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束支起搏在儿童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及展望 被引量:1
1
作者 熊淼 吕铁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16-320,共5页
希氏束区域起搏是生理性的心室起搏方式,能够实现电再同步并使双室同步激动。而左束支起搏(LBBP)弥补了希氏束区域起搏(HBP)的不足,操作简单,起搏参数更优。但LBBP在儿童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尚未得到广泛验证,同时儿童生... 希氏束区域起搏是生理性的心室起搏方式,能够实现电再同步并使双室同步激动。而左束支起搏(LBBP)弥补了希氏束区域起搏(HBP)的不足,操作简单,起搏参数更优。但LBBP在儿童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尚未得到广泛验证,同时儿童生理特点、心脏结构等与成人的差别意味着LBBP在儿童的应用需要作一定调整。文章从左束支起搏的发展历程,左束支起搏的优势、左束支起搏在儿科的应用以及调整进行综述,以探究左束支起搏在儿童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起搏 希氏束区域起搏 左束支起搏 房室传导阻滞 左束支传导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血管相关性咯血介入治疗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2
2
作者 况虹宇 程真莉 +6 位作者 罗历 李谧 吴晓云 白永虹 易岂建 田杰 吕铁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23,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血管相关性咯血的临床特点及围术期程序性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血管相关性咯血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并对其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进行随访和评价。结果 16例患儿中男4例、女12例,<1岁3例、5~13岁13例。经血... 目的探讨儿童血管相关性咯血的临床特点及围术期程序性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血管相关性咯血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并对其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进行随访和评价。结果 16例患儿中男4例、女12例,<1岁3例、5~13岁13例。经血管造影明确为主肺侧支循环13例(81.25%)、肺动静脉瘘1例(6.25%)、支气管动脉肺血管瘘1例(6.25%),另1例未明确诊断血管类型。11例患儿行介入封堵治疗,1例行胸腔镜下异常血管结扎术,1例行部分肺叶切除术,3例放弃治疗。11例介入封堵治疗患儿,封堵术后即时造影,2例可见少许分流;3例封堵术1年内咯血复发,均为主动脉侧支循环。2例手术治疗患儿无复发。结论肺血管异常为儿童咯血的主要病因之一,以主肺侧支循环为主要类型,介入封堵仍为儿童血管相关性咯血的一线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 血管 介入治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血管相关性咯血影响咯血量及术后复发高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谢磊 吕铁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2-47,共6页
目的 总结儿童血管相关性咯血的临床特点,分析影响咯血量的高危因素,并探讨接受介入治疗后咯血复发的潜在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受介入治疗的血管相关性咯血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依据咯血量大小分为大咯血组与非... 目的 总结儿童血管相关性咯血的临床特点,分析影响咯血量的高危因素,并探讨接受介入治疗后咯血复发的潜在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受介入治疗的血管相关性咯血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依据咯血量大小分为大咯血组与非大咯血组,依据术后咯血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与非复发组,并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对影响咯血量及术后咯血复发的因素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共纳入41例血管相关性咯血患儿,男19例、女22例,中位年龄为8.9(6.9~11.2)岁。胸部血管增强CT检查提示32例患儿异常血管定位在右肺,以右肺下叶为主,3例为双肺,1例为左肺,5例未发现异常血管。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异常血管内径大、肺炎支原体(MP)感染是影响咯血量大小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异常血管数量多是咯血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儿童血管相关性咯血中影响咯血量的高危因素是异常血管内径以及MP感染,介入封堵异常血管是儿童血管相关性咯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异常血管数量为介入术后复发的重要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 血管畸形 咯血量 复发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儿童心力衰竭中应用
4
作者 陈若瑜(综述) 吕铁伟(审校)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7-372,共6页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作为成人心力衰竭的一种重要非药物治疗手段,在儿童心力衰竭中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及应用,也已被初步证明在部分原发病导致的心力衰竭中有良好的疗效。本文回顾了近年来CRT在先天性心脏病、起搏诱导性心肌...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作为成人心力衰竭的一种重要非药物治疗手段,在儿童心力衰竭中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及应用,也已被初步证明在部分原发病导致的心力衰竭中有良好的疗效。本文回顾了近年来CRT在先天性心脏病、起搏诱导性心肌病等不同病因导致的儿童心力衰竭中的应用及其疗效、植入形式和不良反应,并对其进一步发展做出展望,以期为CRT在儿童心力衰竭中的适时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6例儿童一过性意识丧失的病因及临床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刘慧 李章勇 +1 位作者 张蕾 刘晓燕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4-77,共4页
