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铜胁迫对2种三峡库区消落带适生植物生长及铜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余顺慧 黄怡民 +1 位作者 潘杰 付川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96-1201,共6页
本文采用水培实验,模拟三峡库区长江水体Cu2+污染环境,在Hoagland营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Cu2+(CuCl2·2H2O),研究Cu2+对2种适生草本植物生长、生理指标、铜积累与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u2+处理范围内,低浓度Cu2+对狗牙根和双穗... 本文采用水培实验,模拟三峡库区长江水体Cu2+污染环境,在Hoagland营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Cu2+(CuCl2·2H2O),研究Cu2+对2种适生草本植物生长、生理指标、铜积累与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u2+处理范围内,低浓度Cu2+对狗牙根和双穗雀稗植株生长没有出现明显的伤害现象,甚至表现出一定的促进性,新芽和新根数增加,当Cu2+浓度达适宜(狗牙根为40 mg/L,双穗雀稗为10 mg/L)时达最多,高浓度铜导致狗牙根和双穗雀稗新芽和新根数下降。在铜浓度为60 mg/L处理条件下,狗牙根叶绿素含量、SOD、POD及CAT活性分别为对照的57.77%、63.93%、136%、64.46%,而双穗雀稗不能生存。2种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铜含量随着铜处理浓度的增高而增加,狗牙根和双穗雀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富集系数平均值分别为11.03、15.39和18.28、23.63,转运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73、0.33。在铜污染的土壤、水体植物修复中,狗牙根具有一定的潜在应用价值,是三峡库区消落带环境修复优良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胁迫 适生植物 生长 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2+)胁迫下三峡库区消落带的狗牙根生长状况及其铜富积效应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廷真 付川 +1 位作者 余顺慧 祁俊生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84-186,共3页
为探明狗牙根遭受铜胁迫的毒害机制,采用水培的方法,模拟三峡库区长江水体Cu2+污染环境,研究不同浓度Cu2+胁迫对三峡库区库消落带生植物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新芽和新根数、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 为探明狗牙根遭受铜胁迫的毒害机制,采用水培的方法,模拟三峡库区长江水体Cu2+污染环境,研究不同浓度Cu2+胁迫对三峡库区库消落带生植物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新芽和新根数、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和Cu2+积累效应。结果表明,在0~40mg/L Cu2+对狗牙根植株生长没有明显伤害,甚至表现出一定的促进性,新芽和新根数增加,叶绿素含量提高;狗牙根叶片中SOD、POD、CAT活性均增加;当Cu2+浓度≥40mg/L时,狗牙根新芽和新根数、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叶片中SOD和CAT的活性被抑制,而POD活性略增加。同时,狗牙根对Cu2+的积累主要分布于根,其次为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胁迫 狗牙根 生理特性 铜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胁迫对2种三峡库区消落带适生植物生长及铅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潘杰 来守军 +2 位作者 黄怡民 何立平 余顺慧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32-335,共4页
研究铅胁迫对三峡库区消落带适生植物狗牙根、双穗雀稗2种草本植物的毒害机制,采用水培试验,模拟三峡库区长江水体Pb2+污染环境,在Hoagland营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Pb2+[Pb(NO3)2],研究了铅胁迫对2种适生草本植物生长、叶绿素含量、超氧... 研究铅胁迫对三峡库区消落带适生植物狗牙根、双穗雀稗2种草本植物的毒害机制,采用水培试验,模拟三峡库区长江水体Pb2+污染环境,在Hoagland营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Pb2+[Pb(NO3)2],研究了铅胁迫对2种适生草本植物生长、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铅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铅能促进狗牙根、双穗雀稗植株生长,增加新芽数、新根数、叶绿素含量;高浓度铅导致狗牙根、双穗雀稗新芽数、新根数、叶绿素含量下降。