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玉米科研及成果推广的领头雁——记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杨华研究员
1
作者 田红琳 《农业科技通讯》 2013年第3期1-1,235,共2页
现任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所长、国家现代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重庆综合试验站站长、全国甜玉米协会理事、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专业委员会粮油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委员,
关键词 农业科学院 甜玉米 重庆市 研究所 成果推广 技术专业委员会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研究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2
作者 李淑君 付忠军 +2 位作者 郝芸茜 袁亮 祁志云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74-988,共15页
紫玉米(Zea mays L.)含有较高的花青素和其他功能性植物化学物质,广泛应用于功能食品和医药等行业,为玉米产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为探究紫玉米中花青素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利用生物信息学法,从玉米全基因组数据库中鉴定出分布于10... 紫玉米(Zea mays L.)含有较高的花青素和其他功能性植物化学物质,广泛应用于功能食品和医药等行业,为玉米产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为探究紫玉米中花青素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利用生物信息学法,从玉米全基因组数据库中鉴定出分布于10条染色体上的83个花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ZmABGs);系统发育树将这些基因分为五组。ZmABGs启动子区的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ZmABGs基因在参与激素信号通路和胁迫响应中起重要作用。通过对ZmABGs在玉米不同组织的表达分析发现,与非授粉组织相比,多个ZmABGs基因在授粉组织中表达,尤其是在玉米种皮中。利用qRT-PCR技术对与粒色相关的15个关键ZmABGs基因在籽粒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分析表明,调控基因(ZmPAP1-b和ZmLBD38-a)及其靶结构基因(ZmF3H-b、ZmDFR-b、ZmCHS-b、ZmF3′H-b、ZmPAL1-b、ZmPAL1-i和ZmC4H-c)的共同上调可能促进了Zi 2-1在籽粒发育早期阶段(授粉后10~34 d)的花青素积累,而在后期发育阶段(授粉后34~46 d)这些ZmABGs则表现出下调。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玉米中花青素积累的遗传机制和调控网络,同时为促进高花青素玉米品种的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花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 Q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玉米单倍体诱导效果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祁志云 杨华 +6 位作者 邱正高 张亚勤 袁亮 蔡治荣 王楠 金川 李淑君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52-1158,共7页
利用引进的玉米单倍体诱导系RWS、Stock6、高诱1号以及用其杂交改良选育的诱导系,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单倍体诱导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以诱导系Stock6为父本时,材料2005的诱导率最高为2.85%;以诱导系RWS、Stock6、高诱1号以及他... 利用引进的玉米单倍体诱导系RWS、Stock6、高诱1号以及用其杂交改良选育的诱导系,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单倍体诱导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以诱导系Stock6为父本时,材料2005的诱导率最高为2.85%;以诱导系RWS、Stock6、高诱1号以及他们杂交改良选育的诱导系为诱导父本时,不同基因型玉米单倍体诱导率差异明显,诱导系2061、2062、2058和2059诱导率相对较高,可以重点利用;选择诱导材料时要根据育种的目的组建不同的母本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单倍体 诱导系 诱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玉米地方品种表型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5
4
作者 董昕 李淑君 +8 位作者 杨华 官玲 付忠军 祁志云 金川 余雪源 易红华 陈荣丽 张丕辉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61-870,共10页
为全面了解重庆玉米地方品种的多样性和类群特点,本研究对129份"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重庆项目组收集的地方品种的31个农艺性状进行两年田间鉴定,并对其表型多样性进行分析,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类群划... 为全面了解重庆玉米地方品种的多样性和类群特点,本研究对129份"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重庆项目组收集的地方品种的31个农艺性状进行两年田间鉴定,并对其表型多样性进行分析,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类群划分。结果表明,两年鉴定的农艺性状表型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调查的31个农艺性状中有16个性状多样性指数达2.0以上,其中株高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两年鉴定结果分别为2.07和2.08。