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工业遗产景观无废设计中再生材料应用策略--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尚博 《现代园艺》 2025年第7期139-141,共3页
重庆作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它记录了城市工业化历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变迁。在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无废设计对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无废城市指引未来城市更新的方向,特别... 重庆作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它记录了城市工业化历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变迁。在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无废设计对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无废城市指引未来城市更新的方向,特别是在工业遗产景观的改造与再生中,废弃材料的有效循环利用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围绕工业遗产景观中的3个核心景观要素以及工业遗产再生材料的4种类型,探讨了再生材料在工业遗址景观无废设计中的应用策略,将城市工业遗产聚焦于无废设计,追求减少资源浪费、最大程度地重复利用和再生利用材料,以期改变公众对再生材料的传统印象,推进无废设计理念在更宽领域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遗产 景观无废设计 再生材料 资源循环利用 应用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新校区建成环境的使用评价研究——以重庆交通大学双福校区为例
2
作者 罗融融 张炜 +1 位作者 刘华 雷怡 《绿色科技》 2017年第16期163-165,共3页
以重庆交通大学双福校区为例,对使用者进行了环境认知的调查研究,以获得高等院校新校区建成环境的评价。通过绘制认知地图、调查问卷、语言描述及访谈等方法,分析了校园的意象空间结构、一般意象要素和总体评价,形成了使用者对校园规划... 以重庆交通大学双福校区为例,对使用者进行了环境认知的调查研究,以获得高等院校新校区建成环境的评价。通过绘制认知地图、调查问卷、语言描述及访谈等方法,分析了校园的意象空间结构、一般意象要素和总体评价,形成了使用者对校园规划设计的反馈,从而为校园建设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校区 建成环境 评价 双福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城市江滩型非正式绿地游憩机会谱构建——以重庆两江四岸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罗丹 邵文怡 罗融融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4-72,共9页
【目的】江滩是山地城市中具有重要游憩价值的特殊的非正式绿地类型,当前存在游憩需求与游憩环境不适配、游憩体验下降的问题。为了探寻合理的江滩空间利用途径,需要从游憩机会的角度对江滩非正式绿地进行识别和分类优化。【方法】明确... 【目的】江滩是山地城市中具有重要游憩价值的特殊的非正式绿地类型,当前存在游憩需求与游憩环境不适配、游憩体验下降的问题。为了探寻合理的江滩空间利用途径,需要从游憩机会的角度对江滩非正式绿地进行识别和分类优化。【方法】明确山地城市江滩型非正式绿地定义与特征,选取重庆两江四岸范围内20个江滩空间单元,通过现场调研、问卷调查与因子分析建立游憩机会指标体系并构建游憩机会谱。【结果】识别出自然体验型、日常生活型、人文特色型和城市观光型4种江滩游憩环境类型及对应特征,构建重庆两江四岸江滩型非正式绿地游憩机会谱,从整体与分类2个维度提出江滩游憩环境品质提升策略。【结论】山地城市江滩型非正式绿地游憩机会谱的构建与应用,可进一步指导各类型江滩及其周边环境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对山地城市蓝绿空间开放共享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非正式绿地 游憩机会谱 江滩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规划与城市热环境研究的结合途径探讨 被引量:11
4
作者 祁乾龙 孟庆林 +1 位作者 董莉莉 任鹏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1年第3期46-56,共11页
面对城市化和气候变暖的双重压力,城市热环境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相关研究成果颇为丰富,然而较为抽象的研究结论难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实践。目前,从方法层面和技术层面业已证明城市规划是热环境形成的内在驱动,但规划体系与热环境参数之... 面对城市化和气候变暖的双重压力,城市热环境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相关研究成果颇为丰富,然而较为抽象的研究结论难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实践。目前,从方法层面和技术层面业已证明城市规划是热环境形成的内在驱动,但规划体系与热环境参数之间的关联性尚未厘清,结合途径也有待探讨。通过界定城市空间形态、生态冷源、自然通风以及人为热等关键问题,全面深入地解析城市规划要素对热环境参数的影响,得出简化模型公式作为高效的参数化分析工具,进而提出城市规划编制的热环境设计流程链。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前期准备阶段应确定对应的热环境研究尺度,选择适用的技术手段,收集相关的基础资料;方案设计阶段依据概念方案调用简化模型公式进行参数化热环境寻优,生成设计指标的最优集;规划编制阶段结合技术经济指标和环境容量指标等全面评价规划方案,形成最终的规划成果。设计流程链将热环境设计指标定量地融入城市规划编制,实现了各阶段、各专业的协同设计,可从本源上解决城市过热问题,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城市热环境 设计流程链 关联性解析 适用性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多尺度与坐标注意力的城市扩张模拟
5
作者 孙令博 刘明皓 +2 位作者 罗庆喜 许汀汀 陈春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5-159,共15页