目的探讨小儿一过性意识丧失(transient loss of consciousness,TLOC)的病因、临床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门诊就诊或住院的106例TLOC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因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总结... 目的探讨小儿一过性意识丧失(transient loss of consciousness,TLOC)的病因、临床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门诊就诊或住院的106例TLOC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因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06例患儿中,晕厥型89例(84.0%),非晕厥型17例(16.0%)。在晕厥型中,直立不耐受(orthostatic intolerance,OI)42例(39.6%),心源性晕厥(cardiac syncope,CS)16例(15.1%),境遇性晕厥1例(0.9%),不明原因晕厥30例(28.3%);在非晕厥型中,神经源性疾病5例(4.7%),心因性疾病10例(9.4%),代谢性疾病2例(1.9%)。92.9%(39/42)的OI有诱因及先兆,59.5%(25/42)意识丧失<1 min,26.2%(11/42)存在晕厥家族史。CS起病急剧,56.3%(9/16)CS在劳累时诱发,100%(16/16)心电图异常,住院期间死亡3例。10例心因性疾病中8例有明确的诱因,7例意识丧失>10 min。结论 OI是儿童TLOC最常见病因,具有明显临床特征,诊断过程中首先需排除CS,其次应注意与心因性假性晕厥及癫痫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一过性意识丧失 病因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咯血病因分布的系统综述及率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强 况虹宇 +2 位作者 高娅 吕铁伟 易岂建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8-63,共6页
目的了解引起儿童咯血的不同病因的分布率。方法系统检索中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知网)及英文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中描述儿童咯血病因分布的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 目的了解引起儿童咯血的不同病因的分布率。方法系统检索中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知网)及英文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中描述儿童咯血病因分布的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1月1日,采用病例系列报告偏倚评价工具(CARE)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用Stata14.1对各研究中重要病因的分布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筛选到文献11篇,纳入咯血患儿523例。传统数据分析显示,呼吸道感染(肺炎或支气管炎)为儿童咯血最重要的原因(36.4%),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IPH)、肺结核和心肺血管异常分别占10.3%、5.0%和5.8%,支气管扩张症5.7%,支气管异物1.9%,外伤1.3%,其他病因10.4%,不明原因咯血占9.1%。Meta分析显示,肺炎或支气管炎在国内外咯血患儿中的分布率为39. 8%(95%CI:35. 4%~44. 1%),IPH 8. 3%(95%CI:4.6%~12.1%),肺结核4.5%(95%CI:2. 5%~6. 5%),支气管扩张症4. 9%(95%CI:2. 7%~7. 1%),心肺血管异常为9. 0%(95%CI:4.9%~13.2%)。国内儿童咯血的病因分布率与整体相比存在一定差异。结论儿童咯血病因以感染性疾病、IPH和心肺血管异常最常见,其他疾病及不明原因咯血约占2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 儿童 病因分布 系统综述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血管环99例病例系列报告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新 吴晓云 +3 位作者 吕铁伟 郑敏 计晓娟 冯川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75-279,共5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血管环(CVR)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CVR病例,从病史中截取CVR分型、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治疗信息;根据出我院时的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 目的探讨先天性血管环(CVR)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CVR病例,从病史中截取CVR分型、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治疗信息;根据出我院时的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或放弃治疗组,行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99例CVR患儿进入本文分析。男55例,女44例,中位年龄7.3月龄。肺动脉吊带(PAS)51例,双主动脉弓(DAA)32例,右主动脉弓+左主动脉导管/韧带15例,左主动脉弓+右迷走锁骨下动脉1例。入院时仅呼吸系统表现51例(51.5%),仅心血管系统表现8例(8.1%),仅消化系统表现2例(2.0%),呼吸+心血管系统表现33例(33.3%),5例无临床症状。CVR+心内畸形64例(64.6%),其中单纯房间隔缺损(ASD)31例、室间隔缺损(VSD)2例,ASD+VSD 9例,CVR+其他复杂心脏畸形22例。气管狭窄69例,食管狭窄14例,喉软骨发育不良10例,先天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9例。超声心动图诊断CVR 54/99例(57.4%),CT血管造影诊断CVR 87/95例(91.6%),超声心动图或CT血管造影未诊断病例均通过CT血管造影或超声心动图诊断;26例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均发现气道狭窄;14/17例(82.3%)行钡剂食管造影检查示食管受压扭曲、狭窄。手术治疗57例,其中死亡4例,术后脱机困难放弃治疗6例;内科治疗42例,1例死亡,10例脱机困难放弃治疗。死亡或放弃治疗患儿的PAS比例(17/21 vs 34/78)、年龄(6.2 vs 15.5月龄)及合并肺发育不良(6/21 vs 3/78)显著高于存活组。结论超声心动图联合CTA检查可提高CVR诊断率;PAS、年龄、合并肺发育不良是CVR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血管环 超声心动图 CT血管造影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评分体系对重庆地区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川崎病预测能效评价 被引量:24
