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后区下腔静脉及其属支的解剖及意义 被引量:7
1
作者 赵俊 孙善全 郭学利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6期729-731,737,共4页
目的 :为临床腹膜后手术中下腔静脉的定位和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解剖 5 0具成人尸体标本 ,在下腔静脉起始段 (左右髂总静脉汇合处至左肾静脉上缘之间 )对下腔静脉及其属支进行定位观测。结果 :(1)该段下腔静脉长 13.12± 1.5... 目的 :为临床腹膜后手术中下腔静脉的定位和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解剖 5 0具成人尸体标本 ,在下腔静脉起始段 (左右髂总静脉汇合处至左肾静脉上缘之间 )对下腔静脉及其属支进行定位观测。结果 :(1)该段下腔静脉长 13.12± 1.5 1cm ,管径 2 .2 5± 0 .2 4cm。静脉属支 8.75± 2 .0 2支 ,6 6 .3%开口于该段静脉后壁 ,6 6 .4 %位于肾段。 (2 )静脉属支 :①右睾丸 (卵巢 )静脉 (84 .9% ) ,距左肾静脉上缘 3.5 6± 0 .85cm ,汇入该段下腔静脉前壁 ;②腰静脉 (10 0 % ) ,变异大 ,均不成对 ,左腰静脉 (3~ 4支 )较右侧 (2~ 3支 )多 ;③肠系膜外科静脉 (86 % ) ,距左肾静脉上缘 6 .5 4± 1.2 1cm ,从下腔静脉前壁左侧汇入 ;④右肾上腺静脉 (2 0 % ) ;⑤右付肾静脉 (2 5 % ) ;⑥右肾周静脉 (36 % ) ;⑦右膈下静脉 (6 % )。结论 :以上对下腔静脉起始段及属支的观测结果 ,为临床腹膜后影像学及各类手术提供了新的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 静脉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臼后壁钢板螺钉固定安全区域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周程鹏 高仕长 +4 位作者 刘杰 倪卫东 蒋电明 孙善权 李咏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18,共6页
目的测量髋臼后壁三维重建模型参数和行虚拟钢板螺钉固定,明确髋臼后壁钢板放置的安全位置及螺钉置入角度。方法用Mimics软件对25例(50侧)骨盆薄层CT行三维重建,切割出髋臼后壁三维模型,测量相关参数。用SolidWorks2010软件设计髋臼后... 目的测量髋臼后壁三维重建模型参数和行虚拟钢板螺钉固定,明确髋臼后壁钢板放置的安全位置及螺钉置入角度。方法用Mimics软件对25例(50侧)骨盆薄层CT行三维重建,切割出髋臼后壁三维模型,测量相关参数。用SolidWorks2010软件设计髋臼后壁虚拟钢板,导入Mimics软件,得出髋臼后壁虚拟钢板放置位置和螺钉安全角度。然后在15具(30侧)尸体髋臼后壁标本上进行钢板螺钉固定。结果髋臼纵径为55 mm,横径为52 mm。髋臼后壁最宽处位于上缘,为51 mm,最窄处位于髋臼后壁中下部,为38 mm。螺钉能够拧入Zimmer重建钢板钉孔所允许最小角度范围为50-66°。Mimics模拟置钉后,将钢板放置在距尸体标本髋臼后壁外缘6 mm处行钢板螺钉固定,螺钉未进入髋臼。结论重建钢板放置在距髋臼后壁外缘6 mm以远时,螺钉可以安全置入,且钢板距外缘越远,螺钉的安全范围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后壁 安全置钉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半月板的断层解剖 被引量:10
3
作者 何瑜 韩景茹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35-138,共4页
目的:为半月板损伤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利用45侧成人膝部标本,分别制成片厚为5mm的横、矢和冠状连续断层。结果:详细描述了半月板及其相关结构的断面表现,测量了半月板前、后角、体部的厚度及其横、矢径。结论:半... 目的:为半月板损伤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利用45侧成人膝部标本,分别制成片厚为5mm的横、矢和冠状连续断层。结果:详细描述了半月板及其相关结构的断面表现,测量了半月板前、后角、体部的厚度及其横、矢径。结论:半月板的最佳显示断面为矢状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半月板 断层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的乙状窦后-内耳道上入路显微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小松 钟东 +6 位作者 唐玲 汪克建 骆世芳 侯良娟 漆伟 孙善全 冉建华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1-93,共3页
目的:探讨将现代影像技术与神经导航仪相结合用于改良的乙状窦后—内耳道上入路来进行量化研究内耳道上结节和岩尖的扩大磨除的范围以及其安全性、有效性和实用性。材料:10%甲醛固定好的成人尸头标本15例(双侧共计30组数据)、64排螺旋CT... 目的:探讨将现代影像技术与神经导航仪相结合用于改良的乙状窦后—内耳道上入路来进行量化研究内耳道上结节和岩尖的扩大磨除的范围以及其安全性、有效性和实用性。材料:10%甲醛固定好的成人尸头标本15例(双侧共计30组数据)、64排螺旋CT(0.625mm层厚)、Mimics V10.0软件、神经导航仪等。方法:在神经导航仪的精确引导下模拟该手术入路,并进行逐层显微解剖定位,从后向前对内耳道上结节和岩尖的骨质进行安全磨除,以提高骨质磨除的安全性,并采用CT测量的方法来观察和测量内耳道上结节和岩尖的磨除范围以及三叉神经等结构的显露范围;并借助Mimics V10.0软件来三维重建内耳及颞骨,以此来估算岩骨骨质磨除相对比较安全的范围。结果:通过本次实验研究,在改良的RSSMA中,内耳道上结节前—后、中线一侧方的骨质可以全部磨除;岩尖的上—下(可磨除8.22mm骨质)、前—后:中线一侧方的骨质可以部分磨除;其中三叉神经在磨除后可增加显露9.26mm;内耳道前后壁夹角可扩大33.06°的手术视野;可显露上斜坡的范围约93.08mm2,中颅窝约148.76mm2。结论:在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与神经导航仪相结合的条件下进行改良的RSSMA较传统入路更简便、安全、实用、微创,改良的RSSMA是岩斜区肿瘤手术治疗的较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研究 乙状窦后入路 岩斜区 内耳道 显微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前区静脉丛的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5