针对基于机器学习的元胞自动机在土地覆被变化模拟中存在的尺度效应和非平稳性特征提取不充分等问题,构建了ASPP(空洞空间金字塔池化)-CRA(坐标注意力)Unet-CARS(基于多类随机斑块种子)耦合模型。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12、2016、2020... 针对基于机器学习的元胞自动机在土地覆被变化模拟中存在的尺度效应和非平稳性特征提取不充分等问题,构建了ASPP(空洞空间金字塔池化)-CRA(坐标注意力)Unet-CARS(基于多类随机斑块种子)耦合模型。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12、2016、2020年实际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为例,设计2组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性能,并将其应用于预测2024年及2028年的城市扩张模式。通过模型对比结果显示,ASPP-CRAUnet-CARS模型的Kappa值为0.9123,FoM值为0.4142,Kappa值分别比RF-CMCNN-CA模型和UMCNN-CA模型的高出0.0208和0.0342,FoM值则分别提升了0.0306和0.0679。消融实验表明:去除ASPP和CRA模块后Kappa值与FoM值均有所下降。研究结果表明:ASPP-CRAUnet-CARS模型融合了传统元胞自动机和深度学习模型的双重优势,能较好地学习到城市发展中的复杂空间特征,改善了空间非平稳性建模效果,有效提高了模拟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P-CRAUnet-CARS模型 多尺度特征 注意力机制 空间非平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交通规划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杨猛 牟凤云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221-226,共6页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城镇化进程加快,部分地区出现城市与乡村经济发展差距日益增大的现象,在众多影响因素中,交通因素对区域经济影响尤为明显。为探究其影响机制,以重庆市为例,利用探索式空间数据分析(ESDA)模型,结合双变量相关性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城镇化进程加快,部分地区出现城市与乡村经济发展差距日益增大的现象,在众多影响因素中,交通因素对区域经济影响尤为明显。为探究其影响机制,以重庆市为例,利用探索式空间数据分析(ESDA)模型,结合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定性分析和空间滞后回归模型,从整体与局部两个方面进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探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县至市经济中心距离模型,分析区域路网建设对经济发展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路网建设导致区县经济空间存在扩散与溢出效应,致使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ESDA模型全局探索分析得出,重庆经济发展呈现中间强边缘弱的非均衡格局;局部差异分析得出,市内属于"高-高"类型区县共8个,"低-低"类型达10个区县,仅巴南区呈空间负相关现象("低-高"类型)。(2)路网建设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而不同地区地理环境差异性特征,却对区域发展存在着阻碍现象。研究区地势较高区域,其公路网密度相对较低;而人口密度较高区域,路网空间聚集程度高,且各区县路网绝对密度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ESDA模型 区域经济发展 差异性探测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本情感分析的山地城市公园感知质量评价——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
7
作者 杨丽娟 陈怡婧 吴秋宏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6期188-195,共8页
以重庆市渝中区12个城市公园为例,通过自然语言处理、皮尔逊相关系数、IPA分析等方法提取影响使用者正、负情感倾向的公园质量要素。研究结果表明,公园质量要素中景观和环境要素最易被感知,游憩服务设施是影响公园正面感知的关键因素,... 以重庆市渝中区12个城市公园为例,通过自然语言处理、皮尔逊相关系数、IPA分析等方法提取影响使用者正、负情感倾向的公园质量要素。研究结果表明,公园质量要素中景观和环境要素最易被感知,游憩服务设施是影响公园正面感知的关键因素,植被覆盖率与情感倾向呈负相关,公园植被覆盖率过度会引发使用者的消极情绪。基于IPA的感官感知特征分析表明,视觉体验是公园感知中最重要的感官要素,由蚊虫叮咬产生的不适是消极感知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知质量 情感倾向 感官感知 山地城市公园 文本情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流的重庆市巴南区生态廊道识别
8
作者 喻晓 官冬杰 《绿色科技》 2025年第6期27-33,共7页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生态廊道布局、落实生态保护修复与空间优化是促进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运行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以重庆市巴南区为研究区域,基于InVEST模型和社会经济发展视角定量评估水源供给、气候调节、固碳释氧和生境质...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生态廊道布局、落实生态保护修复与空间优化是促进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运行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以重庆市巴南区为研究区域,基于InVEST模型和社会经济发展视角定量评估水源供给、气候调节、固碳释氧和生境质量4项生态系统服务,模拟各服务流指标的空间流动方向并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以及服务流载体的不同,识别巴南区不同类型的生态廊道。结果表明:①巴南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需求区多数位于西部城市建设区域,供给区则来自南部山脉丘陵地区;②各服务流指标均存在未被满足的需求区,水源供给服务流仅满足了对应需求区36.4%的需求量;③识别巴南区生态廊道共18条,其中“保障型”生态廊道7条,“改善型”生态廊道11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流 生态廊道 生态优化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净化视角下重庆市沿江城市公园景观优化探讨
9
作者 邓璇 赵瑞一 周春言 《南方农业》 2024年第23期196-200,共5页
