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硼对三峡库区(重庆)塔罗科血橙果皮发育、元素吸收及内裂的影响
1
作者 刘霞 田洋 +4 位作者 贾晓晨 周凌霄 吕强 谢让金 易时来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108,共7页
三峡库区是我国甜橙种植的重要区域,但裂果(果皮内裂)问题严重影响果品的质量和果农的经济收益。研究果皮内裂的成因并提出防控方法,对提升柑橘产业的质量和效益至关重要。以重庆三峡库区万州13年生枳橙砧塔罗科血橙为试材,设置喷施清... 三峡库区是我国甜橙种植的重要区域,但裂果(果皮内裂)问题严重影响果品的质量和果农的经济收益。研究果皮内裂的成因并提出防控方法,对提升柑橘产业的质量和效益至关重要。以重庆三峡库区万州13年生枳橙砧塔罗科血橙为试材,设置喷施清水对照(CK)、0.2%的硼砂(Na_(2)B_(4)O_(7))和0.2%的硼酸(H_(3)BO_(3))共3个处理,分析了施硼对塔罗科血橙果皮硬度、厚度、矿质元素和内裂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两种不同硼肥处理的塔罗科血橙果皮厚度、硬度显著提高;施硼处理明显增加了果皮中硼、钙、钾的含量,其中果皮硼含量的提高有利于增强抗裂果的能力,果皮钙和钾含量的增加有助于果实保持稳定的结构和水分平衡,且有效减少塔罗科血橙果皮中的海绵层空洞,进而减轻了果皮内裂的发生。该试验条件下,施硼提高了重庆三峡库区万州塔罗科血橙果皮中硼、钙、钾的含量,增加了果皮厚度和果实硬度,缩小了果皮海绵层裂缝和空洞大小,降低了塔罗科血橙果实的内裂发生,以Na_(2)B_(4)O_(7)处理的综合效果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罗科血橙 硼肥 果皮内裂 重庆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三峡库区塔罗科血橙不同树形的冠层特性、产量和品质分析
2
作者 田洋 喻莹 +8 位作者 何瑞杰 何满 郑永强 吕强 谢让金 马岩岩 邓烈 朱文祥 易时来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8,共10页
以11年生枳橙砧塔罗科血橙为试验对象,设计圆头形、主干形、开心形等3种树形处理,研究不同树形对血橙冠层特性、快速叶绿素荧光、果实产量及品质等的影响,提出重庆三峡库区塔罗科血橙最适宜的树形,为血橙优质丰产树形培养和树体改造提... 以11年生枳橙砧塔罗科血橙为试验对象,设计圆头形、主干形、开心形等3种树形处理,研究不同树形对血橙冠层特性、快速叶绿素荧光、果实产量及品质等的影响,提出重庆三峡库区塔罗科血橙最适宜的树形,为血橙优质丰产树形培养和树体改造提供技术支撑与理论依据.结果表明,3种树形的冠层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冠层透光性从强到弱依次为开心形、主干形、圆头形;主干形和开心形的PSII原初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春梢叶片单位面积吸收的光能(ABS/CSo)明显提升,反应中心的热消耗(DIo/RC)和秋梢叶片单位面积热耗散能量(DIo/CSo)显著降低.主干形和开心形均能有效提升春、秋梢叶片的光合结构性能(PI abs,PI total),以主干形处理相对最佳.2022-2023年度产量、单果质量、固酸比和维生素C含量从高到低均依次为主干形、开心形、圆头形,可溶性固形物和花色苷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开心形、主干形、圆头形.因此,重庆三峡库区塔罗科血橙宜选择主干形树形进行培养,以获得最佳产量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三峡库区 塔罗科血橙 树形 冠层特性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天丛绿茶感官特征定量描述分析与风味轮构建
3
作者 张敏星 付勋 +3 位作者 冯婷婷 黄小珊 胡蕊 周游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90-297,共8页
该研究采用感官定量描述分析法对29种三峡天丛绿茶的感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描述词的产生、讨论、M值筛选和相关性分析,评价小组从119个描述词中确定了21个主要描述词,并构建了感官风味轮和雷达图。方差分析(P<0.05)和主成... 该研究采用感官定量描述分析法对29种三峡天丛绿茶的感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描述词的产生、讨论、M值筛选和相关性分析,评价小组从119个描述词中确定了21个主要描述词,并构建了感官风味轮和雷达图。方差分析(P<0.05)和主成分分析(>85%)结果表明,21个描述词能有效区分并较全面评价三峡天丛绿茶的感官特征,其中最突出的特征是栗香、清香、鲜味、爽口、回甘和栗香风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苦、涩、鲜、甜、回甘、爽口和鲜醇等是区分不同品质的主要感官特征。该研究为科学评价三峡天丛绿茶感官品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三峡天丛 感官特征 定量描述分析 风味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叶青木黑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杀菌剂田间防效
4
作者 刘露 何文鑫 +3 位作者 周露 尹福强 刘铭 汪东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3-388,共6页