作者 朱明才 周庭勇 +2 位作者 熊正中 左荛彬 张沪勤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8-50,共3页
目的:研究骶前区静脉丛(Venous plexus of presacral region ,VPPSR) 的解剖学特点,为骶前区静脉破裂大出血的防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4 具成人尸体上,分虽观测VPPSR 的组成、管... 目的:研究骶前区静脉丛(Venous plexus of presacral region ,VPPSR) 的解剖学特点,为骶前区静脉破裂大出血的防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4 具成人尸体上,分虽观测VPPSR 的组成、管壁、瓣膜、长度及直径。结果:VPPSR 管壁薄、缺少静脉瓣,呈网状。VPPSR S1~5 横干的长度和直径( F 检验) 均有显著差异,P< 0 .05 。其长度平均( 珋x ±s) :S1 为3 .2 ±1 .5 cm ,S2 为4 .4 ±1 .0 cm ,S3 为3 .5 ±1 .1 cm ,S4 为2 .3 ±0 .9 cm ,S5 为1 .0 ±0 .3 cm ;其直径平均(珋x ±s) :S1 为1 .2 ±0 .7 m m ,S2 为2 .5 ±1 .5 m m ,S3 为2 .5 ±1 .5 m m ,S4为1 .7 ±1 .5 m m ,S5 为0 .9 ±0 .6 m m 。S4 椎体前穿通支静脉口径2 ~4 m m 占8 .8 % ,0 .1 ~1 .9 m m 占91 .2 % 。结论:VPPSR 解剖变异多、血管壁薄、缺少静脉瓣是引起VPPSR 损伤大出血甚至死亡的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前区 静脉丛 VPPSR损伤 尸体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骨及岩骨段颈内动脉的断面解剖学研究与三维模型构建
6
作者 李小松 钟东 +6 位作者 唐玲 汪克建 骆世芳 侯良娟 漆伟 孙善全 冉建华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2-74,共3页
目的:为解剖学习和临床影像诊断及手术治疗提供颞骨及岩骨段颈内动脉(petrous carotid artery,PCA)的三维立体形态学参数。方法:该研究中,我们采用数字化可视人(中国首例女性)的数据集(该断层层厚较薄,重建图像更逼真,数据更精确),对颞... 目的:为解剖学习和临床影像诊断及手术治疗提供颞骨及岩骨段颈内动脉(petrous carotid artery,PCA)的三维立体形态学参数。方法:该研究中,我们采用数字化可视人(中国首例女性)的数据集(该断层层厚较薄,重建图像更逼真,数据更精确),对颞骨及PCA进行断面解剖学观察,提取相关断面图像信息,分别应用Adobe photoshop CS3、Amira和Maya软件,对颞骨及PCA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和虚拟现实显示。结果:通过3个典型的层面(即外半规管层面、前庭窗层面、咽鼓管层面),对其主要结构的断面形态及毗邻关系进行描述。重建三维模型可清楚地显示颞骨内部结构和PCA的形态和空间位置关系,同时尚可任意角度旋转、切割、组合和整体显示相关结构。PCA水平段与PCA弯曲部和内耳道内侧缘连线的夹角平均值为67.5度。结论:采用三维重建技术重建的颞骨及PCA结构清晰,其构建模型可较为准确地揭示颞骨内部结构及与PCA的毗邻关系,为解剖学习和临床应用提供更为直观便捷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骨 岩骨段颈内动脉 三维重建 数字化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骨Ⅱ区骨折螺钉固定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7
作者 史黎晗 高仕长 +5 位作者 周程鹏 刘杰 周华 蒋电明 孙善全 李咏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14-420,共7页
目的通过对骶髂关节三维重建模型进行解剖参数测量和虚拟骶髂螺钉固定,明确骶髂螺钉的最佳进钉点和安全置钉范围。方法用Mimics软件对50例骨盆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切割出骨盆三维模型,测量S1椎体解剖参数,在同一骶髂关节多次虚拟置钉,... 目的通过对骶髂关节三维重建模型进行解剖参数测量和虚拟骶髂螺钉固定,明确骶髂螺钉的最佳进钉点和安全置钉范围。方法用Mimics软件对50例骨盆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切割出骨盆三维模型,测量S1椎体解剖参数,在同一骶髂关节多次虚拟置钉,确定螺钉最佳进钉点,计算其安全角度。三维重建骨盆表面软组织,确定髂前上棘顶点N、髂嵴上点M、进钉点P的体表投影点N1、M1、P1,分段测量各投影点之间的长度。结果骶骨Ⅱ区中心螺钉骨面进钉点P到髂前上棘顶点N的距离PN男性为(95.17±5.59)mm,女性为(98.49±7.71)mm;经点P作PN的垂线与髂嵴交于点M,PM长度男性为(58.71±4.33)mm,女性为(54.59±6.01)mm;从髂前上棘顶点N沿髂嵴到点M的长度男性为(129.78±6.25)mm,女性为(130.64±7.79)mm,其中男女间PM长度有显著差异。中心螺钉前、后倾安全范围男性为(10.70±2.00)°,女性为(7.20±1.64)°;头、尾倾安全范围男性为(12.36±2.68)°,女性为(11.27±3.29)°,男性前、后倾安全范围明显大于女性。男女间体表投影点之间的长度仅P1M1有显著差异。结论通过触摸髂前上棘顶点N和髂嵴上的点M,可确定骶骨Ⅱ区骨折固定螺钉的体表进钉点。以S1椎体上表面为横截面,后表面为冠状面,男性螺钉前后倾安全范围约10°,头尾倾安全范围约12°,女性前后倾安全范围约7°,头尾倾安全范围约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Ⅱ区骨折 骶髂螺钉 影像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骨Denis Ⅲ区骨折经皮横形骶髂螺钉固定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安维 高仕长 +4 位作者 刘杰 周华 蒋电明 孙善权 李咏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4-129,共6页
