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地城市道路长上坡路段运渣车运行速度特征 被引量:3
1
作者 陈莹 周涵 徐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6期349-356,共8页
为了明确运渣车在山地城市上坡路段的运行特征,通过现场采集与对比分析的方法,在重庆市主城区内选取若干条具有标志性的上坡路段为测试对象,对其测试断面进行划分,利用雷达测速仪测出夜间10:00~12:00点通过不同断面的同一辆车的行驶速度... 为了明确运渣车在山地城市上坡路段的运行特征,通过现场采集与对比分析的方法,在重庆市主城区内选取若干条具有标志性的上坡路段为测试对象,对其测试断面进行划分,利用雷达测速仪测出夜间10:00~12:00点通过不同断面的同一辆车的行驶速度值,利用软件对获得的行驶速度值进行统计并绘制折线图,得到了行驶的速度规律。其结果表明:运渣车等大型车辆的速度变化并不是具有标准的趋势,实验得出了5种模型,但大致情况可看出坡底处存在冲坡现象,坡顶处速度由于汽车动力性等原因有所下降;小型车辆在长上坡路段行驶时受坡度的影响较小,其速度变化范围不大。公共汽车则通常保持较低的行车速度,在20~40 km/h波动;当长上坡的坡度较大时,运渣车在入坡时速度达到最大值,最后半段的速度基本保持不变;在同一路段上的大型车辆与小型车的速度变化不一,大型车辆受坡度影响大于小型车辆;运渣车与其他车型在上坡时的速度波动趋势存在冲突,易造成交通事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城市 长上坡 运渣车 速度特征 速度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TC数据的山区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车速特征与车型分类
2
作者 张诗 杨子邈 +1 位作者 黄杰 徐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5期15269-15278,共10页
为研究山区高速公路不同车型的车速分布特征以及车型分类方法,基于包茂高速水江—南彭段主线ETC数据,从概率分布、累计频率分布和特征值方面分析了平缓路段和连续下坡路段中ETC系统内全部车型的行程速度特征,并以车速平均值和标准差作... 为研究山区高速公路不同车型的车速分布特征以及车型分类方法,基于包茂高速水江—南彭段主线ETC数据,从概率分布、累计频率分布和特征值方面分析了平缓路段和连续下坡路段中ETC系统内全部车型的行程速度特征,并以车速平均值和标准差作为聚类指标,用K-means聚类方法对不同车型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平缓路段客车速度集中于80 km/h左右,货车集中于70 km/h左右,而在连续下坡路段车辆整体表现为低速行驶,客车速度集中于70 km/h左右,货车集中于60 km/h左右;三型客车和四型客车在平缓路段倾向于将速度维持在稳定幅值而在连续下坡路段有向期望车速靠近的趋势;客车在平缓路段速度分布较分散,在连续下坡路段速度分布相对集中,而货车速度分布趋势正好相反;连续下坡路段的速度离散性大于平缓路段,事故发生概率增加;同一线形路段不同车型间速度分布存在明显差异,部分车型速度分布特征指标表现出一定的聚集性,说明部分车型速度分布有较大的相似性。将平缓路段车型聚为四类:一型客车、二型客车与一型货车、三型客车与四型客车、二~六型货车;连续下坡路段车型聚为三类:一型客车与三型客车以及四型客车、二型客车与一型货车、二~六型货车。研究结果可为山区高速公路车型精细化速度管理和同类别车型限速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高速公路 ETC数据 车速特征 车型分类 K-MEANS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头曲线路段的轨迹曲率特性和汽车过弯方式 被引量:8
3
作者 徐进 陈莹 +2 位作者 张晓波 陈海源 张康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43-1152,共10页
