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组人可溶性补体受体1型SCR15-18片段表达纯化及生物活性鉴定 被引量:6
1
作者 谭兵 张德纯 汪正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892-895,共4页
目的获得高表达、高纯度和高活性的可溶性补体受体1型SCR15-18(sCR1-SCR15-18)蛋白。方法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32a-sCR1-SCR15-18在大肠杆菌BL21中经不同IPTG浓度、诱导时间和温度诱导表达,超声破菌,提取包含体,经Ni2+-NTA亲和层析后,选... 目的获得高表达、高纯度和高活性的可溶性补体受体1型SCR15-18(sCR1-SCR15-18)蛋白。方法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32a-sCR1-SCR15-18在大肠杆菌BL21中经不同IPTG浓度、诱导时间和温度诱导表达,超声破菌,提取包含体,经Ni2+-NTA亲和层析后,选择不同氧化还原条件进行复性,进而检测其生物学活性。结果得到了有较高表达量、较高纯度和较好生物学活性的sCR1-SCR-15-18蛋白。结论优化了sCR1-SCR15-18蛋白的表达、纯化和复性的参数,所获结果为进一步动物体内保护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补体1型受体 表达 包含体 纯化 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革病毒中国株E基因重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涂增 刘利成 +2 位作者 白志军 方美玉 陈唯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7-70,共4页
目的:了解我国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包膜蛋白基因(Envelope,E)重组的发生情况。方法:从GenBank收集共70个DV中国株的E基因序列,Clustal-W比对后,重组检测软件包RDP3检测E基因中可能存在的重组事件,并经Mega4构建系统发生树验证所... 目的:了解我国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包膜蛋白基因(Envelope,E)重组的发生情况。方法:从GenBank收集共70个DV中国株的E基因序列,Clustal-W比对后,重组检测软件包RDP3检测E基因中可能存在的重组事件,并经Mega4构建系统发生树验证所检测的重组事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结果:DV-1型中E基因区存在3个重组事件,共4个重组子,分别是1995、1997、1999年和2004年分离的DV病毒株,在其它3个血清型的DV病毒株中没有检测到重组,也未检测到血清型间重组。结论:我国DV 1型血清型E基因区域存在基因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DP3 登革热 E基因 遗传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汉族健康人群白细胞介素-1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闫伟 李剑波 +1 位作者 段晋琦 向瑜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期46-49,共4页
为了了解白细胞介素-1基因在中国重庆市汉族健康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不同种族比较的特点,采用了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的方法,对140名重庆市汉族健康者的IL-1B-511基因多态性和IL-1RN第2内含子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 为了了解白细胞介素-1基因在中国重庆市汉族健康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不同种族比较的特点,采用了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的方法,对140名重庆市汉族健康者的IL-1B-511基因多态性和IL-1RN第2内含子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进行检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了不同种族间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重庆市汉族健康人群中IL-1B-511的各基因型频率为C/T型0.58、T/T型0.50、C/C型0.32,与西班牙白种人相比,重庆地区汉族人IL-1B-511等位基因频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IL-1RN的各基因型频率为1/1型0.93、1/2型0.05、1/4型0.01、4/4型0.01,与西班牙白种人及南非黑种人相比,重庆地区汉族人IL-1RN等位基因频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由此可以得出重庆地区汉族人群IL-1B-511位点存在C/T多态性和IL-1RN基因的第2号内含子存在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其在不同种族间的分布存在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 基因多态性 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耐多药肺结核可疑患者药敏结果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胡彦 杨春 +7 位作者 卢楠 刘洁 刘英 余锋平 沈静 朱大冕 冯鑫 王晓英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23-926,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重庆市耐多药肺结核(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可疑患者药敏结果,为重庆市耐多药结核病的发现及控制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2014年7月至2016年2月重庆市39个区县573例MDR-TB可疑患者痰培养阳性分离株,采用... 