目的:通过对骶髂关节三维重建模型进行解剖参数测量和虚拟螺钉固定,明确骶骨Ⅲ区骨折横形骶髂螺钉固定的安全进针点和置入角度。方法:用Mimics(materialise’s interactive medical image control system,Mimics)软件对50例骨盆薄层CT... 目的:通过对骶髂关节三维重建模型进行解剖参数测量和虚拟螺钉固定,明确骶骨Ⅲ区骨折横形骶髂螺钉固定的安全进针点和置入角度。方法:用Mimics(materialise’s interactive medical image control system,Mimics)软件对50例骨盆薄层CT进行三维重建,切割出骨盆三维模型,并对S1椎体进行解剖参数测量,然后模拟置钉,确定横形螺钉的进针点和安全角度。应用Mimics软件重建骨盆表面软组织,确定进钉点Q、髂前上棘顶点M、髂嵴上点N的体表投影点Q_0、M_0、N_0,分段测量各投影点间的长度。结果:髂前上棘顶点连线QM的长度男性为(101.60±6.60)mm,女性为(102.00±7.75)mm,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点Q作QM的垂线与髂嵴交于点N,QN的长度男性为(58.68±6.93)mm,明显大于女性的(47.89±6.62)mm;点M沿髂嵴到点N的长度男性为(134.25±8.84)mm,女性为(133.47±8.53)mm,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表投影Q_0M_0在男性的长度为(120.96±14.11)mm,女性为(128.74±14.18)mm,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Q_0N_0的长度为(55.29±9.96)mm,明显大于女性的(46.09±5.75)mm。所有中心螺钉前后倾均值为(0.93±3.24)°,头尾倾均值(0.38±2.58)°。S1椎体变异率为31.51%,骶骨变异率在男女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在体表确定髂前上棘顶点M_0和髂嵴上点N_0后可明确骶骨Ⅲ区骨折横形螺钉的体表进钉点,术中在C臂机透视下以S1椎体上表面为水平面、后表面为冠状面,螺钉垂直于矢状面,无头尾倾和前后倾可安全拧入。术前需行骨盆CT及三维重建明确S1椎体有无变异以确定能否拧入横形螺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Ⅲ区骨折 横形骶髂螺钉 解剖学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敲低腺苷转运体1通过降低炎症反应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效源 马子腾 +1 位作者 贾云芳 贺桂琼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2588-2598,共11页
目的 通过构建腺苷转运体1(equilibrative nucleotide transporter 1,ENT1)过表达和敲低质粒,观察ENT1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利用分子克隆的方式构建ENT1过表达质粒pAAV-ENT1-mCherry和敲... 目的 通过构建腺苷转运体1(equilibrative nucleotide transporter 1,ENT1)过表达和敲低质粒,观察ENT1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利用分子克隆的方式构建ENT1过表达质粒pAAV-ENT1-mCherry和敲低质粒pAAV-ENT1shRNA-ZsGreen。将过表达质粒转染入小鼠神经元N2A细胞,将敲低质粒转染入含瑞士家族人APP695的N2A细胞(N2A-APP)。结合real-time 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ENT1 mRNA和蛋白表达及炎症因子的变化,通过CCK-8试剂盒检测对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 测序和real-time qPCR验证结果显示小鼠ENT1过表达和敲低质粒已成功构建。CCK-8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ENT1水平24 h内细胞存活率显著下调(P<0.05),而当敲低ENT1时细胞存活率显著上调(P<0.01)。Real-time qPCR检测进一步发现,ENT1过表达可引起细胞内炎症因子IL-1β、TNF-α、C1q-a和C1q-b水平的显著上调(P<0.05),而敲低ENT1时可逆转N2A-APP细胞内炎症因子水平的上调(P<0.05)。结论 靶向敲低ENT1的蛋白水平可通过降低炎症反应从而减轻AD的病理改变,ENT1可能是AD病理机制的一个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苷转运体1 阿尔茨海默病 炎症因子 细胞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梓醇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焦虑行为和脑内神经元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宋冲 楚亚楠 +4 位作者 贺桂琼 刘刚 王凌晞 周泽芬 姚秋会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98-601,共4页
