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1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标横流作用下航道尺度加宽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浩东 童思陈 +2 位作者 张莹 孙开 王祥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3,共8页
支流入汇常导致支流口干流航道局部横流加大,进而影响船舶通航安全。为研究超标横流入汇对干流航道尺度的影响,采用Fortran语言自主开发了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和船舶操纵运动数学模型,对模型的合理性和可靠性进行验证后,通过模拟横流... 支流入汇常导致支流口干流航道局部横流加大,进而影响船舶通航安全。为研究超标横流入汇对干流航道尺度的影响,采用Fortran语言自主开发了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和船舶操纵运动数学模型,对模型的合理性和可靠性进行验证后,通过模拟横流作用下的船舶运动,研究了超标横流对船舶横漂速度和漂角的影响,提出了超标横流安全范围和航道定量加宽值。实例应用表明:在传统航道尺度设计下,当支流口超标横流范围较小时可通过调整舵角实现航行安全;而当超标横流范围较大时则难以保障船舶安全通航,需进行河道加宽设计。提出的超标横流条件下航道加宽确定方法基本合理,对船舶操纵运动和航道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标横流 航道加宽 水流数学模型 船舶操纵运动数学模型 支流入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贝叶斯网络的长江上游航道整治建筑物技术状况评价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李文杰 张浩游 +2 位作者 张文 杨胜发 胡江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2-118,共7页
针对长江上游航道整治建筑物特点,以建筑物功能发挥状况和结构状况为研究点,提出了建筑物包含"目标-准则-要素-指标"4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贝叶斯网络方法和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航道整治建筑物技术状况的综合评价模型,... 针对长江上游航道整治建筑物特点,以建筑物功能发挥状况和结构状况为研究点,提出了建筑物包含"目标-准则-要素-指标"4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贝叶斯网络方法和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航道整治建筑物技术状况的综合评价模型,定义了Ⅰ、Ⅱ、Ⅲ、Ⅳ共4级评价标准;通过数学期望公式量化建筑物具体技术状况值。以长江上游东溪口碛头坝为例,对其2016、2017、2018年的技术状况进行了验证评价。结果表明:2016、2017、2018年,长江上游东溪口碛头坝技术状况隶属等级分别为Ⅰ、Ⅱ、Ⅱ级,与规范所得结果吻合;量化技术状况值E分别为83.75、75.25、70.25,与工程实际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道工程 贝叶斯网络 模糊数学理论 航道整治建筑物 技术状况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荷载联合作用下软基深水超长桩承载特性及破坏模式研究
3
作者 贺林林 谢院仕 +2 位作者 刘洋 梁越 刘明维 《海洋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4-185,共12页
为探明多元荷载联合作用下软基深水超长桩承载特性及破坏模式,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采用Green-Lagrange应变理论,建立考虑Ρ-Δ效应的软基深水超长桩有限元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首先开展超长桩承载特性研究,深入分析考虑与不考虑Ρ-... 为探明多元荷载联合作用下软基深水超长桩承载特性及破坏模式,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采用Green-Lagrange应变理论,建立考虑Ρ-Δ效应的软基深水超长桩有限元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首先开展超长桩承载特性研究,深入分析考虑与不考虑Ρ-Δ效应时桩基础承载力变化规律,桩侧摩阻力及土抗力变化规律。然后通过超长桩基础的等效塑性应变云图,进一步揭示超长桩破坏模式。结果表明:考虑Ρ-Δ效应后的桩基础竖向承载力明显减小,最大减小了91.16%,因此,在进行多元荷载联合作用下软基深水超长桩设计计算时,必须考虑Ρ-Δ效应的影响;在V-H荷载联合作用下,桩身发生挠曲变形,桩侧摩阻力和土抗力发生重分布,桩基础水平受荷一侧的桩-土发生脱开分离,靠近该侧泥面附近的桩侧摩阻力和土抗力变为0,而另一侧土体发生挤压,靠近该侧泥面附近的桩侧摩阻力和土抗力均有增大。此外,当水平荷载H较小时,超长桩基础因桩侧摩阻力不足而引起沉降破坏;而当水平荷载H较大时,超长桩发生较大塑性变形而形成“塑性铰”,最终呈现弯曲破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荷载联合作用 超长桩 Ρ-Δ效应 承载特性 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性泥沙絮凝对浮泥流变特性影响试验研究
