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供电企业电压暂降“4D”全过程管理 强化敏感客户电力供应保障
1
作者 谭巧 张娟 +3 位作者 申康 杜娟 陈艺强 张程 《农电管理》 2021年第9期34-35,共2页
背景介绍园区客户用电需求量大,服务质量需提高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北碚供电分公司承担着北碚区全部17个镇街的供电服务,供区面积730km2,供电服务人口约81.1万,客户47.55万户,包括水土园区、蔡同工业园区、歇马科技园区(在建)三大园区,... 背景介绍园区客户用电需求量大,服务质量需提高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北碚供电分公司承担着北碚区全部17个镇街的供电服务,供区面积730km2,供电服务人口约81.1万,客户47.55万户,包括水土园区、蔡同工业园区、歇马科技园区(在建)三大园区,是机器人、仪器仪表、广泛产业、生物制药、软件研发等高尖科技产业的聚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电服务 科技产业 供电企业 万户 仪器仪表 全过程管理 科技园区 软件研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约束优化的阵列式电流互感器环境微电流能量收集 被引量:2
2
作者 项施叶子 杜林 +2 位作者 余辉宗 肖建泓 黄兴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534-4543,I0036,I0035,共12页
环境能量获取是实现电力系统中低功耗、分布式传感器高效、可靠供电的一种新兴技术。针对mA级别微电流能量收集功率和效率低下的问题,该文提出了电流互感器阵列组合的方法。建立了电流互感器等效电路模型,通过拟合确定非线性自感的数学... 环境能量获取是实现电力系统中低功耗、分布式传感器高效、可靠供电的一种新兴技术。针对mA级别微电流能量收集功率和效率低下的问题,该文提出了电流互感器阵列组合的方法。建立了电流互感器等效电路模型,通过拟合确定非线性自感的数学表达,推导了取能电流互感器的理论输出特性。进一步针对微电流能量收集,建立了阵列式取能电流互感器的串并联电路模型,基于能量管理芯片的输入特性构建电流互感器阵列组合最优设计的多约束条件,利用遗传算法优化取能电流互感器阵列组合,提高能量收集功率及效率。最后,在50、80和100mA电流3种情况下,利用ADP5091分别对12×1、5×1和4×1形式的最佳取能电流互感器阵列进行能量收集与管理,最大能量收集效率达到98.96%,实现了对低功耗无线温度传感器间歇工作模式的供电,为电力系统环境中从泄露电流、环流等微电流能量的高效回收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气特性 电流互感器 能量转换 能量收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接闪器叶片风电机组缩比模型雷击附着特性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宇 王建国 +3 位作者 周蜜 刘玉河 蔡力 薛健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5307-5315,共9页
风电机组叶片的雷击损害近年来频繁发生,叶片双接闪器布置是常见的风电机组雷电保护方式。针对2MW、40m双接闪器叶片风电机组,采用1.2/50μs冲击电压波形、1:100缩比比例开展缩比模型雷击附着试验,设计针对风电机组的缩比模型附着性能... 风电机组叶片的雷击损害近年来频繁发生,叶片双接闪器布置是常见的风电机组雷电保护方式。针对2MW、40m双接闪器叶片风电机组,采用1.2/50μs冲击电压波形、1:100缩比比例开展缩比模型雷击附着试验,设计针对风电机组的缩比模型附着性能试验方法,研究雷电先导位置、叶片旋转角度对附着位置及接闪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度较高、风机正上方的雷电先导更容易附着在叶片叶尖接闪器上,高度较低、位于风机侧方的雷电先导可能附着在叶片中部接闪器、机舱和避雷针,甚至叶片绝缘部分。风机叶片旋转角度对风机各组件的雷击附着率存在一定影响,叶片垂直向上时接闪器保护效率最高,叶片水平时保护效率最低。试验结果对理解风机雷击附着特性及其损坏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击附着 风电机组 接闪器 叶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时级月度发购电计划的优化模型及其混合智能求解策略 被引量:7
4
作者 颜伟 汪敏 +5 位作者 龙漪澜 李丹 王俊梅 黄正波 赵霞 余娟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823-2830,共8页
结合网内外购电模式的差异,建立了计及网外购电市场的小时级月度发购电计划模型。该模型是一个多时段大规模混合整数规划模型。负荷的时段融合策略可有效减小模型中小时级时段数的规模,但会带来负荷融合误差,从而影响模型的目标甚至安... 结合网内外购电模式的差异,建立了计及网外购电市场的小时级月度发购电计划模型。该模型是一个多时段大规模混合整数规划模型。负荷的时段融合策略可有效减小模型中小时级时段数的规模,但会带来负荷融合误差,从而影响模型的目标甚至安全约束,为此提出了基于负荷融合误差的校正优化策略。针对模型的大规模多时段混合整数规划特点,提出了结合免疫遗传算法与拉格朗日分解协调策略的混合智能算法。一方面,利用免疫遗传算法为拉格朗日松弛法提供满足启停约束和旋转备用约束的机组组合发购电方案。另一方面,利用拉格朗日分解协调算法高效求解运行机组的最优发电方案,快速提升免疫遗传算法优秀个体的质量。两者交替迭代,互相促进,从而实现上述多时段混合整数规划模型的高效求解。