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湿交替下三峡支流消落带沉积物粒径组成及氮分布特征 被引量:15
1
作者 林俊杰 杨振宇 +4 位作者 刘丹 张帅 赵金 杨易 于志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02-611,共10页
以三峡支流澎溪河消落带为研究区域,采集澎溪河消落带上、中、下游3个水文断面,2个水位高程,5个深度的沉积物样品,结合沉积物颗粒分形理论探讨沉积物粒径组成与总氮(TN)、总可转化态氮(TF-N)、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含量... 以三峡支流澎溪河消落带为研究区域,采集澎溪河消落带上、中、下游3个水文断面,2个水位高程,5个深度的沉积物样品,结合沉积物颗粒分形理论探讨沉积物粒径组成与总氮(TN)、总可转化态氮(TF-N)、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含量和分布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澎溪河消落带沉积物粒径组成为砂粒(49.75%)>粉粒(36.16%)>黏粒(14.09%),粒径分布具有分形特征,分形维数(Dm)在2.612~2.781之间,均值为2.727。随消落带水位高程下降、流域断面自上至下、深度由表至底,黏粒、粉粒比例、Dm降低,砂粒比例升高。TN、TF-N、NO_3^--N含量分布与黏粒、粉粒、Dm正相关,与砂粒呈极显著负相关。Dm可作为判断沉积物粒径组成与氮含量关系的潜在指标。沉积物总体质地结构良好,但频繁的干湿交替使澎溪河下游和低水位高程沉积物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和砂质化,并通过改变粒径组成影响氮分布。落干期上游和高水位高程沉积物TF-N增加,提高了淹水期氮素进入水体并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支流 消落带 沉积物 粒径组成 分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支流消落带表层沉积物氮矿化动力学参数估算 被引量:3
2
作者 刘丹 张帅 +5 位作者 唐玉姣 尹静 谭兴伶 陈茜 于志国 林俊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66-773,共8页
为揭示干湿循环过程对消落带沉积物氮矿化动力学特征的影响,以三峡典型支流——澎溪河为例,分别于上、下游两个水文断面采集170 m(高)和150 m(低)水位高程消落带的表层(0~15 cm)沉积物样品。采用厌氧培养法测定其净氮矿化速率,应用One-p... 为揭示干湿循环过程对消落带沉积物氮矿化动力学特征的影响,以三峡典型支流——澎溪河为例,分别于上、下游两个水文断面采集170 m(高)和150 m(低)水位高程消落带的表层(0~15 cm)沉积物样品。采用厌氧培养法测定其净氮矿化速率,应用One-pool、Two-pool、Special和有效积温(EATM)四种模型拟合氮矿化过程并建立估算方程。结果表明,沉积物总碳、总氮、碳氮比、有机质、粘粒、粉粒和铵态氮含量随高程降低而增加,而沉积物总磷、砂砾、硝态氮趋势相反(P<0.05)。低、高水位高程氮矿化最优拟合模型分别为One-pool和Special,其中易矿化速率常数(kd)分别为0.17、0.12 d-1,易矿化势(fd)分别为4.05%和4.71%。另外,fd与总碳、总氮、碳氮比、有机质、铵态氮、粉粒呈显著负相关,与硝态氮和砂砾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kd相反,且两参数可用有机质和碳氮比进行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氮矿化速率 水位波动 氮矿化模型 彭溪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油茶品种对重庆市气候的适应性评价 被引量:7
3
作者 黄志伟 曹剑 柏玉平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338-1343,共6页
【目的】评价不同油茶品种对重庆市不同区(县)气候因子的适应性,为重庆市油茶引种、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国29个油茶主栽区(县)和12个国家油茶良种基地的年均气温、极端最高温等11个气候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目的】评价不同油茶品种对重庆市不同区(县)气候因子的适应性,为重庆市油茶引种、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国29个油茶主栽区(县)和12个国家油茶良种基地的年均气温、极端最高温等11个气候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筛选出影响油茶生产的主要气候因子;利用模糊理论中的隶属函数方法,计算重庆市31个区(县)栽培油茶的气候适应性指数,进而对重庆市油茶栽培区进行区划。【结果】影响重庆市油茶栽培的最重要气候因子为热量因子,即年均气温、11~12月平均气温、无霜期、最冷月平均气温、≥10℃有效积温和极端最低温;其次为日照时数、年降水量、最热月平均气温等水分和光照因子。对重庆市的气候适应性评价结果表明,重庆市大部分区(县)油茶栽培的气候适应性指数(CAI)与油茶最适区基本一致,均大于0.80。【结论】重庆市大部分区(县)气候条件适合油茶生长,建议从相似性总分值小于1.50且热量、降雨和光照条件较一致的贵州天柱、湖南长沙、浏阳及江西分宜等地区引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气候适应性 栽培区划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静观苗圃花木产业化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 被引量:3
4
作者 丁廷发 殷绚文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3708-3710,3716,共4页
通过对重庆静观苗圃的产业化现状进行调查,找出了花木市场生产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和总结了提高花木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以期为重庆静观苗圃的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 重庆静观苗圃 花木市场 现状 调查 发展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山杉组织培养中无菌体系建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黄志伟 曹剑 《浙江林业科技》 2018年第5期61-66,共6页