【目的】旨在弄清花叶青木黑斑病病原,并初步筛选田间防治药剂。【方法】采用Koch's法则鉴定该病致病菌,结合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病原种类,再对该病害进行田间防效试验以筛选出合适的药剂。【结果】从重庆市万州区采集黑... 【目的】旨在弄清花叶青木黑斑病病原,并初步筛选田间防治药剂。【方法】采用Koch's法则鉴定该病致病菌,结合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病原种类,再对该病害进行田间防效试验以筛选出合适的药剂。【结果】从重庆市万州区采集黑斑病发生明显的花叶青木病叶,通过分离培养获得培养形态一致的18株病原菌,通过致病性测定确定其均为致病菌。选取致病性较强菌株HY-7,通过对其进行形态学和基于DNA的核糖体转录间隔区序列(rDNA-ITS)、几丁质合成酶基(CHS-1)、肌动蛋白基因(ACT)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GAPDH)的多基因联合分析,确定引起花叶青木黑斑病的病原菌为博宁炭疽(Colletotrichum boninense)。利用田间植株喷雾法评价5种药剂对花叶青木黑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5种药剂均对花叶青木黑斑病有防治作用,其中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花叶青木黑斑病的防治效果最好,2次施药后田间防效均高于90.00%;46%氢氧化铜水粉散粒剂,45%咪鲜胺微乳剂的防治效果低于多菌灵,但整体防效高于50%;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虽第1次施药后效果略差,仅47.85%,但第2次施药后防效显著提升至76.40%。【结论】首次在重庆市发现花叶青木出现黑斑病,且发生较为严重。经鉴定,花叶青木黑斑病致病菌为博宁炭疽(Colletotrichum boninense),田间防治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6%氢氧化铜水粉散粒剂及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叶青木 分离鉴定 博宁炭疽 多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中国平菇产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唐廷廷 聂青玉 +1 位作者 陈吉裕 陈明睿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4-194,共11页
平菇是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主要品类,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为加快推进平菇产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科技水平,提升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针对2010—2022年我国平菇的生产情况、2013—2022年... 平菇是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主要品类,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为加快推进平菇产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科技水平,提升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针对2010—2022年我国平菇的生产情况、2013—2022年我国平菇价格波动特征情况、栽培品种情况进行分析,明确产业实际生产现状,把握市场价格变化趋势,厘清品种资源,指出当前我国平菇产业整体面临的问题,从优化平菇产业布局发展西部市场、筑牢优质菌种选育、多环节增值延长产业链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合理化建议。以期实现平菇产业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促进平菇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菇 现代农业 升级转型 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州川中小叶种红茶的香气品质分析
6
作者 唐洁 许彦 +3 位作者 聂青玉 崔俊林 刘玉凌 李翔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0,I0010-I0016,共14页
为深入分析万州川中小叶种红茶的香气品质,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和多元统计方法对“福选9号”(对照)和5个具有代表性的川中小叶种红茶的香气成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 为深入分析万州川中小叶种红茶的香气品质,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和多元统计方法对“福选9号”(对照)和5个具有代表性的川中小叶种红茶的香气成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川中小叶种红茶与“福选9号”在挥发性代谢物组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主要特征代谢组分为β-水芹烯、乙酰吡嗪、5-乙基-2(5H)-呋喃酮、(E)-3,7-二甲基-2,6辛二烯醛、二氢茉莉酮酸甲酯、(+)-柠檬烯;在川中小叶种中,采自柱山镇的C2茶样和燕山乡的C3茶样含有较高的萜类和酯类香气贡献物,其中β-紫罗兰酮、δ-杜松烯、芳樟醇、罗勒烯、香叶醇、月桂烯、苯甲酸甲酯、水杨酸甲酯的rOAV值显著高于其他茶样;C2茶样在香气评价中呈现浓郁持久的花、果香和甜香,非常适合制作花、果香型红茶。该研究初步筛选出花、果香特征显著的茶样,为进一步选育适合加工优质红茶的种质奠定了工作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川中小叶种 香气品质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干眼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7