沿江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维持水陆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休闲游憩的场所、城市文化的展示平台。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日益频繁的人类活动,长江水质污染问题愈发严重,沿江城市公园的净化作用显得尤为... 沿江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维持水陆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休闲游憩的场所、城市文化的展示平台。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日益频繁的人类活动,长江水质污染问题愈发严重,沿江城市公园的净化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选择以重庆市巴南区融汇茶花广场湿地公园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调研和水样监测,对该公园目前存在的水质污染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利用生态净化技术进行生态景观优化,提出了生态净化视角下重庆市沿江城市公园景观优化的具体措施:建造沿江生态净化型缓冲带,营造沿江生态净化型植物群落,打造沿江生态净化型多功能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净化 滨水景观 景观优化 水质监测 植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性化理念的城市风景园林设计要点
10
作者 姚雪琴 杨柳 《现代园艺》 2025年第11期156-159,82,共5页
人性化设计理念作为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使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更好地契合都市居民的生活需要,也能满足人们对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本研究基于人性化理念的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的基本设计原则,从景观道路、服务设... 人性化设计理念作为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使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更好地契合都市居民的生活需要,也能满足人们对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本研究基于人性化理念的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的基本设计原则,从景观道路、服务设施、园林植物、照明系统、生态可持续、地域文化与风景园林设计融合6个方面着手,对人性化设计理念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表达方式以及设计要点进行分析,旨在为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提供参考性建议,以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精神文明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化理念 城市风景园林 设计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知价值视角下的城市绿道环境游憩满意度评价——以重庆市九龙坡绿道为例 被引量:30
11
作者 陈璐瑶 谭少华 +1 位作者 杨春 何琪潇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6-81,共6页
游憩满意度是使用者对环境进行"环境特征-环境感知-真实反馈"主观感知的评价结果,目前针对环境感知的量化和衡量标准较为缺乏。以重庆市九龙坡绿道为例,借助感知价值的方法,基于使用者的需求特征,从时间感知、安全感知、功能... 游憩满意度是使用者对环境进行"环境特征-环境感知-真实反馈"主观感知的评价结果,目前针对环境感知的量化和衡量标准较为缺乏。以重庆市九龙坡绿道为例,借助感知价值的方法,基于使用者的需求特征,从时间感知、安全感知、功能感知、氛围感知和设施感知5个方面归纳出绿道游憩满意度评价体系,利用IPA–Kano模型测度绿道游憩满意度,明确影响绿道游憩满意度的环境序列特征。研究发现:1)影响使用者感知重要性的环境特征差异显著,其中时间感知与安全感知的重要性最高,表明绿道服务功能的易获取性与安全性是影响使用者游憩感知的重要因素;2)使用者对绿道类型和不同环境要素的感知存在显著的异质性,从特征要素来看,功能感知所带来的收益大于氛围感知,表明绿道建设中应注重对其功能设施的完善;3)将环境感知重要性与感知绩效相结合确定九龙坡绿道环境特征优化的优先次序为:停车场地充足>标识系统清晰、步道宽度适宜>公共厕所配置充足、线路无障碍和公共交通便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游憩满意度 环境感知 九龙坡绿道 IPA–Kano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8 OLI/TIRS数据的重庆市不透水面与城市热环境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邓睿 胡日查 +1 位作者 刘亮 王晓婷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8-76,共9页
以2014年Landsat8 OLI/TIRS影像为研究数据,结合遥感与GIS技术,利用Carlson方法提取不透水面,采用Jiménez-Mu?oz等的劈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分析了重庆市主城区不透水面与热岛效应的分布格局,并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不透水面... 以2014年Landsat8 OLI/TIRS影像为研究数据,结合遥感与GIS技术,利用Carlson方法提取不透水面,采用Jiménez-Mu?oz等的劈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分析了重庆市主城区不透水面与热岛效应的分布格局,并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不透水面与热岛效应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主城区不透水面与热岛区域分布较集中,大部分集中在建成区,不透水面与地表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对城市热岛具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都市热环境 不透水面 地表温度 Landsat8 OLI/TI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特征价格模型的重庆轨道交通对沿线房价的影响研究——以轨道3号线为例 被引量:7