最后通过IEEE 57节点系统的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外购电市场 月度发购电计划 校正优化策略 拉格朗日松弛法 免疫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短期负荷预测的变压器目标节能控制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熊小伏 赵志杰 +1 位作者 姚旭 程臣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19-23,共5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短期负荷预测的变压器目标节能控制方法,将短期负荷预测引入变压器经济运行实时控制,采用基于加权平均的日周期多点外推法的短期负荷预测方法,通过负荷预测得到未来24 h内的负荷曲线,利用目标节能函数求出节约电量,以此... 提出了一种基于短期负荷预测的变压器目标节能控制方法,将短期负荷预测引入变压器经济运行实时控制,采用基于加权平均的日周期多点外推法的短期负荷预测方法,通过负荷预测得到未来24 h内的负荷曲线,利用目标节能函数求出节约电量,以此值确定变压器投退控制策略。避免负荷波动而带来不必要调整。在降低变压器综合功率损耗的同时,也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用Matlab仿真证明了该方法用于变压器经济运行控制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器 经济运行 短期负荷预测 节能 多点外推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流暂态量的多端柔直输电线路故障辨识 被引量:6
6
作者 付华 刘振敏 +1 位作者 陈浩轩 丰胜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7-115,共9页
针对多端柔性直流电网易发生直流侧线路故障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电流暂态量的故障辨识方法。简化故障等效电路,计算得出区内故障时的电流波动幅值远大于区外;分析比较正向、反向故障瞬间限流电抗器的压降值,构成兼有方向性的故障线路判... 针对多端柔性直流电网易发生直流侧线路故障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电流暂态量的故障辨识方法。简化故障等效电路,计算得出区内故障时的电流波动幅值远大于区外;分析比较正向、反向故障瞬间限流电抗器的压降值,构成兼有方向性的故障线路判断;利用解耦矩阵解耦电流来消除极间电流耦合特性的影响,计算正负极电流突变总量的比值实现故障极的判别。在PSCAD/EMTDC平台搭建张北四端柔性直流电网模型,确定实验参数和整定值的选取方法,结合大量算例证明,所提辨识方法在不同故障情况下都有灵敏准确的故障辨识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端柔性 直流输电 故障辨识 电流暂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可控分布式电源和换电站的配电网协调规划方法 被引量:7
7
作者 罗雨萌 颜伟 +3 位作者 黄正波 吕冰 赵霞 余娟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3-118,共6页
为了实现分布式电源、换电站和配电网开关的协调优化配置,本文提出了含可控分布式电源、换电站的孤岛形成策略和孤岛形成概率的计算方法,以及含可控分布式电源和换电站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方法;在现有可控分布式电源和分段开关的协调规... 为了实现分布式电源、换电站和配电网开关的协调优化配置,本文提出了含可控分布式电源、换电站的孤岛形成策略和孤岛形成概率的计算方法,以及含可控分布式电源和换电站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方法;在现有可控分布式电源和分段开关的协调规划模型中引入换电站,并考虑联络线对配电网和换电站可靠性的作用,建立了可控分布式电源、换电站、分段开关和联络线的源-荷-网协调规划模型,提出了求解所建模型的混合智能算法。最终,通过IEEE三馈线配电网系统验证了本文模型和算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控分布式电源 换电站 开关 混合智能算法 改进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线损电量优化分布的配电网线路最优组合模型 被引量:5
8
作者 张敏 黄静 +4 位作者 唐阳 陈西寅 徐溦 李超 卢希 《重庆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24,共7页
为了解决高耗能、低功率因数等负荷情况下传统降损措施难以满足线损率要求的问题,实现基于网络的线损管理方法,提出了一种配电网线路最优组合模型。阐述了线损电量优化分布方法在线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场景及解决的问题,并根据场景及应... 为了解决高耗能、低功率因数等负荷情况下传统降损措施难以满足线损率要求的问题,实现基于网络的线损管理方法,提出了一种配电网线路最优组合模型。阐述了线损电量优化分布方法在线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场景及解决的问题,并根据场景及应用需求,构建了线路最优组合模型。针对核心模块提出线路最优组合算法,以组合后线损率满足考核要求的线路数量最大化为目标,以线损率考核标准为约束条件,利用建模工具进行求解。算例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确定配电网高损负荷的转移方向,为后续的网络重构、网络规划等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网 线损电量 优化分布 最优组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