawley大鼠模型,并探讨该疾病模型的评价标准。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采用长波紫外线结合中波紫外线模拟日光照射实验组大鼠背部皮肤,每天一次,照射总剂量递增,持续10周。光照结束后,观察皮肤外观、组织病理、超微结构及生化改变。结果:10周结束后,实验组大鼠较对照组皮肤粗糙、缺乏弹性、出现明显深大皱纹。表皮增厚、腺体明显增生、胶原纤维减少,超微结构下可见老化坏死细胞增多;对皮肤组织进行检测,实验组丙二醛含量升高[(10.43±5.67)nmol/mgprot,P=0.009]、羟脯氨酸减少[(7.37±1.15)μg/mg,P=0.010]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21.09±8.60)U/mgprot,P=0.401]改变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实验组SD大鼠皮肤具备光老化的典型特征,表明利用紫外线剂量递增、维持10周的方法可成功构建皮肤光老化动物模型,并为评价皮肤光老化程度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技术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老化 动物模型 皱纹等级量表 超微结构 MASSON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DGF和VEGF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2
作者 黄琨 黄闯 +3 位作者 单葵 陈瑾 赵恒光 李惠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6-309,共4页
目的:探讨畸胎瘤细胞源性生长因子(PCcell-derived growth factor,PCD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皮肤基底细胞癌、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 目的:探讨畸胎瘤细胞源性生长因子(PCcell-derived growth factor,PCD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皮肤基底细胞癌、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2例皮肤鳞状细胞癌、30例基底细胞癌和2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PCDGF和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皮肤相比,PCDGF和VEGF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中表达明显升高(P<0.01),皮肤鳞状细胞癌中PCDGF和VEGF蛋白表达强度又明显高于基底细胞癌(P<0.01)。PCDGF和VEGF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肿瘤的大小、病理分级无关(P>0.05)。PCDGF和VEGF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s=0.765,P<0.01)。结论:PCDGF蛋白和VEGF蛋白的异常表达在表皮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的侵袭性生长潜能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 畸胎瘤细胞源性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光老化模型的构建及老化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刘川 黄欣 +4 位作者 王萍 潘芸 曹迪 刘依依 陈爱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1649-1655,共7页
目的建立有效的皮肤光老化HaCaT细胞模型,初步探索可能涉及的老化相关信号转导途径。方法以30 mJ/cm^2中波紫外线(ultraviolet B,UVB)辐照HaCaT细胞,采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 目的建立有效的皮肤光老化HaCaT细胞模型,初步探索可能涉及的老化相关信号转导途径。方法以30 mJ/cm^2中波紫外线(ultraviolet B,UVB)辐照HaCaT细胞,采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分析各组阳性细胞百分比,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衰老相关蛋白p53、p21和p16的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检测p21蛋白胞内定位。结果 30 mJ/cm^2 UVB辐照后,HaCaT细胞增殖率均较对照组降低(P<0.01),G2期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增加(P<0.05),细胞SA-β-gal染色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均显示:辐照后,HaCaT细胞中p53、p16表达明显升高, p21表达明显下降(P<0.05,P<0.01)。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给予30 mJ/cm^2 UVB辐照导致p21发生明显的核移位。结论 30 mJ/cm^2 UVB辐照可成功构建光老化HaCaT细胞模型,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p21核定位及激活p16通路诱导了细胞衰老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老化 细胞模型 P53 P21 P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种中药对皮肤浅部真菌感染的体外抗真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周汛 李桂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1390-1393,共4页
