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市1143名儿童血铅浓度调查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张渝美 陈华琼 +1 位作者 朱静 梅其霞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85-286,共2页
目的:通过分析我市1143名儿童血铅含量,了解我市儿童血铅含量水平,探讨儿童铅中毒的预防、诊断、治疗的有效途径。方法: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儿童血铅浓度测定。结果:我市儿童血铅浓度超标率为8.6%,儿童血铅浓度均值为47.34ug/L,... 目的:通过分析我市1143名儿童血铅含量,了解我市儿童血铅含量水平,探讨儿童铅中毒的预防、诊断、治疗的有效途径。方法: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儿童血铅浓度测定。结果:我市儿童血铅浓度超标率为8.6%,儿童血铅浓度均值为47.34ug/L,各年龄组没有显著性差别。但注意力缺陷碍(ADHD)患儿血铅浓度的超标率和血铅浓度均数与总体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别。结论:我市儿童血铅浓度不是太高,但仍需注意重视不断增加的环境铅污染对儿童的危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铅浓度 铅中毒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地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人偏肺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陈昕 张志勇 +3 位作者 李荣培 赵耀 刘恩梅 赵晓东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4期256-262,共7页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住院患儿人偏肺病毒(hMP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6年4月至2008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病房每周一、三、五因ALRTI住院患儿住院当日白天的鼻咽吸取物(NPA),采...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住院患儿人偏肺病毒(hMP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6年4月至2008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病房每周一、三、五因ALRTI住院患儿住院当日白天的鼻咽吸取物(NPA),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MPV基因组RNA,阳性标本采用传统PCR方法扩增F基因,进一步确定是否存在hMPV感染,扩增G基因用于遗传进化分析。同时采用传统PCR方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冠状病毒NL-63(HCoV-NL63),直接免疫荧光法(DFA)检测流感病毒A、B亚型,副流感病毒1、2、3型和腺病毒。分析hMP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征。结果研究期间共收集878份标本,占同期ALRTI入院病例的13.9%(878/6296例)。hMPV阳性227/878例(25.9%)。男∶女为1.9∶1。hMPV阳性227例中,<6个月119例(52.4%),~2岁72例(31.7%),~6岁34例(15.0%),>6岁2例(0.9%)。hMPV流行特点为全年散发,好发季节为冬春季。hMPV阳性率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为18.5%(72/390例),2007年4月至2008年3月为31.8%(155/488例)。227例hMPV阳性患儿临床诊断以肺炎(148例,65.2%)和毛细支气管炎(65例,28.6%)为主。hMPV可与常见呼吸道病毒协同感染,其中与RSV协同感染率最高(41.9%,95/227例)。遗传进化分析显示,研究期间重庆地区hMPVA和B基因型均流行,以A2亚型为优势株。结论 hMPV是重庆地区ALRTI住院患儿重要的呼吸道病毒病原之一,以<6个月婴儿为主要感染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偏肺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MLSS方法构建重庆地区6~12岁儿童血清维生素A参考值的横断面调查 被引量:3
3
作者 瞿平 罗业涛 +5 位作者 梁小华 王旭芹 刘友学 李廷玉 陈洁 杨亭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5-139,共5页
目的构建重庆地区6~12岁儿童血清维生素A(VA)水平参考值。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重庆地区1个主城区和1个县,各随机抽取2个街道,街道内的所有小学根据年级分组抽取班级,同时取得家长和儿童知情同意后采集静脉血,用高效液相色谱... 目的构建重庆地区6~12岁儿童血清维生素A(VA)水平参考值。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重庆地区1个主城区和1个县,各随机抽取2个街道,街道内的所有小学根据年级分组抽取班级,同时取得家长和儿童知情同意后采集静脉血,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VA。基于位置、尺度、形状广义的可加模型(GAMLSS)绘制性别别、年龄别血清VA水平的P1、P5、P25、P50、P75、P95、P99百分位数曲线图。结果重庆市九龙坡区和丰都县各2个街道的6所小学的36个年级的1110名健康儿童采集了外周静脉血,最终1077例健康儿童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9.52±1.63)岁,男570人(52.9%),城市480人(44.6%),6~12岁各年龄组的儿童样本数分别为62、105、92、198、279、257、84人。总体、男童和女童的GAMLSS结果中,VA服从Box-Cox-Cole-Green(BCCG)分布,理论百分位数和样本的百分位数几乎落在同一直线上,残差分布均匀。6~12岁男童与女童血清VA百分位数曲线存在交叉,男童血清VA随年龄呈现持续缓慢上升趋势,女童血清VA水平随年龄的增长基本维持不变。结论本研究构建了重庆地区6~12岁儿童血清VA的百分位曲线图,发现男女童血清VA随年龄变化的趋势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儿童 血清维生素A 参考值 百分位数曲线 GAML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亲妊娠高血压对子代儿童期血压影响的队列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倩倩 彭鈊 +2 位作者 张敏 唐娴 梁小华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75-279,共5页