作者 汤子萱 徐琴 +6 位作者 刘铭 刘露 宋珍 蒋佳敏 刘宇欣 尹福强 贺诗滢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8-225,240,共9页
为明确重庆地区一种引起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叶部真菌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出高效杀菌剂。本试验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活体接种叶片验证致病性,并根据形态学特征结合多基因(ITS、actin、cmdA和his 3)联合分... 为明确重庆地区一种引起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叶部真菌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出高效杀菌剂。本试验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活体接种叶片验证致病性,并根据形态学特征结合多基因(ITS、actin、cmdA和his 3)联合分析鉴定病原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病原菌在不同培养基、光照、温度、pH、碳源和氮源的生长情况;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筛选对病原菌具有较强抑菌作用的化学杀菌剂和生物杀菌剂。结果表明,这种叶部症状呈圆形或椭圆形斑点的病害为射干眼斑病,其病原菌为鸢尾枝孢Cladosporium iridis。PSA培养基,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酵母浸粉,全黑暗,28℃和pH 7.0条件下有利于C.iridis菌丝生长;PDA培养基,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氯化铵,全黑暗,28℃和pH 6.0条件下有利于产孢。7种化学杀菌剂中,10%苯醚甲环唑WG的抑菌效果最佳,EC 50为0.0013μg/mL;7种生物杀菌剂中,0.3%四霉素AS的抑菌效果最佳,EC 50为0.174μg/mL。本研究是C.iridis在重庆引起射干眼斑病的首次报道,研究结果为射干眼斑病的准确识别和有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干 眼斑病 鸢尾枝孢 生物学特性 药剂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景观提升的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文玲 《现代园艺》 2021年第17期145-146,共2页
三峡库区蓄水后形成周期性露出垂直落差30m、面积约349km2的消落带。三峡水库蓄水淹没了原有的陆地生态系统,改变了原有的生物群落,使生物多样性降低,原有的自然景观被严重破坏。研究消落带的形成和进行相应的生态景观提升,具有重要的... 三峡库区蓄水后形成周期性露出垂直落差30m、面积约349km2的消落带。三峡水库蓄水淹没了原有的陆地生态系统,改变了原有的生物群落,使生物多样性降低,原有的自然景观被严重破坏。研究消落带的形成和进行相应的生态景观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带 景观提升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滋味品质的万州区主栽茶树品种绿茶差异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李翔 许彦 +7 位作者 冯婷婷 张磊 张艳 付勋 胡琳玲 俞滢 杨如兴 聂青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31-139,共9页
滋味是茶叶的重要品质,为探明万州区主栽品种绿茶的滋味品质,采用感官审评和靶向检测方法评价不同品种绿茶茶汤的滋味,分析茶汤中儿茶素类、游离氨基酸类、嘌呤碱类、黄酮醇及其苷类和有机酸类5大类滋味成分含量。结果表明:4个品种茶树... 滋味是茶叶的重要品质,为探明万州区主栽品种绿茶的滋味品质,采用感官审评和靶向检测方法评价不同品种绿茶茶汤的滋味,分析茶汤中儿茶素类、游离氨基酸类、嘌呤碱类、黄酮醇及其苷类和有机酸类5大类滋味成分含量。结果表明:4个品种茶树制备的绿茶滋味品质有明显区别,川中小叶群体种滋味浓强,‘安吉白茶’鲜爽、甘醇滋味特征明显,‘福鼎大白茶’兼具浓强、鲜爽、醇厚,‘中黄1号’滋味鲜爽但浓强不足;滋味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川中小叶群体种儿茶素类含量较高,游离氨基酸类含量较低;‘安吉白茶’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福鼎大白茶’各类滋味成分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中黄1号’滋味成分总量和水浸出物含量均较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个品种可以得到较好地区分,通过滋味贡献度分析发现,芦丁、咖啡碱等13种滋味成分具有较大贡献;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天冬氨酸、谷氨酸和茶氨酸是‘安吉白茶’和‘福鼎大白茶’鲜爽度的主要贡献物质,杨梅素-3-O-半乳糖苷和金丝桃苷是‘中黄1号’区别于其他3个品种茶类的主要滋味贡献物质,川中小叶群体种内部也有较大差异,其中C4和C5距离较近,含有较高含量的黄酮苷类物质,滋味表现出较强的收敛感。