目的:通过分析重庆市耐多药肺结核(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可疑患者药敏结果,为重庆市耐多药结核病的发现及控制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2014年7月至2016年2月重庆市39个区县573例MDR-TB可疑患者痰培养阳性分离株,采用比例法进行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和6种二线抗结核药物的药敏试验,对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73例MDR-TB可疑患者的MDR-TB检出率为25.0%,明显高于单耐药结核病(single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SDR-TB)检出率(9.6%)及多耐药结核病(poly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PDR-TB)检出率(8.0%)(P<0.001)。高危人群MDR-TB检出率为26.6%(130/488),明显高于新患者的15.3%(13/85)(P=0.026)。高危人群中,复治失败患者MDR-TB检出率最高,为42.1%(16/38),其次为初治失败患者,为40.0%(18/45)。结论:重庆市耐多药肺结核可疑患者MDR-TB检出率高,耐多药肺结核防控形势严峻。高危人群尤其是复治失败和初治失败患者应该作为耐多药肺结核筛查的重点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耐多药 高危人群 药敏试验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AR1 p150和p110参与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5
作者 巩雪 柳静 +2 位作者 蹇文文 崔易红 涂增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20-829,共10页
目的:研究腺苷脱氨酶1(adenosine deaminase acting on RNA 1,ADAR1)对肝细胞癌(live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LIHC)增殖、迁移与侵袭的影响。方法:利用基因表达谱交互式分析网站GEPIA检测ADAR1在LIHC中的表达水平和预后价值;提取人... 目的:研究腺苷脱氨酶1(adenosine deaminase acting on RNA 1,ADAR1)对肝细胞癌(live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LIHC)增殖、迁移与侵袭的影响。方法:利用基因表达谱交互式分析网站GEPIA检测ADAR1在LIHC中的表达水平和预后价值;提取人体肝癌标本的蛋白,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ADAR1的表达情况。将ADAR1 p150和p110过表达质粒和靶向ADAR1 p150和p110的小干扰RNA分别转染进HepG2和Huh7细胞,利用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转染后细胞的ADAR1表达情况。通过CCK-8实验检测ADAR1对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ADAR1对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最后,在DAVID在线数据库中分析与ADAR1相关的信号通路,利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肝癌组织中ADAR1蛋白质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这与生物信息学的预测一致,且高表达的ADAR1与肝癌的不良预后相关;通过CCK-8实验,本研究发现过表达ADAR1可以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敲低ADAR1使肝癌细胞增殖能力下降(P<0.05)。通过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本研究发现ADAR1的过表达促进了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P<0.05),敲低ADAR1后,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受到抑制(P<0.05)。DAVID在线分析结果显示,ADAR1主要富集在Wnt信号通路中。Western blot结果提示,过表达ADAR1抑制GSK3β表达和β-catenin的磷酸化水平,敲低ADAR1后GSK3β表达和β-catenin的磷酸化水平升高。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ADAR1在肝癌中处于高表达水平,可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从而促进肝癌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苷脱氨酶1 肝癌 增殖 迁移侵袭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坦索罗辛对大鼠细菌性前列腺炎组织中左氧氟沙星药动学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秦国东 肖明朝 +4 位作者 周远大 何海霞 杨静 曾洋 何跃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8-80,I0001,I0002,共5页
目的探讨坦索罗辛对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大鼠前列腺组织中左氧氟沙星药动学的影响。方法将96只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左氧氟沙星和坦索罗辛联合用药组)和对照组(单用左氧氟沙星组),每组48只,分别在给药后0... 目的探讨坦索罗辛对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大鼠前列腺组织中左氧氟沙星药动学的影响。方法将96只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左氧氟沙星和坦索罗辛联合用药组)和对照组(单用左氧氟沙星组),每组48只,分别在给药后0.125、0.25、0.5、1、2、4、8和12h每个时间点处死6只大鼠,采集两组动物的前列腺制作组织匀浆,用HPLC法测定前列腺组织中左氧氟沙星浓度,3p97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药.时曲线均符合一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t1/2分别为(4.78±0.75)h和(3.64±0.88)h,tpeak分别为(1.18±0.10)h和(O.81±0.29)h,Cmax分别为(6.16±0.57)μg/g和(3.91±0.62)gg/g,AUC0-12分别为(41.91±1.01)μg·h/g和(22.70±3.08)μg·h/g。结论坦索罗辛可以明显提高左氧氟沙星在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大鼠前列腺组织中的药物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坦索罗辛 左氧氟沙星 大鼠 细菌性前列腺炎 药代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耐药纹带棒状杆菌的耐药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科 张德纯 +3 位作者 张名均 杨金梅 杨晓容 刘胜男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61-364,共4页