基于31个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将重庆玉米地方品种划分为3大类群,即早熟小粒型、早熟中秆硬粒型和中熟高秆型。早熟小粒型是食用玉米类型,以糯玉米为主,还包括爆裂玉米和食用硬粒白玉米;早熟中秆硬粒型主要为分布于中高山区的白色早熟硬粒品种;中熟高秆型表现为中熟、高秆、中大果穗。全面分析表明,重庆玉米地方品种多样性水平较高,划分的3大类群表型特征为重庆玉米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以及优异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地方品种 重庆 表型多样性 类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糯玉米育种杂种优势群及杂优模式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张胜恒 杨华 +4 位作者 雷开荣 蔡治荣 鲜红 易红华 陈荣丽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9,共5页
分析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重庆市自育22个糯玉米杂交种的血缘关系、配合力及SSR标记分类,结果表明:①S181类群、衡白类群为重庆糯玉米育种主要杂优类群,其中S181类群是具有重庆特色的西南优秀杂优类群,②杂优模式主要为S181类群×衡... 分析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重庆市自育22个糯玉米杂交种的血缘关系、配合力及SSR标记分类,结果表明:①S181类群、衡白类群为重庆糯玉米育种主要杂优类群,其中S181类群是具有重庆特色的西南优秀杂优类群,②杂优模式主要为S181类群×衡白类群,其次为S181类群×其它类群。重庆糯玉米育种要在坚持应用、扩大S181、衡白两个杂种优势群遗传差异的同时,并以S181为主发展其它杂优模式,要进一步加大对西南地方种质的改良利用力度,解决遗传基础狭窄问题,育成突破性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 杂种优势群 杂优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王继玥 余庭跃 张采波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B12期10-15,共6页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是人类食物、动物饲料以及部分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获取特定时空基因转录模式信息对于了解与植物特定表型相关基因表达情况至关重要。转录组学分析是当前研究整个基因组在特定时空表达模式的重要研...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是人类食物、动物饲料以及部分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获取特定时空基因转录模式信息对于了解与植物特定表型相关基因表达情况至关重要。转录组学分析是当前研究整个基因组在特定时空表达模式的重要研究方法。综述了近年来有关玉米转录组学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转录组学 RNA-SEQ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玉米直链淀粉含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袁亮 杨华 +2 位作者 邱正高 汤玲 张亚勤 《种子》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0-52,共3页
直链淀粉的含量是评价玉米淀粉品质的主要指标之一,ae基因的发现使商业性的高直链淀粉育种项目得以开展。本研究介绍了高直链淀粉的兴起和玉米直链淀粉的利用价值,从常规技术和生物技术两方面探讨了高直链淀粉玉米的育种方法,并综述了... 直链淀粉的含量是评价玉米淀粉品质的主要指标之一,ae基因的发现使商业性的高直链淀粉育种项目得以开展。本研究介绍了高直链淀粉的兴起和玉米直链淀粉的利用价值,从常规技术和生物技术两方面探讨了高直链淀粉玉米的育种方法,并综述了有关直链淀粉检测的研究进展和高直链淀粉玉米品种的栽培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高直链淀粉 a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个玉米品种抗倒性及持绿性研究初报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文俊 付忠军 +3 位作者 黄玉碧 李建生 杨华 郑阳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95-1098,共4页
试验选用在中国西南地区有代表性的中国和美国玉米品种各2个,测定其茎秆强度与弹性、根系拉力、叶片持绿度等参数。结果表明,DK007抗倒性最好,渝单8号、先玉508次之,登海11抗倒性较差;2个美国玉米品种在茎秆强度、入土根数、持绿度上优... 试验选用在中国西南地区有代表性的中国和美国玉米品种各2个,测定其茎秆强度与弹性、根系拉力、叶片持绿度等参数。结果表明,DK007抗倒性最好,渝单8号、先玉508次之,登海11抗倒性较差;2个美国玉米品种在茎秆强度、入土根数、持绿度上优于2个中国玉米品种,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而在茎秆弹性上稍逊于2个中国玉米品种;持绿度与入土根数、根系拉力呈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茎秆强度 茎秆弹性 根系拉力 叶片持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破性糯玉米品种渝糯18号特性评价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柯剑鸿 蔡治荣 +2 位作者 易红华 陈荣丽 周茂林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55-57,共3页
渝糯18号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最新选育成的中早熟、中秆糯玉米新品种,于2009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品质优、超高产、群体生产力强、抗病虫力强、商品性好、熟期较早、适应性广等突出优点,其用途较广,鲜穗可... 渝糯18号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最新选育成的中早熟、中秆糯玉米新品种,于2009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品质优、超高产、群体生产力强、抗病虫力强、商品性好、熟期较早、适应性广等突出优点,其用途较广,鲜穗可直接出售,整穗速冻、真空包装保鲜加工,干籽粒加工利用等都有很高的利用价值,推广开发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 新品种 特性 产量 利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内生菌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晔 田红琳 张丕辉 《作物研究》 2017年第6期709-712,共4页
