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轨道交通高架车站装配式外立面设计研究
1
作者 万展志 吕家悦 +2 位作者 周铁军 黄圣翔 王子尧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76,共6页
车站外立面是构成高架车站形象与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至关重要。通过调研剖析现有高架车站外立面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将装配式技术应用于高架车站建设。混凝土的可塑性为高架车站造型设计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基于此,分... 车站外立面是构成高架车站形象与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至关重要。通过调研剖析现有高架车站外立面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将装配式技术应用于高架车站建设。混凝土的可塑性为高架车站造型设计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基于此,分别从设计与建造两个角度出发,提出“设计多样性,建造标准化”的车站装配式外立面设计策略。结合浙江金义东市域轨道交通大堰河街站和绣湖站的工程项目开展设计实践,以论证高架车站外立面设计策略的有效性,最终实现车站外立面设计多样性与装配式构件标准化之间的有机平衡。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城市轨道交通高架车站外立面设计与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高架车站 装配式混凝土 建筑外立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红色交通线”价值可视化设计研究
2
作者 罗显怡 陈涛 宋珊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60-468,共9页
目的基于交通文化资源传播的多样性、泛在性、共享性与有效性需求,将红色交通线在特定历史时期及当代的价值引领作用以资源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促进对交通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方法以“可视化文化符号+产品载体”的形式,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 目的基于交通文化资源传播的多样性、泛在性、共享性与有效性需求,将红色交通线在特定历史时期及当代的价值引领作用以资源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促进对交通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方法以“可视化文化符号+产品载体”的形式,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数据可视化及文化资源物化衍生,以揭示红色交通文化的发展脉络和新时代交通的变迁。涵盖了文化重构、品牌构建、可视化表达、产品设计、周边开发及营销管理等方面,以及系统化的交通文化产品研发途径。结果通过红色交通文化视觉性创意设计实践研究,探寻有效的文化重塑设计方法,以物化手段助力文化推广,实现对红色交通文化当代传承、价值传播的补充。结论以数字化手段提高抽象文化精神在社会普及过程中的接受度。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构建集体记忆,对深入研究和探讨红色交通文化,使其在当代得以活化、物化地发扬,以及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交通线 价值性 可视化 设计方法 研究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城记忆——特色交通卡面设计
3
作者 王成婷 张蕊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I0012-I0012,共1页
设计说明:山城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地势复杂,山峦起伏,有着密集的高楼建筑,地理特征和城市形态的复杂性促使重庆拥有多种特色交通出行方式,以适应城市的需求。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重庆交通旅游文化焕发新活力,作品选择符号性较强的重庆特... 设计说明:山城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地势复杂,山峦起伏,有着密集的高楼建筑,地理特征和城市形态的复杂性促使重庆拥有多种特色交通出行方式,以适应城市的需求。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重庆交通旅游文化焕发新活力,作品选择符号性较强的重庆特色交通工具如重庆的索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出行方式 设计说明 数字化时代 地理特征 山城重庆 城市形态 山峦起伏 重庆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UARDIAN——交通信息收集处理器概念设计
4
作者 钟扬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I0011-I0011,共1页
设计说明:本产品本产品是基于构建智慧城市生态的背景下对于交通信息收集处理而进行的概念设计。该产品具备了高智能、高精度、高实时的性能,解决了当下设备采集交通信息困难、单一和交通通信系统不完善的问题,提高了交通信息收集的效率。
关键词 信息收集 设计说明 智慧城市 概念设计 高智能 设备采集 交通 高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光·山”重庆轨道三号线南坪车站空间座椅设计
5
作者 刁晓峰 盛存俊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I0009-I0009,共1页
设计说明:本设计方案设置于重庆南坪地铁站,采用“山”作为其创作主题,并通过集成数字化智能灯光感应系统,创造了一种独特且虚幻的使用体验。设计旨在通过形态语言描绘重庆的独特魅力,使之不仅仅通过视觉传达,而是通过整体感官体验来感受。
关键词 语言描绘 感官体验 设计说明 座椅设计 感应系统 创作主题 智能灯光 南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重庆城市轨道交通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巴渝文化 被引量:1
6