目的研究多重耐药纹带棒状杆菌(MDR-Cs)的耐药机制。方法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临床分离的48株MDR-Cs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聚合酶连反应检测菌株的核糖体甲基化酶基因(ermX)、核糖体保护蛋白基因(tet(W))、DNA螺旋酶A亚单位基因(gyrA)和... 目的研究多重耐药纹带棒状杆菌(MDR-Cs)的耐药机制。方法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临床分离的48株MDR-Cs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聚合酶连反应检测菌株的核糖体甲基化酶基因(ermX)、核糖体保护蛋白基因(tet(W))、DNA螺旋酶A亚单位基因(gyrA)和接合型转座子Tn1545整合酶基因(intTn)、L,D-转肽酶基因(ldt1/2),并测序分析。结果根据2007年CLSI M45文件的标准检测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所有被测菌株均表现出多重耐药;ermX、tet(W)和intTn基因检出率分别为93.8%、100%和100%;与标准菌株比对,所有菌株的gyrA基因序列均表现为以间隔3个氨基酸的丝氨酸和天冬氨酸分别突变为苯丙氨酸和丙氨酸的双点突变;未检出ldt1/2。结论中国重庆地区的MDR-Cs对青霉素、Ⅲ、Ⅳ代头孢菌素、四环素、喹诺酮类和复方磺胺甲噁唑表现出全耐药,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表现为全敏感;菌株介导ermX和tet(W)基因分别对红霉素和四环素耐药,介导gyrA基因双位点突变对喹诺酮类高水平耐药,所有菌株均携带转座子Tn1545整合酶intTn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耐药 纹带棒状杆菌 耐药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酪酸梭菌诱导结肠癌SW-480细胞凋亡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6
8
作者 杨金梅 张德纯 +2 位作者 李科 刘胜男 朱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2448-2451,共4页
目的探讨酪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CB)诱导人结肠癌SW-480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酪酸梭菌(1.5×103、1.5×104、1.5×105、1.5×106、1.5×107、1.5×108CFU/mL)在不同作用时间(24... 目的探讨酪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CB)诱导人结肠癌SW-480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酪酸梭菌(1.5×103、1.5×104、1.5×105、1.5×106、1.5×107、1.5×108CFU/mL)在不同作用时间(24、48、72、96 h)处理结肠癌SW-480细胞后,CCK8法检测CB对SW-480细胞的增殖抑制。电镜观察CB对SW-480细胞形态的影响。Annexin V-FITC/PI双标法检测细胞凋亡。Caspase试剂盒检测SW-480细胞中Caspase-3和Caspase-9的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SW-480细胞Bax和Bcl-2凋亡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酪酸梭菌对SW-480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呈明显的时间-剂量依赖性;菌液浓度为1.5×107CFU/mL和1.5×108CFU/mL的酪酸梭菌处理后的SW-480细胞形成典型的凋亡小体;酪酸梭菌(1.5×107CFU/mL和1.5×108CFU/mL)处理能显著增强SW-480细胞Caspase-3和Caspase-9的活性,促进SW-480细胞凋亡(P<0.01);随着菌液浓度的增加,凋亡蛋白Bax的表达增强,而抑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减弱。结论酪酸梭菌可诱导SW-480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与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和caspase-3、caspase-9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酸梭菌 结肠癌 SW-480细胞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分布宽度作为新型血小板活化特异性标志物的评价 被引量:53
9
作者 李月 代震宇 张德纯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0-202,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作为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应用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100份本院体检的25~40周岁正常人群和100名已确诊的血小板活化患者的血常规标本的平均... 目的:探讨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作为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应用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100份本院体检的25~40周岁正常人群和100名已确诊的血小板活化患者的血常规标本的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与PDW值。