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RSEI的三峡库区乡村聚落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娜 刘茜 +2 位作者 尹锴 王超越 郭先华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4,共8页
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县乡融合发展,乡村聚落生态环境质量建设是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遥感生态指数由四个指数构成(湿度、绿度、干度、热度),可以定量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态。基于TM和OLI遥感影像数据,从县域及农村居民点两个尺... 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县乡融合发展,乡村聚落生态环境质量建设是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遥感生态指数由四个指数构成(湿度、绿度、干度、热度),可以定量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态。基于TM和OLI遥感影像数据,从县域及农村居民点两个尺度,利用遥感生态指数分析三峡库区典型区域(忠县)2002—2019年的乡村聚落生态质量变化。结果表明:(1)县域尺度上,绿度变化幅度较大,湿度、干度、热度变化幅度小,四个指数体现出生态质量总体好转;(2)大部分区域绿度为高等级;湿度为中等;干度为较低;热度为中等,建筑用地、东南部地区与整体不同,变化反复无规律。(3)2002年、2010年环境质量以中等等级为主,2019年主要为优。(4)2002—2010年变化较小,2010—2019年变化剧烈,总体质量明显好转。(5)从农村居民点区尺度来看,2002年环境质量较差,2010年有所好转,2019年较差。研究成果可以为研究三峡库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忠县 RSEI 生态环境质量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镉在氮添加条件下的转化、迁移及环境风险评估
2
作者 夏利林 张六一 +4 位作者 符坤 陆晨东 王超越 黄承桃 李廷真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80-686,共7页
三峡水库是世界水文系统最大的蓄水单元,库区每年周期性水位涨落形成了面积巨大的消落带。以重庆市万州区新田镇消落带为研究对象,且以硝酸铵为氮源,通过室内土柱模拟和野外原位氮添加试验相互对照来探究不同氮添加量对消落带镉(Cd)迁... 三峡水库是世界水文系统最大的蓄水单元,库区每年周期性水位涨落形成了面积巨大的消落带。以重庆市万州区新田镇消落带为研究对象,且以硝酸铵为氮源,通过室内土柱模拟和野外原位氮添加试验相互对照来探究不同氮添加量对消落带镉(Cd)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添加量增加,土壤残渣态Cd占比降低,可交换态和有机结合态Cd占比增加。高氮添加下Cd的迁移系数增大,提高了Cd的生物有效性和迁移性。短期内持续高氮淋溶会加速溶解性Cd溶出,从而增大库区水体污染风险。基于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的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当氮添加量为50~100 kg/(hm^(2)·a)时,消落带Cd的污染等级为重度污染。氮添加导致土壤酸化可能是引起土壤重金属迁移、转化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带 氮添加 风险评估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澎溪河流域氮湿沉特征及其来源 被引量:9
3
作者 张六一 刘妍霁 +7 位作者 符坤 杨复沫 陈阳 付川 田密 李廷真 黄怡民 张雷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999-5008,共10页
本研究收集了澎溪河流域及万州城区共6个站点2016年1~12月大气湿沉降样品,分析了澎溪河流域大气湿沉降氮的时空变化特征、来源及其对流域水体的输入贡献.澎溪河流域氮湿沉降空间上差异较小,呈现区域性特征;季节上差异较大,呈现春夏大于... 本研究收集了澎溪河流域及万州城区共6个站点2016年1~12月大气湿沉降样品,分析了澎溪河流域大气湿沉降氮的时空变化特征、来源及其对流域水体的输入贡献.澎溪河流域氮湿沉降空间上差异较小,呈现区域性特征;季节上差异较大,呈现春夏大于秋冬的特点.总氮沉降(TDN)浓度和通量分别为1.1mgN/L和11.8kg N/(hm2·a).来源主要包括二次源、地壳源、交通源和养殖源,其贡献占比分别为47.4%、23.5%、14.3%和10.9%,而工业源和化石燃料燃烧源仅分别贡献2.8%和1.1%.通过湿沉降直接输入流域水体的氮素为76.9t/a,约占总氮输入的1.8%;沉降通量超过了水体富营养化临界负荷.流域湿沉降铵态氮(NH4+-N)、硝酸盐氮(NO3--N)和有机氮(DON)沉降通量分别占总沉降的63.3%、25.9%和10.7%,减少NH4+-N排放能有效控制流域氮沉降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通量 来源 富营养化 澎溪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腹地大气氮磷营养盐湿沉降特征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六一 王佳 +4 位作者 叶何聪 李廷真 陆晨东 陈阳 杨复沫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50-861,共12页