背景妊娠高血压不仅是孕妇围生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可能会增加子代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对子代儿童期血压的影响。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使用2014~2016年在重庆地区已建立的6~12岁儿童队列,根据基线调... 背景妊娠高血压不仅是孕妇围生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可能会增加子代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对子代儿童期血压的影响。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使用2014~2016年在重庆地区已建立的6~12岁儿童队列,根据基线调查时对队列人群进行的问卷调查,将母亲患有妊娠高血压的6~12岁儿童定义为暴露组,以1∶4比例匹配(性别、年龄和BMI)母亲无妊娠高血压的儿童为非暴露组。体格检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护士完成,血压和心率测量工具为欧姆龙(HEM7051)上臂式电子血压计,血压同日重复测量3~5次,取3次最相近的计算平均值,若血压超出正常范围,2~4周后重新测量,2次血压值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判断为高血压,分年龄别、性别别与身高别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取P_(90)~<P_(95)为高血压前期,≥P_(95)为高血压。主要结局指标妊娠期高血压对子代儿童期高血压风险比值比(OR)。结果共纳入1630例儿童,平均年龄(9.1±1.7)岁,其中暴露组326例,非暴露组1304例。暴露组收缩压[(105.1±10.0)vs(103.5±9.7)]mmHg、舒张压[(64.2±7.6)vs(63.2±7.9)mmHg]均高于非暴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暴露组和非暴露组高血压前期+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8.5%和2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为16.9%和1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家庭收入、母亲肥胖、母乳喂养、出生体重、现体重、心率和是否肥胖等因素后,与非暴露组相比,暴露组儿童患高血压的相对风险增加66%(OR=1.66,95%CI:1.13~2.43)。结论母亲患有妊娠高血压会增加子代儿童期血压升高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高血压 儿童 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小鼠骨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衰老相关特性与成骨分化能力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媛 钟海英 +7 位作者 董世访 黄璐 刘潇淇 廖雨滋 易勤 赵丽 杨珂 李娅莎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512-1522,共11页
目的探索不同年龄组小鼠骨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on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衰老相关的生物学特性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诱导成骨分化能力的改变。方法将8只C57BL/6J小鼠分为青年组(4周... 目的探索不同年龄组小鼠骨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on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衰老相关的生物学特性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诱导成骨分化能力的改变。方法将8只C57BL/6J小鼠分为青年组(4周龄,体质量约为10~15 g,n=4)和老年组(12月龄,体质量约为20 g~25 g,n=4),每组雌雄各半。分别从2组小鼠的整骨中提取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通过流式细胞术鉴定2组BMSCs的表面标志物,通过β-半乳糖苷酶染色比较2组BMSCs的衰老程度,通过MTT和EdU掺入实验比较2组BMSCs的增殖及自我更新能力。通过Western blot分析2组BMSCs中周期蛋白CyclinD1、P21的表达情况。采用ALP染色和茜素红S染色及RT-qPCR评估2组BMSCs的体外成骨分化能力,使用RNA-seq分析比较2组BMSCs经BMP2诱导后的差异基因表达,并用流式分析验证测序结果。结果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培养的小鼠BMSCs符合间充质干细胞判定标准。β-半乳糖苷酶染色结果显示,老年组BMSCs的衰老水平显著高于青年组(P<0.05)。而MTT和EdU掺入实验结果表明,老年组BMSCs的细胞活力和增殖能力显著低于青年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青年组比较,老年组BMSCs的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表达水平较低,而细胞周期阻抑因子P2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ALP染色和茜素红S染色及RT-qPCR检测结果显示,BMP2诱导后青年组B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显著高于老年组(P<0.05)。