狗牙根在铅浓度<20 mg/L、双穗雀稗在铅浓度<10 mg/L时,铅处理使2种草本植物叶片中POD和CAT活性都增加;当狗牙根在铅浓度>20 mg/L、双穗雀稗在铅浓度>10 mg/L时,铅抑制叶片中POD和CAT活性,而SOD活性随着铅浓度的增加一直下降。当狗牙根在铅浓度为20 mg/L、双穗雀稗铅浓度为10 mg/L时,狗牙根、双穗雀稗SOD、POD及CAT活性分别为对照的-2.87%、121.02%、46.23%和-8.68%、69.89%、91.48%。2种草本植物地上部、地下部铅含量随着铅处理浓度增高而增加,狗牙根、双穗雀稗地上部、地下部富集系数平均值分别为9.15、59.28,14.32、26.26;转运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44、0.42。在铅污染的土壤、水体植物修复中,狗牙根具有一定的潜在应用价值,是三峡库区消落带环境修复优良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胁迫 适生植物 生长 铅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氮沉降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何立平 田茂平 +2 位作者 吴红 林俊杰 兰波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32-1138,共7页
以三峡库区消落带落干期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培养的方法,探讨了大气氮沉降通量及其组成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呼吸速率对氮添加的响应为短期效应.1倍当前大气氮沉降添加下,无机氮和有机氮对土壤累积CO_2释放分别表现... 以三峡库区消落带落干期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培养的方法,探讨了大气氮沉降通量及其组成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呼吸速率对氮添加的响应为短期效应.1倍当前大气氮沉降添加下,无机氮和有机氮对土壤累积CO_2释放分别表现为无影响和抑制作用.除NH_4^+-N在2倍氮沉降添加下表现为抑制作用外, 2、3倍氮沉降添加均促进了土壤累积CO_2释放.与硝态氮相比, 2、3倍氮沉降添加的铵态氮对土壤累积CO_2释放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氮沉降 三峡库区 消落带 土壤呼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荷叶铁线蕨群落伴生维管植物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余顺慧 冉谷 +2 位作者 蒋雪梅 邓洪平 周兴成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145-147,共3页
在对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荷叶铁线蕨原生境中伴生维管植物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伴生植物群落特征及种子植物区系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荷叶铁线蕨原生境中伴生维管植物以蕨类植物和被子植物为主,其中,蕨类植物12科14属17种,裸子植物... 在对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荷叶铁线蕨原生境中伴生维管植物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伴生植物群落特征及种子植物区系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荷叶铁线蕨原生境中伴生维管植物以蕨类植物和被子植物为主,其中,蕨类植物12科14属17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36科58属65种。荷叶铁线蕨伴生种子植物的区系成分以热带成分占优势,但有向温带过渡的趋势。对荷叶铁线蕨原生境伴生种区系特征进行研究,旨在保护好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并为三峡库区及其他区域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叶铁线蕨群落 伴生种 区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消落带紫色潮土结合态氮转化过程 被引量:4
6
作者 何立平 兰波 +2 位作者 陆伟 段林艳 林俊杰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245-2252,共8页