植物内生菌作为一种新型的微生物资源,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青睐。到目前为止,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植物中分离出大量内生菌,在生防、促生长、抗非生物胁迫方面表现出较好的应用潜力。玉米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对其内生菌进行研究具有... 植物内生菌作为一种新型的微生物资源,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青睐。到目前为止,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植物中分离出大量内生菌,在生防、促生长、抗非生物胁迫方面表现出较好的应用潜力。玉米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对其内生菌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玉米内生菌的多样性、种群分布特性、生物学特性等方面概述了当前有关玉米内生菌研究的主要成果和最新进展,以期为玉米内生菌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菌 玉米 促生 抗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甜型糯玉米选育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胜恒 蔡治荣 +3 位作者 徐红智 唐洪军 杨华 易红华 《南方农业》 2007年第1期9-12,共4页
在选育甜糯双隐自交系WU2608、WH3503的基础上,成功应用部分基因修饰的方法。育成加甜型糯玉米渝彩甜糯1号、渝甜糯1号,通过重庆市审定。
关键词 加甜型糯玉米 甜糯双隐基因 基因修饰 选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重庆糯玉米丰产栽培 被引量:5
12
作者 易红华 张胜恒 +1 位作者 刘玉英 蔡治荣 《南方农业》 2007年第1期87-89,共3页
针对重庆地区特有气候和农户种植习惯,对鲜食糯玉米品种选择、播期安排和田间管理等方面作了介绍。
关键词 鲜食糯玉米 优质 高产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糯玉米育种研究成效及设想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胜恒 蔡成雄 +4 位作者 杨华 蔡治荣 周汝平 徐红智 易红华 《南方农业》 2007年第3期63-65,共3页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糯玉米育种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起步、发展、上台阶三个阶段。使用普通玉米优良基因对地方资源进行改良,在育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渝糯7号的基础上,育成加甜型糯玉米填补了西南空白;育成超级糯玉米渝科糯1、2号;...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糯玉米育种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起步、发展、上台阶三个阶段。使用普通玉米优良基因对地方资源进行改良,在育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渝糯7号的基础上,育成加甜型糯玉米填补了西南空白;育成超级糯玉米渝科糯1、2号;育成食用品质更优的、产量更高的鲜食糯玉米渝糯408,糯玉米育种不断上新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 育种 成效 设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诱变处理玉米自交系研究简报 被引量:4
14
作者 邱正高 杨华 +5 位作者 祁志云 袁亮 柯剑鸿 张胜恒 蔡治荣 张亚勤 《南方农业》 2008年第4期1-4,共4页
将糯玉米自交系S147、S181和普通玉米自交系268、561作航空搭载诱变处理,考察回收种子与地面保存种子主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空间诱变可使纯合的玉米自交系产生变异;不同类型的玉米自交系对空间环境诱变因子敏感程度不同,糯玉米自交系... 将糯玉米自交系S147、S181和普通玉米自交系268、561作航空搭载诱变处理,考察回收种子与地面保存种子主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空间诱变可使纯合的玉米自交系产生变异;不同类型的玉米自交系对空间环境诱变因子敏感程度不同,糯玉米自交系比普通玉米自交系更容易产生变异;同样的糯玉米自交系,S147比S181更容易产生变异。S147处理后代变异类型丰富,株高、穗位高、雄穗主轴长度、雄穗分枝个数、穗长、穗粗、穗行数均发生了变异;S181处理后代中产生了雄穗完全退化植株;普通玉米自交系268、561处理后代无明显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航空诱变 突变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处理方法对玉米单倍体加倍效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祁志云 杨华 +4 位作者 邱正高 张亚琴 李淑君 袁亮 金川 《南方农业》 2013年第8期61-63,74,共4页
用秋水仙素溶液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玉米单倍体,结果表明:(1)处理的玉米单倍体加倍效率比自然加倍明显提高,其中浸根法和浸种法的加倍效率提高最大;(2)用不同因素处理玉米单倍体,采用0.06%秋水仙素浸泡胚芽切口的单倍体种子,浸泡处理12 ... 用秋水仙素溶液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玉米单倍体,结果表明:(1)处理的玉米单倍体加倍效率比自然加倍明显提高,其中浸根法和浸种法的加倍效率提高最大;(2)用不同因素处理玉米单倍体,采用0.06%秋水仙素浸泡胚芽切口的单倍体种子,浸泡处理12 h单倍体加倍效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单倍体 加倍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缩行扩株”对重庆丘陵山区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田红琳 蒋志成 +5 位作者 刘春英 李晔 周汝平 崔俊娟 胡伟 许明陆 《耕作与栽培》 2021年第2期13-15,共3页