RNA-seq结果显示,BMP2诱导后,整合素αV重组蛋白(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51,CD51)在青年组和老年组中的表达趋势相反。而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青年组CD51^(+)细胞在CD45^(-)细胞中占比明显高于老年组(P<0.01)。结论老年组BMSCs中CD51^(+)细胞在CD45^(-)细胞中占比下降与CD51^(+)细胞对BMP2的成骨诱导响应性下降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骨形态发生蛋白2 成骨分化 衰老 整合素αV重组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霍氏肠杆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6
作者 阳亭亭 冯子娟 +1 位作者 黄轶 周虹宏 《中国畜牧兽医》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3-329,共7页
【目的】探究霍氏肠杆菌噬菌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预防和控制霍氏肠杆菌感染。【方法】本研究以霍氏肠杆菌为宿主菌,使用双层琼脂平板法从污水和淤泥中分离噬菌体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用透射电镜观察纯化后噬菌体的形态特征,测... 【目的】探究霍氏肠杆菌噬菌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预防和控制霍氏肠杆菌感染。【方法】本研究以霍氏肠杆菌为宿主菌,使用双层琼脂平板法从污水和淤泥中分离噬菌体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用透射电镜观察纯化后噬菌体的形态特征,测定噬菌体效价、温度稳定性、pH稳定性、最佳感染复数及一步生长曲线。【结果】成功分离鉴定出1株霍氏肠杆菌噬菌体,并命名为H2;该噬菌体在双层琼脂平板上形成大小均一、圆形透明的噬菌斑;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噬菌体H2的头部呈二十面体对称,直径为85 nm±2 nm,具有一长尾且有尾丝,尾部长190 nm±2 nm,归属于尾噬菌体目、肌尾噬菌体科;噬菌体H2的温度稳定性和pH稳定性结果显示,在35~55℃、pH 5.0~9.0范围内效价基本保持稳定;最佳感染复数为0.0001;根据最佳感染复数绘制一步生长曲线,测得噬菌体H2的潜伏期约为20 min,爆发期约为50 min,平均裂解量约为68 PFU/cell。【结论】噬菌体H2具有裂解能力强、热稳定和酸碱稳定等优点,本研究为后续霍氏肠杆菌噬菌体制剂的研发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 分离鉴定 霍氏肠杆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外周血Th17水平及其功能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陈杰华 刘恩梅 +5 位作者 陈坤华 何云 邓昱 谢晓虹 李欣 王莉佳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59-361,363,共4页
目的:观察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外周血Th17水平和功能状态,初步探讨Th17在儿童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以正常儿童(对照组,n=20)为对照,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哮喘组,n=26)外周血Th17以及Th1,Th2细胞百分率... 目的:观察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外周血Th17水平和功能状态,初步探讨Th17在儿童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以正常儿童(对照组,n=20)为对照,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哮喘组,n=26)外周血Th17以及Th1,Th2细胞百分率,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培养上清IL-17,IFN-γ以及血浆IL-17,IL-23,IgE水平。结果:(1)哮喘组和对照组外周血CD4^+T中CD4^+IL-17^+T比例[(1.25±0.66)%vs(1.27±0.66)%(P〉0.05)];CD4^+IL-4^+T比例[(2.40±2.55)%vs(2.52±1.26)%(P〉0.0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哮喘组CD4^+IFN-γ^+ T比例低于对照组[15.79±7.48vs24.10±12.70(P〈0.05)]。(2)PHA活化的PBMC体外培养72h上清中,哮喘组IL-17水平为17.53(0—245.57)ng/L,低于对照组101.74(25.12~500.60)ng/L(P〈0.01);IFN-γ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507±2788ng/Lvs3027±2737ng/L];两组血浆中IL-17均〈2ng/L,IL-23均〈15ng/L。(3)哮喘组血浆总IgE499.26(2.3—945.1)IU/mL,高于对照组54.57(1.7~318.26)IU/mL(P〈0.001);IgE阳性(〉150IU/mL)和阴性(〈150IU/mL)哮喘患儿体外PBMC培养上清中IL-17,IFN-γ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外周血Th1细胞以及PHA活化的IL-17表达水平降低,Th1水平和Th17功能异常的机制及其在儿童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TH17 IL-17 IL-23 I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开县育龄妇女及早中期孕妇贫血及铁储存状况调查 被引量:7
8