为探明三峡库区大气营养盐湿沉降特征,在三峡库区腹地设置城区(万州)、郊区(晒经村)和农区(野塘溪)的3个功能区采样点,于2017年1月—12月同步采集湿沉降样品并测定氨氮(NH_(4)^(+)-N)、硝氮(NO_(3)^(−)-N)、亚硝氮(NO_(2)^(−)-N)、可溶... 为探明三峡库区大气营养盐湿沉降特征,在三峡库区腹地设置城区(万州)、郊区(晒经村)和农区(野塘溪)的3个功能区采样点,于2017年1月—12月同步采集湿沉降样品并测定氨氮(NH_(4)^(+)-N)、硝氮(NO_(3)^(−)-N)、亚硝氮(NO_(2)^(−)-N)、可溶性总氮(DTN)和可溶性总磷(DTP)的浓度,分析氮磷营养盐沉降的时空分布、组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三峡库区腹地大气湿沉降中DTN、DTP年均浓度分别为1.09 mg·L^(-1)、3.36μg·L^(-1),其中在DTN中NH_(4)^(+)-N占比最高(62.4%),NO_(2)^(−)-N最低(1.0%).与国内其他研究区域相比,三峡库区腹地氮磷浓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区域氮磷浓度均呈现冬季高、夏季低的趋势,且浓度水平均为城区>郊区>农区.万州城区大气氮磷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以及城市交通排放,郊区和农区则主要受生物质燃烧和施肥的影响.三峡库区腹地DTN沉降通量为16.56 kg·hm^(−2)·a^(−1),其季节分布特征基本为春、夏、秋三季相当,冬季最少;磷沉降通量为50 g·hm^(−2)·a^(−1),表现为秋季最高,冬季最低.四川盆地东部是三峡库区腹地氮磷营养盐的潜在源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总氮 总磷 时空分布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民族区域乡村聚落景观时空演变与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白丽芳 郭莉 +3 位作者 王超越 刘艺璇 杨玉筝 郭先华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3-233,共11页
新型城镇化、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实施为广大民族区域乡村聚落的保护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以重庆市少数民族区域(四县一区)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通过景观指数分析、空间结构分析以及实地走访调研定量分析在1980-2... 新型城镇化、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实施为广大民族区域乡村聚落的保护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以重庆市少数民族区域(四县一区)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通过景观指数分析、空间结构分析以及实地走访调研定量分析在1980-2018年间该区域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特征;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为代表,对影响乡村聚落演变的因素进行分析;在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上进行聚落景观格局优化研究。结果显示:(1)1980-2018年间,重庆市少数民族区域乡村聚落斑块数量和斑块总面积不断增长,斑块密度呈下降趋势,聚落整体空间分布格局更趋于分散。(2)重庆市少数民族区域乡村聚落形态属于聚集型,聚集态势十分显著,且随着时间演变该研究区局部地区乡村聚落的分布更加紧密。(3)重庆市少数民族区域乡村聚落核密度值较为稳定,聚落形态主要以团状和条带状为主。(4)乡村聚落集中分布在道路沿线和交通枢纽处、坡度小于25°的低山地貌区、距离河流1 km缓冲区内以及距离耕地100 m缓冲区内;人口、经济、传统文化和国家政策支持也是聚落演变的基础。(5)在研究区生态安全保护格局的基础上,划分为4种聚落景观优化类型。深入探讨重庆市少数民族区域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为促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脱贫致富以及维护社会稳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民族区域 乡村聚落 时空演变 影响因子 景观格局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涪陵-奉节段消落带优势草本植物生态位与种间联结性研究 被引量:29
6
作者 张乐满 兰波 +6 位作者 张东升 刘英杰 张丽红 许文锋 段晨辉 敦静怡 刘正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228-3240,共13页