消落带土壤结合态氮转化过程是影响其向周边水体释放的重要因素.为此,以三峡库区消落带紫色潮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室模拟培养的方法探讨了这一科学问题.结果表明,好氧和厌氧培养0—3 d,土壤离子交换态氮(IEF-N)含量分别增加20.85 mg&#... 消落带土壤结合态氮转化过程是影响其向周边水体释放的重要因素.为此,以三峡库区消落带紫色潮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室模拟培养的方法探讨了这一科学问题.结果表明,好氧和厌氧培养0—3 d,土壤离子交换态氮(IEF-N)含量分别增加20.85 mg·kg-1和28.78 mg·kg-1;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氮(IMOF-N)含量分别减少30.04 mg·kg-1和31.49 mg·kg-1;有机及硫化物结合态氮(OSF-N)含量分别减少84.63 mg·kg-1和95.38 mg·kg-1.好氧和厌氧培养期间IMOF-N和OSF-N含量均与IEF-N含量极显著负相关.好氧和厌氧培养0—3 d,IMOF-N和OSF-N部分(低于25%)转化为IEF-N.与其它时期相比,落干和淹水后0—3 d,消落带紫色潮土氮素释放风险更大.研究结果有助于准确评估消落带土壤氮素向三峡水库释放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带 土壤结合态氮 转化过程 紫色潮土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氮输入对三峡库区消落带紫色潮土氮赋存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何立平 林俊杰 +1 位作者 段林艳 陆伟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228-2236,共9页
陆源氮输入是三峡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外源氮在消落带土壤中的赋存形态是决定其进一步向三峡水体释放的关键.为此,以三峡典型土壤-紫色潮土为研究对象,进行4种氮输入〔分别添加NaNO_(3)、NH_(4)NO_(3)、(NH_(4))_(2)SO_(4)、CO(... 陆源氮输入是三峡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外源氮在消落带土壤中的赋存形态是决定其进一步向三峡水体释放的关键.为此,以三峡典型土壤-紫色潮土为研究对象,进行4种氮输入〔分别添加NaNO_(3)、NH_(4)NO_(3)、(NH_(4))_(2)SO_(4)、CO(NH_(2))_(2)〕和淹水-落干两个水文条件处理,利用连续分级提取法测定土壤氮赋存形态含量,分析氮添加类型及水文条件对消落带紫色潮土氮赋存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NaNO_(3)、NH_(4)NO_(3)、(NH_(4))_(2)SO_(4)和CO(NH_(2))_(2)添加下,土壤培养结束后,离子交换态氮(IEF-N)含量在落干期分别为93.88、79.42、59.02和46.80 mg kg,在淹水期分别为65.60、56.95、42.46和32.94 mg kg;有机及硫化物结合态氮(OSF-N)含量在落干期分别为122.18、126.21、137.53和148.19 mg kg,在淹水期分别为142.22、149.09、156.43和161.76 mg kg;IEF-N含量变化占比在落干期分别为45.20%、35.56%、21.96%和13.82%,在淹水期分别为36.57%、30.80%、16.21%和7.26%;OSF-N含量变化占比在落干期分别为12.33%、15.02%、22.57%和29.68%,在淹水期分别为16.76%、21.84%、26.73%和30.29%.落干期和淹水期,IEF-N含量及其变化在氮添加总量中的占比均表现为NaNO_(3)添加下最高、CO(NH_(2))_(2)添加下最低,且落干期大于淹水期;OSF-N含量及其变化占比则与IEF-N表现相反.落干期和淹水期,外源氮主要表现为向OSF-N转化,此外,外源氮在落干期还存在向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氮转化的过程.研究显示,控制落干期消落带土壤氮输入(特别是硝态氮)是预防三峡水库富营养化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形态变化速率 氮形态变化占比 氮类型 落干期 淹水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荷叶铁线蕨的分布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1
8
作者 余顺慧 潘杰 +2 位作者 李廷真 付川 祁俊生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9-151,158,共4页
对万州区和石柱县的荷叶铁线蕨种群进行了调查,为重庆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荷叶铁线蕨的保护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分布的荷叶铁线蕨种群有7个分布点,其中万州区有5个、石柱县有2个。调查发现荷叶铁线蕨的分布范围日渐缩小,分析... 对万州区和石柱县的荷叶铁线蕨种群进行了调查,为重庆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荷叶铁线蕨的保护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分布的荷叶铁线蕨种群有7个分布点,其中万州区有5个、石柱县有2个。调查发现荷叶铁线蕨的分布范围日渐缩小,分析了荷叶铁线蕨濒危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了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叶铁线蕨 种群 保护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蓄水期长江万州段干支流浮游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兰波 朱迟 +2 位作者 黄玉静 梁丽娇 胡艳茹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17-530,共14页
