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羊膜制备与保存中的微生物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张琪 赵敏 +4 位作者 陈淑惠 刘明方 胡柯 鲁静 秦应祥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08-210,235,共4页
目的:探讨人羊膜在制备和保存过程中的微生物安全性及其控制,为建立羊膜库提供便捷、有效的微生物控制方法。方法:20只剖宫产胎盘的羊膜取材后,均按不同的无菌处理程序和不同保存方法分组,检测时段为保存后24h、1月、3月、12月,均作细... 目的:探讨人羊膜在制备和保存过程中的微生物安全性及其控制,为建立羊膜库提供便捷、有效的微生物控制方法。方法:20只剖宫产胎盘的羊膜取材后,均按不同的无菌处理程序和不同保存方法分组,检测时段为保存后24h、1月、3月、12月,均作细菌、真菌、支原体检测。5只顺产胎盘的羊膜,作细菌、真菌、乳酸菌、支原体检测。随访提供羊膜的25名产妇6个月,复查血清学。结果:仅用无菌生理盐水浸泡组中,2只胎盘的羊膜出现细菌污染;20只剖宫产胎盘的羊膜在其余各组中均未查出微生物污染;1只顺产胎盘的羊膜出现乳酸菌污染。25名产妇6个月的血清学复查均为阴性。结论:来源于健康产妇剖宫产胎盘的羊膜经抗生素液规范化无菌处理后,现今常用的保存方法可基本保证羊膜在1年保存期内免受细菌、真菌和支原体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 制备 保存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歧杆菌和酿酒酵母原生质体融合子筛选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16
2
作者 黎永学 张德纯 李代昆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4-86,共3页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原生质体融合子的筛选方法。方法:将双歧杆菌和酿酒酵母原生质体进行原生质体融合,采用10%乳糖中性红培养基进行融合子的初筛,并分析融合子传代稳定性、生物学特...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原生质体融合子的筛选方法。方法:将双歧杆菌和酿酒酵母原生质体进行原生质体融合,采用10%乳糖中性红培养基进行融合子的初筛,并分析融合子传代稳定性、生物学特性,采用双歧杆菌属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对亲本菌和融合子进行了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比较。结果:结果表明,筛选得到的融合子具有双歧杆菌的特异性序列和亲本菌的生物学特性。结论:双歧杆菌和酿酒酵母原生质体融合,实现了厌氧菌和酵母的跨界融合,为双歧杆菌生物学功能的开发提供新思路、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杆菌 酿酒酵母 原生质体融合 融合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除幽门螺杆菌过程中血清特异性IgG、IgA、IgM的变化 被引量:4
3
作者 王丕龙 杨致邦 +3 位作者 余建平 龚能平 李华平 李宗明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66-68,共3页
研究清除HP过程中血清抗体滴度的变化。方法51例pU伴Hp感染者,用三联疗法清除Hp,用ELISA法前瞻性定量检测血清特异性IgG、IgA、IgM的变化。结果治疗后9周,23例Hp转阴者,IgG、lgA、lgM平均滴度比治疗前分别下降14·2%、15.1%... 研究清除HP过程中血清抗体滴度的变化。方法51例pU伴Hp感染者,用三联疗法清除Hp,用ELISA法前瞻性定量检测血清特异性IgG、IgA、IgM的变化。结果治疗后9周,23例Hp转阴者,IgG、lgA、lgM平均滴度比治疗前分别下降14·2%、15.1%、7.2%。20周时分别下降32.5%、34.0%、7.0%。治疗前后IgG、IgA、滴度有显著性差异(t—3·83、3·56,P<0·01)。治疗无效者16例,三类抗体呈上升趋势,其中9周时ItA、ItM滴度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t=2.50、2.84,0.05>P>0.01);12例9周转阴,而20周又阳性者,三类抗体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尤以IgA、变化较为显著(F=3.46,0.05>P>0.01)。结论ELISA法定量检测IgG、IgA滴度的改变可以评价药物清除Hp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ISA 幽门螺杆菌 IGG IGA IG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总状毛霉生产含γ-亚麻酸豆豉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陆合 张碧波 罗雪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01-203,共3页
豆豉是中国古老的食品。研究表明:利用毛霉发酵豆豉生产GLA是可行的,最佳的接种量为每10g煮熟的大豆接种5.3×107个孢子,发酵最适温度26℃,最佳豆豉曲发酵时间为72~96h,豆豉曲后发酵8d时获得含量比较平稳的γ-亚麻酸。在研究的最... 豆豉是中国古老的食品。研究表明:利用毛霉发酵豆豉生产GLA是可行的,最佳的接种量为每10g煮熟的大豆接种5.3×107个孢子,发酵最适温度26℃,最佳豆豉曲发酵时间为72~96h,豆豉曲后发酵8d时获得含量比较平稳的γ-亚麻酸。在研究的最佳条件下发酵豆豉,能获得3倍于传统发酵豆豉的G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亚麻酸 豆豉 毛霉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防治生姜青枯病及其RAPD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陆合 张碧波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74-78,共5页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研究生姜连作地、施加有机肥后的生姜连作地及新开地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生姜青枯病的关系,结果发现,连作地的青枯病发病率为100%、新开地没有发病,而施加有机肥的连作地生姜青枯病发病率降至37.64%。