8
作者 叶晓春 张静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37-340,共4页
目的评价4种评分体系对中国儿童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川崎病(KD)的预测能效,并探讨重庆地区儿童发生IVIG无反应KD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符合KD诊断标准并接受IVIG2 g·kg^(-1)联合阿司匹林治疗... 目的评价4种评分体系对中国儿童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川崎病(KD)的预测能效,并探讨重庆地区儿童发生IVIG无反应KD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符合KD诊断标准并接受IVIG2 g·kg^(-1)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首诊患儿,以IVIG无反应KD连续样本为IVIG无反应组;并随机抽取IVIG有反应KD作为IVIG敏感组,样本量与IVIG无反应组1∶1对照。应用Kobayashi、Egami、Sano及Fu等4种评分体系对IVIG敏感组和无反应组进行评分,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重庆地区儿童发生IVIG无反应KD的危险因素,通过对危险因素进行赋值,得出新的评分体系。结果 IVIG无反应组和IVIG敏感组各纳入140例。1Kobayashi、Egami、Sano及Fu法的敏感度分别为0.443、0.364、0.207和0.457,特异度分别为0.843、0.857、0.957和0.75,约登指数分别为0.286、0.221、0.164和0.207。2单因素分析显示颈部淋巴结肿大、多形性皮疹、PLT、中性粒细胞分类、CRP、血清总胆红素和血清白蛋白与IVIG无反应KD相关,多因素分析提示多形性皮疹、PLT和CRP是IVIG无反应KD的危险因素。3新的评分体系多形性皮疹(2分),PLT≤280×10~9·L^(-1)(1分),CRP≥60 mg·L^(-1)(1分),当总分≥3分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和0.6。结论既往4种评价体系在本文重庆地区研究对象中评价IVIG无反应KD的能效不高,可能并不适于中国儿童。新的评分体系有较高的敏感度,但特异度偏低,预测能效仍不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 评分体系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8例儿童植入心脏起搏器临床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沈娟 易岂建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4-467,共4页
目的:探讨植入心脏起搏器儿童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1年9月至2017年10月植入心脏起搏器病例的临床资料,年龄2 h至18岁11个月,平均(66.96±58.14)个月,包括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起搏方式、... 目的:探讨植入心脏起搏器儿童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1年9月至2017年10月植入心脏起搏器病例的临床资料,年龄2 h至18岁11个月,平均(66.96±58.14)个月,包括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起搏方式、植入后心脏大小、心功能改变等情况。结果:共收集68例患儿,初期植入临时起搏器61例,永久起搏器7例。临时起搏器组中心外膜起搏25例,均为先天性心脏病(心脏外科手术术中植入),心内膜起搏36例,包括暴发性心肌炎25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degree atrio ventricular block,Ⅲ°AVB)5例,心律失常3例(导管消融术后Ⅲ°AVB、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各1例),心肌病3例(伴Ⅲ°AVB、室上性心动过速);临时起搏器植入同时给予药物综合治疗,46例患儿4周内恢复窦性心律,其中心外膜起搏20例(20/25,80%),心内膜起搏26例,包括暴发性心肌炎20例(20/25,80%),先天性心脏病术后2例(2/5,40%),心律失常3例(3/3,100%),心肌病1例(1/3,33.3%),8例最终植入永久起搏器,6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初期7例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儿病因包括QT间期延长综合征、先天性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各1例,暴发性心肌炎1例(外院已植入临时起搏器),Ⅲ°AVB伴阿-斯综合征(病因不明)4例;临时起搏过程中3例发生电极移位,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1例出现皮肤囊袋感染。临时起搏组植入前、后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Ds)、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Dd)及永久起搏组植入前、后LVDs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时心脏起搏可以保证重要脏器血供,为药物治疗起效赢得时间,保证心功能恢复;在临时起搏器植入4周内仍未恢复窦性心律者则需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心脏起搏器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对儿童心脏性猝死的认识与防范 被引量:3
10
作者 白新凤 田杰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14-617,623,共5页
为进一步提高医务工作者对儿童心脏性猝死(SCD)的认识,从而使小儿心脏性猝死得到更好的预防和控制,使高危儿童生活质量得到更大的提高,文章就小儿心脏性猝死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导致SCD的心脏疾病、预防、治疗等作简要概述。