4
作者 刘洁 周杨三 +1 位作者 周鹏 肖毅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7-127,共11页
浮泥在海岸、河口及水库中广泛分布,对区域生态、环境和航运等产生显著影响。不同机制形成浮泥的特性也有所区别。为了量化分析泥沙絮凝对浮泥密度和流变特性的影响,利用大型水箱进行黏性泥沙絮凝沉积试验,收集床面淤积物,并进行流变测... 浮泥在海岸、河口及水库中广泛分布,对区域生态、环境和航运等产生显著影响。不同机制形成浮泥的特性也有所区别。为了量化分析泥沙絮凝对浮泥密度和流变特性的影响,利用大型水箱进行黏性泥沙絮凝沉积试验,收集床面淤积物,并进行流变测试。结果表明,随紊动水体中絮团粒径的减小和分形维数的增大,形成的浮泥密度将增大,浮泥的屈服应力、黏滞系数呈幂律增长。絮体中孔隙导致沉积形成浮泥的结构强度减小,使浮泥流变曲线没有固-液过渡阶段,到达临界点时直接发生屈服变形进入液态阶段。考虑泥沙絮凝影响后,当浮泥密度大于1110 kg/m^(3)时,其屈服应力、黏滞系数明显减小,流动指数增大。这种宏观流变特性的差异体现在颗粒间的微观相互作用,即泥沙颗粒接触点的强度和数量上。而絮凝的发生会改变颗粒结构和颗粒间力,进而影响宏观流变特性。该研究可为浮泥运动过程数值模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泥 流变试验 絮团粒径 分形维数 流变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紊动和含沙量对悬沙絮凝影响的试验研究
5
作者 刘洁 谢东芝 周鹏 《泥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5,46,共8页
根据三峡库区悬沙特性配制试验沙样,利用粒子追踪系统在大型水箱中开展絮凝试验。结果表明,絮凝作用下泥沙粒子通过搭接形成了不同形状的多孔结构,直接影响絮团的密实程度。存在最佳紊动剪切率使絮团发育达到峰值,其值介于12~18 s-1之间... 根据三峡库区悬沙特性配制试验沙样,利用粒子追踪系统在大型水箱中开展絮凝试验。结果表明,絮凝作用下泥沙粒子通过搭接形成了不同形状的多孔结构,直接影响絮团的密实程度。存在最佳紊动剪切率使絮团发育达到峰值,其值介于12~18 s-1之间,低于最佳紊动剪切率时,絮团中值粒径随剪切率的增大而增大,高于最佳紊动剪切率时,絮团中值粒径随剪切率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初始含沙量的增加,当紊动剪切率较低时,絮团中值粒径先增大后减小,平均分形维数则先减小后增大;当紊动剪切率较高时,絮团中值粒径整体上呈减小趋势,平均分形维数整体上呈增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沙絮凝 紊动剪切率 絮团形态 絮团粒径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定围压下间断级配散粒土内部侵蚀机理研究
6
作者 梁越 罗安志 +2 位作者 杨牛虎 许彬 代磊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4-232,共9页
管涌侵蚀一直是水力学研究的重点,其是指在渗透水流作用下土体内部细颗粒发生迁移并形成渗漏通道的一种渗漏现象,且在围压条件下土体内部侵蚀过程会受到显著的影响。利用自主研发的应力动态联动式渗透变形试验装置对不同级配的散粒土在... 管涌侵蚀一直是水力学研究的重点,其是指在渗透水流作用下土体内部细颗粒发生迁移并形成渗漏通道的一种渗漏现象,且在围压条件下土体内部侵蚀过程会受到显著的影响。利用自主研发的应力动态联动式渗透变形试验装置对不同级配的散粒土在恒定围压条件下的侵蚀过程进行研究。设置三组不同的间断级配试样,对渗流过程中的渗流量、细颗粒流失量和渗透变形量进行测量。结果表明:试验前期渗流速度v和水力梯度i呈线性正相关,但围压作用使得i-v曲线后期明显变缓不再符合达西定律;土体中间级配缺的越多,颗粒起动的临界水力梯度越小;且土体的不均匀系数对渗透系数的影响存在某一上限值。渗流过程中细颗粒的流失存在因堵塞而引起的自滤自稳定现象,该现象在骨架颗粒级配较为均匀时更易出现。土体在恒定围压条件下细颗粒流失导致体积收缩,而由于土体内部颗粒间的作用力突变,土体渗透变形呈现阶梯状变化,且在土体颗粒级配间断跨度大、内部细颗粒粒径小且单一的情况下阶梯状变化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断级配散粒土 恒定围压 渗透系数 体积变化量 细颗粒流失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颗粒含量影响渗流侵蚀规律的细观机理研究
7
作者 梁越 冉裕星 +2 位作者 许彬 张鑫强 何慧汝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99-1106,共8页