参照相邻格子法对三峡水库中段(重庆市涪陵-奉节段消落带)地上植被进行调查,并运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度、χ^(2)检验等手段对优势草本植物生态位与种间联结性进行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三峡水库消落带优势草本植物的生态学特性... 参照相邻格子法对三峡水库中段(重庆市涪陵-奉节段消落带)地上植被进行调查,并运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度、χ^(2)检验等手段对优势草本植物生态位与种间联结性进行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三峡水库消落带优势草本植物的生态学特性、进而推测植被群落的演替趋势,以期为三峡水库消落带植被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基础或参考建议。结果表明:(1)本次调查发现共有优势植物57种、隶属22科44属,其中狗牙根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占绝对竞争优势。(2)在105个种对中,生态位相似比(C_(ih))≥0.50的种对有4个,生态位重叠值(L_(ih))≥0.50的种对有7个,种间相似性较小、竞争关系较弱。(3)χ^(2)检验结果显示,优势植物种间正负联结比为1.33,正联结优势不明显;而Pearson与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显示,种间正负联结比分别为0.54、0.75,负联结占优势。三种检验方式均表明,优势植物种间联结性较弱、稳定性相对较差、独立性相对较强。(4)种间联结系数(AC)≥0.60的种对数为7种,共同出现百分率(PC)≥0.7的种对数仅为1种。种间总体正联结性不强,物种趋于独立分布。(5)种间Pearson、Spearman秩相关检验与相应的C_(ih)和L_(ih)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种间正(负)关联越强、C_(ih)和L_(ih)越大(小)。(6)本文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峡水库消落带植被退化生态系统现状,为最大程度提高消落带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针对小流域植被恢复与重建有如下参考建议:在整体上,可以采用以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Linn.)Pers)、苍耳(Xanthium sibiricum)、鬼针草(Bidens pilosa L.)等为先锋植物,以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稗(Echinochloa crusgalli)、牛鞭草(Hemarthria altissima)等为伴生种的群落配置模式进行宏观布局;在局部上,可以采用稗(Echinochloa crusgalli)+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us)、狗尾草(Setaria viridis)+黄花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 L.)、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 L.)等种对配置模式进行实地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消落带 优势植物 生态位 种间联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指数法表征重庆市忠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詹立坤 郭先华 +3 位作者 符坤 张娜 刘茜 李廷真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4期102-112,共11页
自然因素、人类活动会导致区域景观格局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土地利用强度和区域生态安全。本文以重庆市忠县为对象,基于3S技术,应用土地利用程度综合程度指数和景观指数对该区域2000、2006、2011和2017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了定量化... 自然因素、人类活动会导致区域景观格局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土地利用强度和区域生态安全。本文以重庆市忠县为对象,基于3S技术,应用土地利用程度综合程度指数和景观指数对该区域2000、2006、2011和2017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了定量化研究,探寻两种方法在表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四期的土地利用综合程度分别为265.328、265.610、266.700和268.864,呈上升趋势,上升速度明显加快,并与建设用地的斑块数量和未利用地的边界密度显著相关(二者在2000—2017年分别增长了1273和0.545),相关系数分别为0.985和0.994,受边缘效应影响。在景观水平上,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斑块受人类干扰的程度不断加深,聚集度不断降低,景观破碎化严重,景观异质性不断弱化。耕地为研究区主要控制景观,四个时期面积占比均达59%以上;17年来,建设用地、林地和水域面积呈增加趋势,分别增加了79.23 km^(2)、88.29 km^(2)和33.98 km^(2),草地和耕地呈减少趋势,分别减少了103.65 km^(2)和90.52 km^(2);未利用地大幅减少,2017年未利用地仅剩0.12 km^(2)。研究结果为忠县乃至三峡库区的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资料参考,也为制定科学的土地管理政策和环境治理措施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景观 土地利用综合程度 土地利用/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及灰尘中多环芳香类污染物人体暴露健康风险评价综述 被引量:1
8
作者 董玲池 郝炜伟 +1 位作者 王子倩 田密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64-1280,共17页