目的:观察梓醇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焦虑行为和脑内神经元的影响。方法:将3月龄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梓醇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10只,用梓醇[(5 mg/(kg.d)]和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 目的:观察梓醇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焦虑行为和脑内神经元的影响。方法:将3月龄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梓醇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10只,用梓醇[(5 mg/(kg.d)]和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小鼠3周,应用高架十字迷宫检测两组小鼠的焦虑情绪的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脑内神经元及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梓醇治疗组小鼠进入开放臂的次数(P=0.000 2,t=4.742)和时间(P=0.001,t=3.936)显著增加,神经元数量(P=0.028 4,t=2.872)及突触蛋白表达(P=0.002,t=5.265)明显增多。结论:梓醇治疗能显著缓解AD模型小鼠的焦虑情绪,这种改善作用可能是通过改善神经元及突触的丢失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梓醇 阿尔茨海默病 焦虑行为 神经元 突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戊酸钠对APP/PS1转基因小鼠自主活动及脑形态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通 龙志敏 +2 位作者 汪克建 赵蕾 贺桂琼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70-873,共4页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valproic acid,VPA)对APP/PS1双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小鼠自主活动及脑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探讨VPA对AD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3月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及同窝野生型小鼠分为VPA处...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valproic acid,VPA)对APP/PS1双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小鼠自主活动及脑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探讨VPA对AD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3月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及同窝野生型小鼠分为VPA处理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运用VPA[30 mg/(kg.d)]和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4周。旷场实验观察各组小鼠的自主活动能力;尼氏染色、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小鼠脑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行为学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小鼠相比,AD模型小鼠自主活动明显减少(P<0.05);野生型小鼠VPA处理组与对照组自主活动无明显差异(P>0.05);而AD模型小鼠VPA处理组比对照组的自主活动明显减少(P<0.05)。尼氏染色显示:AD模型小鼠脑内神经元密度显著低于野生型小鼠。AD模型小鼠中,对照组脑内神经细胞明显肿胀,尼氏小体明显减少而致细胞质淡染,神经细胞密度降低(85.2±13.3);而VPA处理组脑内神经元肿胀程度明显减轻,神经元数量显著回升(116.9±16.2,P<0.05),但VPA不影响野生型小鼠脑内的神经元数量及形态(VPA处理组:142.2±24.4 vs生理盐水对照组:136.7±23.1,P>0.05)。电镜结果显示AD模型小鼠对照组脑内神经元细胞核、线粒体及神经毡肿胀明显,突触结构稀松;而AD模型小鼠VPA处理组脑内神经元细胞核、线粒体及神经毡的水肿明显减轻,突触结构清晰。结论 VPA可显著减少APP/PS1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的自主行为,显著减轻躁狂症状;VPA可改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神经细胞的形态结构,减少肿胀的神经元并抑制神经元数量的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钠 自主活动 神经元 阿尔茨海默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花注射液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Caspase-3和bcl-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高飞 吴小候 +1 位作者 罗春丽 杨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532-536,共5页
目的:探讨红花注射液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和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治疗组。建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检测肌酐和血尿渗透压值评价肾功能变化,TUNEL法检测凋亡... 目的:探讨红花注射液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和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治疗组。建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检测肌酐和血尿渗透压值评价肾功能变化,TUNEL法检测凋亡率,免疫组化检测Caspase-3和bcl-2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肾功能明显减退,凋亡率显著增加、Caspase-3和bcl-2表达明显增强(P<0.01);运用红花注射液治疗后,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治疗组肾功能明显改善,凋亡率显著减少、Caspase-3的表达明显减弱而bcl-2表达明显增强(P<0.01)。结论: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红花注射液具有抑制Caspase-3表达和促进bcl-2表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注射液 缺血再灌注 凋亡 CASPASE-3 BC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袭性垂体腺瘤中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和MAPLC3的表达 被引量:9