开展细颗粒的运移特性探究对于明确渗流侵蚀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细颗粒含量将直接影响土体的抗侵蚀性能。基于自研的粒子图像测速(PIV)/平面激光诱导荧光(PLIF)渗流侵蚀试验系统,分析了初始细颗粒含量对于渗流侵蚀过程中的临界水力... 开展细颗粒的运移特性探究对于明确渗流侵蚀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细颗粒含量将直接影响土体的抗侵蚀性能。基于自研的粒子图像测速(PIV)/平面激光诱导荧光(PLIF)渗流侵蚀试验系统,分析了初始细颗粒含量对于渗流侵蚀过程中的临界水力梯度及流速变化影响。研究表明:根据流速演变规律,渗流侵蚀过程可基本分为稳定、局部破坏、整体破坏3个阶段,从而定义了局部破坏、整体破坏临界水力梯度,两种临界水力梯度均随初始细颗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初始细颗粒含量低于20%时,试样处于欠填状态,具有明显整体破坏现象;整体破坏后,试样实测平均流速随水力梯度的增加而加速上升。当初始细颗粒含量高于30%时,试样基本处于满填状态,具备极高抗侵蚀性能;试样整体实测平均流速偏低。局部破坏阶段中,试样实测平均流速变化速率随初始细颗粒含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可知,初始细颗粒含量对于试样的渗流侵蚀细观机理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含量 透明土技术 粒子图像测速(PIV) 平面激光诱导荧光(PLIF) 渗流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流非恒定性对丁坝周围三维流速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8
作者 喻涛 肖朝龙 +2 位作者 温致宇 李顺超 何熙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1-205,共5页
丁坝是山区河流航道整治最常用的整治建筑物,其稳定性关乎航道整治效果。天然河道水流多为非恒定流,对丁坝周围三维流速分布及其稳定性影响较大。通过分析实测洪水资料提出了表征水流非恒定特性的3个参数即洪峰流量、洪峰次数及洪水持... 丁坝是山区河流航道整治最常用的整治建筑物,其稳定性关乎航道整治效果。天然河道水流多为非恒定流,对丁坝周围三维流速分布及其稳定性影响较大。通过分析实测洪水资料提出了表征水流非恒定特性的3个参数即洪峰流量、洪峰次数及洪水持续时间。采用三维水流数学模型研究了水流非恒定性对丁坝三维流速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坝头处纵向流速会在洪峰出现之前达到峰值,不与流量过程呈时间对应关系,且持续时间的增加会使得该点纵向流速逐渐减小;在洪峰大小一致,洪峰次数增多时,首次洪峰对坝头的冲击最为强烈,最易造成坝头失稳;洪峰流量对丁坝稳定性影响最大,洪水持续时间次之,洪峰次数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恒定流 丁坝 三维流速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围压影响的间断级配散粒土潜蚀规律试验研究
9
作者 梁越 李越 +4 位作者 许彬 杨牛虎 张斌 潘剑 尹朝恒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6,共7页
利用应力动态联动式渗透变形试验系统,选用间断级配散粒土材料开展了潜蚀试验,探索了30、60、90 kPa围压条件下土体潜蚀规律,分析了不同围压下细颗粒流失、体积变化及临界水力梯度的变化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在较小围压下,细颗粒易于流失... 利用应力动态联动式渗透变形试验系统,选用间断级配散粒土材料开展了潜蚀试验,探索了30、60、90 kPa围压条件下土体潜蚀规律,分析了不同围压下细颗粒流失、体积变化及临界水力梯度的变化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在较小围压下,细颗粒易于流失,导致土体孔隙连通性增强,渗流流速显著提高;而较大围压则压缩了土体孔隙,降低了渗透路径通畅性,使得渗透系数明显降低。在低水力梯度时渗流流速与水力梯度呈现非线性变化,但随水力梯度增大逐渐趋向线性,基本符合达西定律;围压增大导致土体潜蚀启动的临界水力梯度提高,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围压对不同阶段细颗粒流失的影响存在差异,但对细颗粒流失总量的影响不显著。较大围压下土体内部颗粒结合更紧密,试样的变形程度更小,而在30 kPa的低围压条件下,试样体积变化曲线呈明显的阶梯式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断级配散粒土 围压 潜蚀 累计涌砂量 体积变化量 临界水力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黄金航道整治技术研究构想与展望 被引量:37
10