为探明三峡水库蓄水后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变化,于2017年11月调查了三峡库区长江万州段干、支流的水质情况以及浮游动物种类和组成变化,分析了浮游动物和水体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及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的演替情况。结果表明:流经万州城区... 为探明三峡水库蓄水后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变化,于2017年11月调查了三峡库区长江万州段干、支流的水质情况以及浮游动物种类和组成变化,分析了浮游动物和水体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及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的演替情况。结果表明:流经万州城区的长江干、支流水质都已达到富营养化状态,且支流的污染程度比干流更严重。浮游动物共检出28属39种,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长江干流的浮游动物优势种类有5种,支流有9种。典范对应分析发现,硝态氮和总悬浮物是影响冬季浮游动物种群变化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分析三峡库区万州及其周边地区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的长期演替发现,随着水环境的稳定,水体中原生动物的种类逐渐从喜流水型向喜静水型转变。与2012年同期相比,本次调查中原生动物和轮虫的相对丰度增加,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减少,这可能和水位波动的长期影响和城市水体污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万州 浮游动物 典范对应分析 群落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三峡水库中陡土坡消落区等高种植的土工结构模型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新 高芳 +4 位作者 刘正学 张立冬 郝艳龙 郭远臣 刘亚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5期266-269,共4页
[目的]探讨在当前三峡库区面临的严峻生态环境下,采取何种适合的生态治理技术以解决库区生态环境安全问题,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修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通过生态治理模型整体框架结构,提高中、陡土坡生态系统地表基底稳定性;通过... [目的]探讨在当前三峡库区面临的严峻生态环境下,采取何种适合的生态治理技术以解决库区生态环境安全问题,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修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通过生态治理模型整体框架结构,提高中、陡土坡生态系统地表基底稳定性;通过等高种植平面绿化技术、土工格室垂直绿化技术,提高消落区植被覆盖率和土壤肥力;通过不同高层区段消落区适宜植物"乔—灌—草—藤(177~170 m)、"灌—草—藤"(170~160m)、"草—藤"配置(160~145m),对消落区的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率及景观层次起提高作用。[结果]通过模型设计,将传统混凝土护坡技术与现代生态护坡技术相结合、等高种植平面绿化技术与土工格室垂直绿化技术相结合,实现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的高度统一、系统稳定性与开放性的高度统一、植被覆盖率与景观层次的高度统一。[结论]该土工结构模型的应用对三峡水库中陡土坡消落区生态治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消落区 中陡土坡 生态护坡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交替下三峡支流消落带沉积物粒径组成及氮分布特征 被引量:15
11
作者 林俊杰 杨振宇 +4 位作者 刘丹 张帅 赵金 杨易 于志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02-611,共10页
以三峡支流澎溪河消落带为研究区域,采集澎溪河消落带上、中、下游3个水文断面,2个水位高程,5个深度的沉积物样品,结合沉积物颗粒分形理论探讨沉积物粒径组成与总氮(TN)、总可转化态氮(TF-N)、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含量... 以三峡支流澎溪河消落带为研究区域,采集澎溪河消落带上、中、下游3个水文断面,2个水位高程,5个深度的沉积物样品,结合沉积物颗粒分形理论探讨沉积物粒径组成与总氮(TN)、总可转化态氮(TF-N)、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含量和分布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澎溪河消落带沉积物粒径组成为砂粒(49.75%)>粉粒(36.16%)>黏粒(14.09%),粒径分布具有分形特征,分形维数(Dm)在2.612~2.781之间,均值为2.727。随消落带水位高程下降、流域断面自上至下、深度由表至底,黏粒、粉粒比例、Dm降低,砂粒比例升高。