目的:观察23种中药对石膏样小孢子菌和红色毛癣菌的体外抗真菌作用,并对其中抑菌效果明显的中药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方法:半固体药基混合法,微量稀释法。结果:部分中药对1种或几种真菌显示较强的抑制作用。结论:射干、菟丝子、黄连、... 目的:观察23种中药对石膏样小孢子菌和红色毛癣菌的体外抗真菌作用,并对其中抑菌效果明显的中药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方法:半固体药基混合法,微量稀释法。结果:部分中药对1种或几种真菌显示较强的抑制作用。结论:射干、菟丝子、黄连、黄柏、黄芩有较强的抗真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真菌活性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霉素配合皮肤护理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总结 被引量:4
5
作者 殷建彬 李惠 杨传凤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75-377,共3页
目的:观察红霉素配合皮肤护理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方法:30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均为常规治疗方法效果差或治疗后复发者,口服红霉素肠溶胶囊0.5 bid,急性期加面部冷敷,后期加舒敏修复霜,1~1.5个月后减半服用红霉素,总疗... 目的:观察红霉素配合皮肤护理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方法:30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均为常规治疗方法效果差或治疗后复发者,口服红霉素肠溶胶囊0.5 bid,急性期加面部冷敷,后期加舒敏修复霜,1~1.5个月后减半服用红霉素,总疗程为3个月;3个月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有效率为85.71%。结论:红霉素配合皮肤护理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具有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依赖性皮炎 红霉素 皮肤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地区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的变应原特征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陈超 周维康 +5 位作者 曾丹 陈爱军 夏莘 欧祖镇 吴星儒 刘婉舒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4-99,共6页
目的:分析重庆地区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吸入性变应原谱特点,进一步优选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吸入性变应原的数目和种类。方法:对2014年9月至2016年8月于重庆市人民医院变态反应科就诊的2305例可疑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行SPT,... 目的:分析重庆地区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吸入性变应原谱特点,进一步优选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吸入性变应原的数目和种类。方法:对2014年9月至2016年8月于重庆市人民医院变态反应科就诊的2305例可疑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行SPT,分析其结果。根据年龄、季节分层,描述吸入性变应原的分布特征,进一步优选SPT的变应原组合,使其可以检测≥95%的变应原阳性患者。结果:(1)2305例患者阳性数1672例,总阳性率为72.54%。SPT检测阳性率前6位的变应原依次为:粉尘螨(62.00%)、屋尘螨(58.61%)、蟑螂(28.81%)、猫毛(14.62%)、葎草(14.45%)、艾蒿(14.27%)。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级别(+++)及以上的患者中,粉尘螨和户尘螨分别占两者的77.75%和76.24%,明显高于其他变应原。(2)不同季节变应原总阳性率(春季67.81%,夏季72.63%,秋季78.78%,冬季7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741,P=0.000)。尘螨阳性率与吸入性变应原总阳性率季节变化趋势相似。(3)不同年龄段变应原总阳性率(~17岁组为82.31%,18~39岁组为73.78%,40~59岁组为64.77%,60~岁组为54.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456,P=0.000)。随着年龄增加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降低。(4)4个吸入性变应原(粉尘螨、蟑螂、屋尘螨、葎草)的SPT可以检测重庆地区可疑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中≥95%的变应原阳性患者。结论:重庆地区变态反应性疾病最主要的吸入性变应原为粉尘螨和屋尘螨。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受季节、年龄的影响并存在一定的规律。4个吸入性变应原可以检测绝大多数吸入性变应原阳性患者,可以作为重庆地区变态反应性疾病吸入性变应原流行病学调查经济有效的变应原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入性变应原 皮肤点刺实验 尘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l-2、Bcl-xl在皮肤增生性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娟 李惠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798-800,共3页
bcl-2、bcl-xl是细胞凋亡调控基因,它们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耐药关系密切。着重介绍bcl-2、bcl-xl在皮肤良恶性增生性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虽然在恶性角质形成细胞疾病中多以Bcl-2的高表达为主,而在良性增生性疾病中主要表现为Bcl... bcl-2、bcl-xl是细胞凋亡调控基因,它们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耐药关系密切。着重介绍bcl-2、bcl-xl在皮肤良恶性增生性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虽然在恶性角质形成细胞疾病中多以Bcl-2的高表达为主,而在良性增生性疾病中主要表现为Bcl-xl的表达增强,但并不能以此区别细胞的良恶性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L-2 BCL-XL 皮肤增生性疾病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型红斑狼疮皮损中鳞状细胞癌抗原1的表达和意义