为建立中山杉Taxodium ‘Zhongshanshan’无菌体系,从中山杉外植体消毒及腋芽启动两方面开展研究。外植体消毒试验以枝条类型、HgCl_2浓度及其处理时间为试验因素,采用3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木质化嫩梢作为外植体的... 为建立中山杉Taxodium ‘Zhongshanshan’无菌体系,从中山杉外植体消毒及腋芽启动两方面开展研究。外植体消毒试验以枝条类型、HgCl_2浓度及其处理时间为试验因素,采用3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木质化嫩梢作为外植体的消毒处理污染率都高达100%,而采用未木质化嫩梢作为外植体,0.2%HgCl_2处理10min进行消毒效果最好,污染率为0;外植体腋芽启动试验则以NAA,6-BA和活性炭为试验因素,采用正交试验设计L_9(3~4),试验结果表明:NAA,6-BA对中山杉腋芽萌动都有促进作用,其中6-BA起主导作用,而活性炭则对中山杉腋芽萌动有抑制作用,其腋芽启动效果最佳培养基为MS+6-BA1.0mg·L^(-1)+NAA0.5mg·L^(-1),腋芽启动率达84.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山杉 无菌体系 外植体消毒 腋芽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万州区毛叶木姜子产业发展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黄志伟 曹剑 +3 位作者 李华 崔炳华 王春华 陈邵武 《中国林副特产》 2018年第4期80-82,86,共4页
为准确把握重庆市万州区毛叶木姜子产业的发展现状,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该区毛叶木姜子产业发展的内部因素(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和外部因素(机遇Opportunities、挑战Threats)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推进万州毛叶木姜子产业发展... 为准确把握重庆市万州区毛叶木姜子产业的发展现状,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该区毛叶木姜子产业发展的内部因素(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和外部因素(机遇Opportunities、挑战Threats)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推进万州毛叶木姜子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 木本油料 毛叶木姜子 产业 SWO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李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3
7
作者 曹剑 黄志伟 《南方农业》 2016年第31期54-56,共3页
截至2015年,重庆市约栽培有李树3.14万hm2,产量达27万t,稳居重庆市第三大水果生产地位。以渝北、巫山、万州和开县栽培面积大,发展水平较高,其中,渝北、巫山的栽培面积均超过6000 hm2,在李子品牌打造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优势。针对存... 截至2015年,重庆市约栽培有李树3.14万hm2,产量达27万t,稳居重庆市第三大水果生产地位。以渝北、巫山、万州和开县栽培面积大,发展水平较高,其中,渝北、巫山的栽培面积均超过6000 hm2,在李子品牌打造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优势。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各集中产区建立品比园,解决品种混乱的瓶颈问题;开展李标准化栽培,推动产业合理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等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现状 发展对策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1
8
作者 黄志伟 袁德梽 +1 位作者 曹剑 李彬 《农业科技通讯》 2015年第7期22-25,共4页
概述了重庆市油茶产业发展历史和现状,针对性分析了当前油茶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产业内涵、发展定位、舆论宣传、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讨论。
关键词 油茶 木本油料 产业化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万州区木姜子属资源分布调查及开发利用对策 被引量:1
9
作者 曹剑 黄志伟 崔炳华 《南方农业》 2019年第16期20-24,共5页
为了解重庆市万州区木姜子属资源分布及利用现状,对万州区38个乡镇(含4个国有林场)开展了木姜子属种质资源分布及种类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万州区木姜子属资源丰富,共采集到木姜子属品种11种,选定优良单株76株。分析木姜子属资源分布特... 为了解重庆市万州区木姜子属资源分布及利用现状,对万州区38个乡镇(含4个国有林场)开展了木姜子属种质资源分布及种类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万州区木姜子属资源丰富,共采集到木姜子属品种11种,选定优良单株76株。分析木姜子属资源分布特点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区域木姜子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加强对木姜子属种质资源的保护;积极开展对木姜子属种质资源引种驯化和育种创新工作;提高对木姜子属种质资源的综合开发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木本油料 木姜子属 种质资源 重庆市万州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性化培养模式在高职农林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10
作者 黄志伟 曹剑 +1 位作者 朱君 李君成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第2期282-283,共2页
通过对高职农林专业特点的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开设定向实践课程、建立个性化辅导知识包、建立专业导师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个性化培养模式在高职教育中应用的具体措施,在农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面做出探索。
