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地城市生态安全评价及多情景格局预测:以重庆市为例
1
作者 沈祺林 牟凤云 +1 位作者 朱诗柔 朱智贤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627-2636,共10页
土地生态安全是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核心,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地利用变化改变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对区域生态安全系统产生严重影响。为探究近年来重庆市及2030年生态安全变化情况,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采用PLUS(patch-level land use simul... 土地生态安全是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核心,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地利用变化改变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对区域生态安全系统产生严重影响。为探究近年来重庆市及2030年生态安全变化情况,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采用PLUS(patch-level land use simulation)模型模拟2030年自然发展、生态优先、发展优先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基于生态学角度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突变模型定量评价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结果表明重庆市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差异较大,耕地面积减少3 995.14 k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1 147.36 km^(2),实现城市快速发展;2000—2020年重庆市生态安全处于一般安全等级以上面积占比呈增加-降低-增加-减少趋势,总体呈上升趋势。同时三种情景下处于在相对安全及以上占64.53%、67.31%、55.97%;重庆市生态安全空间格局与人口密度、GDP等空间格局相反,与植被覆盖、坡度等自然数据空间格局相符。通过对往年及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生态评定,为生态及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安全评价 多情景模拟 突变级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建成环境的超大城市职住人口空间分布模拟: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
2
作者 牟凤云 朱智贤 +3 位作者 汪孝之 张羽佳 邹昕宸 邵志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5期14930-14939,共10页
精细尺度下的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研究可为城市人口疏导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对于解决快速人口城镇化带来的人口空间聚集、区域发展失衡、资源分配失调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建成环境的城市人口职住分布... 精细尺度下的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研究可为城市人口疏导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对于解决快速人口城镇化带来的人口空间聚集、区域发展失衡、资源分配失调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建成环境的城市人口职住分布空间化方法:首先基于多源地理数据获取建成环境变量;然后通过计算建成环境变量与职住人口的灰色关联度,实现强相关建成环境变量的筛选;最后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对所筛选变量进行训练,构建职住人口空间化模型。结果表明,本方法对于职住人口空间化拟合精度较高,可以有效地运用于模拟城市职住人口空间分布,从而精准地掌握职住人口空间分布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成环境 人口空间化 职住人口 灰色关联模型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透水面与夜间灯光的城市建成区时空演变分析
3
作者 牟凤云 朱诗柔 左丽君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117,共10页
明晰城市扩张与空间变化特征,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抑制城市用地无序扩张的前提。该研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区,结合多源数据融合方法提取2000—2020年城市建成区;从城市扩张特征、空间变化和城市间空间强度等方面对整体与县域2... 明晰城市扩张与空间变化特征,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抑制城市用地无序扩张的前提。该研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区,结合多源数据融合方法提取2000—2020年城市建成区;从城市扩张特征、空间变化和城市间空间强度等方面对整体与县域2个尺度进行城市扩张时空演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将不透水面纳入多源数据融合能够提高建成区提取精度,总体分类精度98%,平均Kappa系数为0.75;②2000—2020年城市扩张经历了低速-中速、高速-低速的变化过程,扩张类型主要是边缘式,空间紧凑度下降;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间空间强度最大为成都市与重庆市,城市空间形态表现为“双中心-两翼”格局,以成都市、重庆市为中心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作用凸显。研究结果揭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发展规律与空间变化特征,有助于土地利用与国土空间格局合理优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透水面 多源数据 建成区 城市扩张 时空演变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BRT模型的建成环境对老年人步行活动的非线性影响: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