多环芳香类污染物(PACs)多具有较高的毒性,广泛存在于大气环境中,可通过呼吸、皮肤接触及口腔摄入进入人体.因此,准确评估其人体健康风险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总结了国内外常用的大气及灰尘中PACs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分析了国内人体健康... 多环芳香类污染物(PACs)多具有较高的毒性,广泛存在于大气环境中,可通过呼吸、皮肤接触及口腔摄入进入人体.因此,准确评估其人体健康风险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总结了国内外常用的大气及灰尘中PACs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分析了国内人体健康风险现状,重点对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及不确定性进行了探讨,并对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及改进提出了建议.终身致癌风险增量模型能较好地评价大气及灰尘中PACs各种暴露途径的健康风险,是目前运用最为普遍且认可度较高的方法.但该方法中人体生理学参数在选择上应尽量采用本地调研结果,其中一些毒理学参数还需要更多的研究降低其不确定性.概率风险评估可以反应更真实的健康风险分布,为环境管理提供更多依据.此外,在前期研究中被忽略的方面,如大气气相PACs以及皮肤暴露途径,对人体健康也同样重要.本文可为准确评估PACs的健康风险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香类污染物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模型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能源碳排放与夜间地表温度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江小兰 郭先华 +1 位作者 吴彦 兰国新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2-164,共13页
文章基于DMSP/OLS、NPP/VIIRS夜间灯光影像和能源消费统计数据,构建像元尺度上碳排放模拟模型,估算2001-2019年重庆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并结合夜间地表温度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2001-2019年重庆市碳排放与夜间... 文章基于DMSP/OLS、NPP/VIIRS夜间灯光影像和能源消费统计数据,构建像元尺度上碳排放模拟模型,估算2001-2019年重庆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并结合夜间地表温度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2001-2019年重庆市碳排放与夜间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和空间自相关分布模式,并进一步探讨夜间地表温度与碳排放的内在联系。结果显示:(1)2001-2019年重庆市能源消费碳排放整体呈上升趋势,碳排放空间分布差异明显,碳排放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重庆中心城区一带,碳排放呈显著正空间集聚,以高-高聚类和低-低聚类为主。(2)2001-2019年重庆市夜间地表温度呈暖化趋势,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主城都市区是夜间地表温度高值的主要分布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重庆东北部和东南部,夜间地表温度呈显著正空间集聚,以高-高聚类为主,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一带,年际间变化不明显。(3)2001-2019年重庆市碳排放与夜间地表温度均呈现上升趋势,两者相关性分析结果以正相关为主,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即随着碳排放量的增加,夜间地表温度也随之上升,碳排放和夜间地表温度均呈正空间集聚,且均以高-高聚类分布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夜间灯光 地表温度 空间自相关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玄武湖生态修复区与未修复区浮游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0
作者 艾丽菲热•安外尔 马静静 +1 位作者 吴召仕 苏雅玲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8-811,I0004,共15页
富营养化削弱了湖泊原有的生态和景观功能,湖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已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焦点之一。随着富营养化治理措施的实施,湖泊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也会发生相应变化。研究湖泊生态修复前、后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有助于评估湖泊... 富营养化削弱了湖泊原有的生态和景观功能,湖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已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焦点之一。随着富营养化治理措施的实施,湖泊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也会发生相应变化。