随机选取本院患者血常规标本100份,在采血后的1、2、3、4 h检测MPV与PDW值。结果:已确诊的血小板活化患者的MPV与PDW值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MPV与PDW值(P〈0.001)。血样本采集后的12、、3、4h时的MPV值升高,但PDW值均值逐渐降低。采血后4h的MPV值明显高于采血后1h的MPV检测值(P〈0.05),但4 h时的PDW值明显低于1 h时的PDW检测值(P〈0.01)。结论:MPV与PDW检测简单,在血小板活化时显著增高。血小板发生储存损伤时,PDW值却降低,故PDW是比较特异的血小板活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分布宽度 血小板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小鼠食道下端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田志颖 杨致邦 +3 位作者 黄微微 高继业 周雪 朱黎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41-1247,共7页
目的通过小鼠动物模型,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后食道下端菌群的变化,探讨其与食道下端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将30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阴性对照组和感染组。感染组通过灌喂幽门螺杆菌菌液建立动物感染模型,两组小鼠均在末次灌喂菌液4周后... 目的通过小鼠动物模型,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后食道下端菌群的变化,探讨其与食道下端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将30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阴性对照组和感染组。感染组通过灌喂幽门螺杆菌菌液建立动物感染模型,两组小鼠均在末次灌喂菌液4周后同时处死,取食道下端组织提取细菌的DNA,以原核生物16S rDNAV6区通用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技术(PCR-DGGE)对V6区进行扩增,用Quantity-One 1-DAnalysis software.对DGGE图谱进行菌群分析,并将DGGE图谱上的组间差异条带用16S rDNAV6区引物分别扩增后,DNA测序,BLAST比对分析。结果 DGGE指纹图谱分析显示,实验组DNA条带数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01<P<0.05);菌群聚类分析能很好地在相似性系统树中分开,主成分分析不同组的菌群分别聚集在不同的位置,BLAST比对分析感染组出现特有细菌。结论食道下端定植着以乳杆菌、拟杆菌为优势菌的稳定菌群,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菌群结构变化为以葡萄球菌、不动杆菌、无芽胞杆菌为优势菌的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道下端 菌群 幽门螺杆菌 感染 聚合酶链反应-变形梯度凝胶电泳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源接种建立小鼠和兔包虫病动物模型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静 叶彬 +2 位作者 邹晓毅 武卫华 韩秀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79-681,共3页
目的采用人工接种羊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感染法建立小鼠与兔包虫病动物模型。方法 6周龄昆明小鼠经皮穿刺腹腔内接种羊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悬液,新西兰大白兔于腹部手术后肝脏接种羊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悬液。接种原头蚴6个月后剖检... 目的采用人工接种羊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感染法建立小鼠与兔包虫病动物模型。方法 6周龄昆明小鼠经皮穿刺腹腔内接种羊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悬液,新西兰大白兔于腹部手术后肝脏接种羊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悬液。接种原头蚴6个月后剖检动物,观察小鼠腹腔和新西兰大白兔肝脏内包虫囊生长情况。结果接种羊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6个月后,小鼠腹腔内包囊生成率为95%,新西兰大白兔肝内包囊生成率为50%。光镜观察见在小鼠腹腔和兔肝脏形成的囊泡具有与羊肝脏棘球蚴囊壁类似的类上皮细胞层和板层状结构。3种动物体内棘球蚴均有原头蚴。结论以羊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悬液接种昆明小鼠腹腔和新西兰大白兔肝脏,可以建立小鼠和兔包虫病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源接种 包虫病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苦参碱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付燕燕 段静雨 段昌柱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047-1050,共4页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OMT)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皮质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B(Tyrosine kinase B,TrkB)表达的影响,探讨OMT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线栓...