13
作者 韩永超 陈春 沈昊婧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10,共5页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影响周边物业的可达性,减少通勤成本,进而提升周边房地产价值。运用特征价格模型对重庆轨道3号线华新街站至江北国际机场站之间沿线2km范围内普通住宅样本房产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影响周边物业的可达性,减少通勤成本,进而提升周边房地产价值。运用特征价格模型对重庆轨道3号线华新街站至江北国际机场站之间沿线2km范围内普通住宅样本房产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距CBD距离、周围环境、距轨道站距离3个因子对房产价格影响显著,其中轨道交通对房价影响十分明显,如重庆轨道3号线郑家院子站为其周围2km范围内房产带来约7.535亿元的增值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价格模型 房价 轨道交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蓝色空间促进老年健康的规划路径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和天娇 何琪潇 谭少华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4-63,共10页
蓝色空间的合理开发利用在维持老年群体健康水平方面产生潜在的积极影响,在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推进下,正逐步引起城市建设者的重视和关注。尤其,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对包括水域要素的城市全域全要素空间管控的要求下,如何制定清晰和准确... 蓝色空间的合理开发利用在维持老年群体健康水平方面产生潜在的积极影响,在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推进下,正逐步引起城市建设者的重视和关注。尤其,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对包括水域要素的城市全域全要素空间管控的要求下,如何制定清晰和准确的健康老龄化导向下蓝色空间规划路径,也是城市公共空间精细化建设得到进一步提升的重要突破口。立足老年身心健康特征,归纳了近10年蓝色空间研究进展,总结了蓝色空间对老年群体产生健康效益的三类行为特点,借助MA体系分析框架,提炼了蓝色空间在生态系统服务下的三类关键功能,总结促进老年健康的蓝色空间开发目标;在反思我国蓝色空间当前建设的现实困境背景下,提出实现老年健康目标的城市蓝色空间规划路径,包括规划要素的界定和规划工具的支撑;围绕我国前沿探索的规划成果和实施成效,提出保障水循环高效、营造水场所便捷、消除水接触障碍三类目标下的九类规划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 人群健康 老年 蓝色空间 国土空间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渝中区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网格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青 林孝松 +3 位作者 徐知宇 苏品任 赖勇 牟凤云 《绿色科技》 2017年第4期129-131,136,共4页
指出了城市精细化利用网格体系的构建是城市精细化利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重庆市渝中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逐层叠加,迭代细分"的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网格体系构建方法,秉承"市区级-街道级-社区级-基础网格"进... 指出了城市精细化利用网格体系的构建是城市精细化利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重庆市渝中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逐层叠加,迭代细分"的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网格体系构建方法,秉承"市区级-街道级-社区级-基础网格"进行逐步细化划分;在分析当前城市使用的城市管理网格、城市地价网格和土地宗地网格等类型基础上,提出了渝中区城市基础网格划分的8大原则和网格单元分4级共14位数的网格编码方法,最终形成城市空间多级网格金字塔,以承载不同网格层次的数据信息,并成为城市管理各级部门使用的空间基础框架,为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城市空间精细利用综合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城市空间 网格体系 精细利用 渝中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南岸区城市绿地演变及其固碳效益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周伟 李浩然 +2 位作者 黄露 袁増元 谢宇灏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1-125,共5页
研究城市绿地的空间分布变化和固碳能力,对于其生态服务价值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南岸区为研究区域,对2013年、2016年两个时期的Landsat8遥感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得到研究区两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而对土地利用进行转移矩阵分析,最后借... 研究城市绿地的空间分布变化和固碳能力,对于其生态服务价值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南岸区为研究区域,对2013年、2016年两个时期的Landsat8遥感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得到研究区两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而对土地利用进行转移矩阵分析,最后借助CITYgreen模型定量估算了城市绿地在固碳方面创造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2013—2016年,南岸区建设用地增长1025.01 ha,而城市绿地整体减少333 ha;南岸区城市绿地的减少主要表现为林地转为建设用地和耕地;南岸区城市绿地年固碳带来的生态效益分别为478.2万元和454.36万元。研究结果揭示了南岸区城市绿地的空间分布、演变及其固碳效益变化,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城市绿地 遥感 CITYgreen模型 固碳效益 监督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小城镇交通可达性研究——以重庆市巫山县24个小城镇为例