为了明确山区公路回头曲线上的车辆轨迹特性和驾驶行为偏好,通过实车路试采集了自然驾驶习惯条件下回头曲线路段上的车辆行驶轨迹线和轮迹线-车道线的横向距离等参数,基于实测数据计算了轨迹曲率,分析了轨迹曲率与道路设计曲率之间的关... 为了明确山区公路回头曲线上的车辆轨迹特性和驾驶行为偏好,通过实车路试采集了自然驾驶习惯条件下回头曲线路段上的车辆行驶轨迹线和轮迹线-车道线的横向距离等参数,基于实测数据计算了轨迹曲率,分析了轨迹曲率与道路设计曲率之间的关系,确定了轨迹曲率变化模式,提出了轨迹等效半径的概念,研究了回头曲线路段的切弯行为和典型过弯方式.研究发现:(1)回头曲线的入弯、弯中和出弯均可见严重的车道偏离.(2)入弯时汽车在缓和曲线之前便已进入曲线行驶状态,出弯时车辆轨迹曲率在驶出缓和曲线之后的直线上降低至0,轨迹曲率的变化率要低于缓和曲线的曲率变化率;左转轨迹的曲率变化率要低于右转轨迹的曲率变化率.(3)左转轨迹曲率的幅值回头曲线中部低于或者接近道路设计曲率,右转轨迹曲率则高于道路设计曲率.(4)左转弯的轨迹等效半径要高于弯道设计半径,右转弯轨迹半径最小值和均值普遍则低于设计半径.(5)驾驶人可以通过不同的切弯方式来实现回头曲线路段轨迹半径的增加和最大化,但需要侵占对向车道.(6)驾驶人切弯时,左转弯的轨迹半径增量要高于右转弯的轨迹率半径增量,即车辆左转驶入回头曲线是更容易取得切弯效用;在大头线、平头线和小头线(转角分别大于、等于和小于180°)3类回头曲线中,小头线和大头线上的切弯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安全 回头曲线 行驶轨迹 轨迹曲率 切弯行为 道路几何线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高空航拍视角下小尺度车辆精确检测方法 被引量:9
4
作者 张河山 谭鑫 +3 位作者 范梦伟 潘存书 徐进 张羽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9-309,共11页
无人机高空航拍图像中车辆像素占比极低,目标可视化信息较少,在目标检测任务中容易漏检和误检。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X(You Only Look Once X)的无人机高空航拍视角下小尺度车辆精确检测方法。首先,为增强网络对低级特征的提... 无人机高空航拍图像中车辆像素占比极低,目标可视化信息较少,在目标检测任务中容易漏检和误检。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X(You Only Look Once X)的无人机高空航拍视角下小尺度车辆精确检测方法。首先,为增强网络对低级特征的提取能力,在原始YOLOX预测头部增加一个160 pixel×160 pixel的浅层特征提取网络;其次,在骨干网络后端嵌入基于归一化的注意力机制模块(Normalization-based Attention Module,NAM),以抑制冗余的非显著特征表达;最后,为了增大小尺度车辆的相对像素比,提升网络捕捉有效特征信息的能力,提出一种基于滑动窗口的图像切分检测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改进YOLOX网络表现出良好的检测效能,检测精度达到了84.58%,优于典型的目标检测网络Faster R-CNN(79.95%)、YOLOv3(83.69%)、YOLOv5(84.31%)及YOLOX(83.10%)。此外,改进YOLOX能够有效解决无人机高空航拍图像中小尺度车辆的漏检和误检问题,且预测框更贴合车辆的实际轮廓;同时,在不同航拍高度的目标检测任务中具有较高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小尺度车辆检测 YOLOX 无人机 注意力机制 浅层特征提取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车路试的迂回式立交匝道小客车行驶速度特征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陈正欢 刘俊 +2 位作者 张河山 林伟 徐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69-1677,共9页