作者 刘怀汉 杨胜发 曹民雄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27,共11页
当前,长江黄金航道面临着长江三峡枢纽和上游水库群联合运行带来的水沙条件新变化,以及防洪、航运、发电、供水、生态等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新需求,亟待深入认识新水沙条件下航道演变机理及发展趋势,科学评估航道承载力及提升潜力,系统研... 当前,长江黄金航道面临着长江三峡枢纽和上游水库群联合运行带来的水沙条件新变化,以及防洪、航运、发电、供水、生态等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新需求,亟待深入认识新水沙条件下航道演变机理及发展趋势,科学评估航道承载力及提升潜力,系统研发水资源综合高效利用目标下的航道整治技术,有效促进航道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融合。"长江黄金航道整治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以提高航道通过能力,实现长江航道资源高效利用为目标,凝练了四大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1)水沙变化条件下长江航道演变机理及发展趋势;2)长江重要生物-生境对航道整治工程的响应机制;3)多因素影响下长江航道滩群联动整治方法与技术;4)基于河流完整性的航道整治生境融入及再造技术。结合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内涵,提出五大重点研究内容:1)研究长江不同类型河段复杂动力过程与滩槽演变的相互作用机理,预测长江航道演变趋势;2)研究长江生态航道的架构及评价体系;3)评估多功能河流航道承载力及可提升潜力;4)研究多库联调下山区河流卵石滩群联动航道整治技术、防洪-通航协同下中游强冲刷河段航道整治技术、下游复杂多分汊河段航道滩槽调控技术、径潮流河段深水航道协调治理与减淤技术等;5)研究长江航道整治工程的生境融入及再造技术,构建生态友好型航道整治模式。最后,将五大重点研究内容细分为八大前沿研究方向:1)新水沙条件下长江航道演变机理及趋势预测;2)长江生态航道架构及评价方法体系;3)多目标协同下长江黄金航道承载力及提升潜力;4)多库联调下卵石滩群联动航道整治技术;5)防洪-通航协同下强冲刷河段航道整治技术;6)复杂多分汊河段航道滩槽调控技术;7)径潮流河段深水航道协调治理与减淤技术;8)长江典型生态保护段航道整治技术。基于以上内容,初步构建长江航道整治技术研究体系,以期为提高黄金航道通过能力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黄金航道 整治技术 生态航道 航道承载力 研究构想与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水条件下三维岩质滑坡涌浪爬高规律研究
11
作者 王梅力 田野 +1 位作者 王平义 杨胜发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19,共9页
借助动水条件下弯道浅水区三维散体岩质滑坡涌浪模型试验系统,研究水流动力影响下滑坡涌浪爬高的基本规律和最大爬高的确定方法。根据物理模型试验观测资料,计算得到爬高特征值;分析了水流流速、河道水深、滑坡方量、滑坡倾角对爬高的影... 借助动水条件下弯道浅水区三维散体岩质滑坡涌浪模型试验系统,研究水流动力影响下滑坡涌浪爬高的基本规律和最大爬高的确定方法。根据物理模型试验观测资料,计算得到爬高特征值;分析了水流流速、河道水深、滑坡方量、滑坡倾角对爬高的影响;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和最小二乘法分析,分别得到动水条件下三维涌浪沿对岸和同岸的爬高衰减公式,并与静水条件下散体岩质滑坡涌浪爬高衰减公式进行对比;采用无量纲及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给出动水条件下涌浪最大爬高计算式,并将计算结果与长江新滩滑坡涌浪实测资料进行对比验证,二者较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涌浪 水流流速 涌浪爬高 最大爬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江水源工程细菌群落分布特征及其构建机制
12
作者 张家豪 吕鹏刚 +2 位作者 苏学敏 周雄冬 徐梦珍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595-5606,共12页