研究湖泊生态修复前、后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有助于评估湖泊生态修复效果。本研究以南京市玄武湖生态工程试验区(修复区)与未修复区为研究地点,分别对两区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季度调查,并分析了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影响因子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共包括8门85种,以绿藻门、硅藻门为主,浮游动物共3门48种,以轮虫为主。未修复区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丰度(6.43~396.37 ind./L、1.36×10^(6)~1.18×10^(7) cells/L)与生物量(0.07~2.10 mg/L、0.45~21.73 mg/L)均高于修复区(3.20~57.53 ind./L、1.27×10^(6)~3.23×10^(6) cells/L、0.04~0.35 mg/L、0.45~9.20 mg/L),这表明修复区大型沉水植物为主要初级生产者的生态系统结构对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具有较大的影响。浮游生物总丰度、总生物量均为夏、秋季高于春季,冬季最低,表明浮游生物群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此外,修复区浮游植物物种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未修复区。冗余分析表明,蓝藻门、黄藻门与pH、水温、亚硝态氮呈现正相关关系,与透明度、溶解氧呈高度负相关关系;浮游动物与水温呈正相关关系,与总氮、溶解氧呈负相关关系。上述研究结果可为湖泊生态调控与维护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湖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环境因子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湖泊沉积物微塑料赋存特征和生态风险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波 谢建雲 +4 位作者 洪滨 蔡宴朋 彭进平 李博文 贾群坡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89-3298,共10页
以粤港澳大湾区典型城市湖泊(星湖)为研究区,使用密度浮选方法提取表层沉积物中微塑料,研究微塑料时空赋存特征,揭示微塑料潜在生态风险,并对微塑料丰度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丰水期和枯水期星湖表层沉积物微塑料平均丰度分... 以粤港澳大湾区典型城市湖泊(星湖)为研究区,使用密度浮选方法提取表层沉积物中微塑料,研究微塑料时空赋存特征,揭示微塑料潜在生态风险,并对微塑料丰度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丰水期和枯水期星湖表层沉积物微塑料平均丰度分别为(637±392),(1765±883)particles/kg,颜色以蓝色和黑色为主,形状以线条为主,尺寸集中在100~2000μm范围,人造丝、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是主要的聚合物类型.不同时期,星湖表层沉积物微塑料丰度均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其微塑料采样间隔应低于435m.同时,丰水期和枯水期星湖表层沉积物微塑料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分别为53.09和344.08,分别处于轻微和很强风险水平,且人造丝微塑料潜在生态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湖 沉积物 微塑料 赋存特征 空间自相关性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蒲衍生的生物炭制备及其在锌离子混合超级电容器中的性能研究
12
作者 陈小英 陈元 +7 位作者 贾亚鹏 朱雯 陈亿 王艺龙 赵嘉伟 王堙 谢昆 陈星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2期242-247,252,共7页
生物质衍生的生物炭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道结构丰富的特点,在电化学能源存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以香蒲为原料,KOH为活化剂,通过预炭化和化学活化两步法制备香蒲衍生的生物炭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拉曼光谱... 生物质衍生的生物炭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道结构丰富的特点,在电化学能源存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以香蒲为原料,KOH为活化剂,通过预炭化和化学活化两步法制备香蒲衍生的生物炭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拉曼光谱对样品进行表征及BET比表面积分析,研究不同活化温度对多孔炭形貌结构的影响及其在锌离子混合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结果显示,在900℃下制备的生物炭BC-900具有大的比表面积(1 562.8 m^(2)/g)和适宜的微孔结构,有利于提高材料与电解液之间的接触面积以及电解质离子的嵌入和脱出,提高电化学性能。以BC-900组装的锌离子混合超级电容器(ZIHSs-900)在0.1 A/g电流密度下的比电容为192.2 F/g,在10 A/g时的倍率性能为27.0%;在5 A/g下循环38 000圈后,电容保持率可达91.9%,具有优异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蒲 生物质炭 微孔 锌离子混合超级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US模型的大理市土地利用变化与模拟分析