关键词 儿童 心脏性猝死 危险因素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封堵治疗13例儿童咯血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罗历 易岂建 +4 位作者 李谧 吕铁伟 白永虹 计晓娟 蒲晓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53-356,共4页
目的:总结分析13例经介入封堵治疗咯血患儿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介入诊疗儿童咯血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治疗等情况。结果:13例患儿共行介入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 目的:总结分析13例经介入封堵治疗咯血患儿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介入诊疗儿童咯血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治疗等情况。结果:13例患儿共行介入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21例次、动脉栓塞治疗14例次。临床表现大量咯血4例,中-少量咯血9例,合并肺炎10例,含铁血黄素巨噬细胞阳性7例,贫血9例,介入诊疗前心脏彩超检出侧枝血管形成5例,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出9例。心导管DSA检查总共发现畸形肺血管32支,其中支气管动脉异位起源25支(25/32,78.125%),另有7支(7/32,21.875%)系体循环来源的非支气管动脉。治疗上给予止血、吸氧、维持通气、纠正贫血等常规治疗,经支气管动脉栓塞(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BAE)治疗14例次,术后3 d内均停止咯血,造影剂纵隔渗漏2例、胸痛4例、股动脉血栓1例。结论:对于怀疑血管畸形所致的儿童咯血患儿,心脏彩超联合心脏CT及血管重建检查具有筛查意义,DSA检查是其诊断金标准,利用封堵器栓塞畸形动脉止血效果良好、安全可靠,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咯血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扩张型心肌病6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强 易岂建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72-476,共5页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患儿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住院诊断为DCM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年龄、临床症状、辅助检查、预后...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患儿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住院诊断为DCM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年龄、临床症状、辅助检查、预后情况等。结果:68例DCM患儿中男女比1∶1.125,平均发病年龄(86.6±47.6)个月,其中1~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39.7%);发病时心功能Ⅰ级2.9%,Ⅱ级26.5%,Ⅲ级38.2%,Ⅳ级32.4%;心脏超声检查示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为(36.4±9.5)%,左室短轴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 shortening,LVFS)为(20±5.3)%;随访1~84个月,其中好转30例(44.1%),恶化5例(7.4%),病情稳定14例(20.6%),死亡12例(17.6%),失访7例(10.3%);第1年、第2年、第3年及第5年生存率分别为80.9%、69.4%、63.4%及62.9%;不同预后组间比较起病时LVEF及LVFS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VEF:F=3.920,P=0.019;LVFS:F=4.720,P=0.005);死亡组及恶化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其他组更高。结论:儿童DCM发病年龄较小,起病时心功能分级、LVEF值及室性心律失常与预后相关,长期随访对儿童DCM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儿童 临床特点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32例儿童膜周室缺临床分析
13
作者 何健峰 高伟 +6 位作者 周爱卿 余志庆 孙琨 张玉奇 田杰 钱永如 白永虹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2期2283-2285,共3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儿童膜周室缺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002年6月至2004年7月32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接受经导管采用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的介入治疗,年龄3~15(6.10±2.80)岁,体质量12~31... 目的探讨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儿童膜周室缺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002年6月至2004年7月32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接受经导管采用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的介入治疗,年龄3~15(6.10±2.80)岁,体质量12~31(18.90±5.10)kg,所有病例术前检查证实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VSD),缺损大小4~13(8.91±2.26)mm,分流口大小2.30~7.00 (3.30±1.06)mm,距离主动脉瓣0.50~8.00(4.21±2.10)mm,有假性室隔瘤形成7例(其中2个及以上分流口2例),部分三尖瓣组织附着19例.术后定期行TTE及临床检查随访.结果本组封堵技术成功率100%,堵塞后即刻完全封堵率90.60%,术后6个月完全封堵率96.90%,仅1例存在无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少许残余分流.除术中有一过性房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无1例发生Ⅲ°AVB,栓塞,溶血,封堵器脱落,心内膜炎等并发症,仅2例(6.30%)有轻微主动脉返流,2例有轻度三尖瓣返流,术后病理生理及血流动力学有明显改善,LVDd、LVDs、LA术后明显缩小,MPA流速、MV流速术后明显减慢.随访时间6~22个月.结论经导管采用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儿童膜周室缺是非常安全、有效可行的非开胸手术方法.长期的安全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临床继续随访及累积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封堵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二尖瓣反流疗效评价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艳华 尹丹 +4 位作者 郑敏 吕铁伟 易岂建 李谧 向平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17-521,共5页