4
作者 陈春 匡新晖 唐弋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905-3913,共9页
为揭示建成环境与老年人步行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采用梯度提升回归树(gradient boosting regression tree,GBRT)模型,结合手机信令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及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等多源数据,深入探讨建成环境对老年人步行活动的非... 为揭示建成环境与老年人步行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采用梯度提升回归树(gradient boosting regression tree,GBRT)模型,结合手机信令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及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等多源数据,深入探讨建成环境对老年人步行活动的非线性影响及其阈值特征。研究发现,建成环境对老年人步形活动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征,其中土地利用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最为突出,土地利用混合度、商业服务设施用地比例及居住用地比例是影响老年人步形活动的关键因素。此外,设施临近性也对老年人步行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提出了土地利用与设施的适老化改造建议,以提升老年人步行活动水平,促进健康老龄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成环境 步行活动 非线性关系 GBRT模型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系统效率评价指标改进 被引量:2
5
作者 彭挺 周涛 蔡晓禹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7-154,共8页
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系统效率评价指标的可比性和完备性,引入有效行程速度和有效客流密度的概念,改进了网络系统效率评价指标,并以重庆市中心城区2017年和2019年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为例验证了改进后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系统效率评价指标的可比性和完备性,引入有效行程速度和有效客流密度的概念,改进了网络系统效率评价指标,并以重庆市中心城区2017年和2019年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为例验证了改进后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研究表明:既有评价指标由于显著受到线网服务范围的影响,且未体现网络的投入产出效率,无法直接作为网络结构优化的目标函数;改进后的系统效率评价指标能够综合反映剔除线网服务范围影响后的网络结构性能和投入产出效率,且存在理论上的最优值;平衡网络中节点换乘时间和路段行程时间,并适度加密城市核心区域的轨道交通线路和站点,是持续提升网络系统效率的2个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网络 系统效率 有效行程速度 有效客流密度 线网服务范围 网络结构性能 投入产出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空间水体热环境效应研究——以重庆市主城七区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清源 邓睿 +1 位作者 汤伟宏 张用川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6,共12页
水体作为地表热环境的重要敏感因子,对缓解热环境效应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03、2011和2019年土地覆被数据与热环境指数数据,以重庆市主城七区为例,将景观格局与热环境相结合,利用空间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探究地表重要覆被对水体降温能力的... 水体作为地表热环境的重要敏感因子,对缓解热环境效应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03、2011和2019年土地覆被数据与热环境指数数据,以重庆市主城七区为例,将景观格局与热环境相结合,利用空间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探究地表重要覆被对水体降温能力的影响以及水体对热环境效应的具体调控机制。结果表明:①水体相比裸地、植被、建成区覆被类型,其热环境指数处于最低水平,与热环境效应呈显著的负相关性,有良好的降温效果,且单位水体比单位植被降温作用更强;②水体与植被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且随着植被比例增加,水体的降温效果越差;在非城市用地中,植被的降温效果最好,随着城市发展密度的增加,水体的降温效果也逐渐增强,超越植被调节热环境的能力;③水体自身热环境与水体形状指数无关,与面积、长度、宽度、深度因素有关,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面积、长度、宽度和深度的增加,降温效果有所提升;④随着缓冲距离的增大,水体的降温效果逐渐下降,河流的最佳降温范围为200 m左右,水塘和水库的有效降温范围在300 m左右。为促进城市热环境的改善,未来应因地制宜利用城市空间增加绿化、加强水体循环等机制来缓解城市热环境效应,实现城市生态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 植被 热环境效应 降温机制 重庆市主城七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公交数据融合的城市人群移动模式识别——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
7
作者 张用川 廛惠蓉 +2 位作者 张玉 亢晓琛 王俊秀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共7页