8
作者 方圣 单葵 +2 位作者 周汛 陈爱军 李惠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4-207,共4页
目的:研究鳞状细胞癌抗原1(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1,SSCA1)在皮肤型红斑狼疮(cutaneous lupus erythe-matosus,CLE)皮损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培养原代角质形成细胞,提取蛋白样品采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进行分离,应用Ima... 目的:研究鳞状细胞癌抗原1(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1,SSCA1)在皮肤型红斑狼疮(cutaneous lupus erythe-matosus,CLE)皮损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培养原代角质形成细胞,提取蛋白样品采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进行分离,应用ImageMaster 2D Platinum 5.0软件对图像进行匹配分析,选取差异表达个蛋白质点,经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飞行时间质谱进行质谱鉴定。并通过免疫印迹验证其表达水平。结果:体外培养角质形成细胞成功,获得重复性较好的双向电泳图谱,和正常皮肤相比,SCCA1在CLE皮损角质形成细胞中表达升高,免疫印迹验证与双向电泳结果一致。结论:SCCA1在CLE皮损角质形成细胞中表达升高,可能与CLE的发生发展有关,但SCCA1表达升高的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型 红斑狼疮 鳞状细胞癌抗原1 角质形成细胞 蛋白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角蛋白抗体在皮肤病理学常规检查中的应用
9
作者 李惠 袁承晏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89年第1期45-49,共5页
本文用三种不同类型的抗角蛋白抗体和免疫酶标技术对各种常规石蜡包埋的皮肤肿瘤进行染色,结果显示三种抗角蛋白抗体(Cam5.2,AF_2和PK)均不染非上皮性肿瘤,对不同组织来源的上皮性肿瘤,其染色表现型式也各有差异。因此,在皮肤病理学的... 本文用三种不同类型的抗角蛋白抗体和免疫酶标技术对各种常规石蜡包埋的皮肤肿瘤进行染色,结果显示三种抗角蛋白抗体(Cam5.2,AF_2和PK)均不染非上皮性肿瘤,对不同组织来源的上皮性肿瘤,其染色表现型式也各有差异。因此,在皮肤病理学的常规检查中,应用这三种抗角蛋白抗体,有助于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蛋白 抗体 皮肤肿瘤 病理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4、CD8和γ受体在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T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婷 李惠 周维康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014-1018,共5页
目的:根据T细胞表面抗原CD4、CD8和受体γ的表达分析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Pigmented purpuric dermatoses,PPD)和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MF)的关系,探讨前者能否被视为一种皮肤淋巴样疾病(Cutaneous lymphoid dyscrasia,CLD)。方... 目的:根据T细胞表面抗原CD4、CD8和受体γ的表达分析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Pigmented purpuric dermatoses,PPD)和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MF)的关系,探讨前者能否被视为一种皮肤淋巴样疾病(Cutaneous lymphoid dyscrasia,CLD)。方法:免疫组化技术检测23例确诊PPD患者皮损表皮和真皮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4、CD8的表达情况,PCR测定T细胞受体γ(Tcell receptor γ,TCRγ)单克隆基因重排。设立20例MF皮损、20例正常人皮肤组织为对照。结果:23例PPD中的15例有淋巴细胞向表皮的明显迁移,其中的5例和20例MF皮损可见淋巴细胞亲表皮现象,正常组未见此现象;18例PPD、20例MF和6例正常皮肤免疫染色以CD4+T为主;PPD和MF两组在真皮中的CD4+T数分别为38.2±30.6和68.8±47.6(P<0.017),CD4+/CD8+值分别为1.7±1.1和2.6±0.8(P<0.05),PPD组数值小于MF组,有显著差异;其余表皮和真皮中两组间的CD4+T、CD8+T计数和CD4+/CD8+值均较接近。TCRγ的PCR扩增结果显示23例PPD中10例阳性,20例MF中16例阳性,正常组无1例阳性。其中7例阳性PPD标本见淋巴细胞向表皮的明显迁移(包括3例有亲表皮现象的PPD),8例以CD4+T细胞为主,9例表现为除双小腿以外的其它部位也存在皮疹。结论:PPD在T细胞表面抗原和受体的表达上有部分类似蕈样肉芽肿的特征,可能系一种皮肤淋巴样疾病。对于皮损分布广泛,治疗效果欠佳,免疫表型和分子学特征类似蕈样肉芽肿的病例在诊疗上应尤为重视,加强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 蕈样肉芽肿 CD4 CD8 TCR-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KK1和β-catenin在皮肤鳞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被引量:3
11
作者 胡冬玉 李惠 陈瑾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7-68,共2页