目的分析单纯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中、重度二尖瓣反流(MR)的中长期疗效,探究其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2013年3月至2019年3月诊断PDA合并中、重度MR并单纯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121... 目的分析单纯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中、重度二尖瓣反流(MR)的中长期疗效,探究其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2013年3月至2019年3月诊断PDA合并中、重度MR并单纯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121例患儿,男27例、女94例,年龄19.8(8.0~28.0)月;合并中度MR 94例,重度MR 27例。超声下PDA直径(6.4±1.8)mm。患儿术前,术后24 h,术后1、3、6、12、24月的主肺动脉(MPA)直径、左心房(LA)直径、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直径(LVES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各随访时间点MPA直径、LA直径、LVEDD和LVESD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120例(93.4%)患儿MR程度较术前减轻。所有患儿术前,术后24 h,术后1、3、6、12及24月的MR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随访时间点MR面积均较术前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与24个月之间MR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A合并中、重度MR患儿在严格把握手术指征的前提下,单纯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可改善MR程度、降低左心负荷,该方法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反流 动脉导管未闭 经导管封堵术 先天性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再发川崎病77例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姚晓利 张静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6期442-446,共5页
目的探讨再发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收集1994年1月至2012年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KD再发病例,比较初发时和复发时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和随访资料。并选取5~10年未再发KD病例作为对照组,探讨KD再发可... 目的探讨再发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收集1994年1月至2012年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KD再发病例,比较初发时和复发时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和随访资料。并选取5~10年未再发KD病例作为对照组,探讨KD再发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19年间收治KD4875例,其中再发KD77例,再发1次74例,再发2次3例,男:女为1.4:1。再发平均间隔时间1.6年,1年以内再发45.4%(35/77)。发热病程再发时较初发时缩短(7.6±3.1)vs(8.9±3.8)d,P〈0.05;WBC和CRP水平再发时较初发时显著降低,(14.3±5.7)vs(16.2±5.4)×10^9·L^-1和(61±58)vs(95±76)mg·L^-1,P均〈0.05。急性期(病程≤30d)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率初发时为17.8%(13/73),再发时为13.3%(10/75);应用IVIG后亚急性期(病程〉30d)CAL发生率初发时为11.O%(8/73),再发时为9.3%(7/7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例初发时与再发时均有CAL,其中l例初发时与再发时均合并冠状动脉瘤(CAA)。52例KD再发患儿有出院后随访资料,随访时间平均2.1年,其中1例再发时合并左侧冠状动脉主干小型CAA的患儿随访中出现新发部位左前降支瘤样扩张,冠状动脉内径回缩至正常后4年7个月再次出现左侧冠状动脉扩张。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3岁、性别、热程〉10d、并发CAL及WBC〉20×10^9·L^-1均与KD再发无统计学关联。结论KD再发多发生在1年内。再发KD的CAL总发生率并未升高,初发时合并CAL患儿,再发时更易发生C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复发 临床特点 冠状动脉损害 随访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无症状期自主神经功能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童可 何爽 +2 位作者 明黎 朱琳 余更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65-670,共6页