关键词 高职 农林专业 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条件对三峡库区九叶青花椒栽培的影响及对策
11
作者 熊辉俊 《南方农业》 2016年第26期84-84,86,共2页
分析三峡库区渝东北地区青花椒对光、热、水等气象条件的需求及气象灾害对其生长期的影响,并提出防御对策,为今后充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合理栽培九叶青花椒确保增产增收奠定基础。
关键词 九叶青花椒 气象条件 影响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香樟病虫害调查及综合治理对策 被引量:3
12
作者 汪立 周庆椿 曹剑 《植物医生》 2014年第2期22-23,共2页
对三峡库区香樟病虫害种类进行调查,掌握香樟病虫害种类及发生为害情况,并提出综合治理对策。
关键词 三峡库区 香樟病虫害 综合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园林测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运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21期7287-7288,7290,共3页
从剖析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出发,结合学校及专业实际情况,以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为例,提出了一套完整、专业特色鲜明,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也为我国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相关专业由学术型教... 从剖析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出发,结合学校及专业实际情况,以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为例,提出了一套完整、专业特色鲜明,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也为我国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相关专业由学术型教育转向应用型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测量 实践教学体系 项目教学 园林技术专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的中国油茶栽培区划 被引量:14
14
作者 黄志伟 曹剑 +1 位作者 袁德梽 何莉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6年第3期155-160,共6页
在全国油茶适宜发展的14个省区选取了38个油茶主栽区县和12个国家油茶良种基地,采取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油茶引种的主要气候限制因子。结果表明,年均温、10-11月均温、无霜期、最冷月均温、≥10℃积温和极端温度是影响油茶... 在全国油茶适宜发展的14个省区选取了38个油茶主栽区县和12个国家油茶良种基地,采取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油茶引种的主要气候限制因子。结果表明,年均温、10-11月均温、无霜期、最冷月均温、≥10℃积温和极端温度是影响油茶引种的重要因素。同时,依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将全国油茶50个典型栽培区县划分成4种类型,即北部边缘区(IV_A)、中心栽培区(V_(A1))、西部适宜栽培区(V_(A2))和南部边缘区(V_(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主成分分析 栽培区划 生态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GC-MS分析玫瑰香橙果酒中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8
15
作者 付勋 聂青玉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88-191,共4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分析玫瑰香橙果酒中香味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在果酒中检测并鉴定出5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包含醇类物质13种,总含量为14.29%;酯类物质17种,总含量为27.59%;羧酸类物质7种,含量为3.56%;...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分析玫瑰香橙果酒中香味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在果酒中检测并鉴定出5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包含醇类物质13种,总含量为14.29%;酯类物质17种,总含量为27.59%;羧酸类物质7种,含量为3.56%;酮类物质2种,含量为0.04%;其他物质总含量为2.85%。相对含量较大的成分有乙酸乙酯(2.92%)、乙酸异戊酯(5.39%)、异戊醇(9.71%)、十一酸乙酯(7.68%)、辛酸(2.26%)、癸酸乙酯(1.93%)、苯乙醇(1.87%)等,是构成玫瑰香橙果酒挥发性风味成分的主要基础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香橙果酒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 香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厚度聚乙烯薄膜包装对枇杷贮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丹 聂青玉 +1 位作者 林俊杰 陈娥 《保鲜与加工》 CAS 2012年第4期14-16,共3页
对采后枇杷果实用0.01、0.03 mm厚的聚乙烯薄膜袋包装,以无薄膜散装作为对照,在室温(25±1)℃条件下贮藏,研究不同厚度的聚乙烯薄膜包装对枇杷鲜果的保鲜效果及生理指标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乙烯薄膜包装处理可显著抑制果实失重... 对采后枇杷果实用0.01、0.03 mm厚的聚乙烯薄膜袋包装,以无薄膜散装作为对照,在室温(25±1)℃条件下贮藏,研究不同厚度的聚乙烯薄膜包装对枇杷鲜果的保鲜效果及生理指标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乙烯薄膜包装处理可显著抑制果实失重率的上升,延缓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及VC含量的下降,保持采后枇杷果实的新鲜外观和品质,其中以0.03 mm厚度的聚乙烯薄膜包装处理效果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枇杷 聚乙烯薄膜 厚度 贮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交试验优选白及组培苗生根培养基 被引量:4