目的:探讨DKKl(Dickkopf-1)和β-catenin在正常表皮和不同表皮肿瘤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9例脂溢性角化病(Seborrheic Keratosis,SK)、16例光化性角化病(Actinic keratosis,AK)、24例Bowen病(Bowen’s Dis... 目的:探讨DKKl(Dickkopf-1)和β-catenin在正常表皮和不同表皮肿瘤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9例脂溢性角化病(Seborrheic Keratosis,SK)、16例光化性角化病(Actinic keratosis,AK)、24例Bowen病(Bowen’s Disease,BD)、25例皮肤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和22例正常表皮组织(Normal epidermal tissue,NET)中DKK1和β-catenin的表达情况。结果:DKKl在正常表皮组织的阳性表达定位于胞质中,在SK、AK、BD和SC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16%、50.00%、12.50%、8,00%,β-catenin在正常表皮组织中的表达定位于胞膜,在SK、AK、BD和SCC中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15.79%、56.25%、91.67%、96.00%;皮肤鳞癌中DKKl和β-catenin的表达存在负相关(r=-0.692,P=0.000)。结论:Wnt信号通路(the wingless pathwayin Drosophila)可能在表皮肿瘤形成过程中起一定作用,DKK1的表达缺失可能通过作用于经典Wnt信号通路促进β-catenin的异常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肿瘤 DKK1 Β-CATENIN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管不稳定蛋白stathmin在炎症性皮肤病引起的慢性瘙痒患者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茹丽艳 蔡涛 +3 位作者 余维华 柯美玲 赵楠 Vishnu Prasad Adhikari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99-503,共5页
目的:研究微管不稳定蛋白stathmin在炎症性皮肤病引起的慢性瘙痒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35例炎症性皮肤病引起的慢性瘙痒患者的皮损标本和3例正常人的皮肤标本。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检测皮肤活检标本中stat... 目的:研究微管不稳定蛋白stathmin在炎症性皮肤病引起的慢性瘙痒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35例炎症性皮肤病引起的慢性瘙痒患者的皮损标本和3例正常人的皮肤标本。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检测皮肤活检标本中stathmin的表达。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staining,HE染色)检测患者表皮组织中病理结构的变化。结果:IHC法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的皮肤相比,stathmin在患者皮损中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毛囊上皮细胞和免疫炎症细胞中高表达。HE染色显示慢性瘙痒患者皮损处增厚、角化过度,并伴有炎症性细胞浸润。结论:研究结果初步表明stathmin在慢性瘙痒的机制中发挥作用。Stathmin通过在角质形成细胞、上皮细胞和免疫炎症细胞中的表达影响皮肤屏障功能,促进慢性瘙痒的进程。Stathmin可能是慢性瘙痒治疗的新靶点,对慢性瘙痒的治疗和新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管不稳定蛋白 慢性瘙痒 角质形成细胞 上皮细胞 免疫炎症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鳞癌及癌前病变中Foxp3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干 黄琨 李惠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60-663,共4页
目的:探讨正常皮肤和不同表皮肿瘤组织中叉头状转录因子p3(Forkhead box p3,Foxp3)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5例日光性角化症(Actinic keratosis,AK),28例鲍温病(Bowens’disease,BD),26例皮肤鳞癌(Squamous cellcarc... 目的:探讨正常皮肤和不同表皮肿瘤组织中叉头状转录因子p3(Forkhead box p3,Foxp3)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5例日光性角化症(Actinic keratosis,AK),28例鲍温病(Bowens’disease,BD),26例皮肤鳞癌(Squamous cellcarcinoma,SCC)和8例正常表皮组织(Normal epidermal tissue,NET)中Foxp3的表达。结果:Foxp3+调节性T细胞和Foxp3在皮肤癌前病变和恶性肿瘤中均有表达,在正常表皮组织中未见表达。其中,在肿瘤实质细胞中,Foxp3蛋白在AK、BD和SCC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6.7%、100%和100%。Foxp3蛋白在BD和SCC上的表达率均高于AK(P值均小于0.05),而在BD和SCC的表达率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Foxp3蛋白的表达在正常表皮、癌前病变、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与表皮肿瘤的发展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肿瘤 叉头状转录因子p3 免疫逃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羟色胺与精神相关性皮肤病 被引量:9
14
作者 黄建国 李桂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800-801,共2页