调水工程在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同时,也逐渐发展成为人工水生生态系统,其内部生物群落结构与构建机制多呈现与天然河流不同的特征。以深圳市战略性跨流域调水工程东江水源工程为研究对象,选择细菌为指示物种,通过微生物采样和高通量测序技... 调水工程在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同时,也逐渐发展成为人工水生生态系统,其内部生物群落结构与构建机制多呈现与天然河流不同的特征。以深圳市战略性跨流域调水工程东江水源工程为研究对象,选择细菌为指示物种,通过微生物采样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调水工程中细菌群落的沿程变化特征及构建机制。这不仅关乎工程供水的水质安全,也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研究发现,自工程取水口至末端,细菌多样性整体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且在工程泵站处多样性趋势发生显著转变,表明细菌群落的变化与工程泵站运行密切相关。将工程以泵站为界分为四段,各段间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且由条件稀有菌主导。由于工程内部环境相对稳定,各分段细菌表型相似,仅好氧、兼性厌氧和革兰氏阴性菌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好氧型细菌在整个工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基于零模型解析细菌群落构建机制发现,其主要由随机性过程控制,且主要表现为均匀扩散作用,扩散限制作用仅在工程末端出现;确定性过程仅表现为异质选择作用,且沿程逐渐减弱。这表明由调水引起的细菌输运扩散在工程细菌群落构建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随机森林模型同样显示,环境因子对模型的解释力有限,仅沼蛤密度与硫酸盐浓度对细菌多样性作用显著,表明由环境筛选导致的确定性过程较弱。研究有助于理解调水工程中人工生态系统的演变与适应机制,为调水工程水质安全管理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调水工程 高通量测序 群落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砂活动对三峡坝下游沙质河段泥沙冲淤影响研究
13
作者 陈柄君 肖毅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1-209,共9页
以三峡工程为核心的梯级水库群联合调度运用改变了坝下游水沙条件,引起长时间、长距离的冲淤调整,尤其是近坝段沙质河床调整显著。长江沿线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对长江流域江砂资源的需求,坝下游采砂活动使得近坝段河床冲淤、洲滩... 以三峡工程为核心的梯级水库群联合调度运用改变了坝下游水沙条件,引起长时间、长距离的冲淤调整,尤其是近坝段沙质河床调整显著。长江沿线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对长江流域江砂资源的需求,坝下游采砂活动使得近坝段河床冲淤、洲滩调整过程更为复杂。为探究采砂对坝下游沙质河段泥沙冲淤特性的影响,以坝下游沙市河段为例,基于Delft3D建立了平面2维水沙数值模型,模拟了采砂活动影响下河段泥沙冲淤变化过程,分析了采砂前后河段冲淤分布、含沙量分布、冲淤量变化等。结果表明:河槽内百万m^(3)量级采砂坑对其上下游约1 km范围内泥沙冲淤变幅略有影响,幅度为-0.1~0.1 m;对整个河段冲淤特性影响较小,采砂前后河段整体冲淤量变化约为6%;采砂坑恢复能力与该河段来水来沙关系密切,正常水文年的年均回淤率为10%~25%,而在异常水文年(大水大沙)的年均回淤率可达50%,其恢复周期约为4~10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市河段 采砂活动 泥沙冲淤 采砂坑恢复能力 三峡大坝坝下游河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道承载力内涵及评价方法研究——以长江上游航道为例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文杰 李伟明 +2 位作者 杨胜发 杨威 王大伟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4-80,共7页
承载力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但航道承载力的内涵尚不明确,缺乏对航道承载力的评价研究。分析各类承载力的定义表明其内涵包含承载体、承载对象、承载条件、承载能力指标4个要素,据此探讨明确了航道承载力的4个要素,将航道承载... 承载力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但航道承载力的内涵尚不明确,缺乏对航道承载力的评价研究。分析各类承载力的定义表明其内涵包含承载体、承载对象、承载条件、承载能力指标4个要素,据此探讨明确了航道承载力的4个要素,将航道承载力定义为: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河段内,航道在某个尺度下承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出航道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作为评价航道承载力的承载能力指标,即经济驱动的航运需求与航道的通过能力之比。以长江上游航道为例,评价宜宾-重庆、重庆-涪陵、涪陵-宜昌三段的航道承载力当前已接近饱和,急需提升航道等级以满足未来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估算了其航道可开发的最大尺度,表明目前航道还具有一定提升潜力。