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OMT)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皮质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B(Tyrosine kinase B,TrkB)表达的影响,探讨OMT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药尼莫地平组和OMT低、中、高剂量给药组6组,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免疫组化法检测BDNF阳性细胞,Western blot检测BDNF和TrkB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OMT中、高剂量组神经学评分均减低,BDNF阳性细胞数以及BDNF和其受体TrkB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OMT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恢复有一定促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DNF及受体TrkB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苦参碱 脑缺血再灌注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酪氨酸激酶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Zmp1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鉴定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继明 杨春 +4 位作者 何永林 穆柳青 张春燕 樊宇 徐蕾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73-575,580,共4页
目的构建结核分枝杆菌锌离子依赖的金属蛋白酶1(Zmp1)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方法以卡介苗(BCG)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PCR法扩增Zmp1基因;定向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的多克隆位点中,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 目的构建结核分枝杆菌锌离子依赖的金属蛋白酶1(Zmp1)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方法以卡介苗(BCG)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PCR法扩增Zmp1基因;定向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的多克隆位点中,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32a(+)-Zmp1;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法鉴定。结果PCR法扩增出Zmp1基因;重组表达质粒经双酶切及基因测序鉴定构建正确;表达的重组Zmp1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94 000,大小与预期融合蛋白一致;重组Zmp1融合蛋白可与His标签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结论成功构建了Zmp1基因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获得重组Zmp1融合蛋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Zmp1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重组表皮剥脱毒素A的原核表达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毅 肖异珠 +3 位作者 杨致邦 欧阳莹 李咏梅 罗晓燕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36-440,共5页
目的: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取重组表皮剥脱毒素A(recombine exfoliative toxin A,r ETA),为深入研究表皮剥脱毒素的致病机制提供实验材料。方法:根据Gen Bank公布的ET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从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 目的: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取重组表皮剥脱毒素A(recombine exfoliative toxin A,r ETA),为深入研究表皮剥脱毒素的致病机制提供实验材料。方法:根据Gen Bank公布的ET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从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基因组中扩增ETA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 QE30,构建重组质粒p QE30-ETA。将p QE30-ETA转化表达菌E.coli M15,优化诱导表达条件,SDS-PAGE分析重组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鉴定。重组蛋白经Ni2+-NTA树脂纯化后,注入BALB/C小鼠皮下,观察皮肤病理改变,鉴定重组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结果:重组质粒p QE30-ETA序列分析显示插入的基因片段全长927 bp,与基因文库中的ETA序列完全吻合。SDS-PAGE分析显示表达产物相对分子量约为27 k D,在IPTG终浓度0.1 mmol/L,诱导时间4 h,可得到最大表达量的可溶性蛋白,约为20%。Western blot显示与S.aureus产生的ETA蛋白在同一位置,重组蛋白经Ni2+-NTA树脂纯化后蛋白纯度达90%以上,注射重组蛋白的小鼠表皮内出现水疱和裂隙。结论: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 QE30-ETA,表达了具有生物学活性的重组S.aureus表皮剥脱毒素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表皮剥脱毒素A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智力低下的病因及发病风险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郭玉萍 彭惠民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00-302,共3页
