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熏蒸联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
作者 陈爱军 黄欣 +1 位作者 陈瑾 李惠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534-536,共3页
目的:探索联合治疗带状疱疹的新方法。方法:87例带状疱疹病人随机分为2组,甲组采用单纯抗病毒治疗,乙组采用抗病毒和中药熏蒸联合治疗。结果:甲组与乙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甲组与乙组治疗后主要症状、体征指数变化比较... 目的:探索联合治疗带状疱疹的新方法。方法:87例带状疱疹病人随机分为2组,甲组采用单纯抗病毒治疗,乙组采用抗病毒和中药熏蒸联合治疗。结果:甲组与乙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甲组与乙组治疗后主要症状、体征指数变化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中药熏蒸明显优于单纯的抗病毒治疗,为联合治疗带状疱疹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熏蒸 带状疱疹 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嗪对VEGF受体与其放射性配体结合的抑制 被引量:14
2
作者 丰俊东 徐晓玉 +3 位作者 胡益勇 陈刚 陈伟海 杨丽蓉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39-942,共4页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VEGF受体与其放射性配体结合的影响。方法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分别制备川芎嗪大剂量、小剂量、阳性对照组鱼精蛋白、生理盐水各组含药血清,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川芎嗪含药血清中药物浓度。将各组血清作用于人脐...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VEGF受体与其放射性配体结合的影响。方法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分别制备川芎嗪大剂量、小剂量、阳性对照组鱼精蛋白、生理盐水各组含药血清,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川芎嗪含药血清中药物浓度。将各组血清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采用放射配体受体结合分析法(RBA)观察川芎嗪对VEGF受体最大结合容量(Bmax)和解离常数(Kd值)的影响。结果川芎嗪大剂量组Kd=343.30±36.64pmol·L-1,Bmax=46.26±5.85fmol/2×105cells,与生理盐水组相比Kd增大(P<0.05),Bmax减小(P<0.05)。川芎嗪小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Kd有增大趋势、Bmax有减小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阳性对照组Kd=179.07±25.65pmol·L-1,受体最大结合容量Bmax=38.65±9.83fmol/2×105cells,与生理盐水组相比Kd差异无显著性(P>0.05),Bmax减小(P<0.05)。结论在川芎嗪作用下VEGF受体与125IVEGF结合的亲和力下降,VEGF受体数目下降,川芎嗪抑制VEGF受体与125IVEGF结合。川芎嗪含药血清(143.0mg·kg-1组)抑制VEGF受体与125IVEGF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放射配体受体结合分析法 最大结合容量 解离常数 血清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炮制方法对续断中总皂苷和川续断皂苷Ⅵ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张丹 曹纬国 陶燕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054-1057,共4页
目的:研究续断生品及不同炮制品中总皂苷与川续断皂苷Ⅵ的含量变化,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续断中总皂苷和川续断皂苷Ⅵ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续断生品及炮制品中总皂苷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川续断皂苷Ⅵ的含量。结... 目的:研究续断生品及不同炮制品中总皂苷与川续断皂苷Ⅵ的含量变化,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续断中总皂苷和川续断皂苷Ⅵ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续断生品及炮制品中总皂苷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川续断皂苷Ⅵ的含量。结果:与续断生品相比较,各炮制品的总皂苷含量略有增加;但炮制后川续断皂苷Ⅵ的含量增加显著。结论:不同炮制方法均能影响续断中川续断皂苷Ⅵ的含量变化,证明了传统炮制方法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炮制方法 总皂苷 川续断皂苷Ⅵ 分光光度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me2基因参与小鼠基质细胞蜕膜化过程
4
作者 张雪 张爽 +5 位作者 陈雪梅 刘学庆 何俊琳 王应雄 丁裕斌 付利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65-969,共5页
目的:检测Nme2(nucleoside diphosphate kinase 2)基因在小鼠早期妊娠和人工诱导蜕膜化的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规律;探究Nme2基因与子宫基质细胞蜕膜化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分别检... 目的:检测Nme2(nucleoside diphosphate kinase 2)基因在小鼠早期妊娠和人工诱导蜕膜化的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规律;探究Nme2基因与子宫基质细胞蜕膜化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分别检测小鼠妊娠第5天着床点(D5IS)、着床旁(D5IIS),D6IS、D6IIS、D8IS、D8IIS及人工诱导蜕膜化模型小鼠子宫内膜中Nme2的表达定位,m 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水平。结果:小鼠D5、D6、D8子宫内膜中着床点Nme2基因的m 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明显高于着床旁;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Nme2表达定位表达于D5着床点的初级蜕膜区(primary decidua region,PDZ)、D6和D8着床点的次级蜕膜区(secondary decidua region,SDZ);人工诱导蜕膜化模型中,Nme2基因的m RNA和蛋白质水平在诱导组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Nme2基因的表达上调与小鼠基质细胞的蜕膜化过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 蜕膜化 Nme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技术挖掘番茄红素对前列腺癌细胞的作用靶点 被引量:3
5
作者 肖仕全 王利 +2 位作者 刘太行 俞炽阳 付利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78-884,共7页
目的:前列腺癌是泌尿系统中发病率最高的肿瘤,番茄和其他含番茄红素的食物对预防前列腺癌和减缓其发展进程有效,但是番茄红素作用于前列腺癌的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深入挖掘番茄红素作用于前列腺癌的潜在靶点,有利于... 目的:前列腺癌是泌尿系统中发病率最高的肿瘤,番茄和其他含番茄红素的食物对预防前列腺癌和减缓其发展进程有效,但是番茄红素作用于前列腺癌的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深入挖掘番茄红素作用于前列腺癌的潜在靶点,有利于进一步阐明其在前列腺保护中的分子机制以及潜在的其它应用。方法:从GEO数据库检索并下载番茄红素补充和安慰剂对照的列腺癌患者前后的癌组织表达组基因芯片数据集,并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构建基因共表达模块,并对性状高关联模块进行GO及KEGG聚类分析和节点基因筛选。结果:利用数据集GSE27140中114例样本,共构建了16个共表达模块,其中2个模块与性状关联度较高,参与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变、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细胞衰老等信号通路。进一步对模块基因连通性分析发现2个节点基因。结论:本研究筛选出番茄红素治疗前列腺癌的潜在作用靶点,为阐明番茄红素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有意义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番茄红素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生物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