13
作者 刘艺璇 杨玉筝 +4 位作者 黄浩 郭先华 詹惠文 张子薇 刘倩辰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2-222,共11页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保护。以大理市为研究对象,采用2000、2010、2020年等3期遥感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FLUS模型、标准差椭圆模型等方法,对大理市2000—2030年...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保护。以大理市为研究对象,采用2000、2010、2020年等3期遥感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FLUS模型、标准差椭圆模型等方法,对大理市2000—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与模拟。结果表明:(1)大理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2000—2020年耕地、草地面积逐年递减,其中耕地减幅16.91%,面积减少67.48km^(2),水域和农村居民点较为稳定,林地、城镇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面积均有所增加,其中其他建设用地面积增幅最为明显,增加了52.11 km^(2)。(2)模拟结果显示到2030年,耕地、林地、草地和农村居民点将持续减少,面积分别减少13.41、1.98、7.60和3.94 km^(2),水域将持续保持平稳,城镇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将大幅度增加,面积分别增加5.49和21.24 km^(2)。(3)2000—2020年,城镇用地显现较强聚合性,其他建设用地规模呈上升趋势,应该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力争经济生态共赢;2020—2030年,林地、草地重心往海拔更高、生态更为良好的西南和东北方向迁移,需加强对洱海西岸和南岸的生态保护,加强监管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S模型 土地利用 标准差椭圆 重心迁移 大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4+掺杂对Mg/Al水滑石磷酸根吸附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程福龙 李超 +3 位作者 陈娟 吴国强 吴彦 潘杰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122-2127,共6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系列不同Zr4+含量的Mg/Al/Zr三元类水滑石材料,研究了其对废水中磷酸根离子的吸附性能。采用XRD、DRIFTS、氮气吸脱附等对材料的结构及织构性质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溶液初始pH以及竞争阴离子对磷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系列不同Zr4+含量的Mg/Al/Zr三元类水滑石材料,研究了其对废水中磷酸根离子的吸附性能。采用XRD、DRIFTS、氮气吸脱附等对材料的结构及织构性质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溶液初始pH以及竞争阴离子对磷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Zr4+能提高类水滑石层板正电荷密度以及增大层间距,有利于磷酸根阴离子的吸附;Mg/Al/Zr类水滑石对磷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当n(Zr4+)/(Al3++Zr4+)=0.3时,理论饱和吸附量最大,达到76.6 mg/g,比Mg/Al水滑石高出28.7%;酸性环境有利于磷酸根的吸附,而二价阴离子的竞争吸附作用会显著降低磷吸附效果。Mg/Al/Zr类水滑石对磷的吸附机理为静电吸引和阴离子交换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4+掺杂 三元类水滑石 磷酸根 吸附 阴离子交换 水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冷暖季沉水植物凋落物分解特性及沉积物微生物群落变化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亚如 陈乐 +5 位作者 房玮 张盼月 吴彦 张光明 王洪杰 付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10214-10225,共12页
