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林废弃物共热解对污泥生物炭Cu(Ⅱ)吸附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晴空 王欢 +5 位作者 范剑平 李佳瑛 陈炜 李彦林 杨瑞丰 王殿常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4-780,共7页
将山地城市污泥与水稻杆、水稻壳、桉树枝、桉树叶等农林废弃物进行共热解,研究共热解对生物炭理化性质及Cu(II)吸附性能的影响,探讨共热解对Cu(II)吸附性能的协同作用。结果显示,与污泥炭相比,水稻壳、水稻杆、桉树枝、桉树叶与污泥共... 将山地城市污泥与水稻杆、水稻壳、桉树枝、桉树叶等农林废弃物进行共热解,研究共热解对生物炭理化性质及Cu(II)吸附性能的影响,探讨共热解对Cu(II)吸附性能的协同作用。结果显示,与污泥炭相比,水稻壳、水稻杆、桉树枝、桉树叶与污泥共热解制备的生物炭,C含量分别增大了0.64倍、0.87倍、1.04倍、1.22倍,O含量分别增大了1.11倍、1.25倍、2.01倍、2.17倍,对Cu(II)最大吸附量分别增大了28.4%,60.3%,82.7%,99.7%。共热解对生物炭Cu(II)吸附性能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污泥与桉树叶共热解炭对Cu(II)最大吸附量的协同量化值最高(90.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处理处置 生物炭 共热解 协同效应 重金属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水-气界面CO_(2)、CH_(4)扩散通量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以三峡水库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欧阳常悦 秦宇 +1 位作者 刘臻 梁越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9-459,共11页
传统的水-气界面温室气体通量的监测方法具有诸多局限,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也大多基于数学统计层面。对此,本研究提供了一种较为新颖的研究和分析方法——基于机器学习的数据预测和分析。本研究采用2种经典机器学习算法——随机森林(RF)... 传统的水-气界面温室气体通量的监测方法具有诸多局限,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也大多基于数学统计层面。对此,本研究提供了一种较为新颖的研究和分析方法——基于机器学习的数据预测和分析。本研究采用2种经典机器学习算法——随机森林(RF)和支持向量机(SVM)和2种深度学习算法——卷积神经网络(CNN)和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通过环境因素预测水库水-气界面CO_(2)和CH_(4)扩散通量。此外,采用RF中的特征重要性评估和经典算法决策树(DT),对环境因素和水库温室气体扩散通量的关系进行了全新角度的数据挖掘和分析。结果表明:深度学习算法的预测效果均较好,经典机器学习算法中RF预测效果显著优于SVM。LSTM和RF分别产生了最优的CO_(2)扩散通量和CH_(4)扩散通量的预测精度,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424 mmol/(m^(2)·h)和0.140μmol/(m^(2)·h),预测值与实测值的R2分别为0.960和0.758。RF的特征重要性评估表明沉积物因子和营养因子均为影响CO_(2)和CH_(4)扩散通量的关键因子,气候因子和水环境因子相较次之。采用决策树描绘决定CO_(2)扩散通量源和汇的环境因子的极限阈值,决策树对所有样本的分类准确性高达100%,且其结果还表明低浓度的溶解无机碳和碱性条件有利于水体成为CO_(2)汇。因此,使用机器学习算法预测和分析水库水-气界面温室气体通量的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温室气体通量 预测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絮凝作用改善污泥脱水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梁杉 吉晓鹏 +3 位作者 康英豪 张汛 钱庆渝 潘伟亮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199-3204,共6页
为了解近10年来絮凝作用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以2011~2022年Web of Science收录的SCI论文为数据源,采用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绘制相关图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该领域发文量和被引频次逐年上升,中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科学院... 为了解近10年来絮凝作用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以2011~2022年Web of Science收录的SCI论文为数据源,采用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绘制相关图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该领域发文量和被引频次逐年上升,中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等在发文机构中排名靠前;主要刊发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等高水平期刊上。研究集中在絮凝作用对活性污泥脱水性能影响、作用机理以及实际应用方面;污泥脱水方法的联合使用是未来研究的热点。总结了絮凝作用改善污泥脱水性能研究现状、学术影响与研究热点,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TESPACE 活性污泥 文献计量学 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物栽种方式对生物滞留系统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蒲麟鑫 罗玲利 +3 位作者 暴来安 李果 王书敏 潘伟亮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090-3094,共5页
为了解植物种类及栽种方式对生物滞留系统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影响,选取了4种重庆市本土植物,通过单独栽种及两两混合栽种方式,构建雨水生物滞留系统,评估所有生物滞留系统对常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栽种植物后系统可有效去除氮素... 为了解植物种类及栽种方式对生物滞留系统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影响,选取了4种重庆市本土植物,通过单独栽种及两两混合栽种方式,构建雨水生物滞留系统,评估所有生物滞留系统对常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栽种植物后系统可有效去除氮素和COD,系统对TN、NH_(4)^(+)-N平均去除率存在差异,范围为61.4%~73.9%,81.5%~85.8%,COD平均去除率差异不明显,范围为66.8%~69.3%。由于基质并未饱和,植物的存在对TP去除效果并无明显提升。与去除率最高的栽种单种植物的系统对比,混合栽种植物的系统在COD和氮的去除上更容易出现超产现象。由于混合栽种增强了COD和氮的去除效果,建议将植物多样性纳入生物滞留系统设计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滞留系统 雨水径流污染物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与VOSviewer的污泥磷回收研究热点分析
5
作者 康英豪 张汛 +3 位作者 敖良根 梁杉 曾俊涵 潘伟亮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4-10,共7页
以Web of Science中2012—2021年间的期刊文献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可视化工具,对污泥磷回收研究领域发文量、国家、机构、期刊、作者和关键词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磷回收领域的发文量增长速度很快,且发文量前10名... 以Web of Science中2012—2021年间的期刊文献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可视化工具,对污泥磷回收研究领域发文量、国家、机构、期刊、作者和关键词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磷回收领域的发文量增长速度很快,且发文量前10名的研究者中,中国占了较大的比例,处于领先地位;在发文机构方面,中国科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排位靠前;且污泥磷回收多发表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期刊。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明确了目前污泥磷回收的研究热点动向,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磷回收 研究热点 计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干旱条件下生物滞留系统填料改良研究
6
作者 文泽宇 湛宇辰 +3 位作者 敖良根 李果 梁琳 潘伟亮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060-3064,共5页
生物滞留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优选设施之一,其填料种类对水质处理效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设计生物滞留柱实验,以天然土壤、建筑砂、木屑混合作为基本填料,以绿沸石、粉煤灰作为改良材料,在前期干旱天数(ADD)为2个月的情况下,研究... 生物滞留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优选设施之一,其填料种类对水质处理效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设计生物滞留柱实验,以天然土壤、建筑砂、木屑混合作为基本填料,以绿沸石、粉煤灰作为改良材料,在前期干旱天数(ADD)为2个月的情况下,研究了在填料层中单独及同时添加绿沸石、粉煤灰改良,不同填料层构建下在干旱期后一段时间内的植物生长情况、系统渗透性、水质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6种填料组合中,在填料中单独添加绿沸石时植物生长状态最好;绿沸石和粉煤灰混合添加时填料的渗透性能最好;在填料中混合添加绿沸石和粉煤灰时对COD、NH3-N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为75%~90%,75%~95%;不添加绿沸石和粉煤灰时对TP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为85%~90%。采取不同方式改良的填料性质有较大的差异,但相较于传统砂土填料,合理改良后的填料有更好的植物长势、渗透性、污染物综合处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滞留系统 径流污染 填料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