作者 宋萃 张萱 +4 位作者 刘友学 瞿平 魏小平 江苇 李廷玉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05-807,共3页
目的:调查重庆开县育龄妇女及早中期孕妇贫血及铁储存情况。方法:分层抽取236名育龄妇女及127名早中期孕妇。取静脉血测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氰化高铁法)、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酶联免疫定量检测法)和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 目的:调查重庆开县育龄妇女及早中期孕妇贫血及铁储存情况。方法:分层抽取236名育龄妇女及127名早中期孕妇。取静脉血测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氰化高铁法)、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酶联免疫定量检测法)和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erum transferring receptor,STfR)(微粒子增强透射免疫比浊法)。结果: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分别为32.63%,轻度贫血占98.71%。早中期孕妇贫血患病率为42.52%,轻度贫血占87.10%。育龄妇女和早中期孕妇铁减少患病率分别为16.11%和24.4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0,P>0.05)。孕早期组和孕中期组铁减少患病率分别为14.29%和33.81%,孕中期组显著高于孕早期组(χ2=6.33,P<0.05)。贫血患者中SF异常的比例达34.26%,而STfR异常的比例仅14.82%。与育龄妇女组相比,早中期孕妇组Hb显著降低。与孕早期组相比,孕中期组Hb、SF显著降低,STfR显著增高(P<0.05)。结论:开县育龄妇女与孕妇贫血患病率较高,以轻度贫血为主;当地可能存在其他引起贫血的原因;随妊娠进展,铁储存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龄妇女 孕妇 贫血 铁储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脏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沈兴 余更生 +4 位作者 田杰 白永虹 朱静 刘官信 陈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159-1162,共4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心脏移植后对兔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心功能、心肌结构及心内膜单相动作电位(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s,MAP)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兔分为正常...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心脏移植后对兔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心功能、心肌结构及心内膜单相动作电位(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s,MAP)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兔分为正常对照组(n=12),DCM实验组(n=13),DCM对照组(n=13),DCM模型通过静脉注射阿霉素诱导。DCM实验组移植骨髓MSCs,DCM对照组注射培养基,移植后4周采用超声心动图和MAP参数评价心功能和电生理的改变;并取移植区心肌组织行免疫荧光染色以观察移植细胞的增殖分化情况,另选部分心肌组织做HE染色和透射电镜查看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与正常组相比,DCM各组心功能明显受损、MAP时程延长、心肌细胞变性坏死,且实验组受损较对照组轻;移植的细胞有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和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的表达。结论体内移植骨髓MSCs后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DCM心功能,使病损心肌组织病变减轻,并可能抑制心电紊乱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扩张型心肌病 心功能 心肌结构 单相动作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敏性紫癜患儿PBMC表面粘附分子表达、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检测情况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崔玉霞 刘若英 +1 位作者 李实光 杨锡强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0-62,共3页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面CD54、CD11a、CD11b、CD18表达和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阳性率,以及两者在HSP发病中的关系。方法用标记的链霉卵白素-生物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PBMC表面粘附分子(AM...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面CD54、CD11a、CD11b、CD18表达和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阳性率,以及两者在HSP发病中的关系。方法用标记的链霉卵白素-生物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PBMC表面粘附分子(AMs)CD54、CD11a、CD11b、CD18的表达情况,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ANCA。