本研究对万州区主栽品种所制绿茶的品质特性进行了梳理,为万州区绿茶滋味品质改进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品种 滋味品质 川中小叶群体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前处理工艺红桔果汁与红桔果酒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付勋 聂青玉 +3 位作者 张文玲 张艳 李翔 冯婷婷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90,共10页
以万州红桔为研究对象,采用带皮和去皮方式榨汁,对浊汁进行酶解澄清处理,分别利用带皮浊汁、带皮清汁、去皮浊汁及去皮清汁酿造红桔果酒。对果酒进行感官评价,同时利用液相色相仪与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 以万州红桔为研究对象,采用带皮和去皮方式榨汁,对浊汁进行酶解澄清处理,分别利用带皮浊汁、带皮清汁、去皮浊汁及去皮清汁酿造红桔果酒。对果酒进行感官评价,同时利用液相色相仪与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测定果酒和果汁样品中有机酸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基于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CA)。结果表明,红桔果汁主要有机酸为苹果酸和柠檬酸,红桔果酒增加了乳酸和乙酸;红桔果汁和红桔果酒中共检测出10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化合物包括酯类28种、醇类19种、酚类3种、醚类2种、醛类8种、酮类10种、酸类4种、烷烃类3种及烯烃类23种;总体上,清汁发酵红桔果酒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较浊汁发酵多,带皮发酵果酒中的醇类和烯烃种类较去皮发酵多。PCA结果表明,不同红桔果汁和红桔果酒样品中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为辛酸乙酯、癸酸乙酯、正己酸乙酯、月桂酸乙酯、棕榈酸乙酯、α-松油醇、苯乙醇、辛醇、香叶醇、麝香草酚、L-紫苏醛、癸醛等;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将样品聚集为三大类,与PCA分类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桔果酒 挥发性风味成分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制烤鱼水分分布及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艳 王圣开 +3 位作者 付勋 冯婷婷 李翔 聂青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5-83,共9页
以即热型预制烤鱼为研究对象,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ow field-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 以即热型预制烤鱼为研究对象,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ow field-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不同电烤条件下烤鱼水分分布及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50℃烤制20 min的烤鱼加工损失率最低,持水力最高。烤鱼中水分主要形式为不易流动水,200℃烤鱼的弛豫时间T22、T23最低,其次是250℃烤鱼,T2反演谱整体向左移动,说明水的自由度降低。250℃烤制20 min的烤鱼不易流动水峰面积占比(A22)最高,达94.03%,自由水峰面积占比(A23)最低,为1.93%,说明肌肉组织持水较优。在5组烤鱼中共鉴定出70种挥发性物质,主要为醛类、酮类、醇类及烃类等。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筛选出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分别为12、9、11、8和8种。5组样品贡献较大的风味物质为己醛、1-辛烯-3-醇、壬醛等,其中愈创木酚和4-甲基苯酚是碳烤烤鱼特有的关键风味物质。通过主成分分析,不同条件烤制的烤鱼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A22与异戊醛、庚醛和2,3-辛二酮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壬醛和愈创木酚呈显著负相关(P<0.05)。该研究结果为预制烤鱼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即热 预制烤鱼 碳烤 电烤 水分迁移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不同包装方式预制烤鱼代谢物的差异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艳 王圣开 +4 位作者 聂青玉 付勋 冯婷婷 熊春梅 李翔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8-295,共8页