揭示城市人群移动模式对理解人群移动行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解决交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问卷方式存在数据量少、准确性差、实时性不足等问题,该文融合公交刷卡、公交GPS、公交线路和轨道交通刷卡数据,提出一种数据驱动的城... 揭示城市人群移动模式对理解人群移动行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解决交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问卷方式存在数据量少、准确性差、实时性不足等问题,该文融合公交刷卡、公交GPS、公交线路和轨道交通刷卡数据,提出一种数据驱动的城市人群移动模式识别方法。首先,对多源公交数据进行匹配融合,提取公交、地铁联运的城市人群移动OD,再进行稳定居住地和稳定工作地识别,最后以稳定职住地匹配判别出行语义,识别居民通勤、购物、聚餐等社会活动出行模式。利用重庆市中心城区连续1周的公交数据进行验证,实验结果显示:①重庆市中心城区人群出行主要集中在工作日,且出行人数随出行频率的增加而降低;②79.34%的人群出行呈现“两点一线”移动模式,呈现三点、四点和多点移动模式的人群出行占比分别为13.03%、5.99%和1.64%。该文方法可以更全面精细地识别城市人群移动模式,有助于城市管理者、规划者了解城市人群移动方向,优化城市资源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人群移动模式 公共交通大数据 重庆市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城市蔓延对生态系统服务损失量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聂家龙 官冬杰 +3 位作者 樊晓凤 王燕雯 周李磊 和秀娟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47-2158,共12页
利用城市蔓延指数和InVEST模型,分析了2000~2020年长江流域干流和支流流经的19个行政区域省会城市的城市蔓延时空变化和城市蔓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并探究城市蔓延区域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0年47.37%的城... 利用城市蔓延指数和InVEST模型,分析了2000~2020年长江流域干流和支流流经的19个行政区域省会城市的城市蔓延时空变化和城市蔓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并探究城市蔓延区域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0年47.37%的城市处于蔓延状态,2010~2020年73.63%城市处于蔓延状态.(2)2000~2020年长江流域(中心城区)省会城市的生境质量均值、粮食和肉类生产服务总量和碳储量总量的下降比率分别为4.25%、7.03%和4.53%,产水总量的上升比率为12.10%.(3)因城市蔓延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损失量中生境质量下降最明显,2010~2020年损失量占2000年平均生境质量的71.56%.(4)选取土地利用转化、社会经济和气候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进行相关分析,土地利用转化和社会经济是最大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蔓延 生态系统服务 损失量测算 长江流域 省会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XGBoost模型查明土地利用格局对行人交通事故严重程度的非线性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刘琪琪 陈春 匡新晖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53-1261,共9页
土地利用与交通安全是城市地理和交通运输领域共同关注的热点,但目前关于土地利用对行人交通事故的影响研究多纳入建成环境统一框架,并多采用土地利用混合度或土地利用类型占比来衡量,缺乏对土地利用类型的细化研究,难以有效指导设计实... 土地利用与交通安全是城市地理和交通运输领域共同关注的热点,但目前关于土地利用对行人交通事故的影响研究多纳入建成环境统一框架,并多采用土地利用混合度或土地利用类型占比来衡量,缺乏对土地利用类型的细化研究,难以有效指导设计实践。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基于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精细刻画,应用极致梯度提升树(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模型,探究土地利用类型以及行人、道路条件、道路环境等对行人交通事故严重程度影响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①土地利用类型对行人交通事故严重程度有重要作用,其中影响较大的分别是医院、住宅和教育用地,事故点缓冲区300 m内存在医院、居民小区以及教育用地对行人交通事故严重程度有降低作用;②弯道和弯坡道的道路线形处是严重行人交通事故的高发区;路段进出口处、窄路等路口路段处对行人交通事故严重程度有降低作用。研究结论可为精细化的土地利用规划与治理以降低行人交通事故严重程度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建成环境 极致梯度提升决策树(XGBoost) 交通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源-流-汇”的丘陵山区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评估——以重庆市璧山区为例
10
作者 唐文婧 蒋乙玮 +2 位作者 朱康文 陈玉成 管宏友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56-168,共13页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瓶颈之一在于缺乏合理的风险评估方法,使其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找到有效抓手。利用熵权法和专家打分法结合重庆市地方标准构建基于“源流汇”的规模化种植面源污染风险评估体系,以重庆市璧山区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瓶颈之一在于缺乏合理的风险评估方法,使其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找到有效抓手。利用熵权法和专家打分法结合重庆市地方标准构建基于“源流汇”的规模化种植面源污染风险评估体系,以重庆市璧山区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综合风险评估结果,璧山区规模化种植地块中,25.82%呈现高风险,24.07%处于中风险状态,23.01%处于低风险,11.59%呈现极高风险。②基于各维度风险评估结果,“源”指标以无风险为主,“流”指标以中风险为主,“汇”指标以高风险/极高风险为主。基于“源流汇”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完善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管控体系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规模化种植 风险评估 “源-流-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集体影响力的公交-轨道双层网络韧性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11
作者 李治君 牟凤云 +2 位作者 邵志豪 李卓文 王贵林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8-165,共8页