叙述了精神紧张在多种皮肤病(如:银屑病,荨麻疹,湿疹,皮炎,斑秃,疱疹病毒感染等)中的作用,介绍了紧张诱导皮肤病的潜在机制,采用5-羟色胺类药物治疗精神相关性皮肤病可取得满意疗效。为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寻找紧张-5-羟色胺-精神相关性皮... 叙述了精神紧张在多种皮肤病(如:银屑病,荨麻疹,湿疹,皮炎,斑秃,疱疹病毒感染等)中的作用,介绍了紧张诱导皮肤病的潜在机制,采用5-羟色胺类药物治疗精神相关性皮肤病可取得满意疗效。为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寻找紧张-5-羟色胺-精神相关性皮肤病的联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羟色胺 精神相关性皮肤病 发病机制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鸦胆子苦醇调节Nrf2/SLC7A11/GPX4信号通路对皮肤鳞癌细胞铁死亡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谌程程 何平 +1 位作者 黄宇婧 陈爱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69-374,共6页
目的:探讨鸦胆子苦醇调节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 related factor 2,Nrf2)/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olute carrier family 7 member 11,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信号通路对皮... 目的:探讨鸦胆子苦醇调节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 related factor 2,Nrf2)/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olute carrier family 7 member 11,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信号通路对皮肤鳞癌(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细胞铁死亡的影响。方法:CCK-8法检测0、100、250、500、700、900 nmol/L鸦胆子苦醇处理后人cSCC细胞系A431细胞增殖率,筛选出合适的鸦胆子苦醇作用浓度。体外培养的A431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鸦胆子苦醇低剂量组、鸦胆子苦醇高剂量组、特丁基对苯二酚(tert-butylhydroquinone,TBHQ;Nrf2激活剂)组、鸦胆子苦醇高剂量+TBHQ组,以鸦胆子苦醇和TBHQ分组处理后,采用CCK-8法、Hoechst 33342染色法检测各组A431细胞增殖与凋亡;采用试剂盒检测各组A431细胞抗氧化因子[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及铁死亡指标[铁含量、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采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各组A431细胞增殖、凋亡及Nrf2/SLC7A11/GPX4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鸦胆子苦醇低、高剂量组细胞增殖率、GSH及CAT、SOD水平,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及Bcl-2、Nrf2、SLC7A11、GPX4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凋亡率、铁含量、ROS及MDA水平和Bax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鸦胆子苦醇高剂量组细胞增殖率、GSH及CAT、SOD水平,以及PCNA及Bcl-2、Nrf2、SLC7A11、GPX4蛋白表达相比鸦胆子苦醇低剂量组进一步降低(P<0.05),凋亡率、铁含量、ROS及MDA水平和Bax蛋白表达进一步升高(P<0.05);TBHQ组细胞增殖率、GSH及CAT、SOD水平,以及PCNA及Bcl-2、Nrf2、SLC7A11、GPX4蛋白表达升高(P<0.05),凋亡率、铁含量、ROS及MDA水平和Bax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鸦胆子苦醇高剂量组相比,鸦胆子苦醇高剂量+TBHQ组细胞增殖率、GSH及CAT、SOD水平,以及PCNA及Bcl-2、Nrf2、SLC7A11、GPX4蛋白表达升高(P<0.05),凋亡率、铁含量、ROS及MDA水平和Bax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鸦胆子苦醇通过下调Nrf2/SLC7A11/GPX4信号通路而促进铁死亡,诱导cSCC细胞凋亡,并抑制其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胆子苦醇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 皮肤鳞癌 铁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地区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病原体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唐渝葵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1205-1207,共3页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非淋菌性尿道炎(NGU)病人的病原体构成及支原体感染耐药状况。方法:对1265例NGU患者的分泌物进行培养、鉴定和12种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1265例病人中,单一病原体感染546例(43.16%),两种混合感染537例(42.46%),CT+UU+M...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非淋菌性尿道炎(NGU)病人的病原体构成及支原体感染耐药状况。方法:对1265例NGU患者的分泌物进行培养、鉴定和12种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1265例病人中,单一病原体感染546例(43.16%),两种混合感染537例(42.46%),CT+UU+MH三种混合感染182例(14.39%),且男女不同组别间及年龄分布间病原体的构成有显著性差异。UU和MH均对强力霉素最敏感,其次分别为米诺环素和克拉霉素,耐药性最高的均为罗红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等。结论:重庆地区NGU患者病原体以UU为主,治疗以强力霉素、米诺环素和克拉霉素等为佳,但应原则上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获得最佳效果的治疗作用和最大限度地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淋菌性尿道炎 支原体 衣原体 药物敏感试验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DIT4在皮肤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对细胞增殖和自噬通路的调控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晓姣 李婧 罗福玲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7-180,共4页