长江上游航道的实例研究表明,所提出的航道承载力内涵和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可为航道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道工程 航道承载力 航道尺度 评价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航道泥沙淤积模式及航道通过能力提升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杨胜发 李文杰 +2 位作者 胡小庆 胡江 王涛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A01期41-48,共8页
三峡入库水沙条件发生变化,运行十年来的泥沙淤积与论证阶段存在差异,库区航道通过能力提升建设面临新的问题。实测资料分析表明:库区泥沙淤积总量约为15亿t,淤积物中值粒径多在0.01 mm以下,主要分布在常年回水区的宽谷和弯道河段,峡谷... 三峡入库水沙条件发生变化,运行十年来的泥沙淤积与论证阶段存在差异,库区航道通过能力提升建设面临新的问题。实测资料分析表明:库区泥沙淤积总量约为15亿t,淤积物中值粒径多在0.01 mm以下,主要分布在常年回水区的宽谷和弯道河段,峡谷段无累积性淤积;卵石淤积集中在变动回水区,但累积性淤积不大;常年库区黄花城航道已发生悬移质淤积碍航,变动回水区消落期部分航槽推移质运动存在碍航。基于现场测量、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等,提出了三峡库区航道泥沙淤积模式,成功应用于典型细沙淤积碍航河段黄花城水道治理方案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中。针对变动回水区航道通过能力提升问题,基于全库区二维水沙数学模型预测得出库尾泥沙溯源淤积将没有预期严重,可进行4.5 m深水航道的建设,并提出了初步治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道泥沙 淤积模式 通航能力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叙渝段航道最大开发尺度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文杰 王皓 +3 位作者 龙浩 杨胜发 肖毅 杨威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26,共7页
长江上游叙渝段航道尺度不足问题日益凸显,评估该段航道最大开发尺度对其建设规划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叙渝段实测水文地形数据,对稳定航深法中的河相关系参数和水深修正系数进行改进:基于2230 m^(3)/s、12100 m^(3)/s和20291 m^(3)/s三... 长江上游叙渝段航道尺度不足问题日益凸显,评估该段航道最大开发尺度对其建设规划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叙渝段实测水文地形数据,对稳定航深法中的河相关系参数和水深修正系数进行改进:基于2230 m^(3)/s、12100 m^(3)/s和20291 m^(3)/s三级特征流量下的实测水位,获得了河相关系参数随流量的变化关系,朱沱站实测数据验证表明枯水期较可靠;引入断面形状系数,建立了水深修正系数随设计航道宽度的变化关系。基于改进后的稳定航深法计算叙渝段航道最大开发尺度,结果表明叙渝段通过航道整治能达到Ⅱ级航道3.5 m×100 m及Ⅰ级航道4.5 m×150 m的设计标准,向家坝下泄流量相对设计流量增加400 m^(3)/s可提升航道水深0.39 m左右。所提的改进稳定航深法简化了航道最大开发尺度的计算过程,可为叙渝段后续的航道建设规划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叙渝段 航道开发尺度 河相关系 水深修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长江边某地砂岩、砂泥岩、泥岩循环往复剪切强度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吴晓 刘泽宇 +2 位作者 简富献 张钧堂 冯登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6-99,共4页
为研究重庆市长江边某地砂岩、砂泥岩、泥岩在往复剪切条件下的强度变化规律,通过控制砂泥岩颗粒配合比,分别在100、200、300、400kPa的法向应力条件下进行8次循环往复剪切试验。结果表明,随往复剪切次数的增加,三种试样的峰值剪切强度... 为研究重庆市长江边某地砂岩、砂泥岩、泥岩在往复剪切条件下的强度变化规律,通过控制砂泥岩颗粒配合比,分别在100、200、300、400kPa的法向应力条件下进行8次循环往复剪切试验。结果表明,随往复剪切次数的增加,三种试样的峰值剪切强度整体均呈减小趋势,且砂岩的峰值剪切强度最大,泥岩的剪切强度最小;三种岩石试样的抗剪强度指标变化规律总体一致,粘聚力先增后减,内摩擦角逐渐减小;砂岩的残余粘聚力最小,残余内摩擦角最大,泥岩的残余粘聚力最大,残余内摩擦角最小。结果可为工程实践中土料的选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泥岩配合比 往复剪切 剪切强度 残余强度 剪切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公路工程生态护坡类型的防治效果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周富春 王小彪 刘雪莲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20-223,共4页