13
作者 冯清林 霍钢 +3 位作者 唐茂源 姜蓉 冉建华 黄良库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76-479,共4页
目的检测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和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3,MAPLC3)在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 61例垂体腺瘤手术标本按侵袭性垂体腺瘤综合判定... 目的检测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和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3,MAPLC3)在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 61例垂体腺瘤手术标本按侵袭性垂体腺瘤综合判定方法分为侵袭组和非侵袭组,采用免疫荧光检测Beclin-1和MAPLC3蛋白的表达,RT-PCR法检测Beclin-1和MAPLC3mRNA的表达,分析侵袭组和非侵袭组Beclin-1和MAP1LC3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 61例垂体瘤患者中,32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29例为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组Beclin-1的蛋白和mRNA表达均低于非侵袭性腺瘤组(P<0.05),MAPLC3的蛋白和mRNA表达也均低于非侵袭性腺瘤组(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和MAPLC3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下调,提示其可能与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侵袭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BECLIN-1 MAPLC3 垂体腺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脑组织中水通道蛋白4的极性表达缺失 被引量:6
14
作者 邱国平 孙善全 +3 位作者 卓飞 徐进 刘辉 杨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66-670,共5页
目的:观察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大鼠脑组织中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的极性表达变化情况,以初步探讨其在出血性脑水肿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和ICH组,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建立大鼠ICH动物模型,应用核... 目的:观察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大鼠脑组织中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的极性表达变化情况,以初步探讨其在出血性脑水肿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和ICH组,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建立大鼠ICH动物模型,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检测血肿产生及发展情况,干湿重法检测脑水含量变化以及免疫荧光检测AQP4的极性表达变化情况。结果:ICH后1 d,血肿体积最大,脑水含量达到峰值,高达(79.769±0.710)%,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血肿周围组织中AQP4极性表达缺失,AQP4表达在星胶细胞胞体和突起上,而sham组中AQP4则极性表达在星胶细胞终足膜上。结论:ICH后血肿周围组织中AQP4极性表达缺失,后者可能促进了出血性脑水肿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通道蛋白 脑出血 脑水肿 极性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脑缺血对小鼠脑内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凌晞 刘刚 +4 位作者 贺桂琼 楚亚楠 宋冲 周泽芬 姚秋会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7-141,共5页