为明确迂回式立交匝道内行驶速度变化模式以及特征,通过开展实车路试获取了自然驾驶状态下的车辆运行数据,使用Mobileye 630采集了33名驾驶员在4条迂回式立交匝道的连续行驶速度,分析了迂回式匝道的速度变化模式、分位值特性以及不同性... 为明确迂回式立交匝道内行驶速度变化模式以及特征,通过开展实车路试获取了自然驾驶状态下的车辆运行数据,使用Mobileye 630采集了33名驾驶员在4条迂回式立交匝道的连续行驶速度,分析了迂回式匝道的速度变化模式、分位值特性以及不同性别、不同风格驾驶员之间行驶速度的差异性,明确了迂回式匝道的速度特征。结果表明:小客车在迂回式匝道的行驶速度变化模式表现为入弯减速、稳定行驶、出弯加速三个阶段,运行速度的离散性随着道路曲率半径增大而增大;速度最低点分布在整个圆曲线段,减速长度与减速终点距离成正相关关系;男性驾驶员在小半径匝道的行驶速度明显高于女性驾驶员;驾驶风格对行驶速度的影响与迂回式匝道线形组合有关;行驶速度值随着匝道半径增大而增加。研究结果可以为匝道几何线形设计和交通运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实车试验 迂回式匝道 行驶特征 运行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城市交叉口车辆纵行运行特性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延鹏 刘小明 +2 位作者 彭金栓 张河山 徐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6期11682-11690,共9页
为研究车辆在山地城市道路交叉口停车减速阶段的运行特性,利用无人机采集了某山地城市道路交叉口的高空视频数据。基于云平台DataFromSky AI,采用Lucas-Kanade和背景差分等算法提取视频中车辆的速度和加速度等数据。按照不同坡度类型,... 为研究车辆在山地城市道路交叉口停车减速阶段的运行特性,利用无人机采集了某山地城市道路交叉口的高空视频数据。基于云平台DataFromSky AI,采用Lucas-Kanade和背景差分等算法提取视频中车辆的速度和加速度等数据。按照不同坡度类型,分析停车减速过程中速度变化特征、停车点位置分布规律等运行特性。结果表明:在不同坡度路段,越靠近停止线的车辆其截面初速度越大,离散程度越高;停止线位置处的速度均与停车距离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上坡路段车辆截面初速度、减速率和速度降幅均小于下坡路段;车辆与停止线距离越近,其停车位置点分布越集中;下坡路段车辆停车点位置更分散,分布的区间也较大,停车距离也逐渐增大。本次研究结果可以为山地城市道路交叉口仿真模型参数标定与修正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航拍视频 山地城市 交叉口 运行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然驾驶数据的信号交叉口车辆跟驰行为特征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张高峰 凌云洁 +2 位作者 龙岩松 郭延永 徐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6期15690-15699,共10页
为明确城市信号交叉口的车辆跟驰行为特性,基于自然驾驶试验数据,对车辆在减速、加速跟驰状态的车头间距、车头时距和相对速度进行分布特征分析以及与跟驰速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减速跟驰状态的相对速度主要集中于[-3.4 m/s,0.6 m/... 为明确城市信号交叉口的车辆跟驰行为特性,基于自然驾驶试验数据,对车辆在减速、加速跟驰状态的车头间距、车头时距和相对速度进行分布特征分析以及与跟驰速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减速跟驰状态的相对速度主要集中于[-3.4 m/s,0.6 m/s],加速跟驰状态主要集中于[-0.9 m/s,2.6 m/s];减速跟驰状态和加速跟驰状态的车头时距随后车跟驰速度变化趋势相同,确定了跟驰速度小于20 km/h的车头时距阈值;去掉跟驰速度小于6 km/h的数据后得到的减速跟驰、加速跟驰状态车头时距和车头间距均呈正偏态分布,车头间距集中于5~30 m,车头时距集中于1.5~3.5 s;两种跟驰状态车头间距、车头时距的5^(th)、50^(th)、95^(th)特征值与跟驰速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信号交叉口 特征分析 自然驾驶 跟驰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城市隧道交通噪声分布特性实测 被引量:7
8
作者 刘小明 赵欣 徐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81-1190,共10页