生态护坡能有效地防治公路工程水土流失,在生境的重建及生态系统的恢复方面起到了明显作用。选择重庆市巴南区及南岸区4种典型的生态护坡类型——裸坡、菱形骨架植草护坡、乔木护坡和植草护坡进行了采样、监测,研究各种边坡土壤侵蚀强... 生态护坡能有效地防治公路工程水土流失,在生境的重建及生态系统的恢复方面起到了明显作用。选择重庆市巴南区及南岸区4种典型的生态护坡类型——裸坡、菱形骨架植草护坡、乔木护坡和植草护坡进行了采样、监测,研究各种边坡土壤侵蚀强度、相对系数、土壤平均侵蚀模数、植被覆盖度、土壤组成成分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在4种生态护坡措施中,菱形骨架边坡的护坡效果最好,乔木护坡优于植草护坡,裸坡最差;(2)土壤中组成成分的变化不仅受土壤流失量的影响,而且植被本身也影响到土壤组成成分的增减;(3)植草护坡保持水土效果要略强于菱形骨架生态护坡,但在后期,其覆盖度增长不快,恢复效果差于菱形骨架护坡;(4)对植物生长的必要元素,菱形骨架生态护坡的流失量相对比较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边坡 生态护坡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道水沙变化过程的多重分形研究——以长江重庆河段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钟亮 刘珺洁 +1 位作者 孙建云 童思陈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6-73,共8页
河道水沙变化过程具有非线性特征,基于长江寸滩站、朱沱站和嘉陵江北碚站(简称"三站")1955-2011年的水文资料,应用多重分形消除趋势波动分析法(MF-DFA方法),研究长江重庆河段水沙变化过程的多重分形特征。结果表明:三站日流... 河道水沙变化过程具有非线性特征,基于长江寸滩站、朱沱站和嘉陵江北碚站(简称"三站")1955-2011年的水文资料,应用多重分形消除趋势波动分析法(MF-DFA方法),研究长江重庆河段水沙变化过程的多重分形特征。结果表明:三站日流量和日输沙率序列具有多重分形特征,该多重分形特征是由序列的长程相关性引起的;日流量序列的奇异谱呈右钩状曲线,小涨落的影响在序列中占优势,日输沙率序列的奇异谱对称,大小涨落的标度行为在序列中基本一致;水沙时序变化的复杂程度可用多重分形谱宽Δα表征,且日输沙率序列的Δα相对较大,变化更为复杂;不同时段水沙序列的谱曲线形状存在较大差异,丰水丰沙时序的谱曲线较宽,顶部较圆滑,Δα较大,枯水枯沙时序的谱曲线较窄,顶部较尖锐,Δα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重庆河段 流量 悬移质输沙率 消除趋势波动分析 多重分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透明土技术的多孔介质孔隙流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梁越 陈鹏飞 +1 位作者 林加定 孙志伟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61-1366,共6页
土体作为一种特殊多孔介质,内部孔隙通道尺度与形态随机性强,导致土体渗流场中孔隙流速分布不均,即存在优势流现象。优势流是影响污染物运移、导致土体渗透变形的重要因素。基于透明土原理,利用聚丙烯酸钠交联聚合物颗粒和蒸馏水,配制... 土体作为一种特殊多孔介质,内部孔隙通道尺度与形态随机性强,导致土体渗流场中孔隙流速分布不均,即存在优势流现象。优势流是影响污染物运移、导致土体渗透变形的重要因素。基于透明土原理,利用聚丙烯酸钠交联聚合物颗粒和蒸馏水,配制成饱和透明多孔介质,并利用一种新的研究透明多孔介质内部流场的装置及方法,将绿色光源激光器、单反相机、十字滑台等组合成简易粒子图像测速(PIV)系统,采集不同水力梯度下透明多孔介质内部流场图像,结合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将得到的流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孔隙液体的流动特性。研究表明,利用自制简易PIV系统进行流场测量,实测孔隙流动结果与宏观流速吻合程度高,能够实现对流场的多点、无扰、高精度测量。研究发现多孔介质内部纵断面上的孔隙面积与纵断面所在位置有关,而孔隙面积越大,断面上的孔隙流速也越大。多孔介质内部孔隙流速分布规律大致相同,优势流速随着断面流速的减小而减小,优势流速越小,其概率密度越高,优势流动现象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土 PIV 多孔介质 孔隙流速 优势流 宏观流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