为研究湿地沉水植物腐败分解对水体的污染状况,选择典型沉水植物金鱼藻(暖季植物)和菹草(冷季植物)进行了为期60 d的凋落物分解实验。结果表明金鱼藻和菹草凋落物分解规律相似,0—15 d快速分解,15—60 d缓慢分解,60 d凋落物失重率分别达... 为研究湿地沉水植物腐败分解对水体的污染状况,选择典型沉水植物金鱼藻(暖季植物)和菹草(冷季植物)进行了为期60 d的凋落物分解实验。结果表明金鱼藻和菹草凋落物分解规律相似,0—15 d快速分解,15—60 d缓慢分解,60 d凋落物失重率分别达到60.43%和66.72%。菹草的有机物释放量明显高于金鱼藻,N和P释放量相反,分解释放的N主要是NH~+4-N和有机氮。三维荧光光谱(EEMs)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解析出一种类色氨酸物质C2和3种类腐殖质物质C1、C3、C4,易降解的类色氨酸有机物先增加后减少,难降解的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有机物逐渐增加。EEMs和四种组分的最大荧光强度百分比表明,溶解性有机物(DOM)在0—15 d以易降解有机物为主,15—60 d以难降解有机物为主。两种植物凋落物分解释放的DOM含量及特性不同,整体上呈低腐殖化特征,可能是水中难降解DOM的一个重要来源。植物凋落物的分解促进了沉积物中微生物的丰富度,降低了微生物的多样性;参与分解的主要微生物包括4 d时的Pseudomonas属(26%—35%)、15 d和30 d时的Malikia属(>8%)和Bacillus属(2.6%—9%),分解难降解有机物的微生物逐渐增加,如Flavobacterium属;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受营养物质可利用性变化的影响。分析发现植物凋落物分解对水质的影响具有阶段性,0—15 d,N和P释放量增加暂时导致了水质恶化;15—60 d,N和P释放量降低,难降解有机物含量逐渐增加,可能会加剧水体甚至是沉积物的腐殖化程度。因此,在植物衰亡期应及时打捞或者做好植物平衡收割管理,避免因植物大量腐败导致水质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凋落物 溶解性有机物 分解特性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脂肪酸生物标志物分析南京市及其周边不同营养水平湖库的浮游动物碳源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静静 李廷真 +2 位作者 李宽意 苏雅玲 刘正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90-600,共11页
脂肪酸在生物的摄食活动中相对稳定,可用于辨别消费者的食物来源.不同营养水平的湖泊与水库中浮游动物的碳源组成有差异,因而可能具有不同的脂肪酸组成特征.本研究对南京市及其周边21个湖库的颗粒有机物(POM)、浮游动物的脂肪酸组成进... 脂肪酸在生物的摄食活动中相对稳定,可用于辨别消费者的食物来源.不同营养水平的湖泊与水库中浮游动物的碳源组成有差异,因而可能具有不同的脂肪酸组成特征.本研究对南京市及其周边21个湖库的颗粒有机物(POM)、浮游动物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及其周边湖库21个湖库由中营养、轻富营养、中富营养、重富营养共4个营养水平组成.中营养湖库总氮(TN)、总磷(TP)、叶绿素a(Chl.a)、浮游植物生物量均低于富营养湖库,透明度(SD)则相反.中营养湖库中POM脂肪酸的必需脂肪酸(EFA)平均浓度低于富营养湖库;而细菌特征脂肪酸∑C15+∑C17含量高于富营养湖库.随着湖库富营养化,POM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浓度逐渐增大,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浓度则逐渐减少.中营养湖库中浮游动物PUFA浓度普遍低于富营养湖库,∑C15+∑C17含量高于富营养湖库;且浮游动物体内主要来源于藻类的必需脂肪酸EFA/C16∶0比值与细菌源脂肪酸(∑C15+∑C17)/C16∶0比值均大于其他湖库,表明中营养湖库中浮游动物摄食了较多细菌.随着湖库营养水平升高,浮游动物饱和脂肪酸(SFA)逐渐增多,MUFA浓度逐渐减少,EFA浓度增多,表明浮游动物主要摄食藻类,而外源碳对浮游动物的碳源贡献较小.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EFA/C16∶0、(∑C15+∑C17)/C16∶0与透明度呈正相关,与Chl.a、总磷、磷酸盐呈高度负相关,表明透明度较高、营养水平相对较低的湖库中,浮游动物可能利用较多的藻类与细菌碳;此外,陆源碳转化指标∑C24/C16∶0与TN、硝态氮呈正相关性,表明随着营养水平升高,陆源碳对浮游动物碳源贡献呈增加趋势.总体而言,浮游动物更倾向于利用高质量的内源碳,但在内源碳不足以供给水生生物生长需求的中营养水体中,外源碳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会产生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 营养水平 浮游动物 碳源 湖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免标记银纳米粒子与硫脲高选择性比色法检测水中Hg^(2+)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华春 蔡立佳 +1 位作者 邓茂 冉谷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5期85-89,106,共6页
运用一步合成免标记的银纳米粒子与硫脲相互作用简单快速比色检测水中Hg^(2+)。结果显示:在酸性环境中,硫脲使无标记的银纳米粒子发生聚集,颜色由原来的黄色变为红棕色;当有Hg^(2+)存在时,由于硫脲与Hg^(2+)强络合作用,起到阻止银纳米... 运用一步合成免标记的银纳米粒子与硫脲相互作用简单快速比色检测水中Hg^(2+)。结果显示:在酸性环境中,硫脲使无标记的银纳米粒子发生聚集,颜色由原来的黄色变为红棕色;当有Hg^(2+)存在时,由于硫脲与Hg^(2+)强络合作用,起到阻止银纳米粒子聚集的作用;一定范围内Hg^(2+)浓度不断增加,银纳米粒子聚集程度不断减弱,颜色由红棕色向黄色渐变;在0~0.500μmol/L范围内线性良好,r为0.9991,方法检出限为40 nmol/L;8倍于Hg^(2+)浓度的Pb^(2+)、Cd^(2+)等12种金属离子无明显现象。本实验方法用于饮用水、长江水及自来水中Hg^(2+)浓度测定,加标回收率范围为90.0%~110.0%,RSD为4.2%~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纳米粒子 硫脲 比色法 Hg^(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片大气重金属吸收对植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万建明 祁俊生 +2 位作者 李廷真 张六一 田密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94-704,共11页