作者 欧咏梅 陈灏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I0018-I0019,共2页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地铁站因运营频率高、客流量大,其站内视觉艺术作品更加容易对乘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是许多城市逐渐开始将车站公共空间内的艺术设...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地铁站因运营频率高、客流量大,其站内视觉艺术作品更加容易对乘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是许多城市逐渐开始将车站公共空间内的艺术设计作为展示当地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客流量 视觉传达设计 巴渝文化 地铁站 传播与发展 艺术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旅融合背景下工业遗产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涛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388-394,共7页
目的基于文创产品传播传统文化、推动创意经济、增强旅游体验等特性,探索文旅融合背景下工业遗产文创产品的设计原则,从而促进工业遗产的价值传承与活化利用,促进工业遗产转型为文化旅游新址。方法通过理论研究,引入控制论剖析文旅融合... 目的基于文创产品传播传统文化、推动创意经济、增强旅游体验等特性,探索文旅融合背景下工业遗产文创产品的设计原则,从而促进工业遗产的价值传承与活化利用,促进工业遗产转型为文化旅游新址。方法通过理论研究,引入控制论剖析文旅融合、工业遗产与文创产品相互关系;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对工业遗产文创产品设计原则进行论证。结果根据控制论提出文旅融合、工业遗产与文创产品三者关系模型,明确了文创产品设计在“输入-输出”控制系统中的重要作用。结论工业遗产文创产品设计对工业遗产的文旅融合发展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创产品职能,在文创产品设计中应当秉承三项原则:平衡传承与创新,强化文创产品的桥梁作用;注重故事性设计,激发公众的情感与关注度;结合当代社会需求,以设计语言影响公众消费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融合 工业遗产 文创产品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站城融合理念下高铁站点换乘导视系统优化设计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丁楠 赵青青 +1 位作者 全利 王玖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50-459,468,共11页
目的本文以重庆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研究背景,满足各类人群高铁出行的适宜性与多样性需求,升级城市形象展示窗口。深入剖析高铁站点导视系统在换乘枢纽中的实际应用情况,紧密关注城市智慧交通导视系统的发展趋势与最新动态,致... 目的本文以重庆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研究背景,满足各类人群高铁出行的适宜性与多样性需求,升级城市形象展示窗口。深入剖析高铁站点导视系统在换乘枢纽中的实际应用情况,紧密关注城市智慧交通导视系统的发展趋势与最新动态,致力于解决用户在换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视觉困扰和引导不足等核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设计方案。方法对城市高铁站轨道换乘导视系统的设计要点和布设方法进行举证研究,重点就城市智慧出行、数字导视系统进行分析,结合对乘客空间寻路、安全感、舒适感等心理需求的调研,总结轨道交通换乘站点导视系统的设计思路。综合考虑色彩及应用、字号及对比度、字体及视觉度、布设逻辑与信息分级,把控导视系统的视觉度、布设尺度、色彩材质、技术工艺。结合我国高铁站轨道换乘导视系统的发展现状,提出重庆西站换乘导视系统的优化设计策略。结论在尊重空间动向、用户体验、视觉流程的基础上,以智慧交通导视系统为研究对象,充分探寻高铁站点轨道换乘导视系统的高效性、便捷性,旨在提升枢纽的建设水平、运行效率,以及人民群众的出行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视系统 高铁站点 出行体验 换乘能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盘龙之眼——盘龙立交未来微轨站点概念设计
9
作者 李芝 赵文青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I0010-I0010,共1页
设计说明:此设计是针对盘龙立交进行的未来微轨站点概念设计。设计名称为《盘龙之眼》,灵感来源于“龙”之龙眼、龙鳞,空间感受启发于《桃花源记》。此设计提取龙眼外轮廓型并将龙眼概括为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形成站点的核心功能区;使用... 设计说明:此设计是针对盘龙立交进行的未来微轨站点概念设计。设计名称为《盘龙之眼》,灵感来源于“龙”之龙眼、龙鳞,空间感受启发于《桃花源记》。此设计提取龙眼外轮廓型并将龙眼概括为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形成站点的核心功能区;使用参数化建模形成“龙鳞隧道”,AIGC辅以效果图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源记》 空间感受 外轮廓 核心功能区 玻璃幕墙 龙眼 概念设计 站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按驾驶员瞳孔变化的隧道导行反光环色彩设置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尚婷 张勃 朱汉容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276-281,共6页
为了研究隧道被动发光导行反光环(下简称隧道反光环)对驾驶员瞳孔变化的影响,利用UC-win/Road软件对隧道反光环进行仿真模拟,采集了8名驾驶员的瞳孔数据,定性分析了不同行车速度下,反光环色彩对其瞳孔面积变化率影响的规律,并构建了三... 为了研究隧道被动发光导行反光环(下简称隧道反光环)对驾驶员瞳孔变化的影响,利用UC-win/Road软件对隧道反光环进行仿真模拟,采集了8名驾驶员的瞳孔数据,定性分析了不同行车速度下,反光环色彩对其瞳孔面积变化率影响的规律,并构建了三者之间的趋势面拟合模型。最后,对行车速度、隧道反光环色彩进行了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黄色的隧道反光环对驾驶员瞳孔面积变化影响最大;行车速度与驾驶员瞳孔面积呈正相关,隧道反光环色彩值与之呈负相关;行车速度对驾驶员瞳孔面积变化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安全 隧道反光环 色彩 瞳孔面积变化率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上有个好地方》的意象表达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耘非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2-134,共3页