为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抗灾韧性,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为例,采用复杂网络理论中Space-L法构建公交网络与轨道网络,耦合半径为500 m的公交-轨道双层交通网络;分析静态网络抗灾韧性并基于节点度值与集体影响力大小,采用随机攻击与蓄意攻击方式... 为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抗灾韧性,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为例,采用复杂网络理论中Space-L法构建公交网络与轨道网络,耦合半径为500 m的公交-轨道双层交通网络;分析静态网络抗灾韧性并基于节点度值与集体影响力大小,采用随机攻击与蓄意攻击方式,模拟单站点和多站点在遭受城市突发灾害破坏时城市公共交通失效情况,分析动态网络抗灾韧性。研究结果表明:单层交通网络比双层交通网络更易瘫痪;公交-轨道双层网络高集体影响力站点受到影响后更易产生网络层间分裂导致公共交通系统瘫痪。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整体韧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交网络 轨道网络 公交-轨道双层交通网络 复杂网络理论 韧性 集体影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技术支持下交通沿线弃渣堆放生态选址方法体系构建
12
作者 姬翠翠 陈泊宇 +4 位作者 韩风雷 陈立川 陈茂霖 杨志鑫 刘劲宏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98-2406,共9页
在高原、山地等复杂地形条件下修建铁路时,弃渣场的选址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科学合理的弃渣场选址对于实现铁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雅安至昌都段铁路沿线为研究区,基于遥感技术,选择河流、道路、断层、居民... 在高原、山地等复杂地形条件下修建铁路时,弃渣场的选址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科学合理的弃渣场选址对于实现铁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雅安至昌都段铁路沿线为研究区,基于遥感技术,选择河流、道路、断层、居民点、坡度、温度、降水、植被类型、土壤属性、土地利用、人口密度、自然保护区、冰川多个生态指标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综合权重法(Comprehensive Weight, CW)和随机森林法(Random Forest, RF)构建弃渣场选址适宜性评价体系,进而得出雅昌线沿线弃渣场生态选址适宜性格局图,并通过多元逐步回归与障碍度分析,确定弃渣选址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显示:(1)AHP、RF与CW的弃渣适宜性评价结果准确性均在85%以上,其中RF用于渣场选址最为可靠,精度为89.8%,其结果能够准确反映区域弃渣堆放适宜性程度;(2)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弃渣堆放生态选址主要受土地利用、坡度、道路、居民点、河流、断层这6个主要因子的影响;(3)在研究区域内,不适宜区集中分布于中部自然保护区,占总面积的10%,基本不适宜区在东部零散分布于人口密集区、建筑及耕地区域,西部则受断层与河流影响呈集聚分布。研究表明,弃渣堆放生态选址体系能够有效指导渣场选址工作,可为大尺度范围交通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弃渣场选址 层次分析法 随机森林 综合权重 生态评价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圈视角下居住区基础设施服务水平评价——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
13
作者 冉蔚 牟凤云 汪孝之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3-80,共8页
综合利用POI及其相关属性数据,以重庆市中心城区居民小区作为15分钟生活圈基本研究单位,基于空间可达性、空间多样性、空间均衡性定量评价重庆市核心都市区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为重庆市打造“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活圈”提供针对性参考。结果... 综合利用POI及其相关属性数据,以重庆市中心城区居民小区作为15分钟生活圈基本研究单位,基于空间可达性、空间多样性、空间均衡性定量评价重庆市核心都市区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为重庆市打造“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活圈”提供针对性参考。结果表明:重庆市中心城区各类基础设施高可达性居民小区沿江分布;位于城市政治、经济中心的居民小区设施多样性往往更高;从基础设施空间分布均衡性上看,冷热区域主要为中心-边缘型、南北分异型、多中心分布型3类结构,多类设施空间分布不均衡现象明显,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地区建设强度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从人口分布、交通网络、城市发展沿革三方面分析了上述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分钟生活圈 空间可达性 空间多样性 空间均衡性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级联失效下重庆市中心城区公交-地铁双层网络抗毁性研究
14
作者 王贵林 牟凤云 +1 位作者 李卓文 李治君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共9页
突发事件下,交通路网的抗毁性是评估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韧性的关键因素。为研究复杂城市交通系统在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响应能力及其韧性表现,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公交-地铁双层交通网络模型,评估不同冲击模式... 突发事件下,交通路网的抗毁性是评估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韧性的关键因素。为研究复杂城市交通系统在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响应能力及其韧性表现,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公交-地铁双层交通网络模型,评估不同冲击模式下城市交通系统的抗毁性和应急响应能力;通过仿真分析,深入探讨双层网络的灾变机理和韧性演化趋势,并研究地铁与公交线路的应急协调能力。针对当前城市交通系统在突发事件中的单一网络脆弱性,提出改进的负荷-容量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随机攻击、基于节点度值和介数中心性的蓄意攻击3种不同攻击模式下的网络抗毁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双层网络在级联失效和非级联失效两种攻击模式下的网络效率下降速度较慢,其冗余性和多路径性有效减缓了崩溃过程;在级联失效过程中,双层网络的抗毁性始终优于单层公交和地铁网络,且重要站点失效导致的级联失效对网络连通性和效率的影响更为显著;双层网络能够更有效地维持网络的连通性和运行效率,特别是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展现出更强的自适应能力和抗毁性,能够有效分担负荷,缓解单一网络的拥堵问题,提升应急处理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交-地铁双层网络 复杂网络理论 蓄意攻击 级联失效 抗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流的重庆市巴南区生态廊道识别