目的 :探讨与先天性智力低下发病有关的遗传因素。方法 :对 84 0例先天性智力低下患者进行生化检查、家系分析和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 :(1)单基因遗传病引起的智力低下 2 1例 ,占 2 .5 0 % ,其中AR病 18例、AD病 1例、XR病 2例 ;(2 )染... 目的 :探讨与先天性智力低下发病有关的遗传因素。方法 :对 84 0例先天性智力低下患者进行生化检查、家系分析和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 :(1)单基因遗传病引起的智力低下 2 1例 ,占 2 .5 0 % ,其中AR病 18例、AD病 1例、XR病 2例 ;(2 )染色体异常引起的智力低下 2 16例 ,占 2 5 .71% ,其中Down综合征 5 4例、Fra(X)综合征 138例、其他染色体异常 2 4例 ;(3)多基因遗传病引起的智力低下 13例 ,占 1.5 5 % ;(4 )原因不明的智力低下 5 90例 ,占 70 .2 4 %。结论 :先天性智力低下具有复杂的遗传学病因和发病机制 ,提示遗传和环境因素对智力低下的产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力低下 单基因遗传病 多基因遗传病 染色体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霉素体外诱导肺炎链球菌耐药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强 王跃 刘明方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185-1188,共4页
目的通过体外诱导获得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n)耐药菌株,对比分析S.pn诱导耐药前后红霉素结合域的变异。方法采用最低抑菌浓度(MIC)递增方法对S.pn标准菌株tigr4、tigr2临床分离敏感株进行红霉素体外诱导耐药,PCR与RT... 目的通过体外诱导获得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n)耐药菌株,对比分析S.pn诱导耐药前后红霉素结合域的变异。方法采用最低抑菌浓度(MIC)递增方法对S.pn标准菌株tigr4、tigr2临床分离敏感株进行红霉素体外诱导耐药,PCR与RT-PCR对诱导前后rplD、rplV基因以及23SrRNA扩增并测序,CPHmodels-2.0蛋白质空间构象预测系统对诱导前后rplD、rplV基因编码的核糖体蛋白L4和L22进行空间构象预测分析。结果诱导后tigr4MIC由0.0312mg/L增加到256mg/L,而临床分离敏感株MIC均由0.0312mg/L增加到32mg/L。诱导前后测序结果对比显示标准菌株tigr4核糖体蛋白L4发生V32A变异,L22发生D35G变异,而临床分离敏感株核糖体蛋白L4发生Q67R、K68E变异。空间构象分析L22的D35G及L4的Q67R、K68E变异导致其相应的表面空间构象发生明显改变。结论S.pn可通过红霉素体外诱导而导致耐药,其耐药机制与红霉素结合域发生新的变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链球菌 红霉素 诱导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烟肼对脓肿分枝杆菌L型的诱导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范贵荣 杨致邦 黄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36-1040,共5页
目的探讨异烟肼对脓肿分枝杆菌L型的诱导作用。方法将脓肿分枝杆菌分别接种于含128μg/ml异烟肼和无异烟肼的结核分枝杆菌快速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含异烟肼的培养物经0.45μm孔径滤膜过滤,滤液接种于无异烟肼的结核分枝杆菌快速液体培养... 目的探讨异烟肼对脓肿分枝杆菌L型的诱导作用。方法将脓肿分枝杆菌分别接种于含128μg/ml异烟肼和无异烟肼的结核分枝杆菌快速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含异烟肼的培养物经0.45μm孔径滤膜过滤,滤液接种于无异烟肼的结核分枝杆菌快速液体培养基内返祖培养。将含异烟肼和无异烟肼的培养物及返祖菌进行细胞壁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其细胞壁完整性,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微观结构。含异烟肼的培养物转种L型菌琼脂平板培养,无异烟肼的培养物和返祖菌转种营养琼脂平板培养,观察其菌落形态。对返祖菌及诱导前接种菌的16S rDNA进行鉴定。结果在含128μg/ml异烟肼浓度的结核分枝杆菌快速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的脓肿分枝杆菌细胞壁缺失,形态为球形,L型细菌琼脂平板上菌落呈典型油煎蛋样,而无异烟肼的结核分枝杆菌快速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的脓肿分枝杆菌细胞壁完整,形态为杆状,营养琼脂平板上呈圆形菌落。128μg/ml异烟肼浓度的结核分枝杆菌快速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的脓肿分枝杆菌经返祖后,返祖菌细胞壁完整,形态为杆状,营养琼脂平板上菌落也呈圆形。16S rDNA鉴定返祖菌与诱导前接种菌的同源性达100%,为同一种细菌,即脓肿分枝杆菌。结论异烟肼成功诱导脓肿分枝杆菌L型,可用于脓肿分枝杆菌耐药机制和防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肿分枝杆菌 L型细菌 异烟肼 细胞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RpfA蛋白的原核表达、鉴定和纯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蕾 帖儒修 +4 位作者 王爽 王瑜伟 李娜 何永林 蒋仁举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560-563,637,共5页