结果HSP患儿PBMC表面表达CD54、CD11a、CD11b、CD18的阳性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普遍上调,P<0.001;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CD54表达较单纯HSP组升高;ANCA阳性检出率HSP组高于对照组,HSPN组高于单纯HSP无肾脏损害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ANCA阳性组的CD54、CD11a、CD11b较ANCA阴性组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结论AMs在HSP的发病中发挥一定的作用;HSP患儿血清ANCA阳性率升高,提示ANCA可能参与了HSP的致病过程;HSPN患儿ANCA阳性率明显升高,有助于诊断HSP是否伴肾脏受累;ANCA阳性者AMs高于ANCA阴性者,说明ANCA与AMs在HSP发病过程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 粘附分子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谢江 李廷玉 +4 位作者 曾丽玲 钟耀华 郭川 向德兵 陈小章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3期2316-2319,共4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对大鼠皮肤创面的促愈作用及机制,为临床皮肤损伤修复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建立大鼠背部皮肤全层切割伤模型,将大鼠分为2组:空白对照组,MSCs处理组,分别于伤后3、6、9、12d采用...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对大鼠皮肤创面的促愈作用及机制,为临床皮肤损伤修复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建立大鼠背部皮肤全层切割伤模型,将大鼠分为2组:空白对照组,MSCs处理组,分别于伤后3、6、9、12d采用大体观察,常规组织学检查观察2组大鼠背部皮肤伤口愈合状况及RT-PCR观察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表皮生长因子(EGF)mRNA在愈合中的变化特点。结果MSCs处理组大鼠皮肤愈合快,愈合指数高,创伤后第3天MSCs处理组大鼠皮肤TGF-β1上调明显,第6天EGF上调明显。结论MSCs能促进大鼠皮肤创面愈合,其机制可能与其引起各种生长因子的合成和分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愈合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1 表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呋喃唑酮诱导大鼠扩张性心肌病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丁乐 钟家蓉 +1 位作者 白永虹 张小萍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7期718-721,共4页
目的:应用呋喃唑酮诱导大鼠扩张性心肌病(DCM)模型的建立。方法:用呋喃唑酮长期喂饲Wistar大鼠建立扩张性心肌病模型,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SD)、左室舒张末容积(LVDV)、左室收缩末容积(LVSV)、左... 目的:应用呋喃唑酮诱导大鼠扩张性心肌病(DCM)模型的建立。方法:用呋喃唑酮长期喂饲Wistar大鼠建立扩张性心肌病模型,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SD)、左室舒张末容积(LVDV)、左室收缩末容积(LVSV)、左室内径缩短率(FS)及左室射血分数(INEF),病理组织切片检查心肌的形态学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CM组大鼠体重明显减轻,心脏重量/体重比值增加,心脏呈球形扩大,LVSD明显增大,FS(%)和LVEF(%)均明显下降。HE和VG染色分别显示DCM组大鼠心肌细胞肥大、变性,间质胶原纤维明显增多。结论:呋喃唑酮长期喂养可成功建立大鼠扩张型心肌病模型,方法简单,死亡率低,成功率高。经胸超声心动图可以用来检测评估模型的建立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性心肌病 呋喃唑酮 超声心动图 大鼠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治疗对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发生的干预机制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雅丽 杨锡强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6年第9期1030-1034,共5页
目的:探讨卡介苗(Bacille Calmette Guerin,BCG)或联用干扰素γ(IFNγ-)/维生素A(VitA)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免疫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共44例,25例患儿给予单独BCG或合并IFNγ-/VitA治疗,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进行纯... 目的:探讨卡介苗(Bacille Calmette Guerin,BCG)或联用干扰素γ(IFNγ-)/维生素A(VitA)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免疫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共44例,25例患儿给予单独BCG或合并IFNγ-/VitA治疗,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进行纯结核蛋白衍生物(PPD)皮试,采用ELISA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体外产生IL-12、IL-18、IL-10、IL-4、IFNγ-的水平及膜表面蛋白质分子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ymphocyte ac-tivation gene-3,LAG-3)mRNA的表达,并随访平均1年时间,临床观察喘息发作的情况。