15
作者 喻晓 官冬杰 《绿色科技》 2025年第6期27-33,共7页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生态廊道布局、落实生态保护修复与空间优化是促进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运行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以重庆市巴南区为研究区域,基于InVEST模型和社会经济发展视角定量评估水源供给、气候调节、固碳释氧和生境质...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生态廊道布局、落实生态保护修复与空间优化是促进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运行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以重庆市巴南区为研究区域,基于InVEST模型和社会经济发展视角定量评估水源供给、气候调节、固碳释氧和生境质量4项生态系统服务,模拟各服务流指标的空间流动方向并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以及服务流载体的不同,识别巴南区不同类型的生态廊道。结果表明:①巴南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需求区多数位于西部城市建设区域,供给区则来自南部山脉丘陵地区;②各服务流指标均存在未被满足的需求区,水源供给服务流仅满足了对应需求区36.4%的需求量;③识别巴南区生态廊道共18条,其中“保障型”生态廊道7条,“改善型”生态廊道11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流 生态廊道 生态优化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RP模型的綦江流域(重庆段)生态脆弱性评价
16
作者 李清泉 徐金鸿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4期76-84,共9页
为探究綦江流域(重庆段)生态脆弱性状况,基于SRP模型,选取高程等14个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与变异系数法联合确定指标权重,进行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区域内生态敏感性不高,中度和重度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北部,主要影响要素为植... 为探究綦江流域(重庆段)生态脆弱性状况,基于SRP模型,选取高程等14个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与变异系数法联合确定指标权重,进行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区域内生态敏感性不高,中度和重度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北部,主要影响要素为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恢复力潜在和轻微脆弱区占比超过1/2,中度和重度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綦江沿岸,主要影响要素为景观破碎度;生态压力度的中度和重度区在中部、南部和西部,西北部有少许分布,主要影响要素为人口分布;区域生态脆弱性较低,中度和重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南部和东部,主要影响要素为人口分布和景观破碎度。生态压力度准则占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SRP模型 层次分析法 变异系数法 綦江流域(重庆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蔓延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影响研究进展及对长江流域的启示 被引量:1
17
作者 官冬杰 和秀娟 周李磊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39,共10页
全面梳理城市蔓延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影响研究现状,有利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综述了城市蔓延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蔓延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影响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城市蔓延通过载体传递和流动路径两方... 全面梳理城市蔓延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影响研究现状,有利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综述了城市蔓延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蔓延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影响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城市蔓延通过载体传递和流动路径两方面改变了生态系统服务流的流量、流速和流向,导致生态系统服务流总量的减少和空间异质性的增加;城市蔓延的单项指标变化、城市蔓延的尺度以及城市蔓延的多情景模拟是探索城市蔓延对生态系统服务流影响过程的主要切入点;城市蔓延过程中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流扩散效应主要源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和人类居住模式的改变。已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城市蔓延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影响,但在揭示影响机理、剖析影响过程、评估影响效应以及探索生态系统服务流合理分配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还存在较大空白。在此前提下,未来应基于“机理揭示-影响模拟-效应评估”的研究思路,建立长江流域城市蔓延对生态系统服务流影响研究框架,探索长江流域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合理分配方案,实现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协同共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长江流域 城市蔓延 生态系统服务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城市复杂场景的多尺度监督融合变化检测
