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重耐药纹带棒状杆菌的耐药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科 张德纯 +3 位作者 张名均 杨金梅 杨晓容 刘胜男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61-364,共4页
目的研究多重耐药纹带棒状杆菌(MDR-Cs)的耐药机制。方法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临床分离的48株MDR-Cs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聚合酶连反应检测菌株的核糖体甲基化酶基因(ermX)、核糖体保护蛋白基因(tet(W))、DNA螺旋酶A亚单位基因(gyrA)和... 目的研究多重耐药纹带棒状杆菌(MDR-Cs)的耐药机制。方法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临床分离的48株MDR-Cs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聚合酶连反应检测菌株的核糖体甲基化酶基因(ermX)、核糖体保护蛋白基因(tet(W))、DNA螺旋酶A亚单位基因(gyrA)和接合型转座子Tn1545整合酶基因(intTn)、L,D-转肽酶基因(ldt1/2),并测序分析。结果根据2007年CLSI M45文件的标准检测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所有被测菌株均表现出多重耐药;ermX、tet(W)和intTn基因检出率分别为93.8%、100%和100%;与标准菌株比对,所有菌株的gyrA基因序列均表现为以间隔3个氨基酸的丝氨酸和天冬氨酸分别突变为苯丙氨酸和丙氨酸的双点突变;未检出ldt1/2。结论中国重庆地区的MDR-Cs对青霉素、Ⅲ、Ⅳ代头孢菌素、四环素、喹诺酮类和复方磺胺甲噁唑表现出全耐药,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表现为全敏感;菌株介导ermX和tet(W)基因分别对红霉素和四环素耐药,介导gyrA基因双位点突变对喹诺酮类高水平耐药,所有菌株均携带转座子Tn1545整合酶intTn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耐药 纹带棒状杆菌 耐药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头蚴体外形成棘球蚴的优化培养体系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吴宏烨 李锴 +3 位作者 王芬 刘许诺 范俊杰 叶彬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15-423,共9页
目的建立适合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在体外形成棘球蚴的培养体系。方法以RPMI1640或DMEM培养基为基质,胎牛血清或绵羊血清为营养成分,人肝细胞株L02为饲养细胞设计配伍2大类、6个组培养体系;培养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45 d,根据各组原头蚴的... 目的建立适合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在体外形成棘球蚴的培养体系。方法以RPMI1640或DMEM培养基为基质,胎牛血清或绵羊血清为营养成分,人肝细胞株L02为饲养细胞设计配伍2大类、6个组培养体系;培养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45 d,根据各组原头蚴的头节外翻率、成囊率和囊泡大小情况,寻找适合原头蚴形成棘球蚴的体外培养体系最佳配伍;在最佳配伍的培养体系继续培养棘球蚴囊泡至180 d。结果在起初的45 d期间,DMEM体系的E组(DMEM+胎牛血清+人肝细胞株L02)培养的棘球蚴生长最快,20 d起原头蚴成囊率高于其他各组(P<0.05),25 d起棘球蚴囊泡大于其他各组(P<0.05),45 d时原头蚴成囊率达到100%;在其后的46~180 d内,棘球蚴囊泡持续增大,至80 d时肉眼可见透明囊泡,至180 d时最大囊泡直径达2.2 mm。结论添加胎牛血清及人肝细胞株L02的DMEM培养基有利于体外培养的原头蚴发育为棘球蚴囊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原头蚴 成囊 棘球蚴 培养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细菌促进乳腺癌细胞MDA-MB-231凋亡
3
作者 刘胜男 张德纯 +3 位作者 张名均 郭亚楠 杨晓容 许舸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1688-1691,共4页
目的观察纳米细菌(nanobacteria,NB)与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nano hydroxyapatite,nHAP)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NB组、nHAP组和正常对照组,其中NB组和nHAP组悬液的浓度均为2麦氏浊度(M),正常对照组仅加培养基,与乳腺... 目的观察纳米细菌(nanobacteria,NB)与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nano hydroxyapatite,nHAP)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NB组、nHAP组和正常对照组,其中NB组和nHAP组悬液的浓度均为2麦氏浊度(M),正常对照组仅加培养基,与乳腺癌MDA-MB-231细胞共同培养24、48、72 h,通过CCK-8检测其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培养12、24、48、72 h,取上清,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LDH活性;作用72 h,经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测定其凋亡率,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 CCK-8显示,NB组24、48、72 h对细胞的抑制作用均强于nHAP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B组LDH含量在24、48、72 h时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48、72 h均高于nHA组,但仅24、48 h有统计学差异(P<0.05)。nHAP组LDH活性仅在72 h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72 h后NB组细胞凋亡率高于nH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透射电镜下观察,NB组可以看到胞质空泡样变,核固缩以及明显的凋亡小体,nHAP组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NB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促进其发生凋亡,其导致细胞凋亡的成分不仅仅是NB羟基磷灰石的外壳,也可能与NB的其他组分或代谢产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细菌 纳米羟基磷灰石 凋亡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诱导肝癌细胞ADAR1的表达模式及HBV复制抑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怡敏 袁琳 +4 位作者 杨生永 胡源 胡接力 黄爱龙 涂增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1336-1342,共7页
目的探讨Ⅰ型干扰素(IFN-α、IFN-β)和Ⅱ型干扰素(IFN-γ)在肝癌细胞中诱导ADAR1(P110和P150)的表达模式及对HBV复制的作用。方法不同浓度IFN-α(0、200、500、1 000、2 000 U/mL)、IFN-β(0、200、1 000 U/mL)和IFN-γ(0、200、1 000 ... 目的探讨Ⅰ型干扰素(IFN-α、IFN-β)和Ⅱ型干扰素(IFN-γ)在肝癌细胞中诱导ADAR1(P110和P150)的表达模式及对HBV复制的作用。方法不同浓度IFN-α(0、200、500、1 000、2 000 U/mL)、IFN-β(0、200、1 000 U/mL)和IFN-γ(0、200、1 000 U/mL)分别处理肝癌细胞(Huh7和HepG2),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肝癌细胞中IFN作用后ADAR1的表达变化;Huh7细胞瞬时转染HBV复制型质粒,IFN-α作用后,Southern blot分析HBV DNA复制中间体水平。结果Ⅰ型IFN(IFN-α、IFN-β)作用Huh7和HepG2细胞后,ADAR1 P110蛋白水平增加(P<0.05),同时ADAR1 P150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且ADAR1 P150的表达呈现IFN浓度依赖性;Ⅱ型IFN(IFN-γ)作用Huh7和HepG2细胞后,ADAR1 P110和P150蛋白表达水平没有发生明显变化。IFN-α明显抑制Huh7细胞中HBV复制(P<0.05),与浓度梯度呈负相关。结论Ⅰ型IFN可诱导肝癌细胞中ADAR1 P150表达,IFN-α抑制Huh7细胞中HBV复制,其作用可能与ADAR1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 ADAR1 肝癌细胞 乙型肝炎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