目的:构建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复活促进因子A(Resuscitation-promoting factor,ARpfA)的原核表达质粒,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和纯化。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从结核分枝杆菌H37Rv基因组DNA中扩增出RpfA基... 目的:构建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复活促进因子A(Resuscitation-promoting factor,ARpfA)的原核表达质粒,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和纯化。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从结核分枝杆菌H37Rv基因组DNA中扩增出RpfA基因(1 224bp),然后用双内切酶消化后,与同样酶消化的pET32aα(+)载体连接,转入大肠杆菌Top10;阳性克隆用酶切和DNA测序鉴定。测序正确后,将重组质粒转化到的大肠杆菌BL21中,经IPTG诱导,由T7启动子调控表达了RpfA蛋白;利用His-tag in-gel Stain对表达蛋白进行鉴定,最后对目的蛋白进行纯化。结果:双酶切鉴定所切下的片段大小与理论值相符,测序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经SDS-PAGE分析和His-tag in-gel Stain鉴定均发现66ku处有特异性蛋白条带。结论:成功克隆并构建了RpfA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pET32α(+)-RpfA,并获得了高纯度的重组蛋白,为以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RpfA 克隆 表达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hp1188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免疫学鉴定 被引量:1
19
作者 韩飞 杨致邦 +1 位作者 郭丽媛 范贵荣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0-345,共6页
目的:构建高效表达Hp1188重组蛋白的基因工程菌pQE30-hp1188-DH5α,提纯重组蛋白,鉴定其抗原性和免疫原性。通过小鼠灌胃试验,验证Hp1188蛋白阻止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在胃内定植的作用。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QE30-hp... 目的:构建高效表达Hp1188重组蛋白的基因工程菌pQE30-hp1188-DH5α,提纯重组蛋白,鉴定其抗原性和免疫原性。通过小鼠灌胃试验,验证Hp1188蛋白阻止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在胃内定植的作用。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QE30-hp1188,DNA测序分析正确后,转化大肠杆菌DH5α,IPTG诱导表达。表达蛋白用Ni2+-NTA树脂纯化,SDS-PAGE分析纯度,Bradford法测定浓度,Western blot鉴定对相应抗原的特异性,双向琼脂扩散实验检测效价。纯化重组蛋白和粘膜佐剂霍乱毒素B亚单位(Cholera toxin subunit B,CTB)的混合液灌胃免疫接种预防组BALB/c小鼠,同时设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免疫4周后用H.pylori NCTC 11637攻击3次,末次攻击4周后处死小鼠,进行胃组织H.pylori培养;H.pylori定植半定量、炎症程度及其炎症活动度的评分,以评价重组蛋白对胃组织H.pylori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构建的重组表达质粒pQE30-hp1188经DNA测序证实序列完整,插入的基因片段全长810bp,与基因文库中的hp1188基因同源性达98%,并在大肠杆菌DH5α中表达出分子量约为30kD大小的可溶性目的蛋白,表达量占全菌总量的47%,表达蛋白纯化后纯度达90%,浓度为1.0mg/ml。Western blot证实有良好抗原结合特异性,双向琼脂扩散效价为1∶16。预防组H.pylori感染率、定植及炎症程度评分均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预防组不仅可以降低H.pylori的定植,而且能减轻H.pylori造成的小鼠胃组织的局部慢性炎症反应。结论:成功构建了基因工程菌pQE30-hp1188-DH5α,并高效表达了Hp1188重组蛋白,表达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在小鼠体内能阻止H.pylori的定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hp1188基因 表达 免疫原性 体内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脓肿分枝杆菌耐利福平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范贵荣 杨致邦 +1 位作者 黄进 高继业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72-1176,共5页
目的探讨脓肿分枝杆菌耐利福平的机制。方法采用棋盘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利福平在加入不同浓度的改变细胞壁通透性的试剂和主动外排泵抑制剂时对脓肿分枝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通过利福平对脓肿分枝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的变化情况来分析... 目的探讨脓肿分枝杆菌耐利福平的机制。方法采用棋盘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利福平在加入不同浓度的改变细胞壁通透性的试剂和主动外排泵抑制剂时对脓肿分枝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通过利福平对脓肿分枝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的变化情况来分析细胞壁通透性和主动外排在脓肿分枝杆菌耐利福平机制中的作用。结果随着TWEEN-80、Trixon X-100、甲苯、乙醚、CCCP、利血平和泮托拉唑浓度的增加,利福平对脓肿分枝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逐渐降低。对于TWEEN-80、Trixon X-100、CCCP和泮托拉唑,利福平对脓肿分枝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由512μg/mL降至小于32μg/mL,0.1%的TWEEN-80、0.006 25%的Trixon X-100、0.1μg/mL的CCCP和32μg/mL的泮托拉唑为最适浓度;对于甲苯、乙醚和利血平,利福平对脓肿分枝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由512μg/mL降至64μg/mL,0.25%的甲苯、0.25%的乙醚和8μg/mL的利血平为最适浓度。它们均能促进利福平对脓肿分枝杆菌的抑菌作用。结论细胞壁通透性和主动外排在脓肿分枝杆菌耐利福平的机制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肿分枝杆菌 利福平 细胞壁通透性 主动外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