目的分析无症状期心率减速力(DC)对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确诊为VVS的45例患儿作为VVS组,同期在门诊体检的4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完善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VVS患儿和健康儿童的基础DC值... 目的分析无症状期心率减速力(DC)对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确诊为VVS的45例患儿作为VVS组,同期在门诊体检的4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完善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VVS患儿和健康儿童的基础DC值、连续心率减速力(DRs)及心率变异性(HRV)各指标的变化情况,并按年龄段及性别进行分组比较;同时分析DC与HRV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及DC对VVS诊断的预测价值。结果VVS组的DC值、DR8及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之比(LF/H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VVS组中,学龄期患儿的DC值、DR4及低频功率(LF)均明显低于青春期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男女患儿的DC值、DRs、HRV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年龄段及性别组间DC值、DRs、HRV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期VVS组的D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青春期VVS组的DC值、DR4、DR8及L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与HRV多项指标呈显著正相关(r=0.31~0.67,P均<0.05),与LF/HF呈显著负相关(r=-0.36,P<0.05)。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青春期患儿仅DC与VVS相关(P<0.05)。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发现,学龄期DC值以7.72 ms、青春期DC值以8.36 ms为界值时有较好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结论VVS患儿无症状期自主神经功能存在异常,随年龄增长,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更加显著。学龄期及青春期VVS患儿均有迷走神经张力升高,且青春期VVS患儿还有一定程度交感神经张力升高;DC与迷走神经张力间呈明显正相关,对VVS诊断有较好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迷走性晕厥 心率减速力 连续心率减速力 心率变异性 自主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1例重庆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链球菌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崔建邦 郑玉强 +5 位作者 景春梅 杨春梅 燕莎 朱静 田杰 余道澄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59-462,共4页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的耐药情况。方法:采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4年1~3月、9~11月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呼吸道标本(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分离培养,得到SP进行药...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的耐药情况。方法:采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4年1~3月、9~11月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呼吸道标本(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分离培养,得到SP进行药敏检测。结果:共收集241株SP,红霉素耐药率最高,达97.10%,四环素91.70%、克林霉素89.63%,未检出万古霉素耐药株;利奈唑胺、氯霉素、泰利霉素、左旋氧氟沙星、莫西沙星敏感率较高,达90%以上;青霉素、美洛培南、头孢吡肟的不敏感率分别为47.3%、81.74%、67.22%;主要耐药模式为美洛培南+红霉素+克林霉素+复方新诺明+四环素(21.16%);青霉素敏感菌株和青霉素不敏感菌株相比,红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吡肟、头孢噻肟、美洛培南、复方新诺明、克林霉素不敏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庆地区红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不宜用于儿童SP感染的治疗;青霉素和头孢类抗生素不敏感率较高,应慎重用于经验治疗。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防止耐药菌株流行播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链球菌 耐药性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儿童在直立倾斜试验中阳性反应与并发症的早期发现和处理 被引量:5
18
作者 黎瑶 何爽 +1 位作者 张蕾 刘晓燕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37-842,共6页
目的探讨如何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NMS)患儿在直立倾斜试验(HUTT)中的阳性反应与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行HUTT检查阳性确诊NMS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01例NMS患儿中,男性95例、女性106例,年龄7岁4月~16岁9月,血管迷走性... 目的探讨如何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NMS)患儿在直立倾斜试验(HUTT)中的阳性反应与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行HUTT检查阳性确诊NMS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01例NMS患儿中,男性95例、女性106例,年龄7岁4月~16岁9月,血管迷走性晕厥(VVS)103例、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98例。患儿在HUTT中,晕厥再现5例(2.5%),均为VVS;出现并发症200例(99.5%),其中窦性心动过速182例(90.5%)、窦性心动过缓38例(18.9%),包括心率骤升骤降20例(10.0%),心脏停搏2例(1.0%),交界性逸搏心律2例(1.0%),II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0.5%),房性早搏1例(0.5%),抽搐2例(1.0%),暂时性失语2例(1.0%)。达到阳性反应后迅速将倾斜床恢复至水平位,晕厥者予以吸氧并抬高及按摩双下肢,心脏停搏者予以胸外心脏按压,部分清醒后予口服牛奶等处理,全部患儿短时间内临床表现消失,意识、心率、血压、心电图恢复正常,无遗留后遗症及死亡病例。181例(90.0%)患儿在HUTT中有晕厥先兆,108例(53.7%)先有晕厥先兆其后达到阳性反应标准,其中103例在晕厥先兆出现后的8分钟内达到阳性反应标准;47例(23.4%)晕厥先兆与到阳性反应几乎同时出现。结论NMS儿童在HUTT时存在一定风险,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阳性反应和并发症,是降低试验风险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厥 直立倾斜试验 阳性反应 并发症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2例儿童病毒性心肌炎临床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易聪 佘香 易岂建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9-463,共5页