17
作者 曹剑 黄志伟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7-50,共4页
为优化白及(Bletilla striata)组培苗生根技术体系,试验以1/2MS为基础培养基,采用4因素3水平(L9(3-4))3次重复正交试验,研究NAA、GA3、6-BA及香蕉泥4因素不同组合对白及组培苗生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试验因素对白及生根的... 为优化白及(Bletilla striata)组培苗生根技术体系,试验以1/2MS为基础培养基,采用4因素3水平(L9(3-4))3次重复正交试验,研究NAA、GA3、6-BA及香蕉泥4因素不同组合对白及组培苗生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试验因素对白及生根的影响大小程度依次为NAA〉香蕉泥〉GA3〉6-BA,其中NAA、GA3及香蕉泥有促进白及根系生长的作用,6-BA则对白及生根有抑制作用;白及生根培养基的最适配方为:1/2MS+NAA0.2mg/L+GA30.5mg/L+香蕉泥30g/L;白及根系生长曲线,总体呈慢—快—慢的"S"型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及 组培苗 正交试验 生根培养 生长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值对甜橙花粉萌发及花粉管Ca^(2+)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琼 曹立 +1 位作者 张弛 郭启高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4期337-340,共4页
通过探讨pH值对甜橙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及其钙离子分布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甜橙授粉受精机制提供依据,为甜橙人工授粉等生产实践提供指导。试验以4个甜橙品种花粉为试材,对外源pH值为4.0、5.0、6.0、7.0、8.0、9.0时花粉萌发率和花粉... 通过探讨pH值对甜橙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及其钙离子分布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甜橙授粉受精机制提供依据,为甜橙人工授粉等生产实践提供指导。试验以4个甜橙品种花粉为试材,对外源pH值为4.0、5.0、6.0、7.0、8.0、9.0时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平均生长速率进行观察统计并测定其花粉管尖端钙离子分布及其相对荧光强度值。结果表明,甜橙花粉能在外源pH值为4.0~9.0的广泛条件下萌发;品种434在pH 7.0时花粉萌发率最高;其他3个品种则在外源pH 6.0时最高;各品种在pH 6.0~7.0的范围内有较高的钙离子相对荧光强度并保持花粉管尖端游离钙离子浓度的梯度分布,从而保证后期花粉管的持续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值 甜橙 花粉萌发 钙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龙果果皮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 被引量:10
19
作者 宋燕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09-212,共4页
以火龙果果皮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优化化学法提取火龙果果皮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化学法提取火龙果果皮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79.20℃,柠檬酸质量分数2.9%,料液比1∶13.62,提取时间120.... 以火龙果果皮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优化化学法提取火龙果果皮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化学法提取火龙果果皮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79.20℃,柠檬酸质量分数2.9%,料液比1∶13.62,提取时间120.10 min,提取率为14.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龙果果皮 化学法 可溶性膳食纤维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抗生素残留对土壤微生物活性与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袁德梽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319-321,共3页
通过研究抗生素残留对土壤呼吸以及氨化的作用,以探讨抗生素对土壤微生物活性与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抗生素残留对土壤呼吸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最大抑制率为15%,并且随着时间延长和浓度升高,呼吸抑制效果更加明显。抗生素残留对... 通过研究抗生素残留对土壤呼吸以及氨化的作用,以探讨抗生素对土壤微生物活性与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抗生素残留对土壤呼吸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最大抑制率为15%,并且随着时间延长和浓度升高,呼吸抑制效果更加明显。抗生素残留对土壤氨化起抑制作用,土壤铵态氮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处理3 d后土壤铵态氮含量最高,抑制率在90%~99%。由此可见,土壤抗生素残留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功能有很大影响,对土壤抗生素的生态毒理性研究很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土壤 微生物活性 呼吸 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