目的:检测DNA损伤诱导转录因子-4(DNA damage-inducible transcript 4,DDIT4)在皮肤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中的表达及其对下游的细胞蛋白合成、增殖和自噬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分别对15例人皮肤... 目的:检测DNA损伤诱导转录因子-4(DNA damage-inducible transcript 4,DDIT4)在皮肤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中的表达及其对下游的细胞蛋白合成、增殖和自噬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分别对15例人皮肤BCC组织和正常皮肤15例进行检测,比较两者DDIT4、p S6K1、p4E-BP1和LC3Ⅱ/Ⅰ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织相比,DDIT4(0.247±0.152,P=0.005)在BCC中的表达被明显抑制,伴p4E-BP1表达(0.290±0.169,P=0.015)和LC3Ⅱ/Ⅰ的比值(0.692±0.154,P=0.007)降低,但p S6K1(0.837±0.050,P=0.000)表达明显增加,具有统计差异。结论:DDIT4在BCC中的表达受抑制,可能通过其下游的mTORC1通路进而促进癌细胞的蛋白合成和增殖能力,但自噬流受阻,参与BCC的发生发展过程;DDIT4及其下游通路信号可能作为BCC的进一步治疗及预后研究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损伤诱导转录因子-4 基底细胞癌 肿瘤增殖 自噬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riostin/TSLP在慢性瘙痒患者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柯美玲 余维华 +3 位作者 蔡涛 茹丽艳 付雪 王峡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16-1120,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慢性瘙痒患者皮损区病理变化,研究骨膜蛋白(periostin)和胸腺基质淋巴蛋白(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TSLP)在慢性瘙痒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42例皮肤瘙痒超过6周的患者的皮损组织和23例正常人的... 目的:通过分析慢性瘙痒患者皮损区病理变化,研究骨膜蛋白(periostin)和胸腺基质淋巴蛋白(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TSLP)在慢性瘙痒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42例皮肤瘙痒超过6周的患者的皮损组织和23例正常人的皮肤标本。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检测患者皮肤组织病理结构的变化。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检测皮肤组织中periostin和TSLP的表达。比较2组间表皮增厚程度以及periostin、TSLP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皮损处表皮明显增厚[(477.70±14.89)μm vs.(94.28±6.58)μm,t=40.800,P=0.000],角质层角化不全伴角化过度,同时真皮内可见炎性细胞浸润。IHC染色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慢性瘙痒组periostin[(7.33±3.20)vs.(0.65±0.65),t=13.060,P=0.000]和TSLP[(8.48±2.60)vs.(0.61±0.66),t=18.580,P=0.000]的表达量均明显增高。Periostin在皮损组织中主要表达于真皮层、毛囊外和皮脂腺外,而TSLP主要表达于表皮层、毛囊内部和皮脂腺内部。结论:Periostin/TSLP介导的Ⅱ型辅助性T细胞(T help cell 2,Th2)型免疫应答参与慢性瘙痒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慢性瘙痒 骨膜蛋白 胸腺基质淋巴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发性皮肤结核1例
19
作者 胡鑫 单葵 李惠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72-372,共1页
关键词 结核 皮肤 泛发性 泛发性皮肤结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声电治疗术后皮肤黏膜屏障修复专家共识 被引量:7
20
作者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会美容激光学组 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容学会激光美容学组 +21 位作者 杨森 杨蓉娅 卢忠 周国瑜 林彤 李文志 栾琪 涂彩霞 张庆瑞 杨春俊 刘永生 尹锐 刘仲荣 刘盛秀 易阳艳 夏志宽 程少为 董继英 王力军 宋清华 陈瑾 陈抗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19-322,共4页
随着光声电在临床医学的应用进展,更多基于能量的上述设备应用于皮肤和黏膜疾病的治疗或者用于改善容貌。这些设备无论是热作用机制,还是非热作用机制,均会对皮肤、黏膜产生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多数可自行修复,少数若处理不当,可能遗留... 随着光声电在临床医学的应用进展,更多基于能量的上述设备应用于皮肤和黏膜疾病的治疗或者用于改善容貌。这些设备无论是热作用机制,还是非热作用机制,均会对皮肤、黏膜产生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多数可自行修复,少数若处理不当,可能遗留远期不良反应甚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黏膜修复 光声电治疗术后 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