目的:探讨暴发性心肌炎患儿的高危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222例,分为暴发性心肌炎组(n=57)与非暴发性心肌炎组(n=165),采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对2组患儿临床... 目的:探讨暴发性心肌炎患儿的高危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222例,分为暴发性心肌炎组(n=57)与非暴发性心肌炎组(n=165),采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对2组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心电图、心脏彩超、血清学检查等进行分析,提取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相关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进行ROC曲线制作。结果:暴发性心肌炎组死亡12例(21.05%),其中7例入院1 d内即死亡,另5例住院期间病情无缓解,要求出院后电话随访死亡;非暴发性心肌炎组无死亡病例。暴发性心肌炎组患儿年龄偏大,呕吐、食欲下降、水肿、末梢循环差、尿量减少、抽搐、意识障碍、低血压等临床表现较非暴发性心肌炎组多见;心电图有病理性Q波、室性早搏、左束支传导阻滞、室速、QRS波延长,血清学检查肌钙蛋白Ⅰ、脑钠肽、血肌酐、尿素氮、谷丙转氨酶升高、低钾血症、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降低等较非暴发性心肌炎组更明显(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血压(OR=7.248,95%CI=1.352~38.860,P=0.021)、左室射血分数降低(OR=63.720,95%CI=8.234~493.115,P=0.000)、QRS波时程延长(OR=1.043,95%CI=1.002~1.085,P=0.039)及年龄(OR=1.193,95%CI=1.013~1.404,P=0.034)是暴发性心肌炎的独立预测因素,左室射血分数ROC曲线下面积为0.737(OR=0.000,95%CI=0.641~0.833),截点值为58.5%,灵敏度0.87,特异度0.64;QRS波时程曲线下面积为0.71(OR=0.000,95%CI=0.625~0.795),截断点值为79.5 ms,灵敏度0.80,特异度0.55,年龄曲线下面积为0.725(OR=0.000,95%CI=0.649~0.802),截断点值3.35岁,灵敏度0.84,特异度0.59。结论:暴发性心肌炎病死率高,低血压、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心肌炎 暴发性心肌炎 儿童 低血压 左室射血分数 年龄 QRS波时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儿童心肌病研究现状及前沿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万映利 田杰 侯筱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2874-2879,共6页
背景儿童心肌病是一种预后差、病死率及致残率较高的疾病。历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研究,发表了大量相关文献。目的分析国内外儿童心肌病研究的现状及趋势,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英文文献以WebofScience核心合集... 背景儿童心肌病是一种预后差、病死率及致残率较高的疾病。历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研究,发表了大量相关文献。目的分析国内外儿童心肌病研究的现状及趋势,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英文文献以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SCI-Expanded、SSCI、ESCI)、PubMed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中文文献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为数据来源,检索儿童心肌病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04-12。采用Notepad++软件补充缺失信息,中、英文文献分别采用EndNoteX7软件、CiteSpace5.2.R1软件去重处理。采用Bibexcel软件统计刊载文献的期刊。采用CiteSpace5.2.R1软件分析文献的发表年代、国家/地区、研究机构、期刊、研究热点及前沿。结果共纳入9816篇儿童心肌病领域的英文文献,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14-2017年呈下降趋势;共纳入585篇中文文献,2014-2017年呈下降趋势;英文文献中有362篇为我国发表,文献数量呈上升趋势,2015-2017年增加幅度较大。1997-2017年共160个国家/地区发表文献,美国的文献数量最多,中国位居第9名。英文文献数量前5名的研究机构主要位于美国,文献数量最多的为Harvard University(美国),研究机构合作网络较为密集,与其他机构合作较多;中文文献及我国发表的英文文献的数量最多的研究机构为上海交通大学,研究机构合作网络稀疏,与其他机构合作较少。9816篇英文文献共发表在1769种期刊,585篇中文文献共发表在321种期刊。英文文献的研究热点为体外膜氧合、心血管疾病、基因型-表型相关性、有价值的预后工具和临床结局;国内中英文文献的聚类标签即研究热点为蒽环霉素诱导的心脏毒性、ATPase缺陷型线粒体内膜蛋白ATAD3A、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功能突变、TAZ突变、儿童白血病、基因产物表达、慢性病和家族性房间隔缺损。儿童心肌病的研究前沿为科学管理、临床结局、心血管磁共振、心室辅助装置、遗传学与相应指南。结论儿童心肌病研究成果显著,我国该领域的研究逐渐面向国际,但研究水平仍待提升,未形成稳定的大规模研究方向,应注重机构间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疾病 儿童 文献计量学 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