19例未接受BCG接种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作为疾病对照组。结果:干预后IL-12、IL-18、及IFNγ-水平明显高于干预前,LAG-3 mRNA的表达增强,IL-4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意义,IL-10水平略下降。BCG接种后PPD平均硬结直径大于干预前及毛细支气管炎对照组恢复期。BCG单用或联用IFNγ-/(VitA)组1年内喘息发作频率低于对照组恢复期,单用或联用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临床疗效及细胞因子的产生在合并IFNγ-/VitA治疗组未显示出优势。结论:BCG可促进毛细支气管炎患儿PPD皮试阳转、增强TH1细胞功能的作用,推测IL-10水平未显著降低可能与BCG诱导产生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支气管炎 卡介苗 PPD反应 辅助性 T细胞1/辅助性T细胞2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生长因子促进骨形态发生蛋白9诱导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3H10成骨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惠慧 罗聪 毕杨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2380-2384,共5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联合骨形态发生蛋白9(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9,BMP9)诱导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3H10)成骨分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用重组腺病毒介导BMP9在C3H10细胞中过表...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联合骨形态发生蛋白9(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9,BMP9)诱导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3H10)成骨分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用重组腺病毒介导BMP9在C3H10细胞中过表达,同时联用20 ng/m L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诱导C3H10细胞,Real-time PCR检测C3H10成骨分化相关基因骨钙蛋白(osteocalcin,OC)及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OC、OPN的蛋白表达水平;ALP染色及ALP读数分析C3H10细胞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的变化;茜素红S染色检测细胞的钙盐沉积;Real-time PCR检测经典信号通路Smad1/5/8在此诱导过程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BMP9单独作用能诱导C3H10细胞向成骨方向分化,并增强细胞ALP活性,单独HGF有较弱的成骨诱导作用,但与BMP9联用可显著增强C3H10细胞成骨特异性标志物OC与OPN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P<0.05),促进ALP活性,及晚期的钙盐沉积;HGF能刺激Smad1/5/8信号通路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结论肝细胞生长因子可显著增强BMP9诱导C3H10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Smad经典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9 肝细胞生长因子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与神经母细胞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春兰 岳丽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10-812,816,共4页
神经母细胞瘤(neuoblastonma,NB)是小儿最常见的实体肿瘤之一,临床表现变异较大,高危NB进展迅速,即使行高强度清髓化疗,肿瘤复发仍然常见,死亡率较高为发现有效NB治疗药物和靶点,必须充分研究认识NB发病机制中的关键分子。间变性淋巴瘤... 神经母细胞瘤(neuoblastonma,NB)是小儿最常见的实体肿瘤之一,临床表现变异较大,高危NB进展迅速,即使行高强度清髓化疗,肿瘤复发仍然常见,死亡率较高为发现有效NB治疗药物和靶点,必须充分研究认识NB发病机制中的关键分子。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是一种受体型酪氨酸激酶,其异常存在于多种肿瘤中,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横纹肌肉瘤、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NB。ALK的异常形式主要包括基因融合、基因突变、基因扩增及蛋白表达增加随着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临床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以及新的特异性小分子ALK抑制剂的研发,ALK异常与NB发生发展关系及针对ALK异常的NB靶向治疗获得了较多关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母细胞瘤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基因异常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tin基因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化为心肌细胞过程中的干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金菊 田杰 +4 位作者 吕铁伟 张小飞 李扬 朱静 陈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1121-1125,1130,共6页