TN、TF-N、NO_3^--N含量分布与黏粒、粉粒、Dm正相关,与砂粒呈极显著负相关。Dm可作为判断沉积物粒径组成与氮含量关系的潜在指标。沉积物总体质地结构良好,但频繁的干湿交替使澎溪河下游和低水位高程沉积物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和砂质化,并通过改变粒径组成影响氮分布。落干期上游和高水位高程沉积物TF-N增加,提高了淹水期氮素进入水体并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支流 消落带 沉积物 粒径组成 分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支流消落带表层沉积物氮矿化动力学参数估算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丹 张帅 +5 位作者 唐玉姣 尹静 谭兴伶 陈茜 于志国 林俊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66-773,共8页
为揭示干湿循环过程对消落带沉积物氮矿化动力学特征的影响,以三峡典型支流——澎溪河为例,分别于上、下游两个水文断面采集170 m(高)和150 m(低)水位高程消落带的表层(0~15 cm)沉积物样品。采用厌氧培养法测定其净氮矿化速率,应用One-p... 为揭示干湿循环过程对消落带沉积物氮矿化动力学特征的影响,以三峡典型支流——澎溪河为例,分别于上、下游两个水文断面采集170 m(高)和150 m(低)水位高程消落带的表层(0~15 cm)沉积物样品。采用厌氧培养法测定其净氮矿化速率,应用One-pool、Two-pool、Special和有效积温(EATM)四种模型拟合氮矿化过程并建立估算方程。结果表明,沉积物总碳、总氮、碳氮比、有机质、粘粒、粉粒和铵态氮含量随高程降低而增加,而沉积物总磷、砂砾、硝态氮趋势相反(P<0.05)。低、高水位高程氮矿化最优拟合模型分别为One-pool和Special,其中易矿化速率常数(kd)分别为0.17、0.12 d-1,易矿化势(fd)分别为4.05%和4.71%。另外,fd与总碳、总氮、碳氮比、有机质、铵态氮、粉粒呈显著负相关,与硝态氮和砂砾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kd相反,且两参数可用有机质和碳氮比进行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氮矿化速率 水位波动 氮矿化模型 彭溪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改性的MCM-41吸附水溶液中亚甲基蓝的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陈星 王小丽 +3 位作者 冉谷 崔政 陈书鸿 谢昆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8-194,共7页
用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对MCM-41进行改性,得到MCM-41-NH2吸附剂,用X射线衍射(XRD)、氮气吸附脱附、透射电镜(TEM)和红外光谱对其进行表征。并将其用于去除水溶液中亚甲基蓝(MB)的吸附研究,探讨了吸附剂量、溶液p H、温度和接触时间对... 用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对MCM-41进行改性,得到MCM-41-NH2吸附剂,用X射线衍射(XRD)、氮气吸附脱附、透射电镜(TEM)和红外光谱对其进行表征。并将其用于去除水溶液中亚甲基蓝(MB)的吸附研究,探讨了吸附剂量、溶液p H、温度和接触时间对亚甲基蓝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MCM-41-NH2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是一个吸热过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 亚甲基蓝 吸附 动力学 MCM-41 水处理技术与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污染对延胡索生长和铜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余顺慧 刘双琳 +3 位作者 方荣美 董凯馨 张静 祁俊生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期133-136,共4页
为阐明Cu2+污染对延胡索的毒害机理,采用土培法对延胡索进行不同Cu2+浓度的处理,探讨重金属对其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和Cu2+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Cu2+污染下,延胡索生长受抑制,生物量下降;明显影响延胡索的抗氧化酶活性,即随着Cu2+处理... 为阐明Cu2+污染对延胡索的毒害机理,采用土培法对延胡索进行不同Cu2+浓度的处理,探讨重金属对其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和Cu2+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Cu2+污染下,延胡索生长受抑制,生物量下降;明显影响延胡索的抗氧化酶活性,即随着Cu2+处理浓度的增加,CAT、POD及SOD的酶活性变化呈先升后降趋势;明显影响延胡索叶绿素含量,除Cu2+浓度在150mg/kg时,叶绿素含量略有增加外,总体呈下降趋势;随着Cu2+处理浓度的增加,延胡索地下块茎对Cu2+的积累逐渐增多,在Cu2+浓度为250mg/kg时Cu2+含量增加速度最大。生产上应注意土壤中的Cu2+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污染 延胡索 生长 铜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污水处理工程污泥处置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9