目的:研究慢性脑缺血对小鼠脑内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C57小鼠,3月龄时行改良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假手术组对照。甲苯胺蓝染色观察模型有效性。于术后1、2、4、5、6个月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 目的:研究慢性脑缺血对小鼠脑内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C57小鼠,3月龄时行改良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假手术组对照。甲苯胺蓝染色观察模型有效性。于术后1、2、4、5、6个月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免疫组化观察小鼠脑内星形胶质细胞的病理改变。免疫印迹检测脑内GFAP表达量变化。结果:甲苯胺蓝灌注后,模型0 h组大脑冠状切面苍白色,假手术对照组呈深蓝色。慢性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表现为细胞数量增多,胞体肿胀肥大,突起增多,变粗,变长。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从模型2个月组开始,GFAP阳性细胞数量持续性增多,染色加深,累计光密度增强,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模型2、4、5、6个月组脑内GFAP表达量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出现持续性增生,可能在缺血性脑损伤后脑内的不可逆病理改变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脑缺血 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胶原纤维酸性蛋白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通道蛋白9表达与大鼠缺血性脑水肿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7
16
作者 冉建华 孙善全 +3 位作者 汪克建 毕恣 陈海 杨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9期901-906,950,共7页
目的:研究水通道蛋白9(Aquaporin9,AQP9)在大鼠缺血性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脑水肿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线拴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通过光镜、电镜技术观察脑水肿区的病理变化,干湿重法检测脑含水量,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 目的:研究水通道蛋白9(Aquaporin9,AQP9)在大鼠缺血性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脑水肿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线拴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通过光镜、电镜技术观察脑水肿区的病理变化,干湿重法检测脑含水量,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方法观察AQP9及其mRNA在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缺血后细胞及血管周围间隙明显扩大,部分细胞坏死,胶质细胞增生;大鼠穹隆下器官、脉络丛、大脑皮质、视上核、海马等部位AQP9及其mRNA的表达上调,48 ̄72h达峰值;脑组织含水量亦在72h达高峰。结论:随缺血性脑水肿的出现,AQP9及其mRNA表达上调,提示AQP9可能在缺血性脑水肿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QP9 大鼠 缺血性脑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轻度脑外伤后水通道蛋白9在大脑皮质及海马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辉 孙善全 +1 位作者 杨美 余维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0-222,共3页
目的研究轻度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水通道蛋白9(AQP9)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初步探讨AQP9对脑外伤的作用。方法采用Feeney自由落体法制作大鼠轻度脑外伤模型。用TTC法、免疫组织化学法、RT—PCR分别检测脑组... 目的研究轻度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水通道蛋白9(AQP9)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初步探讨AQP9对脑外伤的作用。方法采用Feeney自由落体法制作大鼠轻度脑外伤模型。用TTC法、免疫组织化学法、RT—PCR分别检测脑组织缺血程度、AQP9的表达及双侧大脑皮质和海马AQP9mRNA的变化。结果TTC染色结果显示.损伤早期脑缺血灶不明显,但随时间的推移,逐渐扩大,于72h达最大面积。AQP9及AQP9mRNA表达变化基本一致:TBI后1h,所测区AQP9 mRNA的含量均无明显变化,至3h,双侧大脑皮质及对侧海马AQP9 mRNA的含量明显增高,6h后降低;24h后,双侧大脑皮质及海马均再次明显增高,并于48-72h达峰值。结论TBI早期和继发性损伤期AQP9表达的上调可能分别与TBI应激和能量代谢调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通道蛋白9 脑外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因子AP-2α对脑外伤后蓝斑神经元TH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余维华 孙善全 +3 位作者 汪克建 杨美 刘辉 贺桂琼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1期2027-2030,共4页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激动蛋白-2α(activator protein2α,AP-2α)对脑外伤后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中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 lase,TH)表达的影响。