发现施加...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研究生姜连作地、施加有机肥后的生姜连作地及新开地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生姜青枯病的关系,结果发现,连作地的青枯病发病率为100%、新开地没有发病,而施加有机肥的连作地生姜青枯病发病率降至37.64%。发现施加有机肥连作地的真菌、放线菌数量增加。多样性指数分析发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等均显著增加。随机扩增条带出现连作地的条带丰富度较少、新开地的条带最多、施加有机肥连作地的RAPD条带明显多于连作地,接近新开地,并出现了一些连作地没有的特异条带。这些结果表明,施加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微生物多样性,从而抑制病害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姜青枯病 有机肥 RAPD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兔腹泻生态疗法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赖国旗 韦克 张德纯 《四川动物》 CSCD 1997年第3期140-141,共2页
根据动物微生态学理论,将3株正常菌:嗜酸乳杆菌、两歧双歧杆菌、粪链球菌研制成复方生态制剂,对家免细菌性腹泻进行治疗试验。共治疗75例,治愈率为96.00%,比痢特灵对照组治愈率提高16.00%。该制剂价格低廉,无毒、副作用,使... 根据动物微生态学理论,将3株正常菌:嗜酸乳杆菌、两歧双歧杆菌、粪链球菌研制成复方生态制剂,对家免细菌性腹泻进行治疗试验。共治疗75例,治愈率为96.00%,比痢特灵对照组治愈率提高16.00%。该制剂价格低廉,无毒、副作用,使用安全可靠,是一种防治家免细菌性腹泻的较理想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病 腹泻 生态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Ag85B-MPT64融合基因的构建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7
作者 骆旭东 朱道银 +2 位作者 陈全 蒋英 江山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7-219,共3页
目的 构建结核分枝杆菌早期分泌蛋白Ag85B和MPT6 4融合基因 (AM )及其原核表达质粒并进行表达。方法 采用 geneSOEing法将ag85b和mpt6 4用疏水甘氨酸接头 (Gly4Ser) 3 融合 ,经限制性内切酶切后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 ,进行酶切... 目的 构建结核分枝杆菌早期分泌蛋白Ag85B和MPT6 4融合基因 (AM )及其原核表达质粒并进行表达。方法 采用 geneSOEing法将ag85b和mpt6 4用疏水甘氨酸接头 (Gly4Ser) 3 融合 ,经限制性内切酶切后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 ,进行酶切、PCR鉴定和DNA序列测定。将重组质粒转染Ecoli BL2 1,经过IPTG诱导后其表达产物进行SDS -PAGE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 AM融合基因定向克隆入 pET32a中 ,双向测序验证碱基突变率为 0 11% (2 / 170 7) ,均为无意义突变。SDS -PAGE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均显示在约 73kDa的位置可见明显的蛋白条带。结论 成功地构建了ag85b -mpt6 4融合基因及其原核表达质粒 ,重组质粒能够在大肠杆菌在中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AG85B MPT64 融合基因 构建 大肠杆菌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MPT64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表达
8
作者 骆旭东 陈全 +2 位作者 蒋英 江山 朱道银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25-126,168,共3页
目的 :构建结核分枝杆菌MPT6 4真核表达质粒 ,并在真核细胞中表达。方法 :从H37Rv基因组中扩增出MPT6 4基因 ,经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 ,定向插入 pcDNA3.1(+)中 ,用脂质体法将 pcDNA -MPT6 4转染COS - 7细胞 ,采用RT -PCR、ELISA和斑点印... 目的 :构建结核分枝杆菌MPT6 4真核表达质粒 ,并在真核细胞中表达。方法 :从H37Rv基因组中扩增出MPT6 4基因 ,经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 ,定向插入 pcDNA3.1(+)中 ,用脂质体法将 pcDNA -MPT6 4转染COS - 7细胞 ,采用RT -PCR、ELISA和斑点印迹法检测其表达。结果 :扩增出的MPT6 4基因正确插入pcDNA3.1中 ,DNA序列测定无突变产生。重组质粒在COS - 7细胞中表达了MPT6 4。结论 :成功地构建了 pcDNA -MPT6 4质粒 ,其真核表达的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为进一步研究MPT6 4在抗结核菌感染中的预防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MPT64 真核表达质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N端序列长度匍枝根霉△6-脂肪酸脱氢酶重组子的表达