为探究不同包装预制烤鱼的代谢物差异,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分析比较托盒包装、真空包装和气调包装预制烤鱼的代谢物组成。结果表明,在二级质谱信息下,3种包装的预制烤鱼共鉴定出318种代谢物。依据正交偏... 为探究不同包装预制烤鱼的代谢物差异,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分析比较托盒包装、真空包装和气调包装预制烤鱼的代谢物组成。结果表明,在二级质谱信息下,3种包装的预制烤鱼共鉴定出318种代谢物。依据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的变量重要性投影值(variable importance projection value,VIP,VIP>1)和P<0.05,共筛选出47种差异代谢物,包括脂肪酸类10种,核苷酸类10种,氨基酸类9种,有机酸及衍生物类7种,苯及衍生物类3种,醇胺类2种,其他类6种。通过对47种差异代谢物相对含量的聚类热图分析,发现3种不同包装方式预制烤鱼的代谢物相对含量存在差异。其中,气调包装烤鱼的多种呈味氨基酸和单磷酸腺苷相对含量明显高于常规的真空和托盒包装。研究结果初步表明,气调包装对保持烤鱼鲜味有积极作用,将为烤鱼包装多样化发展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烤鱼 非靶向代谢组学 包装 差异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脐橙鲜汁主要品质差异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付勋 张文玲 +3 位作者 张艳 冯婷婷 李翔 聂青玉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6-223,共8页
为比较不同产地脐橙果汁品质差异,以赣南脐橙等8个不同产地的脐橙果汁为研究对象,比较橙汁样品间感官品质、理化指标、抗氧化活性、游离氨基酸、有机酸、挥发性风味物质等差异,并基于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进行聚类分析(CA)。结果表明,感... 为比较不同产地脐橙果汁品质差异,以赣南脐橙等8个不同产地的脐橙果汁为研究对象,比较橙汁样品间感官品质、理化指标、抗氧化活性、游离氨基酸、有机酸、挥发性风味物质等差异,并基于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进行聚类分析(CA)。结果表明,感官检验显示,赣南脐橙整体接受度较好;理化指标检测表明,三凤脐橙褐变指数、浊度及氨基酸态氮含量较高,崇左脐橙L^(*)值、b^(*)值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较高;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崇左脐橙维生素C(VC)(34.8 mg/100 mL)、总酚含量(850 mg/g)及总抗氧化能力(166.5 U/mL)较高;8种橙汁样品共检测出16种游离氨基酸,包括7种必需氨基酸,其中脯氨酸含量相对较高;共检出5种有机酸,以柠檬酸含量较高;共鉴定出53种挥发性风味物质,CA结果表明,基于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可将样品分为三个大类,其中三凤脐橙和开州脐橙相似度较高。由此可知,不同产地脐橙汁品质有一定差异,赣南脐橙汁感官品质最佳,崇左脐橙果汁总抗氧化能力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橙 橙汁 品质差异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教融汇视域下“发酵食品加工与检测”课程改革实践探索
14
作者 付勋 聂青玉 +3 位作者 张艳 冯婷婷 黄莉 冉广林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9期123-126,共4页
在科教融汇视域下,以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发酵食品加工与检测”课程为试点,结合地方区域产业发展,探索了高职教育中教师教学内容、科研项目及企业生产工作任务的有效融合,以期培养学生掌握在食品生产过程的综合技能。同时,解决在高... 在科教融汇视域下,以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发酵食品加工与检测”课程为试点,结合地方区域产业发展,探索了高职教育中教师教学内容、科研项目及企业生产工作任务的有效融合,以期培养学生掌握在食品生产过程的综合技能。同时,解决在高职传统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两张皮、课程教学工作任务与行业真实生产切合度不高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教融汇 发酵食品加工与检测 课程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脆李果酒发酵过程氨基酸差异分析
15
作者 付勋 聂青玉 +5 位作者 王强 张艳 张文玲 冯婷婷 黄莉 张力心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15期19-22,26,共5页