17
作者 刘青 程希 +1 位作者 谢利娟 李楠 《绿色科技》 2017年第12期196-199,共4页
指出了可达性是影响一个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量化和确定可达性仍然是交通均衡性发展的核心问题。以提高区域交通可达性的均衡性为研究目标,从小城镇到其最邻近县级经济中心的可达性和到其周围农村聚落的可达性出发,采... 指出了可达性是影响一个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量化和确定可达性仍然是交通均衡性发展的核心问题。以提高区域交通可达性的均衡性为研究目标,从小城镇到其最邻近县级经济中心的可达性和到其周围农村聚落的可达性出发,采用潜能模型,构建了小城镇综合可达性模型;利用GIS中网络分析工具,测算了重庆市巫山县24个小城镇的综合可达性指数,明确了巫山县小城镇交通可达性的均衡性及影响因子。结果显示:巫山县小城镇的可达性受其距行政规划的县级经济中心的距离影响较大,且随着距离的增加可达性减小明显;但距离并不是唯一影响因素,在巫山县边界的某些偏远小城镇由于受到其他县辐射作用而表现出较好的可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GIS) 可达性 网络分析 潜能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渝中区城市空间精细利用综合体系构建研究
18
作者 徐知宇 林孝松 +2 位作者 刘青 赖勇 牟凤云 《绿色科技》 2017年第4期126-128,共3页
为加强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以渝中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渝中区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综合体系构建思路并遵循时代性、综合性、目标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由目标体系为先导、内容体系为核心、管理体系为调控和条件体... 为加强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以渝中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渝中区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综合体系构建思路并遵循时代性、综合性、目标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由目标体系为先导、内容体系为核心、管理体系为调控和条件体系为前提的"四维一体"渝中区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综合体系,以提高渝中区城市空间的集约利用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为未来渝中区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保障高水平现代都市区建设的顺利推进以及民生导向的宜居城市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 精细利用 综合体系 渝中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山地县域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及修复策略——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汪子茗 吕梁 汪峰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3-314,共12页
以重庆市万州区为研究区,以生物多样性为切入点,综合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识别GI网络中心(hubs)和连接廊道(links),结合图论、电路理论及几何形态学划分重要性等级,提取廊道上的生态夹点区域,并针对山... 以重庆市万州区为研究区,以生物多样性为切入点,综合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识别GI网络中心(hubs)和连接廊道(links),结合图论、电路理论及几何形态学划分重要性等级,提取廊道上的生态夹点区域,并针对山地城镇的典型生态问题提出对应的精细化保护与修复策略。结果表明:1)万州区内网络中心42处,总面积996.35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8.83%,总体“东密西疏”,形成“一屏三带、散点分布”的格局;2)连接廊道80条,总长度292.97 km,呈现“东强西弱、东短西长”的分布特征;3)生态夹点142处,占廊道长度的9.60%,主要分布于东部。据此,将网络中心分为连绵涵养区、重点保护区和独立修复区制定分区修复策略;将连接廊道分为关键廊道、重要廊道和一般廊道制定分级修复策略;对不同用地类型组合方式的生态夹点区域制定精准修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电路理论 山地县域 重庆市万州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的城市地下空间光热环境的节能设计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20
作者 董莉莉 何雨峰 祁乾龙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3,共8页
城市地下空间节能设计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其光热环境的调控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已证实地下空间的光热环境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但光热环境与节能设计之间的影响关系和结合途径尚未厘清。研究通过界定以人为本、取于... 城市地下空间节能设计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其光热环境的调控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已证实地下空间的光热环境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但光热环境与节能设计之间的影响关系和结合途径尚未厘清。研究通过界定以人为本、取于自然、建筑节能等关键问题,深入解析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对空间光热环境及能源消耗的影响,确定建筑节能的上下限,并提出地下空间光热环境节能的设计流程链,以期解决地下空间光热环境能耗高、碳排高的问题,为城市地下空间的能源使用效率与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下空间 光热环境 节能减碳 人居环境 设计流程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