选用高产、稳产、广适普通玉米品种“渝单30”为研究对象,采用3500株·(667 m^(2))^(-1)的种植密度,以当地生产上常用的稀大行(1~1.2 m)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排列,研究同密度下“缩行扩株”对渝单30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选用高产、稳产、广适普通玉米品种“渝单30”为研究对象,采用3500株·(667 m^(2))^(-1)的种植密度,以当地生产上常用的稀大行(1~1.2 m)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排列,研究同密度下“缩行扩株”对渝单30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渝单30在0.9 m行距时产量最高,行距间产量性状表现为0.9 m行距>0.8 m行距>0.7 m行距>1 m行距>1.2 m行距>0.6 m行距。因此,重庆丘陵山区将现有生产上“稀大行”种植模式改为0.9 m、0.8 m行距,同单位土地面积上可以增加种植行数,集约化利用土地,减少漏光损失,平衡种群内竞争,最终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株行距 产量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玉米渝单25号选育研究及开发价值探讨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文俊 柯剑鸿 +3 位作者 曾凡玉 杨华 唐洪军 郑阳 《南方农业》 2008年第1期1-2,共2页
渝单25号由重庆市农科院玉米所研究选育而成,杂交组合为渝38×渝35。经多年多生态试验研究,表现质优、高产、耐瘠、多抗、适应种植区域广等特点,具有中熟、中秆、茎叶清秀、活秆成熟、大穗、半硬粒型等综合优良农艺性状,具有粮、饲... 渝单25号由重庆市农科院玉米所研究选育而成,杂交组合为渝38×渝35。经多年多生态试验研究,表现质优、高产、耐瘠、多抗、适应种植区域广等特点,具有中熟、中秆、茎叶清秀、活秆成熟、大穗、半硬粒型等综合优良农艺性状,具有粮、饲、加工等多项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 玉米 渝单25 开发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玉米种质在西南山地粮饲兼用型玉米创新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文俊 郑阳 +3 位作者 杨华 蒋志成 况良开 黄爱华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第19期64-65,共2页
简要阐述了选育推广粮饲兼用型玉米的重要意义、西南山地兼用型玉米育种创新实践及热带种质在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创新中的利用价值,以期为西南山地粮饲兼用型玉米的育种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粮饲兼用型玉米 热带种质 育种创新 西南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玉米“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及配套栽培技术
19
作者 田红琳 杨华 +5 位作者 李晔 周汝平 余波 张丕辉 崔俊娟 许明陆 《农业科技通讯》 2015年第5期275-276,293,共3页
重庆市农科院结合重庆实际,组织院里的多学科专家开展协同攻关,通过"六良"合一,以及品种、栽培、耕作制度等增产增收潜力深度挖掘研究,大幅度提高了重庆市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以实现"种三产四"... 重庆市农科院结合重庆实际,组织院里的多学科专家开展协同攻关,通过"六良"合一,以及品种、栽培、耕作制度等增产增收潜力深度挖掘研究,大幅度提高了重庆市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以实现"种三产四"的目标。介绍了实现玉米"种三产四"的理论与技术基础、实施效果及主要技术措施,剖析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三产四 配套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玉米自交系重金属Pb、Cd积累差异及分子检测
20
作者 李淑君 刘娅娟 +3 位作者 张扬 蒲汝民 袁亮 廖长见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1-258,共8页
【目的】筛选获得在重金属Pb、Cd单一污染及复合污染下Pb、Cd低积累的优良甜玉米自交系,以及可用于甜玉米重金属Pb、Cd积累早代鉴定的分子技术。【方法】以10个甜玉米自交系为供试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重金属Pb、Cd单一污染及Pb、Cd复... 【目的】筛选获得在重金属Pb、Cd单一污染及复合污染下Pb、Cd低积累的优良甜玉米自交系,以及可用于甜玉米重金属Pb、Cd积累早代鉴定的分子技术。【方法】以10个甜玉米自交系为供试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重金属Pb、Cd单一污染及Pb、Cd复合污染下,玉米根系、茎叶和籽粒中Pb、Cd含量的积累差异;同时对供试材料ZmHMA2 InDel位点进行Pb、Cd积累差异分子检测,综合分子标记检测与重金属Pb、Cd在不同材料间的积累结果,筛选甜玉米重金属低积累自交系。【结果】无论是单一污染还是复合污染,重金属Pb、Cd的积累规律均表现为根系>茎叶>籽粒;在复合污染下,玉米不同组织对重金属Pb、Cd的积累无明显竞争与协同效应,表明玉米Pb、Cd的积累机制存在一定差异。通过鉴定,获得籽粒Pb低积累玉米自交系2份,籽粒Cd低积累玉米自交系3份,仅有一份材料闽甜系X901表现出籽粒Pb、Cd均低积累。利用InDel位点(InDel2307)对供试材料进行分子检测,结果发现供试材料中有4份存在该位点,含有该位点的材料中根系、茎叶和籽粒Cd含量平均值较其他材料平均值分别低1.801、0.64、0.131 mg·kg^(-1)。【结论】InDel2307位点能将不同玉米自交系按Cd累积量进行区分,对甜玉米Cd含量的区分具有特异性标记。综合分子标记检测与Pb、Cd含量积累结果,筛选出自交系闽甜系X901为Pb、Cd低积累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PB污染 CD污染 甜玉米 积累特征 分子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