15
作者 谢昆 尹静 陈星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8-23,共6页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集中污水处理越来越普及,随之而来的是污泥产量的大幅增长。基于我国污泥处置现状,概述了稳定填埋、干化+焚烧+填埋、干化+土地利用、厌氧消化/好氧堆肥+土地利用、干化+热解、烧制+建筑材料等六种处置方法,...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集中污水处理越来越普及,随之而来的是污泥产量的大幅增长。基于我国污泥处置现状,概述了稳定填埋、干化+焚烧+填埋、干化+土地利用、厌氧消化/好氧堆肥+土地利用、干化+热解、烧制+建筑材料等六种处置方法,并分析了各种处置技术的优缺点;最后展望了污泥资源化途径有待深入研究的方面,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泥 污泥处置 处置技术 资源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面源污染最佳管理措施评价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牟新利 任江林 刘瑞民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4073-4076,共4页
通过对农业面源污染最佳管理措施中的工程性方法和非工程性方法分析,提出用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作为非工程性措施进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一种重要方法,并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基础,考虑环境、... 通过对农业面源污染最佳管理措施中的工程性方法和非工程性方法分析,提出用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作为非工程性措施进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一种重要方法,并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基础,考虑环境、社会、经济水平等多种因素,构建了基于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农业面源污染最佳管理措施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了赋值。该评价体系可以较好地反映农业面源污染最佳管理措施(BMPs)中的非工程性管理措施的效果,为进一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三下乡” 最佳管理措施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极生物膜法全自养系统处理氨氮废水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25期8863-8865,8872,共4页
采用自制三维电极生物膜反应器进行脱氮试验,研究了电极生物膜法全自养条件下处理氨氮废水的脱氮性能。在进水不含有机碳源,电流强度为30 mA,电流密度为0.012 mA/cm2的条件下,当进水氨氮负荷为100 mgN/(L·d)时,氨氮转化能力为64mgN... 采用自制三维电极生物膜反应器进行脱氮试验,研究了电极生物膜法全自养条件下处理氨氮废水的脱氮性能。在进水不含有机碳源,电流强度为30 mA,电流密度为0.012 mA/cm2的条件下,当进水氨氮负荷为100 mgN/(L·d)时,氨氮转化能力为64mgN/(L·d),总氮去除能力为50 mgN/(L·d),达到该试验最大脱除能力。在运行周期24 h范围内,电极生物膜反应器前2 h受电化学间接氧化作用影响显著,2 h之后因阳极区的产气量大降低溶液中Cl-浓度,使得电化学作用影响减弱,主导作用由电化学转化为受底物抑制的复杂的生物作用。电极生物膜法在电化学和生物硝化-反硝化共同作用下具有良好的脱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极生物膜 氨氮 脱氮 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壳粉添加剂提高污泥的脱水效果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吴彦 平巍 +5 位作者 王翔 钟银海 王茂清 刘兴旺 刘雨欢 夏恒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9-234,共6页