18
作者 潘建平 谢鹏 +2 位作者 郭志豪 林娜 张慧娟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32,共10页
城市复杂场景中,地物形状多样,光照和成像角度变化大会导致变化检测结果受到干扰。为解决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双上下文多尺度监督融合的网络模型(dual context multi-scale supervised fusion network model,DCMSFNet)。首先,在编... 城市复杂场景中,地物形状多样,光照和成像角度变化大会导致变化检测结果受到干扰。为解决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双上下文多尺度监督融合的网络模型(dual context multi-scale supervised fusion network model,DCMSFNet)。首先,在编码部分使用双上下文增强模块获得地物丰富的全局上下文信息。在解码部分,采用级联的方法组合特征,然后通过自适应注意力模块捕捉不同尺度的变化关系,设计多尺度监督融合模块,增强深度网络融合,获得具有更高辨别能力的变化区域特征,将不同层级的输出结果与主网络的重构变化图融合形成最终的变化检测结果。该模型在LEVIR-CD和SYSU-CD变化检测数据集取得了较好的结果,F1-score分别提高了1.58%和2.17%,可更加精确识别复杂场景的变化区域,进一步减少无关因素引起的误检和漏检,且对目标地物边缘的检测更加平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变化检测 双上下文增强 自适应注意力模块 多尺度监督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属性加权回归的组团式城市轨道交通进出站客流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彭挺 周涛 蔡晓禹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6-186,197,共12页
为增强轨道交通进出站客流回归预测模型在组团式城市的适应性,利用多源数据细化和完善各影响因素的统计指标,更加精细地体现不同轨道车站之间的差异。针对组团式城市进出站客流在不同尺度下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的特点,结合K近... 为增强轨道交通进出站客流回归预测模型在组团式城市的适应性,利用多源数据细化和完善各影响因素的统计指标,更加精细地体现不同轨道车站之间的差异。针对组团式城市进出站客流在不同尺度下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的特点,结合K近邻非参数回归和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采用样本之间的属性差异表征异质性特征,提出一种属性加权回归(Attribute Weighted Regression,AWR)模型。重庆中心城区的案例分析表明:AWR模型能够兼顾样本集合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分布特征,更适用于样本差异较大的情况,且对样本的空间相关特性没有特定的限制条件,针对组团式城市具有更强的适应性;相比于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GWR模型,AWR模型对组团式城市轨道交通进出站客流需求的拟合优度和预测精度均显著提高,且误差的空间负相关性明显减弱,是轨道交通进出站客流预测方法的一种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客流预测模型 属性加权回归 组团式城市 进出站客流 空间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出租车GPS轨迹数据进行短时交通流量预测:以重庆市解放碑街区为例 被引量:6
20
作者 汪孝之 牟凤云 +1 位作者 张用川 王俊秀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8期12265-12274,共10页
交通流量预测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重庆市解放碑街区为研究区域进行交通流量预测分析,基于研究区域内出租车GPS轨迹数据处理获取时间间隔为5、10、15 min的交通流量序列。同时为充分挖掘交通流量序列特征规律,减小序列非线... 交通流量预测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重庆市解放碑街区为研究区域进行交通流量预测分析,基于研究区域内出租车GPS轨迹数据处理获取时间间隔为5、10、15 min的交通流量序列。同时为充分挖掘交通流量序列特征规律,减小序列非线性、非平稳性带来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信号分解的预测模型LE-RL(linear regression model-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random forest-long short-term memory network)。通过一般线性模型(linear regression model,LR)将原始序列分解成周期序列、趋势序列和残差,同时引入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方法对残差进一步分解以充分挖掘序列特征;模型预测方面,构建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对周期序列和趋势序列进行预测,接着引入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long short-term memory network,LSTM)构建RF-LSTM残差模型对EMD分解的各分量进行预测,通过叠加各模型预测成果得到最终预测结果;为验证模型精度,设置对照模型进行比对。结果表明:所构建的LE-RL模型在预测精度上均高于对照模型,可以满足基于不同样本时间间隔的交通流量预测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流量预测 时间序列分解 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 随机森林(RF)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