以重庆市万州区青脆李为研究对象,添加LA-Ba果酒酵母,采用清汁发酵工艺,定时取样检测发酵汁中氨基酸含量变化,结合主成分与聚类分析法。结果表明,脆李发酵汁中共检测16种氨基酸,其中苦味氨基酸5种,甜味氨基酸3种,芳香族氨基酸4种,鲜味... 以重庆市万州区青脆李为研究对象,添加LA-Ba果酒酵母,采用清汁发酵工艺,定时取样检测发酵汁中氨基酸含量变化,结合主成分与聚类分析法。结果表明,脆李发酵汁中共检测16种氨基酸,其中苦味氨基酸5种,甜味氨基酸3种,芳香族氨基酸4种,鲜味氨基酸4种,含量最高的是脯氨酸,含量最低的是蛋氨酸。发酵期间,除脯氨酸以外,其他氨基酸均在第2天或第3天呈现快递降低趋势,之后含量变化趋于平缓。发酵期间,除脯氨酸外,其他氨基酸之间均存在一定高度正相关,主成分分别表明样品中精氨酸、脯氨酸及天冬氨酸的滋味和含量与其他氨基酸差异较大,聚类分析表明未发酵的样品氨基酸与发酵后的样品含量存在差异,其中发酵第2天和第3天,第4天和第5天的样品相似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李 果酒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元药效成分综合分析白花前胡适宜采收期研究
16
作者 谭鹏昊 程育希 +2 位作者 黄小兰 郭冬琴 周浓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268-3275,共8页
目的:考察不同采收期白花前胡多元药效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白花前胡最佳采收期。方法: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方法测定白花前胡的总灰分,冷浸法测定醇溶性浸出物,超声提取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伞形花内... 目的:考察不同采收期白花前胡多元药效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白花前胡最佳采收期。方法: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方法测定白花前胡的总灰分,冷浸法测定醇溶性浸出物,超声提取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伞形花内酯、白花前胡甲素、白花前胡乙素和白花前胡E素等香豆素类成分含量,利用固相微萃取技术联合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测定白花前胡中的挥发性成分,最后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评价并排序,确定白花前胡的最佳采收期。结果:不同采收期的白花前胡多元药效成分的含量呈现动态变化。12月后采收的白花前胡总灰分较低,稳定在5.3%左右;醇溶性浸出物在12月中旬(S4)达到峰值为42.56%;总香豆素类成分含量在11月17日(S1)最高,随后下降,在12月上旬(S3)再次升高至1.599%,挥发性成分含量在12月上旬(S3)达最高为98.3 mg/g。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12月上旬采收的样品综合评分最高,品质较优。结论:重庆产白花前胡最佳采收期为12月中上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花前胡 采收期 醇溶性浸出物 白花前胡甲素 白花前胡乙素 白花前胡E素 挥发性成分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淀粉基抗菌保鲜垫的制备及双孢蘑菇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
17
作者 唐廷廷 蒋雨霏 刘耀文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6-115,共10页
为有效解决双孢蘑菇在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劣变问题。本文以百里香酚(TE)为芯材,β-环糊精(β-CD)为壁材制备包合物,增强芯材稳定性并使其达到缓释效果。将改性木薯淀粉(CH-AA)与TE/β-CD包合物按不同质量比(0∶2、0.5∶1.5、1∶1、1.5∶0.... 为有效解决双孢蘑菇在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劣变问题。本文以百里香酚(TE)为芯材,β-环糊精(β-CD)为壁材制备包合物,增强芯材稳定性并使其达到缓释效果。将改性木薯淀粉(CH-AA)与TE/β-CD包合物按不同质量比(0∶2、0.5∶1.5、1∶1、1.5∶0.5、2∶0)混合,以壳聚糖作为基质,制备一种淀粉基抗菌保鲜垫。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对其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性表征,百里香酚被成功包埋,丙烯酸接枝成功,制备的CH-AA和TE/β-CD包合物可以成功加载并稳定在壳聚糖基材中。厚度、力学性能、水触角、抗菌性能、抗氧化性能试验结果表明,CH-AA的添加有助于保鲜垫力学性能的提升,TE/β-CD包合物的添加有助于保鲜垫抗菌性、抗氧化活性的增强。将保鲜垫应用于双孢蘑菇的保鲜实验,结果表明,添加CH-AA和TE/β-CD包合物制成的保鲜垫能有效维持双孢蘑菇硬度、色泽,延缓失重率、菌落总数的上升。其中CH-AA和TE/β-CD包合物的质量比为1∶1的保鲜垫综合效果最佳,在8 d的贮藏实验中失重率仅达8.3%,与空白对照的(9.7±0.1)CFU/g相比,处理组中双孢蘑菇菌落总数仅为(7.2±0.3)CFU/g。该保鲜垫能有效抑制微生物繁殖,延缓双孢蘑菇的腐烂变质,在双孢蘑菇的采后贮藏保鲜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木薯淀粉 百里香酚 双孢蘑菇 保鲜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IMS分析典型浓香型白酒挥发性成分差异 被引量:9
18
作者 付勋 聂青玉 +5 位作者 张艳 李翔 刘丹 谭鹏昊 冯婷婷 唐廷廷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78-183,共6页