利用农业废弃物稻壳粉能有效提高污泥的脱水性能。该文研究了稻壳粉投加量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及调理机理,同时分析稻壳粉调理对污泥滤液和脱水后污泥主要性质的影响,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稻壳粉的最佳投加量为70%污泥干... 利用农业废弃物稻壳粉能有效提高污泥的脱水性能。该文研究了稻壳粉投加量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及调理机理,同时分析稻壳粉调理对污泥滤液和脱水后污泥主要性质的影响,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稻壳粉的最佳投加量为70%污泥干质量(DS);在最佳调理条件下,与单独投加三氯化铁(FeCl_3,138.09g/kg)相比,污泥比阻降低了59.73%,污泥净产率提高了45.27%,污泥泥饼的含固率从13.99%提高到23.97%;扫描电镜结果表明,稻壳粉调理后的污泥泥饼具有不可压缩性和可渗透性,有利于污泥中水分的脱出;同时,稻壳粉的投加可有效降低滤液浊度和溶解性化学需氧量。因此,利用稻壳粉来调理污泥具有较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废弃物 脱水性能 稻壳粉 不可压缩性 滤液浊度 溶解性化学需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化镁与七水硫酸镁水热法合成碱式硫酸镁晶须 被引量:1
19
作者 蒋德敏 李顺梅 +2 位作者 李青青 陈雨欣 刘代俊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4-81,共8页
为了获得高品质的碱式硫酸镁晶须,采用氢氧化镁和七水硫酸镁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合成碱式硫酸镁晶须。考察了七水硫酸镁与氢氧化镁的物质的量比、水热时间、搅拌转速、七水硫酸镁的添加量及水热温度等条件因素对晶须生长的影响,利用X射线... 为了获得高品质的碱式硫酸镁晶须,采用氢氧化镁和七水硫酸镁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合成碱式硫酸镁晶须。考察了七水硫酸镁与氢氧化镁的物质的量比、水热时间、搅拌转速、七水硫酸镁的添加量及水热温度等条件因素对晶须生长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选区电子衍射(SAED)及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对晶须产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优化的工艺参数为七水硫酸镁与氢氧化镁物质的量比为3∶1、水热时间为2 h、搅拌转速为400 r/min、七水硫酸镁添加量为4.93 g、水热温度为180℃、80 mL水作为反应介质;在优化条件下合成的产品主要为纤维状晶须,晶须的直径为300~500 nm、长度为80~100μm,其长径比大于160。工艺参数的优化可有效提高碱式硫酸镁晶须的分散性和长径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式硫酸镁晶须 水热法 形貌 氢氧化镁 七水硫酸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和钾对延胡索幼苗镉毒害的缓解作用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静 余顺慧 +5 位作者 祁俊生 梁克中 陈书鸿 刘雷 陈华华 陆亚萍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3-130,共8页
通过探讨外源钙(Ca^(2+) )、钾(K^+)对重金属镉(Cd)(0~25mg/kg)胁迫下延胡索幼苗的缓解作用,为延胡索经济高效优质高产的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以大叶延胡索为材料,采用土培法,研究外源Ca^(2+) 、K^+处理对不同浓度Cd胁迫下... 通过探讨外源钙(Ca^(2+) )、钾(K^+)对重金属镉(Cd)(0~25mg/kg)胁迫下延胡索幼苗的缓解作用,为延胡索经济高效优质高产的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以大叶延胡索为材料,采用土培法,研究外源Ca^(2+) 、K^+处理对不同浓度Cd胁迫下延胡索幼苗株高、生物量、生理特征、重金属含量及药用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各浓度Cd胁迫下外源Ca^(2+) 、K^+处理的最适缓解浓度分别为100和200mg/kg,在该浓度下Ca^(2+) 、K^+能明显缓解Cd对延胡索幼苗的抑制作用。在低浓度Cd胁迫下,添加最适浓度的外源Ca^(2+) 处理后幼苗可溶性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相比未添加外源Ca^(2+) 处理的对照组升高,而丙二醛(MDA)含量低于对照。添加最适浓度的外源K^+处理后幼苗上述各指标无明显变化。高浓度Cd胁迫下,添加最适浓度的外源Ca^(2+) 处理后幼苗可溶性糖、SOD、POD和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MDA含量显著降低。在各浓度Cd胁迫下,添加最适浓度的外源Ca^(2+) 、K^+处理后幼苗根部细胞微核率降低,从而缓解了Cd对延胡索幼苗的毒害。因此,在Cd胁迫(尤其是25mg/kg浓度Cd胁迫)下,外源Ca^(2+) 、K^+通过提高延胡索幼苗的抗氧化能力来缓解Cd对幼苗毒害和细胞染色体损伤。此外,外源Ca^(2+) 、K^+影响Cd胁迫下延胡索幼苗地上及地下部分Cd的积累,其影响机制比较复杂。25mg/kg Cd胁迫下添加Ca^(2+) 能够显著改善延胡索的药用品质,延胡索乙素比25mg/kg Cd胁迫下增加了27.52%。在Cd污染的土壤上种植延胡索,可加入适量的外源Ca^(2+) 通过改变延胡索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等方式达到缓解Cd毒害,降低块茎中Cd含量,改善药用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污染 延胡索 抗氧化酶 细胞微核率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