为了得到山地城市隧道内外汽车行驶噪声的幅值水平、分布特性和影响因素,在重庆市主城区的6条隧道采集汽车行驶噪声值,分析交通噪声沿隧道纵向的整体分布特性、洞口变化规律、车流量及振动减速标线等因素对隧道交通噪声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了得到山地城市隧道内外汽车行驶噪声的幅值水平、分布特性和影响因素,在重庆市主城区的6条隧道采集汽车行驶噪声值,分析交通噪声沿隧道纵向的整体分布特性、洞口变化规律、车流量及振动减速标线等因素对隧道交通噪声的影响。结果表明:交通整体噪声幅值在隧道内部明显高于隧道外部,呈中间高两侧低的分布特性;交通噪声水平在隧道洞口内外存在明显差异,由隧道外至隧道内,噪声有明显提高,尤其是在距离洞口20 m开始迅速提高;隧道内外噪声水平会因车辆经过而增高,且隧道内的噪声提高明显高于隧道外,噪声值在隧道洞口处显著增加;另外,振动减速标线在一定程度上会小幅提高隧道内的噪声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城市 城市隧道 噪声污染 交通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车驾驶试验的螺旋匝道小客车纵向驾驶行为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于志刚 徐进 +1 位作者 王从明 蒋艳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6-213,共8页
为明确螺旋匝道(螺旋桥)驾驶操纵行为及车辆状态特征,选取2条桥头立交螺旋匝道和2座螺旋桥,开展小客车实车路试,通过连续采集行驶速度、加速度、踏板力等驾驶数据,分析螺旋匝道(桥)及前后衔接段的纵向驾驶行为特性。结果表明:行驶速度... 为明确螺旋匝道(螺旋桥)驾驶操纵行为及车辆状态特征,选取2条桥头立交螺旋匝道和2座螺旋桥,开展小客车实车路试,通过连续采集行驶速度、加速度、踏板力等驾驶数据,分析螺旋匝道(桥)及前后衔接段的纵向驾驶行为特性。结果表明:行驶速度在螺旋匝道范围内基本恒定,并明显高于设计速度,螺旋匝道段的速度分布比主线段更集中,螺旋匝道对驾驶行为的约束作用较强;汽车在合流点之前有明显的减速行为;不同驾驶人的踏板力在幅值和波动频次有显著差别,螺旋匝道上行时油门踏板踩踏频次相对最高,下坡行驶时油门踏板和制动踏板的踩踏频次接近。研究结果揭示了螺旋匝道(桥)及其衔接段的速度变化规律和驾驶操纵特性,为螺旋桥的几何设计和速度管理提供实测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桥 螺旋匝道 互通立交 驾驶行为 踏板操纵 行驶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通立交迂回式匝道纵向加速度特性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玉 刘俊 +1 位作者 林伟 徐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6期11411-11418,共8页
为了提高互通式立交的行车安全,分别对南山立交和江南立交的四条迂回式匝道进行自然驾驶实车试验,共采集了33名驾驶员在不同匝道上行驶的纵向加速度,研究了速度变化阶段纵向加速度特性,分析了迂回式匝道变速阶段纵向加速度统计分布特征... 为了提高互通式立交的行车安全,分别对南山立交和江南立交的四条迂回式匝道进行自然驾驶实车试验,共采集了33名驾驶员在不同匝道上行驶的纵向加速度,研究了速度变化阶段纵向加速度特性,分析了迂回式匝道变速阶段纵向加速度统计分布特征,并基于纵向加速度对匝道行车舒适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迂回式匝道速度变化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入弯减速阶段、稳定行驶阶段和出弯加速阶段;同一匝道上,不同驾驶风格驾驶员的驾驶行为有较高的趋同性,但也有一定的差异,在匝道行驶过程中冒险型驾驶员比愤怒型和焦虑型驾驶员减速明显,男性驾驶员比女性驾驶员减速明显;女性驾驶员行驶舒适性略高于男性驾驶员,入弯减速段行驶舒适性优于出弯加速段,冒险型和焦虑型驾驶员出弯加速阶段行驶不舒适占比接近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通式立交 迂回式匝道 纵向加速度 行驶舒适性 驾驶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