方法将90只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和脑外伤组,脑外伤组又分为外伤后1、3、6、24、...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激动蛋白-2α(activator protein2α,AP-2α)对脑外伤后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中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 lase,TH)表达的影响。方法将90只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和脑外伤组,脑外伤组又分为外伤后1、3、6、24、72h共5个组(n=15)。用Feeney氏法制作机械性脑外伤大鼠模型,分别于脑外伤后各相应时间点取出脑干,对蓝斑(locus ceruleus,LC)所在部位作冷冻切片,用免疫荧光双标检测TH和AP-2的表达,观察二者在外伤后各相应时间点LC神经元中的表达变化。结果在脑外伤后各时段,LC神经元的TH和AP-2α阳性细胞数量和荧光强度值均比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3h达到高峰,随后逐渐降低,但72h仍然高于对照组;而且TH和AP-2α的表达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同一神经元可以共表达。结论机械性脑外伤使LC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中TH表达增加,使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合成增多,NE在外伤应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AP-2α参与了TH的表达调控,AP-2α上调可能是导致了TH表达增加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氨酸羟化酶 激动蛋白-2α 脑外伤 蓝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联合中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黄德胜 钱学华 +2 位作者 黄柏南 张水林 宋卫香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591-1593,共3页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lithotripsy,ESWL)联合中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05例输尿管结石患者随机分成中药组(A组)、ESWL组(B组)和ESWL+中药组(C组),3组治疗前均常规应用西药,观察3组分...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lithotripsy,ESWL)联合中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05例输尿管结石患者随机分成中药组(A组)、ESWL组(B组)和ESWL+中药组(C组),3组治疗前均常规应用西药,观察3组分别在第1、2、3、4疗程后的结石治愈率、有效率、排石时间、不良反应。结果:C组治愈率、有效率高于B组和A组,C组排石时间短于B组和A组,B组的不良反应高于C组和A组,3组结果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WL联合中药治疗输尿管结石可提高结石的疗效、减少ESWL后的并发症,总体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输尿管结石 治愈率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QP9在脑出血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邱国平 孙善全 +2 位作者 刘辉 杨美 卓飞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02-405,共4页
目的研究大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水通道蛋白9(aquaporin 9,AQP9)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AQP9在脑出血脑组织病理变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定量胶原酶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模型,运用HE染色、免疫组化、免... 目的研究大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水通道蛋白9(aquaporin 9,AQP9)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AQP9在脑出血脑组织病理变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定量胶原酶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模型,运用HE染色、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双标、RT-PCR等方法检测脑出血大鼠脑组织AQP9表达的变化。结果HE染色显示,脑出血面积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24 h达到峰值,24 h后无明显变化。RT-PCR结果显示,除ICH1 h外,ICH早期,AQP9 mRNA含量较假手术组降低,于6 h降至最低;24 h及以后各时段明显增高,于48 h达到峰值,7 d仍明显高于对照。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双标显示,AQP9在脑内表达部位随时段变化而变化,其中,ICH后48 h,AQP9强表达于脑室周围器官和渗透压感受器。结论ICH早期AQP9表达降低可延迟细胞内水肿的形成,而ICH后期AQP9表达上调,可能与水电解质平衡调节和能量代谢调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通道蛋白9 脑出血 水平衡 能量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