化石燃料燃烧、汽车尾气排放、冶金工业排放、矿山开采等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了大量重金属,导致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严重威胁土壤、水体环境质量和植物安全。大气中的重金属经干湿沉降后,将参与植物系统的生物化学循环。与根系相比,人们... 化石燃料燃烧、汽车尾气排放、冶金工业排放、矿山开采等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了大量重金属,导致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严重威胁土壤、水体环境质量和植物安全。大气中的重金属经干湿沉降后,将参与植物系统的生物化学循环。与根系相比,人们对植物叶片吸收重金属的机制知之甚少。本文对前人相关研究结果进行了整理,系统综述了植物叶片吸收、转运大气重金属的机制。植物叶面主要通过气孔和角质层吸收重金属,随后利用质外体或共质体途径转运到韧皮部,最终以与光合产物运输相同的方式向叶、果实、根等器官转运;重金属的形态变化与吸收转运过程有关;毒性机制主要涉及机械损伤、光合相关过程抑制和氧化应激;植物的解毒机制包括植物细胞壁中的滞留、植物可溶性部分中的分隔以及抗氧化系统的防御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叶片 大气重金属 毒性 解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氧镧改性生物炭材料的合成及对磷酸盐去除性能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伟 王一年 +5 位作者 程福龙 范钰婷 潘梦婷 陈悦 谷娇 潘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199-208,共10页
为高效去除废水中过量的磷酸盐为目的,该研究将研究利用艾草生物质与镧溶液共生共热的方法制成具有大量纳米级碳酸氧镧突起的镧基复合生物炭材料,研究了材料投加量、初始磷酸盐浓度、吸附时间、初始溶液pH值和共存离子对其吸附磷酸盐性... 为高效去除废水中过量的磷酸盐为目的,该研究将研究利用艾草生物质与镧溶液共生共热的方法制成具有大量纳米级碳酸氧镧突起的镧基复合生物炭材料,研究了材料投加量、初始磷酸盐浓度、吸附时间、初始溶液pH值和共存离子对其吸附磷酸盐性能的影响及饱和磷吸附镧基复合生物炭材料(La-CB2-P)对生菜种子发芽率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La-CB2最佳投加量为1 g/L,最佳吸附温度为25℃,对磷酸盐的吸附主要为多分子层吸附,Langmuir模型模拟最大吸附容量为126.82 mg/g,并在12h内达到吸附平衡,酸性至中性水环境中La-CB2吸附性能更优,并对碱性水环境的pH值具有缓冲作用,在pH值为3时La3+浸出率为7.66%,其他pH值条件下仅为0.029%左右,在磷吸附过程中LaCB2的DOC溶出量随着初始溶液pH值的升高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多种共存阴离子中对磷酸盐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吸附,水体中的腐殖酸会大幅度降低La-CB2对磷酸盐的吸附性能。饱和磷吸附镧基复合生物炭材料(La-CB2-P)能够作为磷缓释肥显著促进生菜发芽,对La-CB2在富营养水体的磷吸附及资源回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吸附 复合材料 碳酸氧镧 磷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MgAlO_x复合氧化物催化甲醇乙醇Guerbet反应:M^(2+)/Al^(3+)比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程福龙 郭荷芹 +2 位作者 崔静磊 侯博 李德宝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72-1481,共10页
以类水滑石为前驱体,通过调控M^(2+)/Al^(3+)比制备了系列具有不同表面性质的MgAlO_x(MA)和CuMgAlO_x(CMA)催化剂,并分别应用于甲醛乙醛缩合反应(甲醇乙醇Guerbet反应的第二步反应)和甲醇乙醇Guerbet反应。采用NH_3/CO_2-TPD、XPS、H_2-... 以类水滑石为前驱体,通过调控M^(2+)/Al^(3+)比制备了系列具有不同表面性质的MgAlO_x(MA)和CuMgAlO_x(CMA)催化剂,并分别应用于甲醛乙醛缩合反应(甲醇乙醇Guerbet反应的第二步反应)和甲醇乙醇Guerbet反应。采用NH_3/CO_2-TPD、XPS、H_2-TPR和H_2-TPD技术对催化剂表面酸碱性以及铜物种的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甲醇乙醇Guerbet反应性能与催化剂表面Cu^0比表面积和中强碱数目有关,提高Cu^0比表面积有利于甲醇乙醇脱氢生成甲醛和乙醛,增强中强碱数目能促进甲醛乙醛缩合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MgAlOx M^2+/Al^3+比 甲醇和乙醇 Guerbet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