以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洋河、中华杜康、古井贡酒等8种典型浓香型白酒为试样,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分析白酒中挥发性物质成分,同时采用指纹图谱、动态主成分分析(DPCA)和欧氏距离对样品进行鉴别。结果表明,样品... 以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洋河、中华杜康、古井贡酒等8种典型浓香型白酒为试样,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分析白酒中挥发性物质成分,同时采用指纹图谱、动态主成分分析(DPCA)和欧氏距离对样品进行鉴别。结果表明,样品中共检测出挥发性成分34种,其中酯类17种,醛类7种,醇类6种,酮类2种,酸类1种和吡嗪类1种;指纹图谱结果表明,不同样品中均检出己酸乙酯、戊酸乙酯、丙酸乙酯、丁酸乙酯、乙酸丁酯等物质,其中己酸乙酯为浓香型白酒的标志性挥发性成分,不同样品其他挥发性物质成分存在特征差异,五粮液酒样中挥发性物质成分在种类和含量上最突出;DPCA和欧氏距离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区分不同类型浓香型白酒特征挥发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IMS 浓香型白酒 挥发性成分 指纹图谱 动态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护色处理的枇杷果酒挥发性风味成分对比 被引量:6
19
作者 付勋 聂青玉 +7 位作者 李喆 刘丹 张文玲 张艳 冯婷婷 熊春梅 李翔 谭鹏昊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4-201,共8页
以万州大五星枇杷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护色工艺酿造枇杷果酒。分别采用液相色相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与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检测不同果酒样品中有机酸、氨基酸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并结合主成分分析... 以万州大五星枇杷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护色工艺酿造枇杷果酒。分别采用液相色相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与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检测不同果酒样品中有机酸、氨基酸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CA)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添加抗坏血酸、柠檬酸结合热处理的护色处理酿造枇杷果酒护色效果最佳,与未经护色处理样品相比,该护色处理有利于增加果酒中有机酸(苹果酸、柠檬酸、丁二酸)、氨基酸(苦味、芳香族及甜味氨基酸)含量;共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38种,其中酯类、醇类、酮类、其他类物质分别增加2种、3种、1种、1种;PCA结果表明,不同枇杷果酒样品中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为辛酸乙酯、乙酸苯乙酯、癸酸乙酯、苯乙醇等,聚类分析将样品聚集为三大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色 枇杷果酒 挥发性风味成分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长时间熏制过程中香肠挥发性物质及脂肪氧化变化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翔 聂青玉 +3 位作者 赵福奎 张宇昊 刘丹 许彦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7-64,共8页
分析低温长时间烟熏过程中香肠的品质变化,为香肠加工工艺改进和品质提高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对不同烟熏时间香肠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分析,并同时考察其pH值、丙二醛质量分数、过氧化值(POV)的变化.结果表... 分析低温长时间烟熏过程中香肠的品质变化,为香肠加工工艺改进和品质提高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对不同烟熏时间香肠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分析,并同时考察其pH值、丙二醛质量分数、过氧化值(POV)的变化.结果表明:GC-IMS能够快速检测出样本的挥发性物质成分,鉴别出挥发性化合物36种,以醛、酯和萜烯类物质为主;香肠挥发性物质从熏制开始就有较大变化,在第6 d开始有较丰富的挥发性物质基础;POV随烟熏时间持续上升,pH值和丙二醛质量分数均在第9 d出现最低值、然后又开始回升.根据香肠中挥发性物质变化和脂肪氧化规律,建议将烟熏时间控制在6~9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肠 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 挥发性物质 主成分分析(PCA) 脂肪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