目的:探讨结构蛋白即肌联蛋白titin基因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体外分化为心肌细胞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对收缩蛋白基因β-肌球蛋白重链(β-myson heavy chain,β-MHC)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I,cTnI)基因表... 目的:探讨结构蛋白即肌联蛋白titin基因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体外分化为心肌细胞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对收缩蛋白基因β-肌球蛋白重链(β-myson heavy chain,β-MHC)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I,cTnI)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冲洗Wistar大鼠双侧股骨和胫骨的骨髓腔获得细胞,并进行体外纯化、扩增,后加入5-氮杂胞苷(5-azacytidine,5-aza)进行诱导,分别在诱导后1天、4天、7天、14天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变化,同时将携带有针对大鼠titinN2B区的siRNA重组质粒pSITITIN和针对人β-actin的siRNA重组质粒pSIACTIN转染入诱导后的MSCs,转染后24h,采用RT-PCR技术检测各时间点干扰前后结构蛋白titin基因和收缩蛋白β-MHC、cTnI基因在MSCs体外心肌细胞样分化过程中的动态表达。结果:1.诱导前titin、β-MHC、cTnI基因都有弱的表达,诱导后titin、β-MHC、cTnI基因的表达增强。2.重组质粒转染诱导后的MSCs,titin基因的表达减弱。3.titin基因的表达被干扰后,β-MHC基因的表达无明显变化,而cTnI基因的表达有减弱。结论:1.MSCs是一种具有心肌源性的种子细胞2.titin基因可能是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有重要意义的基因,对cTnI基因的表达有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RNA干扰 分化 TITIN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vinα和Livinβ在儿童急性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毛成刚 郭玥馨 +1 位作者 罗庆 徐酉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1488-1490,共3页
目的研究Livinα和Livinβ在儿童急性白血病(childhood acute leukemia,CAL)骨髓单个核细胞(marrowmononuclear cell,MMNC)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PCR(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Livinα和Livinβ在CAL骨髓单个核细胞... 目的研究Livinα和Livinβ在儿童急性白血病(childhood acute leukemia,CAL)骨髓单个核细胞(marrowmononuclear cell,MMNC)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PCR(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Livinα和Livinβ在CAL骨髓单个核细胞中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结果Livinα和Livinβ在初诊的39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和12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MMNC中的表达率和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Livinα的表达水平高于Livinβ(P<0.01)。ALL化疗后第19天,幼稚细胞≤5%组Livinα和Livinβ的表达水平较化疗前明显降低(P<0.01)。幼稚细胞>5%组化疗后较化疗前也降低(P<0.05),但化疗后Livinα和Livinβ的表达水平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Livinα和Livinβ在CAL中高表达可能对评估CAL临床危险度及预后有重要意义;提示Livinα和Livinβ可作为观察CAL预后的分子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IN 凋亡抑制蛋白 急性白血病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泌性卷曲相关蛋白3影响小鼠胚胎肝干细胞体外成熟分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贺引 蒋昌科 +2 位作者 何昀 冯涛 毕杨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8-273,共6页