9
作者 陆合 张碧波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7-110,共4页
克隆并在酵母中表达两个不同N段序列长度的匍枝根霉△6-脂肪酸脱氢酶重组子,其中长序列的重组子LYRnD6D是从匍枝根霉中克隆的△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编码459个氨基酸,N端序列为MSTLDRQSIFTIKELESISQRIHDG-DEEAMKFIII;短序列重组子SYRnD6... 克隆并在酵母中表达两个不同N段序列长度的匍枝根霉△6-脂肪酸脱氢酶重组子,其中长序列的重组子LYRnD6D是从匍枝根霉中克隆的△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编码459个氨基酸,N端序列为MSTLDRQSIFTIKELESISQRIHDG-DEEAMKFIII;短序列重组子SYRnD6D是预测的匍枝根霉△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ORF序列,N端序列为MKFIIIDKKVY,编码430个氨基酸;两个重组子均具有△6-脂肪酸脱氢酶保守的组氨酸序列和HPGG序列,长序列的N端比短序列长29个氨基酸残基(MSTLDRQSIFTIKELESISQRIHDGDE-EA)。两个重组子在缺陷型酵母中均得到了的表达,产生了γ-亚麻酸。利用酶的相对活力比较两个重组子在同一温度下的稳定性,长序列重组子的酶在15℃下反应4h后相对活力仍有74%,而短序列酶的相对活力只有43%,所以长序列重组子酶在低温下比短序列酶稳定性高,是因为长序列多出的氨基酸序列增加了酶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列长度 △6-脂肪酸脱氢酶 匍枝根霉 表达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球菌对环丙沙星耐药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郭光辉 朱道银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46-347,349,共3页
目的:探讨淋球菌对环丙沙星耐药机制。方法:从临床分离株淋球菌,进行药敏试验,菌内聚积的环内沙星浓102度测定,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和基因片段,产物作单链构象多肽性()分析检测其点突变,对PCRgyrAparCPCRSSCP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环丙... 目的:探讨淋球菌对环丙沙星耐药机制。方法:从临床分离株淋球菌,进行药敏试验,菌内聚积的环内沙星浓102度测定,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和基因片段,产物作单链构象多肽性()分析检测其点突变,对PCRgyrAparCPCRSSCP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环丙沙星耐药株占,敏感性下降株占,敏感株占。敏感菌内聚积的环丙沙星浓度为72.5%20.6%6.9%,敏感性下降株和耐药株约为和。分析显示敏感性下降株和耐药菌株都存在点突变,经测序6ng/mg3ng/mg0.6ng/mgSSCPgyrA显示以第位氨基酸(GyrA91Ser→)和位(Phe95Asp→)双点突变常见,仅AsnMIC≥0.5μ的菌株才存在基因点突g/mlparC变,经测序显示以第位氨基酸ParC87(Ser→和位(Arg)104Cys→)双点突变常见。Tyr结论:作用靶位(和)的改变gyrAparC和膜耐药机制是淋球菌对环内沙星耐药的主要机制,促旋酶是环丙沙星主要作用靶位,基因突变与较高水平耐药有DNAparC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球菌 GYRA PARC 环丙沙星 抗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鼠脑内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电镜和免疫电镜观察
11
作者 罗玉刚 裴润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1期1-3,共3页
本文观察发现乳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均对HFRS-V易感,病毒在细胞浆内增殖,可见呈特异性着色反应的不同成熟阶段的病毒颗粒和病毒包涵体,其邻近的膜性结构也常呈特异性着色。感染细胞内,有时可见呈特异性着色... 本文观察发现乳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均对HFRS-V易感,病毒在细胞浆内增殖,可见呈特异性着色反应的不同成熟阶段的病毒颗粒和病毒包涵体,其邻近的膜性结构也常呈特异性着色。感染细胞内,有时可见呈特异性着色的小空泡样颗粒和病毒抗原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出血热病毒 肾病综合征 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2例鼻咽癌放射治疗后血清抗EB病毒特异性抗体观察
12
作者 唐义辉 刘健鹰 裴润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2期121-123,共3页
本文报告112例鼻咽癌放射治疗后经3年的跟踪随访,血清抗EB病毒VcA-IgA滴度的研究作出对预后的估计.结果如下:单纯以抗EB病毒VcA-IgA滴度的增高或降低来决定复发是困难的,而要作3年跟踪随访VcA-IgA滴度的动态观察才能决定病人的预后.如果... 本文报告112例鼻咽癌放射治疗后经3年的跟踪随访,血清抗EB病毒VcA-IgA滴度的研究作出对预后的估计.结果如下:单纯以抗EB病毒VcA-IgA滴度的增高或降低来决定复发是困难的,而要作3年跟踪随访VcA-IgA滴度的动态观察才能决定病人的预后.如果VcA-IgA滴度≥1:40复发机会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疗法 血清学 鼻咽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