《树上有个好地方》是反映陕西农村教育现状的一部现实题材影片。影片中使用了丰富的艺术表达方式,"树"作为贯穿全片的重要意象,代表着主人公巴王超过对于现实的反叛与抗争,树作为人物的精神家园,在"立象"与"... 《树上有个好地方》是反映陕西农村教育现状的一部现实题材影片。影片中使用了丰富的艺术表达方式,"树"作为贯穿全片的重要意象,代表着主人公巴王超过对于现实的反叛与抗争,树作为人物的精神家园,在"立象"与"尽意"之间承载着影片的情感表达。同时,影片塑造了校长、父亲、粉提老师等具有群体象征性的人物形象,在现实性与理想化表达之间寻得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反映出影片对于我国乡村儿童教育的深刻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上有个好地方》 意象 象征 “上树” 人物群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实与谎言:作为传播媒介的建筑摄影“真实性”的双重解读 被引量:1
12
作者 万展志 李伟湛 曾昱棋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04-208,共5页
本文从“传播媒介”这一角度切入,根据传播者的不同传播目的与受众者需求,将建筑摄影分为“写实性--再现建筑现场”与“写意性--传递设计思想”两种类型,分别围绕其在运用过程中对于建筑图像真实性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由此扩展形成对建... 本文从“传播媒介”这一角度切入,根据传播者的不同传播目的与受众者需求,将建筑摄影分为“写实性--再现建筑现场”与“写意性--传递设计思想”两种类型,分别围绕其在运用过程中对于建筑图像真实性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由此扩展形成对建筑摄影“真实性”的双重解读,有助于人们更加科学、理性地辨析建筑摄影所传播的信息,促进建筑摄影、传播学及建筑学的进步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摄影 建筑图像 建筑视觉 传播媒介 真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群体传播中抗拒性认同及其情感化因素研究——基于“中美贸易摩擦”舆论的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广军 宋珊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0-145,共6页
[研究目的]当今舆论场尤其是互联网舆论场中难以进行有效、冷静的对话和沟通,互联网媒介及群体传播是这种情况出现的重要原因。[研究方法]基于媒介环境学和媒介学的基本思路,并结合“中美贸易摩擦”等舆论案例分析,研究互联网媒介特性... [研究目的]当今舆论场尤其是互联网舆论场中难以进行有效、冷静的对话和沟通,互联网媒介及群体传播是这种情况出现的重要原因。[研究方法]基于媒介环境学和媒介学的基本思路,并结合“中美贸易摩擦”等舆论案例分析,研究互联网媒介特性及其传播组织形态的群体化转向,以及由此带来合法化认同向抗拒性认同的变化及其影响。[研究结论]研究发现,互联网媒介特性构建了“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的群体传播,互联网群体之间的认同是以抗拒性认同为主,而与传统群体相比互联网群体中个体情绪、意见、观点等情感化因素成为了其主要认同机制,情感认同和情绪表达成为互联网舆论场域中的主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传播 互联网媒介 情感化 对立认同 抗拒性认同 情绪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幻电影《掠食城市》的美学解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丁楠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9-131,共3页
克里斯蒂安·瑞沃斯执导的科幻片《掠食城市》聚焦于虚拟的未来世界,人类战争自我毁灭了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后,未来世界还原到了一个近乎原始的生存状态。《掠食城市》代表了当下科幻片的主流美学潮流,该片不仅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建构... 克里斯蒂安·瑞沃斯执导的科幻片《掠食城市》聚焦于虚拟的未来世界,人类战争自我毁灭了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后,未来世界还原到了一个近乎原始的生存状态。《掠食城市》代表了当下科幻片的主流美学潮流,该片不仅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建构了荒凉逼真的反乌托邦未来世界,更是在视觉和叙事上建构了冷科幻的疏离美学和矛盾冲突美学,较为成功地展开了叙事,塑造了角色以及打造了美妙的视觉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掠食城市》 科幻电影 反乌托邦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兽之子》对深海题材的创新叙事 被引量:1
15
作者 许木子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7-159,共3页
《海兽之子》是由渡边步执导的日本动画电影,改编自五十岚大介创作的同名漫画,讲述了少女琉花在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两位神秘少年“海”和“空”,并追随两位少年的脚步,窥见世界与人生的故事。影片将叙事置于“生命的诞生”的宏大命题之... 《海兽之子》是由渡边步执导的日本动画电影,改编自五十岚大介创作的同名漫画,讲述了少女琉花在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两位神秘少年“海”和“空”,并追随两位少年的脚步,窥见世界与人生的故事。影片将叙事置于“生命的诞生”的宏大命题之下,并探讨了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与成长,饱含哲学气息与奇幻色彩。本文试从影片各种人物形象的表征、深海与天空的内涵、琉花的心理变化等入手分析,探讨影片对于深海题材类电影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兽之子》 海洋电影 生命意识 个体成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