目的检测不同发育阶段的肝组织中Wnt信号拮抗因子分泌性卷曲相关蛋白(secreted frizzled-related pro-tein,SFRP)的表达,并探讨SFRP3对胚胎肝干细胞体外成熟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胚胎12.5 d至出生后4周共9个阶段的小鼠肝组织,RT-PCR检测... 目的检测不同发育阶段的肝组织中Wnt信号拮抗因子分泌性卷曲相关蛋白(secreted frizzled-related pro-tein,SFRP)的表达,并探讨SFRP3对胚胎肝干细胞体外成熟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胚胎12.5 d至出生后4周共9个阶段的小鼠肝组织,RT-PCR检测5种SFRPs在肝组织及胚胎肝干细胞14.5(embryonic liver stem cells,ELSC)中的表达水平。腺病毒SFRP3感染小鼠胚胎肝干细胞,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联合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ic growthfactor,HGF)诱导肝细胞分化,诱导后第3、6、9、12天检测白蛋白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ablumin promoter-GaussiaLuciferase,ALB-GLuc)活性,诱导后第12天,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肝脏相关基因表达,PAS染色检测糖原合成功能。结果 SFRP1、4、5在不同阶段肝组织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SFRP2和SFRP3只在胚胎期肝组织中表达,随后很快消失。ELSC14.5细胞中,SFRP2高表达而SFRP3表达很低。Dex联合HGF可有效诱导ELSC14.5细胞的体外成熟分化,与对照组相比,SFRP3过表达可降低成熟肝细胞标志白蛋白(albumin,ALB)、细胞角蛋白18(cytokeratin 18,CK18)、酪氨酸转氨酶(tyrosine aminotransferase,TAT)、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B)及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UDP-glucuronosyl transferase,UGT1A)的水平,增强肝干细胞标志Delta蛋白(Delta-like protein,DLK)和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的表达,并抑制糖原合成功能。结论 SPRF3在肝脏发育过程中表达水平迅速降低,并显著抑制胚胎来源的肝干细胞体外成熟分化,其下调可能是肝脏发育和肝细胞成熟分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肝干细胞 分化抑制 分泌性卷曲相关蛋白3 Wnt信号拮抗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uB1失活空肠弯曲菌O∶19突变株感染致病力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向淑利 蔡方成 张晓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3期2223-2225,共3页
目的探讨neuB1失活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CJ)O∶19突变株的感染致病力。方法由CJ O∶19野生株构建neuB1灭活的突变株,检测其对正常人血清杀菌活性的敏感性、运动力和自身凝集(AAG)活性,并与野生株进行比较。结果突变株对10%... 目的探讨neuB1失活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CJ)O∶19突变株的感染致病力。方法由CJ O∶19野生株构建neuB1灭活的突变株,检测其对正常人血清杀菌活性的敏感性、运动力和自身凝集(AAG)活性,并与野生株进行比较。结果突变株对10%正常成人血清(normal human serum,NHS)杀菌活性的敏感性高于同源的野生株(P<0.05),孵育15min和60min后突变株存活率分别为(20.6±7.4)%和(9.6±3.6)%,而野生株分别为(36.9±5.9)%和(15.5±4.3)%,但突变株的运动力和AAG活性与野生株比较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neuB1失活CJ O∶19突变株仍具有较强的感染致病力,因而应考虑灭活后突变菌株疫苗的开发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肠弯曲菌 感染致病力 运动力 自身凝集活性 突变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号染色体STR多态与Down's综合征基因诊断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景春梅 朱静 +3 位作者 邓兵 张伟 何俊琳 王应雄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97-300,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进行Down's综合征诊断的可行性,同时对Down's综合征患儿双亲进行分析,找寻该病的遗传规律。方法:选择21号染色体上D21S1l和D21S1414 2个STR基因座,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 目的:探讨应用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进行Down's综合征诊断的可行性,同时对Down's综合征患儿双亲进行分析,找寻该病的遗传规律。方法:选择21号染色体上D21S1l和D21S1414 2个STR基因座,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8%)、硝酸银染色技术分别对100例Down's综合征患儿及20例患儿父母的基因组进行分析。结果:(1)正常人在1个STR基因座上的基因型有2种情况:①2个不同等位基因构成的杂合子,凝胶电泳上表现为粗细一样的2条带。②2个相同等位基因构成的纯合子,凝胶上是2条相同等位基因条带的重叠,其宽度和浓度约为单个等位基因条带的2倍。(2)Down's综合征患儿的等位基因数目和(或)条带浓度有3种特征性改变:①3个不同的等位基因,电泳图上为浓度相同的3条带。②3个等位基因中的2个相同,电泳图上为2条带,其中1条的浓度足另外1条的2倍。③3个相同的等位基因,电泳图上为1条带,这条带的浓度和宽度约为正常对照条带的3倍。(3)20例Down's综合征双亲分析显示,Down's综合征患儿电泳条带包含了母亲的全部电泳条带,而与父亲的电泳条带只有部分相同。结论:(1)利用21号染色体STR位点作为遗传标记,采用PCR扩增技术结合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硝酸银染色技术,可用于诊断和筛查Down's综合征。(2)Down's综合征患儿与双亲比对电泳结果表明,Down's综合征发病与父母的核型无关,多余的1条21号染色体一般来自于母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wn’s综合征 短串联重复序列 基因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